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淮南子·本经训(4)全文

淮南子·本经训(4)全文

淮南子·本经训(4)全文
淮南子·本经训(4)全文

淮南子·本经训(4)全文

这样,社会提倡仁,是用来防范纷争的;提倡义,是用来纠正狡诈不讲信用的;提倡礼,是用来规范淫乱的;提倡乐,是用来疏通忧愁的。依靠道体神明来安宁天下,这样人心就会返回到人类初始的那种清静无欲的质朴境界;人心一旦返回到这种境界,社会民性就会变善;民性善良就会和天地自然阴阳融会一致,这样四时阴阳和谐有序、万物繁茂、财物充裕,百姓需求一旦满足,贪婪鄙陋、怨恨争斗也就不易滋生。由此看来,以道体治理天下,这仁义就无须实施。用道、用德来安定天下,百姓就会纯真朴实,这样百姓眼睛就不易受美色迷惑、耳朵就不会沉溺于淫声;人们就有可能安闲地坐着歌唱,或悠闲地走着吟唱,或飘散着长发而游荡,眼前即使有毛嫱、西施这样的美女,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演奏《掉羽》、《武象》这样动人的乐曲,也引不起他们的快乐,这样,荒淫放荡、男女混杂的事情就根本不可能在这当中发生。由此看来,用道、用德安定天下,净化人心,这礼乐就无需实施。所以可以这样说,德衰以后才有仁产生,品行败坏后才有义出现,性情失去平和才会用音乐来调节,淫荡风气盛行才会有法度的整治。因此,知道用道体来治理天下,这德就不值得提倡,明白德能净化人心,这仁义就不值得实施,懂得仁义有救败的作用,这礼乐就不值得修订。但如今却是相反:背弃了道体根本而去追求仁义礼乐这些末枝,放弃

了简要的东西而去用繁琐的东西,这样的人是不能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的。

天地之大,可以用矩尺和圭表来测量;星球月亮的运行,可以用历法来推算;雷霆的声音,可以用钟鼓来模仿;风雨的变化,可以按音律来了解。因此,庞大而能看见的东西,总是能够测量的;明亮而能看清的东西,也总是能够观察的;声音能听到的,也总是能够调节把握的;颜色能看到的,也总是能够区别分辨的。但是,那种大到没有极限的东西,天地也就包容不下了;细到不能再细微的东西,神明也就领略不了了。等到制定律历、区分五色、五音清浊、辨别甘苦以后,这至大至微的纯朴之道就散逸了,也就所谓的朴散为器;而到提出仁义、制定礼乐以后,这德也被遗弃而成为虚伪了。当虚伪产生,就有以智谋来愚弄人、以诈术来蒙骗君王的事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有人能占有天下,却未能治理好天下。以前苍颉创造文字,上天担心从此诈伪萌生、去本趋末、弃耕作而务锥刀、天下缺粮,于是降粟雨;鬼恐怕被书文所揭发,故夜哭。伯益发明掘井,龙担心水源干枯而登空离去,山川百神也迁移昆仑栖身。这正是智能越多,德行越薄。所以周朝制造的鼎上铸着巧匠倕的图像,让他衔着自己的手指,以说明过分的智巧是不可取的。

所以,至人对天下的治理,心与神相依处,形与性相谐调;静处时依照德,行动时合附理;顺随事物的自然本性、遵循事物的自身规律;他浑然无为,而天下却自然和顺;他恬澹无欲,而百姓纯朴无华;他不用求神祈福,百姓生命不会夭折;人们间不必怨恨纷争而

给养充足;他的德泽遍及海内外,并延及后世,但人们却不知道施予恩德的是谁。所以,这样的至人活着没有名号,死后没有谥号;他不聚敛财物,也不追求名誉,施恩的人不自以为有恩德而求报答,受恩惠者也不故作姿态而谦让;美德聚集归附于他身上,却不显出盈满。所以,德行聚集的人,说三道四是伤害不了他的;智慧所不能明了的事,能说会道也无法解释清楚的。不说话的辩才、不能具体规定的道,如若有人能通达这种境界,那就叫做进入到天府,这里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法知道它产生的缘由,这就是瑶光。所谓瑶光就是养育万物的意思。

赈济生活贫困的人,补助食用不足的人,这样名声就会树立起来;兴办利民之事,消除社会弊病,讨伐叛乱,禁止凶暴,这样功业就会成功。如果世上没有灾害,那么即使是神也无处表现他的德泽;如果上下和睦团结,那么即使是贤人也无法建树他的功业。以前古帝容成氏的时代,人们像大雁一样有序地在大道上行走,干农活时将婴儿放在巢里也没危险,余粮放在田头也不会丢失;可以尾随虎豹、可以脚踩毒蛇而不受其害,人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够这样太平。而到了尧帝的时代,十个太阳一起出来,烤焦了庄稼禾苗,晒死了树木花草,使百姓没有可吃的食物。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这些凶猛禽兽一起出来残害百姓。于是尧帝让羿在畴华这地方杀死凿齿,在凶水这地方杀死九婴,在青丘泽射死了大风,又往天射落九个太阳,在地下杀死猰貐,在洞庭斩断修蛇,在桑林擒获了封豨。这样,百姓都高高兴兴,推举尧为天子。于是天下不管是广阔的地方还是险峻的

地方、不管是远的地方还是近的地方,都有了道路和村落。舜帝的时代,共工兴起洪水,大水逼近空桑,这时龙门尚未凿开,吕梁还没挖通,长江、淮河合流泛滥,天下四海一片汪洋,百姓都逃往山上,爬上大树。于是舜便让禹疏通三江五湖,开辟伊阙,疏导廛水和涧水,整治疏通大小沟渠,使水流入东海。洪水排泄了,九州大地平静了,百姓们都能各安其生。所以他们都称尧舜为圣人。近代的时候,出了桀、纣两个暴君,夏桀修建了琁室、瑶台、象廊、玉床;商纣设置了肉圃、酒池,并耗尽了天下财物,使百姓精疲力尽;纣王还挖出比干的心脏,剖开孕妇的胎腹,正是天下受到骚扰,百姓受到残害。于是商汤率三百兵车在南巢讨伐夏桀,最终将夏桀放逐囚禁在夏台;周武王率三千甲卒在牧野征伐纣王,在宣室杀死了纣王。这样天下才得以安定,百姓得以和乐。因此他们都称商汤、武王为贤人。由此可见,有贤圣名声的人,必定遭逢过乱世的祸患。

物理学史1

物理学史—— 光学史 一、引言 说起光,我想我们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缤纷多彩的世界,全因为有光;而地球上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物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光。光学的起源和力学、热学一样,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前,我国的《墨经》就记载了许多光学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小孔成像,凹面镜等。西方也很早就有了光学的知识的记载,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约330-260)的《反射光学》(catoptrica)研究了光的反射;阿拉伯学者阿勒.哈曾(Al-Hazen,965-1038)写过一部《光学全书》,讨论了许多光学现象。由此可见,光学真的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光学的发展之初,一步一步来见证光学是如何发展的。 二、正文 首先就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光的观察了。记得以前学过这样一篇文章《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是如圆盘,此所谓近之大而远之小也”,说的就是人们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比中午的时候大而来判断太阳距地球的距离。而在我国的古诗中也体现了光学的应用,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及曹操的“月影星稀,乌鹊南飞”。而光学在我国的歇后语中也有体现,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说的就是时间流逝的快,劝诫我们要珍惜时间;还有“身正不怕影子歪”等。形影不离、形单影只,形影相吊等成语也体现了光学的悠久的历史。而我国关于光学的书面记载的就有《墨经》中的论影,《经下》:“景不徙,说在改为。”《说经下》:“景光至,影亡;若在,尽古稀。”《列子、説符》云:“形柱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柱直随形而不在景;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而我国古代对磷光的记录也是非常的悠久的。磷光最早记载见于汉代《淮南子.汜论训》“老槐生火,久血为磷,人弗性也。”东汉高诱在注中也写到“血精在地,暴露白日则为磷,遥望炯炯如燃磷也。”因而世人将磷光称为“鬼火”“鬼磷”。我国古代还有一项关于光学的应用就是皮影戏,《汉书、列戚传》就有记载“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奇少翁岩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它账,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其中光

这99条名言覆盖了88%地申论、公文写作(上)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出自李白《将进酒》。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自郑板桥《竹石》。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屈原《离骚》,常用于文章结语。 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出自陆游《书愤》。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出自王勃《滕王阁序》,有操守,有志向。 6、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出自《卜居》,辩证的看待问题。 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自《国语》,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结合起来。 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出自《杂说送张琥》,做事如同学问,讲求厚积薄发。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出自阮元。 10、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是毛泽东根据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做的对联,讲求持之以恒。 11-20 1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出自于谦,爱读书,好读书。 1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出自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表信心、信念。 13、人间正道(社会规律)是沧桑(巨大变化) 出自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上半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表社会的巨大变化。 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自李白《行路难》。下半句是。表信念、决心。 15、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出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欧阳修》。眼光放长远,处理好国家大事,自然能解决家事。 1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自《警世贤文》,常用于理论支撑或文章的结语。 17、功崇惟志(志向),业广惟勤(勤奋) 出自《尚书-周书》,建功立业需要有伟大志向,更要有长期的勤奋、行动。 1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忘势》。 19、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出自孙中山。表顺势而为。 20、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出自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体现文化的重要性。 21-30 21、知其事(怎么做)而不度( duó,衡量)其时(时势)则败 出自《全唐文》。下半句是“附其时(时势)而不失其称(衡量)则成”。 22、道虽迩(ěr,距离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自《荀子·修身》。 2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出自毛泽东,看问题流于形式、表面。 2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出自《论语》,以积材为喻,举直材压于枉材之上,能使枉材变直。把贤明的人选拔出来,不贤明的人自然就远离了,人民就会服从,反之则不服。 25、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 是一句谚语,突出的是立法的重要性。 26、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出自《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27、蠹(dù,蛀虫)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出自《商君书·修权》。

《淮南子》

《淮南子》精选编译 张敏 1、原文: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原道训》 白话:把天当成盖子,那么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覆盖的;把地当作车子,那么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装载的。 赏析:有智慧的人,应该将天和地看成是神奇的东西。 2、原文: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泰族训》 白话:能够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就会无敌于天下了。 赏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使我们不受伤害。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们才会成功。 3、原文:蠹众则禾折,隙大则墙坏。《说林训》 白话:蠹虫虽小,多了就会将木头朽折;裂缝虽细,大了就会让土墙倒塌。 赏析:平时我们看到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如果它们聚集在一块,它们就会起到破坏作用。 4、原文: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故君子曰孳孳以成辉(注:火字旁),小人曰怏怏以至辱。 《缪称训》 白话:薄的积累起来就会变成厚的,低的积累起来就会变成高的。因此,君子每天都勤勉努力,最终成就伟大的事业;小人每天都懊恼不满,慢慢地酿成了耻辱。 赏析:任何东西都是慢慢积累而成的。所以我们要和善成德,不要积恶成怨。 5、原文: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积不辍,可成邱阜。《说林训》 白话:一小步一小步不停地走,跛脚的鳖也能够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持续不断地堆积沙石,它也能形成高丘。 赏析:人们只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6、原文:强哭者,虽病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齐俗训》 白话:勉强哭泣的人,即使哭出病来也不让人觉得悲哀;勉强亲切的人,即使是欢笑也让人感到别扭。情感从内心流出,就会感染周围的人。 赏析:情感从内心流出,才会感动别人。 7、原文:神者智之渊也,渊清者智明也。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俶真训》 白话:精神是智慧的渊源,在清明智慧时涌现。智慧是心灵存放的地方,心平气和时智慧才表现出来。 赏析:要让我们的智慧表现出来,就要学会心平气和。 8、原文:夫鉴明者,尘垢弗能薶。神清者,嗜欲弗能乱。《俶真训》 白话:镜子明净、光洁,所以灰尘不能玷污它;神智清醒时,欲望就不能扰乱它。 赏析: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易受到外面事物的干扰。 9、原文: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俶真训》 白话:当人们集中精神观察细微东西的时候,他的耳朵连雷霆的声音也听不到。 赏析:当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时,其它事情对它的影响是极小的。

文物保护

中国历代文物保护制度述略 赵杰(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 文物是指具有历史的、文化的、艺术价值的文献及实物,包括古生物、史前遗物、古墓葬、古建筑、绘画、雕塑、铭刻、图书、货币、舆服和器具等。新中国成立后,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发布了一系列的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法令。(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都有关于保护文物的条款。1982年颁布、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更是指导我们加强文物保护、制止文物破坏的法律准则。在20余年的岁月中,它为我国的文物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回顾文物保护的历史,我们更能切实地体会到文物立法之于一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古代,不可能象我们今天对文物的涵义、内容、性质认识得一样清楚。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从来都是维护其利益的,对他们的财产、财物从法律制度上严格保护、不容侵犯,客观上对文物起到了保护作用。 早在周代,就有了对盗窃宝器罪的规定。《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主藏之民,赖奸之用,为大凶德,有常,无赦。?”(2)“器”指国家宝器、宝物、重器,“盗器为奸”意即盗用国家宝器是奸诈的行为,和别的一些罪行一样都是重大的恶行,是不能赦免的。这是关于保护文物的最早记载。对损坏宝器者,也要处以刑罚。例如《周易·鼎》记载:“鼎折足,覆化餗,其刑渥。”渥专指古代贵族在户内受刑,严重的处死于屋下,属于大刑。这句话就是说,无论是谁,只要折断了宗庙的鼎足,就要受到渥刑。这实质上也是保护文物的防范措施。(3)此外,珠玉宝器是绝对不能流入民间的,更不允许买卖。《孔子家语·刑政》记录:“珪璋璧琮不鬻于市。宗庙之器不鬻于市。……文锦珠玉之器雕饰靡丽不鬻于市。”(4) 周代以后,统治者更加严格保护其财产、财物及先帝之宗庙、陵墓。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商鞅制定的《秦律》继承了李悝“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原则。它们对盗窃罪的刑罚都非常严酷。 汉朝的法律将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墓及宫殿的行为,称作“大逆不道”。这是以后各朝“十恶”之罪的最早形式。汉《九章律》中有“盗园陵物”的条款。犯了这项罪名,要受到极重的刑罚。例如《汉书·张释之传》记载:“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今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5)可见,依汉律的规定,不仅盗宗庙服御物,即使窃取了长陵(即高祖陵,今西安市北)的一抔土都会遭受到严重的刑罚。又如,武帝时,有人盗取了文帝陵园内埋藏的钱财,丞相严青翟因为对先帝的陵墓保护不力而引咎自杀。(6) 汉代对发盗普通人坟墓者,也处以重刑。据《淮南子·汜论训》记载:“天下县官法曰:发墓者诛,窃盗者刑。”(7)《太平御览·汉记》记载:“上洛男子张卢,死二十七日,人盗发其冢。卢得苏,起问盗人姓名。郡县以盗无意奸轨,卢复由之而生,不能决。豫州牧呼延谟以闻,诏曰:以其意恶功善,论笞三百,不齿终生。”(8)该人救活了一个人,尚要论笞三百,倘若没有救活死者,盗墓者受到的刑罚肯定不轻。

訾的部首-訾的拼音-訾的组词-訾的意思

訾的部首|訾的拼音|訾的组词|訾的意思 息耗减损通于不訾。——《淮南子·原道》 訾功丈而知人数。——《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 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国语·齐语》 (2) 又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计(估量计算);訾相(衡量省视);訾省(计算、察核财物) (3) 考虑;希求[consider;seek for] 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韩非子》

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礼记·少仪》 (4) 又如:訾问(考虑、过问) (5) 放纵[indulge]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词性变化 ◎訾zī 〈名〉

(1) 通“赀”。钱财[property] 家訾累数巨万矣。——《史记》 以訾为骑郎。——《史记·张释之传》 以訾助边。——《盐铁论·击之》 (2) 又如:訾用(资产财用);訾算(钱财数目。指买官的钱;用钱来计算);訾产(资产,财产) (3) 古地名[Zi,an ancient place name]。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左传》

(4) 疾病[illness] 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管子·入国》 (5) 又如:訾厉(疾病,灾害) (6) 缺点[defect] 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7) 又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8) 姓。如:訾陬(复姓) (9) 另见zǐ

基本词义 ◎訾zǐ 〈动〉 (1) (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2) 同本义[caluminate;slander]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 不訾小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淮南子30名句

《淮南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名著。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归于道家。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今天,我们精选了书中的30句经典名言,句句都论及天道人事,且极为透彻精辟,直击人心,供大家参考学习。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大意:边塞上有一个人丢了一匹马,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怎么知道不会因此而得福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果然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 点题:老子说祸福相依,从更广大和更长久的角度去看,一定是这样。我们常人往往因福而喜、因祸而悲,恰恰说明我们看得窄、看得短。 2、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淮南子·说林训》 大意:翻船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会游泳的人;马狂奔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好车把式。

点题:真正有本事的人,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但在风云变幻、情况危急之时,就能显现出来。人要做的就是好好修炼然后等待,真有本事,自有一飞冲天之时。 3、置猿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淮南子·俶真训》 大意:把猿猴关在笼子里,它就会像猪一样,并不是它没有灵巧攀登、轻捷跳跃的本领,而是没有它发挥本领的机会。 点题:人要学会主动找到适合自己发挥长处的环境、平台和机会,才能真正显现光彩。如果是时机不到,则要学会蛰伏等待。 4、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淮南子·说山训》 大意:美好的事物,就算受到玷污辱没,也不会变得低贱;丑恶的事物,就算有人鼓噪吹捧,抬高其身价,也不会变得尊贵。 点题: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人只需要坚持自己认为值得坚守的,做自己认为对的。人最容易被世间的好恶裹挟,而变得随波逐流,是非不分。

《淮南子·汜论训》原文及翻译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 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圣人是这样的行事原则。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管蔡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那就哪会有以后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下属,不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他的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牛蹄踩出来的水塘是长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

《淮南子》时则训原文及译文

《淮南子》时则训原文及译文 作者:刘安及门客撰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其位东方,其日甲乙,盛德在木,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苏,鱼上负冰,獭祭鱼,候 雁北。天子衣青衣,乘苍龙,服苍玉,建青旗,食麦与羊,服八风水,爨萁燧火。东宫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其兵矛,其畜羊,朝于青阳左个,以出春令。布德施惠,行庆赏,省徭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东郊,修除祠位,币祷鬼神, 牺牲用牡,禁伐木,母覆巢、杀胎夭,毋は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掩骼<骨此>。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旱落,国乃有恐。 行秋令,则其民大疫,飘风暴雨总至,黎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 水潦为败,雨霜大雹,首稼不入。正月官司空,其树杨。 仲春之月,招摇指卯,昏弧中,旦建星中。其位东方,其日甲乙,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 祭先脾。始雨水,桃李始华,苍庚鸣,鹰化为鸠。天子衣青衣,乘 苍龙,服苍玉,建青旗,食麦与羊,服八风水,爨萁燧火,东宫御 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其兵矛,其畜羊,朝于青阳太庙。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笞掠,止狱讼。养幼小,存孤独,以通句萌。择元日,令民社。是月也,日夜分,雷始发声,蛰虫咸动苏。 先雷三日,振铎以令于兆民,曰:“雷且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 生子不备,必有凶灾。”令官市,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称。毋竭 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作大事,以妨农功。祭不用牺牲, 用圭璧,更皮币。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残。行夏令,则其国气早来,虫螟为害。二月官仓,其树杏。 季春之月,招摇指辰,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位东方,其日甲乙,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桐始华,田鼠化为β,虹始见,萍始生。天子衣青衣,

淮南子汜论训(高中文言文阅读)

淮南子·汜论训 (1)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1】,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1】?,读“mǎng”,虫咬。 (2)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

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馀矣。” (取材于《荀子·王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其所利就:接近 B.治国有常.常:规律 C.莫若惠.之惠:恩惠 D.君子安.位安:安居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古者.民泽处复穴②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B.①人各以其.所知②吾无观其.馀矣 C.①不宜则.废之②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 D.①三代之.起也②此之.谓也

中国园林史_秦汉时期的园林特点_93分

中国园林的早期 --秦汉时期的园林特点 ——中国园林史结课论文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风景园林班级 指导教师王劲韬

中国园林的早期—秦汉时期的园林特点 风园 指导教师王劲韬 摘要 秦汉园林在中国园林文化中具有开拓之功。其主要特征为: 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结合, 山、水、建筑三位一体景观要素的形成, 园林情趣多元化。它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与基调, 催生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绪, 山水怡情成为文人永远的向往。 关键词:秦汉,园林,山水,上林苑

目录 一、前言 (1) 二、基本特点 (2) (一)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结合 (2) (二)山、水、建筑三位一体景观要素的形成 (2) (三)多元的园林情趣 (2) (四)蓬莱仙境——古人永久的憧憬 (3) (五)规模宏大苑中有苑 (3) (六)功能众多宫苑结合 (4) 三、总结 (5) 参考文献: (6)

一、前言 中国的园林艺术发展的源头,往前推算,有的学者强调魏晋南北朝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将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然而,秦汉工匠在模仿真山真水的过程之中就已经渐得师法自然、妙造自然之趣。况且狩猎、生产等活动并非秦汉园林的特征,只有上林苑等皇家园囿能够提供大规模的狩猎、生产以及听政、接见外国使者等用途,其他的秦汉一般园林主要还是用于观赏风景与娱乐,这一点和中国之后的园林并没有区别。 秦汉是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汉时期出现以大规模宫苑建筑为特色的皇家园林,以规模气势恢宏见长。在此时期,苑中苑兴起,面积宏大的园林丰富而不至广泛。最富中国园林特色的叠山理水手法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园林后续发展的基础。“苑”与囿相通,“古谓之囿,汉谓之苑”。秦汉时期的宫苑是一种以宫室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形式,是古代囿的继承和发展。宫苑一般在圈定的广大区域内聚土为山、辟灵沼水池,池中堆石积土成岛。并种植奇树异卉,养禽鸟百兽,供皇帝行猎游乐。宫苑中宫室建筑占重要地位,宫室建筑的布局多以地形错落变化,宫室之间有辇道相通,曲折迂回。 此外,西汉时期,以贵戚、官僚为主体的士族开始形成。这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享有种种特权的士族,逐渐形成封闭、自给自足、自成一体的封建庄园经济。在这些封建庄园中出现了最早的私家园林。汉代的私家园林的出现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发展并演绎后世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与精华。

道家名著《淮南子》30句精华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大意:边塞上有一个人丢了一匹马,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怎么知道不会因此而得福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果然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 点题:老子说祸福相依,从更广大和更长久的角度去看,一定是这样。我们常人往往因福而喜、因祸而悲,恰恰说明我们看得窄、看得短。 2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淮南子·说林训》 大意:翻船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会游泳的人;马狂奔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好车把式。 点题:真正有本事的人,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但在风云变幻、情况危急之时,就能显现出来。人要做的就是好好*然后等待,真有本事,自有一飞冲天之时。 3置猿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淮南子·俶真训》大意:把猿猴关在笼子里,它就会像猪一样,并不是它没有灵巧攀登、轻捷跳跃的本领,而是没有它发挥本领的机会。 点题:人要学会主动找到适合自己发挥长处的环境、平台和机会,才能真正显现光彩。如果是时机不到,则要学会蛰伏等待。 4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淮南子·说山训》 大意:美好的事物,就算受到玷污辱没,也不会变得低贱;丑恶的事物,就算有人鼓噪吹捧,抬高其身价,也不会变得尊贵。 点题: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人只需要坚持自己认为值得坚守的,做自己认为对的。人最容易被世间的好恶裹挟,而变得随波逐流,是非不分。 5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淮南子·览冥训》 大意:向人求火不如自己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点题:求人不如求己。 6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淮南子·主术训》大意:圣人对于善事,无论多小也要做;对于过错,无论多小也要改。 点题:行善,是一种态度;改过,是一种追求。 7正身直行,众邪自息。《淮南子·缪称训》 大意:为人纯正,行动坦直,所有的*自会止息。 点题:能够正身直行,必然源于心正。心能正,则无不正。 8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淮南子·主术训》 大意:眼睛随便乱看就会惑乱,耳朵随便乱听就会迷惑,嘴巴随便胡说就会带来乱子。 点题:活得乱七八糟,都是因为随便,所以要做个不随便的人。推而深之,根本处是要葆有一颗简单、干净、纯粹的心。心纯,万般皆纯。 9逐鹿者不顾兔。《淮南子·说林训》 大意:追赶鹿的人,顾不上看兔子。 点题:做事,人要学会把住根本,紧盯目标,全力以赴。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没工夫去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反之,就是你根本还在门外,还没进入状态。 10善游着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淮南子·原道训》 大意:善于游泳的人容易被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容易摔下马来,正是因为他们的长处,反而自招祸难。 点题:越是擅长,越是长处,越容易骄傲自大、掉以轻心,于是越容易栽跟

不必,不必

不必,不必 不必,不必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淮南子·汜论训》说,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司马迁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司马迁说,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刘义庆说,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苏轼说,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黄庭坚说,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无祸不必受福,甘餐不必食肉。 《围炉夜话》说,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惟在自持者两得之。 魏源说,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梭罗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村上春树说,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疑;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寡。 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才能不必傲尽,留些内涵;锋芒不必露尽,留些深敛;有功不必邀尽,留些谦让;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得宠不必恃尽,留些后路;气势不必倚尽,留些厚道;富贵不必享尽,留些福泽。 不必询问缘深缘浅,不必担忧缘起缘灭,我们都是红尘中的匆匆过客,谁也不是谁的归人。人不必太美,只要有人深爱;人不必太富,只要过得温暖。 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你自己。 知人不必点透,责人不必说尽。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 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 知识不必浩瀚若海,善用就好;言行不必附庸高雅,妥善就好;理想不必傲然绝世,无悔就好。 不必逞强,不必说谎,懂你的人,自然会知道你原本的模样。做事不必太期待,坚持不必太执着。 有些事不必争,有些人不必恨。该放弃的放弃,该忘记的忘记。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淮南子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各为藩臣,贡酎(zhòu)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二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7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摄然,人安其生安:使……安定 B.攻之,不可暴取也暴:残暴 C.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经:常法 D.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王:称王 7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自大规模生产塑料以来,人类已生产了约83亿吨塑料,约四分之三废旧塑料已被抛弃。仅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就多达800万吨,塑料碎片和微粒数量高达5万亿。随着塑料垃圾的不断增长,其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一项调查显示,大约90%的废弃塑料流入大海,它们一部分来自未收集的垃圾,其余来自被收集起来的垃圾,这些垃圾最终被非法倾倒在靠近海岸或河流的地方。垃圾处理专家奇斯曼指出:“这主要是缺少适当的垃圾收集系统。”他认为,在一些富裕国家,塑料问题始于许多人的漠不关心。一份报告指出:在英国,每天都有70万个塑料瓶被当作垃圾扔掉。 透明的塑料饮料瓶主要由聚对苯二酸酯(PET)制成,全球范围内大约有50%的PET被收集起来用于回收利用,但其中只有7%被制成了新瓶子。PET是塑料材料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在低温下融化,可在不损害其聚合物链的情况下被重新利用。但在世界上所有的废弃塑料中,只有14%被收集起来,而实际用于再加工的则更少,其余都被焚烧或填埋处理,填埋的塑料垃圾将在地下持续存在数个世纪之后才会最终降解。 塑料垃圾为何如此普遍?因为被丢弃的塑料毫无价值。重新生产塑料或购买新的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塑料更划算。因此,许多人认为,解决办法是要给废旧塑料一个价值。例如,要求消费者为塑料瓶支付一笔可退还的小额押金。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施押金制度,将用后即扔的一次性塑料瓶变成可回收品。 减少塑料垃圾,就要为塑料创造一种“循环经济”,将塑料生产和使用从“石油到垃圾到填埋或焚烧”的单行道困境中走出来。在这个“循环经济”系统中,激励生产者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而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例如,一只进入“闭合循环”的PET瓶子在为你消除口渴之后,经过回收工厂的处理重新变成PET原料,然后再被制成一只新的瓶子,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不仅可减少塑料垃圾,也有助于遏制气候变暖。生产1吨再生塑料比用石油生产塑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少1吨至3吨。 这类设想得到了一些政府、慈善机构、科学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支持。如依云矿泉水制造商承诺,要将塑料瓶的回收率提高到100%。公司相关人士表示,问题不在于我们所使用的塑料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塑料的使用和处理方式是否适当。

从《尚书》中走出来的哲学流派(一)

从《尚书》中走出来的哲学流派(一) 内容提要:本文从儒家道统与禅让制、性善论与民本思想的内在机制、儒家心性论与性情论、天命观以及道家的思想倾向五个方面对《尚书》与思孟学派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由天命论、心性论、性情论,扩充到禅让制和德政仁政,使之在理论上连贯成一个整体,整理出了思孟学派是从《尚书》中走出来的文本事实。文章还研究指出,道家学派原本是孕育在儒家的母体之中的一种思想支流。《老子》受到了《尚书》的滋养。思孟学派从“克己寡欲”、“纯一之德(诚)”以及“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尚书》的道家思想。 关键词:《尚书》;思孟学派;道家思想;德 笔者以为,《尚书》与思孟学派有异乎寻常的关系。本文试图以文本为基础,以事实为根据,将《尚书》与思孟学派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力求追寻出其中的发展脉络,弄清思孟学派何以在《尚书》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的事实。 一 龚自珍《六经正名》曰:“孔子之未生,天下有《六经》久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判断。举《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而言,其哲学思想是相当高深的,与翦伯赞在《先秦史》中将尧舜禹时代称为“野蛮中期”1]的生产水平是不相符的。但是,中国的“野蛮中期”

有一个根本的特征,亦即《淮南子·汜论训》所言:“尧无百尺之廊,舜无植锥之地”,“禹无十人之众。”《尉缭子·治本》所言:“无私织私耕,共寒其寒,共饥其饥。”天下为公,是其最根本的特质。 顾颉刚把《今文尚书》分为三组,认为《尧典》、《皋陶谟》、《禹贡》“决是战国至秦汉间的伪作,与那时诸子学说有相连的关系。”2]但笔者根据尧舜禹时代的特质,窃以为,即便此三篇“决是战国至秦汉间的伪作”,也并非完全子虚乌有,它们有历史的影子。正是这一点“影子”,使我们看到,“战国至秦汉间”的儒家学者依山点石、借海扬波的手法透露了他们作为哲学流派的终极理想、理论本质到底是什么。当然,并不仅仅只是一点“历史的影子”是真的。 据刘起釪考证,今文《尧典》在先秦各种经典中被引14次,《皋陶谟》3次,《禹贡》7次。《论语》引用逸《书》7次,《国语》17次,《左传》54次,《墨子》28次,《孟子》15次。3]我们知道,孔子的时代,《尚书》只是“雅言”之一,其地位并不如《易》、《诗》、《礼》、《乐》;且孔子引《书》均无篇名,而孟子引《书》却均有篇名。陈梦家云:“孔子雅言《诗》《书》,孟子用《书》授徒,或者是最大的区别。”4]可见,《尚书》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包括《尧》《皋》《禹》三篇),但是,文本可能并没有定型。既然孔子与孟子引《书》的内容都有区别,那么,孔孟与《墨子》引《书》内容的区别就更大了。也就是说,《尚书》的文本在先秦时代有一个不断改写、提升、完善的过程,而这种改写、提升、完善,可能有历史的依据和共同文本的基础,但大

《淮南子》名句

《淮南子》名句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淮南子·主术训》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淮南子·说山训》 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淮南子·主术训》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淮南子·道应训》 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淮南子·主术训》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淮南子·俶真训》 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淮南子·主术训》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淮南子·说林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淮南子·汜论训》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淮南子·说林训》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积不辍,可成丘阜。——《淮南子·说林训》 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淮南子·主术训》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淮南子·说山训》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淮南子·缪称训》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说林训》 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淮南子·汜论训》 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淮南子·主术训》

乐听其音,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淮南子·主术训》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淮南子·泰族训》 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淮南子·说山训》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淮南子·兵略训》 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淮南子·说林训》 惟不求利者为无害,惟不求福者为无祸。——《淮南子·诠言训》 弗爱弗利,亲子叛父。——《淮南子·缪称训》 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淮南子·俶真训》

《淮南子》精华30句翻译简析

国学经典:《淮南子》精华30句,一定惊动你的慧心 导语 《淮南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名著。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归于道家。 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小编精选了书中的30句经典名言,句句都论及天道人事,且极为透彻精辟,直击人心。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大意:边塞上有一个人丢了一匹马,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怎么知道不会因此而得福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果然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 点题:老子说祸福相依,从更广大和更长久的角度去看,一定是这样。我们常人往往因福而喜、因祸而悲,恰恰说明我们看得窄、看得短。 2、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淮南子·说林训》 大意:翻船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会游泳的人;马狂奔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好车把式。 点题:真正有本事的人,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但在风云变幻、情况危急之时,就能显现出来。人要做的就是好好修炼然后等待,真有本事,自有一飞冲天之时。 3、置猿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淮南子·俶真训》 大意:把猿猴关在笼子里,它就会像猪一样,并不是它没有灵巧攀登、轻捷跳跃的本领,而是没有它发挥本领的机会。 点题:人要学会主动找到适合自己发挥长处的环境、平台和机会,才能真正显现光彩。如果是时机不到,则要学会蛰伏等待。 4、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淮南子·说山训》 大意:美好的事物,就算受到玷污辱没,也不会变得低贱;丑恶的事物,就算有人鼓噪吹捧,抬高其身价,也不会变得尊贵。 点题: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人只需要坚持自己认为值得坚守的,做自己认为对的。人最容易被世间的好恶裹挟,而变得随波逐流,是非不分。 5、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淮南子·览冥训》 大意:向人求火不如自己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点题:求人不如求己。 6、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淮南子·主术

古代汉语练习——语法

语法练习 [练习一]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求:(1)说明活用词原有的词性;(2)说明是哪一类活用;(3)说明活用后所表示的意义。 1.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土:。(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2.五日平明,良往,久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4.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原君》) 5.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6.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7.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观巴黎油画记》) 8.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9.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10.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淮南子·兵略》) 11、当此三行者,而衣弗友,人君弗臣。(《淮南子·汜论训》) 12.人貌荣名,岂有既乎?(《史记·游侠列传》) 二、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并说明其活用的语法条件。 1、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国语·鲁语》) 2、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庄子·应帝王》) 3.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之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4、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 三、请说明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意义。 1.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臣子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土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3.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史记·刺客列传》) 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四、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并加以翻译。 1、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 2.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三峡》) [练习二]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用法,并加以翻译。 1.赵衰、赵盾孰贤?(《左传·文公七年》) 2.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订鬼》) 3.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