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治疗成功案例
- 格式:wps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步长稳心颗粒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中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和研究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效果。
方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具体选取3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病例,并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160例,常规组只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除进行西医常规治疗之外,还要服用步长稳心颗粒,进行2周治疗后,用动态心电图、24 h心电监护结果以及临床症状来综合评定各自的治疗疗效。
结果治疗组和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63%、62.50%,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应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标签: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步长稳心颗粒;心律失常由于长期缺氧、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感染等综合因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极易出现心律失常,其主要表现有: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引起呼衰及心衰加重,甚至导致心室颤动和心脏骤停[1],目前,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上,胺碘酮和倍他乐克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要高度重视和有效控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病心律失常情况,笔者在此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实践,来研究步长稳心颗粒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为步长稳心颗粒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运用提供可行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的3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病例,所有案例真实、准确、完整,具有研究价值。
其中资料选取具体标准为:(1)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无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3)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证实有心律失常病状。
入选病例的基本情况为:按标准入选320例病例,按其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160例,其中常规组平均年龄为(57±5)岁,室性期前收缩30例,窦性心动过速52例,心房纤颤38例,房性期前收缩40例;治疗组平均年龄为(58±7)岁,室性期前收缩40例,窦性心动过速40例,快速心房纤颤34例,房性期前收缩46例。
观察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分析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9月接受的42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案例,按照入院时间分组,以甲组和乙组为主,分别是21例,前者给予常规治疗,后者进行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干预后分析结果。
结果:乙组的总有效率相对比较高,是90.4%,对比甲组的66.7%,有明显的作用,值得借鉴和实施。
分析和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乙组的不良反应几率相对比较低,是9.5%。
结论:针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案例采取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实施治疗,整体效果明显,改善了临床的不良症状,值得借鉴。
关键词: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疾病,表现为发病急促,病情进展的比较快,如果干预不及时,则会出现死亡的现象。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在临床上必须加强对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深入研究。
当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治疗优势明显,为了分析效果,选择42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案例,分组后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干预后分析结果。
数据汇总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42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分组之后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干预后分析结果。
乙组内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均值为50.19±0.33岁。
甲组内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均值为53.79±0.64岁。
经对比证实,2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本次研究中的甲组案例进行常规治疗,给予的是阿司匹林以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
乙组则给予的是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干预和治疗,剂量是23.75-95.00mg/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分析结果[1]。
ECMO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术救治心跳骤停患者案例分析病例介绍赵某陪朋友晚饭时间突发意识丧失倒地,朋友立即拨打120并给予胸外按压,十分钟后到达医院急诊抢救室抢救,此时已经处于昏迷状态。
急诊科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同时紧急进行相关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心源性休克、意识丧失。
医护人员立即予以纠酸、补钾、扩容、呼吸支持等一系列治疗。
但病情的多变令人猝不及防,当抢救室的医护人员刚想喘口气时,患者就突发室颤!注释:室颤是心室肌极快速地、完全不能协调地收缩运动,此时心室已不能进行机械性收缩,不能完成泵血的功能,为功能性心脏停跳,属于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室颤后,抢救室的医护人员立即对他进行30多次除颤,同时辅以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静脉推注。
除颤后,患者可短暂恢复窦性心律,但难以维持。
由于患者心跳骤停,反复室颤,胸外按压、多次除颤仍无法恢复自主心律,抢救室医生赶紧呼叫院内ECMO小组进行会诊。
急诊科评估患者后,决定立刻启动ECPR,并通知科室ECMO 护理孙保证团队做好实施ECPR准备。
多学科医护人员合作抢救患者被转运到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ECMO团队成员在5分钟内准备好所需物品和设备到达抢救现场。
仅仅15分钟,ECMO护理团队就完成了ECMO连接、预充,随后患者体内暗黑的血液被引出,经过ECMO机器人工膜肺氧合后变为鲜红的血液再输回患者体内……ECMO运转30分钟左右,患者恢复了自主心律,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全身花斑消退,四肢有轻微的活动,对疼痛刺激也有了反应。
看到这些,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至此,患者虽然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接下来依然要面临着重重难关。
ECMO只是支持手段,重要的是后续管理维护和对原发病的合理治疗。
ICU ECMO团队制定和护理方案1、目标体温管理ECMO护理小组的成员每班适时监测患者核心温度肛温的变化:24小时内控制肛温在34°-35°,48小时内控制肛温35°-36°,72小时内开始复温维持肛温36°-37°。
心房颤动/案例分析两例男性,67岁。
反复发作心悸2年,加重1个月。
患者2年前晨练时出现心悸,持续约2小时后自行缓解,以后类似发作反复出现。
近1个月心悸发作较前频繁,伴胸闷,持续时间延长至4~6小时方能自行缓解,发作时多次查心电图均提示左室肥厚。
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血压160/100mmHg,坚持服药治疗,血压控制尚可。
吸烟30年,15~20支/日。
无遗传病家族史。
查体:T36.2℃,P98次/分,R18次/分,BP156/96mmHg。
神志清楚。
口唇无发绀,甲状腺无肿大。
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界不大,心率112次/分,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双下肢无水肿。
请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 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2. 采用什么治疗措施?1.【答案】初步诊断:(1)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
(2)高血压2级(高危)。
诊断依据:(1)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①老年男性,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心悸2年,加重1个月,数小时后可自行缓解;②查体:血压升高,心率112次/分,P98次/分,心率>脉率,脉搏短绌,且律不齐,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下肢无水肿;③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均提示左室肥厚;④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服药后血压控制尚可。
吸烟30年,无遗传病家族史。
(2)高血压2级(高危):①患者最高血压160/100mmHg,属于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②危险因素:患者年龄>55岁;吸烟。
靶器官损害包括:左心室肥厚。
综上所述,患者血压为2级,有两个危险因素,存在靶器官受损,故为危险分层属于高危。
2.【答案】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嘱患者休息,停止活动,必要时吸氧。
心房颤动治疗强调长期综合管理,即在治疗原发疾病和诱发因素基础上,积极预防血栓栓塞、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这是房颤治疗的基本原则。
(2)对症处理:心悸主要由于心律失常所致,故需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心律失常治疗成功案例
——由看处方提供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
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
案例:李霞 女 60岁 山东
患病情况
我母亲大约半年前体重开始缓慢下降,当时没有注意,5个月内体重由118斤下降到105斤,
也没觉得什么异样,因此没有就诊。
今年5月起母亲开始粗心怕热、多汗的情况,时常有心悸感,自己感觉到心跳加快,胸闷不
适,不过几分钟内也可以缓解。后来脸部和双下肢出现水肿,食欲没有亢进,但是体重持续
下降,到五月底已掉到了92斤,其他头晕头痛的情况倒是没有出现。
陪母亲先到地段医院就诊,当时诊断为肝炎,于是给以保肝治疗,但是没有明显效果。于是
又到长征医院就诊,查了甲状腺功能:FT3 21.17pmol/L,FT4 44.46 pmol/L,TSH 0.00 uIU/ml;
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又诊为“甲亢”,但因为我目前存在肝功能异
常及白细胞减少,未予以甲亢药物治疗,予以利可君升白细胞,保肝治疗。
第二次治疗后,目前食欲还好,睡眠欠佳,容易惊醒,小便正常,大便较为稀薄,而体重还
在持续减轻。于6月6日到新华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为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治疗
1)饮食控制,完善辅助检查(血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管超声等);
2)保护心脏(莫雷西嗪、稳心颗粒);
3)降糖(胰岛素泵);
4)降压(倍他乐克+替米沙坦);
5)改善微循环(胰激肽原酶肠溶片)
效果:住院治疗期间血糖基本控制住了,体重也没有掉太多,睡眠情况有改善,治疗效果是
可以的。
医嘱及出院带药:
1.饮食控制(参考住院期间医院伙食),三餐应定时、定量。
2.适当活动,建议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活动,活动量视自身体能和伴发疾病状况而定,以活
动后少量出汗且不出现低血糖为度
3.经常监测血糖(建议配备便携式快速血糖仪),尤其是运动前后、延迟进餐时、劳累时和
伴发某些急性疾病或状况如感染、手术等。
4.若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饥饿、眼花、反应迟钝时应考虑低血糖可能,届时应进食葡
萄糖(粉、溶液均可,每份应含葡萄糖15克左右)或易于消化的淀粉类食物,同时测定血糖。
若血糖确实低于正常(3.9mmol/L以下),则需在进食后15分钟复测血糖,若血糖未升至安
全水平(至少4.4mmol/L以上,建议达到5.6mmol/L以上),则须重复进食,直至血糖升高到
安全水平。若血糖不能快速升高,或前述症状不能用低血糖解释,则请及时就诊。
5.糖尿病为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延长,可能会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
重),这些并发症在早期时常无明显症状,而一旦进入症状明显期则可能已不可逆转,故应
定期随访复查。出院后首次门诊随访时间一般在2周以后
6.心内科、眼科门诊随访。
7.带药:
莫雷西嗪片 50mg*40片/盒 * 3盒
每8小时1次,每次3片,口服。
阿卡波糖片 50mg*30片/盒 * 28片
每日2次(中晚餐时),每次1片,餐时嚼服;
门冬胰岛素30针
300u*1支/盒 * 1盒 21u 早餐前 皮下注射;
甘精胰岛素针 300iu*1支/盒 * 1盒
16u 晚餐前 皮下注射;
目前正在服用药物:
美托洛尔缓释片 47.5mg 口服
每天1次
替米沙坦片 40mg 口服
每天1次
麝香保心丸ω 1粒
口服 每晚1次
胰激肽原酶肠溶片 120u 口服
每天3次
更多成功案例:看处方网
或关注看处方微信公众平台:看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