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咏史怀古诗对前代作品的超越
- 格式:pdf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4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导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通常会和咏史诗结合在一上进心,并”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常见主题:1、悲叹怀才不遇。
如《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取得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2、抒发昔盛今衰愤慨。
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3、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
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现了统治者的腐败。
4、同情下层人民。
如《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怀古诗中的典型意象: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乌衣巷:《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附:《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
专题05 咏史怀古诗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一.咏史怀古诗概说1. 咏史怀古诗定义咏史怀古诗,是指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咏史怀古诗严格来说应该有“怀古”、“咏史”两个小类:①.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检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读到的见地的诗歌,其长于精辟议论。
例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②.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歌,其长于情景交融。
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 咏史怀古诗特点:1)咏史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常含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字样。
2)咏史怀古诗的代表作家:魏晋时期:左思唐代:中唐以后诗人居多,尤其以刘禹锡、杜牧、李商隐为代表。
两宋: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
3. 咏史怀古诗的典型意象:①.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②.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秦始皇阿房宫)、赤壁(赤壁大战)、新亭(六朝时期建康西南的近郊军垒,为兵家必争之地)、隋堤(古堤名,隋炀帝游江南时观赏用)、马嵬(马嵬哗变)、华清宫(唐玄宗杨玉环)、汴河(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一部分)、淮水(古代南北方分界线)、乌江亭等;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隋宫、湘妃祠、贾谊故居、武侯祠、昭君墓等;④.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朝、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⑤.景物:明月、江水、断壁残垣、荒草青苔、古墓、落日、悲风等;⑥.其他:后庭花、垂杨、霓裳羽衣等。
4. 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典故咏史怀古诗由历史而兴怀,故其作品中常常涉及历史事件,上面介绍的标志意象背后都有历史典故,但因其描写对象即为历史,故一般情况下不算用典,但若注释提及则可算,所以做题时需留心注释。
谈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谈咏史怀古诗的鉴赏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一咏史怀古诗的主题: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初中学的咏史怀古诗在初中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咏史怀古是众多古诗题材的一种,那么我初中学过的咏史怀古诗有哪一些?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的咏史怀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学的咏史怀古诗(一)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初中学的咏史怀古诗(二)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
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
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初中学的咏史怀古诗(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赏析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开题报告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辉煌的顶峰,所以读诗必读唐诗,而唐诗成就卓著者除李白、杜甫之外,还有以“小李杜”并称于世的李商隐和杜牧,尤其杜牧的咏史绝句,在唐代诗歌成就最高。
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句子,已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因其读者的广泛性和其诗歌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的久远性,所以研究杜牧的诗,探讨其诗歌中咏史的绝句,也就很有必要.也因其特有的艺术成就,影响许多学者文人,就更见研究杜牧咏史绝句之艺术特色的必要了。
读杜牧的咏史绝句,会产生见史(形象)、言志(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的强烈感受。
因我喜杜牧的诗,读了一点关于杜牧咏史的资料,所以结合自己的读后感受,拙笔撰写了《浅谈杜牧咏史绝句的艺术特色》一文,供仁者知者斧正。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以承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审判和艺术鉴赏能力为原则,本文以杜牧的七言咏史绝句的艺术特色为主,作了尝试性的分析。
结合实例从四个方面浅析了杜牧咏史绝句的艺术特色。
(一)将议论融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描写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二)议论的哲理性是杜牧诗区别于其他诗人咏史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鲜明的史论色彩,不借助于课体形象,以其构思新颖而赢得人们的喜爱。
(四)不乏以讽刺见长的作品。
三、写作题纲绪论,从”绝句”的特点谈起,尤其是咏史绝句,能对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进行高度的典型的艺术概括,杜牧就是写作七言绝句的高手,杜牧的七绝一直保持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他的咏史诗在唐代诗人中成就最高,突破了咏史诗的旧传统。
本部分简要概述了杜牧七言绝句的总体艺术成就,为下文的具体论析作了铺垫。
本论部分从四个方面论析了杜牧的咏史七绝的主要艺术特色及其具体表现:(一)、杜牧的咏史七绝,将议论融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描写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其代表作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桃花夫人庙》等。
(二)、杜牧的咏史绝句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是议论的哲理性。
《赤壁》即体现了这一特色。
文山学院学报Vol. 32 No. 2Apr. 201969第 32 卷第 2 期2019 年 4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18 - 11 - 13作者简介:杨世全,男,云南宣威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徐旭平,男,云南永胜人,文山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杜牧咏史怀古诗对前代作品的超越杨世全1,徐旭平2(1.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2.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 楚图南文化研究中心,云南 文山 663099)
摘要:咏史怀古诗首创于东汉的班固,至唐代杜牧已成蔚然大观。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在诗歌立意上以理性的思辨精神审视历史,化历史已然为历史应然,标新立异,呈现出历史的理想状态。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杜牧善于截取历史的深镜头,运用逆向思维把握历史,提出与传统观点相对立的独到见解。关键词:杜牧;咏史怀古诗;逆向思维;超越中图分类号:I207.2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19)02 - 0069 - 04
Dumu’s History Poems’ Superiority over the Poems in the Previous GenerationsYANG Shiquan1, XU Xuping2(1. School of Chinese &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00, China; 2. Study Center of Chu Tunan Culture,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Abstract: The poems on history was first created by the Bangu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Dumu had become a grand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 On the idea content, Dumu’s poems on the history gaze at history in a rational speculative spirit, turn the history into the history as it should be, showing the ideal state of history and becoming a unconventional style. In the artistic style, Dumu is good at intercepting the deep lens of history, using reverse thinking to grasp history, and proposing a unique insights which are contrary to traditional views.Key words: Dumu; poems on history; reverse thinking; oversteps
一、杜牧咏史怀古诗立意对前代作品的超越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杜牧诗作现存500余首,其中咏史怀古诗60余首,在数量上只占其创作数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正是为数不多的咏史怀古诗奠定了杜牧“咏史怀古诗圣手”的地位。较之于前代的咏史怀古诗,杜牧这60余首咏史怀古诗在诗歌立意上多有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其写作意识从重道德评价转向重哲理思辨、将历史“已然”化为历史“应然”、放大历史偶然因素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这些写作的立意角度多为前代作品所较少涉及的,杜牧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它们,并以雄健的笔力赋予其内容因而创作出一篇篇咏史佳作。(一)由重历史中关键人物的道德评价转向重哲理思辨在咏史怀古诗的写作中,诗人一般借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等目的,因此其诗作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侧重于道德评价,历史中关键人物的生平一般只体现为善或恶、褒扬或者贬低等道德情感色彩,这种较为笼统式的评价往往会忽略了诗作中更具有意味和审美色彩的部分。而杜牧诗歌则将其表现的对象重新放置于历史当中,综合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人物的背景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去分析人物,推测人物可能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因此杜牧咏史抒怀诗表现出的内容既合情理,又闪烁着独特的思辨色彩,因而更加动人。试对比分析王维和杜牧的同题材作品《息夫人》[1]: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王维笔下的息夫人是一个不忘旧爱、不慕荣华富贵的女性形象,虽弱小但忠贞。这些描述既符合第 32 卷文山学院学报2019年 第 2 期70史书的记载,也迎合了人们对息夫人形象的期待,仅从立意的角度来看,王维诗作更多的是对历史形象的演绎,其诗作突出表现的是对淫恶者的憎恶和对弱小者的怜悯,仍属道德评价的范畴。而在杜牧诗中,诗人的着力点已不再囿于体现息夫人的忠贞弱小的形象。试看杜牧诗作《题桃花夫人庙》[2]78: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题桃花夫人庙》一诗中前两句虽然也表达了对楚王荒淫的讥讽和对息夫人的怜悯之情,但“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一句将话锋一转,引出另一个与息夫人遭遇相似的女子绿珠作对比,绿珠在面对同样荒淫的赵王时却以死抗争。同样面对权贵,绿珠的反抗是那样刚烈,相形之下息夫人只见懦弱了。当然作者无意去苛责受害者,只是向我们传递出这样一种意味:软弱的受害者固然可悯,但以死抗争者更令人敬佩。这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从传统的道德评价转向了哲理思辨,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评价维度的重新思考和认识,使全诗更具思想高度,更值得人们细细思索和品味,从而不落俗套。杜牧重哲理思辨而轻道德评价的的立意倾向还体现在其他咏史怀古诗中,如面对“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一历史典故,传统的眼光总是从孝顺和英勇无畏等道德色彩出发,突出木兰作为英雄人物光彩照人的一面,很少涉及其他角度的思考。如南北朝民歌《木兰诗》,诗歌的描写从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直至木兰衣锦还乡,塑造的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而木兰作为正常年轻女性应有的情绪则很少提及。而在杜牧诗中,诗人更多是从一个正常女性的角度展开思考。试看《题木兰庙》[2]75: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诗的首句把木兰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一笔带过,转而将视角转向木兰作为女性柔弱的一面:在木兰的梦乡中,也应该会有和女伴们对镜梳妆的场景吧。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刚强,以及木兰梦中对镜梳妆的柔弱,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的的确确共存于木兰这名年轻女性身上,这组形象的并置并不让人觉得冲突,反而展现出一个真实动人的木兰形象。诗文的最后两句“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既有从传统角度出发的“木兰思乡”的设想,又有具思辨色彩的历史纵向对照,这两种写作意识交相辉映,将杜牧的咏史怀古诗的立意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二)由历史“已然”走向历史“应然”在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历程中,从汉代班固《咏史》开创的“隐括本传,不加藻饰”的咏史模式,发展到左思咏史诗“多摅胸臆”的新型咏史诗,在既定事实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见解和感慨的咏史模式已基本定型,这些诗作呈现的都是已成定局的史实,属于历史“已然”范畴。而在杜牧诗中,历史事实已经不再是表现的重点,仅仅是一个引子,杜牧执历史一端而充分发挥渲染,其呈现出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另一种历史可能性。试看《题乌江亭》[2]91一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是西楚霸王项羽败退时自刎之地,本身便具有着悲壮色彩,再加上《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3]更是增添了楚霸王的英雄气节。因此一提及乌江亭,人们无一不为穷途末路的西楚霸王而扼腕叹息。而杜牧在面对这一历史定局时却能发出新论:“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在四面楚歌时拔剑自刎固然体现了可贵的英雄气节,然而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项羽能忍辱负重卷土重来,历史的走向又将呈现另一番可能。当然,“卷土重来”只能是诗人美好的假设,属于历史的理想状态。但杜牧强调的这种历史“应然”状态,既是历史的合理假设,又强调了兵家须有的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使其诗作不落俗套,令人读来耳目一新。在历史的发展中,偶然和必然往往相伴而行,历史学讲究科学性,记载历史往往重在把握历史的必然因素,呈现出的是历史平稳可知的一面。而历史偶然因其具有的混沌性和不可知性,往往能强化诗作的文学色彩,也因此更为文学家所青睐。杜牧在化历史“已然”为历史“应然”的过程中,历史的偶然性常常被置于重要的位置,它成为连接诗人主观情感和历史事实的重要存在。如在《赤壁》[2]59
一诗中,前两句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当中,而诗的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才是全诗最值得重视的地方。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的史实历来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东风借力”更是被传为佳话,但很少有人设想过排除东风这一偶然因素后历史会是怎样的走向,而《赤壁》后两句诗便大胆假设出这一结局:若没有东风的助力,吴国恐怕71
杨世全,等:杜牧咏史怀古诗对前代作品的超越连“二乔”也难以保住。“咏史怀古诗既然是以历史为表现对象,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求诗人的创作应符合历史真实,但咏史怀古诗毕竟是文学,其本质上仍是个人对历史充满主观情感的想象和解读。”[4]杜牧通过“东风”这一偶然因素的运用,既体现出历史的真实性,也为诗人主观情感和历史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从而使诗作符合历史又不落俗套。杜牧诗歌善于选取新颖的立意角度,化历史“已然”为历史“应然”,既使诗歌展现出浓厚的文学色彩,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咏史怀古诗的表现范围。二、杜牧咏史怀古诗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代作品的超越在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历程中,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发展变化较少的部分,鲜有诗人能从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等方面作出创新。而杜牧咏史怀古诗在继承的基础上,从咏史怀古诗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破,这些突破集中表现于逆向思维把握历史、善于构建历史画面、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上。杜牧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尝试,既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咏史怀古诗频于用典、晦涩深奥等弊端,也进一步丰富了咏史怀古诗的表现手法,因此分析杜牧咏史诗的表现手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探究杜牧咏史诗对前代作品的超越之处。(一)从逆向思维把握历史咏史怀古诗的写作基于诗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题材的把握,然而写作咏史怀古诗的诗人数目庞大,可供写作的题材又相对有限,一个题材内涵再丰富,书写千遍之后也会流于平庸。而杜牧的咏史诗从逆向思维出发把握历史,跳出儒家正统与千百年来留存下的思想传统,常推翻前人对历史事件的盖棺定论,这使他的咏史诗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例如同是面对商山四皓这一历史人物的咏史诗写作,唐代诗人李白的《商山四皓》[5]表现了四老德高望重、辅佐圣明最后功成而隐居山林的历史内容,其诗歌的主体思想是儒家明君贤臣伦理纲常的传统思想。但杜牧却无意因袭前人的创作道路,而是将议论的重点转向商山四皓该不该保太子。[5]试看杜牧咏史怀古诗《题商山四皓庙》[2]81: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诗的前两句概述了吕后强横但太子柔弱这一史实,表明太子无力做出防止吕后专权的事情,而后两句则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议论:如果南军当初不支持周勃诛灭吕氏一族,那么四老当初所谓的安定汉朝保住太子实际上是等于灭了刘氏一族。在儒学仍占主体地位的唐朝晚期,杜牧能一反前人对商山四皓辅佐圣明一事的褒扬,就事论事地提出了合理的质疑,不仅起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具有着深刻的警醒意义。(二)善于截取历史的深镜头中国传统艺术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在诗歌之一文学体裁中,营造出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一直是诗人的追求之一。杜牧也是善于营造诗歌画面的诗人,但不同于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浑融的艺术风格,杜牧咏史怀古诗往往注重截取历史中发人深省、具有哲思的事件,构筑出一幅时空交铸的宏大历史画卷,通过画面本身或末句的一两句议论,达到咏史抒怀或借古讽今的目的。如杜牧诗作《江南春》,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树红花,红旗飘动的春天景色,仿佛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丰富多彩南国大地。诗的后两句诗人的视角转换到南朝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寺庙上,本身就具有深邃色彩的寺庙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给人一种飘摇迷离的美感。杜牧通过历史镜头的截取,不仅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更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历史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再如杜牧的另一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写作这首咏史诗的目的是批判和鞭挞玄宗与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但诗作没有选取重大的历史政治场面,反而将表现的重点置于“贵妃嗜荔枝”上,诗的前两句呈现了一幅深远而广阔的骊山图景:树木葱郁,花草繁茂,宫殿和阁楼错落其间,仿佛团团锦绣。在如此美不胜收的骊山景色之下,送荔枝的使者携荔枝绝尘而来,平日里紧紧关闭的宫门也一道道缓缓打开……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退居幕后,全诗无一句议论,而讽刺的意味就在一幕幕镜头的转换中传递出来。杜牧善于把握典型的历史事件,并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将其转化为一幅幅历史画面,从而既含蓄又深刻的传达出历史事件的深广寓意,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三)少用典故,寓情于景在咏史怀古诗的写作中,“用典”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适当的运用典故往往能收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但是过多的用典往往会使诗歌晦涩难懂,如阮籍的咏史诗。杜牧熟读诗书,熟知历史人物、事件和典故,但在其咏史怀古诗中却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