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一轮复习—荒漠化和湿地的保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26
第2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考点| 湿地资源问题与开发保护1.湿地概况(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
2.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地位和功能(加试要求)(1)调蓄洪水,洪水期水进入湿地,可以降低河道和湖泊的水位;枯水期水从湿地中流出,补充到河流与湖泊中。
(2)自然界中的水源地。
(3)物种的资源库,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有着巨大的作用。
(4)地球之“肾〞,生态环境的净化器。
3.洞庭湖湿地萎缩的原因及危害(加试要求)(1)洞庭湖湿地破坏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长江和“四水〞在洞庭湖相互顶托,水流速减缓;“四水〞进入洞庭湖后,湖面开阔,水流减慢;洞庭湖和长江之间水流交换不通畅等,这些都是洞庭湖淤积的重要原因。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迅速,生长规模扩大,生产方式不合理,如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湖区泥沙淤积;湖床抬升;为了扩大耕地,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减少,湖泊萎缩。
(2)洞庭湖湿地破坏的后果与治理①后果:洪涝灾害严重,航道断航,生态环境恶化。
②治理措施: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平垸行洪、加固干堤、疏浚河道;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制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生态移民,调整农业生产构造;加强中心城镇根底设施建立,扩大城镇人口容量;积极开展生态旅游业等。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
以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
完成1~2题。
1.乌梁素海湿地的主要作用是()A.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B.调蓄黄河洪水C.开展航运和水产养殖D.聚集灌溉余水2.为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是()A.推广耐盐作物B.完善排水系统C.增加灌溉水量D.增施有机肥料1.D[乌梁素海湿地位于河套平原东侧,来自于黄河的灌溉用水,流经河套平原后的剩余水最后聚集于乌梁素海,河套灌区位于西北干旱地区,开展农业,需要有充足的灌溉用水,但应有灌有排方能防止出现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
题组四(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九月月考)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
每年2月23日为“国际湿地日”。
据此回答1-2题:1.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2.导致我国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C.围湖造田,垦荒种粮 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答案 1.A 2.C(安微省育英高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自工业革命以来呈上升趋势。
据此完成3--4题:3.上述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4.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 B.一月O℃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C.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 D.高纬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答案 3.C 4.B5.(安徽省野寨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
读图,回答(1)~(3)题。
(1)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a. 25℃ b.12℃ c.10℃ d.8℃(2)图乙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 b.② c.③ d.④(3)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 b.② c.③ d.④上述三小题答案对应正确的是()A.(1)——b (2)——c (3)——dB.(1)——b (2)——d (3)——bC.(1)——c (2)——b (3)——bD.(1)——d (2)——c (3)——c答案 B6.(江苏省苏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气候、石油、粮食等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江苏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29讲荒漠化的防治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50分)1. (4分) (2019高二上·乾安月考)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 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B . 次生盐渍化不属于荒漠化的表现范畴C . 在我国荒漠化只存在于西北地区D . 荒漠化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2)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 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B . 干旱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C . 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沙质土壤D . 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2. (4分)读“我国西北地区‘a区域’及‘a区域土地荒漠化比重’”图,回答题。
(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关于a区域形成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①强度开垦草原,过度放牧②气候干旱降水少③风力强劲风力侵蚀、搬运作用明显④地表物质疏松,沙漠广布⑤毁草开荒,扩大耕地面积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②③④⑤D . ①②③④⑤(2) a区域1968~1988年,因强度开垦草原,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增加了20%;但1988~2008年,荒漠化面积却减少了40%,其原因是()A . 气候异常降水增多B . 对荒废的土地进行复垦种植以增加地表植被C . 禁止草场放牧保护天然植被D .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3. (4分) (2019高二上·通化期末) 近几年春季,受北方高压影响,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
其中,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方向移了大约1000米。
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内容,完成小题。
(1)荒漠化的实质是()A . 耕地退化B . 草地退化C . 土地退化D . 林地退化(2)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A . 东北地区B . 西北地区C . 华北地区D . 西南地区(3)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①干旱②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③过度放牧④气候异常A . ①②B . ②③C . ③④D . ①④4. (4分) (2019高二上·蛟河期中)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第47讲自然环境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知识体系导学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思考】淡水资源有哪些供给服务功能?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功能的极限。
二、环境问题及其危害1.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危害(1)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填图】毁林开荒可以引发恶性循环,在框图中填写合适的词语。
三、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环境安全问题(1)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污染事件导致的。
(2)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逐步加剧导致的。
2.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1)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可能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功能影响国家安全;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
(2)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途径:降低环境问题程度;减小人类社会的可能性。
四、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
2.强化的预警和防控:建立大气、水等环境污染监测网络,对常规污染指标进行监测预警。
3.妥善处置事件: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建立系统、严格和规范的环境制度。
提升关键能力——能力突破掌握解题技法关键能力一说明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典题精研[典例1] [2021·北京卷,20]下图为洱海流域示意图。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2019·嘉兴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
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A.宁夏B.青海C.陕西D.新疆2.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3.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新疆的荒漠化比例最大。
第2题,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应该退耕还牧,并制定合理的载畜量或者进行生态移民等。
第3题,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答案:1.D 2.A 3.D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
据此回答4~5题。
4.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地区中水资源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A.新疆绿洲地区——发展高耗水工业B.内蒙古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C.干旱的内陆地区——减少水井数量D.半干旱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4.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 )A.在绿洲前沿地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B.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封沙育草C.在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D.在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解析:第4题,在半干旱农作区应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新疆绿洲地区应发展节水工农业;在内蒙古草原牧区应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应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5题,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