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大都市化:中美城市化道路比较
- 格式:pptx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43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六大模糊1.内涵模糊城市化就是把人化入城市的过程。
而许多地方只注重“物”的城市化,不注重“人”的城市化。
只关心脚下的地,不关心地上的人。
因为地可以生财,人只会花钱。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人口增长只有30%。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是53%,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5%。
这意味着还有18%,即2亿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许多进城农民是“扛锄头的市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
有学者把这种城市化称作“半城市化”、“浅城市化”。
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里有自己房屋的只占0.7%。
无处安身,何以乐业。
城市化的内涵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很多地方对城市化内涵认识模糊,以为盖上房子、修上路就是城市化了。
一些地方推进城市化的冲动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千方百计把农民土地变为建设用地,然后以地生财,一些农民“被上楼”,一些村庄成建制地变为城市,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时有发生,城市变大了,农民利益却受到严重损害。
农村问题城市化、农民问题市民化的矛盾内化倾向愈加刚性。
2.格局模糊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先发展城市群,还是先发展小城镇?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实践中各干各的。
笔者认为,中国应沿着费孝通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路子走。
中国这么多农村人口,要实现城市化,首先应该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然后再慢慢向中等城市、大城市集中,一步跨入大城市非常不现实,人力、物力、财力及管理能力都准备不足。
应该先发展小城镇,让农民就地城市化,就近城市化,这是符合中国目前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当前,国家的资源配置主要是先发展大城市,对小城镇用力太少,不仅如此,苏州等很多地方都在斥巨资建城市综合体,而“智慧城市”也在全国90个城市首批试点。
这一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转义而来的舶来品,在国外也不过5年时间,我们今天就匆匆拿来,盲目性太大,代价太大,“智慧城市”千万不可“利令智昏”。
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这给各国的城市建设和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世界各地的城市也因为各自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有人口规模和城市化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将对未来全球城市化的方向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世界城市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联合国数据中心的统计,到2050年,全球约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这意味着未来的城市将会承载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产业和更多的资源。
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催生了全球城市化竞争,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在争夺着资源和人才,以此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例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也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各自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模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有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潜力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政府制定的城市化规划和发展战略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催生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理念。
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各个城市都在争夺着资源和人才,以此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三、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在全球城市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应当注重以下几点:1、因地制宜中国的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和自然条件,因此城市化发展应当因地制宜。
各个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规划。
1978—2019年中美城镇化比较作者:***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22年第01期摘要:1978—2019年美国人均GDP由10 565美元增长到65 298美元,实现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轉型,七国集团同样如此。
在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国家工业化与西方的异同后,通过大数据分析1952—2019年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提出我国工业化的阶段划分和生产力发展四个阶段,以此为依据,结合户籍制度设立与改革,首次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四个阶段划分,指出城镇化是工业化产品的最主要消费方式和物质财富再创造过程;当前城镇化处于第三阶段的全面转型升级期(2013—2035年),GDP人均1万美元后是城市住房消费和城市中产阶级形成和快速扩大时期,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时期。
关键词:中美城镇化比较;人均GDP;城市中产阶级;新型城镇化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2.01.005一、问题的提出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近阶段,不少媒体在赞美我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对当下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态估计过于乐观,说中国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之列,中国经济已经走进下半场,经济增长要呈现“L”型轨迹,等等。
1978年,美国人均GDP约1万美元,到2019年人均6.53万美元,美国在此期间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经济的中高速发展。
同期中国人均GDP由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0 199美元。
刚刚站到了美国1978年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起点上。
毫无疑问,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仍然有许多的艰难险阻等待克服。
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国正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充满挑战的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期,面临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公共服务和环境生态等问题,都需要加快发展增加供给,才能有效解决,而更多的是要靠加快创新、提高服务品质、提高整体质量来解决。
分析比较中国三种城市化路径一、关于城市化城市化的学术研究伴随着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
如何来理解城市化概念,不同的学科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做出了回答。
人口学关注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重变化;地理学则强调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扩大;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应该是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的转化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前苏联学者斯捷潘年科的观点是一方面要从生产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生产活动的集中过程、交往密切的过程来理解城市化;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来理解城市化。
我们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过程,这种规模扩大包括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两个方面,这一过程还伴随着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迅速向周围的扩张渗透。
从实质上来看,城市化是作为城市文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集聚和扩散的过程。
从城市化的的概念出发,我们将城市化的特点归纳为:一是城市化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城市化的研究既要注重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二是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点,其产生、扩大的过程都将被视为城市化;三是城市的面积扩大与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也将被视为城市化的重要过程;四是城镇作为小城市模型,城镇化也被认为是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据此,我们将对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即农民工外流型、征地吸入型以及乡村工业化型进行比较研究。
二、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路径或模式的研究非常多,在城市化道路方面也向来就有小城镇论与大城市论之争。
小城镇论者认为,中国应该走小城镇发展之路,实现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这种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通过保持原有的地缘关系,降低城市化的成本;而大城市论则认为小城镇道路忽视了大城市发展的规模效益。
当然,也有比较折中的观点则主张中等城市论或多元论的城市化方针。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同名9890)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摘要:尽管现在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7%),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同世界(75%)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为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战略抉择。
然而,由于时空的差异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特点,盲目追求城市化的量化指标,照搬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将不利于中国城市化积极稳妥健康地发展。
为此,本文通过对中外城市化模式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有利于提出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化启动机制动力机制模式工业革命以前,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并且,人口城乡构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较低,即一个国家总人口规模与大,经济越发达,人口规模增长较快,经济发展也就越快。
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城乡构成变化不大。
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增长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规模及其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发达水平呈现出负相关。
从人口城乡构成来看,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城乡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种农村人口不断地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现象,就被称为城市化。
近260年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迈入新世纪,人类将开创一个新的城市纪元。
全世界60亿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将居住在城市这在人类有史以来是第一次。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过去3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城市化率从不到20%增长至如今的50%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
到2011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发展正成为世界城市化的标志。
然而两类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在城市化过程中各具不同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唯有正确认识和分析这种客观差异,才能从容应对全球化给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期最终实现全球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国内外城镇化模式比较与思考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
十年来,城镇化既增加了投资、又推动了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未来,城镇化依然是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最大的潜在内需。
无疑,加快城镇化已经成为政府、学界的共识,但中国的城镇化究竟采取怎样的模式,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中“新”要体现在何处,值得深入思考。
曾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的沃利.恩道曾经感叹: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
正确选择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生态文明的核心课题,而且也是确保中国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之关键。
本文基于国内外现有城镇化模式比较基础上,提出一点值得我国城镇化借鉴的建议。
一、国外几种典型城镇化模式1、英国:城市与农村变革同步推进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近10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例从20%提高到51%,从而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
1760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出现推进了农业技术革命,促进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并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由此加快。
圈地运动则引发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大农场的建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农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并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了毛纺织工业对于原料和劳动力的双重需求。
2、美国:低密度蔓延式扩展美国的城市化起步于19世纪30年代,到1920年时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1.2%。
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许多城市人口移居到郊区,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型向多个中心分散型转变。
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城市沿公路线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
低密度的蔓延式扩展降低了人口密度,促进了城市与郊区、乡村之间发展差距的缩小,但也带来诸多问题,包括大量森林、农田、绿地被占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耗费通勤时间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能源消耗;居住区过于分散,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设施难以配套,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老城区破旧,设施得不到更新,商业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的优势得不到很好发挥等。
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一)内容提要]通过中美两国城市化近程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应是优先在自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不宜遍地开花发展小城镇。
同时,与此相关的是,避免在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建设城镇,小城镇的逐渐发展要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为依托。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是我国近年来人们关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明确地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国西部,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时候,究竟是应当重点发展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却是一个有不同意见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只是抽象地说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城市化模式,而要分析中国西部的现实情况和指出具体的城市化途径,才能真正促进中国西部的发展。
城市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在这方面,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借鉴意义。
把中美两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一些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化的规律性,以便有效地推进中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一、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本文所说的中国欠发达地区指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西藏、新疆、宁夏、育海、甘肃、内蒙古这几个中国西部的省、自治区。
与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有这样一些特点:1.城市数量较少,大城市少。
按照通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100─200万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数量少,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数量较少。
1999年,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数量最多的内蒙古也只有20个城市,与之相比,河北有34个、黑龙江有31个、江苏有44个;山东有48个、广东有54个、四川有31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