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进展缓慢,期待新领袖和新方案——华沙气候大会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993.62 KB
- 文档页数:4
华沙气候大会报告起草内幕作者:暂无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3年第12期本刊记者朱艳11月23日,华沙气候大会在磕磕碰碰中闭幕,比预定时间推迟了一整天。
会议11月11日在波兰首都华沙开幕,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谈判代表汇集在波兰国家体育馆谈判。
大会虽然就气候资金和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焦点议题达成协议,但很多人士称之为“无力的协议”。
华沙气候大会的这个结果,相关人士早有预见,因为各方的利益冲突实在是太大了。
前不久,身在国际气候谈判第一线的联合国基金会气候科学特别顾问凯莉·克赖德女士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克博士,向《环境与生活》杂志介绍了此次国际气候谈判的背景和内幕。
据记者了解,华沙气候大会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会议”。
大会的定位很明确——为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铺路。
而巴黎气候大会的相关国家,将为2050年全球升温控制在2℃内承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义务,中国也在其中。
此次气候大会前夕,联合国基金会气候科学特别顾问凯莉·克赖德女士于10月15日来到北京与中国媒体交流。
作为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第五次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撰写人之一,凯莉向《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介绍了IPCC报告形成背后的故事。
IPCC的历次报告为联合国每一次气候大会提供有力的气候数据支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事实上,第五次报告直接关系着华沙气候大会,以及2014年利马气候大会和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议程。
科学证据确认:人类导致气候变化可能性达95%曾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环保顾问的凯莉,很早就开始关注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
以前,IPCC的三个工作组都是同时发布报告。
但最近这次有所不同,据凯莉介绍,今年9月27日,涉及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的第一工作组发布了报告。
而关于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等内容的第二工作组报告,将于明年4月在日本横滨发布。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气候风险与机遇的重要性 (3)二、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 (4)2.1 全球气温变化概况 (5)2.2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5)2.3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三、气候风险管理 (8)3.1 气候风险识别与评估 (9)3.2 气候风险减缓措施 (10)3.3 气候风险应对策略 (11)四、气候资源利用与机遇挖掘 (12)4.1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13)4.2 能源效率提升 (15)4.3 碳捕获与存储技术应用 (16)五、气候适应与健康发展 (17)5.1 城市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18)5.2 农业气候适应技术 (19)5.3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21)六、气候繁荣未来展望 (22)6.1 气候经济转型与创新 (23)6.2 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 (24)6.3 公众参与与社会行动 (25)七、结论与建议 (27)7.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28)7.2 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29)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候风险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背景下,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本文档将对气候风险进行盘点,分析其中的机遇,并展望健康繁荣的未来发展。
我们将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进行梳理,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等。
我们将探讨这些气候风险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如农业、水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的进展。
我们还将关注气候风险带来的机遇,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创新、绿色建筑的推广等。
这些机遇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还将关注气候风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的中暑、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道疾病等。
最后时刻有妥协焦点分歧仍难解 备受关注的联合国第十九次气候变化大会11月23日晚在波兰首都华沙落幕,会期比原计划拖延了一整天。
经过长达两周的艰难谈判和激烈争吵,特别是会议结束前最后48小时,各国代表挑灯夜战,最终就德班平台决议、气候资金和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焦点议题签署了协议。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不愿承担历史责任,在落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问题上没有诚信,导致政治互信缺失,加上个别发达国家的减排立场严重倒退,致使谈判数次陷入僵局。
会议最终经过妥协,达成了各方都不满意、但都能够接受的结果。
会期被迫延后一天 不满意但接受结果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会议闭幕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一是重申了落实巴厘路线图成果对于提高2020年前行动力度的重要性,敦促发达国家进一步提高2020年前的减排力度,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围绕资金、损失和损害问题达成了一系列机制安排,为推动绿色气候基金注资和运转奠定基础;二是就进一步推动德班平台达成一致,既重申了德班平台谈判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下进行,以《公约》原则为指导的基本共识,为下一步德班平台谈判沿着加强公约实施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行奠定了政治基础,又要求各方抓紧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未来协议要素,邀请各方开展关于2020年后强化行动的国内准备工作,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确保德班平台谈判于2015年达成协议的积极信号。
解振华表示,尽管会议进程一波三折,但由于与会各方代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组成的“基础四国”提出了促成大会成功的4点建议,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推动会议成功展现了最大的灵活和诚意,华沙大会最终达成了协议。
对此结果,尽管各国都不满意,但都能接受。
出席华沙气候变化大会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1月23日晚发表声明说,华沙气候大会通过的决定,将成为在2015年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普遍协议的重要基石。
中新社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郭金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25日在北京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介绍中方对刚刚落幕的华沙气候大会成果的评价。
秦刚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气候变化华沙会议取得了三项主要成果:一是确定了2015年新协议谈判路线图;二是发达国家承诺出资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三是就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损失与损害机制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同意开启有关谈判。
但他同时指出,发达国家在会上极力推卸历史责任,对切实兑现减排的承诺力度不够,特别是个别发达国家提出了严重倒退的减排指标。
发达国家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来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方面也缺乏政治意愿,既没有提出时间表,也没有具体的数额,只是画了一个大饼,让发展中国家画饼充饥,对于建立损失与损害机制,也是在国际社会巨大压力下才初步同意,没有实质性成果。
这些都对今后的谈判以及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带来不利影响。
秦刚表示,中方为维护国际多边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性,在会上充分显示灵活,为推动本次会议取得成功作出了最大努力。
中方将在气候变化进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气候环境作出贡献。
华沙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后闭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23日晚打破僵局达成协议后在华沙落下帷幕。
尽管大会成果不尽如人意,但中方表示,节能减排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无论谈判进展如何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大会闭幕后对新华社记者说,本次会议主要取得三项成果:一是德班增强行动平台基本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二是发达国家再次承认应出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就损失损害补偿机制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同意开启有关谈判。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合理要求并未全部满足。
发达国家极力推卸历史责任,对于切实兑现承诺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缺乏政治意愿,既没提出时间表也没提出具体数额;对建立损失损害补偿机制,也是在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初步同意,但没有实质性承诺。
次国家级气候外交正接近全球气候治理舞台中心作者:张彦著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4年第07期在当今世界外交舞台,次国家级外交(subnational diplomacy)已成为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次国家级外交现象,是指次国家级政府采取跨国行动,处理传统上被定义为外交政策或国际关系的事务。
国家以下各级政府的運作通常能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于尝试新举措的试点示范更具有政策创新能动性。
次国家级外交与次国家级气候外交的概念及特征有学者认为,次国家级外交的出现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第一,主要参与方必须是国家以下级别的政府(次国家级政府);第二,他们的行动——横向和/或纵向——必须跨越管辖边界(跨国行动);第三,国家以下各级政府的跨国行动必须以解决世界政治问题为目标”。
气候外交通常是指用外交手段支持实现国际和国家层面的气候目标,减轻气候变化对和平、稳定和繁荣的负面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以及政府间气候谈判屡屡陷入僵局,当代的全球气候与环境挑战也正改变传统外交,越来越多新兴的次国家级外交行为体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城市和地区不仅是气候倡议的发起者也是具体落实诸多气候倡议承诺的主体行动者。
城市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凸显,全球诸多城市参与了正式的气候行动网络,如“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盟”(World Organization of United C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地方政府与市政当局团体”(Local Governments and Municipal Authorities Constituency)、“C40 城市气候领导小组”(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Under2联盟”(Under2Coalition)和“气候与能源市长全球盟约”(Covenant of Mayors for Climate & Energy)等。
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谈判:艰难进程与前景展望摘要: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如何推进国际社会达成新的减排承诺协定,成为近年来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议题。
由于各方利益博弈,“巴厘岛路线图”确定的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在实际操作中举步维艰,成果寥寥。
本文对巴厘岛会议以来的国际气候谈判过程和结果进行了粗略梳理,并基于此对将于2011年底在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结果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认识谈判不力的根源所在和研究应对策略之用。
关键词:后京都时代;气候谈判中图分类号:x-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0-02一、“后京都时代”拉开帷幕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导致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这已是世界共识。
正是基于这一共识,才有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出台。
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把缔约方分为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和非附件一国家(发展中国家)。
并要求附件一国家承担一定减排承诺,非附件一国家无需承担减排承诺并,具体规定了第一减排承诺期(截止2012年)的减排额度责任和具体额度。
《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之后即所谓“后京都时代”。
后京都时代气候变化谈判的中心议题将包括建立公平、持久、有效的制度框架,长期减排目标和减排义务指标,促使美国回到控制气候变化的进程中来,说服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参与减排等。
二、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的艰难进程为了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前,能够及时达成第二承诺期协议(后京都议定书),以《公约》缔约方会议(cop)为平台,国际社会展开了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气候谈判。
截至2010年12月的坎昆会议(cop16),虽然在一些重要问题和机制上达成了一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上,始终未能形成共识,议定书能否存续仍是扑朔迷离,国际社会悲观情绪日益弥漫。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作者:刘雪莲谭桂照来源:《行政与法》2014年第10期摘要:德班平台建立后,国际气候谈判由“双轨制”变为单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此将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就未来国际气候机制展开谈判,过去相对稳定的国际气候谈判格局发生演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着发展中国家身份的集体认同的变化,以及中国所一贯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重新解读,这些变化将给中国的身份定位及国家利益带来影响。
因此,中国一方面要把握在未来国际气候机制制定中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构,使其适应中国国内中长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要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做负责任的大国,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关键词:国际气候谈判;中国;身份认同;全球气候治理中图分类号:F1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10-0038-06气候变化是当前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单凭一个国家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通过世界各国的有效合作和共同治理来实现。
近几年,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有两个会议值得我们关注:一是2011年底召开的德班会议,二是2012年底召开的多哈会议。
这两次会议带来了国际气候谈判格局的重大变化,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变化趋向。
国际气候谈判格局的新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并将给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带来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国际社会围绕气候问题曾展开过多轮谈判,达成了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京都议定书》及巴厘路线图等众多谈判成果,并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国际气候秩序。
“一直以来,全球气候谈判主要围绕着两大议题展开:一是发达国家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1]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南北格局”。
这种格局是以《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基础的,并在以后历次的气候谈判中得到了落实。
从国家伦理角度反思全球变暖及其应对措施作者:李颖超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01期摘要:全球变暖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各个国家在全球变暖责任的承担上始终无法达成共识,这是国家伦理的缺失。
国家伦理是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对其全体国民及其他国家、整个国际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伦理关怀,具有国际国内两个维度。
我们需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建构国家伦理,为国家间实现责任共担奠定共同道德根基。
并以此为前提,积极寻找应对措施,如绿色气候资金机制的建立及实施,国际环境法律治理委员会的成立,低碳经济的发展及清洁能源的开发等。
关键词:全球变暖;国家伦理;绿色低碳中图分类号: B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1-0043-04一、全球变暖状况及其应对措施不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
历次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签订,似乎都是对这一问题解决方案的一个探讨,但其理想方案的达成尚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2013年11月召开的华沙气候大会,以超时一天的议程达成了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协议。
但对于关键问题的解决还未见到实质性的突破。
各个国家如何提高减排承诺,如何实现减排资金、技术上的援助,如何进一步搭建全球气候协议的新框架,这些问题又将成为新一轮博弈的焦点。
(一)全球变暖现状、成因及主要影响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全球温度已升高了0.6℃以上。
与此同时,过去20年中有17年刷新了历史最高气温纪录。
[1] 近50年来,除南极外,各个大陆平均气温显著变暖。
20世纪以来,地球表面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74℃,从而使20世纪成为至少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100年。
而且全球气温正在加速变暖,在有纪录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1995年到2006年的12年之中就有11个上榜。
[2]致使全球持续升温的原因有两个: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致使全球温度急剧升高。
华沙成了世界的焦点2013年11月的波兰首都华沙,注定是举世瞩目的地方。
联合国气候大会11日在这里召开,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人员从五洲四海聚集在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气候盛会。
华沙国家体育馆矗立在波兰的母亲河维斯瓦河东岸。
2012年欧洲杯开幕式曾在这里举行。
如今,充满竞赛气息的运动场内临时搭建了众多会场,成为世界各国代表们就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商讨、交锋、论战之地。
此次会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大会。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看来,大会同样也是一场竞赛。
参加者是你我他,但决不出胜负。
大家要么一起赢,要么一起输。
面对愈来愈紧迫的挑战,各国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多边谈判进程。
中国奉献了最绿的边会中国林业奉献给这次世界盛会的,是一场高水平、高质量的边会。
这是11场“中国角”边会中惟一的由林业唱主角的边会。
作为开场之戏,“林业碳汇的产权及标准化研讨会”14日举办。
两位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喀麦隆代表早早赶到会场,认认真真坐在了第一排,自始至终听完了每一位专家的报告。
各国的代表越聚越多。
第二天还有代表问询赶去,索要中国林业碳汇的资料。
华沙联合国气候大会关注中国林业碳汇文/本刊特约记者 铁铮WarsaW UN Climate CoNfereNCe foCUsed oN ChiNa's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据统计,参加会议的有荷兰、德国、美国、莫桑比克、加拿大、芬兰、赞比亚、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80多名代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边会的负责人称,首场边会就吸引了如此多的人参加出乎意料,显示了人们对中国林业的重视。
这场被称为气候大会最绿的边会,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主办。
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古珍共同主持了边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