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感染的护理预案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picc导管应急预案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管在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常见的导管类型,PICC导管(全称为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然而,使用PICC导管并非没有风险,当出现问题时,我们需要有应急预案,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PICC导管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应对PICC导管相关问题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护士应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首先,护士应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熟悉PICC导管的操作过程、使用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只有了解身处导管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护士们才能在意外发生时快速做出反应。
其次,护士需要掌握科学的导管护理技巧。
包括正确穿刺操作、导管固定与维护以及导管周围皮肤的清洁和消毒等。
及时清洁和消毒导管周围的皮肤以及导管本体,有效预防导管感染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护士需要做好PICC导管留置部位的观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行动。
譬如,如果患者突然出现不适,如剧烈疼痛、肿胀或红斑,可能是导管位置不当或者血管穿刺出血而导致的,护士需要迅速切断导管通路并立即向医生汇报。
另外,护士应持续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
患者在使用PICC导管时,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发热和头晕等不适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与导管应急有关,护士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在PICC导管应急预案中,护士还需掌握PICC导管的拔除技巧。
拔除PICC导管时,需要谨慎处理导管尾端,以免导管断裂或滑脱。
拔除导管后,护士应当及时在导管拔除部位进行良好的止血处理,并为患者进行导管拔除后的观察。
当PICC导管应急情况发生时,护士还需迅速寻求有关医生的帮助。
如果所面对的问题超过了护士的处理能力,需要请示上级医师,并遵循医生的指导执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此外,应急预案不仅仅是护士个人的事务,团队的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PICC导管感染的防治及护理【摘要】目的临床上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手术治疗,引起有关的血源性病菌感染,为此提出一些防治及护理措施。
方法经过分析采用PICC置管的患者的治疗过程,随访记录肿瘤患者的愈后情况并作讨论。
结果遵守严格的医护操作章程,降低甚至杜绝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外周静脉置管的导管的使用期限。
结论采用外周静脉置管方式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的操作章程,以免造成血管的损伤,这一治疗方法在预防导管的相关感染时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PICC;导管感染;防治;护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英文缩写为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静脉导管,使其尖端处在上腔静脉或者锁骨的下静脉部位。
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小小,避免了多次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问题的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导管受到病原菌的侵入感染[1]。
该治疗方式对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防治及护理工作上特别有效,十分有意义。
因此,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以减轻肿瘤患者的病痛,早日恢复健康。
一、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之间于我院肿瘤科室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41~76岁,置管时间在半个月到四个月之间,对肿瘤患者进行穿刺置管。
该过程要严格遵守操作章程,实现置管的工作后要拍摄X片子进行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之后对患者置管后的情况进行记录。
本实验调查发现,发生感染的患者4例,感染率为5%,患者的感染部位只是在穿刺点位置的周围,并伴有局部红肿的现象,严重的会有些许化脓和血源性病菌感染的症状。
1.2方法对4位肿瘤患者的导管感染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按时更换无菌纱布敷料,揭下敷料时一定要注意从一头慢慢揭下,以免造成患者的不适,对穿刺点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或者其他消毒液进行消毒,应对穿刺点周围的一定大的范围进行消毒,以将感染部位处理干净,最终患者的感染部位完全处理好,不影响置入的导管的使用期限。
探索新生儿 PICC 导管相关感染的惊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以 50 例 PICC 置管新生儿为对象,研究时间是 2018 年 12 月-2020 年 12 月,详细记录 PICC 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并制定护理对策。
50 例新生儿中PICC 导管相关感染发生 10 例(20.00%)。
PICC 导管相关感染组新生儿与无感染组新生儿比较,分娩方式、机械通气史、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差异 P<0.05。
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 PICC 导管相关感染惊险因素包括分娩方式、使用抗菌药物、机械通气治疗,差异 P<0.05 PICC 导管相关感染惊险因素包括剖宫产、未使用抗菌药物、机械通气治疗,需加强护理干预,预防PICC 导管相关感染。
PICC 导管;感染;惊险因素;护理对策PICC 置管是输液环节中的患上力助手,广泛应用于危重症、化疗患者的治疗中,提供一条快捷、安全、方便、有效静脉通路,有效预防多次穿刺的痛苦,减轻负担,促进治疗[1。
] 新生儿 PICC 导管相关感染是因新生儿血管留置导管发生真菌血症、菌血症,主要症状为炎症、发热等,采用外周血液诊断为阳性。
新生儿发生PICC 导管相关感染影响治疗,严重者威胁生命安全,需分析惊险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护理对策。
本文将以 50 例新生儿为对象进行研究,详细如下:1.1 普通资料以 50 例 PICC 置管新生儿为对象,研究时间是 2018 年 12 月-2020 年 12 月。
所有新生儿中,男 26 例,女 24 例;最小年龄是 0.5h,最大年龄是 3 天,平均(1.56±0.28)天;体重是 1342g-2312g,平均是(1664.23±121.67)岁;剖宫产 40 例,自然分娩 10 例;胎龄是 30-39 周,平均是(34.12±2.84)周。
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
1.2 方法详细统计所有新生儿的普通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情况。
picc导管应急预案导管是一种医疗器械,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领域。
特别是PICC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作为一种长期应用的导管,被广泛用于化疗、营养补给等治疗过程中。
然而,在使用导管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突发情况,因此制定一份严谨可靠的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PICC导管应急预案进行探讨。
一、预案目的PICC导管应急预案的目的是确保在导管使用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情况,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治疗效果。
通过合理的预防、技术操作和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导管使用过程的风险。
二、预案内容1. 应急物资准备在使用PICC导管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应急物资,确保充足供应,包括消毒液、导管修补工具、敷料、止血带等必要物品。
同时,也需要对这些物品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保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2. 预防感染患者使用PICC导管是为了治疗,因此预防感染是应急预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医务人员在操作前应进行充分的手部消毒,并采用无菌技术进行导管插入和维护。
定期更换导管和敷料,严格控制导管入口处的消毒,减少感染的风险。
3. 突发情况处理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主要包括导管脱出、堵塞、血液外渗等。
医务人员需要熟悉导管的解决技术,并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
如导管脱出时,应及时停止使用地柜,并将其重新固定;导管堵塞时,可试用生理盐水冲洗或采用推注技术进行疏通。
4. 患者教育与监测PICC导管使用后,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和指导,让患者了解PICC导管的使用原理、插入位置及保养方法,并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同时,定期进行PICC导管的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5. 应急培训与维护为了保证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医疗机构需要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应急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对PICC导管进行规范的维护,定期检查和更换,确保其性能和安全性。
PICC导管在化疗中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预防措施现状PICC导管在临床肿瘤化疗中应用广泛,是患者治疗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之一。
而由此发生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其常见合并症,可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病外痛苦,因此,必须给与积极的预防措施以控制其发生。
本文从其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对近期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提供系统依据。
标签: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护理措施目前,肿瘤化疗均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具有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特点,可更充分的满足周期化疗和营养支持的需要[1]。
相关数据显示[2],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导管相关感染中最严重的类型,不仅会影响化疗的进展和效果,还会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以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防控CRBSI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据此,本文对近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1 CRBSI的诱发危险因素1.1宿主因素汤欣[3]认为,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可导致中性粒细胞高度减少或缺乏,而白細胞计数一旦低于4×109/L,其机体免疫功能就无法抗衡细菌的侵袭。
另外,很多患者无菌意识不强,如果健康教育不足或缺失,其自我维护导管即会出现不到位,进而导致CRBSI的发生。
张晓霞等[4]指出,年龄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一个等级,CRBSI发生率则增加4.645倍。
1.2导管因素马晓燕[5]通过研究认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和CRBSI联系密切,可有效防止血液返流,减少血栓形成的三向瓣膜导管CRBSI发生率低于前端开口无瓣膜结构的导管。
此外,正压输液接头的消毒更换不及时可导致微生物直接进入血液引发CRBSI;而导管固定不牢,是导致导管局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一旦处理不及时,就会迅速发展为CRBSI。
1.3操作因素穿刺部位是诱发导管静脉炎的原因之一,静脉选择不当会导致血管机械性损伤。
马晓燕等指出,多次穿刺可使皮肤防御能力下降,增加CRBSI 发生几率。
picc导管应急预案导管是PICC(外周静脉中心插管)程序中的关键步骤。
它是一种通过血管插入体内的管状装置,用于输送药物、营养物质、适当监测和处理某些疾病等情况。
然而,即使在最精心策划和操作的过程中,导管故障或并发症可能会发生。
为了应对这些意外情况,PICC团队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导管应急预案,以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
一、应急预案的目标PICC导管应急预案的目标是确保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诊断和处理导管相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并保障患者的安全。
预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问题,并合理规划各种操作步骤和资源的调度,以确保团队的协作和高效配合。
二、应急预案的内容1. 人员准备预案应明确指定PICC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包括导管操作人员、医生、护士等,以确保在应急情况下各个团队成员都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
2. 快速诊断在应急情况下,快速准确地诊断导管问题的类型和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预案应包括常见导管问题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如漏液、阻塞、非预期拔管等,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
3. 救援措施预案应明确列出在不同导管问题情况下的应急救援措施。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局部修复、导管取出、更换导管等,不同的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救援方案,并确保团队成员能够熟练操作和配合。
4. 报告和记录在应急情况处理完毕后,相应的报告和记录是必不可少的。
预案应包括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记录的方式和存档的要求等,以便于后续跟踪和分析问题的原因。
5. 团队培训和演练为了确保预案的有效执行和团队的协作,定期的培训和演练是必要的。
预案应明确培训和演练的计划和方法,包括模拟真实应急情况、讨论分析问题、及时修正和完善预案等,以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反应能力。
三、应急预案的实施与监控实施应急预案需要全体PICC团队成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团队领导者应对预案的执行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分析目的分析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100例肿瘤化疗行PICC置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同时,加强置管感染的预防。
对比两组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容易并发感染,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感染的预防,有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标签: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预防;护理对策外周置入静脉导管简称PICC导管,材料为硅胶,该类材料对血管刺激程度较轻,可长期用于静脉留置,留置时间最长可达 1 年,是从肿瘤患者手臂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将导管置入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以避免化疗药物直接刺激手臂静脉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
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血管定位准确、成功率高、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需长期输液者、输入刺激性药物者、需长时间连续输液者。
但是,置管的同时也加大了置管相关感染的危险性,本研究分析了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行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100例纳入本研究,均自愿接受PICC。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共计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1.25±11.64)岁;体重49~74kg,平均体重(60.54±10.38)kg;其中肺癌17例、肝癌13例、乳腺癌15例、食管癌2例、胃癌2例、结直肠癌1例。
研究组共计50例,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1.30±11.78)岁;体重48~75kg,平均体重(60.73±10.54)kg;其中肺癌18例、肝癌12例、乳腺癌14例、食管癌2例、胃癌2例、结直肠癌2例。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措施引言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在使用导管(如导尿管、静脉插管、气管插管等)时导致的感染。
它是医疗领域中常见的一种感染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正确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措施以及常用的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常见症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症状常常包括: - 发热 - 导管周围红肿、疼痛、渗液 - 导管周围皮肤感染 - 肺部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措施及时更换导管导管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定期更换导管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不同类型的导管更换频率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建议每3至7天更换导尿管,每7至10天更换静脉插管。
保持导管清洁导管使用期间,定期进行导管清洁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清洁导管时,应使用温水和适量的洗涤剂轻轻擦拭导管表面。
切忌使用含酒精的溶液清洗导管,因为酒精可能会导致导管材料的损坏。
注重手卫生手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保持良好的手卫生至关重要。
在操纵导管之前和之后,请务必洗手,并正确使用洗手液或酒精洗手液。
避免过度操作过度操作导管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在操作导管时,应尽量减少操作次数和时间,避免频繁更换导管位置。
使用抗菌导管对于高危患者,如重症监护室患者、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等,可以考虑使用抗菌导管。
抗菌导管表面涂层含有一定浓度的抗菌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减少感染的风险。
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常用措施培训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因此,培训医护人员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步骤之一。
规范导管的选择和使用选择合适的导管,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导管,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同时,应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采用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加强环境清洁保持患者的环境清洁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PICC导管感染的护理预案
1、PICC 针眼处及周围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时,发热(排除疾病引起)疑似导管感染,抽取两处静脉血(导管内、对侧肢体外周血)行血培养,若 2 套血培养均为阳性,导管内培养出的菌落数为对侧外周血的 5 倍以上,则为导管感染,根据病情行以下处理:
(1)消炎药封管(万古霉素或其他头孢类)3-7 天;
(2)观察体温变化;
(3)拔管;
(4)配合静脉使用消炎药 3-7 天。
2、出现局部感染时:
(1)轻者可使用康慧尔透明贴固定;
(2)或局部活力碘湿敷 10-15 分钟;
(3)或与庆大霉素或消炎药纱布局部湿敷;
(4)严重时配合静脉使用抗生素 3-5 天。
纱布妥善固定,每班交接班,防止导管脱出,每天换纱布,观察针眼及局部状况,及时了解转归,进行下一步处理。
3、加强健康宣教,取得理解和配合。
4、做好护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