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16
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优秀的文言文咏史怀古诗,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历史事件和传说中人物的崇敬,还有着丰富的文学意蕴。
在众多文言文咏史怀古诗中,以下是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的简介和鉴赏:一、《苏武牧羊》《苏武牧羊》是司马迁所作,描写了苏武出虞后在紫荆谷牧养羊群的场景。
诗歌中苏武的形象,既有神武、国家大臣的强大的气魄,又有游牧民族的诗人和隐士的柔情。
整首诗把人物心境状态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表现出诗人心中对苏武君之崇敬和赞美。
二、《东皇太一指璧》《东皇太一指璧》是屈原所作,记述了太一帝王在游历河洛时,发现一块璧时的故事,后被台汉五帝立为一位伟大的帝王。
这首诗把太一帝王的风采和他对天地万物的慈悲和统治能力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臣下敬仰君王这种贵族礼仪。
三、《搜神记》《搜神记》是苏轼所作,记述了吴传英搜神的故事。
这首诗的语言豪放,表达出吴传英精神的顽强和思想的灵活,以及他对神话中人物的敬畏。
四、《凤求凰》《凤求凰》是李白所作,讲述了凤凰降临的故事。
诗中的风格朴实、意象深远,表达了李白对凤凰灵动和传奇色彩的崇敬和惊叹。
五、《听蜀僧琴》《听蜀僧琴》是柳宗元所作,写了一个蜀僧老人在南山边吹奏琴和唱歌的场景。
诗中蜀僧把时代变迁和苦难变为乐趣,表达了对自由、对变迁的崇拜。
六、《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是李白所作,记述了去东京游览的故事。
这首诗除了表达诗人对古建筑美景的崇敬外,还把李白自身的多情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南乡子》《南乡子》是杜牧所作,描写了南乡子对家乡离别的伤感。
诗中融入了杜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怀仁,表达了古人追求梦想的热情和追求理想的意志。
八、《登郊》《登郊》是白居易所作,描述了登上郊外高山的故事。
这首诗以白居易的个人感受为主,把自然和社会的层次,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得形象而真实。
九、《落花》《落花》是杜甫所作,描述了郊外落花的场景。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的观察。
咏史怀古诗鉴赏(通过找联系点分析情感法)一、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二、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分析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连接点讨论?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的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
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1、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贬)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问题:既然诗歌重在写人,那么,景物描写可以删掉吗?为什么?不可以。
其一:“森森”,是祠堂所在的标志,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奠定景仰的感情基调。
其二:碧草映阶,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
渲染苍凉的气氛,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总结: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分析连接点:石头城 唐朝(中唐)问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景:潮水月情:寂寞 【情景交融 拟人 虚实相生】过(二)怀古伤今: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
李商隐咏史怀古诗
李商隐咏史怀古诗,是李商隐的一首诗歌,它描绘了历史上一段艰难时期的历史情景,表达出了作者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被大多数中国人誉为“咏史怀古之绝唱”,其实原名是《悼亡诗》。
诗中提到的“来日绮窗前”,是指谋士张仪在宣明新朝后被废后,不得不投奔张良,并在张良家里当仆人,每天早晨在玻璃窗前看着明月,想起以前的辉煌和自己的悲惨命运而悼亡。
诗中写道:“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谋士张仪对被废的痛苦和难以忘怀的相思之情。
诗的第二句“千年一声悲”,意为永不停歇的痛苦和悲声,就像历史中无法挽回的悲剧,都会传唱千百年来,甚至流传至今。
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悲叹之情,他希望能够扭转历史,但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第三句“金榜题名无忧”,意为古代的科举考试,只要考取过状元,就可以保证一生无忧。
但是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衰退,无法改变当时的人们的困境,所以作者用这句话表达了无可奈何的心情。
最后一句“山河破碎风飘絮”,意思是山河的破碎和风的飘动。
这表达了历史的更迭,一切都会变得混乱,甚至消失,只有风是不变的,永恒不变。
李商隐咏史怀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怀念和悲叹,它以一种深刻而又抒情的方式,将历史的悲惨和勇敢一起表达出来,令人震撼。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二、鉴赏要点:1、要弄清史实、典故2、要体会意图、感情3、要品味技巧手法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方法。
(一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下面这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末二句用了两个典故。
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和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
咏史怀古诗鉴赏和解析contents •咏史怀古诗概述•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咏史怀古诗的解析技巧•咏史怀古诗的影响与价值目录01咏史怀古诗概述咏史怀古诗是指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或古代文化的缅怀和追忆,表达自身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定义涵盖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
题材广泛表达诗人对历史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情感深沉运用典故、象征、对比等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手法多样定义与特点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发展历程咏史怀古诗的萌芽阶段,如《诗经》中的《大雅》、《小雅》等篇章。
咏史怀古诗的成熟和高峰阶段,出现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大家的杰出作品。
咏史怀古诗的初步形成阶段,左思《咏史》、陶渊明《读山海经》等作品。
咏史怀古诗的继承和发展阶段,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如元好问、高启等人的作品。
代表作品左思《咏史》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表达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杜甫《蜀相》通过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缅怀,表达诗人对忠臣良将的崇敬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李白《古风》以古代文化为题材,通过描绘古代神话传说和英雄人物,表达诗人对自由、豪放的精神追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对周瑜、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诗人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02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咏史怀古诗往往通过描绘历史场景、叙述历史事件来回顾历史的变迁,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关切。
回顾历史变迁感叹历史无情反思历史教训诗人在缅怀历史时,常常会感叹历史的无情和残酷,以及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和无奈。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诗人试图揭示历史的教训,警示人们要珍惜当下,避免重蹈覆辙。
030201缅怀历史抒发怀古之情咏史怀古诗中,诗人常常借助历史题材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表达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思念。
寄托哀思诗人在诗中寄托对逝去亲人、友人的哀思,以及对故国、故乡的眷恋之情。
咏史怀古诗一、概念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二、情感类型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王安石)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贬之臣。
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
才调:才华气格。
可怜:可惜,可叹。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
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
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
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三、主要手法1、借古讽(伤)今(李商隐《贾生》)2、今昔对比(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越中览古》)3、以景衬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4、用典(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议论(李商隐的《贾生》)6、侧面烘托刘禹锡的《石头城》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等四、主题方向:1、缅怀前贤,表达敬仰2、类比,对比,寄托伤感3、借古讽今,哀叹兴衰4、总结经验,以古鉴今五、鉴赏示例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咏史诗的概念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
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二、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4)语言:含蓄蕴藉(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咏史怀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或古代事物的追忆和讴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
本文将从内容表达、艺术手法及意蕴等方面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一、内容表达1. 历史事件追溯:咏史怀古诗常常选择重要的历史事件作为题材,通过对事件的回顾和追溯,展现了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王之涣通过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抒发了对古代王朝兴衰的感慨。
2.英雄人物颂扬:咏史怀古诗常常赞颂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描绘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他咏史叙事,将事迹塑造成一种伟大,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3.古代事物展示:咏史怀古诗经常将古代的事物作为意象,通过对其细腻描绘,表达对古代文明与文化的赞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以草原为背景,抒发了对古代草原繁荣与辽阔的向往。
二、艺术手法1.叙事抒情相结合:咏史怀古诗常常将叙事与抒情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他通过描绘唐皇宫廷的荣辱起伏,抒发了自己对流年逝去的悲伤之情。
2.夸张修辞手法:咏史怀古诗常常使用夸张和修辞手法,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描绘了深秋夜晚的冷清,通过修辞手法烘托出思乡之情。
3.对比手法运用:咏史怀古诗中经常使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古今、过去与现在的对照,突出历史的沧桑变迁。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他通过对唐朝盛世与衰落的对比,表达了对兴亡的思考。
三、意蕴1.承载情感:咏史怀古诗借助历史题材,将诗人的情感寄托其中,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和对古人命运的思索,凸显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2.激发思考:咏史怀古诗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的讴歌,引发读者对历史、人性和社会的深思。
这些作品透过历史的镜头,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省的问题,并试图引发读者对当下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作品名称咏史怀古诗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苏轼,辛弃疾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都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
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
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诗“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
咏古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
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①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②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③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1)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