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
- 格式:docx
- 大小:98.52 KB
- 文档页数:14
荒原名词解释
“荒原”,这个词历史悠久,被大多数文学家、诗人和画家用来表达广阔的平原和沙漠地带,成为一个文学象征。
荒原还是一块神秘而令人敬畏的宇宙,它曾被认为是非常神秘的、不可知的地方,曾经是危险的地方。
荒原,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拉丁文,其译为“开阔的原野”,意思是一片未开发的大草原,没有定义的边界,或者种植的植被。
这里也可以指沙漠,沙漠也是一个大的开阔的地方,距离建筑物比较远,植被极少,天气也比较恶劣,像沙漠一样,荒原也是一种自然环境。
荒原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含义,它更像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重新审视社会价值观、归入自然界的精神状态。
在古老文明中,荒原经常被当做是人们寻求某种哲学智慧的地方进行探索,这是德国哲学家马丁尼采的思想,也是许多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主题。
此外,荒原还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意义,这是由于荒原本身的神秘感所造成的,它激发了艺术家们的联想和创造力,让他们慢慢获知这个美丽的宇宙,从而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他们在荒原中用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荒原本身的美感。
荒原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它让我们反思古老文明的精神风尚,它的神秘和美感深深的影响了艺术家们的创作,从而创造出许多经典的作品,向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让我们了解这个宇宙的神秘魅力。
总的来说,荒原是一个充满深远意义的词汇,它既有深刻的历史
含义,又有独特的艺术含义,它深深地影响着文学家、诗人和画家,从中发现了荒原自身的美。
《荒原》的不确定性解析摘要《荒原》晦涩难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过多的典故和深奥的象征主义手法之外,诗歌的不确定性也构成了一个重要原因。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者惯常使用的术语,是指事物的模糊性,也就是亦此亦彼、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特性。
《荒原》在主题意义、象征意义、语言、叙述视角等几个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
关键词:《荒原》不确定性晦涩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引言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的《荒原》晦涩难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艾略特在诗中用了过多的典故和采用了深奥的象征主义手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诗歌中蕴含着一种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者惯常使用的术语,是指事物的模糊性,也就是亦此亦彼、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特性。
它是“一种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使人们永远处在否定和怀疑之中。
《荒原》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赋予了读者驰骋想象的权利,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理解这首诗造成了一定障碍。
本文将从主题意义、象征意义和叙述视角几个方面探讨《荒原》的不确定性。
一主题意义的不确定性艾略特曾经在1921年指出诗人的作品必须要难以理解。
也许是为了迎合这一标准,艾略特第二年发表的《荒原》非常晦涩。
对于该诗到底在表达什么、荒原又到底意味着什么,似乎没有现成的答案。
所以人们只能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阐释。
这也就造成了《荒原》主题意义的不确定。
大诗人叶芝(w.b.yeats)就曾否认《荒原》具有任何意义,认为该诗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人“在他自己的思想内容面前感到无可奈何”。
休·康纳(hugh kenner)认为《荒原》是一首以伦敦为背景的诗歌,是对“城市灾难”的揭示。
而柯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则在《荒原》中看到了基督教的力量,认为该诗的主题揭示了“生命和死亡的对照”。
现在人们基本认同了《荒原》的社会意义,“荒原”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文明堕落和一代人精神空虚的代名词”。
《荒原》读后感——孤岛禁地里的生死悲欢《荒原》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困于荒岛的主要人物,以及他在那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中所经历的生死悲欢。
这本小说以一个被困于荒岛的男人为中心展开,通过他的目睹和思考,向读者展示了孤立环境中的极端生存状态。
孤独、恐惧和无助逼迫着主人公面对自己的内心和人性的真实一面。
在离开文明社会的困境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主题。
生死与自然的力量在荒岛上交织,形成了令人震撼的场景和情境。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主人公在荒岛上的困境和挣扎。
他面临着粮食和水源的匮乏,与野兽的搏斗,以及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尽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主人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不断努力寻求自救和生存的方法。
这种坚持和拼搏的精神给予了读者力量和启示,让人们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另一方面,小说中也有着一些描绘生死悲欢的情节。
无论是主人公与野兽的搏斗,还是他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都透露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荒岛上的主人公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折磨,但他依然坚守着生命的尊严,对生活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种对生死的思考与对生活的追求构成了小说的重要主题。
《荒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主人公的经历,唤起了读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面对困境和逆境,人的精神力量和对生命的珍视都会得到考验和显现。
这本小说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困境中,坚持希望、积极思考和拼搏奋斗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
通过阅读《荒原》,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小说中描述的生死悲欢与主人公的经历,引发了我对自身处境和对生活的思考。
面对困境,我们应该像主人公一样坚持希望,努力寻求突破和解决办法。
同时,对生活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敬畏也是我们应该牢记的。
《荒原》带给我了很深的震撼和启示,我会将其中的思考和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艾略特《荒原》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艾略特《荒原》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荒原》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诗人艾略特(18881965)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荒原》一诗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荒原》发表以来,尽管读者和评论界褒贬不一,但是它在西方诗歌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
《荒原》以万物枯死的荒原象征现代西方社会,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其惊世骇俗的社会批判意义,不容低估。
作为象征诗歌的经典之作,《荒原》在艺术上的创新更是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诗歌的发展。
《荒原》往往叫人感到晦涩难懂,其主要原因:一是象征意义过于隐晦,一是用典太多。
而象征与用典,也正是《荒原》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
《荒原》全诗434行,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对弈”;第三部分“火诫”;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雷霆的话”。
全诗的主要内容是写干旱之地赤地千里,没有水,长不出庄稼。
不但大地苦旱,人的心灵更加苦旱,人类失去了信仰、理想、精神空虚,生活毫无意义。
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广大青年对一切理想信仰均已破灭的思想境界。
《荒原》中贯穿着两个传说,一个是渔王的传说,是讲古代的渔王患了病,丧失了生殖的能力,导致他的国土干旱荒芜。
另一个是圣杯的传说,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酒杯,他当时举杯对门徒们说:“这是我的血,为赎众人的罪而流出来。
耶稣遇难时,他的门徒就用这个杯子接他的血。
后来,这个杯子变成了圣物,只要放进水,杯中就会出现一条银鱼,而且取出之后还会再自动出现一条,取之不尽。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正是对现代人这种虽生犹死的生活的描写,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
“四月是最为残酷的月份,荒地上生长着丁香,混杂着回忆和欲望,又用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
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
注:总共4篇、每篇字数800+,精彩在最后。
《荒原》读后感一《荒原》—这部展现了现代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学作品,由诗人T.S.艾略特创作于20世纪早期,一经问世就以其深邃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在文学界引起了轰动。
在这首长诗中,艾略特以瑰丽而充满象征的语言,描绘了战后欧洲文明的失落、精神迷惘和道德衰败。
阅读《荒原》,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了迷雾的旷野,期待能从中找寻到失落的人性和荣光。
《荒原》是一个拼贴的世界,艾略特借助大量的神话、宗教和文学典故,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学宇宙。
他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交织,反映出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孤独感与震荡。
他对传统的重新解读,对未来的悲观预测,都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对现代人心灵枯竭状态的深刻映照。
这首长诗不仅是艾略特对时代背景的批判,也是对现代人存在状态的剖析。
在《荒原》中,艾略特运用了断裂的叙事,迷幻的意象,以及突兀的语言转换,模拟了内心世界的混乱和社会形态的离散。
荒原不只是地表的荒芜,它更象征了人内心的荒凉与失落,反映了文明发展到现代却出现的精神信仰与寄托的极度贫瘠。
在诗中,“我”扮演着众多面孔,一会儿是先知提尔西亚斯,一会儿是失落的渔夫,这些身份的转换体现了现代人在面对复杂生活与社会时,身份认同与精神支柱的模糊与涣散。
《荒原》像一个无声的呐喊,表达了一个时代的心声,那是对战争、对工业化进程影响下精神世界的焦虑和困惑。
震撼之余,《荒原》使我不禁自省,思考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是否也感受到了那份荒芜与迷失。
似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体会到了内心的不安与空虚——阅读这首诗,就像是在心灵的荒野中,寻找一条出路。
艾略特不仅诗意地提出问题,而且在结尾处给予了一线的希望。
通过暗示性的宗教元素和神话传说,他似乎在告诉我们,唯有回归精神的净化与自我探索,人类才能从这片“荒原”中复苏。
诗的尾声“Shantih Shantih Shantih”是梵语中的“平静”字面意思,为这部讲述纷乱世界的文本,带来了一丝宁静和冥想。
赵萝蕤译《荒原》“因为我在古米亲眼看见西比尔吊在笼子里。
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西比尔, 她回答道:我要死。
”献给艾兹拉?庞德更卓越的巧匠一、死者葬礼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卜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等太阳出来又进了霍夫加登,喝咖啡,闲谈了一个小时。
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来的,是地道的德国人。
而且我们小时候住在大公那里我表兄家,他带着我出去滑雪橇,我很害怕。
他说,玛丽,玛丽,牢牢揪住。
我们就往下冲。
在山上,那里你觉得自由。
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
什么树根在抓紧,什么树根在从这堆乱石块里长出,人子啊,你说不出,也猜不到,因为你只知道一堆破烂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遮荫。
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
只有这块红石下有影子,(请走进这块红石下的影子) 我要指点你一件事,它既不像你早起的影子,在你后面迈步; 也不像傍晚的,站起身来迎着你; 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风吹得很轻快,吹送我回家去,爱尔兰的小孩,你在哪里逗留,“一年前你先给我的是风信子; 他们叫我做风信子的女郎”,——可是等我们回来,晚了,从风信子的园里来,你的臂膊抱满,你的头发湿漉,我说不出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
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
马丹梭梭屈里士,著名的女相士,患了重感冒,可仍然是欧罗巴知名的最有智慧的女人,带着一副恶毒的纸牌,这里,她说,是你的一张,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 (这些珍珠就是他的眼睛,看~) 这是贝洛多纳,岩石的女主人一个善于应变的女人。
这人带着三根杖,这是“转轮”,这是那独眼商人,这张牌上面一无所有,是他背在背上的一种东西。
是不准我看见的。
我没有找到“那被绞死的人”。
《荒原》赏析《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
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
"荒原"的荒是水荒,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
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
荒原》分为5章。
第1章“死者的葬仪”共76行。
这一章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救。
诗人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荒原上人们对春冬两季的反常心理,春暖花开的“四月”竟然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进而诗人由“荒地”引起“回忆和欲望”,败落的贵族玛丽回忆着破灭了的浪漫史,从而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
接着诗人借《圣经》典故描写荒原景象: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遮荫,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红石,恐惧在一把尘土里……,然后诗人通过瓦格纳的歌剧引发出对现代西方荒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描写: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年头人得小心啊。
最后通过伦敦,这座西方文明之都的衰败展示当今西方世界的荒原全貌: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人人的眼睛都盯着自己的脚前,去年你在花园里种的尸首,它发芽了吗?这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荒原景象。
第2章“对奕”,共96行。
这一章通过引征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顿和奥维德的作品,将人类昔日的昌盛和今日的颓败加以对照,突出了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
这一章着重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写上流社会里一位空虚无聊的女性,在卧室里自言自语,“我现在该做些什么?我们明天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在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之后,现代人自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第二个场景写一位名叫丽儿的下层社会的女子和她的女伴在一家小酒馆谈论着私情、打胎和怎样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
荒原的名词解释荒原,是一个广义的名词,用来指代一片贫瘠、荒凉、人迹罕至的地区。
它可以是一个广阔的草原,也可以是一片茫茫沙漠。
荒原往往给人一种荒凉与孤独的感觉,它是大自然的沉默之地,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下面,我们将从人文与自然两个方面,来探究荒原这一词汇的内涵。
一、人文荒原当我们提到人文荒原时,很容易想到与城市相对的乡村地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迁往繁华的城市,乡村地区变得日益贫瘠而荒凉。
这些地方常常面临着农田荒废、人口减少、年轻人迁往城市等问题。
在人迹罕至的乡村地区,乡土文化也逐渐湮灭,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正逐渐消失。
这种人文荒原的存在,令人深思。
然而,正因为人文荒原的存在,也孕育了一些独特的美。
远离城市的喧嚣,乡村地区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淳朴的民风和纯真的人情。
这些乡村地区也成为许多创意实践和文化传承的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那些可能在城市中被遗忘的美好。
人文荒原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城市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机会。
二、自然荒原自然荒原则是指那些不适宜人类居住或发展的地区。
例如,广袤的沙漠和苔原、高海拔的雪山和草原,都属于自然荒原的范畴。
这些地区由于环境的恶劣,很难生存或发展出繁盛的生态系统。
自然荒原给人一种幽静和无垠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人类微小和自然伟大的对比。
尽管自然荒原看似贫瘠荒凉,但它们也能以别样的方式展现出壮丽和神秘。
例如,在沙漠中,我们可以看到风呼啸而过,形成各种奇特的沙丘和砂石构造,这些景观充满了艺术感和想象力。
在苔原上,我们可以看到广袤无垠的草原,如同大自然的绘画一般。
自然荒原提供给我们了解和体验大自然的机会,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美。
结语荒原这个词汇既有人文的含义,也有自然的意味。
无论是人文荒原还是自然荒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人文荒原让我们思考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平衡;自然荒原使我们意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微小。
《荒原》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荒原》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荒原》 1979 黑白片 105分钟 1979 黑白片 105分钟越南故事片电影综合企业摄制导演:阮鸿仙编剧:阮光创摄影:唐俊三主要演员:林到 (饰三都) 萃安 (饰六钗) 本片获1980年第5届越南电影节金《荒原》1979 黑白片 105分钟 1979 黑白片 105分钟越南故事片电影综合企业摄制导演:阮鸿仙编剧:阮光创摄影:唐俊三主要演员:林到 (饰三都) 萃安 (饰六钗) 本片获1980年第5届越南电影节金荷花大奖及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男演员四项奖,第1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质奖【剧情简介】这是1972年美军刚刚侵入湄公河三角洲时发生在铜塔梅地区的一个故事。
浅析《荒原》《荒原》是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典故存在,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
我组成员就《荒原》的典故和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
一、典故整理分析序言“我要死。
”引用古罗马佩特罗尼斯《风流韵事记》西比尔向主神奥丁预言了奥丁的双生子“光明”将被“黑暗”所扼杀之后,表示:“我要死。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四月……迟钝的根芽。
”引用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中最开头的几行诗:“当四月的甘露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灌了丝丝茎络,触动了生机,使枝头涌现出花蕾”。
“玛丽”: 1913年版,玛丽•拉里希伯爵夫人,前奥地利女王的侄女的回忆录,My past“人子啊,你说不出……”《旧约以西节书》中写道“他对我说,人子啊,你站起来,我要和你说话。
”又写道“在你们一切的住处,城邑要变为荒场,邱坛必然凄凉,使你们的祭坛荒废,将你们的偶像打碎,你们的目像被砍倒,你们的工作被毁灭。
”“枯死的树没有遮荫。
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旧约•传道书》说“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泼掉,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片来”“这块红石下有影子”:《旧约•以赛亚书》“必有一个人象避风所和避雨的隐密处,又象河流在干旱地,象大盘石的影响子在疲乏之地。
”“风吹得很轻快,吹送我回家去,爱尔兰的小孩,……”:瓦格纳的歌剧《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里一位水手所唱的情歌,特利斯坦是一位正直勇敢的骑士,在替自己的叔父康沃尔国王迎娶新娘伊索尔德时,两人误喝了“爱的迷药”,双双陷入爱河,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
“马丹梭梭屈里士,著名的女相士”:“千里眼”即是赫胥黎Huxley小说《铝黄》(Crome Yellow)中的一段幽默描写。
《荒原》:生存、绝望和救赎荒原是北美现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小说,作者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ormac McCarthy)。
这篇小说以荒野和动荡的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杀手和一个小男孩的生存之旅。
在这段旅程中,他们遭遇了数不清的艰苦险阻,面对着无尽的绝望与黑暗。
然而,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寻求着救赎和希望。
第一部分:生存在荒原这个充满荒野与动荡的时代,生存成了最基本的需求。
小男孩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他和杀手几乎已经成为了这个废墟般的世界中的孤儿。
他们要不断地寻找食物和水源,保持清醒和警觉,才能克服这个充满危险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打猎、钓鱼、寻找果实和根茎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与此同时,他们也要时刻提防着敌人的袭击,避免落入他们的手中。
他们出门前要准备好充足的水和食物,尽量避免在荒原上过夜。
在这个世界中,顽强的生存意识成为了他们最强大的武器。
第二部分:绝望然而,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荒野和动荡,还有比这更深的绝望。
在这个废墟中,人们失去了道德和信仰,人性也逐渐消逝。
杀人、掠夺、强奸和拷问变成了这个时代中最常见的事情。
小男孩和杀手也不例外,他们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些折磨。
在这个世界中,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挣扎。
他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恐惧,见证了无数的暴力和屠杀。
他们也曾经一度失去了信仰,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希望。
然而,他们也发现,即使在这样的绝望中,仍然有一些人坚持着道德与信仰,寻求着救赎的出路。
第三部分:救赎在荒野这个世界中,救赎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词语。
然而,在小男孩和杀手的生命中,救赎成为了他们最迫切的愿望。
他们想要寻找一些幸存下来的人,找到一个可以安居的地方,重新建立起他们的信仰与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好心人和邪恶之徒,遇到了温情和残忍。
然而,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希望,继续前行。
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更是希望找到一些人与他们一起安顿下来,重建这个世界。
《荒原》观后感《荒原》观后感最初关注这剧是从预告放出就开始的,90%是因为吴彦祖关注的,对这个男人的好印象,还有剧中可能出现的中国元素很大程度让我提升了对这部剧的关注程度。
至于宣传中提到的末世题材、采取了西游记的框架什么的,其实我并不算非常的感冒,毕竟欧美改编的亚洲神话也不是一次两次崩了,末世题材现在也很常见,说你新立一个项目就能有什么新意也不现实。
所以对这个剧,基本上就是抱着一种“随缘”的心态进坑的。
开播的第一集还是有点儿新鲜感,虽然是乱世之中,但呈现出来的却是一副现世安好……不管这种平静是生于慈悲或是暴力——起码世界是平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安身立命之处,“BadLand”之名更像是对这片土壤起源的标记,而非对现状的描述。
这样的开场设定也让人好奇,故事到底如何展开,西游是玄奘为了大唐盛世长治久安历尽磨难赶赴西天极乐求取真经;难道在群雄纷争的末日乱世之中也会有类似的一个神器能让世界大同么。
带着这样的好奇心默默的看完了首播集,感觉为了能让人看下去,编剧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挥起了小铲子,不管是神秘男孩M.K.,还是冷静但不冷血的杀手Sunny,再加上亦正亦邪的各路领主,更不用说第一集就出现的刻画着万丈光芒的城市图案了……仅仅是第一集挖的各种坑,就让我对这个恶土世界充满了期待,当时我觉得这部剧再差也能是个末世版《nikita》,如果坑填得好,地图开的快,或许是一个小号的《权游》也不一定。
世界观可大可小,故事可长可短,首播集这个剧情实在是铺得聪明。
另一个重要的点是:剧情并不因为设定悬念而变得拖沓,小事件的起止都很利落,大事件的进展也比较明快。
随着剧情逐渐展开,《荒原》也逐渐找到了叙事的节奏,每一集保持三~四个分支推进剧情,各路势力按照剧情需要,有用的留下,没用的团灭,开场创立的Azra这样一个类似西天极乐世界的存在逐渐变为全部现存势力的追逐目标。
在第二季可以看到编剧逐渐的将世界观从被七个势力占据的恶土世界逐渐拓宽到整个现存世界,新人物一点点的加入,旧有势力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荒原全诗译文以下是《荒原》的全诗译文:标题和计划都得益于魏士登女士关于圣杯的那本书《自祭仪而神话》(From Ritual to Romance)一剑桥版,实在我的受惠之深。
魏士登女士的书比我自己的注释,更足以解决这首诗歌的难处。
大体来说,我还受益于另外一本人类学的书一《金枝》(The Golden Bough),而且我特别应用了Adonis,Attis,Osiris这两册。
熟识这些著作的人。
会在这首诗里立刻认识若干关于笑殖的祭祀的由来。
四月天最是残忍,它在荒地上生丁香,掺合若记忆和欲望,让春雨挑拔呆钝的树根。
冬天保我们温暖,大地给健忘的雪盖着,又叫干了的老根得一点生命。
夏天来的出人意料,带著一阵雨,我们在亭子里躲避。
等太阳出来了又上郝夫加登,喝咖啡,说了一点钟闲话。
我自己亲眼看见在古米有一个西比尔吊在笼子里,当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她回答说:“我要死。
”西比尔,For Ezra Pound 赠埃士勒旁德il miglior fabbro.最伟大的诗人1。
The Burial of the Dead 一、死者葬仪Aprilis thecruellest month, breeding四月天最是残忍,它在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荒地上生丁香,掺合著Memory and desire, sirring回忆和欲望,让春雨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挑拨呆钝的树根。
Winter kept uswarm, covering冬天保我们温暖,大地Earth in forgetful snow, feeding给健忘的雪盖着,又叫A ltte life withdried tubers.干了的老根得一点生命。
Summer surprised us, coming over the Starmbergersee夏天来的出人意料,带着一阵雨With ashower of rain; we stopped in the colonnade,走过斯丹卜基西;我们在夸子里躲避,Andwent on in sunlight, into the Hofgarten,等太阳出来了又上郝夫加登,And drank offee, and talked for an hour.喝咖啡,说了一点钟闲话。
荒原名词解释
荒原,又称郁郁荒原、荒漠,是指地理落差悬殊、水资源极少,且植物杂乱、沙漠化进程极为严重的一类干旱地带。
地理上,荒原是以气候环境恶劣、水资源极少、植物缺乏且土地质量极差为特征的地貌。
气候上,荒原多半位于温带南部或热带南部,紧邻热带的地区,温度高,夏季炎热,冬季干燥,降水量少,雨季短,旱季长,较大的极端干旱现象会出现。
水资源上,地下水是荒原重要的水资源,但往往因地下水极为深埋,水质也不佳而无法利用。
此外,荒原常常也是干涸的河流的起源地,河流的干涸时常使研究人员发出疑惑:什么是荒原?
土壤上,荒原的土壤有两种特征,其一是土壤结构要细,其二是极端的矿物质浓度的变化。
荒原的土壤由于沙漠化过程中的冲蚀,而成为极端贫瘠的土壤,经过毁坏的沙漠化,重金属、污染物等也会汇集在荒原土壤中,并产生极端的环境污染情况,成为人类生活质量的瓶颈所在。
植物上,荒原植被多为草本植物,但受到温度、疾风、沙暴的影响,植物的生长条件变得更加恶劣,而根深蒂固的植物几乎可以抵抗该地带的恶劣环境,称为荒原植物,例如灌木类植物、软油藻和藻类。
沙漠化进程是荒原最大的特点之一,也是荒原最为严重的威胁之一。
沙漠化过程由于气候变化等多种原因,造成了荒原地带气候恶劣,旱涝不均,植物缺乏,土地破坏恶劣。
在沙漠化进程中,人类也可以
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沙漠化的关键因素。
自然和人为等各种原因造成的荒原,对地球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损害了荒原生态系统,破坏了资源的利用,也影响了人们的生存。
通过改善水资源短缺、植被保育等措施,可以保护荒原,减缓其沙漠化的进程,改善荒原的生态环境。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艾略特:《荒原》内容梗概全诗由5章构成。
第1章《死者葬仪》,标题出自英国教会出葬仪式。
死亡是这一章的主题。
诗歌在含混的意识中开场。
四月是残酷的季节,以记忆和欲望折磨着人们。
在玛丽的回忆中浮现出往昔的静好岁月,而如今面目全非:树已枯死,偶像已破碎,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大地一片荒凉。
女相士也为此感到困惑,她用纸牌给人算命,得到了死亡的预言,因为她找不到那“被绞死的人”——耶稣,于是人注定无法获得救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人群涌过伦敦桥,死亡已经毁坏了他们。
“我”想知道,复活是否为时不远?第2章《对弈》,标题出自英国剧作家托马斯·密德尔顿的同名剧作,本是一个淫乱故事,诗人取其意喻指现代人的道德堕落。
此章分两个场景。
在富丽堂皇的卧室里,一位上流社会的无聊贵妇正在胡思乱想,她渴望所谓的传奇爱情,以为传说中的翡绿眉拉就是一个典型,而这却是一个因淫乱而复仇的悲剧。
下一场景,在低等酒馆里,丽儿和女伴谈着私情、堕胎,如何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
两个地位不同的女性代表了社会普遍的堕落风气。
第3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
“火”有双重含义:是情欲之火,也是使人再生的净化之火。
这章以神话中具有穿透人内心力量的双性人帖瑞西士的视角来观察,发现“可爱的泰晤士”河畔已经不见了仙女的踪影,只看见公寓里一个女打字员和一个长疙瘩的青年有欲无爱的交合。
不可救药的精神颓败。
再生似乎已无希望。
第4章《水里的死亡》,“水”亦指泛滥的情欲。
女相士预言的腓尼基人之死在此章获得应验。
他是在欲望和金钱的漩涡中丧生的现代人的象征。
第5章《雷霆的话》充分展开了探索的主题。
诗人再次描绘了一幅荒原的景象:大地荒废,布满岩石,找不到一滴水。
水在这里被赋予再生的含义。
荒原通过三个意象展现:耶稣复活后去埃摩司的途中,而门徒看不见他的身影;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向空无一人的教堂;鱼王坐在岸上垂钓,“背后是那干旱的荒原”。
荒原是否能恢复生机?人能否获得拯救?一切都未知。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艾略特《荒原》的艺术风格研究学生姓名肖柳婷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班级 2013 级 1 班学号2013010138指导教师徐学龙老师完成时间2017年 4月 20 日艾略特《荒原》的艺术风格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姓名肖柳婷指导教师徐学龙摘要:艾略特的《荒原》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之一,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该诗有独特的意象、用典、场景描写以及蒙太奇在诗歌中的运用。
怪诞的意象揭露来荒原人所面临的社会危机,荒诞的场景描绘来荒原人现实生活的荒诞性,晦涩的用典是对荒原出路的探讨,最后用蒙太奇的手法将每一个部分拼贴起来。
艾略特用晦涩的语言来描绘战后的西方社会,揭露西方社会的危机,并积极寻找荒原的出路。
关键字:意象场景描写用典蒙太奇Study on the Artistic style of Eliot's The Waste Land Abstract:Eliot's "the waste land"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symbolism,and the milestone in modernist poetry.The poem has a unique image|、Allusion、Scene descriptio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ntage in Poetry.Grotesque images to expose the wasteland facing social crisis,The absurd scenes depict absurdity to wasteland in real life,The obscure is to explore a way out of the wilderness of allusions,Finally, the montage of each part of the collage.Eliot used obscure language to describe the postwar western society,expose the crisis of Western society,and actively looking for a way out of the wilderness.Key Words:ImageScene descriptionAllusionMontage目录摘要 (2)目录一、引言 (3)二、怪诞的意象 (4)三、荒诞的场景 (6)四、晦涩的用典 (6)五、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10)六、结语 (12)七、参考文献 (13)一、引言T.S.艾略特是一位优秀的现代派诗人、戏剧家、文学评论家。
艾略特1922年出版的诗歌《荒原》(The Waste Land)是英美现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欧美象征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艾略特《荒原》由《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五个章节组成。
全诗共434行,大约引用了35个作家的56部文学作品,涉及6种语言文字,跨越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包括从神话历史传说到现实生活,从欧洲的圣经到印度的佛教教义的广泛的内容。
《荒原》有多个地方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写诗歌,有近100个不同的语境片断。
这样的诗歌着实让人费解,几乎没人能完全读懂他的诗歌,甚至“诗人自己也说这首诗歌没有什么框架,在写荒原的时候不在乎懂不懂自己到底在讲些什么。
”①尽管该诗比较晦涩,国内仍然有一代一代的学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数量等,并对其创作手法、结构特征、诗歌的主题等方面展开探讨。
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理论,分析《荒原》中的丰富的象征手法以及诗歌本身所隐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解读这部比较深奥的长诗,而且对于掌握象征主义文学的特点,理解国内外其它象征主义文学作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艾略特1919年在《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一文中提出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的理论,他认为“诗人表现情感的唯一途径就是寻找一种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②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客观对应物”理论就是一种隐晦表达诗人情感的隐喻手段。
在他看来,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诗人不能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感情,因此必须消灭个性,在诗歌创作中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来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也说到“诗人的头脑实际上就是一个捕捉和贮存无数的感受、短语、意象的容器,它们停留在诗人头脑里直到所有能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化合物的成分都具备在一起。
”[1]诗人的诗歌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他认为“诗人的任务并不是去寻找新的感情,而是去运用普通的感情,去把它们综合加工成为诗歌,并去表达那些并不存在于实际感情中的感受。
”[2]所以诗歌就是作者将主观的情感融入到“客观对应物”之中。
《荒原》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诗歌的“晦涩”,意象的怪诞、荒诞的场景、晦涩的用典以及蒙太奇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这让《荒原》变得晦涩难懂。
所以本①转引自《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下),郑克鲁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28页②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3页。
文着重从这四个方面来理解荒原的艺术风格,以加深对诗人“客观对应物”的理论的理解,并揭示其隐含的深刻内涵。
二、怪诞的意象意象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有多种解释。
卡登在《文学术语词典》中把意象定义为“用语言来复现客观物体、行为、情感、思想、心理状态以及所有感觉与超感觉的体验”[3]意象主义的代表之一埃兹拉 庞德在《回顾》一文中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情感的复合体。
”①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中认为文学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意象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
”[4]艾略特还说过:“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
”②《荒原》这首象征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正是使用了大量的意象来暗示诗人的深层次的哲理内涵和情感。
首先,“荒原”这个具有直喻意义的意象既是长诗的标题,又整合了全诗庞大复杂的内容,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四月”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却成了“最残忍的一个月”;而冬天却使人感到“温暖”,自然界的时令变化已经无法改变荒原。
这里把春冬作对比,写了荒原人冬春两季反常的心理,四月的荒地带来的是回忆与欲望,冬天的雪使人忘掉过去,因为回忆过去更使人伤感。
其次,在“死者的葬仪”中说到“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骨,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还是忽来的严霜捣坏来它的花床?”③①庞德:《回顾》,郑敏译,《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②转引自傅孝先《西洋文学散论》,中国友谊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③胡家峦编,《英国名诗详注》,赵萝蕤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587页、第588页。
把“尸骨”比做了种子还能生根发芽这是怪诞的。
这里的“尸骨”发芽实际上象征的是死亡与再生,“尸骨”是死亡而“发芽”象征的是新生。
但是它没有发芽也没有开花,可能是忽来的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也有可能是狗熊用它的爪子将“尸骨”刨了出来。
这里隐含的意义是人类试图拯救自己但是失败了。
在第二章“对弈”中上层贵妇在与她的丈夫交谈时,丈夫沉默不语。
所以她问她的丈夫在想什么的时候丈夫回答到:“我想我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尸骨都丢得精光。
”①这里的“死人”并不是死去的人而是不死不活的“荒原人”,这所隐含的是人的灵魂和肉体相脱离,最终的命运就是变成了行尸走肉不死不活,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
在第三章“火诫”中接着出现的“泰晤士河”、“死水”、“沉舟”这些关于“水”的意象,“水”本应该是纯净的象征,但是“泰晤士河”河边只留下一堆垃圾,在“死水”里垂钓只能一无所获,“沉舟”让人想到死亡。
这里的“水”使人感到沮丧和绝望。
最后一章写死了的山、死了的水,连坟墓都是“倒塌的坟墓”。
荒原上到处是死亡,这是对荒原衰败的进一步深化。
荒原的衰败不仅意味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尸横遍野的惨状,而且还象征着信念的破灭,人类感到迷茫与无所适从。
作者所使用的一系列充满悲伤绝望的怪诞意象,这是他对现实的感受西方社会正在腐败、人性正在堕落,人类没有信仰,对未来没有希望。
据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抑郁时不愉快的记忆就会在脑子里不断冒出来,人们也会更加负性地看待他们自己以及他们身边的世界。
”[5]这首《荒原》是艾略特带着忧郁绝望写成的,他负性地看待周围的世界,所以诗歌中出现大量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荒诞的意象。
以此来揭露一系列的现代社会危机。
①胡家峦编,《英国名诗详注》,赵萝蕤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589页。
三、荒诞的场景《荒原》的荒诞场景描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荒诞”最早是一个音乐上的一个词汇,来源于拉丁语。
在《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中对“荒诞”(absurd)一词的定义是:“荒诞:1、(音乐)不和谐。
2、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当代用法)。
”①《辞海》里在现代“荒诞”成为哲学家思考人生存状态的主题。
《荒原》对现实生活荒诞性的描写是对荒原现象的描写,荒原上的人们生活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失去了和谐,人们失去了理性使生活变得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希望。
作者描写现实生活的荒诞场景是为了给现代西方人一个警告,他们正在一步步走向迷途,他们会在这样的生活中失去自我。
《荒原》荒诞场景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现实生活荒诞的场景描写上,现代社会的荒诞性描写就是对荒原现象的一种描写,是对西方现代人的一种预示,如果现代人继续过这样的腐朽堕落的生活那么现代社会就会变成真的荒原。
在第一章玛丽回忆小时候的生活这里出自奥地利伯爵夫人玛丽·拉里西的回忆录《我的往事》,她回忆小时候和表兄一起滑雪,回忆小时候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里是对前文“四月”让人们回忆起冬天的温暖的继续,回忆的都是对冬天的留恋。
回忆过去是为了反衬现实生活,这里玛丽夫人的回忆,反映的是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只能靠回忆过去生活。
现实的不幸让人们更加珍惜过去的幸福生活。
第二章《对弈》中描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位精神空虚寂寞的上层妇人的自言自语:“我今晚的情绪很坏,是的,很坏,别离开我。
同我说话。
你为何不说话?说呀。
你在想什么?想什么?什么?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想呀。
”②无人同她交谈,她与她的丈夫之间没有共同话语不知道自己是死的还是活的,脑子里什么也没有,夫妻之间本是相互交谈无话不说而他们之间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