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8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909406课程中文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开课专业:经济学开课学期: 5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其他4学时)总学分: 3二、课程目标针对修过《经济学原理》课程本科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特点,《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力图在经济学直观原理和经验案例的基础上,运用代数、微积分等数学工具,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讲授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结合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例证,启发学生获得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兴趣和思路,使学生学习建立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达到:(1)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逻辑线索和分析方法,在思维方法上经济学化;(2)能够将现实中松散和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化和抽象为适合于经济分析的约束条件下的经济行为人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基本决策问题;(3)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供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 导论(2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帮助学生建立这门课程的基本框架,明确本门课程的基本任务和达到的目标。
教学内容:1.1市场:建立模型、最优化与选择、保留价格、市场均衡、帕累托效率2 消费者理论(20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篇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消费者选者面临的约束条件;认识几种常用的描述消费者口味的方法;理解消费者如何做出自己的消费决策,并进一步理解当外界环境变化时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会如何改变;理解为什么价格变化对需求存在不同的影响。
掌握几种常用的描述消费者福利变化的工具;掌握市场需求是如何加总得到的,理解弹性在描述市场需求时的作用,理解市场均衡的概念,深刻理解税收的实质及其对市场均衡的作用,熟练掌握税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如何分担的。
微观经济学教学⼤纲《微观经济学》教学⼤纲英⽂名称:Microeconomics课程代码:0422713学分: 3 学时:51适⽤对象:本科管理类、财经类专业先修课程:⾼等数学考试⽅式:闭卷⼀、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和要求(⼀)性质和⽬的微观经济学考察既定资源条件下个体经济单位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经济学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既是管理类和财经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更是致⽤之学。
本课程的教学⽬的:①使同学们理解和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②能够运⽤微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活中⽐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③为同学今后进⼀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准备。
(⼆)教学⽅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运⽤多媒体⼯具进⾏。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学⽣的思路,尽可能地熟练掌握西⽅经济学的分析⼯具。
(三)教学安排针对周3学时的本科⽣。
⼀学期完成,每周3学时,总共51学时。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章经济学导论(6学时)本章教学重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经济学的性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法。
本章教学难点:机会成本和理性选择,⽣产可能性曲线和经济学问题;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
第⼀节什么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核⼼问题⼆、经济学科的划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第⼆节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分类⼆、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及评价三、⾃由市场体制的特征及评价四、混合经济体制第三节经济学科的性质⼀、经济学具有⾃然科学的性质⼆、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三、经济学与政策第四节经济学的基本⽅法⼀、供求分析法⼆、边际分析法三、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四、短期和长期分析法五、优化和均衡分析法第⼆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8学时)本章教学重点:供求及价格的关系;影响供求的其他因素之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价格弹性理论。
****大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授课专业:金融学授课教师:职称/学位:副教授开课时间:二○二○至二○二一学年第一学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要求《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一级学科下属各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是广大学生顺利完成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学业和今后继续深造的重要基础。
其基本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概论,供求理论,消费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和市场失灵及政府的微观决策理论。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学习和理解各章节术语指标分析,熟练掌握思考和研究各类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和能力,并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引入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取得的成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政策实施的认同感,帮助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作为社会主义爱国青年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最终达到专业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达到以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理解和掌握有关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和分析逻辑;课程目标2: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课程目标3:初步培养学会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4: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框架,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课程目标5: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学习和理解掌握课程内容重点,引入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取得的成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政策实施的认同感,帮助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1. 课程目标任务^根据微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②掌握需求和供给以及市场价格作用原理;③掌握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④掌握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分析方法;⑤掌握成本和收益理论及其分析方法;⑥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⑦掌握市场失灵原因和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2)技能目标①能运用需求、供给分析方法对简单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②能运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简单分析;③能对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进行分析;④能运用成本与收益理论对企业的长期和短期成本进行分析;⑤能运用市场理论对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进行分析;⑥能运用各种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因素和政府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进行分析。
}2. 基本要求本课程重在讲授微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贯彻精讲的原则,突出重点,简化推导,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2. 供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政府价格政策及其应用;3. 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4. 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消费者的其他决策;5. 企业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6. 短期成本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长期成本概念,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7. 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寡头市场均衡的特点,围绕垄断的争论;8. 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与收入再分配政策,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9. 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相关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等。
2. 帮助学生了解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以及市场均衡的实现。
3. 引导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工具,如需求曲线、供给曲线、边际分析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图表和数据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经济规律的欲望。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认识到市场经济中的道德伦理约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年级的微观经济学启蒙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其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经济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经济学知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商品、服务等。
2. 消费者行为:需求、偏好、预算约束、消费者选择等。
3. 生产者行为:生产要素、生产函数、成本、利润最大化等。
4. 市场结构与竞争: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等。
5. 微观经济学分析工具:需求曲线、供给曲线、边际分析、弹性分析等。
6. 市场失灵与政策分析:外部性、公共物品、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等。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基本概念及市场供求分析第二周:消费者行为分析第三周:生产者行为分析第四周:市场结构与竞争第五周:微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第六周:市场失灵与政策分析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章节,以课本为指导,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中级微观经济学》(A)教学大纲王晓全(wxq@)上课时间与教室:周四18:30-21:05,H409 助教:公共邮箱:microecon@;密码economics 助教邮箱: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比较深入地理解市场机制的运作原理,提高学生解释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与经济学原理相比,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简单模型的构建方法,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微观经济学打下基础。
同时,本课程也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要求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并运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教材及参考材料:Nicholson Walter, 2003, Microeconomic Theory, Basic Principles and Extensions(9th Edition),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影印版。
哈尔.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七版),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8月。
李毅,张树民,《中级微观经济学学习指南》(第二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美]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商务出版社,2002年**哈尔.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Jehle and Reny,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影印版),另有中文版。
Eugene Silberberg, and Wing Suen,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3rd Edition),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影印版。
要求:多提问题:“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答案。
”多做习题:掌握模型必须深入思考,多做习题。
自学:课堂时间有限,只讲重点和难点,其他内容自学。
会计学学科(120201)教学大纲《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英文译名: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开课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预修课程: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开课学期:1课内总学时:32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中级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程。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经济学》原理基础之上继续进一步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学会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
该课程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教学,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掌握微积分的知识,线性代数的知识和一定的数理统计学知识。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稀缺性和机会成本第二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第三节经济模型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效用最大化第三节需求函数第四节收入与闲暇第五节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第六节n个变量的一般化问题第七节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新进展第三章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第一节预期效用与主观概率第二节两个悖论第三节风险测定第四节风险防范第五节风险规避度量第六节资产需求理论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企业最优化行为第三节投入需求第四节成本函数第五节联合产品第六节m个变量的一般化问题第七节企业行为理论的新进展第五章市场均衡第一节完全竞争假定第二节市场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第三节商品市场均衡第四节要素市场均衡第五节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第六节均衡的稳定性第七节间歇调整的动态均衡第六章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定价与产出第一节市场结构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与产出第七章垄断条件下的定价与产出第一节垄断及其形成的原因第二节垄断市场的定价与产出第八章垄断竞争与寡占条件下的定价与产出第一节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定价与产出第二节寡占条件下的定价与产出第九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第一节一般均衡分析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第三节市场失灵三、教材[美] Pindyck, Rubinfeld著,张军译.微观经济学(四、参考文献1、Varian, Hal R.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6th. Ed.W.W.Norton.2003.(中文版《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Gravelle and Rees.Microeconomics,3th.ed .FT-Prentice Hall,2004.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英文影印版.2005)4、Andreu Mas-Colell, Michael D. Whinston and Jerry R.Green. Microeconomic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8、Fudenberg D and Tirole J. Game Theory. MIT Press9、Myerson,Roger. B. Game The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会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会计理论研究英文译名:Accounting Theory Research开课单位:会计学院预修课程: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开课学期:1课内总学时:32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思考就是比较”,通过比较,抓住特点,了解异同。
经济学教学大纲经济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经济学的概述1.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3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1.4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微观经济学2.1 需求理论2.1.1 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2.1.2 需求的决定因素2.2 供给理论2.2.1 供给曲线2.2.2 供给的决定因素2.3 市场均衡与价格形成2.3.1 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相互作用2.3.2 市场均衡的决定2.3.3 市场调节机制2.4 生产成本与生产要素市场2.4.1 生产成本的概念与分类2.4.2 生产要素市场的运行规律2.5 市场失灵及其修复2.5.1 市场失灵的类型2.5.2 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2.5.3 市场失灵的修复方法第三章宏观经济学3.1 国民经济核算3.1.1 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计算3.1.2 国民收入和支出的构成3.2 经济增长与经济循环3.2.1 经济增长的动因3.2.2 经济循环理论3.2.3 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措施3.3 政府宏观调控3.3.1 财政政策3.3.2 货币政策3.4 就业与失业3.4.1 就业理论3.4.2 失业类型与原因分析3.4.3 失业的影响及政府应对措施3.5 通货膨胀与通缩3.5.1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影响3.5.2 通缩的定义与影响3.5.3 控制通货膨胀和通缩的措施第四章国际经济与贸易4.1 国际贸易理论4.1.1 比较优势理论4.1.2 绝对优势理论4.1.3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4.2 外汇市场与汇率4.2.1 外汇市场的基本原理4.2.2 汇率决定的要素4.3 国际金融市场4.3.1 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和功能4.3.2 国际金融危机与金融稳定第五章经济增长与发展5.1 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5.1.1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5.1.2 经济增长和贫富差距5.2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5.2.1 人力资本5.2.2 技术进步5.2.3 制度环境5.3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5.3.1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与挑战5.3.2 经济改革的策略与路径5.3.3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结语: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的规律,对于理解经济运行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在初级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规范运用数学语言,系统阐述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加深学习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在此基础上,从数学的角度更深入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建模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体会经济分析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为今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中级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机制如何解决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试图通过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来说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
教学中要加强对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学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经济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跟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加强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利用数学工具推导相关理论,将松散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简化抽象为经济行为主体在约束条件下的优化问题,使学生掌握建立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案例导入和经济热点分析,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六、课程教学内容(一)第一章市场(1学时)1.教学内容(1)构建模型;(2)最优化和均衡;(3)需求曲线;(4)供给曲线;(5)市场均衡;(6)比较静态分析;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供给、需求和市场均衡的概念;(2)难点是比较静态分析和帕累托最优。
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实践教学目的:
1、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现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本大纲以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总结《微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经验,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2、制订本大纲,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该课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该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
高素质人才。
3、以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充分利用主渠道、主阵地进行教学,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
2、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理论在某
个领域的应用为主题,选择合适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模拟实践活动等方式构筑课堂内实践教学体系。
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完成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实践。
(1)课堂讨论。
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对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堂讨论是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的重要场所。
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运用所学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是一种有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教师应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选定讨论题目;公布讨论题目;介绍相关资料;分组进行讨论;
小组总结发言;教师点评。
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充分准备,积极发言。
在计划学时内安排3次,每次1学时,课堂讨论占课堂实践教学成绩的30%。
(2)案例分析。
为了逐步从讲授式教学模式向启发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可以实施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分析,一方面加强师生课堂交流活动,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更好的教育学生;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后,能立即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是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形式,案例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保证案例分析与研究的质量,应该将案例用纸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仔细分析与研究,或者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案例最全面、最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全面的了解案例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判断,然后由每位学生在课外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由老师总结点评。
在计划学时内安排4次,每次2学时。
案例分析占课堂实践教学成绩的30%。
(3)实验教学。
虽然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学科,但是其应用性比较强,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随着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模拟实验室的出现,使微观经济学课程在实验室内可以进行模拟购物、模拟消费和模拟生产,开展实验教学。
经济学院已建立了硬件设备比较先进的实验室,只要教师准备好微观经济学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和大量的教学资料,就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实验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的某一个部分或某一章,也可以覆盖教学全过程。
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于实验教学是利用微观经济学教学软件,为学生模拟个人购物、消费和企业生产决策、组织、控制等环境和实践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计算,并进行合乎逻辑的演绎。
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上机之前,讲解微观经学教学软件的操作程序及其注意事项,使每一个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选择安装有微观经济学教学软件的模拟实验室,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可以操作的计算机,然后,按照程序进行模拟教学活动。
在计
划学时内安排3次,每次2学时。
实验教学占课堂实践教学成绩的40%。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
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提高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增长才干,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严格实践教学管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
实践性教学要抓好教学内容安排、组织安排,及时汇总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成果,建立实践教学资料档案,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以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增长才干,以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应用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
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情况、期中考试、实验课程等占30%。
2.实验成绩:包括出勤、实地考察表现占10%。
3.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
4.综合考核成绩:综合考核成绩=3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注:在平时成绩中各部分所占比重大约是出勤、课堂提问、作业情况占15%;期中考试占15%;实地考察报告占10%。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
参考书目:
1.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1994。
2.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萨缪尔森:《经济学》 ( 上、下 ) ,中国
发展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