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试论《理想国》中的正义观摘要: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采用城邦与个人互喻的方式,带领大家去探讨正义的本质。
他首先驳斥了几种对于正义的流俗之见,又因世人趋利而导,将正义归结为一种真正的利益。
通过分析正义的受惠者——灵魂的三个层次,我们看到,灵魂的爱智部分领导激情和欲望的部分,才是实现了各归其位的正义,才是真正的、至高无上的、永恒的利益。
国家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是不离不异的。
我们有达到正义的理想国的能力。
关键词:《理想国》;正义;善;爱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19-01一、义利之辩普遍的观点未加深究地认为,所谓正义就是欠债还债。
苏格拉底分析后指出,还债的意思是,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
但是,什么是“适如其份”呢?若说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则友人须得是真正的好人、敌人须得是真正的坏人才说得通。
但是,伤害不是正义者的功能,而是其相反的不正义者的功能,所以一个正义的人是不能伤害任何人的。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无非是强者的利益,而就国家而言,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
这种观点同样有一个问题,就是强者须得是严格意义上的强者,而当时的政府也须得是由真正的强者执掌,因为否则伪强者误以害为利,并以利为正义,要求别人去作,岂不是与“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自相矛盾了?而严格意义上之强者,自然是无所不知的,自然是清楚何为最利于自己以及如何利于自己的。
而格劳孔认为,正义乃是无能力以不正义的行为谋利的人之间的协商、契约,其本身并非善的,大家为着它的结果而赞同它。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首先,正义是必须的手段,不论对于真小人还是伪君子;第二,对正义的理解牵涉到对“利”的理解,亦即,正义之利,利于谁、如何利乃是理解正义的关键,亦是后文讨论的重点。
也就是说,这三种观点经分析后完全可以归结到第一种,苏格拉底看似驳斥了这种观点,实际上,只要加以限定和阐释,友善害恶说完全可以成为正义的定义。
试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摘要:柏拉图是最早明确系统地探讨“正义”问题的哲学家,其正义观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正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之后的西方一直到近现代的各种正义理论都能从柏拉图那里找到它的思想渊源。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所体现的正义观进行梳理,从而更加清晰深刻地对其进行理解与阐释。
关键词:个人正义国家正义理念善不正义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
这部著作探讨的主题,直至今天仍吸引着思想家们进行不倦的思考。
在《理想国》中,与苏格拉底讨论“什么是正义”的人们对“正义”提出了多种解释。
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讲真话、欠债还钱;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帮助朋友,损害敌人;色拉叙马霍斯认为人们都是把守法当作正义,而法律是国家统治者制定的,统治者是强者,他们制定的法律必然对自己有利,因此,所谓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格劳孔则认为由于人们在相互损害时,对从这种损害中的获利与受害进行比较,发现害大于利,从而相互协议、制定法律,放弃相互损害,而人们把就把守法践约称作正义,因此,正义来源于人们的契约或协议,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对上述正义观念进行了反驳,系统陈述了自己的正义观。
一、柏拉图的“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柏拉图的正义分为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
但是,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都属于正义理念的影像,是对正义理念的摹写,而不是正义理念本身。
㈠、个人正义个人正义反应的是人类灵魂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类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组成。
理性近乎美德,欲望近乎邪恶,激情介于二者之间。
理性是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性标志;欲望则是人类产生恶的根源,是人类动物性的一面;激情虽然也被赋予动物,但是它可以通过理性的引导,成为人的一部分。
理性才是人类灵魂的本性,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引,激情和欲望就只能让人们去追逐表面的快乐。
理想国》中的正义理论正义的理念起初在古希腊是作为一种宇宙的原则,地位崇高。
但随着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例如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等)的关注重点从宇宙转向人类的社会,关于正义的理念也从注重天道转而面向人事,正义作为一种最高原则,能够很好地稳定社会秩序。
柏拉图的《理想国》描述了一种尽善尽美的城邦,从城邦和个体的角度提出了正义的要求和期许。
1 对正义观点的辩证法式的反驳在《理想国》的第一卷,苏格拉底讨论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他通过辩证法的方式驳斥了当时存在的几种关于正义的观点,让其表现出诸种定义的虚幻与矛盾。
当然,第一卷苏格拉底没有正面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正义。
但笔者认为,辩证法本身只是分析事物本身的一种哲学方法,但涉及事物本身时,辩证法也与未必能起到作用。
《理想国》中呈现了以下几种正义的观点:首先第一种是欠债还钱;其次正义即强者的利益;再次正义即助友损敌;最后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
因为助敌损友是在欠债还钱的结论下引申出来的,因此将两者合二为一进行讨论。
下文将详述之。
1.1 正义就是欠债还钱该定义的提出最先是源于克法洛斯关于对财富的好处的讨论。
苏格拉底指出,克法洛斯年老时俞感交谈的欢愉并不是因为天性,而是因为他是个富翁,“财产是一种很大的安慰”。
玻勒马霍斯引用西摩尼得斯的观点,“欠债还钱理所当然”,此即正义。
苏格拉底则指出,寄存作为一种债务,在叫我归还的人神志不清的时候,如果把金子归还给他,无疑是给他带来了伤害,这与西摩尼得斯的“对朋友永远应该善而不能恶”的思想矛盾。
进而玻勒马霍斯将正义定义为将善良给朋友、将恶毒给敌人的技艺即助友损敌。
苏格拉底却指出此种情形即正义在战争时候有用,在和平时期似乎是无用的。
他进一步指出,“在下棋时,正义的人与下棋高手”,下棋高手是更有用、更好的伙伴,引申出“所有的别的东西,当他们无用时正义有用,当他们有用时正义无用”;并且如果正?x 的人善于看守东西,那他也长于偷窃,这样正义作为一种盗窃的技艺反而受到了赞扬;再次,人们会常常在善恶的问题上犯错,敌友实则会判断失误。
《理想国》第一卷中的三种正义观及其困境解读
鞠杨秀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4()11
【摘要】《理想国》第一卷中呈现了三种正义观及其困境:克法洛斯主张金钱帮助其避免了不忠不义,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玻勒马霍斯提出正义是一门特殊技艺,正义者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的;色拉叙马霍斯坚持强者统治论,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者比正义者更加幸福,还原了苏格拉底和其他人的对话辩论,驳斥了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以及色拉叙马霍斯的所谓正义观,推演了“助产术”如何一步步将这三种观点引向困境。
卷一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利用极具独特性的内容和形式,对《理想国》的核心——“什么是正义”进行的深入讨论,先破除当时主流的正义观,再寻找真正的正义定义,却又未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彰显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以及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启示着人们对良好德性与幸福生活的思考。
【总页数】4页(P144-147)
【作者】鞠杨秀
【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2.232
【相关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初探--从国家正义到个人正义
2.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解析《理想国》第一卷中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
3.浅谈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观——基于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
4.试析苏格拉底破除习俗正义观——对《理想国》第一卷的解读
5.对色拉叙马霍斯正义观的解读——读《理想国》第一卷之“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法理学角度浅谈柏拉图的正义观一、柏拉图正义观提出的背景《理想国》是一篇长度仅次于《法篇》的对话体著作,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思想家柏拉图的重要著作之二《理想国》是一篇对柏拉图哲学思想总结与概括的论著,理想国,指的是理想中存在的,人们是正义和善良的国家。
柏拉图推理出的理想国所要阐述的重点就是正义。
正义作为评价政治生活价值的标准、维持社会秩序的最高原则,在古希腊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正义可发生在国家中,也会体现在个人中,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个人体现出的是遵守社会制度的优良品德。
正义可发生在国家中,也会体现在个人中,在人们生活中,通过单个成员体现出的是遵守社会制度的优良品德。
苏格拉底为了把道德的理念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为中,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探索德行知识的道路上,最终付出了生命去维护社会正义。
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开始思考一种最终能为全社会带来幸福的途径:正义的道路需要什么样的引导,需要受到保护和肯定的美德的人该怎样操作《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也仅仅是发表个人的浅薄认识,通过《理想国》中的论述,尝试对柏拉图的正义理念进行分析与论述。
二、什么是正义在中文中,正义指的是公平与公道,从字面与经验理解,何为公平,何为不公平很容易,却难给大家一个都接受的准确有关正义的定义。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正义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正义定义。
1、正义是人类各得其所。
正义是一种人类的精神意向,根据每个人的品德、能力、身份、地位、奉献的分配机会、财富和权利等,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
2、正义是一种公平等价的回报。
这种观点在中国和西方的一些语言表达中都有体现,比如中国的用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西方的一个在某种情况下以某一种方式对待别人的人,不能认为他人在同样的情况下以同一方式对待他是不公正的。
3、正义是所谓的平等对待。
从某种特殊的观点来说,给予就是同样的对待平等的人。
4、正义是很理想的自然产生的关系。
孕育柏拉图《理想国》的精神土壤:正义论于升葛春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一部《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
柏拉图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正义.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了处处体现和谐正义观的人类社会第一个理想国家的蓝图。
正叉就是孕育柏拉图《理想国》的精神土壤。
这种追求和谐的aY-义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假借苏格拉底的口吻,以对话的形式描绘了人类社会的第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家。
这是一个在柏拉图正义论土壤上所孕育出的人类理想社会。
要理解《理想围》,首先要理解柏拉图的和谐正义论。
在阐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时,柏拉图先是驳斥了四种“正义观”,继而阐述了城邦的正义。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个人的正义,最终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国家。
一、柏拉图《理想国》中驳斥的四种正义观(一)正义就是欠债还债。
这是在《理想围》开篇时克洛洛斯所认为的正义。
柏拉图对这种正义观进行了反驳。
他认为这种正义不具有普遍性,只是在一些特定情形下的正义行为。
他提出。
如果你的债主精神失常之时,你把借他的武器还给他,这就是不妥当的,不正义的;又譬如,如果债主是你的敌人时,欠债还债就会给敌人提供帮助.这显然是不正义的,因为“敌人对敌人所欠的无非是恶”。
(二)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
这种正义观似乎很符合人们的观念。
但柏拉图对此同样也进行了反驳。
他指出,敌友如何分辨,即使分清了敌友,又如何鉴定你的朋友和敌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柏拉图进一步指出.“正义是人的美德,应该是与善相关的,正义的人不能用他的美德做出恶的事情”。
(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在《理想国》中,色拉叙马霍斯提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
这种观点依然受到了柏拉图的驳斥。
柏拉图指出。
强者即当权政府同样会犯错误,因此,如果弱者完全遵照强者所制定的错误方法去执行,显然会损害强者的利益,同时也是不正义的。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发表时间:2019-07-23T14:25:08.4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作者:王霄雅[导读] 摘要: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之一。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4摘要: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之一。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比较地系统论述了这一问题。
在分析了柏拉图《理想国》中“正义”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这种正义之后,对这种正义思想的合理性进行了反思。
柏拉图《理想国》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启示着我们应该树立“正义”这一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同时注重“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并且注重对公民的教育。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正义是时代的产物。
在不同的时代,处于不同时代背景的人们对于正义问题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而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是古希腊时代,在那个时代正义更多的是指一种代表着公正的社会秩序。
柏拉图则认为正义可以分为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是个人灵魂和国家各个部分达到和谐,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一、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首先批判了以下几种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其一,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其二,正义是“以善报友,以恶报敌”;其三,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柏拉图认为这几种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都存在着太过片面或者有其自相矛盾之处,因而都并不可取。
在此基础之上,柏拉图并没有马上阐明自己的正义观,直到《理想国》的第四卷他才开始正式论述自己的正义思想。
柏拉图认为,正义可以分为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并且这两者具有一致性,因为“假设有人让我们念远处写着的小字,可是我们视力不太好,幸好这时发现别的地方还有用大字写着的相同内容,那我们可以先念大字,再对照它和小字的区别。
”1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先在国家这个大范畴里讨论一下正义的本质,再反观一下个人,这种方法叫作由大见小。
”2在这里,柏拉图用“大字”和“小字”类比“国家”和“个人”说明了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具有一致性,同时也表明了要先探讨国家正义再探讨个人正义的原因。
浅议《理想国》中“铜铁当道,国破家亡”思想为了解决城邦内乱造成的困境,柏拉图提出在理智的安排下,实现具有德性与智慧的正义共同体来应对,即建立“理想国”。
在这里,柏拉图认为将美德和智慧合二为一的哲学家拥有统治权,以此来实现城邦的正义,卫士则负责安全问题,而作为生产者的“铜铁”民众则居于底层,为正义城邦的实现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对于这种阶层安排,柏拉图认为是合理的,而且认为各阶层的人各安其序才能实现正义的城邦。
由于柏拉图的这种安排,容易使人联想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并引起责难。
从表面来看,可发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三类人以及奴隶的划分与种姓制度有一定的类似,即最高统治者为垄断知识的“金质哲学王”与“婆罗门”,军队领袖或者卫士为“银质勇士”与“刹帝利”,而底层的为生产者“铜铁劳动者”与“首头陀”,最为底层的则是会说话的牲口——奴隶和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
然而,区别在于,印度的种姓制度确确实实存在,而且拥有一套神学解释,从而为残酷野蛮的剥削制度提供精神动力且人们的这种身份世代难以更改;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则并不存在,而且使用了所谓“高贵的谎言”来提供理论支撑,并允许金、银、铜铁三个阶层流动,从而保证城邦的正义。
可是,关键点在于,无论是种姓制度还是金、银、铜铁三个阶层,都体现了一种对有序政治秩序的安排,这种安排的重点在于,每个阶层,都有自身的任务不能荒废,否则,整个统治秩序则会趋于崩溃。
这种情况下,若是才能庸俗、品德低劣之人窃居高位,则整个社会世风日下,正义不复存在,内忧外患日甚一日,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被称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这是柏拉图对当时城邦走向不义的一种看法,也是其理想国理念中十分重要的命题,而且由于对“铜铁”的“歧视”使得柏拉图这种看法在现代社会极具争议性。
因而,本文即通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言的“正义”原则来对“铜铁当道,国破家亡”做出简单的含义解析与原因探讨,来分析“铜铁”特质为什么不能“当道”以及如何防止这类情况出现,从而对柏拉图这句话引起的争议与指责做出辩驳,解释“德性”与“智慧”对统治者的必要性和对公民福祉的重要性。
试论《理想国》中的正义观作者:何家枢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6期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论述的正义论是其伦理观点和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谈论中带领人们脱离感性世界,通过对灵魂和国家正义的探讨,为人生和社会设计出了一个理想的模型。
正义论强调人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人各司其职,为社会共同体的幸福致以最高的努力。
然而,在其论述中却不难发现其矛盾之处。
关键词:正义;理想国;灵魂;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22-02正义观念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首先是被当作一种宇宙观提出来的:“阿那克西曼德在论述构成万物的原质时,认为…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补偿了。
‟正义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界的必然性或规律,它规定这自然界的各种原质之间的平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界限。
”[1]正义最初的含义,是古希腊人的不朽信仰,即一种不能超越,永恒、固定的界限,它指导着古希腊人的生活。
《荷马史诗》中,正义的问题就被进一步的提出,然而它已经不是作为一种宇宙观,而是作为人对于社会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人类为了生活必须寻求一种正当性——这种正当性也不可能来自反复无常的诸神。
“正是人的血气(thymos)——即对何为正确、何种东西带来尊严与荣誉的精神感受——捍卫并维持着这些秩序原则”[2]1时,正义的定义正受到挑战:这种秩序多大程度上能给个人带来荣誉。
柏拉图的问题也是关于人性的,即一个人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在世界上生存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才能获得在伦理道德意义上能被解释和追寻的意义,他的智慧和品性如何得到保护和推广。
在社会共同体层面上的表述就是,一个社会共同体通过何种制度的建造,才能给予居民最好的位置,让他们习得社会德性——即一种将会导致人们遵循公民权威并和平地生活在一起的品性,并通过此达到幸福。
论《理想国》中正义问题摘要: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系统的论证了其正义观念。
柏拉图从城邦的分工起源出发得出了什么是城邦正义,而后推出个人的正义。
在城邦社会里,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各守其序、各尽其职,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由城邦推及个人,个人灵魂的三个要素达到和谐有序的最佳状态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观念城邦统治者生产者辅助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由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他的正义观。
他在论证自己的正义观时,基本的逻辑结构是将正义分为公民正义和城邦正义,其中城邦这个整体的正义才是最重要的。
公民正义的实现要以城邦正义的实现为基础。
首先,他把个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
只有当他们灵魂中,理性处于统治地位,激情处于辅助地位,欲望处于从属地位的时候,三部分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他这个人才是正义的。
而城邦也能从公民身上找到正义的类比,统治者对应个人灵魂中的理性,护卫者对应灵魂中的激情,被统治者对应欲望。
城邦正义的实现也需要这三个阶层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统治者进行统治,护卫者进行护卫,被统治者进行生产。
根据上述逻辑结构,我们可以将柏拉图的正义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样的城邦和公民是正义的,什么样的城邦和公民是不正义的,也就是说正义的内涵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实行城邦和公民正义,也就是说正义的意义何在;第三、既然城邦与公民正义是很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将如何去实现它们呢?即正义的实现途径。
一、正义的内涵在理想国首卷中,柏拉图就借苏格拉底之口引出了”正义是什么?”问题的讨论。
在接下来的几卷里, 苏格拉底对五种不同的有关正义狭隘及不确实的定义进行了批评,并且提出了他的正义观点。
以下五个方面对于正义的认识,基本上都来自于感觉、常识。
柏拉图分别给予其批评。
1、正义是”说话诚实,欠债偿还”西蒙尼得的观点是”说话诚实,欠债偿还。
”苏格拉底通过反问他说,如果一个朋友借借了武器给你,如今发了疯,要向你索讨他的武器在哪里,是否要诚实以告?从苏格拉底的反问来看,他并不认为正义是像”说话诚实,欠债偿还”这一类外在行为的表现。
浅析《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理想国》是第一本系统地阐述正义观的西方著作,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自己对于正义的看法,书中的正义观是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从正义观是什么,实现正义的方式及对柏拉图所持正义观的评述三方面进行展开。
关键词:正义城邦正义个人正义
一、正义内涵论述
1. 正义是什么
关于正义是什么,柏拉图在开篇并没有正面去论述,而是在对当时盛行的以下几种正义观批驳的同时,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一,正义是欠债还债。
苏格拉底认为这并不是正义确切的定义,当债主精神不正常、疯了的时候,还钱给他是不妥当、不正义的;若债主是敌对一方,还钱也是不正义的,敌人会做坏事,把钱还给敌人会滋长他做坏事。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恰如其分的报答。
第二,正义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
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苏格拉底反问玻勒马霍斯,你所谓的朋友是指那些看上去好的人,还是指本质上确实是好人?你所谓的敌人是表面上是坏人还是指实际的坏人。
有时候我们会弄混朋友和敌人,我们这样的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的行为也因而是不正义的。
第三,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智者色拉叙马霍斯论证说:“政府是每一城邦的统治者,城邦是谁强谁统治,因而政府是最强大的,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制度法规,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独裁政府制定独裁法律,并认为对政府有利的就是正义的”。
[1]柏拉图对此观点作出反驳,统治者的服务有其利益对象,柏拉图从医生匠人来论证他们的技艺应该是使受照管的对象得到好处的,那统治者同样应该为百姓提供有利于百姓的政策。
2.城邦正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城邦由统治者,护卫者及劳动者三个阶层组成。
柏拉图引用腓尼基神话,认为这三阶层公民的身份由神在造人过程中加入的金、银、铜等金属成分的不同而决定的。
城邦的正义实质上就是统治者,护卫者及劳动者三阶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不干涉。
统治者制定政策,护卫者和劳动者拥护统治者的领导并执行这种政策,在城邦中,每个公民都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都知道自己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
3.个人正义
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正义依赖于个体的正义,只有生活在城邦里的人行为方式符合个人正义才能有一正义的城邦。
柏拉图对于个人正义从身体与灵魂去分析,认为个人正义是肉体和灵魂最美好的结合,认为形体举止与内心相应是一种和谐之美。
柏拉图进而又把灵魂分为爱智与激情,只有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才能达到真正的个人正义,按照柏拉图的理解,正义是使一个人“由多完全成为了一” [2]
二、实现正义的方式
1.教育制度
柏拉图认为,实现正义一定要对城邦里的人进行正确的教育,进行正确的教育不仅能够使受教育者自己温文和蔼,也能让他对所治理的人们温和仁爱。
在各种教育中,他认为文艺教育与体育教育最关紧要的。
他认为,文艺教育应尽早在儿童阶段进行,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文艺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成长后的心灵也最不容易受外界影响和改变的[3];复杂的音乐会让人肆意纵容,只有简朴的音乐文艺教育才能产生心灵的控制。
音乐教育之后就必须进行体
育教育,应戒除酗酒、远离杂食、不能贪睡、节制性欲。
2.财产公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推行共妻制,儿童由大家共同扶养,一切公民,包括统治者在内,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外,不得拥有自己的私人财产。
他认为妇女、儿童及财产应实行公有,如果妇女、儿童及财产不公有的话就会让护卫者之间处于对立及利益争夺中,不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宁。
3.哲学为上
柏拉图把理想国定位于哲学家的世界,并认为哲学问题应贯穿于人一生始终。
他认为哲学家是最具智慧的人,智慧的人才会有统治国家的能力,哲学家应该掌握国家的政权;同时认为护卫者既要有军事素养又要有聪明博学,必须确定哲学家为最好的护卫者。
他认为城邦里的每个人是应该都具备哲学思维的人。
三、柏拉图有关正义观的评述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年代,城邦的衰退触动了它的爱邦情怀,他为当时的政治堕落痛心,他认为城邦的没落、政治的堕落与城邦中缺乏正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他在《理想国》中对于城邦正义的描述,认为城邦正义最主要的是一种各司其职的秩序,生活在城邦里的各个阶层竭力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就会呈现井然有序的面貌,社会也会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
但柏拉图这样的固定秩序观念违背了世界是运动的这一真理,这样的制度环境只会让社会缺乏一种动力活力,使这里的人们丧失个体的自主性,只会使人们感觉自己象一台机器一样重复着相同的程序,个体处于这样的状态下社会是终究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
在他所提倡的公有制问题上,柏拉图的这种财产公有会导致人们的堕落懒散,会使社会固化、停止不前。
我国不是也曾有类似理想国中的财产公有,三年的大锅饭导致了经济的落后与衰退,这样的公有制度并没有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他提倡的这种财产公有是不可取的、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只有财产的私有才能发挥人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励人们拥有个人财产的欲望、焕发人们创造财产的热情、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力。
对于柏拉图的哲学至上观点,笔者确认同于哲学家比常人更智慧、拥有更多的知识这一观点,但对于他主张的城邦的统治者、护卫者都有才德兼备的哲学家来组成并不认同及他的以德治国、道德兴邦的思想也是很有弊端。
首先,长期的哲学理论学习使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因不是城邦中的每项工作都需要很多的智慧、深奥的理论才能完成,有些工作更偏向于实践经验,他的这种理论思想会降低生产效率、减缓社会总体的发展速度;其次,柏拉图更倾向于思想高尚的人来治理整个城邦,他认为城邦的头等大事不是制定统一的法律规章,而是通过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在德治中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自然会遵守法律这样的一种思想,他认为德治比法治更根本。
他的这种观点忽略了人除了理性的一面还有感性一面,由于人的感性,德治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同样的一件事情因处理者的思维情绪不同而不能得到相同的处理,这样的没有严格法律规范的德治更易引发社会的矛盾及冲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因而也不能真正实现他所谓的城邦正义及个人正义。
参考文献:
[1] [2][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