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雌激素接触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天然雌激素来源--孕马尿研究进展木拉塔力·克力木;高晓黎【摘要】目的介绍孕马尿中雌激素成分,探讨孕马尿收集方法和设备的发展情况.方法以国内外研究结果为依据,总结孕马尿雌激素成分研究现状.结果借助现代仪器分析和提取分离技术的发展深化对孕马尿成分的认识,优化收集尿液的方法和设备.结论作为雌激素成分的天然来源,孕马尿可为激素替代疗法提供有效的雌激素成分.【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年(卷),期】2009(024)001【总页数】3页(P76-78)【关键词】孕马尿;雌激素;集尿设备【作者】木拉塔力·克力木;高晓黎【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观念的改变,更年期女性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天然孕马结合态雌激素药物已经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处方药之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当前我国妇女中近1/5已进入更年期阶段,激素替代疗法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笔者对孕马尿中雌激素成分研究进展和集尿方法和设备的发展过程进行综述。
结合雌激素(conjugated estrogen,CE)是从孕马尿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混合雌激素。
临床上主要用于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缓解因雌激素不足引起的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女性生理或人工绝经后出现的更年期综合征[1],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冠心病以及老年痴呆症。
美国惠氏-艾尔斯特制药公司(Wyeth-Ayerst Laboratories Inc.)在1942年就上市了结合雌激素药品(Premarine,倍美力)。
孕马尿(Pregnant Mare Urine,PMU)中富含雌激素,每升孕马尿中雌激素平均含量70~130 mg,每匹孕马在孕期内可形成雌激素50~100 g。
1、环境污染的分类:按环境污染的性质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按污染物的物理状态分为气体污染物、废水污染物、固体污染物;按污染方式分为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2、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特点:具有环境残留持久性、具有环境迁移性和循环性、具有环境生物浓缩性、具有环境可转化性。
3、化学污染物的转化结果:被完全矿化、丧失或降低毒性、活化或加强毒性、改变毒性谱、生成更为复杂庞大的物质。
4、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的功能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5、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排放、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排放、工业三废。
6、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7、污染物存在的形态: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包括价态、化合态、结构态、络合态;按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分为单质、化合态;按污染物的物理现状和结构分为固体、流体(气体和液体)、射线等形态;按污染物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分为离子态、代换态、胶体、有机结合态、难溶态。
8、生物浓缩系数的测定方法有:实验室饲养法、野外调查法、动力学方法。
9、生物测试的方式:根据生物测试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分为短期、中期、长期根据试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给予方式分静止式、流动式根据生物测试中所用测试生物的物种分单物种、多物种、模拟生态系统根据生物测试中所用测试生物效应性质分毒性试验、积累试验、行为试验、三致试验、DNA损伤试验等根据测试的目的有多种分法10、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最大无作用剂量、每日容许摄入量、最高容许浓度、最小有作用剂量、毒作用带、半数效应浓度、半数抑制浓度。
11、水环境污染可生物行为:回避行为、捕食行为、警惕行为。
12、生物联合作用的类型: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
环境生物学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填空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18、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础是基因工程名词解释: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生物转化:通过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而发生的变化。
半数致死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生物浓缩系数: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他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
双酚A和三氯生对女性生殖影响的研究进展沈娟 金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生殖内分泌科,浙江 杭州310000)·专题笔谈·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改变,不孕不育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人类生殖功能的降低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环境中某些天然存在的物质,特别是洗涤剂、增塑剂、多氯联苯、药物、农药及塑料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污染物及其降解产物能够产生一系列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可能的生殖毒性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1]。
大多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生物体内往往同时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作用的双重活性,通过干扰机体正常的内源性激素的合成、分泌、代谢、转运及结合,与其相应受体而发挥作用,不仅可以引起男性生殖系统的损害和功能异常,如精子畸形率升高、精液量和精子数减少、精子活动度降低、睾丸和附睾萎缩等,还可以使女性发育、生殖、心血管、神经和免疫功能受到影响[2-4]。
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中,双酚A和三氯生应用最为广泛,因此本文将这两种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检出率、分布,对卵巢激素合成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对卵子发育成熟过程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对胚胎植入的影响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1 双酚A和三氯生在机体中的检出率、分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摄入、吸入和皮肤接触等方式接触双酚A,在乳汁、羊水、胎盘组织、卵泡液、尿液、血清和脐血中均可检测出双酚A[5-7]。
2009年在中国上海地区进行的一项调查提示成年人尿液中双酚A检出率为85%[8]。
而2003年至2004年美国的国家健康营养检查调查显示,6岁以上的参与者尿液中双酚A的检出率高达90%以上[9]。
三氯生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个人护理产品中(如洗发水、牙膏、肥皂和乳液等化妆品)以及厨房用具等[10]。
由于其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广泛使用,三氯生已经成为废水中检测到的最广泛的化合物之一[11-14]。
此外,人们可以通过饮用水、呼吸空气或局部接触的消费品(如漱口水和牙膏)接触到三氯生[15-18]。
乳腺癌与职业有关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影响女性健康的重要问题。
虽然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乳腺癌与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通过职业的特殊性质或者工作环境中的致癌物质的暴露,乳腺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以下是一些与乳腺癌发病相关的职业。
1. 医护人员:医护人员长时间接触到乳腺癌患者,且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肿瘤相关的致癌物质,如雌激素类药物。
研究表明,医护人员患乳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2. 化学厂工人:在化学工厂工作的人员可能会长期接触到致癌物质,如苯、氯化物和有机溶剂等。
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干扰,可能导致激素水平的改变,从而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3. 卫生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卫生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大量化学试剂和致癌物质,如甲醛和二恶英等。
这些物质的长期暴露可能对乳腺组织产生损害,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4. 塑料制品生产工人:塑料制品中常含有一些人工制剂,如双酚A(BPA),它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可干扰体内激素水平,进而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5. 渔业工人:渔业工人在工作中长时间暴露于汞等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对乳腺组织产生损害,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6. 农民和农业工人:农民和农业工人可能长期接触到农药和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致癌的潜力,长期暴露可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7. 饮食业工作者:饮食业工作者接触到的食物可能受到潜在的致癌物质的污染。
如果食物中存在类似于雌激素的物质,如肉类中的激素残留,可能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8. 高温工作者:高温环境可能导致工作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出汗增多。
这可能导致雌激素水平的增加,进而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9. 电子厂工人:电子产品中含有一些有毒物质,如铅、镉和汞等。
电子厂工人长期接触这些物质可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10. 化妆品工作者:化妆品中可能含有一些潜在的致癌物质,如苯、酚类物质和重金属等。
自然环境包括了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
生物圈的组成,它主要包括部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土壤圈,并不是单一大气圈、水圈或岩石土壤圈,同样也不是全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土壤圈。
生物圈的构成是部分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
次生环境是指人类活动(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基本没有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包括人群及其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不是以生物、物质和能量为中心的环境。
生活环境中电离辐射主要来自人类生产活动排出的放射性废弃物。
一次污染物就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物,其理化性状保持未变。
二次污染物是指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毒性更大的污染物。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生态的多样性。
其锐减最直接的危害在于物种减少以致灭绝。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特点多因素、弱效应、非特异性、潜隐期。
环境因素联合作用类型的是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吸入人体内的铅约90%贮存于骨骼中;3价砷易于蓄积在肝、肾、脑等实质性器官;汞、镉则主要是肝、肾毒性;DDT是一种有机氯农药,长期低剂量摄入会在脂类含量丰富的组织和脏器中累积,发生生物富集现象。
在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铅、镉、汞等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和有机氯化合物DDT、二NFDA2英、多氯联苯(PCB)等脂溶性强、不易降解的有机化合物,进入人体后能较长时间贮存在组织和器官中。
BaP是唯一经吸入染毒实验证明可引起肺癌的PAH。
BaP需要在体内经代谢活化后才能产生致癌作用。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是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致癌危害、致畸危害和致突变危害.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环境卫生学考题解析问答题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答:定义: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研究内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何为生物标志物?试述环境与健康研究中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
答: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生物标志物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3.试述水俣病的成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答:概念及成因:日本水俣湾居民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主要是由当地化工厂排放大量的含甲基汞废水进入水域所致。
临床表现:发音困难,肢端麻木、视野缩小,运动失调,狂躁不安等;先天性水俣病发病机制:无机汞变成甲基汞或甲基汞排入水体;甲基汞经水生食物链进入人体,变成氯化甲基汞;吸收入血液的甲基汞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巯基结合入脑;由于甲基汞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脑组织,从而对胎儿脑组织造成广泛的损害,出生后成为先天性水俣病。
4.酚、多氯联苯的危害有哪些?答:酚的危害有:急性酚中毒表现为大量出汗、肺水肿、吞咽困难、肝及造血系统损害、黑尿等;不少酚类化合物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污染水体使水的感官形状恶化。
酚、多氯联苯的危害有:多氯联苯是一类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多氯联苯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干扰体内的内分泌状态,出生前接触多氯联苯可使子代的发育及出生后行为异常;多氯联苯可在母乳中浓集通过授乳影响子代;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生长发育障碍;米糠油中毒事件。
《环境生物学(孔繁翔)》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 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 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 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 (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环境雌激素(EES)是一种体外的化学物质,当这类物质进入我们体内时,会让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误认为是荷尔蒙,而加以吸收,占据了在人体细胞中正常荷尔蒙的位置,而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造成对人体器官或各种发育的障碍.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可产生约50种激素,依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 类固醇类激素(steroid hormones) 为脂溶性化学物质,包括雌性激素(estrogen,又称动情素)、黄体素(progesterone)、雄性激素(androgen)、睾固酮(testosterone)等;(2) 安类激素(amine hormones),为水溶性化学物质,如甲状腺素(thyroxine);以及(3) 生太类激素(peptide hormones),亦为水溶性化学物质,如增压素.
荷尔蒙系统会影响全身每一功能,控制人体的生殖、发育、成长和行为等.环境荷尔蒙可经由下列三种途径,对生物体造成不幸的健康效应:(1)模仿天然激素之功用,蒙骗身体,而使其产生反应过度或不足,或使其在不恰当的时间产生反应等;(2)抢夺天然激素之受器,防止「激素-受器复合体」之生成,以抑制天然激素之功能;(3)直接刺激或减低内分泌系统之功能,造成激速之分泌过度或不足.有专门书藉介绍的,目前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危害大,特别是一些专业人士长期接触危害物质.对女性伤害更是很大. 环境雌激素物质是存在于环境中,具有类似生物体内激素性质的化学物质,主要扰乱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具有代表性的有DDT等有机氯农药、PCB(多氯联苯)类化学物质、垃圾燃烧产生的二恶英等毒性气体、作为女性合成激素使用的DES(已烯雌酚)等医药品。
另外,旧式冰箱产生的氟利昂;各种塑料制品,特别是塑料食品器具能释放大量的联苯酚A、邻苯二甲酸酯、聚乙烯、PCB聚氯联苯等;还有化妆品中的苯酮、防酸剂BHA、羟苯等;以及各种色素、防腐剂。
这些环境雌激素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我们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环境雌激素物质还可影响甲状腺、肾上腺等重要内分泌腺体的正常分泌,造成人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障碍,从而导致精神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增加,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
土地污染物主要是镉、铅、砷、汞等重金属,而他们恰是环境激素。
此外还有如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精子杀手”壬基酚,搅乱了台湾饮料市场的邻二甲苯酸酯、被禁止在奶瓶中使用的双酚A等。
其中NPE在纺织业中被广泛应用于印染、清洗的工序。
而在纺织业之外,NPE也可以用作表面活性剂、清洁剂。
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可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属于内分泌干扰物,致癌物。
同时,NPE一旦进入到环境中,就会被迅速分解成毒性更强的环境激素—NP,也就是壬基酚。
NPE是全世界公认的环境激素,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以及模拟雌激素的作用,一旦进入生物体内以后,就会影响生物体正常的生殖和发育,可以导致人类男性精子数量的减少。
1.多氯联苯(PCB)多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其中PCBs是一类极难降解、代谢的脂溶性环境激素,人体对PCBs每日容许摄入量为5-20ug,曾于1968年在日本和1979年台湾爆发“米糠油事件”,致使患者出现痤疮皮疹、眼睑浮肿、黄疸、四肢麻木、胃肠紊乱,畸胎、癌症发病率激增。
虽然PCBs已被列为POPs禁用物质,但人类以生产的PCBs估计有数百万吨,大部分封存且极难处理,其余25~35万吨遍布于地球环境中,且从北极海豹到南极鸟蛋中均可检测出PCBs。
2.2.二恶英1,4—二氧杂环己二烯是一种易挥发液体,具有极强的致癌致畸特性。
其中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即TCDD,是已知最毒的dioxin衍生物,TCDD及其类似物多氯代二英对土拨鼠口摄毒性指标LD50为0.6ug/kg,比NaCN毒性还打10000倍。
最有名的Dioxin 公害事件发生在比利时,1999年6月在比利时发现鸡肉和牛奶受到TCDD污染,成千上万吨鸡肉不得不高温焚烧销毁;祸不单行,同年夏天可口可乐在比利时的分厂生产的饮料塑料瓶中又受到Dioxin污染,该厂被迫关闭数月,销毁被污染的饮料,该事件严重影响了可口可乐在欧洲乃至全球的销售,公司总裁Douglas Lvester被迫引咎辞职。
其实TCDD污染早在1976年意大利Seveso就发生过,当时一家生产除草剂的化工厂发生爆炸,数千当地居民受污染。
估计当时居民血液中TCDD浓度达到40~60ppt。
由于TCDD在人体内能稳定存在几十年,能永久扰乱男子的某些生殖遗传机能,事故后至1998年,当地出生的婴儿男女性别比由正常的106:100降为62:100.
3.农业化学用品已知部分杀虫剂、除草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环境雌激素效应,他们可通过食物链对动物和人类产生危害。
最典型的当属有机氯农药中的DDT及其降解产物DDE,以及六六六(HCH,常用的为丙体六六六,又为林丹)。
较低浓度DDT对高等动物无急性毒害,带能在动物体内众生蓄积,干扰雌激素的生理效应,产生慢性的致畸致癌作用。
60年代中期,美国国徽上的国鸟白头鹰繁殖力急剧下降,80%失去生育能力,所生鹰蛋壳软难以孵化;80年代佛罗里达州短吻鳄孵化率大幅下降,幸存的鳄鱼阴茎短小、生殖力低下,这些公害的罪魁祸首都是DDT。
拟除虫菊酯是近20年广泛使用的农药、家用杀虫剂,现已证实它能刺激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和p52基因表达。
吲哚乙酸、2,4-滴和赤霉素是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用于水果、蔬菜的催长和催熟。
高浓度的2,4-滴还可用于某些杂草的除草剂。
盐酸克伦特罗又名“瘦肉精”,曾广泛用于养猪配合饲料添加剂,对生猪有催长、提高瘦肉率的效果。
但科学实验和生活经验都表明:施用激素的蔬果和肉类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都较差,并且对人体健康有害,如食用过多含瘦肉精猪肉的人常会感到头晕乏力、易疲惫。
不经如此,这些生长调节剂还是高活性、易残留的环境激素。
我国自2001年始严禁销售含“瘦肉精”的配合饲料和肉类。
4.双酚类(BPs)和烷基分类人工合成的己烯雌酚(DES)极易与体内雌激素受体蛋白结合,具有比天然雌激素更强的基因表达。
在20世纪70年代曾广泛用DES作避孕药。
后来发现使用妇女新生儿畸形、子宫内膜癌等病例猛增,连生育后代癌症原发率也显著升高。
双酚A和其他大多数双酚化合物常用于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原料和抗氧化添加剂。
以其物理性能优良、“绝对无毒无害”而广泛应运于生产、生活领域,如今甚至连医用齿科材料、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也大量使用这些材料。
日本东京大学堤治教授对36名不孕妇女进行检查,发现这些妇女卵巢卵泡液都有环境激素双酚A,平均2.38ng/mL,最高的达到4.15ng/mL.目前人类科技还很难找到替代双酚A的化工原料。
t-辛基酚和壬基酚是Trition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乙二醇的水解产物,常见于印染、造纸及生活污水(洗洁精、洗衣粉)中。
英国学者J.E.Harries等人用成对饲养的胖头鳟鱼实验,发现用含壬基酚(NP)的水饲养的鱼体内出现卵黄蛋白原(VTG,正常为雌鱼特有),第二性特征显著变异。
5.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是一类粘稠的液体,常见的包括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二丁酯等,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品,如在化妆品、涂料、农药中用作溶剂等,其中95%用作各种塑料的、橡胶的增塑剂。
尽管PAEs的雌激素效应只是天然雌激素的1/2万,但由于人类接触PAEs的机会特别多,人体内PAEs浓度远远超过17B-雌二醇,可导致女童性早熟。
一些毒性较大的PAEs如BBP如今已被普遍禁用。
欧盟从199年底开始在3岁以下儿童玩具中禁用各种PAEs。
尽管它对哺乳动物的生殖毒性早已为人所知,但目前在美国包括输血袋在内的塑料袋还是无法立即用上不含DEHP的替代品。
6.金属类过去使用的含铅汽油中防爆添加剂四乙基铅具有很强的生殖毒性,如今已被禁用。
目前此类环境激素研究的热点是有机锡类化合物。
以三丁基锡SnCl为戴表的有机锡主要应用于海洋船舶和海岸设施的防腐涂料中,具有良好的防锈、防贝类藻类寄生等功效。
有调查表明溶入海水的三丁基锡对日本近海水生物特别是贝类的繁育造成了严重危害。
除此之外,汞、镍、镉、铀等金属也是具有高毒性的环境激素。
7.其他环境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