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代表诉讼与程序有关的问题
- 格式:wps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9
Don't worry about the result, first ask yourself if you are qualified enough, and the effort must be worthy of the result. When the time is in place, the result will naturally come out.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有哪些一、“竭尽公司内部救济”规则二、股东代表诉讼的和解与撤诉之司法审查凡未经法院批准的和解协议或者撤诉均不具有约束力。
以后公司仍然可以间接诉讼中的同一事实和理由向人民法院提起直接诉讼,或者公司其他股东以同一事实和理由而提起代表诉讼。
股东在公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决策力也是非常大的,但是股东的权利也不能随便的乱用,需要符合公司的章程。
公司的实际运营是掌握在董事会的手中,如果股东绕过董事会直接形式股东的权利就会破坏整个公司的运营体系,这是我们可以对该股东提起诉讼,不过股东代表诉讼与其他诉讼有所不同,下面我们看一下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
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一、"竭尽公司内部救济"规则股东具备了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资格,并不等于股东在公司遭受不正当行为损害时可径行代表公司提起诉讼。
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前提条件是公司拒绝或怠于由自己直接向实施不正当行为的当事人提起诉讼,股东未征求公司是否就该行为提起诉讼的意思前,不应该也不可能提起代表诉讼。
只有在股东请求监事会、董事会等采取必要措施行使公司的诉讼请求,而公司明确拒绝股东请求或者对股东请求置之不理时,股东才能向法院提起代表诉讼。
这就是各国公司法通常都规定的"竭尽公司内部救济"规则,也称前置请求规则。
律师对此的理解是:公司是与股东个人相对独立的法人,股东代位公司行使诉权,必须最大可能地尊重公司的法人资格。
【重点法条解读】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股东代表诉讼【法条】第一百五十一条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本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情形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有本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情形的,前述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或者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释义】本条是关于股东代表诉讼的规定。
一、股东代表诉讼的定义股东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利益遭受损害、公司组织机构怠于通过诉讼追究责任时,由具备法定资格的股东依据法定程序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公司提起的诉讼。
二、股东代表诉讼的条件1.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股东资格:(1)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2)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
2.前置程序:(1)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侵犯公司利益的,具备法定资格的股东书面请求公司机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被拒绝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时,即公司怠于行使诉讼权利时,股东才可以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2)前置程序的豁免,在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具备法定资格的股东可直接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3.诉讼事由: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
4.当事人列明:具备法定资格提起诉讼的股东为原告,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具备法定资格的其他股东,以相同的诉讼请求申请参加诉讼的,为共同原告;侵犯公司利益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他人为被告;公司为第三人。
公司股东对其他股东提起的代表诉讼应经过前置程序──王彬与江源泉、北京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损害公司利益赔偿纠纷案【案例要旨】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关于股东代表诉讼的规定,未明确规定侵犯公司利益的其他股东可否作为股东代表诉讼的对象,因此,此类诉讼应否经过前置程序也无定论。
但根据股东代表诉讼理论,可对该法条第三款中的“他人”进行广义解释,认定股东代表诉讼的对象应包括侵犯公司利益的其他股东,故对其提起代表诉讼同样应当适用前置程序。
【案情简介】上诉人(原审原告):王彬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江源泉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北京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佩尔优”)第三人:上海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佩尔优”)2004年8月6日,王彬与北京佩尔优约定共同投资设立上海佩尔优,其中,北京佩尔优以江源泉的名义出资,并约定在北京佩尔优认定项目的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等前提下,王彬拥有在上海佩尔优开展业务工作的决定权,上海佩尔优章程中的投资协议以王彬与北京佩尔优签署的投资协议为准。
根据上海佩尔优章程的约定,王彬出资98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9%,江源泉代表北京佩尔优出资102万元,占注册资本的51%,江源泉为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王彬为总经理,刘闫为监事。
2005年1月1日起,上海佩尔优为争取上海浦东机场水蓄冷业务,由王彬经办开展了一系列业务。
北京佩尔优也参与了该项目运作,并曾致函上海浦东机场称,上海佩尔优主要在上海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上海佩尔优不代表其开展浦东机场水蓄冷业务。
江源泉也以上海佩尔优的名义致函上海浦东机场称,上海佩尔优在上海浦东机场开展水蓄冷业务,由公司法定代表人江源泉直接接洽,王彬、刘闫不代表公司开展浦东机场水蓄冷业务。
2006年9月28日,王彬向刘闫发函,认为江源泉在系争项目中侵害了公司利益,要求刘闫以公司监事身份对江源泉提起诉讼,刘闫未予答复。
2006年12月25日,北京佩尔优中标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的水蓄冷项目。
股东代表诉讼之若干法律问题探析股东代表诉讼是指一些股东会起诉一些在公司中的作管理者、董事及控制公司的股东,这类行为是违法的并且导致公司和小股东经济上的损失。
股东代表诉讼是一种维权机制,可参考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国家的经验来规范我国股东代表诉讼。
在实践中,股东代表诉讼需要考虑若干法律问题。
该文将从诉讼权利、代理人权利、赔偿标准和判决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诉讼权利首先,要考虑的是股东代表的诉讼权利问题。
在诉讼中,股东代表有诉讼时效、诉讼状态和诉讼手续等权利。
比如,在此类诉讼案件中,股东有一定的诉讼权利,但仅限于授予对公司董事和管理层行动进行监督,授权对公司进行某些行动或进行某些事务的权利等。
此外,诉讼须满足股东代表所代表的股东所持股份的合法数量,以及通过股东会和股东大会等机构的授权作出诉讼请求等手续,方可成立。
代理人权利其次,关于代理人权利也要被考虑。
在此类诉讼案件中,代理人应具有准确、客观的代理主体意愿,为代表其所代表意愿负责。
代理人要保证与代理主体的利益保持一致,并且要承担一定的代理义务,比如代表人行使其权利和义务,还须按照法律规定和代理主体意愿的要求,维护其代表权利。
赔偿标准另外,该诉讼案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赔偿标准的确定。
在此类案件中,赔偿应包括投资损失、利润和未来预期利润等方面的损失。
但是,因为股东代表诉讼的法理依据是公司权益的保护,所以因公司和非公司的股东之间的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损失可能并不予赔偿。
这意味着,股东代表诉讼主要是要把公司整体恢复到正常经营中,并保护公司的长期利益。
判决实施最后,股东代表诉讼中还有一项重要的问题,即判决如何实施的问题。
在此类案件中,判决应制定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合理地实现投资者利益。
如果判决的结果是公司的董事和管理者需要对股东造成损失,那么需要对责任人的资产做出相应的处理。
另外,还需要规定判决的执行范围和责任,以及判决后的费用和利息等问题。
综上所述,股东代表诉讼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例如股东代表的诉讼权利、代理人权利、赔偿标准和判决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最⾼院裁判观点总结:关于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及前置程序⽂ | 杨帆湖南⼈和⼈律师事务所⾼端民商诉讼部《公司法》第⼀百五⼗⼀条规定,董事、监事、⾼级管理⼈员及他⼈损害公司利益时,符合⼀定条件的股东可以在经过前置程序后,或符合前置程序豁免条件时,有权为了公司利益以⾃⼰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
实务中,此类诉讼被称为股东代表诉讼。
因前述法律规定过于宽泛,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各地法院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适⽤标准理解不⼀,部分中⼩股东⽆法有效利⽤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保护⾃⾝权益,部分中⼩股东却滥⽤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制造诉累,有违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设⽴初衷。
故此,本⽂主要探讨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要求及前置程序要件,总结最⾼院相关案例确⽴的裁判规则,以供参考。
⼀、关于原告主体资格依据《公司法》第⼀百五⼗⼀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百⼋⼗⽇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同时,《最⾼⼈民法院关于适⽤<公司法>若⼲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公司法第⼀百五⼗⼀条规定的⼀百⼋⼗⽇以上连续持股期间,应为股东向⼈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已期满的持股时间;规定的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以上股份,是指两个以上股东持股份额的合计。
以上法律法规是对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在起诉时的主体资格进⾏的概括性的规定,在实务中,股东资格的确认、股东资格的维持也是影响司法审判的因素。
展开剩余84%1、股东在起诉后因股权变更等原因不再具备公司法第⼀百五⼗⼀条第⼀款规定的持股条件的,⼈民法院应裁定驳回起诉。
最⾼⼈民法院在(2015)民⼆终字第38号民事裁定书、(2015)民⼀终字第66号中均认为,依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的适格原告为公司股东,当该股东在起诉后将其享有的公司股份转让并办理了股权变更登记时,已经丧失公司股东资格。
如受让公司股权的股东或公司其他股东不同意作为原告继续诉讼,则该原股东作为股东代表公司主张权利的事实基础已不存在,⽆权再以股东⾝份继续进⾏本案诉讼,依法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股东知情权纠纷起诉流程一、引言股东知情权是指股东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获得公司重要事项信息的权利。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时股东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知情权受到了侵害,此时,股东可通过起诉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本文将详细介绍股东知情权纠纷起诉的流程。
二、股东知情权纠纷起诉的准备工作在正式起诉之前,股东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自己的纠纷诉讼能够有力推进。
以下是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1. 面对纠纷,股东首先需要收集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公告、股东会议记录、股东决议等,以证明自己的知情权受到了侵害。
2. 股东应寻求法律援助,聘请一名专业的律师代理自己的利益。
律师将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提供法律意见和指导,帮助股东理清纠纷的事实和证据,提出合理的诉讼请求。
3. 股东还需确定起诉的被告,即侵害其知情权的对象。
被告可以是公司、公司董事或其他行为人,具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4. 最后,股东需要准备起诉状和相关证明材料,并将其递交到合适的法院。
律师将协助股东准备起诉状,确保其符合法律规定并能有力地表达股东的主张。
三、股东知情权纠纷起诉的法律程序一旦准备工作完成,股东可以正式提起知情权纠纷的诉讼。
以下是股东知情权纠纷起诉的法律程序:1. 提起诉讼:股东律师将准备好的起诉状和相关材料递交到法院,并支付相应的诉讼费用。
法院将对起诉申请进行审核,并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立案。
2. 开庭审理:法院受理案件后,将依法组织庭前调解。
如调解不成功,法院将安排开庭审理。
开庭审理是双方当事人就案件争点进行辩论的过程,律师将代表股东提出合理的诉讼请求,并进行必要的辩护和证据提交。
3. 判决结果:经过开庭审理后,法院将根据事实和法律依据作出裁决。
判决结果可能有多种形式,包括驳回股东的诉讼请求、支持股东的诉讼请求、要求公司进行赔偿等。
股东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受判决结果,若不服判决可以提起上诉。
四、纠纷解决方式的多样性除了诉讼外,在股东知情权纠纷中,还存在其他一些解决方式,股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2014年21期总第760期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内涵股东代表诉讼指的是当公司利益被直接或者间接地损害时,而公司没有及时给予救济,符合《公司法》中规定的中小股东就可以浮出水面,用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
股东代表诉讼源于英国衡平法,又称为派生诉讼、股东代为诉讼,其理论内容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变化,演变成现如今的内容。
具体来说,在一个成立的公司中,股东是向公司出资、持有公司股份、享有股东权利和承担股东义务的人。
在一个正常的公司运作中,股东是以股东(大)会的会议形式对公司的管理和运作进行宏观的指导作用,而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关,一些具体的事务都是由董事、经理、监事和其他相关人来操作的。
这在实际情况中,也就常常会出现董事、经理、监事和其他相关人的行为不当而损害公司的利益,因此,股东就需要“浮出水面”,来干涉董事等人的行为。
这就是股东代表诉讼。
二、《公司法》中确立的股东代表诉讼的现状《公司法》151条确定了股东代表诉讼中制度的内涵,包括提起诉讼的原因,诉讼当事人的安排,前置程序问题等等。
1.提起诉讼的原因提起该诉讼的原因主要是指该股东所在的公司的合法利益和权益受到直接和间接地损害。
这在司法实践当中表现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
2.诉讼当事人(1)原告。
我国《公司法》明确了两类提起该诉讼的原告,具有一定的条件。
第一种是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原告,没有其他限制性要求,只要是该公司正常的股东就可以担任原告提起诉讼;另外一种是股份有限公司,该原告就需要满足公司法中规定的硬性条件,具体的是指在一个公司中,该股东要持续180日或者180日以上拥有公司股份,这在理论上来说,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两位、三位,甚至是数位,但是只要满足上述规定就可以作为原告。
(2)被告。
我国《公司法》也规定了提起该诉讼的被告,主要是指该公司的董事、监事以及第三人在正常的公司管理或者公司活动中对公司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害。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分析作者:来源:《现代工商》2013年第07期股东代表诉讼源于英国衡平法,也被称为派生诉讼、衍生诉讼和传来诉讼,它是指当公司怠于通过诉讼追究给公司利益造成损害的经营者的责任以维护公司利益时,具备法定资格的股东有权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公司提起诉讼,而所得赔偿归于公司的一种诉讼机制。
一、法律依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情形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情形的,前述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或者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主体资格以及前置程序我国《公司法》对提出代表诉讼的主体资格作了限制,以保证在引进先进的现代公司法制度维护小股东利益的同时,防止个别股东滥用诉权,损害公司利益。
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才是有权提起代表诉讼的主体。
《公司法》同时也对股东代表诉讼设立了前置程序限制。
只有在公司的董事会、股东会或监事会不出面追究高管的情况下,才进行代表诉讼。
《公司法》要求股东在提起代表诉讼之前,先要书面请求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机关向法院提起诉讼。
若这些公司机关收到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股东才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股东代表诉讼与程序有关的问题王长河北京市高级法院上传时间:2001-12-17 浏览次数:7176字体大小:大中小股东代表诉讼(Shareholder’s Representative Action)又称股东派生诉讼(Shareholde r’s Derivative Suits)[1],衍生诉讼、代位诉讼[2],是指当公司的利益受到侵害而公司怠于或拒绝追究侵权人责任时,具备法定资格的一个或多个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代替公司提起诉讼,要求侵害公司权益者赔偿公司损失的行为。
从权利性质上来讲,股东代表诉讼是事后救济性的权利,是股东针对管理上的不正当行为,为了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股东只有在公司的利益已经遭受实际损害的已然状态下,才有权利提起诉讼。
股东代表诉讼中股东诉讼的目的不是基于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公司的利益,以公司代表人的身份、作为公司的斗士而进行诉讼,因而胜诉所得赔偿或利益恢复都直接归属于公司,而非为股东个人所独享。
股东直接诉讼是指当公司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股东作为原告直接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股东直接诉讼的目的是实现其作为股份的所有者而拥有的某项权利。
直接诉讼包括:要求强制登记股份转让的诉讼、要求追回股息的诉讼、要求查阅帐簿和记录的诉讼等。
股东代表诉讼起源于英国的衡平法,是随着英国判例对“福斯诉哈博特尔”规则所确立的一些“例外规则”而逐渐建立和完善的。
英美法通过判例确定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对大陆法系国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被大陆法系国家在立法中所吸收。
股东代表诉讼存在的价值可以说是为了防止由于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内部人控制。
一般认为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属于固有的股东权利,在性质上属于股东的共益权。
我国的公司法中未确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虽然在1994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对外发生经济合同纠纷,控制合营企业的外方与卖方有利害关系,合营企业的中方应以谁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问题的复函》中认为控制合营企业的外方与卖方有直接利害关系,拒绝召开董事会以合营企业名义起诉时,中方可在合营企业董事会不作起诉的情况下行使诉权。
但由于该“复函”是一个个案批复,只适用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特殊情况,而且该“复函”也未明确提出股东代表诉讼,因此不能认为我国有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股东代表诉讼涉及一系列的公司法理论问题,有关股东代表诉讼的程序问题虽然是程序法问题,但由于其有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的特点,且与公司理论密不可分,因此各国法中都在公司法予以予以解决。
本文借鉴外国法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探讨股东代表诉讼中与程序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管辖股东代表诉讼由哪个法院管辖是股东提起代表诉讼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是侵害公司利益之人,一般是公司的内部人。
如果按照民事诉讼“原告就被告”的一般原则,就会由侵害公司利益之人的住所地法院管辖。
但是考虑到公司自身或其他股东都会参加到代表诉讼中,为了给这些人参加诉讼提供便利,同时也有利于法院查明事实,各国公司法都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由公司住所地的法院管辖。
根据我国《公司法》以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司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管辖法院应当是公司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院。
二、案由案由,简言之就是案件发生的原因。
案由对于当事人实体的权利和义务本身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案由对于法院立案有重要的意义,法院立案必须确定案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的通知》中说明案由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关系的特性。
而诉争的法律关系的特性就是诉讼所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的性质即诉讼标的性质,也是法院最终要裁判的对象。
[3]但是与代位权诉讼纠纷和撤销权纠纷一样,涉及股东代表诉讼不能简单地以当事人所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的性质即诉讼标的的性质来确定这类诉讼的案由。
股东代表诉讼中当事人主张的实体权利,或者说法院裁判的有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实际上包括两个:一是原告股东是否有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二是侵权人是否侵害了公司的利益。
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一般认为是股东共益权的一种,也是股东固有的权利。
法院在审理股东代表诉讼中首先要审查股东是否有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在确认原告股东具有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之后,还要审查被告是否侵害公司的利益。
如果根据法院审查的后一个实体法律关系关系的特点来确定案由,不能体现股东代表诉讼中法院所要裁决的所有法律关系的特点。
按照第一个法律关系的特点将股东代表诉讼的案由直接定为股东代表诉讼纠纷,能够比较好体现这类诉讼的特点。
我国公司法没有确定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当然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0月30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没有将股东代表诉讼作为案由之一种,在通过司法解释或公司法的修改确定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后,有必要将股东代表诉讼纠纷确定为案由的一种。
三、原告的资格股东代表诉讼是股东代表公司提起的诉讼,股东是该诉讼中的原告。
但是并非公司的所有股东都有权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为了防止知悉有代表诉讼的情形存在而以提起诉讼为目的购买股份以进行投机诉讼、滥用代表诉权,各国都对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资格作了一些限制。
美国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原告股东资格的限制采用的是“当时股份拥有原则”,即代表诉讼的原告必须在其所提起诉讼的侵害行为发生时即为股东,并且自此以后一直是股东。
该原则也称为“当时所有权规则”。
美国《模范公司法》§7·41条规定:一个股东不可以开始或持续一项派生的程序除非该股东:①在程序中被控告的作为或不作为时是该公司的一个股东或者在上述时间中虽不是一位股东,却从在上述时间中该公司的一个股东依法转让得到该公司股票而成为该公司的一个股东;以及一个股东依法转让得到该公司股票而成为该公司的一个股东;②在要求强制行使公司的权利时公正地和充分地代表了公司的利益。
[4]“当时股份持有原则”要求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必须在其起诉的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发生时拥有公司股份,而不得对其成为公司股东之前公司所受到的侵害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但是,该原则也存在问题,当某一侵权行为是持续性的行为,在该行为发生时某人不是公司的股东,即使在该行为结束时,其成为公司的股东,他也没有资格提起派生诉讼。
因此,在“当时股份拥有”原则的框架下,这种股东对于这种侵权行为是无能为力的。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美国法院又创设了“继续性错误原则”(continuing wrong theory)。
按照该原则如果涉嫌不当行为能够解释为“继续”到原告收购股份时为止,那么原告就没有同当时所有权规则发生冲突。
例如,被告内部人以高估的财产转移给公司以换取股份,而原告收购了他的股份,最后公司向被告发行了股份。
在这种案子中,法院会裁决错误一直继续到股票发行给被告时为止,这样就符合当时所有权规则。
[5]按照继续性错误原则,在一段侵权行为发生时不是公司的股东,但在该侵权行为持续期间,结束之前获得股东身份者,也可以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在这种侵权行为中,股东的身份朔及到该行为发生之时。
继续性错误原则扩大了股东派生诉讼发生的可能性,实际上是对“当时股份拥有”原则作的一种扩大化解释。
大陆法系国家以日本和台湾地区为代表,对原告股东资格的限制主要是体现在持股期间。
日本《商法典》第267条第一款规定:“六个月前连续持有股份的股东,可以对公司以书面方式请求提起追究董事责任的诉讼。
” [6]即作为原告的股东须连续持有公司股份六个月以上。
台湾地区则更为严厉,其《公司法》214条规定起诉股东至少须连续一年以上持有公司的股份。
对股东持股期间的限制主要是为了防止滥用代表诉讼制度而购买或受让股份。
“当时股份持有原则”和“持股期限原则”各有优劣。
依据“持股期限原则”,股东持有股份达到相当期限后,其利益与公司利益密切相关,适合代表公司提起诉讼。
但是该原由于要求持股达到一定的期限才能起诉,可能会限制股东代表诉讼的提起,因许多股东持股不能达到一定的期限而无法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依照“当时股份持有原则”,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股东的切身利益受到间接侵害而代表公司行使诉权,有利于防止原告股东滥用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防止原告股东与他人串通损害公司利益等情况的发生。
然而它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限制了在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发生之后的那些不以提起投机诉讼为目的而购买股份或受让股份的股东的正当权利。
鉴于我国目前尚未设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为了保护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促进股东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积极性,我国宜采用“当时股份持有原则”。
此外,我国还应规定以下例外:第一,赋予那些在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发生之后、被公开披露或被告知之前不以提起投机诉讼为目的而购买股份、受让股份的股东以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
否则,将有损那些不以提起投机诉讼为目的而购买股份、受让股份的股东的正当权益。
第二,赋予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以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赋予法人股东终止后其权利继承人以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
第三,赋予由于控股公司的董事或者其他人的恶意而促使其丧失股东资格的原告股东以特定代表诉讼提起权。
在诉讼过程中,如果在起诉时具备股东资格的股东丧失了股东资格,法院一般应裁定终结案件诉讼,因为股东资格一经丧失,即无从保证该前股东在诉讼结果与其无利害关系的情况下会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代其正确行使其诉权。
但是基于公平原则,对于那些被控股公司的董事或者其他人为一己私利而滥用职权、恶意促使该起诉股东丧失股东资格的除外。
为了确保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股东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除了日本大都有持股比例的要求。
如法国就规定原告股东应该持有公司股份的5%以上方可提起股东代表诉讼,我国台湾地区规定为持有已发行5%的股份(公司法第214条),德国规定得更高,要求占10%以上。
而英美法系国家和日本对于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持股比例不作要求,单个股东均可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股东代表诉讼是小股东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股东意见分歧或股东局部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的矛盾等因素,也可能造成无谓的讼累。
为了维护公司的正常运行,对原告股东的持股比例作以规定是很必要的。
它一方面使得原告股东代表着大多数股东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原告诉权的滥用。
事实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法都规定原告股东应该占有一定的股份比例才能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对于原告股东提起股东代表诉讼持股数量予以限制性规定是比较科学的。
我国应当根据公司的特点区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规定不同的持股比例。
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公司的注册资本要求较低,公司的股东有限,可以规定原告股东出资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3%。
由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比较分散,股东人数较多,可以规定原告股东出资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且持股比例可以由众多小股东持股份额累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