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李清照词中之瘦

浅论李清照词中之瘦

浅论李清照词中之瘦
浅论李清照词中之瘦

浅论李清照词中之“瘦”

汉语言文学专业郭惠鹅指导教师:方盛良

【摘要】“瘦”是李清照词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之一,本文从李清照带有“瘦”字的作品出发,论述她爱用“瘦”,且能活用“瘦”,每个“瘦”都用得十分巧妙,尤其擅长以物瘦喻人瘦,抒发情感。【关键词】李清照;瘦;以物瘦喻人瘦

一、“瘦”字的出处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在诗、文、赋方面也不乏名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她生活在文学气息浓重的家庭里,其父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且以博学名闻朝野,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也擅诗文,丈夫赵明诚是有名的金石学家,也爱诗词,使他们在学术上互相勉力,促进。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了她的文学才能,她工诗能文,多才多艺,其中词的成就最高,她的作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生活美满,因此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写女子的生活和情感。1127年以后,由于金兵入侵,李清照经受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所以后期词多为愁苦之作。她的词语言清丽,表现手法清新活泼,形象生动鲜明,为世人留下很多不朽的名篇,因此同时代的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1] 作为一个很有特色的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中有很多重复的字眼,譬如“愁”、“酒”、“风”、“瘦”、等等,都是她偏爱的字眼,本文只选取其中的“瘦”字进行论述。

李清照的全部词作63首(根据徐北文主编,1990年济南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全集评注》,包括存疑之作及残句),直接有“瘦”字的共有8处: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倪》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多丽·小楼寒》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殢人娇·玉瘦香浓》

鹤瘦松清,精神与秋月争明。——《新荷叶·薄露初零》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临江仙·云窗雾阁春迟》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蹴罢秋千》

在李清照总数不多的词作中,“瘦”字入词如此之多,不仅毫无累赘乏味之感,反因其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而脍炙人口,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很多人认为,李词中的“瘦”字,分别描绘了花、人、鸟,尤以写花瘦,人瘦艺术性较高。但我认为这些带“瘦”的作品,不管是写花瘦还是鸟瘦,归根结底都是写人瘦的,且每个“瘦”字都用得十分巧妙、传神。

二、以物瘦喻人瘦,以“瘦”抒情

为什么说李词中不管是写花瘦还是鸟瘦,归根结底都是写人瘦呢?而这些“瘦”又妙在哪里呢?下面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巧用谐音,以鸟瘦喻人瘦

李清照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瘦”字,以鸟瘦喻人瘦的呢?

上述8首词中,只有《新荷叶·薄露初零》中的“鹤瘦松清,精神与秋月争明。”是写鸟瘦的,这是一首为人祝寿之作,古人以鹤、松为长寿之象征,且往往以事物之谐音做吉祥语。“瘦”与“寿”同音,传说瘦鹤年高寿长,而“松”青则是喻青春之“青”,是作者写给朋友的祝寿词,祝贺主人像瘦鹤青松那样长寿。明写鸟瘦,实则喻人寿,抓住特征描绘的同时,也为下文托事言志,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作了铺垫。且以“瘦鹤”喻老者,给人一种体态美,充分表现老者的健康饱满,精神矍铄。因此,这里的“瘦”既写鸟,亦写人,十分巧妙。

(二)以花喻人,用花瘦喻人瘦

李清照善于用花自喻,因此写花瘦的词较多,8首词中写花瘦的有5首,分别是:“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蹴罢秋千》);“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多丽·小楼寒》);“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殢人娇·玉瘦香浓》);“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临江仙·云窗雾阁春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那么她是如何巧妙地用花瘦来喻人瘦的呢?

《点绛唇》中的“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一语表明时间是在早晨,地点是在花园,想象一下,荡秋千的少女玩到了忘乎所以,等歇下来才感觉早晨的花园是这么美:形形色色的花卉正含苞待放,仔细看,朵朵娇艳的花蕾上还凝聚着颗颗圆滚滚的露珠,在清晨的阳光下晶莹闪烁,幻出迷人的色彩。直到这里好像就是写花瘦,跟人瘦一点关系也没有,然而正是这样的景,才衬托出主人公欣喜、兴奋的心情,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赞叹。“花瘦”即花小,花少,可以正是即含苞未放之花,是少女芳姿的借喻,这“瘦”字不正含蓄而形象地表现出少女的特征吗?她们含苞待放,充满青春活力,预示着一天比一天美丽。这一句既写景又喻人,双关用得妥帖、自然、巧妙。

《多丽·小楼寒》是一首咏菊词,“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意思是:秋色渐尽,白菊仍清白如雪,瘦姿如玉,仿佛满含深情,给人依依惜别之感。写菊之惜别,实际是在说人之难舍,从物性相通过渡到人情深挚,与上片用典旨意,契合其事,翻作情语。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雪清”是比喻手法,“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是拟人手法,赞美白菊冰清玉洁的资质。“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瘦”字恰到好处地概括出菊花的神形特征,表达词人的无限爱惜之情,此处之“瘦”仿佛只是用来形容菊花,与人并无关联,但是词中所咏的白菊具有一种人格化倾向,她高洁自爱的本质实际上也可看做是作者胸臆的自然流露。因此,作品中所塑造的“白菊”形象,就具有双重意义:既是菊,又是人。以白菊隐喻自咏,表现女词人憎恶鄙俗,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怀。

《殢人娇·玉瘦香浓》是一首咏梅词。“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这是词人从视觉和味觉上描写梅花的景象。“玉瘦”是描写梅花的娇小玲珑,与其生活的苦寒成对比,突出梅花坚忍不拔的品性。如玉般的白梅清瘦却又吐着浓香,一个“瘦”字再现了梅花的情态,为作者惜梅之情,怀人之思奠定了基础。虽是借物抒情,感怀年华易逝之情,也有以梅自喻之意,因此写梅即写人。

《临江仙·云窗雾阁春迟》也是一首咏梅词,“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这句写梅花的衰萎,檀色的梅枝也减轻了重量,含有无限的悲哀和怨恨。她已被摧残成这种样子,南楼的人不要再吹“梅花落”的曲调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梅花宛若妙龄女子,受着相思的折磨,直到玉体消瘦,红唇色减。一个“瘦”字将幽怨之情表现的含蓄隽永,巧妙地抒发了对春天珊珊来迟的哀怨。这首咏梅词,托物言志,以梅喻人。表面写梅,实际上写人。“无限恨”赋予梅花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说是写人,却有梅花的物态形状:“玉瘦檀轻”,真是亦花亦人,梅与人浑然一体。寄托着词人对远离身边的心上人的深情思念,为相思而憔悴瘦损。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李清照名闻于世的佳句之一,同时代的陈郁在《藏一话腴》甲集卷一中说道“李易安工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2],清代的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3]还有马仲殊在《中国文学体系》中也说“这‘绿肥红瘦’形容词,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真觉新颖,查初白以为词中叠字,可与唐庄宗‘如梦’叠字争胜。但我以为连篇累幅寓暮春的景色的,抵不上绿肥红瘦四字”

[4],可见此句之妙。这里词人以设问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态度。既是对卷帘人淡漠态度的不满,又是对海棠经风雨的怜惜。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绿”与“红”,“肥”与“瘦”,两组对立的形容词,不仅形成了感官上的相互辉映和衬托,更形成了现实与想象的对立,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这么一搭配组合,竟

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应是绿肥红瘦”,是把词人对想象中风雨摧折后的春意阑珊、满目狼籍的意象,进行的充满伤春之情的表达,是词人对人生和青春的联想,貌似直抒胸臆,却在顾左右而言他的语句中,抒发了自己深沉隐微、难以言表的幽怨。“红瘦”不论是指海棠,还是喻指词人,二者皆是因惜春而瘦。

(三)以“瘦”抒情,人为相思瘦

那么李清照是如何写人瘦的,又妙在何处呢?

8首词中直接写人瘦的有2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倪》),此二“瘦”与“绿肥红瘦”一起被认为是李清照用“瘦”字入词中最为出色的,还因此得了个“李三瘦”的雅号。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的千古名句,明代徐士竣在《古今词统》序中说“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句,即暗中摸索,亦解人怜,此真能统一代词人者矣” [5],刘乃昌在《李清照词鉴赏·情浓意密离恨深》中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全词的高潮,也是千古名句。其所以备受称赞,因为人们都公认其言美妙无比。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意极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6]“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销魂”直接对“东篱把酒”而言,以“人似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有情思。“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重阳佳节,西风瘦菊,佳人独自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画面。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以花瘦来比人之瘦,在形象上富有创造性,用瘦来说明长时间的痛苦思念,不说破情而情愈深。词人从口语中加工提炼“瘦”字,用神来之笔,点石成金,将思妇深情专注的相思之苦,展示得淋漓尽致。这“瘦”字成为映照整个下片的词眼,莫怪乎夏承焘说“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7],可见此“瘦”之妙也。

如果说,“人比黄花瘦”还与花相关,那么《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倪》中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就是单纯写人的了。此句虽然不像“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那么出名,却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明代的李攀龙在《草堂诗余隽》卷二中眉批:“非病酒,不悲秋,都为苦别瘦。”“水无情于人,人却有情于水。”并评论说“写出一种临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

[8]。而清代的陈廷焯在《云韶集》卷十中也说“此中笔墨,不减耆卿、叔原,而清俊疏朗过之。‘新来瘦’三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笔致绝佳,余韵尤胜” [9]。可见此句也是李清照备受称赞的佳句之一。这三句写近来自己因即将到来的离别而日形消瘦,但不直接说出,而是用排他法,否定可能导致瘦的其他原因。这就避免了正面用笔的直露,给人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既不是因为“日日花前常病酒”(冯延巳《鹊踏枝》)而瘦,也不是因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辨》)而瘦,那么究竟因何而瘦?也就足可引人深思了。其实别后的相思之苦,才是导致词人形瘦的真正原因。

由此可见,李清照善于用“瘦”,且擅长以物瘦喻人瘦,不管是写鸟瘦,还是写花瘦,终为写人瘦。这除了与她本人的性格爱好和艺术追求有关外,还与宋代的“以瘦为美”的社会心理有关,这里不做研究。“瘦”本一平常词语,却在李清照笔下如此大放异彩,正是这位杰出的女词人赋予了“瘦”新的生命。在李清照的总量不多的词中,出现如此之多方式不同、作用各异的“瘦”字,可见作者对“瘦”字是多么的情有独钟啊!这么多“瘦”中,无一处是雷同的,即使描绘的是同一事物,如:“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与“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都是形容梅花的,它们在词中的作用及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相同。可见,李清照用“瘦”入词,已达到如火纯清的地步。

综上所述,李清照不仅爱用“瘦”,且能活用“瘦”,尤其善于以物瘦喻人瘦。这已经成为其词作的

一个显著特色。无论是描绘老者的“鹤瘦”,还是荡秋千后发现的“花瘦”、冰清玉洁的“玉瘦”、雨疏风骤后的“红瘦”,或是“新来瘦”、“人比黄花瘦”,每个“瘦”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巧妙,皆能把词人所要表现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瘦”不仅是自然景物的写实,也是人物形象的比况。加上李清照善于创造一种词境,把读者的思绪收拢在那种细腻的描摹中,使人突出感受到“瘦”的意蕴。能用“瘦”作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词句,恐怕也只有李清照这位旷世绝代的女词人才写得出来吧?

注释

[1]褚斌杰孫崇恩榮憲賓,《李清照資料彙編》,中華書局出版,1984,4.

[2]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

[3]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2003,11.

[4]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39.

[5]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7.

[6]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129.

[7]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9.

[8]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2003,93.

[9]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5.

论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论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姓名 学号 专业 批次/层次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李清照前期词风——清丽、深婉...........................1-5 李清照后期词风——沉郁、忧愁...........................5-9 参考文献 (9)

论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内容摘要】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确是首屈一指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现了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作品题材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游玩、饮酒、赏花闺情之类,具有流丽明快、沉婉自然的风格特色。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离世的苦难,倍感身世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之感抒发在作品里,风格突变,词风变得沉郁悲苦,平易忧愁。不难看出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精美雅洁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使宋代词坛更加大放异彩。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清丽温婉沉郁忧愁 词是宋代最为大放异彩的文学样式。词中的主人公多是红粉佳人,但其作者绝大部分都是男性,述说女性的幽怀多少让人感受不太真切。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她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历程,写下了“别是一家”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生活颇为坎坷。既享受过甜蜜生活的幸福,也饱经苦难的折磨。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抒发自我情感的新形象,一般认为,她的词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期,前后期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不同风格特色。因为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所以只要把握住李清照的情感变化,自然就能比较出她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一、李清照前期词风——清丽、深婉。 (一)、“鸥鹭”,自然流畅的画面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2 (1)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 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的彬彬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 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

这一讲我们来介绍李清照前期的词作。 李清照词留到今天的还有47首。 她的词可以以南渡为分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她的词写得爽朗明快, 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 歌唱离情别意。 南渡以后,李清照备尝国破家亡与 颠沛流离之苦,生活视野有所扩大, 词的内容多为思旧怀乡, 或者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 01:30 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 也就时常在词里边得以流露, 情调变得凄苦哀伤。 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 应该说,最能体现李清照词的 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的作品 出现在南渡以后。 但是李清照卓越的艺术才华, 在前期词作中 同样有着熠熠闪光的表现。 02:00 词人的大胆真率的心灵描写和 清丽自然、流转如珠的语言运用 等艺术特色贯穿于前后期词作中。 纵观李清照前期的词作, 大致是表现了她 闺中少女的生活情怀、 婚姻的甜蜜与夫妻的深情、 对丈夫别后的思念。 等几个方面。我们分别来介绍。 02:30 《怨王孙》写暮秋景色笔调却轻灵欢快,突出李清照豁达爽朗的个性,对自然山水的喜爱表现出少女烂漫的情怀。 第一,写少女烂漫情怀的。 少女李清照纯真、个性自由, 这一些都充分地表现在 03:00 她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中。 我们前面提到过她那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我们就可以知道, 少女李清照是经常可以出去游玩的, 是比较随意的,

而且玩的时候是玩得比较尽兴的。 家庭的诗书教育是一个方面, 山水景物的陶冶, 又成为李清照早期教育的另一个方面, 这就培养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和她 03:30 极其敏捷独到的审美感受能力。 李清照总是欢欣鼓舞地 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品赏美丽的景色风光, 李清照总是感觉到 生活是非常美好而且灿烂的。 她的《怨王孙》说: 04:00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宋·李清照《怨王孙》 文人墨客向来有“悲秋”的传统, 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 面对秋天枯萎憔悴的花草, 萧条冷落的景色,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就会涌上心头, 多愁善感的文人不免就会凄凄惨惨起来, 就会伤心不已。 04:30 宋代以前, 只有个别心胸非常开阔的诗人, 跳出了“悲秋”的传统, 以开阔的胸襟、欣喜的眼光, 来欣赏秋天的美景。 比如说中唐诗人刘禹锡, 他一生遭受挫折, 却始终不改倔强刚硬的个性, 对秋天的景色他就另有一番眼光。 他的《秋词》说: 05:00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晚唐诗人杜牧出身名门, 才华出众,自视甚高,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一)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一) 引论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李格非女清照………亦以倚声有名。”胡适《国语文学史》称:“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些言词并非都是虑美,都是有其充分理由的。笔者在些无意于争论李清照究竟应称“名家”还是“大家”,但称好为一流的女词人并不过分。那么李清照究竟是怎样在词史上占一度之地,而且有那样崇高的地位呢?一个文学家于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看他(她)的作品。文学不是思辨的科学,而是形象思维的“人学”,所发它最根本反映的还是人类的自身情感,心理的历程与变迁,以及与人密切相关的道德伦理,家教信仰等。因此,评价文学作品是否人类精神产品中的精华,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作品对社会精神或人类情感的反映深度;其次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再次是对艺术技巧的开创或完善。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作品(主要是词)。她的词作可发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即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本文拟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女性情感世界的完全展示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前代词作者,多是些“雌男儿”模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故清人田同之于《西圃词说·诗之辨》中说唐宋词中有一奇特现象,即“男子而作周音”。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再者,许多“雌男儿”为应歌笑欢娱之用,专写妓女娇揉卖弄的情态,其感情往往浅露轻浮,软弱无力,甚至于隐含着一种猥亵的心理。即如“大得声称于世”⑴的柳永词,也时有“辞语尘下”;⑵的弱点。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史载其母王氏也“善属文”。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以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⑶我们可见的易安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孩们“下面相逢,低头看顾”,⑷而作者虽则“和羞走”,却又“倚门回首”,假装“把青梅嗅”,更何况还“袜划金钗溜”,好一个“风魔相”。也难怪后人评说“清照乃名门闺秀,少有诗名,亦不致不穿鞋而着袜行瞳;含羞迎笑,倚门回道,颇似市井妇女之行径,不类清照之为人。”⑸并以此据列此词为存疑之作。实际上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慧一些名门闺秀只知“学针凿,刀剪缝”的生活;同时又再现了她敢于传达自己的一首回忆少女生活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而来。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

论 李 清 照 前 后 期 词 在 情 感 表 达 上 的 不 同 班级:154110201 学号:15411020144 姓名:薛毛毛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她出生于书香世家,早期家境富裕,因此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所做之词,多写其闺中悠闲的生活与自然风光,后期金兵入据中原,颠沛流离,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她多感时怀伤之作,抒发了自己孤独惆怅之情。 关键字:李清照南渡情感特点 一.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也是“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她在文学领域中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就。她的散文.诗歌.词都达到了卓尔不凡,高标一帜的境界。而她毕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也是词的创作,她的词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易安体”。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音律,崇尚典雅。在她的词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大多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一些事物的敏锐刻画,除此之外,她还善用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经常塑造一些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她的词作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文人很大道德影响。她还擅长书画,通晓金石,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可谓是“夫如擅朋友之胜”。 二.李清照前期词的主流情感及原因 李清照前后期词主要以南渡为界(1127)[南渡: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的金国女真人举兵南下,繁华一世的中原王朝不堪一击。徽宗二帝被俘,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亡南方,迁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祖。战争破坏了北宋人平静的生活,无数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中原官员及民众像潮水一样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她前期的词主要是从她出生到靖康之变(1126-1127)之前所做的词,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词都是围绕她自己的生活展开的,整体基调也都是欢快明朗的,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爱情的向往,在她的词中大都描写了美好的自然之景.闺中无忧无虑

探析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探析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汉语言文学 学生刘静指导教师赵俊波 【摘要】这篇论文所阐述的是李清照词中所出现的花意象,花意象的使用与作者身世经历密切相关。在各个时期所出现的花意象又具有不同的特点,随着李清照经历变化而变化。花意象所呈现的种种景象也是词人自身命运遭遇,从李清照的咏花词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女词人的精神品质,雅趣风尚。李清照爱花,视花为知己,以花自比,运用女性独特视角和心理体验描绘出别样的群花意象图。 【关键词】李清照花意象身世经历独特之处

The flower image of Li Qingzhao in the word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Li Qingzhao in different period flower image ,The flower image in Li Qingzhao's word has risen for the poet'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emotional sustenance.In different periods of flowers on behalf of the ci poetry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mentality and ideology,From the "flowers" image we feel Li Qingzhao the delicate feelings and sentimental life.The flower image under the pen of Li Qingzhao presents a women's life course,Flower is the embodiment of poet himself. Li Qingzhao word quantity flower images in considerable, The basic focus on plum, chrysanthemum, GUI, lotus, Begonia flowers.The poet inherited image flower before the generation of writing according to his own emotional experience to create a unique image of flowers. 【Key Words】Li Qingzhao The flower image Life experience Unique flower image

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 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班级:2014级秘书学班学号:140154020 姓名:栗玉贞

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内容摘要】李清照,后人眼中的“婉约之宗”,其创作成就仅在辛弃疾之下, 为古今第二词人。综观李清照的作品,题材并非单一,体裁更为丰富。欢愉与悲苦、闺情与伤国,每一种风格都有很多佳作。而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风水岭,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大相径庭,所创作的诗歌风格也发生巨大变化。在先后经历亡国丧夫之痛后,其诗词中的闺阁之音渐淡,男子般的气概与意境增多。正如王国维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易安词最能代表宋一代之文学,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词人”。 【关键词】婉约派闺阁之音夫妻伉俪分居悲叹南渡爱国情怀 【正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一般我们很难想象这两首风格差异迥大的诗词是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但它们又确实是同出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之手。两首诗词分别创作于新婚初期与靖康之难后,从起初的闺中小儿女心态到之后的忧国情怀,李清照用她的作品诉说着生平所历。 一、待字、初嫁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亦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母王氏出身名门,文学修养极高。父母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她幼年丧母,在父亲擢至汴京时,她跟随其他亲人在明水长大,生活的无拘无束养成了她“倜傥有丈夫气”的爽朗性格,明水的秀美风景也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最初的素材。李清照的《如梦令》虽只用了三十三字,却为后人留下了别具一格的、豪迈倜傥的小令。人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李清照的词风总的虽属婉约派,但她的作品中却没有过多的脂粉气,有些尚可归为豪放一列。恰如她的小舟驶入“藕花深处”而“惊起一滩鸥鹭”一般,她的出现也在当时的文坛中荡起一层涟漪。云英未嫁时她的诗词中无不洋溢着少女的烂漫与恣意。“知否,知否?因是绿肥红瘦”这种恣意的慵懒也只有李清照能准确的表达了。“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仅仅十二字就将调皮小儿女的心态清晰展现,没了大家闺秀的架子,却多了些真实的欢愉。 如果说待字是的易安是颗青梅,那初嫁后的她便如蜜枣一般了。与赵明诚新婚之处的岁月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具了。《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淡淡的羞涩之意,浓浓的呢喃之音,而“徒要教郎比并看”更是将夫妻间的撒娇昵意表露无遗。 二、党争、分别;重聚、初叹 在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的第二年,“元祐奸党”四字将一切的美满打破,因为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被编入“元祐党”,李清照不得不被迫“归宁”。“云中谁寄锦书来”将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和盘托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词的意境范文

李清照词的意境范文 李清照的一生的经历跌宕起伏,在艺术上她要求精铸历练,格调要高雅,典重。把一生的经历付诸在词作上,她的人生晚年,与词作为伴,留予世人词作不是很多,但价值不浅。 (一)意境之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写展现出来的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意境是诗词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此李清照在探讨词意境的特殊性质时,根据《论词》中对词提出的审美要求:“词作品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的结构,给人以整体完美的审美感受。须用得贴切自然。还说词的风格不纤巧,要沉着、典雅。”所以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实践了她的主张,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首《声声慢》真是写尽了李清照内心的痛苦,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情感。开头三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晚年冷清,孤寂的生活状态,给全文定下了一个愁惨而凄厉的基调。就意象来说词人把这种心境置于“乍暖还寒”的深秋时节,尤显无比凄苦的情感。雁过使人“伤心”,亦渲染出悲秋之意。“晚风”进一步抒写“冷清”等意象。只好用酒来排遣身心的寒意望向天空,看

到雁往南飞,想到自己也是背井离乡的来到南方,原来和它们也算是“旧时相识”。勾起自己沦落江南的愁思别绪中来。即抒写出了此时此刻的场景,又刻画了心理的素状,使词的意象与情趣契合在一起。“黄花”本是秋天最美的花,但此时已凋残不堪,其“憔悴损”的形象显然亦是晚年词人的写照。借物比喻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这么多个意象烘托词人这满腔的空虚寂寞之情无处寄托。“梧桐”、“细雨”本是秋天的意象,而缀以“点点滴滴”则涂抹上更悲凉的感情色彩。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达到了意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李清照作品写出了词的意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写出了每一个意象都是有生命,都离不开外界事物对它的熏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李清照词的意境的创造,以强烈的真挚感情,就自然的生命力量,创造了浑然一体的意境。而意向和情趣的契合的手法就是李清照所独有的特点,也是她卓越艺术成就、天才艺术创造力集中的体现。她用她所经历的人生起伏来感受情绪的产生,结合所发生的境界,在情绪与境界之间,用情绪与境界在她那浑然天成的笔触间不断的熔化和洗练,由依稀隐约而化为明朗确定,使作品的升华到一种隽永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词之所以那么脍炙人口,是由于她善于体察捕捉外界景物特征及变化,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注入外界景物,使其词作品成为情景交织,下面我们就李清照词意境的情景交融作下讨论。

李清照早期

李清照早期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因此,有如此良好的家庭背景及教育,她自小聪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有《史书》为证,“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小时候的聪颖为她长大后成为才华横溢的杰出女词人埋下伏笔。 然而,正是因为李清照出身于名门望族,生活于富于文化氛围的家庭,她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贴近大自然,游山玩水,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优游于浓郁的学术和艺术气氛中。因而她的早期作品无不体现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如格调欢快明朗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她在荷花开放的初秋,独自荡船出游,那游玩的快乐仿佛是沁人心脾清酒,一口口地轻啜着,竟不知不觉沉醉于天下名泉溪亭,酒醒之后,天色已晚,她归舟划桨却误入荷花深处,惊起一群歇息的水鸟。也许,这是现在的我们看来不过是一个贪玩的小姑娘,然而在当时,李清照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可以荡舟出游,比起后代偷偷游园的杜丽娘和孤独葬花的林黛玉,算是天大的幸事了。也正是因为其出身,造就了李清照狂放不羁的性格。甚至这种性

格在旧时代有些文人眼里,不相信会是一个大家闺秀,而把她当成苏轼和吕洞宾了。这一误会即可以看做是对这首词的一中客观直率的评价,也是对“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的一个有趣注脚。 由此看出,在李清照的早期,良好的家庭造就了她的气质与性格,壮阔的齐鲁山川,更为她提供了驰骋豪兴遐思的前提,孕育了她宽广的胸襟怀抱,及其热爱大自然,钟情山水的童心与志趣。 说到此,又不得不提及《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了李清照稍微年长些时,少女的情窦初开的情怀已经按捺不住,正如此日,她独自在春天早晨的花园里荡秋千,涔涔香汗渗透薄薄罗衣,突然有人走来,娇羞的她慌忙逃走,却不小心落下金钗。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见客的她倚着门回头装作嗅青梅,偷偷瞧客人一眼。这首诗把少女那娇羞的神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热烈地表达她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尤其是“和羞走”三字,把少女时期的她见到来客那种羞涩的心理展现出来,尤其是“走”,古意,跑,“疾走”也,那种羞涩和慌张的情态跃然纸上。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这把这位少女那种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的去见客的这种微妙的矛盾的纠结的羞涩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也感到好像回到少女时代一样,那种娇羞,矛盾的心情在心中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

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

浅论李清照的词

《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技巧,熟读体味情感。 2.品味鉴赏意象,体悟词人感情。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酒”“黄花”等意象,体悟词人的感情“愁”。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酒”“黄花”等意象和结合诗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示:以“愁”的母题导入) 中国的古典诗词情深意切、意蕴绵长,以“愁”为母题的诗词比比皆是。崔灏如此说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秦观如此说寂寞之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煜如此说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如此说生死离别之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之愁。 二、作者资料简介 说到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不得不提她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邂逅并且喜结连理,才子配佳人,两人恩爱有加,一同研究诗词和金石。李清照词中的相思之愁的对象,多是她的丈夫赵明诚。今天我们学一首李清照南渡前早期的、表达相思之愁的作品——《醉花阴》。 三、《醉花阴》 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独自初步感受一下词的意蕴。 1、学生自读(2分钟) 大家自由朗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预设答:语调低沉缓慢,感情哀伤等)哪位同学乐意为我们朗诵一下? 2、学生代表范读(2个同学) 每一位同学读完后,请同学们作评价。 老师再做点评。 3、写作背景

我们要掌握一首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感情,可以通过诗词的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赵明诚到仰天山罗汉洞赏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自在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因写这首词赠给赵明诚以解愁绪。 因为是重阳节的作品,后来黄升(宋)在《花庵词选》中题为《醉花阴·九日》。 “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创,双调小令,押仄韵格,按照本词,它押的是ou韵,朗读时,我们要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感情浓厚又不热烈,带有哀伤的基调,适当停顿。比如:“薄雾/浓云/愁/永昼”。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四、《醉花阴》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体悟(重点!) 1、意象与情感 一个“愁”字贯穿整首词,也就是所谓的词眼。那么,词中哪些意象体现出愁呢?请大家找一找,共同讨论如何体现“愁”的。 (讨论两三分钟,2个人回答) 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她的理解。(预设答案:西风、黄花、酒、暗香、东篱等。适当点拨) 除了这些,还有吗?(同学们认同她的理解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请另外一个谈谈她的理解。 同学们找意象找得很准,理解也很恰当。老师再补充一下,请看幻灯片(显示:词中提到的意象的特征和用意)。 小结: 薄雾、浓云:薄雾淡淡,云霭浓浓。“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愁绪满怀。 东篱:指菊花圃,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这里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一个人重阳赏菊,孤独排山倒海而来,独坐东篱愁绪飞。 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酒:麻木神经,或助兴,或消愁。酒在古代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文学中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多的关于“酒”的诗句: 别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醉一场; 喜时,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喜若狂; 感怀时,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苦短; 孤独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忧愁时,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愁不成反添愁。 李清照喜欢饮酒,借酒消愁,“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然而愁哪是那么容易消除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上加愁。酒,对李清照而言,似乎已经附带一种化不开的愁绪。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2008年7月 第4期(总第166期) 中州学刊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 July,2008 No.4 【古代文学研究】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王令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摘要:李清照词前期清新爽朗、婉约隽秀,后期悲愤苍凉、沉郁凄怆,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在整体上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敏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既有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又有词的精巧和谐的形式;既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和深刻含蓄的情感表达,又有富于美感的音律。 关键词:李清照;意境;音律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珈214珈2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人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作内容写愁的较多,前期生活悠闲舒适,多写闲愁;后期背井离乡,国破家亡,境遇悲惨,流露出对国土家园的怀念,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她的词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她论词强调协律,崇尚高雅情致,提出词“别足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美,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一、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 李清照的词被推为“婉约之宗”,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词中她选择的意境特别独到,具有立体感,景中含情,情现景中,她善于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这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或清新明丽或庄重典雅,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墨渲染出来的,显示出作者不肯趋于软俗香媚的典雅词格。同时,她学习柳永善于自描和叙事的长处,加以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紧密联系环境,不忘在物我交融中刻画出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构造出她特有的意境。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①李清照赋予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以活的灵性,词人有时将它们引为自己的红颜知己,有时把花当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人。词人写到人老春暮,心中伤感“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收稿日期:2008—05—.21 作者简介:王令,女,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214词人把流水当知音,用柔情、多情、顺从的流水表现对爱的单一,对相思的痴念。在她的词作中,春花流水均有情,自然万物皆有意,陪伴愁苦灵气的词人,衬托出词人孤独无依的心理和对韶华易逝的感慨。在《渔家傲》中,作者借仙境来表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境界,这情景交融的意境是那样的美,可是对李清照本人来说又是那样的无奈! 李清照词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无论是清新明丽的、还是庄重典雅的,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词人在生活和社会中对美的执着追求,词人用巧夺天工之笔。创造了她独特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二、精巧和谐的形式和富有美感的音律 李清照的词不但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而且形式精巧和谐,富有文学的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指出:“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中不仅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而且在此基础上也有所创新。 李清照喜欢在词里用叠字、叠句来增强词的音乐性。如“知否,知否”,“浮槎来,浮槎去”。“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是改换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言流畅,节奏轻快,既淋漓尽致地表达词人情感,又合乎词的格律,极富音乐美感。 万方数据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4073330.html,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作者:邢转勤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本文旨在从婉约美和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她坦率大胆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斥责,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须压倒须眉”。(《鱼村词话》卷三)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功文章”(《宋史·文苑传》)。《宋史·李格非传》云:“女清照,诗文尤称于时。”《碧鸡漫志》卷二云:“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然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她既无子嗣,又中年丧夫,遭遇国破家亡,晚年流落他乡,其词在再现现实生活,表现个人情感时具有愁情美。下面就从婉约美与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一、婉约的优美感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李清照的诗词具有婉约的优美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不仅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意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情,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融情人景,具有婉约的优美感。 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别离的丈夫而写的一首绝妙的词作,历代传为佳作神品。词写得摇曳多姿,很耐思味,笔触细腻含蓄,不言思,不言情,而无所不见思与情。上阙以薄雾、浓云、瑞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她的作品风格婉约清秀,具有强烈的女性风格特点。她的词作意象也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本文将从李清照词作中常用的几种意象出发,一个个剖析研究,总结出这些意象各自的意义和共同的内涵。与此同时,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也随着词风的变化而改变,本文也将对此进行分析。 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表现了女词人对美与生命的追求与爱惜。同时,女词人喜欢将花意象与特定的时间、季节、气候、心境等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心灵历程。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达到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在不同的时期,花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误入藕花深处:这是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作为一位封建时期的贵族少女,她的生活幸福快乐,无忧无虑,并且由于涉世较浅,词作风格也比较活泼开朗,充满青春活力。也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关心与亲近及内心的纯洁。其中《如梦令》是最有代表性的写花的一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小令选取傍晚归来时的一个特写镜头,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全天游览的愉悦 ,以花喻人,比喻生动,想象新奇,备受后人推崇。这个比喻,不仅是因为帘外的黄花和帘内的美人相比情境和神态相似,十分具有创意。更因为人瘦胜似黄花瘦,黄花与人物我交融,更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离别思念之情的浓厚,把词的主旨表达的淋漓尽致,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再如此时期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1引自《插图文学小丛书-李清照》毕宝魁著,1999年版,春风文艺出版社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词坛的大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她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李词也为后世、为今人留下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前后发展衔接的知识女性形象,填补空白的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人物画廊。 【关键词】李清照;艺术风格;情感;语言 李清照(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一、寂愁哀婉真挚朴素 所谓寂愁哀婉,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婉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柔美是婉约派的共同特点,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表现。柳永多发露线俚,市民意识十足;周邦彦浑厚典雅,文人色彩浓厚;秦观细赋婉丽,而“格力失之弱”。与之相比,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者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一)、青春激情的少女时期和新婚期。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如<<点绛唇>>“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如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