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实践大纲.doc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4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Microeconomics)课程代码:(06110170)学分: 3总学时数:51理论时数:51实验(实践)时数:先修课程:无开课对象: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
2.课程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3.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基本理论模型和政策主张,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熟悉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第一讲经济学十大原理(第一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十大原理,并简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发展脉络,使学生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先有大致的了解,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2.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典型问题及提出的相应概念。
[教学内容]1.1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1.2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教学重点与难点]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2. 十大经济学原理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二讲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2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并掌握经济模型的含义、构建过程和运用方法2.明确经济学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够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加以甄别。
[教学内容]2.1作为经济学家的科学家2.2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2.3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教学重点与难点]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构建经济模型的过程和步骤3.如何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3.当堂完成第一次作业第三讲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4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2.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3.理解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2[教学内容]4.1 市场与竞争4.2 需求4.3 供给4.4 供给与需求的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1.价格变动与供给和需求的之间的互动关系2.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以及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5间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经济学专业理论课的同时,了解经济学调查实践活动的程序,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供给需求等主要问题的深入理解。
实验教学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具体要求,通过将理论与经济学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学实践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技能,增强其日后的就业竞争力。
基本要求:本实验教学环节,以学生到某消费群体和厂商群体实地调查,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讨论,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要求学生弄清经济学中消费和生产等基本问题的实际运行机制;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问题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等业务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对消费者群体和生产者群体的实际调查,学会基本的调查技巧,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四、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五、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结合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日常经济生活的实际调查情况,提交分析报告;设计相关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经济问题基本信息,归纳总结相关经济学基本规律。
考核根据学生案例分析报告质量,调查实际操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六、实验教科书、参考书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黎诣远,微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美)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朱善利,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金浩主编,微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实验一: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探究一、实验名称与性质所属课程微观经济学实验名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探究实验学时4实验性质综合必做/选做必做二、实验目的和要求从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某消费者群体的日常收入与支出的经济活动,掌握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决策情况。
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问卷调查,探究消费者群体的决策和思考过程,促进学生对微观经济学问题的更好理解和学习。
经济学系《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STATA在经济计量分析中的应用课程代码:ZX1003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2学时:36(理论学时:36;实验实践学时:0)面向对象:经济管理类专业先修课程:计量经济学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STATA的基本语法、数据处理、STATA绘图、矩阵操作、STATA编程初步、普通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经管类的学生掌握…门实用的技能,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补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知识与技能:1.掌握STATA的基本操作、了解STATA的语法结构;2.掌握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的处理方法,能熟练对大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掌握STATA图形命令的基本结构,能熟练绘制精美的散点图、直方图等图形;4.掌握基本的矩阵操作命令,能够对矩阵进行简单的运算;5.熟练掌握最小二乘的处理方法,了解工具变量法的基本操作;三、课程考核要求1.考试目的与要求:考察学生对STATA命令的熟练程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STATA对大型微观数据库进行分析的能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校效果。
2.考核形式:包括两部分,--部分是过程考核,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另一部分是期末考核,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
3.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进行核算,其中过程考核占40%,期末上机考试占60%。
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微观经济学》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学时第一章STATA简介 3第二章数据处理7第三章STATA绘图7第四章矩阵操作 6第五章STATA编程初步第六章最小二乘法合计36第一章STATAflB介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STATA概貌,掌握STATA浏览、修改数据资料的基本命令,了解日志文件与do文件的创建。
微观经济学实验(实习)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代码:50411120本大纲主笔人:刘媛面向专业:医药企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专业、健康保险专业实验指导书名称:《西方经济学》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8月主编:厉以宁实验讲义名称:编写单位:编写日期:主编:一、课程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总学分:2实验总学时:2 实验总学分: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
它是以价格分析为核心,通过对家庭、企业等经济个体行为的分析,探讨市场体系的运行和作用,研究市场竞争行为以及改善市场运行途径的一门学科。
而实验,即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是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所必须参加的科目。
根据复合型医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验,即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能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工具,能基本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分析工具对有关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了解国内外微观经济领域的最新成就。
这样,学生能够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同其他管理学应用学科结合,开展基本的研究分析工作,并为学习宏观经济学和其他应用经济学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实验方式:课堂分组讨论、小组代表陈述观点。
实验基本要求:认真进行实验准备,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及陈述。
四、实验报告在实验中,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每组25名左右,就给出的题目“谷贱伤农”问题进行探讨,每组指派一名组长和一名记录员。
学生能够将前期所准备的资料在小组内部进行充分有效的探讨,其中不乏激烈的争论。
一节课结束后,由各小组分别推选一名同学在班内做陈述。
在陈述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列举出来并进行阐述。
最后,老师总结各组意见,对各种意见给予评价。
同时,还针对陈述过程中的问题,指出同学们在口头表述、仪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Microeconomics学时: 学分:3•、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三、先修课程要求: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四、适用专业:市场营销五、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微观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借鉴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经济现象,认识政府各项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它用一套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中经济规律的理论。
这门课程从理论上来讲,既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又是经济学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财政学等研究领域均需要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
从实践上来讲,微观经济学理论既可以用于指导企业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又可以用于指导政府的决策行为。
对于消费者来说,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可以指导他们的选择行为;对于企业而言,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与收益分析、市场结构理论等等对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更具有指导意义;政府的许多决策如果能够科学的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就会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因此,微观经济学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弄懂各个基本概念、范畴、各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掌握图示工具的运用,能够运用各种图形工具进行分析。
学生应能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Microeconomics)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A11121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分:4/3总学时:64 /48学时(经济学、国贸专业64学时,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48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我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基础课。
微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有效性的一门社会科学。
本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驾驭市场经济的实际工作能力,完整和准确地掌握市场运行机制。
为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1章,分为经济学导论、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及微观经济政策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完成规定的授课学时、作业,要求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及运用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分析的学习和借鉴。
(二)具体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导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体系。
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正确认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科学地掌握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和理论。
学习中要用科学的方法有分析地学习,对其为资本主义统治者服务的一面要加批判。
重点与难点: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由经济资源的有限性推理出人类社会共有的四个基本的经济问题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的变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价格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体系。
《微观经济学》实践(shíjiàn)教学大纲一、实践(shíjiàn)教学目的和要求(一)实践(shíjiàn)教学目的:1、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现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本大纲以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yāoqiú),总结《微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经验,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2、制订本大纲,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tí gāo)该课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该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以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充分利用主渠道、主阵地进行教学,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4、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帮助大学生运用管理学有关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以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标。
(二)实践教学要求:1、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体修订实践教学办法和教案。
2、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有关要求相一致,并服从学校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3、《微观经济学》教师是实践课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二、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根据《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为加强学生管理实践技能和能力的训练,本课程以“学用结合”为指导思想开设校内课堂实践教学环节,采取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1、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理论在某个领域的应用为主题,选择合适的形式(xíngshì)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模拟实践活动等方式构筑课堂内实践教学体系。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习参考资料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课程代码:05322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
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
因此,该学科不同于偏重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科,也不同于研究企业本身发展的微观经济学科。
正因为此特点,甚至有学者认为产业经济学属于中观经济学范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设置产业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体系,并使学生熟悉和学会利用博弈论等现代分析工具。
具体来讲,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后,学生学会理解并分析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等)、理解整个经济系统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同时,也能够利用现代分析工具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并且能够利用学过的知识理解和分析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从而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及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产业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含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
并且,在局部领域,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有不同程度交叉。
因而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的含义和分类,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产业的含义与分类一、产业的含义(重点)二、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次重点)三、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一般)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产业经济学(重点)二、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重点)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不作要求)第三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重点)二、产业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般)第四节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一、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不作要求)二、研究产业经济学的实践意义(不作要求)三、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不作要求)第二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产业组织的概念、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建立和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严格把握不同时期的代表理论和代表学派的观点,并能进一步比较不同学派观点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达到深刻理解不同学派观点的目的。
《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经济学专业理论课的
同时,了解经济学调查实践活动的程序,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
象和供给需求等主要问题的深入理解。
实验教学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具
体要求,通过将理论与经济学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
握,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学实践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技
能,增强其日后的就业竞争力。
基本要求:本实验教学环节,以学生到某消费群体和厂商群体实地调
查,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讨论,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要求学生弄清
经济学中消费和生产等基本问题的实际运行机制;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
问题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等业务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对消费者群体
和生产者群体的实际调查,学会基本的调查技巧,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五、考核方式
要求学生结合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日常经济生活的实际调查情况,提交分析报告;设计相关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经济问题基本信息,归纳总结相关经济学基本规律。
考核根据学生案例分析报告质量,调查实际操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六、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黎诣远,微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美)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朱善利,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金浩主编,微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实验一: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探究
一、实验名称与性质
所属课程微观经济学
实验名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探究
实验学时 4
实验性质综合
必做/选做必做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从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某消费者群体的日常收入与支出的经济活动,掌握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决策情况。
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问卷调查,探究消费者群体的决策和思考过程,促进学生对微观经济学问题的更好理解和学习。
三、知识准备
1、前期要求掌握的知识:微观经济学。
2、实验相关理论或原理: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理
3、实验流程:通过问卷调查,使学生认知消费者消费决策的根本规律,结合案例分析探究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研究的基本问题。
四、实验内容
(一)设计问卷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的具体格式,设计出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要求包括消费者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收入状况、日常支出情况等。
(二)分发问卷调查
选定特定的消费人群,例如高收入者、工薪阶层、低收入者等,年龄结构层级也得考虑,性别也得平衡等。
(三)整理问卷调查
对问卷调查进行整理,进行数据统计和列表、运算、排序等处理。
(四)归纳相关规律
归纳消费者消费相关规律,是不是符合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规律。
(五)撰写调查案例报告
撰写调查案例报告,字数1000字以上,主要内容包括调查方法、数据统计和相关规律总结。
五、实验组织和安排
1、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每组选择不同的消费群体,设计问卷调查。
2、适时发放问卷调查,要有针对性某个消费群体,如年龄特征、性别特征、收
入特征较明显。
六、实验结果提交方式
每组提交调查统计报告
七、实验考核方式与标准
根据调查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要求分析有理有据,结论明确。
实验二: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探究
一、实验名称与性质
所属课程微观经济学
实验名称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探究
实验学时 4
实验性质综合
必做/选做必做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从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某生产者群体的生产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活动,掌握生产者生产行为的决策情况。
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问卷调查,探究生产者群体的决策和思考过程,促进学生对微观经济学问题的更好理解和学习。
三、知识准备
1、前期要求掌握的知识:微观经济学。
2、实验相关理论或原理: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原理
3、实验流程:通过问卷调查,使学生认知生产者生产决策的根本规律,结合案例分析探究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研究的基本问题。
四、实验内容
(一)设计问卷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的具体格式,设计出生产者生产行为的问卷调查,要求包括生产者企业性质、规模大小、投入与产出情况等。
(二)分发问卷调查
选定特定的生产者人群,例如大公司、中等公司、小公司等,企业性质也得考虑,产业类别也得平衡等。
(三)整理问卷调查
对问卷调查进行整理,进行数据统计和列表、运算、排序等处理。
(四)归纳相关规律
归纳生产者生产相关规律,是不是符合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规律。
(五)撰写调查案例报告
撰写调查案例报告,字数1000字以上,主要内容包括调查方法、数据统计和相关规律总结。
五、实验组织和安排
1.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每组选择不同的生产者群体,设计问卷调查。
2.适时发放问卷调查,要有针对性某个生产者群体,如规模特征、性质差异特征、产业类别特征较明显。
六、实验结果提交方式
每组提交调查统计报告
七、实验考核方式与标准
根据调查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要求分析有理有据,结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