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顶龙骨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铝合金吊顶龙骨的常见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质量通病1
主龙骨、次龙骨纵横方向线条不平直
原因分析
1、主龙骨、次龙骨受扭折,虽经修整,仍不平直
2、挂铅线或镀锌铁丝的射钉位置不正确,拉牵力不均匀
3、未拉通线全面调整主龙骨、次龙骨的高低位置
4、测吊顶的水平线有误差,中间平面起拱度不符合规定
防治措施
1、凡是受扭折的主龙骨、次龙骨一律不宜采用
2、挂铅线的钉位,应按龙骨的走向每间距1.2米射一支钢钉
3、拉通线,逐条调整龙骨的高低位置和线条平直
4、四周墙面的水平线应测量正确,中间按平面拱度1/200~1/300
质量通病2
吊顶造型不对称,罩面板布局不合理
原因分析
1、未在房间四周拉十字中心线
2、未按设计要求布置主龙骨、次龙骨
3、铺安罩面板流向不正确
防治措施
1、按吊顶设计标高,在房间四周的水平线位置拉十字中心线
2、按设计要求布设主龙骨、次龙骨
3、中间部分先铺整块罩面板,余量应平均分配在四周最外边一块
(祁文昌08.06.14)。
吊顶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前应仔细测量,确保准确无误。
2)安装龙骨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组装,保证平直牢固。
3)吊顶面层的安装要注意平整度,必须按照平线起拱,严禁出现硬弯。
4)安装吊挂杆件时要注意牢固度,严禁出现松动变形。
5)安装罩面板时要注意规格和外观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
4、施工安全1)安全防护措施1)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鞋等防护用品。
2)施工现场必须设置警示标志,保障工人的安全。
3)吊装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安全规范进行操作,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应急措施1)发生意外事故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报警求助。
2)施工现场必须配备急救箱,并设立急救站点。
3)施工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为保证吊顶的平整度,需要使用水准仪在房间内每个墙(柱)角上抄出水平点,并弹出水准线。
吊顶次龙骨的下皮线即为沿墙(柱)弹出的水准线,同时需要在混凝土顶板上弹出主龙骨的位置。
主龙骨应从吊顶中心向两边分,最大间距为1000mm,吊杆的固定点间距应在900-1000mm之间。
如果梁和管道固定点大于设计和规程要求,需要增加吊杆的固定点。
在固定吊挂杆件时,可以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吊挂杆件。
吊杆可以采用冷拔钢筋和盘圆钢筋,但采用盘圆钢筋时需要用机械将其拉直。
吊杆的一端需要焊接角码,另一端可以用攻丝套出大于100mm的丝杆。
制作好的吊杆需要做防锈处理,并用膨胀螺栓固定在楼板上。
在固定吊挂杆件时,需要用冲击电锤打孔,孔径应稍大于膨胀螺栓的直径。
如果采用φ10的吊杆,则需要设置反向支撑。
在梁上设置吊挂杆件时,吊挂杆件应通直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当预埋的杆件需要接长时,必须搭接焊牢,焊缝要均匀饱满。
吊杆距主龙骨端部不得超过300㎜,否则需要增加吊杆。
吊顶灯具、风口及检修口等应设附加吊杆。
在龙骨的安装过程中,需要先安装边龙骨,按设计要求弹线,沿墙(柱)上的水平龙骨线把L形镀锌轻钢条用自攻螺丝固定在预埋木砖上,如为混凝土墙(柱)上可用射钉固定。
轻钢龙骨吊顶工程1、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编制轻钢骨架罩面板顶棚工程施工方案,并对工人进展书面技术及平安交底。
〔2〕材料要求1〕轻钢骨架主件为大、中、小龙骨;配件有吊挂件、连接件、插接件。
2〕零配件:有吊杆、膨胀螺栓、铆钉。
3〕按设计要求选用罩面板,其材料品种、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3〕作业条件1〕吊顶工程在施工前应熟悉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
2〕吊顶工程在施工前应熟悉现场。
A、施工前按设计要求对房间的净高、洞口标高和吊顶的管道、设备及其支架的标高进展交接验收。
B、对吊顶的管道、设备的安装及水管试压进展验收。
C、检查材料进场验收记录和复验报告、技术交底记录。
3〕吊顶工程在施工中应做好各项施工记录,收集好各种有关文件。
A、进场验收记录和复验报告、技术交底记录。
B、材料的产品合格证书、性能检测报告。
4〕安装面板前应完成吊顶管道和设备的调试及验收。
2、关键质量要点〔1〕材料的关键要求1〕按设计要求选用龙骨及配件和罩面板,材料品种、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吊顶工程中的预埋件、钢筋吊杆和型钢吊杆应进展防锈处理。
〔2〕技术关键要求弹线必须准确,经复验前方可进展下道工序。
安装龙骨应平直结实,龙骨间距和起拱高度应在允许围。
〔3〕质量关键要求1〕吊顶龙骨必须结实、平整:利用吊杆或吊筋螺栓调整拱度。
安装龙骨时应严格按放线的水平标准线和规方线组装周边骨架。
受力节点应装订严密、结实、保证龙骨的整体钢度。
龙骨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纵横拱度均匀,互相适应。
吊顶龙骨严禁有硬弯,如有必须调直再进展固定。
2〕吊顶面层必须平整:施工前应弹线,中间按平线起拱。
长龙骨的接长应采用对接,经检查合格后再安装饰面板。
吊件必须安装结实,严禁松动变形。
龙骨分格的几何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饰面板块的模数。
饰面板的品种、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外观质量必须符合材料技术标准的规格。
3〕大于3kg的重型灯具、电扇及其他重型设备严禁安装在吊顶工程的龙骨上。
吊顶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精装工程)1.1.1丝杆弯曲,不顺直原因分析:1.工长对班组交底不清,弯曲丝杆依然被使用;2.材料进场验收把关不严,进场时部分丝杆已弯曲;3.材料存放不规范,存放过程中遭到踩踏或重物堆放在上方,造成部分丝杆弯曲;4.吊杆安装后,由于外单位施工原因,引起吊杆移位,造成丝杆弯曲。
问题照片:正确做法:解决措施:1.工长要加强施工前的规范交底,弯曲的丝杆严禁使用,确保施工质量;2.材料员与质量员要严把材料验收关,弯曲的丝杆不得进入库房;3.库管要加强对材料的保管;4.若外单位对我司吊杆造成移动和破坏,及时与甲方、监理进行沟通,留存好检查照片,封板前对弯曲的吊杆进行更换。
1.1.2吊杆安装不顺直,斜拉受力原因分析:1.工长对吊杆安装的质量要求交底不清;2.工人在安装吊杆时随意性大,未按照交底要求进行施工。
问题照片:解决措施:1.工长要加强对吊杆安装的质量交底,过程中加强巡视检查;2.劳务班组要加强自查,主龙骨安装完毕后要统一对吊杆进行检查和调直,确保所有吊杆顺直。
1.1.3有遮挡物导致吊杆安装弯曲原因分析:1.测量放线不到位,导致上下安装相互影响;2.工人对吊杆安装弯曲不重视,施工时遇到遮挡物时,未及时向工长反应寻找应对之策,而是自我决断,盲目施工。
问题照片:解决措施:1.工长要加强对吊杆安装的质量交底,过程中加强巡视检查;2.劳务班组要加强自查,主龙骨安装完毕后要统一对吊杆进行检查和调直,确保所有吊杆顺直。
1.1.4吊杆大于1.5米,未设置反支撑原因分析:层楼标高过高,为节约成本,直接设置吊杆,导致吊杆长度大于1.5米,易造成吊顶晃动、开裂。
问题照片:正确做法:解决措施:1.在现有的施工基础上增加反支撑;2.先设置转换层,确保转换层稳固,再由转换层向下设置吊杆。
1.1.5吊顶主龙接头未固定,易松脱原因分析:1.施工前,工长对龙骨安装的交底不明确,未强调主龙骨相接时要铆接牢固;2.班组对吊顶施工的质量意识不高,过程质量监督巡查不到位。
轻钢龙骨吊顶工程1、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编制轻钢骨架罩面板顶棚工程施工方案,并对工人进行书面技术及安全交底。
(2)材料要求1)轻钢骨架主件为大、中、小龙骨;配件有吊挂件、连接件、插接件。
2)零配件:有吊杆、膨胀螺栓、铆钉。
3)按设计要求选用罩面板,其材料品种、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3)作业条件1)吊顶工程在施工前应熟悉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
2)吊顶工程在施工前应熟悉现场。
A、施工前按设计要求对房间的净高、洞口标高和吊顶内的管道、设备及其支架的标高进行交接验收。
B、对吊顶内的管道、设备的安装及水管试压进行验收。
C、检查材料进场验收记录和复验报告、技术交底记录。
3)吊顶工程在施工中应做好各项施工记录,收集好各种有关文件。
A、进场验收记录和复验报告、技术交底记录。
B、材料的产品合格证书、性能检测报告。
4)安装面板前应完成吊顶内管道和设备的调试及验收。
2、关键质量要点(1)材料的关键要求1)按设计要求选用龙骨及配件和罩面板,材料品种、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吊顶工程中的预埋件、钢筋吊杆和型钢吊杆应进行防锈处理。
(2)技术关键要求弹线必须准确,经复验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安装龙骨应平直牢固,龙骨间距和起拱高度应在允许范围内。
(3)质量关键要求1)吊顶龙骨必须牢固、平整:利用吊杆或吊筋螺栓调整拱度。
安装龙骨时应严格按放线的水平标准线和规方线组装周边骨架。
受力节点应装订严密、牢固、保证龙骨的整体钢度。
龙骨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纵横拱度均匀,互相适应。
吊顶龙骨严禁有硬弯,如有必须调直再进行固定。
2)吊顶面层必须平整:施工前应弹线,中间按平线起拱。
长龙骨的接长应采用对接,经检查合格后再安装饰面板。
吊件必须安装牢固,严禁松动变形。
龙骨分格的几何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饰面板块的模数。
饰面板的品种、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外观质量必须符合材料技术标准的规格。
3)大于3kg的重型灯具、电扇及其他重型设备严禁安装在吊顶工程的龙骨上。
吊顶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一、整体紧缝吊顶质量缺陷1、现象(1)接槎明显。
(2)面层饶度大,不平整,甚至变形。
2、原因分析(1)接槎明显1)吊杆(吊筋)与龙骨(搁栅)、主龙骨与龙骨拼接不平整。
2)吊顶面层板材拼接不平整,或拼接处未处理就贴胶带子纸(布),批腻子又没有找平,致使拼接处明显突起,形成接槎。
(2)面层裂缝1)木料材质差,含水率高,收缩翘曲变形大;采用轻钢龙骨或铝合金吊顶,吊杆与主、次龙骨纵横方向线条不平直,连接不紧密,受力后位移变形。
2)吊顶面板含水率偏大,或产品出厂时间较短,尚未完全稳定,面板产生收缩变形(Fc板等产品尤为严重)。
3)整体紧缝平顶,拼接缝处理不当或不到位,易产生拼缝处裂缝。
(2)面层饶度大、不平整:1)见本条原因分析(2)第1)条。
2)吊顶施工未按规程(范)操作,事前未按基准线在四周墙面上弹出水平线,或在安装吊顶过程中没有按规范要求起拱。
3、防治措施(1)接槎明显:1)吊杆与主龙骨、主龙骨与次龙骨拼接应平整。
2)吊顶面层板材拼接也应平整,在拼接处面板边缘如无构造接口,应事先刨去2mm左右,以便接缝处粘贴胶带纸(布)后使接口与大面相平。
3)批刮腻子须平整,拼接缝处更应精心批刮密实、平整、打砂皮一定要到位,可将砂皮钉在木蟹上作均匀打磨,消除接槎。
(2)面层裂缝:1)吊杆与龙骨安装应平整,受力节点结合应严密牢固,可用沙砂袋等重物试吊,使其受力后不产生位移变形,方能安装面板。
2)湿度较大的空间不得用吸水率较大的石膏板等作面板;FC板等材料应经收缩相对稳定后方能使用。
3)使用纸面石膏板时,自功螺钉与板边或板端的距离不得小于10mm,也不宜大于16mm;板中螺钉的间距不得大于200mm。
4)整体紧缝平顶其板材拼缝处要统一留缝2mm左右,宜用弹性腻子批嵌,也可用107胶或木工白胶拌白水泥掺入适量石膏粉作腻子批嵌拼缝至密实,并外贴拉结带纸或布条1—2层,拉结带宜用的确良布或编织网带,然后批平顶大面。
装修施工石膏板吊顶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1、吊顶龙骨架不平整
原因分析:
1)、墙面四周未弹标高控制线。
2)、吊杆或吊筋间距过大、吊筋不垂直,使龙骨受力不均匀。
3)、主龙骨与主吊挂、副龙骨与主龙骨没连接紧密。
4)、主龙骨不顺直、龙骨接头安装不平。
5)、横撑龙骨下料不对,过大或过小、或横撑龙骨截面切割产生的毛刺未处理平整。
预防措施:
1)、施工前,根据设计标高,将控制标高线弹出,尺寸准确。
2)、按规范要求,使主龙骨吊筋的间距控制在1000mm~1100mm之间,保证吊筋在一条直线上且每根均垂直。
3)、施工时,保持主龙骨与主吊挂、副龙骨与主龙骨连接紧密,间隙控制在1mm以内。
4)、横撑龙骨严格按副龙骨的间距下料,且待端头的毛刺处理平整后方可安装。
5)、龙骨架与四周的墙体固定牢固无松动。
2、板面裂缝
原因分析:
1)、固定板的螺钉未固定牢固。
2)、固定板的螺钉方法不对。
3)、板与板之间未留缝、或留缝未错缝。
4)、人为的踩坏或灯具、风口等使板面受力。
5)、吊顶面积大或吊顶过长未留施工缝。
6)、龙骨架与墙体四周连接不牢。
预防措施:
1)、螺钉均固定牢固,使板面紧贴副龙骨。
2)、固定螺钉时,采用从板的中央向四周展开固定。
3)、板与板之间预留5~7mm宽的缝隙且保证板面错缝,在对接处,使两板边均为整边或裁割边。
4)、吊顶面上上人必须走主龙骨。
5)、所有的灯具、风口均不能使板面受力。
6)、大面积或通长的吊顶面,中间预留伸缩缝。
装饰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吊顶龙骨1、主龙骨、次龙骨、纵横方向线条不平直A、原因分析(1)主龙骨、次龙骨受扭折,虽经修整,仍不平直。
(2)未拉通线全面调整主权骨、次龙骨的高低位置。
(3)测吊顶的水平线误差超差,中间平线起拱度不符合规定。
B、防治措施(1)凡是受扭折的主龙骨、次龙骨一律不宜采用。
(2)一定要拉通线、逐条调整龙骨的高低位置和线条平直。
(3)四周墙面的水平线应测量正确,中间按平线起拱度1/200~1/300。
2、吊顶造型不对称、罩面板布局不合理A、原因分析(1)未在房间四周拉十字中心线。
(2)未按设计要求布置主龙骨和次龙骨。
(3)铺安罩面板流向不正确。
B、防治措施(1)按吊顶设计标高,在房间四周的水平线拉十字中心线。
(2)严格按设计要求布置主龙骨和次龙骨。
(3)中间部分先铺整块罩面板,余量应平均分配在四周最外边一块,便于调整。
二、纸面石膏板1、拼板处不平整A、原因分析(1)操作不认真,主、次龙骨未调平。
(2)选用材料不配套,或板材加工不符标准。
B、防治措施(1)先安装主龙骨,并拉通线检查其是否正确,然后边安装板边调平,可满足板面平整度。
(2)应使用专用机具和选用配套材料,可合格证加工板材尺寸符合标准,减少原始误差和装配误差,以保证拼板处平整。
2、罩面板大面积不平整,挠度明显。
A、原因分析(1)由于未弹线,导致吊杆间距偏大,或吊杆间距忽大忽小等,吊杆构造不符合要求。
(2)龙骨与墙面间距偏大,致使吊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挠度暴露较为明显。
(3)次龙骨间距偏大,也会导致挠度暴露明显。
(4)采用螺钉固定时,螺钉与石膏板边的距离大小不均匀。
(5)次龙骨铺设方向不妥,不是与板长边垂直,而是顺着罩面板长边铺设,不利于螺钉排列。
B、防治措施(1)按规定在楼板底面弹吊杆的位置线,按罩面板规格尺寸确定吊杆间距。
(2)从稳定方面考虑,龙骨与墙面之间的距离应小于100㎜。
如选用大块板材间距以不大于500㎜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