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一轮复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15.43 MB
- 文档页数:4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目标要求:1. 识记要求:(1)了解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自然特征的形成和不同地区荒漠化的发展与危害。
(2)了解荒漠化的防治2. 能力要求:(1)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我国荒漠的纬度分布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区别及成因。
(二)知识结构:二. 内容讲解荒漠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地表植被退化、土地遭到破坏,变得荒芜的动态演化过程。
荒漠化土地是荒漠的一部分。
荒漠化不能等同于荒漠。
相对于荒漠而言,荒漠化是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后者往往是形成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
按荒漠的成因分类:有风蚀沙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碱荒漠化等。
其中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
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此外,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
全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千米。
1.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起伏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同纬度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
西部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荒漠景观。
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 荒漠化的发展:(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3. 荒漠化的危害、成因与防治(1)危害: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
(2)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
【细化考纲预测】考纲细化高考命题预测1.掌握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2.了解区域发展过程中影响区域发展几种常见的环境问题3.可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各种环境问题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2.森林的生态效益,现存的原始森林的主要分布地区3.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脆弱性的表现4.雨林破坏的原因、表现及采取的保护措施1.以某区域荒漠化现象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2.结合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考查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开发、保护措施3.结合农业生产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利用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考查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破坏原因及保护的意义4.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运用区域地图、联系图及表格、文字材料,考查某一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构建知识体系】【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1.概念:发生在及一些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答案】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注意提示】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1)植被景观: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
(2)年降水量:图中A为400 mm,B为200 mm,C为50 mm。
(3)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地表水贫乏,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分布着大片。
【答案】干旱流水作用戈壁和沙漠【注意提示】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分布纬度的不同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