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著名的作品,描述的是中国湘西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讲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1]。
故事的主人公有翠翠、翠翠的爷爷,还有天保、傩送两兄弟。
这里面有祖孙情、兄弟情,还有朦胧的爱情,体现了湘西别样的风情,赞美了人们朴实赤诚的心灵。
具有明显的人情美气息。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翠翠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那是一片山美水美的地方,大自然给了他不同的气质。
一直喜欢沈从文的作品,因为他的文笔深情而又淡泊,用字极浅而又体现的感情极深,让读者回味无穷。
他的《边城》自然也被我仔细的品读过,其中所欣赏到的纯净的自然景色与纯粹的人文情感使人动容。
“边城”指的是一个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浮华的地方,坐拥青山绿水,林子里面有着风声雨声。
湘西,可以说是个干净纯粹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生活着故事的主人公翠翠。
翠翠似一只小兽在青山绿水中成长着,干净的景色给了她浓黑的眸子还有健康的肌肤[2]。
她单纯美好,天真懂事,还怀着少女朦朦胧胧的心事。
翠翠的爷爷是个坚强质朴的老人,以撑船摆渡度日。
他的笑容爽朗,最亲的人就是自己的宝贝孙女翠翠和一条大黄狗,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当然他心里面也记挂着一个老人应该有的心事,想为翠翠找一位如意郎君。
而天保和傩送两兄弟,是在这个小城里面出了名的。
老大天保成熟稳重,善良敦厚,老二傩送聪明有能力,这两个兄弟都爱上了美丽的翠翠。
而翠翠却钟情于二老傩送。
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
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故乡。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
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
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
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翠翠一、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的美。
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越河面时的倾慕之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边城偏于中国西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
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
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内容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
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
沈从文擅长小说创作,善于用冷峻的写实手法表现“近代文明”的道德沦丧,用温暖的抒情笔调描写下层人民的淳朴人生。
其代表作为小说《边城》。
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中的人性是非常优美的。
尤其是从翠翠、爷爷、船总、顺顺及天保和傩送身上,无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
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塑造的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①这是《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
首先,翠翠的出生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垌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暖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
有了小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结婚不成。
他们一个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
希望共同幸福生活不大可能。
经过一番考虑后,男的毅然下决心,首先服毒死去。
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
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品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后,我深深陶醉于那里面所展现的自然美和在这自然美之上而孕育的人性美。
这自然美包含在湘西纯朴的自然风情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中,而这人性美又是由这瑰丽而浪漫的山水人情中培育而来!(一)、清新、明丽、如流水一般的自然美。
《边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
且看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依城而过的小河,那河街两旁络绎不绝的行人,那旅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还有那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楼上脉脉含情的娼妇,随意而谈的水手,那喝着烧酒醉倒的汉子;那迫人眼目的翠色的山,那山下小河中渡船的船夫和行人,着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景物)美,置身其中,怎能不令人陶醉呢?而山美水美,人更美。
这一纯朴的山水中养育了更美的人,“她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就是故事的主人翁翠翠;还有“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二老岳云。
这是一种山水或者只有山水才能养育的个体美(人体美),这种景物美和人体美为我们生动的传达了一种纯洁,清新的自然美!而这由景物美和人体美所构筑的自然美又孕育了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二)、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主人翁老船夫,孙女翠翠,码头总长顺顺,他的儿子大老天宝、二老岳云,以他们纯朴的,与生俱来的人性美感动着我们。
这是《边城》为我们呈现的一幅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君子国”景象。
而他们以及他们的人性美都以他们生于此长于此自然美境为基础,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灵以及他们所处的人文环境来展现出来。
老船夫替公家为人们摆渡,有的人心中不安,给他送钱,他却固执塞给那人,“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论文题目试论《边城》中翠翠的人性美[内容提要]:《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美”的化身,她有着天生丽质和环境孕育的人性美。
一个近乎完美的她在一场爱情风暴中严重受挫,究其原因,人为使然。
翠翠凄楚的人生与她美善的人性极不和谐,这是有深刻原因的。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湘西小城茶峒的旖旎风光为背景,编织了一个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翠翠犹如一尊用“人性美”为原材料雕塑成的女神,她的全身上下都是湘西人美与善的镏金。
她是湘西山水和苗族文化孕育的精灵,她是“美”的化身。
翠翠的“美”首先表现在她外表的美质上。
十五六岁的翠翠娇妍美艳,是一个人见人夸,人见人爱的窈窕淑女。
她长得水灵灵的,似一朵吐新芽的水仙,没有受到淤泥的浸染;又如一朵出清水的芙蓉,没有任何人为的雕饰。
对于翠翠的美貌,小说是这样描写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翠翠的母亲,某一时节原同翠翠一个样子。
眉毛长,眼睛大,皮肤红红的。
”“打火把的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天保大老说:“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
翠翠太娇了。
”二老傩送说:“伯伯,你翠翠像个大人了,长得很好看。
”“翠翠辫子上扎了白线。
”借助这此描绘,在我们的脑海中会闪现出一个脸色红润,皮肤黝黑而略显粗糙;眉毛细长,眼睛大圆而目光灼灼;乌黑的辫子粗长像飞扬的流苏飘逸于腰间的翠翠。
翠翠的“黑”是风日的杰作,“红”是娇嫩的标志,一“长”一“大”是天作的组合,“眸子”是水的灵光。
翠翠的美可以说是浑然天成,完全没有现代女性的“粉饰”,其天然的成分可谓是赛西施胜貂蝉啊!孟德斯鸠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俄国作家契诃夫也说:“人应当一切都美,外貌、衣裳、灵魂、思想。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赏析《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赏析摘要:《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位以摆渡过活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发生在翠翠与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对湘西富有特色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作了诗情画意的描述,展现了湘西世界质朴安宁,古风纯色的意蕴美,以及湘西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美好的心境,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和爱情的自然美。
关键词:《边城》;翠翠;湘西;文化;人性美沈从文的《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小说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翠翠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她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渣。
翠翠,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作者:学校: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2014 年 6 月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1一、自然美-----------------------------------------------1二、风情美---------------------------------------2三、人性美-------------------------------------------------3 参考文献--------------------------------------------------------------6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论文摘要:小说《边城》是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沈先生笔下的诗意来自于他从小生活的故土,源于一个边陲小城的昔日记忆。
像是铺开了一幅令人惊叹不已的民俗投影画,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翠翠与爷爷之间暖人心扉的亲情缓缓流诸笔端,将茶峒别具一格的景致和淳朴浓郁的民风交相辉映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边城》自然美风情美人性美沈从文说:“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一个学习历史的人便会知道,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
那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
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永远不大聪明,拙于打算,永远缺少一个都市中人的兴味同观念,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地方为羞辱。
”(沈从文《记胡也频》)沈先生对这湘西爱得深,深到骨子里,他用极其平淡、质朴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
古老的湘西边城拥有着绚烂的乡土风情,城里古老的渡船陪伴着淳朴的老人和他单纯、热情的孙女翠翠。
《边城》美的五个层次《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在作者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
边城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教化着善良敦厚的人们。
小说优美清丽的语言,叙写着人间的真挚,汩汩涛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本文拟以教材节选的《边城》为例,谈谈《边城》所展示的美的五个层次。
1. 民俗美。
古老的边城,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如边城的端午节,作者写道:“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写出边城特有的装扮形式,想来必定十分神秘有趣的。
边城人赛龙舟,“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别致的形式产生新奇的美,古老的风俗表现出古朴的民风。
更有趣的是捉鸭子比赛:“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目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那种热闹,那种兴奋和动人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和睦安乐的风貌,展示着人与自然的生活美。
还有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都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
2. 风景美。
沈从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风俗美,更是为我们展现了湘西的优美的风景画卷。
湘西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耸立的白塔,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多么迷人的画面呀!“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花自开来水自流,这是一支真、善、美的田园牧歌。
淡泊而宁静,随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在作者含蓄而优美的描绘中,我们获得的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而且更有着对我们心灵的滋补,无异于喝了一碗心灵鸡汤。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读来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无论小山城秀丽的风景的美,还是小山城的人们的心灵之美,还是主人公的心地善良的美,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作者把自我饱满的情绪投注到边城子民身上,重点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塑造了作为“爱”与“美”的化身的翠翠形象。
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既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
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
翠翠人性的光华,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中显得分外娇艳灿烂。
《边城》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
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
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却又不愿私奔,便在生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
17年后,当翠翠长到她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外孙女的婚事便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
他只有一个夙愿,就是一定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
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
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长到了该娶亲的年龄。
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却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被当地人誉为戏台上的"岳云"。
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
可在这件事上却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
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
虽然从第一个端午节夜晚偶然邂逅二老,心中产生异样情感,但在二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
这可难为了老船夫,当天保大老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心思,说话吞吞吐吐,引起了大老的不满。
一天,兄弟俩终于在一个平静的溪边,不动声色地把话挑明了。
他们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对岸小溪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
老船夫听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里向大老报信,说事情有望。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作者:高宗信
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32期
【摘要】本文从以下两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㈠诗化的人物关系给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至善至美的赞歌;㈡诗意的景物描写闪耀着“人性美”的灵光。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
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性是“五四”以来文学的历史性特征,新旧力量的对比、斗争构成了新文学的主要内容。
但是,作为“山民艺术家”的沈从文则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他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
他认为“一个伟大作品是要表现人性最真的欲望”,并称自己创作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他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它热情地讴歌了古朴美好的人性。
下面从两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诗化的人物关系给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至善至美的赞歌
(1)翠翠以及与天保兄弟之间的爱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
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酋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山盟海誓的豪言之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
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
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
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在生活中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
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作为亲生哥哥的天保,也深深地爱着翠翠,他知道弟弟与他有着一样的情感,两人唱歌决斗,但因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
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最终决然离去。
天保最终遇难,可以说是为亲情和爱情而死的。
作者对天保的爱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他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因此是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天保兄弟虽然出生高贵,却如笃实耿直的庄稼汉。
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幸福和别人产生矛盾时,虽然也曾感到气恼,却又能竭力克制自己。
尽管爱情是自私的,然而他们两兄弟却能摆脱个人感情的束缚。
弟弟提出两人皆以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爱,公平地听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
哥哥远离家乡,为成人之美而把自己的忠诚爱情深埋心底。
这是山村人民纯真的心灵在爱情问题上闪耀出的动人光彩。
这些人物无不展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
作者写兄弟俩对爱情都有自我牺牲精神,他们爱翠翠,但都以感情为重。
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里没有这些概念。
他们以一种互助互爱的德行,以一种作者所理想的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了一曲平凡而又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作品的人性美至此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2)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
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终于职守、克守本分。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一丝报答。
把自己的外孙女抚养长大,祖孙相依为命。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
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悔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
(3)邻里之间的邻里情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
以撑渡船老船夫为中心,透过老船夫祖孙俩与渡客间的接触、老船夫和城镇人的相处,以及老船夫后事的料理等事件,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很是温馨的乡情画卷。
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一片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的两个儿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
而杨总兵,虽曾和翠翠的父亲同时深爱着一个人,却没有因为这个女人最后选择翠翠的父亲而因爱生恨。
在老船夫过世后,他尽心尽力地像照顾自己的女儿般照顾翠翠。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只渡船。
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和他们拼
命。
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这一切都让人看到了在湘西这片热土上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芒。
这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是茶峒人的善良。
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巧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
二、诗意的景物描写中闪耀着“人性美”的灵光
景物是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环境,同时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人物的一部分。
沈从文的作品十分注着景物的描写,且擅长景物的描写。
作家在《边城》中极力撰写湘西的自然景物进一步衬出了人的美、人性的闪光。
(1)借描写景美衬托人美
“翠翠抱膝在月光下……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
这段极力渲染的景物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月下少女”的美丽图景,更衬托出了女主人公的美。
(2)借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天已快黑,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不息……空气中有混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懂得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许薄薄的凄凉”。
“翠翠坐在小溪边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的人……就忽然想哭起来”。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对溪若有人歌唱,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这几组景物描写每一段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黄昏、溪流、暮霭、夜月,好像浓墨勾勒渲染的水墨风景画。
通过写景细腻的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有黄昏时淡淡的凄凉,暮色中的孤寂、感伤及月色里的怀想与期待……不同的景致衬托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3)借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高崖上、月光下、竹篁里、草丛中珍藏着多少美好、纯真的梦,印记了多少刻骨铭心的记忆,演绎了多少如梦似幻的故事。
沉醉在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中,品味与自然一样的博大的诗意,让我们从一个充满物质世界走到一个世外桃源,体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那种物质与人际、精神达到和谐统一的美好状态。
作者以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人的感情之美,并将人的精神注入自然景物中,以达到人物一体的境界。
环境描写向读者展示了湘西质朴的民风和恬静的生活,唱响了“人性美”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