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华整理:呼吸生理学-学习笔记

精华整理:呼吸生理学-学习笔记

精华整理:呼吸生理学-学习笔记
精华整理:呼吸生理学-学习笔记

呼吸生理学---学习笔记

一.呼吸过程分三部分

1.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

二.外通气

(一)肺通气:肺与外界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1.呼吸道

以环状软骨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传导区---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功能区---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

2.肺泡:肺的基本机构和单位。

Ⅰ型细胞:扁平细胞,占95%

Ⅱ型细胞:分泌活性细胞,占5%,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肺泡表面活性张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棕榈卵磷脂。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肺通气原动力:呼吸运动

3.胸膜腔

●胸膜腔形成:没有气体,没有液体,潜在的腔隙

意义:把胸廓和肺的运动偶联在一起

●胸内压形成:胸内负压和胸膜腔负压

意义:维持肺的扩张,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5肺通气阻力

6.肺通气内容思维导图小结:

(二)肺换气

1.气体交换:肺泡气体交换和组织其他交换

●原理:扩散

●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表一: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组织分压

●换气动力:分压差;

●换气方向:分压高分压低

●换气结果:

2.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通气血流比

正常值:0.84,但存在区域性差异

通气血流比区域性差异的生理性调节

VA/QC减小---局部血液低氧---局部区域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血液被分配到通气良好区域

VA/QC增大---肺泡中PCO2减小---局部区域支气管收缩减少通气量---通气分布到VA/QC偏低区域

小结:通气血流比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但因肺脏各局部的肺泡通气量和血流量的不均性,故临床上更应测量肺部各局部的VA/QC 如:人体直立时,肺上部的VA/QC为3.4,而肺下部的VA/QC为0.64

●呼吸膜的面积:60-100m2

安静状态时仅有40m2参与气体交换,呼吸膜面积下降,气体交换下

降。如肺气肿,肺不张等。

●呼吸膜的厚度《1um

呼吸膜厚度增加,通透性降低,气体交换下降。如:肺水肿,肺纤维

化等。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及内呼吸

1.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在血浆中。特点:量小,溶解量与分压成正比

化学结合:气体与血红蛋白等物质进行化学结合。特点:主要运输形式2.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特点

特点:反应快,可逆,无需酶催化。反应方向取决于氧分压的高低

3.CO2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化学结合为主(95%)

四.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指肺扩张或肺缩小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包括肺

扩张和肺萎陷反射。

●肺扩张反射

肺扩张---支气管/细支气管牵张感受器兴奋---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呼吸中枢(兴奋吸气切断机制)---传出神经---吸气停止转为呼气

●肺萎缩反射

肺缩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牵张感受器兴奋---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呼吸中枢(兴奋吸气)---传出神经----由呼气转入吸气

2.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延髓腹外侧区

适宜刺激:脑脊液和细胞外液中的H+

对缺氧刺激不敏感

●外周化学感受器

部位:劲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PCO2增高,PO2降低,H+增高;都高度敏感。对O2含量

不敏感。

3.PCO2对呼吸的调节

4.PO2对呼吸的调节

●轻度缺氧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增加,促使呼吸中枢兴

奋而加强呼吸。

●严重缺O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足以对抗缺O2对呼吸

中枢以对抗却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状态,导致呼吸减弱,甚至

停止。

5.【H+】对呼吸的调节

6.防御反射

●咳嗽反射的感受器存在于喉,气管,支气管粘膜中。大支气管以上部位对机

械刺激比较敏感,二级支气管以下部位对化学刺激比较敏感。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进入延髓,作用是清理气道。

●喷嚏反射是鼻粘膜受刺激引起的防御性反射,传入神经为三叉神经,反射动

作与咳嗽类似。气体主要从鼻腔急速喷出,以清除鼻腔中刺激物。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血液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2.血细胞比容 3.可塑变形性 4.渗透脆性 5.红细胞沉降率 6.趋化性 7.血浆 8.血清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0.血型11.体液 12.血液凝固 二、填空题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和____。血浆是____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在脱水时,其值____;贫血时,其值____。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___。 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与____之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____,主要是由____所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静脉输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CD,血细胞形态____。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____。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 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女子平均约为____,这种差异主要与 ____水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___;女子的Hb含量是____。 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____,越不易____。 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____;女子为____。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和____。 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____和____。 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____,下段是____。 17.胃腺壁细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____吸收障碍,可引起 ____。 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___增多所致。 1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____。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____;淋巴细胞占总数的____。 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____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____增多。 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____和很强的____。 22.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____。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____。 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 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____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____。 2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三步。 26.血液凝固是一种____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___。 27.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___和____。 28.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用的抗凝剂是____和____。 29.大面积烧伤病人以补充____为最好;严重贫血的病人宜输入____。

生理学重点笔记

前言课前导入 一、考情分析:“鸡肋” 二、科目特点: 面宽、点多、机制多 多思、多练、重理解 三、课程特点和要求: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三、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细胞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一)单纯扩散 1.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的低浓度区一侧顺浓度差跨膜的转运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转运物质:除O2、CO2、NO、CO、N2等气体外,还有乙醇、类固醇类激素、尿素等。 3.特点: ①顺浓度差,不耗能; ②无需膜蛋白帮助; ③最终使转运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消失。 (二)易化扩散 是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载体转运 通道转运 1.以载体蛋白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 ◇例子“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到组织细胞” ◇特点: (1)载体蛋白质有结构特异性; (2)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转运): 主要通过通道蛋白质(简称通道)进行的。其转运物质的能力受膜两侧电位差或化学物质的影响,故有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之分。 ◇特点:(1)相对特异性; (2)无饱和性; (3)有开放、失活、关闭不同状态。 ◇例子:Na+、K+、Ca2+等都经通道转运。 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 K+通道阻断剂——四乙铵 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 (三)主动转运 1.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泵)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2.钠泵 钠泵就是镶嵌于细胞膜上的Na+-K+依赖式ATP酶。 Na+-K+依赖式ATP酶(钠泵) 3.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①由钠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和细胞外的高Na+,这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②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与形态。 ③它能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这种势能贮备是 可兴奋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这也是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逆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能量来源。 4.主动转运的类型 (1)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直接利用ATP的能量逆浓度差和电位差对离子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除钠泵外,还有Ca2+泵(或称Ca2+-Mg2+依赖式ATP酶)、H+泵(质子泵)和碘泵等。 (2)继发性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所需的能 .

生理学-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考纲 第五单元呼吸系统 第一节肺通气 第二节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核心命题点: 1.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2.呼吸的调节 呼吸? 第一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 1.呼吸运动(原动力) ●吸气肌:肋间外肌、膈肌——使胸廓扩张; ●辅助呼吸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辅助吸气)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壁肌

表:呼吸运动的形式 形式表现主要参与的肌肉出现的可能原因 腹式呼吸腹壁起伏膈肌提示胸部疾患,也见于幼儿胸式呼吸胸壁起伏肋间外肌提示腹部疾患 混合式呼吸腹壁和胸壁都有起伏膈肌和肋间外肌正常呼吸形式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吸气是主动 呼气是被动 平衡均匀 用力呼吸运动时; 吸入气氧含量减少时、二氧 化碳含量增多时 吸气、呼气都是主 动的 深快,费力; 当严重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时,会出 现呼吸困难 平静吸气时,参与呼吸动作的主要肌肉是 A.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 B.膈肌和肋间内肌 C.膈肌和肋间外肌 D.肋间内肌和腹壁肌 E.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 『正确答案』C 2.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0-肺回缩力 =-肺回缩力 呼气末:-3—-5mmHg 吸气末:-5—-10mmHg

胸内压作用: ①牵引肺,实现肺通气 ②促进静脉血、淋巴液回流 3.肺内压(肺泡内压力) ——由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简单的事情术语化—— 肺通气的阻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实现肺通气

→保持不同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防止肺水肿 肺泡液-气界面形成的表面张力 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成分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B.主要成分是糖脂复合物 C.可防止肺气肿的发生 D.由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 E.主要作用是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正确答案』A 气道阻力 请思考? ——为何阻塞性肺病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支气管哮喘患者呼气比吸气更为困难,其原因是 A.吸气是被动的,呼气是主动的 B.吸气时肺弹性阻力小,呼气时肺弹性阻力大 C.吸气时胸廓弹性阻力小,呼气时胸廓弹性阻力大 D.吸气时气道阻力减小,呼气时气道阻力增大 E.吸气时胸内负压减小,呼气时胸内负压增大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吸气——肺扩张——气管扩张——口径加大——阻力减小; 呼气——肺缩小——气管缩小——口径减小——阻力加大。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1.基本肺容积:基本肺容积是指相互不重叠、全部相加后等于肺总量的指标。 ①潮气量 ②补吸气量 ③补呼气量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作者:————————————————————————————————日期:

血液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osmotic pressure) 2.(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 4.(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5.生理性止血(physiology hemostasis) 6.血浆(plasma) 7.血清(serum) 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9.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二、填空题 10.体液约占体重的 %,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细胞外液占体重的%,血浆约占体重的%。 11.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它取决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的比值,正常值为。 12.造血过程可分为阶段、阶段和阶段等三个阶段。 13.白细胞可分为、、、、等五类。 14.正常人血小板数量是,当血小板数减少到以下时,可出现紫癜。 15.血液和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按其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统一命名。 16.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和 ,都需 要、、、、、、、的参与。 按始动因子的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包括性凝血和性凝血两条途径。 17.体内的抗凝系统可分为抗凝系统和抗凝系统两类。 18.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和。 19.ABO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四种血型;Rh血型系统将 人类的血型分成和两种血型。 20.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和三大类。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它是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是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参与血液凝固。 21.内环境稳态是指的各种和相对稳定,即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2.抗凝血酶中最重要的是,它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丧失活性。 三、选择题 A型题 23.下述哪种因子不存在于血浆中? A.Ⅴ因子 B.Ⅲ因子C.Ⅹ因子 D.Ⅻ因子E.Ⅶ因子 24.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C.红细胞表面特凝集原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25.下列关于输血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ABO血型系统相符合便可输血,不需进行交叉配血 B.O型血的人为“万能供血者” C.AB型血的人为“万能受血者” D.将O型血液输给其它血型的人时,应少量而且缓慢 E.Rh阳性的人可接受Rh阴性的血液

生理学重点笔记92900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核分支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核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P4 3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生理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在人和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所必需,也是兴奋性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生物电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及互相协调来完成。 4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刺激量包括三个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5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的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6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 7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 8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9局部电位:给予细胞膜一定的去极化刺激时,会引起部分钠通道的激活和内向离子电流,使膜在电紧张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极化,但此时如果外向K电流仍然大于Na内向电流,膜电位又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如此形成的膜电位称之为局部电位。 10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一可传播的膜电位迅速波动。 11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3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①,膜外K浓度与膜内K浓度的差值决定Ek,因而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会显著影响静息电位。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也就增大。③,钠-钾汞活动的水平对静息电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4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动作电位一经出现,其幅度就达到一定的数值,不因刺激的增强而随之增大,动作电位的这一特性称为全或无②动作电位的另一特性就是可传播性。③动作电位的脉冲性,即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15常见的物质跨膜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纯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并不消耗能量。是被动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顺着电化学梯度跨膜移动的现象,并不消耗能量。课分为两种类型:①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载体蛋白携带,通过其构型改变实现跨膜物质转运。其特点是物质与载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②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通道蛋白组成跨膜水相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电位梯度迅速跨膜移动。其结构功能状态可随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具有开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资料讲解

大脑与神经 第一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主要由神经细胞(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nglia)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 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参与髓鞘的形成。 (一)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朗飞氏结、轴突终扣。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形状不 一,5~100μm。 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细胞膜膜蛋白:决定了神经元细胞膜的性质,其中有些是离子通道(Na+、 K+、Ca2+、Cl- 通 道);有些膜蛋白是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 可使某种离子通道开放。

尼氏体(特征性结构):光镜下: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细胞质 (神经元胞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合成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 要(核周质)的结构 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以及肽类神经调 质。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在硝酸银染色的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细丝,在细胞质内交织成网。 (特征性结构)并深入树突和轴突。电镜下:神经丝和微管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骨架,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脂褐素 细胞核圆型,一个,居中,大、染色浅、核仁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 特点:大、圆、淡、核仁清晰 ①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

着色浅,核仁大; ②细胞质: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线粒 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 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化 学信息的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在神 经元的轴突终末合成。 神经调质=神经肽:在胞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通过轴浆运输至轴突末梢。 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按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分类: A)感觉神经元 (sensory neuron):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motor neuron):从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带给肌肉和腺体,控制着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元。 C)中间神经元 (interneuron)=联络神经元: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试题精选 一、填空题 1.体液约占体重的① %,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②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③ %,血浆约体重的④ %。 2血装的渗透压大约与① %葡萄糖或② %氯化钠溶被相等,当血浆渗之 压明显降低时,进人红细胞内的水分③,致使红细胞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⑤。 3.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①、②和③三大类。其中含量最多的是④它是构成血浆⑤渗透压的主要成分,⑥是防御功能的的重要组成部分,⑦则参与血液凝固。 4.正常人血家的PH值为①,成它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②的比值,正常值为③。 5.造血过程可分为①阶段、②阶段和③阶段等三个阶段。 6.红细胞的功能是①和②。生成红细胞所需的原料主要有③、 ④、⑤和⑥。 7. 白细胞可分为①、②、③、④和⑤等五类。 8.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是①,当血小板数减少到② _以下时,可出现紫癜。 9.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①。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以②统一命名。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③、④和⑤。按始动凝血的因子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可分为⑥性凝血和⑦性凝血两条途径。 10. 体内的抗凝系统可分为①抗凝系统和②抗凝系统两类。 11. 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①、②、③和④。 12. ABO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①型、②型、③型和④ 型四种血型;Rh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⑤和⑥两种血型。 二、选择题 [A型题] 1.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 A. [Na+] B. [K+] C. [Ca2+] D.胶体渗透压 E.总渗透压 2.用溶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离子浓度,其结果是() A.血[K+ ]偏高 B.血[Na+ ]偏高 C.血[Ca2+ ]偏高 D.血[Cl- ]偏高 E.各种离子浓度变化不大 3.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的() A.膜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脆性减小

生理学-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考纲分析及考分预测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呼吸肌,胸内负压,肺泡活性物质; 基本肺容积:肺活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呼吸运动的调节:化学因素和肺牵张反射对呼吸的调节。 概述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包括三个过程: 一、肺通气 1.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有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 2.胸膜腔负压:胸膜腔内的压力通常都低于大气压故简称胸内负压。1)行成原理: ①胸膜腔密闭。(气胸时负压消失) ②胸廓的发育大于肺的发育。 ③肺是弹性组织被牵张时有回缩力。 2)胸腔负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0-肺回缩力 可见胸腔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决定的。 3)生理意义 (1)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

(2)促进V血和L液的回流。 (3)维持气管和纵隔的位置。 3.肺通气的阻力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份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2)生理作用: 1)降低肺弹性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固尔苏) 2)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3)防止肺泡内的液体积聚而发生肺水肿。 二、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一)基本肺容积 (1)潮气量 (2)补吸气量 (3)补呼气量 (4)残气量(余气量) (二)肺容量 1.深吸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 2.功能残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3.肺活量:尽力吸气后所尽力呼出的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储备量的多少。 4.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指在一次尽力 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前3秒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83%、96%、99%)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较理想的动态指标。 5.肺总量=肺活量+残气量。 (三)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1.肺(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呼出或吸入的气体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意义: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 2.(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3.肺泡(有效)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并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意义: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 三、呼吸气体的交换 1.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动,直至两处压力相等(可见压力差决定气体方向)。 2.压力差是交换的动力。 分压差:不同器官内同一气体的压力差距。 小结: 1.肺换气透过的结构是呼吸膜。 2.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效能。 3.PO2和PCO2何处最高? (1)PO2:肺泡>血液>组织细胞; (2)PCO2:组织细胞>血液>肺泡。 4.影响肺通气的因素 (1)呼吸膜面积和厚度:3亿肺泡总面积100m2。6层厚度不到1微米。肺毛细血管血量60-140ml(半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二、填空题1.运输功能、缓冲功能、调节体温、防御和免疫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 2.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3.晶体物质、NaCl、蛋白质、白蛋白 4.300mmol/L、不变、正常 5.降低 1.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2.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3.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的,特别是;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特别是。 4.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静脉输入0.85%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血细胞形态_______。 5.若血浆中的白蛋白数量减少,即使保持血浆蛋白总量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1.A 2.B 3.A 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白蛋白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γ-球蛋白 E.纤维蛋白原 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E.碳酸氢钠 3.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4.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E.与血管容积之比 5.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 A.8% B.10% C.12% D.14% E.16% 四、多项选择题(X型题)1.ABC 2.ABCDE 3.ABCE 4.ABDE 5.BDE 18.ABC 19.AD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C.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D.增加了白蛋白 E.增高了血浆晶体渗透压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 ) A.运输功能 B.缓冲功能 C.防御保护功能 D.调节体温 E.参与生理 止血和血液凝固 3.下列关于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B.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血液的颜色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 D.血浆蛋白均由肝脏产生 E. 血液的比重在1.050~1.060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 1.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 2.血浆的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 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用电泳法可进一步将球蛋白分为α 1-、α2、β1-、γ1-球蛋白。正常成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 , 其中白蛋白为40~48g/L ,球蛋白为15~30 g/L 。 3. 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结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经肾脏排 出;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 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 侵;⑥营养功能。 (二)血细胞 1.分为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红细胞最多, 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 2.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3.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4. 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6.大血管中血液的血细胞比容略高于微血管。 二、血量 1.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在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 2.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 。 3.血浆量和红细胞量可按稀释原理进行测定。 4.血量=红细胞总容量/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量/(1-血细胞比容)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1.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 2.血浆的比重为1.250~1.030,其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二)血液的粘度 1.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 2.全血粘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水、酒精、血浆的粘度不随切率的改变而变,称为牛顿液体。 4.全血为非牛顿液体。粘度与切率呈反变关系。 (三)血浆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习题及答案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2.血细胞比容 3.可塑变形性 4.渗透脆性 5.红细胞沉降率 6. 趋化性7. 血浆8. 血清9.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0. 血型11. 体液 12.血液凝固 二、填空题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___ 和 ________ 。血浆是_______ 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 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_____ 。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__ 。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 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 。在脱水时,其值_______ 贫血时,其值__________ 。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_______ o 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____ o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___ 与_______ 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________ 主要是由_________ 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静脉输入0.9 % NaCI CD血细胞形态________ o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 ________ 。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 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____ o 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___ ;女子平均约为_________ 这种差异主要与_________ 水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______ 女子的Hb含量是 ________ o 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_________ ,越不易_____ o 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______ ;女子为 _________ o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 和_______ o 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______ 和_______ o 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________ 下段是________ o 17.胃腺壁细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_______ 吸收障碍,可引起________ o 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________ 曾多所致。 1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______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_________;淋巴细胞占总数的_______ o 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_______ 曾多;肠虫病患者血中_______ 曾多。 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_________ 口很强的______ o 22.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______ 。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________ o 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__ ,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___ o 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______ 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 ________ o 2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 ,______ ,______ 步。 26.血液凝固是一种________ 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________ o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的远祖。最早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对鱼、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大量工作。 盖伦(Galen,129-199)古希腊解剖学家、医生。写出了大量医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文章。 维萨力欧(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开始用人尸作解剖材料,被誉为现代解剖学奠基人,1543年发表《人体的结构一书》,首次引入了寰椎、大脑骈胝体,砧骨等解剖学名词。 哈维(Havey,1578-1657)英国动物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1682年发表《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论》一书,其研究标志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洛维(Lower R,1631-1691)英国解剖学家。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后经丹尼斯(Denis)第一次在人类进行输血并获得成功。 列文虎克(Avan Leewenhock,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改进了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组织的微结构,是首次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物的微生物学家。 林奈(Linnaeus,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奠定了动物学分类的基础。 伽尔夫尼(Galvani L,1737-1798)意大利生理学家。首次发现机体中的带电现象,进行了大量“动物电”方面的实验,开创了生物电研究的先河。 巴甫洛夫(Sechenov IM,1829-1905)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在心血管神经支配、消化液分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次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施塔林(Starling EH,1866-1927)英国生理学家。1915年首次宣布“心的定律”的发现,对循环生理作出独创性成就。1902年与裴理斯(Beiliss WM)合作,发现刺激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1905年首次提出“激素”一词。 朗德虚太纳(Landsteiner K,1868-1943)德国生理学家。首先发现ABO血型,为临床人工输血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坎农(Cannon WB,1871-1945)美国生理学家。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一词,他认为:生活的机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有赖于许多调节机制的作用才得以保持,机体功能的任何变化,都是为保持其内环境生活状态的稳定。稳态已经成为生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试题

填空题 1.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包括__运输功能 _____ 、___缓冲功能____ 、___调节体温_____、__防御和免疫功能_____ 、___生理性止血功能____ 。 2. 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3.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晶体物质形成的,特别是NaCl;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蛋白质形成,特别是白蛋白。 4.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静脉输入%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血细胞形态_正常______。 5.若血浆中的白蛋白数量减少,即使保持血浆蛋白总量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降低。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 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A) A.白蛋白B.α1-球蛋白C.α2-球蛋白D.γ-球蛋白E.纤维蛋白原 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B )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E.碳酸氢钠 3.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A)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4.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E.与血管容积之比 5.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 A.8% B.10% C.12% D.14% E.16% 四、多项选择题(X型题)1. 2. 3. 4. 5.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ABC ) A.缺乏纤维蛋白原B.缺乏某些凝血因子C.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D.增加了白蛋白E.增高了血浆晶体渗透压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ABCDE ) A.运输功能 B.缓冲功能 C.防御保护功能 D.调节体温 E.参与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3.下列关于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BCE ) 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B.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血液的颜色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 D.血浆蛋白均由肝脏产生 E. 血液的比重在~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4.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有(ABDE) A.运输作用 B.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C.调节体温 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参与凝血、抗凝和纤溶 5.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的变化有(BDE)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练习题及答案.docx

生理学 - 第三章血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试题精选 一、填空题 1. 体液约占体重的①%,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②%,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 ③%,血浆约体重的④%。 2 血装的渗透压大约与①%葡萄糖或 ②%氯化钠溶被相等,当血浆渗之 压明显降低时,进人红细胞内的水分③,致使红细胞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⑤。 3.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①、②和③三大类。其中含量最 多的是④它是构成血浆⑤渗透压的主要成分,⑥是防御功能的的重要组成部分,⑦则参与血液凝固。4. 正常人血家的 PH值为①,成它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②的比值,正常值为③。 5. 造血过程可分为①阶段、②阶段和③阶段等三个阶段。 6. 红细胞的功能是①和②。生

成红细胞所需的原料主要有③、 ④、⑤和⑥。 7. 白细胞可分为①、②、 ③、④和⑤等五类。 8. 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是①,当血小板数减少到②_以下时,可出现紫癜。 9. 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①。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以②统一命名。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③、④和⑤。按始动凝血的因子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可分为⑥性凝血和⑦性凝血两条途径。 10.体内的抗凝系统可分为①抗凝系统和②抗凝系统两类。 11.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①、 ②、③和④。 12.ABO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①型、②型、③型和④ 型四种血型 ;Rh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⑤ 和⑥两种血型。 二、选择题 [A 型题 ]

1. 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 A. [Na +] B. [K +] C. [Ca 2+] D.胶体渗透压 E.总渗透压 2.用溶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离子浓度 , 其结果是() A. 血[K + ] 偏高 B. 血[Na+ ] 偏高 C.血[Ca2+ ] 偏高 D.血[Cl - ] 偏高 E.各种离子浓度变化不大 3.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的() A.膜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脆性减小 D.悬浮稳定性差 E.可塑性差 4. 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主要是由于() A.血细胞比容增大 B.血浆卵磷脂含量增多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三 章-血液 https://www.doczj.com/doc/a41906117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2、血量 3、渗透压 4、血沉 5、生理性止血 6、血液凝固 7、血清 8、凝血因子 9、血型 10、交叉配血试验 二、填空题 1、血液由和两部分组成。 2、正常成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即每公斤体重有 ml血液。 3、全血、血浆和红细胞的比重分别由、和的数量决定。 4、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5、正常成年女性红细胞的数量为,血红蛋白浓度为。 6、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是,其根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又称为。 7、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量为,其中嗜碱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为 % 。 8、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共有种,其中唯一不存在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是,不是蛋白质的凝血因子是,大多数凝血因子以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9、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分别由凝血因子、启动。 10、血液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 11、目前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32个,其中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和。

12、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该抗原,分为和。 三、选择题 1、血清是指 A、血液去掉纤维蛋白 B、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沉淀后的上清物 C、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及其他某些凝血因子 D、全血去掉血细胞 E、血浆去掉蛋白质 2、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纤维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因子 D、血小板 E、Ca2+ 3、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Na+含量高 D、K+含量高 E、Cl-含量高 4、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A、运输 O2 和 CO2 B、缓冲功能 C、参与生理止血 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5、低温库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C) A、Cl- B、Ca2+ C、K+ D、Na+ E、有机负离子 6、血量是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相当于每千克体重 A、70ml~80ml B、80ml~90ml C、50ml~60ml D、40ml~50ml E、 60ml~70ml 7、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血管容积之比 C、与血细胞容积之比 D、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E、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8、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渗透压的高低 C、红细胞数量 D、白细胞数量 E、NaCl 的浓度 9、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E、NaCl 的浓度

第三章人体解剖生理学

一、基本概念 1.反应 2.兴奋性 3.刺激 4.可兴奋组织 5.稳态 6.反射 7.负反馈 8.正反馈 9.前馈 10.内环境 11.调节 12.神经调节 13.体液调节 14.反射弧 15.生物节律 16.单纯扩散 17.易化扩散 18.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9.受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20.主动转运 21.被动转运 22.原发性主动转运 23.继发性主动转运 24.极化状态 25.静息电位 26.动作电位 27.局部反应 28.锋电位 29.阈电位 30.前负荷 31.后负荷 32.单收缩 33.强直收缩 34.不完全强直收缩 35.完全强直收缩 36.阈强度 37.超射 38.量子式释放 39.终板电位 40.绝对不应期 41.相对不应期 42.超常期43.低常期 44.最适初长度 45.兴奋性 46.时值 47.去极化 48.复极化 49.超极化 50.电紧张性扩布 51.后电位 52.再生性Na+流

二、补充完善 1.生物体功能调节的3种方式是、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2.反应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和。 3.新陈代谢包括和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5个部分组成。 5.机体的内环境是指位于细胞间的,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根据反馈的概念,人体血压降低可反射性地使血压回升,这种调节属于反馈,而 排尿反射属于反馈。 7.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自 身调节的特点是、。 8.所谓兴奋性就是生物体具有感受,产生的能力。 9.静息电位是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静息电位绝对值称超极化。 10.神经细胞的阈电位是指能使膜对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11.动作电位传到神经-肌肉接头处,使突触前膜释放,使终板膜主要对的通透 性增加。 12.肌肉收缩按其负荷情况和刺激频率表现为收缩、收缩和收缩。 13.根据刺激的产生动作电位的关系可将刺激分为、和。 14.神经纤维在单位时间内最多发生的兴奋次数,只取决于的长短,而与刺激的 无关。 15.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Na+的内流属于膜转运方式中的。 16.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的传导是通过实现的。 17.降低神经细胞外液Na+浓度可使细胞电位的幅度降低,而电位的水平不变。 三、重点掌握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 2.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3.人体功能活动调节中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如何相辅相成的? 4.反应、反射和反馈的概念有何区别? 5.什么是反馈和前馈?比较二者的不同点。 6.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7.叙述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与神经干(如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8.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不同。 9.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引起的骨骼肌收缩经历了哪些生理反应过程? 10.与单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何特点? 11.试述可兴奋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基本原理。 12.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 13.改变后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 14.改变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形式的影响。 四、理论与实验结合 1.组织兴奋性观察的实验中,重点掌握实验包含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 2.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观察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