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物理答案第6章

大学物理答案第6章

大学物理答案第6章
大学物理答案第6章

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

6-1 一容积为10L 的真空系统已被抽成×10-5 mmHg 的真空,初态温度为20℃。为了提高其真空度,将它放在300℃的烘箱内烘烤,使器壁释放出所吸附的气体,如果烘烤后压强为×10-2 mmHg ,问器壁原来吸附了多少个气体分子

解:由式nkT p =,有

3

2023

52/1068.1573

1038.1760/10013.1100.1m kT p n 个?≈?????==-- 因而器壁原来吸附的气体分子数为

个183201068.110101068.1?=???==?-nV N

6-2 一容器内储有氧气,其压强为105 Pa ,温度为27℃,求:(l )气体分子的数密度;

(2)氧气的密度;(3)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4)分子间的平均距离。(设分子间等距排列) 分析:在题中压强和温度的条件下,氧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因此,可由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密度的定义以及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等求解。又因可将分子看成是均匀等距排列的,故每个分子占有的体积为30d V =,由数密度的含意可知d n V ,10=即可求出。

解:(l )单位体积分子数

3

25m 1044.2-?==kT p n

(2)氧气的密度

3m kg 30.1-?===RT pM V m ρ

(3)氧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J 1021.62321k -?==kT ε

(4)氧气分子的平均距离

m

1045.3193-?==n d

6-3 本题图中I 、II 两条曲线是两种不同气体(氢气和氧气)在同一温度下的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曲线。试由图中数据求:(1)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2)两种气体所处的温度。

分析:由M RT v /2p =可知,在相同温度下,由于不同气体的摩尔质量不同,它们的最概然速率p v 也就不同。因22O H M M <,故氢气比氧气的p v 要大,由此可判定图中曲线II 所标13p s m 100.2-??=v 应是对应于氢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从而可求出该曲线所对应的温度。又因曲线I 、II 所处的温度相同,故曲线I 中氧气的最概然速率也可按上式求得。

解:(1)由分析知氢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为

1

3P s m 100.2/2)(22-??==H H M RT v

利用16/22H O =M M 可得氧气分子最概然速率为

1

2H P O O P s m 100.54)(/2)(222-??===v M RT v

(2)由M RT v /2p =得气体温度

K

1081.42/22

p ?==R M v T

6-4 有N 个质量均为m 的同种气体分子,它们的速率分布如本题图所示。(1)说明曲

线与横坐标所包围面积的含义;(2)由N 和v 0求a 值;(3)求在速率v 0/2到3v 0/2间隔内的分子数;(4)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分析:处理与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有关的问题时,关键要理解分布函数()v f 的物理意义。v N N v f d /d )(=题中纵坐标v N v Nf d /d )(=,即处于速率v 附近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同时要掌握)(v f 的归一化条件,即

1d )(0

=?

∞v v f 。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布函数并运用数学方

法(如函数求平均值或极值等),即可求解本题。

解:(l )由于分子所允许的速率在0到2v 0的范围内,由归一化条件可知图中曲线下的面积

()N

v v Nf S v ==?

020

d

即曲线下面积表示系统分子总数N 。 (2)从图中可知,在0到v 0区间内,0/)(v av v Nf =;而在v 0到2v 0

区间内,a v Nf =)(。

则利用归一化条件有

??

+=00

020

d d v v v v

a v v av

N

03/2v N a =

(3)速率在v 0/2到3v 0/2间隔内的分子数为

12

/7d d 2/32/0

00

0N v a v v av

N v v v v =+=???

(4)分子速率平方的平均值按定义为

习题6-3图

习题6-4图

??∞

==0

20

2

2

d )(/d v

v f v N N v v

故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

2

0223

00

236

31)(21210

mv dv v N a dv v Nv a m v m v v v

K =+

==?

?ε 6-5 当氢气的温度为300℃时,求速率在区间3000m/s 到3010m/s 之间的分子数ΔN 1与

速率在区间v p 到v p +10m/s 之间的分子数ΔN 2之比。

解:氢气在温度T =273+300=573开时的最可几速率v p 为

/2182002

.0573

31.822秒米××===

M RT v p 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公式可改写为 x e

x N

N x ?=?-2

2

4

π

则速度在3000米/秒~3010米/秒间的分子数

2182102182300042

218230002

1??

? ?????

? ??=???

? ??-e πN

N 速度在v p ~ v p 10米/秒间的分子数

e πN

N ??? ?????

? ??=???

?

??-2182102182218242

218221822

2 故 78021823000 2

218230002

21 .e

e N N =??

?

??=????

? ??

6-6 有N 个粒子,其速率分布函数为 C Ndv

dN

v f ==

)( (v 0>v >0) 0)(=v f (v >v 0) (1) 作速率分布曲线;(2)求常数C ;(3)求粒子的平均速率。 解: (2)由归一化式

??===∞

1)(v Cv

Cdv dv v f

得 0

1v C =

(3) 2

)(0

v vCdv dv v vf v v =

==?

?∞ 6-7 根据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证明:处于平均速率附近一固定小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与T 成反比。

解:由 m

RT

v π8=

则速率分布函数可化为

2432

222

32

232

24)(v e

v v e RT m

v f v v RT

mv ?=

??

?? ??=??

?

??---ππππ

速率在 △v

v v +→ 区间内分子数N 为 v e

v N

v v Nf N ??=

?=?--π

π4

1

2

32)(

可见: 11)(--∝∝?T v N

6-8 一密封房间的体积为5×3×3m 3,室温为20℃,室内空气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平动

动能的总和是多少如果气体温度升高,而体积不变,则气体的内能变化多少气体分子方均根速率增加多少(已知空气的密度=m 3,摩尔质量M =29×103Kg / mol ,且空气分子可认为是刚性双原子分子。)

解:根据

KT,23

v m 212= ∴ NKT v m N 2

3

212=

()()()J. ×.=ρV M RT RT=M M =m N RTNm v m N mol mol A 6210317 2

3

232321= ()()J ×. =iR △R△T M ρV =iR △R△T M M △E=

mol mol 4101642

1

21 ()

()()

8560312

211212

12

212

s m .=T T

M R =v v v mol -??

? ??-??

? ??=?

6-9 在容积为10-3 m 3的容器中,有内能为102 J 的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1)求气

体的压强;(2)设分子总数为1022个,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及气体的温度。 解:(1)由RT i M m E 2=

和RT M

m

pV =可得气体压强 Pa

1035.1/25?==iV E p

(2)分子数密度n =N /V 为,则该气体的温度

K

1062.3/2?===)(Nk pV nk p T

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

J 1049.72321k -?==kT ε

6-10 质点离开地球引力作用所需的逃逸速率为gR v 2=

,其中R 为地球半径。

(1)若使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分别与逃逸速率相等,它们各自应有多高的温度;(2)

说明大气层中为什么氢气比氧气要少。(取R= 106 m ) 分析: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M RT v π/8=。对于摩尔质量M 不同的气体分子,为使

v 等于逃逸速率v ,所需的温度是不同的;如果环境温度相同,则摩尔质量M

较小的就容

易达到逃逸速率。

解:(1)由题意逃逸速率gr v 2=,而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M RT v π/8=。当v v =时,

R

Mrg

v R

M

T 482ππ=

=

由于氢气的摩尔质量

1

3H mol kg 100.22--??=M ,

氧气的摩尔质量

1

2O mol kg 102.32--??=M

则它们达到逃逸速率时所需的温度分别为

K

1089.1,K 1018.15O 4H 22?=?=T T

(2)根据上述分析,当温度相同时,氢气的平均速率比氧气的要大(约为4倍),因此达到逃逸速率的氢气分子比氧气分子多。按大爆炸理论,宇宙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极高温过程。在地球形成的初期,虽然温度已大大降低,但温度值还是很高。因而,在气体分子产生过程中就开始有分子逃逸地球,其中氢气分子比氧气分子更易逃逸。另外,虽然目前的大气层温度不可能达到上述计算结果中逃逸速率所需的温度,但由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可知,在任一温度下,总有一些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逃逸速率。从分布曲线也可知道在相同温度下氢气分子能达到逃逸速率的可能性大于氧气分子。

6-11 讨论气体分子的平动动能2

2

1mv =

ε的分布函数,归一化条件,及求任意函数)(εg 的平均值公式。并由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函数导出动能分布函数,求出最可几

动能。

解:在动能空间中取一小区间εεεd +-,小区间内分子数dN 占总分子数N 之比为

εεd f N

dN

)(= 其中)(εf 为分子动能分布函数,它满足归一化条件:

1)(0

=?∞

εεd f

任意函数)(εg 的平均值公式:

εεεεd f g g ?∞

=0

)()()(

dv kT

mv v kT m dv v f d f ?-?

?

?

??==)2exp(24)()(2

2

2

/3ππεε

可求出

εεεπεεd kT kT d f ?-?=

)ex p()1(

2

)(2/3

0)

(=ε

εd df 可得最可几动能 2

kT p =

ε 6-12 已知在单位时间内撞击在容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为

v n 4

1

。假定一边长为1米的立方箱子,在标准情况下盛有25

103×个氧分子,计算1秒钟内氧分子与箱子碰撞的次数。

解:氧分子在标准状态下算术平均速率v 425032

.014.3273

31.888=???==

M RT v π米/秒 每边长为1米的立方箱的总面积

S =611=6米2 则

28251091.164251034

1

41?=*???=?=

S v n N 次/秒 6-13 在标准状态下氦气(He )的内摩擦系数=×105帕秒,摩尔质量M 为千克,平均

速率v 为×103米/秒。试求:(1)在标准状态氦原子的平均自由程。(2)氦原子的半径。

解:(1)由公式λρηv 3

1

=

,则 v

ρηλ3=

因为气体密度

178.010

4.221043

3=??==--v M ρ千克/米3

7

3

51065.21020.1178.01089.133 --?=????==∴v ρηλ米 (2) ρ

πηπλ2

2221 d RT

d ==Θ 由氦原子直径

105

7231079.110013.114.31065.241.1273

1038.12---?=???????==

ρλπRT

d 米 氦原子半径为

101089.02

-?==

d

R 米 6-14 (1)求氮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平均碰撞次数。(2)若温度不变,气压降到×10 4

帕,平均碰撞次数又为多少(设分子有效直径为10 10米)

解:(1)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分子的算术平均速度 454028

.014.3273

31.888=???==M RT v π米/秒 由公式p =nRT 得

32523

5/1069.22731038.110013.1米个××××===-RT p n 由平均自由程n

d 221

πλ=得

()

米×××××λ725

2

101039.81069.21014.321

--== 平均碰撞次数

/1042.510

39.81055.4Z 87

2

秒次×××λ===-v (2)气压降低之后的平均碰撞次数为Z '

p p Z

Z '

=' ∵

/71.01042.510

013.11033.1Z 8

5

4秒次××××∴=='='-Z p p 6-15 若在标准压强下,氢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为6×10 8米,问在何种压强下,其

平均自由程为1厘米(设两种状态的温度一样)

解:按p = nKT 和 21 2

n

d πλ

=,有

21

2

λ

d n π=

,λ22 d KT

p π= 则

λλλλ00

011==p p

()() 0.61= 10611061 66

0帕大气压×××λ

λ--===p p

6-16 如果理想气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当压强降为原值的一半时,分子的平均碰撞频

率和平均自由程如何变化

分析: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p Z ∝,而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p /1∝λ,由此可得压强变化时,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的变化。

解:由分析知p Z ∝,当压强由p 0降至p 0/2时,平均碰撞频率为

2/2

/00

00

Z p p Z Z ==

又因p /1∝λ,故当压强减半时,平均自由程为

00

22

/λλλ==p p

大学物理教程 (上)课后习题 答案

物理部分课后习题答案(标有红色记号的为老师让看的题) 27页 1-2 1-4 1-12 1-2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22,(1)x t y t ==-,,x y 都以米为单位,t 以秒为单位, 求: (1) 质点的运动轨迹; (2) 从1t s =到2t s =质点的位移的大小; (3) 2t s =时,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解:(1)由运动方程消去时间t 可得轨迹方程,将t = 代入,有 2 1) y =- 或 1= (2)将1t s =和2t s =代入,有 11r i = , 241r i j =+ 213r r r i j =-=- 位移的大小 r = = (3) 2x dx v t dt = = 2(1)y dy v t dt = =- 22(1)v ti t j =+- 2 x x dv a dt = =, 2y y dv a dt = = 22a i j =+ 当2t s =时,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42/v i j m s =+ 22a i j =+ m/s 2 1-4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cos sin ()r R ti R t j SI ωω=+ ,式中的R 、ω均为常 量。求(1)质点的速度;(2)速率的变化率。

解 (1)质点的速度为 sin cos d r v R ti R t j dt ωωωω==-+ (2)质点的速率为 v R ω = = 速率的变化率为 0dv dt = 1-12 质点沿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其运动规律为232()t SI θ=+。求质点在t 时刻的法向加速度n a 的大小和角加速度β的大小。 解 由于 4d t d t θω= = 质点在t 时刻的法向加速度n a 的大小为 2 2 16n a R R t ω == 角加速度β的大小为 2 4/d ra d s d t ωβ== 77 页2-15, 2-30, 2-34, 2-15 设作用于质量1m kg =的物体上的力63()F t SI =+,如果物体在这一力作用 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求在0到2.0s 的时间内力F 对物体的冲量。 解 由冲量的定义,有 2.0 2.0 2.02 (63)(33) 18I Fdt t dt t t N s = =+=+=? ? 2-21 飞机着陆后在跑道上滑行,若撤除牵引力后,飞机受到与速度成正比的阻力 (空气阻力和摩擦力)f kv =-(k 为常数)作用。设撤除牵引力时为0t =,初速度为0v ,求(1)滑行中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2)0到t 时间内飞机所滑行的路程;(3)飞机停止前所滑行的路程。 解 (1)飞机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阻力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dv f m kv dt ==- 即 d v k dt v m =- 两边积分,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为 2-31 一质量为m 的人造地球卫星沿一圆形轨道运动,离开地面的高度等于地球

大学物理第六章答案

6-12 用高斯定理求均匀带正电的无限长细棒外的场强分布,设棒上电荷的线密度为λ。 解:由电荷的对称性分布可知,距无限长细棒距离相等的点的场强都相等,方向在垂直于细棒的平面内且呈发散状。 取以细棒为轴心,高为l 、底面半径为r 的圆柱面为高斯面,根据高斯定理,有: 0 22s l E ds E ds E ds E ds rlE λπε?=?+?=?==???? 底侧侧 02E r λπε= 6-19 在半径分别为1R 和2R 的两个同心球面上,分别均匀带电,电荷量各为 1Q 和2Q ,且 12R R <。求下列区域内的电势分布:(1)1;r R <12(2)R r R <<; (3)2r R >。 解:由高斯定理可得场强分别为: 110r R E <=时, 2R 1Q 2Q O 1R

1 12220,4Q R r R E r πε<<=时 12232 0,4Q Q r R E r πε+>=时 取无限远处为电势零点,根据电势的定义式,可得; 1221212111212112322000121()444R R R r r R R R R r R Q Q Q Q Q V E dl E dr E dr E dr dr dr r r R R πεπεπε∞∞∞ <+=?=++=+=+?????? 时, 22221211212223220002, 1()444R R r r R r R R r R Q Q Q Q Q V E dl E dr E dr dr dr r r r R πεπεπε∞∞∞<<+=?=+=+=+????? 时 121223200, 44r Q Q Q Q r R V dr r r πεπε∞++>==?时

大学物理习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作业解 1-7液滴法是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一种简易方法。将质量为m 的待测液体吸入移液管,然后让液体缓缓从移液管下端滴出。可以证明 d n mg πγ= 其中,n 为移液管中液体全部滴尽时的总滴数,d 为液滴从管口落下时断口的直径。请证明这个关系。 证:当液滴即将滴下的一刻,其受到的重力与其颈部上方液体给予的张力平衡 F g m =' d r L F πγπγγ===2 n m m = ', d n m πγ= 得证:d n mg πγ= 1-8 在20 km 2的湖面上下了一场50 mm 的大雨,雨滴半径为1.0 mm 。设温度不变,雨水在此温度下的表面张力系数为7.3?10-2N ?m -1。求释放的能量。 解:由 S E ?=?γ 雨滴落在湖面上形成厚为50 mm 的水层,表面积就为湖面面积,比所有落下雨滴的表面积和小,则释放的表面能为: )4(2 S r n E -?=?πγ 其中,3 43 r Sh n π= 为落下的雨滴数,r 为雨滴半径 J r h S E 8 3 3 6 2 1018.2)110 0.110503( 102010 3.7)13( ?=-???????=-=?---γ 1-9假定树木的木质部导管为均匀的圆柱形导管,树液完全依靠毛细现象在导管内上升,接触角为45°,树液的表面张力系数1 2 10 0.5--??=m N γ。问要使树液到达树木的顶部,高 为20 m 的树木所需木质部导管的最大半径为多少? 解:由朱伦公式:gr h ρθ γcos 2= 则:cm gh r 5 3 2 10 6.320 8.91012 /210 0.52cos 2--?=??????= = ρθ γ 1-10图1-62是应用虹吸现象从水库引水的示意图。已知虹吸管粗细均匀,其最高点B 比水库水面高出m h 0.31=,管口C又比水库水面低m h 0.52=,求虹吸管内的流速及B点处的

大学物理课本答案习题 第十三章习题解答

习题十三 13-1 如题图13-1所示,两条平行长直导线和一个矩形导线框共面,且导线框的一个边与长直导线平行,到两长直导线的距离分别为1r , 2r 。已知两导线中电流都为0sin I I t ω=,其中I 0和ω为常数,t 为 时间。导线框长为a ,宽为b ,求导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 解:无限长直电流激发的磁感应强度为02I B r μ= π。取坐标Ox 垂直于 直导线,坐标原点取在矩形导线框的左边框上,坐标正方向为水平向右。取回路的绕行正方向为顺时针。由场强的叠加原理可得x 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00122() 2() I I B r x r x μμ= + π+π+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通过微分面积d d S a x =的磁通量为 00m 12d d d d 2()2()I I B S B S a x r x r x μμΦππ?? =?==+??++?? 通过矩形线圈的磁通量为 00m 01 2d 2()2()b I I a x r x r x μμΦ??=+??π+π+???012012ln ln sin 2a r b r b I t r r μω?? ++=+ ?π?? 感生电动势 0m 12012d ln ln cos d 2i a r b r b I t t r r μωΦεω?? ++=- =-+ ?π?? 012012()()ln cos 2a r b r b I t r r μωω?? ++=- ??π?? 0i ε>时,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实际方向为顺时针;0i ε<时,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实际方向 为逆时针。 13-2 如题图13-2所示,有一半径为r =10cm 的多匝圆形线圈,匝数N =100,置于均匀磁场B 中(B =0.5T )。圆形线圈可绕通过圆心的轴O 1O 2转动,转速1 600r min n -=? 。求圆线圈自图示的初始位置转过 题图13-1 题图 13-2 解图13-1

大学物理(上)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大学物理(上)课后习题答案

————————————————————————————————作者:————————————————————————————————日期: 2

3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P21 1.8 一质点在xOy 平面上运动,运动方程为:x =3t +5, y = 2 1t 2 +3t -4. 式中t 以 s 计,x ,y 以m 计。⑴以时间t 为变量,写出质点位置矢量的表示式;⑵求出t =1 s 时刻和t =2s 时刻的位置矢量,计算这1秒内质点的位移;⑶ 计算t =0 s 时刻到t =4s 时刻内的平均速度;⑷求出质点速度矢量表示式,计算t =4 s 时质点的速度;(5)计算t =0s 到t =4s 内质点的平均加速度;(6)求出质点加速度矢量的表示式,计算t =4s 时质点的加速度(请把位置矢量、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都表示成直角坐标系中的矢量式)。 解:(1)j t t i t r )432 1()53(2 m ⑵ 1 t s,2 t s 时,j i r 5.081 m ;2114r i j v v v m ∴ 213 4.5r r r i j v v v v v m ⑶0t s 时,054r i j v v v ;4t s 时,41716r i j v v v ∴ 140122035m s 404r r r i j i j t v v v v v v v v v ⑷ 1 d 3(3)m s d r i t j t v v v v v ,则:437i j v v v v 1s m (5) 0t s 时,033i j v v v v ;4t s 时,437i j v v v v 24041 m s 44 j a j t v v v v v v v v v (6) 2d 1 m s d a j t v v v v 这说明该点只有y 方向的加速度,且为恒量。 1.9 质点沿x 轴运动,其加速度和位置的关系为2 26a x ,a 的单位为m/s 2, x 的单位为m 。质点在x =0处,速度为10m/s,试求质点在任何坐标处的速度值。 解:由d d d d d d d d x a t x t x v v v v 得:2 d d (26)d a x x x v v 两边积分 210 d (26)d x x x v v v 得:2322250x x v ∴ 31225 m s x x v 1.11 一质点沿半径为1 m 的圆周运动,运动方程为 =2+33t ,式中 以弧度计,t 以秒计,求:⑴ t =2 s 时,质点的切向和法向加速度;⑵当加速度 的方向和半径成45°角时,其角位移是多少? 解: t t t t 18d d ,9d d 2 ⑴ s 2 t 时,2 s m 362181 R a 2 222s m 1296)29(1 R a n ⑵ 当加速度方向与半径成ο45角时,有:tan 451n a a 即: R R 2 ,亦即t t 18)9(2 2 ,解得:9 2 3 t 则角位移为:32 2323 2.67rad 9 t 1.13 一质点在半径为0.4m 的圆形轨道上自静止开始作匀角加速度转动,其角加速度为 =0.2 rad/s 2,求t =2s 时边缘上各点的速度、法向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合加速度。 解:s 2 t 时,4.02 2.0 t 1s rad 则0.40.40.16R v 1s m 064.0)4.0(4.022 R a n 2 s m 0.40.20.08a R 2 s m 22222s m 102.0)08.0()064.0( a a a n 与切向夹角arctan()0.0640.0843n a a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文蔚大学物理(下册)第六版答案解析

第九章振动 习题:P37~39 1,2,3,4,5,6,7,8,16.

9-4 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周期为T,当它由平衡位置向X 轴正方向运动时,从1/2 最大位移处到最大位移处这段路程所需的时间( ) A、T/12 B、T/8 C、T/6 D、T/4 分析(C),通过相位差和时间差的关系计算。可设位移函数 y=A*sin(ωt),其中ω=2π/T; 当y=A/2, ω t1= π /6 ;当y=A, ω t2= π /2 ;△ t=t2-t1=[ π /(2 ω )]-[ π /(6 ω )]= π/(3ω)=T/6

9-回图(a)中所阿的是两个简谐运动的曲线,若这两个简谐j?动可叠加* 则合成的余弦振动的初相位为() 3 1 (A)-7W (B)—IT(C)F (D)O 分析与解由振动曲线可以知道,这是两个同振动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 它们的相位差是TT(即反相位)?运动方程分别为X I= Acos ωt利%2= -^-CoS(((;? + 瓷)?它们的振幅不同.对于这样两个简谐运动M用旋转欠量送,如图(b)很方便 A 求得合运动方程为x=ycos ωt.因而正确答案为(D). 9-目有一个弹簧振子,振幅4 =2-0 X 10-2 m,周期T = 1.0 s,初相<p = 3ιτ∕4.试写出它的运动方程,并作出X - 1图I e - i图和a - t图. 解因3=X∕T,则运动方程 / 2πf ≡?cos(ωt + φ) =ACUS

根据题中给出的数据得 X = 2. 0 Xio '2cos( 2irf + O- 75τr) ( m ) 振子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t) = dx∕(It = -4π × 10^2Rin(2ττt + 0. 75ττ) (m * s^,) (Z = ?2χ∕df2 = - 8TT2X 10 ^2cos( 2τrt + 0. 75τT) ( m ? s ^2) X-I^V-C及Oft图如图所示.

大学物理学下册答案第11章

第11章 稳恒磁场 习 题 一 选择题 11-1 边长为l 的正方形线圈,分别用图11-1中所示的两种方式通以电流I (其中ab 、cd 与正方形共面),在这两种情况下,线圈在其中心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分别为:[ ] (A )10B =,20B = (B )10B = ,02I B l π= (C )01I B l π= ,20B = (D )01I B l π= ,02I B l π= 答案:C 解析:有限长直导线在空间激发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12(cos cos )4I B d μθθπ= -,并结合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磁感应强度方向,按照磁场的叠加原理,可计 算 01I B l π= ,20B =。故正确答案为(C )。 11-2 两个载有相等电流I 的半径为R 的圆线圈一个处于水平位置,一个处于竖直位置,两个线圈的圆心重合,如图11-2所示,则在圆心O 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多少? [ ] (A )0 (B )R I 2/0μ (C )R I 2/20μ (D )R I /0μ 答案:C 解析:圆线圈在圆心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120/2B B I R μ==,按照右手螺旋定 习题11-1图 习题11-2图

则判断知1B 和2B 的方向相互垂直,依照磁场的矢量叠加原理,计算可得圆心O 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2B I R =。 11-3 如图11-3所示,在均匀磁场B 中,有一个半径为R 的半球面S ,S 边线所在平面的单位法线矢量n 与磁感应强度B 的夹角为α,则通过该半球面的磁通量的大小为[ ] (A )B R 2π (B )B R 22π (C )2cos R B πα (D )2sin R B πα 答案:C 解析:通过半球面的磁感应线线必通过底面,因此2cos m B S R B παΦ=?= 。故正 确答案为(C )。 11-4 如图11-4所示,在无限长载流直导线附近作一球形闭合曲面S ,当曲面S 向长直导线靠近时,穿过曲面S 的磁通量Φ B 将如何变化?[ ] ( A )Φ增大, B 也增大 (B )Φ不变,B 也不变 ( C )Φ增大,B 不变 ( D )Φ不变,B 增大 答案:D 解析:根据磁场的高斯定理0S BdS Φ==? ,通过闭合曲面S 的磁感应强度始终为0,保持不变。无限长载流直导线在空间中激发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2I B d μπ= ,曲面S 靠近长直导线时,距离d 减小,从而B 增大。故正确答案为(D )。 1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应强度都为零时,回路内一定没有电流穿过 (B) 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应强度都为零时,回路内穿过电流的代数和必定为零 (C) 磁感应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为零时,回路上各点的磁感应强度必定为零 (D) 磁感应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不为零时,回路上任意一点的磁感应强度 I 习题11-4图 习题11-3图

赵近芳版《大学物理学上册》课后答案

1 习题解答 习题一 1-1 |r ?|与r ? 有无不同? t d d r 和 t d d r 有无不同? t d d v 和 t d d v 有无不同?其不同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解:(1) r ?是位移的模,? r 是位矢的模的增量,即r ?1 2r r -=,1 2r r r -=?; (2) t d d r 是速度的模,即 t d d r = =v t s d d .t r d d 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 ∵有r r ?r =(式中r ?叫做单位矢),则t ?r ?t r t d d d d d d r r r += 式中t r d d 就是速度径向上的分量, ∴ t r t d d d d 与 r 不同如题1-1图所示 . 题1-1图 (3) t d d v 表示加速度的模,即t v a d d = , t v d d 是加速度a 在切向上的分量. ∵有ττ (v =v 表轨道节线方向单位矢) ,所以 t v t v t v d d d d d d ττ += 式中dt dv 就是加速度的切向分量. (t t r d ?d d ?d τ 与的运算较复杂,超出教材规定,故不予讨论) 1-2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出r =2 2y x +,然后根据v = t r d d ,及a = 2 2d d t r 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 v = 2 2d d d d ?? ? ??+??? ??t y t x 及a = 2 22222d d d d ??? ? ??+???? ??t y t x 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为什么?两者差别何在? 解:后一种方法正确.因为速度与加速度都是矢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j y i x r +=, j t y i t x t r a j t y i t x t r v 222222d d d d d d d d d d d d +==+==∴ 故它们的模即为

大学物理(吴柳主编)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物理(吴柳主编) 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说明: 上册教材中,第5,6,7等章的习题有答案; 第1,2,4,8章的习题有部分答案; 第3,9,10,11章的习题没有答案。 为方便学生使用,现根据上学期各位老师辛苦所做的解答,对书上原有的答案进行了校对,没有错误的,本“补充答案”中不再给出;原书中答案有误的,和原书中没有给出答案的,这里一并给出。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第1章 1.4. 2.8×10 15 m 1.5.根据方程中各项的量纲要一致,可以判断:Fx= mv 2/2合理, F=mxv , Ft=mxa , Fv= mv 2/2, v 2+v 3=2ax 均不合理. 第2章 2.1 (1) j i )2615()2625(-+-m; )/]()2615()2625[(45 1151020)2615()2625(s m j i j i t r v -+-=++-+-=??= (2)52m; 1.16m/s 2.2 (1) 4.1 m/s; 4.001m/s; 4.0m/s (2) 4m/s; 2 m.s -2 2.3 3m; m 3 4π ; 140033-s .m π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1.0m/s 方向沿切线方向 2.5 2π (m); 0; 1(s) 2.6 24(m); -16(m) 2.8 2 22 t v R vR dt d +=θ 2.10 (1) 13 22 =+y x (2) t v x 4sin 43ππ-=;t v y 4 cos 4π π=;t a x 4cos 1632ππ-=;t a y 4sin 162ππ-= (3) 2 6= x ,22=y ;π86- =x v ,π82=y v ;,2326π-=x a 2 322π-=y a 2.12 (1) ?=7.382θ,4025.0=t (s),2.19=y (m) (2) ?=7.382θ,48.2=t (s),25.93=y (m)。 2.14 (1) 22119x y - = (2) j t i v 42-=;j a 4-= (3) 0=t 时,j r 19=; 3=t 时,j i r +=6。(4)当9=t s 时取“=”,最小距离为37(m )。

大学物理(上册)参考答案

第一章作业题 P21 1.1; 1.2; 1.4; 1.9 质点沿x 轴运动,其加速度和位置的关系为 a =2+62 x ,a 的单位为2 s m -?,x 的单 位为 m. 质点在x =0处,速度为101 s m -?,试求质点在任何坐标处的速度值. 解: ∵ x v v t x x v t v a d d d d d d d d === 分离变量: x x adx d )62(d 2 +==υυ 两边积分得 c x x v ++=32 2221 由题知,0=x 时,100 =v ,∴50=c ∴ 1 3s m 252-?++=x x v 1.10已知一质点作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 a =4+3t 2 s m -?,开始运动时,x =5 m , v =0, 求该质点在t =10s 时的速度和位置. 解:∵ t t v a 34d d +== 分离变量,得 t t v d )34(d += 积分,得 1 223 4c t t v ++= 由题知,0=t ,00 =v ,∴01=c 故 2234t t v + = 又因为 2 234d d t t t x v +== 分离变量, t t t x d )23 4(d 2+= 积分得 2 3221 2c t t x ++= 由题知 0=t ,50 =x ,∴52=c 故 52123 2++ =t t x 所以s 10=t 时 m 70551021 102s m 1901023 10432101210=+?+?=?=?+ ?=-x v 1.11 一质点沿半径为1 m 的圆周运动,运动方程为 θ=2+33 t ,θ式中以弧度计,t 以秒

大学物理答案第10章

第十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与电介质 10-1 将一个带正电的带电体A 从远处移到一个不带电的导体B 附近,则导体B 的电势将( ) (A ) 升高 (B ) 降低 (C ) 不会发生变化 (D ) 无法确定 分析与解 不带电的导体B 相对无穷远处为零电势.由于带正电的带电体A 移到不带电的导体B 附近时,在导体B 的近端感应负电荷;在远端感应正电荷,不带电导体的电势将高于无穷远处,因而正确答案为(A ). 10-2 将一带负电的物体M 靠近一不带电的导体N ,在N 的左端感应出正电荷,右端感应出负电荷.若将导体N 的左端接地(如图所示),则( ) (A ) N 上的负电荷入地 (B )N 上的正电荷入地 (C ) N 上的所有电荷入地 (D )N 上所有的感应电荷入地 题 10-2 图 分析与解 导体N 接地表明导体N 为零电势,即与无穷远处等电势,这与导体N 在哪一端接地无关.因而正确答案为(A ). 10-3 如图所示将一个电量为q 的点电荷放在一个半径为R 的不带电的导体球附近,点电荷距导体球球心为d ,参见附图.设无穷远处为零电势,则在导体球球心O 点有( ) (A )d εq V E 0π4,0= = (B )d εq V d εq E 02 0π4,π4== (C )0,0==V E (D )R εq V d εq E 020π4,π4= = 题 10-3 图

分析与解 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内处处各点电场强度为零.点电荷q 在导 体球表面感应等量异号的感应电荷±q′,导体球表面的感应电荷±q′在球心O 点激发的电势为零,O 点的电势等于点电荷q 在该处激发的电势.因而正确答案为(A ). 10-4 根据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在电介质中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这个曲面所包围自由电荷的代数和.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 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零,曲面内一定没有自由电荷 (B ) 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零,曲面内电荷的代数和一定等于零 (C ) 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不等于零,曲面内一定有极化电荷 (D ) 介质中的高斯定律表明电位移矢量仅仅与自由电荷的分布有关 (E ) 介质中的电位移矢量与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的分布有关 分析与解 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通量积分等于零,表明曲面 内自由电荷的代数和等于零;由于电介质会改变自由电荷的空间分布,介质中的电位移矢量与自由电荷与位移电荷的分布有关.因而正确答案为(E ). 10-5 对于各向同性的均匀电介质,下列概念正确的是( ) (A ) 电介质充满整个电场并且自由电荷的分布不发生变化时,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电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1/εr倍 (B ) 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1/εr倍 (C ) 在电介质充满整个电场时,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电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1/εr倍 (D ) 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εr倍 分析与解 电介质中的电场由自由电荷激发的电场与极化电荷激发的电场迭加而成,由于极化电荷可能会改变电场中导体表面自由电荷的分布,由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仅当电介质充满整个电场并且自由电荷的分布不发生变化时,在电介质中任意高斯面S 有 ()∑??=?=?+i i S S ε χq 0 1 d d 1S E S E 即E =E 0/εr,因而正确答案为(A ). 10-6 不带电的导体球A 含有两个球形空腔,两空腔中心分别有一点电荷q b 、q c ,导体球外距导体球较远的r 处还有一个点电荷q d (如图所示).试求点电荷q b 、q c 、q d 各受多大的电场力.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上)

《大学物理》练习题 No .1 电场强度 班级 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 说明:字母为黑体者表示矢量 一、 选择题 1.关于电场强度定义式E = F /q 0,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 B ] (A) 场强E 的大小与试探电荷q 0的大小成反比; (B) 对场中某点,试探电荷受力F 与q 0的比值不因q 0而变; (C) 试探电荷受力F 的方向就是场强E 的方向; (D) 若场中某点不放试探电荷q 0,则F = 0,从而E = 0. 2.如图1.1所示,在坐标(a , 0)处放置一点电荷+q ,在坐标(a ,0)处放置另一点电荷q , P 点是x 轴上的一点,坐标为(x , 0).当x >>a 时,该点场强 的大小为: [ D ](A) x q 04πε. (B) 2 04x q πε. (C) 3 02x qa πε (D) 30x qa πε. 3.图1.2所示为一沿x 轴放置的“无限长”分段均匀带电直线,电荷线密度分别为 ( x < 0)和 ( x > 0),则xOy 平面上(0, a )点处的场强为: [ A ] (A ) i a 02πελ . (B) 0. (C) i a 04πελ . (D) )(40j +i a πελ . 4. 真空中一“无限大”均匀带负电荷的平面如图1.3所示,其电场的场强 分布图线应是(设场强方向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 [ D ] 5.在没有其它电荷存在的情况下,一个点电荷q 1受另一点电荷 q 2 的作用力为f 12 ,当放入第三个电荷Q 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C ] (A) f 12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改变, q 1所受的总电场力不变; (B) f 12的大小改变了,但方向没变, q 1受的总电场力不变; (C) f 12的大小和方向都不会改变, 但q 1受的总电场力发生了变化; -q -a +q a P (x,0) x x y O 图1.1 +λ -λ ? (0, a ) x y O 图1.2 σ -x O E x 02εσ O 02εσ-E x O 0 2εσ-E x 02εσO 02εσ -O E x 02εσ(D)图1.3

大学物理学(第五版)上册(马文蔚)课后答案及解析.

1-1 分析与解(1) 质点在t 至(t +Δt)时间内沿曲线从P 点运动到P′点,各量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路程Δs =PP′, 位移大小|Δr|=PP′,而Δr =|r|-|r|表示质点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三个量的物理含义不同,在曲线运动中大小也不相等(注:在直线运动中有相等的可能).但当Δt→0 时,点P′无限趋近P点,则有|dr|=ds,但却不等于dr.故选(B). (2) 由于|Δr |≠Δs,故,即||≠ . 但由于|dr|=ds,故,即||=.由此可见,应选(C). 1-2 分析与解表示质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率,在极坐标系中叫径向速率.通常用符号vr表示,这是速度矢量在位矢方向上的一个分量;表示速度矢量;在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大小可用公式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可由公式求解.故选(D). 1-3 分析与解表示切向加速度at,它表示速度大小随时间的变化率,是加速度矢量沿速度方向的一个分量,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在极坐标系中表示径向速率vr(如题1 -2 所述);在自然坐标系中表示质点的速率v;而表示加速度的大小而不是切向加速度at.因此只有(3) 式表达是正确的.故选(D). 1-4 分析与解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t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而法向分量an起改变速度方向的作用.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相应法向加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因而法向加速度是一定改变的.至于at是否改变,则要视质点的速率情况而定.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t恒为零;质点作匀变速率圆周运动时, at为一不为零的恒量,当at改变时,质点则作一般的变速率圆周运动.由此可见,应选(B). 1-5 分析与解本题关键是先求得小船速度表达式,进而判断运动性质.为此建立如图所示坐标系,设定滑轮距水面高度为h,t 时刻定滑轮距小船的绳长为l,则小船的运动方程为,其中绳长l 随时间t 而变化.小船速度,式中表示绳长l 随时间的变化率,其大小即为v0,代入整理后为,方向沿x 轴负向.由速度表达式,可判断小船作变加速运动.故选(C). 1-6 分析位移和路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当质点作直线运动且运动方向不改变时,位移的大小才会与路程相等.质点在t 时间内的位移Δx 的大小可直接由运动方程得到:,而在求路程时,就必须注意到质点在运动过程中可能改变运动方向,此时,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就不同了.为此,需根据来确定其运动方向改变的时刻tp ,求出0~tp 和tp~t 内的位移大小Δx1 、Δx2 ,则t 时间内的路程,如图所示,至于t =4.0 s 时质点速度和加速度可用和两式计算. 解(1) 质点在4.0 s内位移的大小 (2) 由得知质点的换向时刻为(t=0不合题意) 则, 所以,质点在4.0 s时间间隔内的路程为 (3) t=4.0 s时, , 1-7 分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在直线运动中v-t曲线的斜率为加速度的大小(图中AB、CD 段斜率为定值,即匀变速直线运动;而线段BC 的斜率为0,加速度为零,即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恒量,在a-t 图上是平行于t 轴的直线,由v-t 图中求出各段的斜率,即可作出a-t 图线.又由速度的定义可知,x-t 曲线的斜率为速度的大小.因此,匀速直线运动所对应的x -t 图应是一直线,而匀变速直线运动所对应的x–t 图为t 的二次曲线.根据各段时间内的运动方程x=x(t),求出不同时刻t 的位置x,采用描数据点的方法,可作出x-t 图. 解将曲线分为AB、BC、CD 三个过程,它们对应的加速度值分别为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 根据上述结果即可作出质点的a-t 图[图(B)].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有

大学物理答案第17章

大学物理答案第17章

17-3 有一单缝,缝宽为0.1mm ,在缝后放一焦距为50cm 的汇聚透镜,用波长为546.1nm 的平行光垂直照射单缝,试求位于透镜焦平面处屏上中央明纹的宽度。 解:单缝衍射中央明条纹的宽度为 a f x λ 2=? 代入数据得 mm x 461.510 1.0101.54610 5023 9 2 =????=?--- 17-4 用波长为632.8nm 的激光垂直照射单缝时,其夫琅禾费衍射图样第一极小与单缝法线的夹角为50,试求该缝宽。 解:单缝衍射极小的条件 λθk a =sin 依题意有 m a μλ 26.70872 .0108.6325sin 9 =?==- 17-5 波长为20m 的海面波垂直进入宽50m 的港口。在港内海面上衍射波的中央波束的角宽是多少? 解:单缝衍射极小条件为 λθk a =sin

依题意有 011 5.234.0sin 5 2 sin 20sin 50===→=--θθ 中央波束的角宽为0 475 .2322=?=θ 17-6 一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一单缝,其衍射第3级明纹位置恰与波长为600nm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该缝时衍射的第2级明纹位置重合,试求该单色光的波长。 解:单缝衍射明纹条件为 2 ) 12(sin λ θ+=k a 依题意有 2)122(2)132(2 1λλ+?=+? 代入数据得 nm 6.4287 60057521=?== λλ 17-7 用肉眼观察星体时,星光通过瞳孔的衍射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亮斑。 (1)瞳孔最大直径为7.0mm ,入射光波长为550nm 。星体在视网膜上像的角宽度多大? (2)瞳孔到视网膜的距离为23mm 。视网膜上星体的像的直径多大? (3)视网膜中央小凹(直径0.25mm )中的柱状感光细胞每平方毫米约1.5×105个。星体的像照亮了几个这样的细胞?

大学物理教程 上 课后习题 答案

物理部分课后习题答案(标有红色记号的为老师让看的题)27页 1-2 1-4 1-12 1-2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22,(1)x t y t ==-,,x y 都以米为单位,t 以秒为单位,求: (1) 质点的运动轨迹; (2) 从1t s =到2t s =质点的位移的大小; (3) 2t s =时,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解:(1)由运动方程消去时间t 可得轨迹方程,将t = 或1= (2)将1t s =和2t s =代入,有 11r i =u r r , 241r i j =+u r r r 位移的大小 r ==r V (3) 2x dx v t dt = = 2x x dv a dt = =, 2y y dv a dt == 当2t s =时,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22a i j =+r r r m/s 2 1-4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cos sin ()r R ti R t j SI ωω=+r r r ,式中的R 、ω均为常量。求(1)质点的速度;(2)速率的变化率。 解 (1)质点的速度为 (2)质点的速率为 速率的变化率为 0dv dt = 1-12 质点沿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其运动规律为232()t SI θ=+。求质点在t 时刻的法向加速度n a 的大小和角加速度β的大小。 解 由于 4d t dt θ ω= = 质点在t 时刻的法向加速度n a 的大小为 角加速度β的大小为 24/d rad s dt ω β== 77 页2-15, 2-30, 2-34,

2-15 设作用于质量1m kg =的物体上的力63()F t SI =+,如果物体在这一力作 用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求在0到2.0s 的时间内力F 对物体的冲量。 解 由冲量的定义,有 2-21 飞机着陆后在跑道上滑行,若撤除牵引力后,飞机受到与速度成正比的 阻力(空气阻力和摩擦力)f kv =-(k 为常数)作用。设撤除牵引力时为0t =,初速度为0v ,求(1)滑行中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2)0到t 时间内飞机所滑行的路程;(3)飞机停止前所滑行的路程。 解 (1)飞机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阻力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即 dv k dt v m =- 两边积分,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为 2-31 一质量为m 的人造地球卫星沿一圆形轨道运动,离开地面的高度等 于地球半径的2倍(即2R ),试以,m R 和引力恒量G 及地球的质量M 表示出: (1) 卫星的动能; (2) 卫星在地球引力场中的引力势能. 解 (1)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地球引力作为向心力,有 卫星的动能为 212 6k GMm E mv R == (2)卫星的引力势能为 2-37 一木块质量为1M kg =,置于水平面上,一质量为2m g =的子弹以 500/m s 的速度水平击穿木块,速度减为100/m s ,木块在水平方向滑行了20cm 后 停止。求: (1) 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系数; (2) 子弹的动能减少了多少。

大学物理(上)知识总结

一 质 点 运 动 学 知识点: 1. 参考系 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而选作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要作定量描述,还应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 2. 位置矢量与运动方程 位置矢量(位矢):是从坐标原点引向质点所在的有向线段,用矢量r 表示。位矢用于确定质点在空间的位置。位矢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 k ?)t (z j ?)t (y i ?)t (x )t (r r ++== 称为运动方程。 位移矢量:是质点在时间△t 内的位置改变,即位移: )t (r )t t (r r -+=?? 轨道方程: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方程。 3. 速度与加速度 平均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即: t r v ?? = 速度,是质点位矢对时间的变化率: dt r d v = 平均速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t s v ??= 速率,是质点路程对时间的变化率:ds dt υ= 加速度,是质点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dt v d a = 4. 法向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 加速度 τ?a n ?a dt v d a t n +==

法向加速度ρ =2 n v a ,方向沿半径指向曲率中心(圆心),反映速度方向的变化。 切向加速度dt dv a t =,方向沿轨道切线,反映速度大小的变化。 在圆周运动中,角量定义如下: 角速度 dt d θ= ω 角加速度 dt d ω= β 而R v ω=,22n R R v a ω==,β==R dt dv a t 5. 相对运动 对于两个相互作平动的参考系,有 'kk 'pk pk r r r +=,'kk 'pk pk v v v +=,'kk 'pk pk a a a += 重点: 1. 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 物理量,明确它们的相对性、瞬时性和矢量性。 2. 确切理解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圆周运动的角量和线量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计算问题。 3. 理解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能分析与平动有关的相对运动问题。 难点: 1.法向和切向加速度 2.相对运动问题 二 功 和 能 知识点: 1. 功的定义 质点在力F 的作用下有微小的位移d r (或写为ds ),则力作的功定义为力和位移的标积即 θθcos cos Fds r d F r d F dA ==?= 对质点在力作用下的有限运动,力作的功为 ? ?=b a r d F A 在直角坐标系中,此功可写为

大学物理17章答案.docx

第17章量子物理基础 17.1根据玻尔理论,计算氢原子在斤=5的轨道上的动量矩与其在第一激发态轨道上的动量矩之比. [解答]玻尔的轨道角动量量子化假设认为电子绕核动转的轨道角动量为 L =mvr =n — N2TC , 对于第一激发态,n = 2,所以 厶仏2 = 5/2? 17.2设有原子核外的3p态电子,试列出其可能性的四个量子数. [解答]对于3p态电子,主量子数为n = 3, 角量子数为/=1, 磁量子数为mi = - 1), I -1, 自旋量子数为m s = ±1/2. 3p态电子的四个可能的量子数(斤丿,叫叫)为 (3,1 丄1/2), (3,1,1,? 1/2), (3丄0,1/2), (3,1,0,-1/2),(3,1,?1,1/2), (3,1,-1,-1 ⑵. 17.3实验表明,黑体辐射实验曲线的峰值波长九和黑体温度的乘积为一常数,即入』=b = 2.897xl(y3m?K?实验测得太阳辐射波谱的峰 值波长九= 510nm,设太阳可近似看作黑体,试估算太阳表面的温度.

[解答]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为 T_ b _ 2.897X10-3 ~ 510x10—9 =5680(K)? 17.4实验表明,黑体辐射曲线和水平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M (即单位时间内从黑体单位表面上辐射出去的电磁波总能量,称总辐射度) 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即必=〃,其中^=5.67xl0-8W m_2 K-4.试由此估算太阳单位表面积的辐射功率(太阳表面温度可参见上题). [解答]太阳单位表面积的辐射功率大约为 A/=5.67xl0-8x(5680)4 = 5.9xl07(W-m-2)? 17.5宇宙大爆炸遗留在宇宙空间的均匀背景辐射相当于3K黑体辐射.求: (1)此辐射的单色辐射强度在什么波长下有极大值? (2)地球表面接收此辐射的功率是多少? [解答](1)根据公式UT=b,可得辐射的极值波长为 九=b/T= 2.897X10_3/3 = 9.66x104(m). (2)地球的半径约为7? = 6.371x10%, 表面积为 5 = 47T T?2. 根据公式:黑体表面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辐射的能量为M = al4, 因此地球表面接收此辐射的功率是 P = MS= 5.67x 1 (T8x34x4 兀(6.371 x 106)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