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原文、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13 KB
- 文档页数:4
姜夔简介篇一:姜夔词乐作品的韵味和意境分析姜夔词乐作品的韵味和意境分析摘要姜夔自称“自度新词韵最骄”,他对词的格律有深入的研究,达到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境界;姜夔的曲被著名诗人杨万里称“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云之奇声”。
他的曲子注重格律,追求艺术美;姜夔的音乐被纪晓岚称“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自度曲首首词曲俱佳,填词填曲之作也无比的成功。
其音乐作品中独特的韵味与意境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关键词姜夔;词;韵味;曲;意境中国古曲,博大精深,古曲作家姜夔,在南宋称得上独领风骚。
一、姜夔生平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潘阳(今江西波阳)人,自幼擅长诗词之句,爱好音乐和书法,是南宋词坛上最讲究音律,号称“格律派”的诗人和音乐家,在词与乐的结合上成为南宋独树一帜的词人和音乐家。
姜夔成年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爽,因此布衣终生,未入仕途。
他一生四处漂泊,并在漂泊中写下了大量的诗词音乐作品,其作品收集在一书,这也是他的一部唯一的传世之作,其曲调的珍贵超过了保留在中的词调音乐。
该歌曲集共收有姜夔谱写的祭神曲10首,旁注格律谱;琴歌一首,旁注减字谱,自度曲10首,这也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音乐;其余五首有为词填曲,也有为曲写词。
“关于姜白石词的音乐处理方式,大别之有两种,一是参酌现成乐曲,加以剪裁,(1)填上新词;一种是根据新词,自制新腔”。
姜夔的词乐作品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风格清新,感情真挚,曲子的韵味清苦而悠远,词的格调甚高,婉约而清秀。
二、词里的韵味——“自度新词韵最骄”姜夔的词在南宋自成一派,但其调的功底与造诣却远远超过了诗,他对词的格律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达到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境界”。
姜夔的作品大多以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为主,词里往往透着一种忧郁的情绪。
他曾用一首诗来评价自己:“自度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中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他遗留的作品,首首清空峭拔,曲曲格调甚高。
渭城曲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17年第28期◎[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意本诗又名《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他的朋友出使到安西都护府所作的。
诗作开头“渭城”点明了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则是饯别的具体地点。
首句的“朝雨”因次句的“柳色新”而知为春雨,洋溢着清爽的气息;“浥轻尘”则渲染出清爽宜人的环境气氛。
次句的“客舍”从局部环境落笔,犹如特写镜头,将“客舍”被绿意笼罩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诗的前两句中,关键词语是“柳色”。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中就说到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城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离人。
“折柳赠别”中蕴含着的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也喻示着亲人离别家乡时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适应。
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沿袭下来。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
回到本詩,此时,主客间可能有说不完的话,但因离别在即,心情复杂,一时说不出来,千言万语便都凝聚在这杯“酒”中。
离别饮酒,自然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痛快淋漓,也不同于朋友间欢歌达旦的醉酒,离别的酒总不免带上了些许苦涩的味道;但在这一斟一酌间,情意却格外浓。
要知道“西出阳关无故人”啊,因此,这杯酒就具有相当重的分量了。
即将西行的友人,即使心怀悲凉,想必也会被这至情至爱所化解,从而转忧为喜吧。
这首诗平易自然,亲切动人,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依旧脍炙人口,引发许多人的强烈共鸣。
今思小桥是一道凄美的风景,那瘦骨伶仃的支柱,那宽宽窄窄的桥板,临水兀立,幽独自怜。
是谁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又是谁小桥人独立,望尽天涯路?自古以来,桥头就是折柳送别的最佳之处。
在那细雨濛濛柳色青青的渭城早春,唐代大诗人王摩诘在灞桥与友人依依相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似海的深情,不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以至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
姜夔小传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
他是个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一生清贫自守。
以文艺创作自误,诗歌﹑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杨万里称他“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
”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晋宋之雅士”。
他虽终身布衣,名声却震耀一世。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说他“为诗初学黄庭坚,不求与杨﹑范﹑萧﹑陆诸家和,一以精思独造,自拔与宋人之外。
所为诗说,多精致之论,严羽之前,无与比也。
”他的词自成一家,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了改造,使词的语言风格化和刚化。
生活在南宋这一动乱时代的他,大多数时间都是过着一个飘零的生活。
一﹑前期:往来沔鄂时期⑴1155——1176 “依姊山阳”与《扬州慢》姜夔的生卒年尚无定论。
夏承焘《姜白石系年》及《行实考》约定其生卒年为1155——1221,在姜夔幼年的时候,父亲中了进士,八岁时便侍父宦汉阳,其姊嫁到汉川,父亲死后,他就依靠着其姊生活。
这一时期,他的生活虽然相对安定,却十分贫苦,《昔游诗》“天寒白马渡,落日山阳村。
”写的就是他在山阳时期的生活。
其二十一岁时,过维扬写下了他最负盛名的词作《扬州慢》。
姜夔生逢南宋偏安,时局动荡的时代。
宋扬州第一次遭劫于“靖康之难”,南宋建炎二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扬州城又两次被金人所占领,并惨遭洗劫。
《扬州慢》中便表现了他的“怆然”情怀,抒发了他深沉的黍离之悲。
这是他早年此作的主题之一,也是其抒发国恨的代表作之一。
⑵淳熙三年(1176)至十四年(1186)间浪迹淮南与合肥情事自扬州后十年,其行迹不详,或往来江淮间,大概在他二十七岁时,开始学习书法。
在这一时期,他曾眷恋过一位不仅姿色姝丽而且能弹奏弦乐的少女,“一点芳心休诉,琵琶解语”,两人情投意合,互为知音,颇为情爱。
后来因故分离,未能结合。
作为一个感情极为执着的人,姜夔终生难以忘怀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对琵琶女一往情深,先后写过近二十首词来怀念她,感人至深,词中多有梅柳意象。
庆宫春·双浆莼波[宋] 姜夔双浆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
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
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
酒醒波远,政凝想、明珰素袜。
如今安在,唯有栏杆,伴人一霎。
分类标签: 宋词三百首作品赏析【注释】:原序: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音xian1)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
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
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
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词有小序述写作缘起。
它首先追叙了绍熙二年辛亥(1191)除夕,作者从范成大苏州石湖别墅乘船回湖州家中,雪夜过垂虹桥即兴赋诗的情景。
诗即《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绝句,“笠泽茫茫雁影微”是其中的一首。
当时伴随诗人的还有范成大所赠侍女小红,故又有《过垂虹》一首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五年以后,庆元二年(1196)冬,作者自封禺(二山名,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东诣梁溪(今无锡)张鉴别墅,行程是由苕溪入太湖经吴松江,沿运河至无锡,方向正与前次相反,同往者有张鉴(平甫)、俞灏(商卿)、葛天民(朴翁,为僧名义铦),这次又是夜过吴松江,到垂虹桥,且顶风漫步桥上,因赋此词,后经十多天反复修改定稿。
这次再游垂虹,小红未同行,范成大逝去已三载。
从小序看,这首词是一首写景纪游之词,但从全词看,则兼有伤逝、怀古、怀人等多重内容。
此词的妙处正在将多重主旨溶成一片,复杂含混,意蕴丰厚。
上片开篇便描绘出一幅凌寒荡舟的广阔画面:飘浮着莼菜的水面,双桨划动;松风时送雨点,冷凝在蓑笠上;暮霭渐渐笼罩湖上,令人生愁。
暗香疏影月黄昏全诗姜夔暗香疏影赏析姜夔拜访范成大,二人踏雪寻梅,姜夔写了得意之作《暗香》《疏影》,这是曲牌,不是词牌。
范成大命家妓小红当即歌唱,姜夔视小红为知己,范成大把小红送给姜夔。
01.姜夔拜访范成大作家冯唐说过一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的话,被很多恋人当做爱的表白。
其实原作者是姜夔,取自他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一句。
然而,这还不是最初的春风十里,姜夔化用了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但无论如何,一曲《扬州慢》令年仅22岁的才子姜夔在南宋词坛展露锋芒。
姜夔还有两首曲子也非常有名,那就是《暗香》和《疏影》。
题记里说:“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
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这两首曲子创作于辛亥之冬,是姜夔写给老朋友范成大的,但需要说明的是,《暗香》和《疏影》都不是词牌名,而是曲牌名,作者自序中说“做此两曲”,指的是自度曲,是曲牌,而不是词牌。
所谓自度曲,是古代擅长演奏大曲子的音乐家,当演奏接近尾声的时候,意犹未尽,音乐家们还要临场发挥一下,根据音乐的整体节奏,结合自己当下的体验,继续自由发挥并演奏下去,衔接自然,并无突兀,这段自由发挥就是“度曲”。
《西京赋》中说:“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形容了度曲之美。
光宗绍熙二年,即1191年冬天,姜白石来到苏州,拜见了隐居石湖的老朋友范成大,在范成大家居住了几个月。
范成大隐居石湖后,买地种梅,著书《梅谱》,可见梅园颇具规模。
两个人一起踏雪赏梅,饮酒赋诗,十分清雅。
各种梅花竞相开放,范成大请姜夔写几支曲子,主题词是梅花。
姜夔才华横溢,精通诗词、音律、书法,做两首自度曲信手拈来。
咏梅绝唱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梅妻鹤子林逋之句,姜夔他的两首自度曲分别命名为《暗香》、《疏影》。
02.《暗香》赏析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最快的船诗句描写“最快的船”的诗句只有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唐代:李白释义: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但是描写船的诗句有: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释义: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2、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舟夜书所见》清代:查慎行释义: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3、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先秦:佚名释义: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
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
4、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鄘风·柏舟》先秦:佚名释义: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中央。
5、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小寒食舟中作》唐代:杜甫释义: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6、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唐代:李白释义: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7、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过垂虹》宋代:姜夔释义:一曲唱完,小船已摇过了吴江县城;回望经过的水路,轻烟绿波,还有那一座座美丽的石桥。
8、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舟中晓望》唐代:孟浩然释义: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
9、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五代:李煜释义: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波涛之中10、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释义: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2.描写最快的船的诗句唐诗宋词之最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姜夔最著名的十首诗1、最凄凉低婉的词:《扬州慢·淮左名都》《扬州慢·淮左名都》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最沉痛深情的词:《鹧鸪天·元夕有所梦》《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3、最沧桑苦涩的诗:《姑苏怀古》《姑苏怀古》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4、最缠绵悱恻的词:《琵琶仙·双桨来时》《琵琶仙·双桨来时》《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
”唯吴兴为然。
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
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
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5、最清虚骚雅的词:《暗香·旧时月色》《暗香·旧时月色》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
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形容苏州美景的诗句形容苏州美景的诗句苏州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数不清的诗人词客或生于此,或游历,或寓居,用手中笔胸中情怀吟咏这个城市的景色与人事。
为大家分享了形容苏州美景的诗句,一起来欣赏吧!《吴趋行》【晋】陆机楚妃且勿叹,齐娥且莫讴。
四坐并清听,听我歌吴趋。
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
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
重栾承游极,回轩启曲阿。
蔼蔼庆云被,泠泠鲜风过。
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
泰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
穆穆延陵子,灼灼光诸华。
王迹隤阳九,帝功兴四遐。
大皇自富春,矫手顿世罗。
邦彦应运兴,粲若春林葩。
属城咸有士,吴邑最为多。
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
文德熙淳懿,武功侔山河。
礼让何济济,流化自滂沱。
淑美难穷纪,商搉为此歌。
小评:《吴趋行》陆机写苏州的一首长诗,“行”,古诗的一种题材,即所谓的歌行体。
“吴趋”是苏州古称,现在城内还有街巷名吴趋坊。
所以诗题“吴趋行”也就是“姑苏行”的意思。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点评:白居易是唐代苏州三位诗太守之一,任职苏州期间对苏州大加品题咏唱,为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立了关键之功。
这首小令《忆江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让吴地成为多少人心中的人间天堂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小评:张继落榜夜一声叹息,成就了自己和苏城永恒的缘分。
这首诗的'知名度、影响力,无疑是描写苏州诗词中的第一名。
送人游吴【唐】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小评: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
咏梅诗花草树木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
其中梅兰竹菊不仅在诗词中常见,也是国画创作中惯用的素材,被大家尊称为四君子。
今天,老街就简单聊一聊四君子之一的梅花。
一说起梅花历朝历代的咏梅诗,估计每个人都能吟诵几句,不用费力去想就可脱口而出:驿外断桥边、疏影横斜水清浅、寒梅著花未、她在从中笑......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梅的形象,到了南北朝开始出现大量的咏梅诗,后来有很多诗人酷爱咏梅,我们能看到不少诗人有动辄百首的组诗。
老街随便挑几首不同年代的咏梅佳作,一起看看哪一首咏梅诗最好?是否值得代表梅花与其他花草一争高低呢?一、南北朝咏梅诗格律诗的雏形《梅花落》(乐府诗集)中庭一树海,寒多叶未开。
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上郡春恒晚,高楼年易催。
织书偏有意,教逐锦文回。
这首诗来自于《乐府诗集》,这本书记录了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的精华作品。
从这首诗的体式来看,五言八句,讲究平仄四声,应该是南北朝齐永明以后不标准的格律诗。
看了这首诗,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王安石的《梅花》正是从此诗中化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怪不得南宋文学家周紫芝说:自古诗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
北宋的黄庭坚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另有一首陈叔宝的《梅花落》值得注意,这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春砌落芳梅,飘零上凤台。
拂妆疑粉散,逐溜似萍开。
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
佳人早插髻,试立且裴徊。
在南北朝后期已经有了大量的格律诗,不过这些诗中”失黏“现象比比皆是,像陈叔宝这种标准的五言律极为少见。
注:佳人早插髻,三仄尾在唐格律诗中也是常见的变格。
从《题破山寺后禅院》说起唐诗中竟然有这么多的三仄尾。
二、唐朝的咏梅诗初唐诗人卢照邻把一首咏梅小诗写出了盛唐的气象,《横吹曲辞梅花落》: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顺其自然--髯翁书法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顺其自然的髯翁书法2006-8-1 10:09:33';}}" colSpan=2>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是宋人姜白石的一首小诗,非常有味。
数月前朋友有多幅名家手迹让我欣赏,其中一幅扇面就是录抄这首诗(如图),书法自然、随意,当时就令我眼睛一亮。
书写者不是别人,乃大名鼎鼎的诗人、教育家于右任先生是也。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号髯翁、骚心等。
说来有趣,他别号“骚心”,还是源于“十个胡子九个骚”这样一句俗语。
二十世纪以来,于右任一直是被众所认可的书法大师。
前几年来常有人评选现代的“中国十大书法家”,虽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但于右任均赫然在列,可见其大师地位之不可撼。
先生的书法,直接取法北碑,《右任墨缘》中有其自作诗曰:“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
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除了《石门铭》与《龙门二十品》,他对《张猛龙碑》、《元遥墓志》、《元廷墓志》等大量碑刻都有相当精深的研究。
于右任先生学识渊深,胸襟博大,所以他的书法也有一种豪迈之气。
尤其是先生的行草书,开张奇逸、自然率真,笔画虽有古意但又不墨守古法,结体看似险绝,又巧妙舒展、欹正相倚。
在传统书法上有着极其深厚根底的于右任先生,自50岁以后其技法日臻成熟,已入化境,所以读他的作品最大感觉就是烂漫天真、意趣盎然。
如图这幅扇面书法,如果单个字一一取出来看,也许你并不觉有什么好,然而作为完整的一件作品却是那样的生动富有美感。
一首小诗,四字三字、一字二字,如信手撒珠,看似每列都不规整,但在他的笔下,则处理得相当妥帖与自然。
先生书法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此:不求美而自美,无意佳处乃大佳。
说到自然,有一则故事也非常有意思。
于右任先生长髯飘胸,有美髯公之誉。
据说曾有一位小女孩问他:“于伯伯,您这么长的胡须,睡觉时是放在被子里还是放在被子外?”不料于伯伯一下竟被问倒,半晌也答不上来。
【写景的经典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二首》3、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白居易《庐山桂》4、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王维《山居即事》5、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吴均《山中杂诗》6、钱塘风月西湖柳。
——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8、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9、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贾岛《题李凝幽居》10、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曹组《卜算子·兰》11、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1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林杰《乞巧》1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对雪》14、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张谓《早梅》15、凤沼才难尽,馀思凿西湖。
——严公贶《题汉州西湖》16、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徐俯《春游湖》17、乱蝉衰草小池塘。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18、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19、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20、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边词》21、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姜夔《过垂虹》22、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柳中庸《征怨》23、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黄巢《自题像》24、枫落河梁野水秋。
——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25、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章碣《焚书坑》26、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李颀《古从军行》27、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28、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29、喜鹊桥成催凤驾。
——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30、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
姜夔《暗香·旧时月色》译文《暗香·旧时月色》鉴赏及赏析《暗香·旧时月色》是由姜夔所创作的,《暗香》一词,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作者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暗香·旧时月色》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暗香·旧时月色》宋代:姜夔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
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暗香·旧时月色》译文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
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
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
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
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
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
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
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
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
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
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
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
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
此刻梅林压满了飘离,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暗香·旧时月色》注释辛亥:光宗绍熙二年。
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
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
止既月:指住满一月。
简:纸。
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
工伎:乐工、歌妓。
隶习:学习。
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
关于十大名桥的诗句1.二十四桥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本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是古扬州著名景点。
诗中诗人以一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展示了扬州的繁华景象,透露了风流才子们对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给世人留下一个美妙绝伦的画面,领人神往不已。
2.午桥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曾经是如何豪气干云,而今天已经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3.泰娘桥一剪梅舟过吴江宋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秋娘渡和泰娘桥,两个以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地名,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
作者偏偏挑出这两个地名,这里透露出他触景生情,急欲思归和闺中人团聚,漂泊思归,偏偏又逢上恼人的天气。
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并连用两个“又”字。
表示出他对这“不解人意”的风雨的恼意。
4.鸾桥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唐韩偓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
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
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
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
桥以鸾为名,有深意存焉。
这里暗用了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中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只鸾鸟(神话中凤凰一类的鸟)被捉,因为失偶尔三年不鸣,后于镜中自顾身影,哀鸣而死。
董桥散⽂阅读推荐 董桥,历任《今⽇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播公司制作⼈及时事评论、《明报⽉刊》总编辑、《读者⽂摘》总编辑等职,现任《苹果⽇报》社长。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阅读的董桥散⽂,供⼤家欣赏。
董桥散⽂阅读推荐:溥靖秋画蛱蝶 启功先⽣是清皇族后裔,是雍正皇帝的⼋代孙,⼀⽣坚决不以爱新觉罗为姓,说爱新觉罗不是姓,他姓启,名功。
听说,所有来信只要信封上写“爱新觉罗?启功收”,启先⽣⼀律原封不拆,在信封上注明“查⽆此⼈,请退回”。
幸亏我知道⼀点启先⽣的脾⽓,从来不跟他提“爱新觉罗”这四个字,溥姓清室后裔他倒是喜欢的,谈溥儒谈溥伒总是谈得很⾼兴,还替我收藏的溥儒册页题了长跋录了诗作。
有⼀回他听说我六⼗年代在台湾求学时期⽆缘拜识溥⼼ 先⽣,不禁连连慨叹“可惜”。
赵仁 、章景怀新近编录的《启功隽语》收了启先⽣给我写的联语,那幅联语暗藏董桥⼆字,绝对是启先⽣的“隽语”,连余英时先⽣都说最可玩味。
《隽语》⾥也说有⼈当⾯称启先⽣“爱新觉罗”,他⽴刻板着脸说:“我运动中经常挨批,叫我‘爱新撅着’还差不多。
” ⼋⼗年代同族⼈要办爱新觉罗书画展,启先⽣也拒绝参展,还故意写诗存照:“闻道乌⾐燕,新雏话旧家。
谁知王逸少,曾不署琅 ”,那是说书圣王羲之从来不夸耀⾃⼰是出⾝⾼贵的琅 家。
牟润孙先⽣和启先⽣是同门,都是陈援庵先⽣的学⽣,牟先⽣说今⽇⼤陆意识型态都变了,背着爱新觉罗姓⽒难免随时惹祸。
果然,《启功隽语》⾥引了启先⽣⼀句话说:“现在这么多⼈都争着叫爱新觉罗,我们只好给他们让地⽅了。
下次“”,你们看到谁去扫厕所、扫⼤街,那才是真爱新觉罗呢!” 南迁台湾的爱新觉罗?溥儒是启先⽣的长辈。
萨本介新书《末代王风溥⼼ 》⾥说,溥儒五岁那年进宫,慈禧抱他坐在膝上出题⽬让他作对联,他竟然从容对答,慈禧⼤喜说:“本朝的灵⽓都集于此幼童⾝上,⽇后此⼦必以⽂才传⼤名!” 五⼗年代宋美龄想拜溥⼼学画,溥先⽣开出的条件是拜师必须⾏⼤礼,宋美龄为难,改请黄君璧教画。
姜夔最有名的十首词他是继苏轼之后的一位全才,音乐、诗词、书法,无一不精,他一生未仕,漂泊江湖,直到终老,他的词超凡脱俗,飘然不群,犹如孤云野鹤。
他是“白石道人”姜夔。
《宋词三百首》中共收录了姜夔的17首词,比苏轼、李清照等词人还多,其文学成就可见一斑。
姜夔是南宋词人,他的词清空高洁,语言灵动自然,在世人眼中,姜夔的《疏影》、《暗香》是咏梅的绝唱,至今传为名篇,事实上,他的佳作不可胜数。
诗词君今天分享姜夔最经典的十首诗词,一起体会姜夔词中的清空之境吧!1、最凄凉低婉的词:《扬州慢·淮左名都》《扬州慢·淮左名都》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世人眼中,扬州是江南繁盛之地,杜牧尤其钟爱扬州,在此留下许多佳作。
可是,越美好的东西,越容易被摧毁。
宋室南渡后,金兵多次南下攻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扬州城成为战场,被大肆破坏。
当年仅二十岁的姜夔来到扬州时,看到废弃了的园林、荒凉的城市,凄凉不已。
他回想起几百年前,杜牧曾在扬州,写下许多美丽的诗作,可如果,他再次来到扬州,怕是任他才华再高妙,也写不出深情的诗句了。
扬州的二十四桥还在,水依然清冷,寂静无声,桥边的红芍药,又是在为谁开放呢?昔日的扬州有多繁华,如今就有多荒凉,今昔对比,总是让人格外伤怀。
今非昔比,时代落幕,总让人意难平。
2、最沉痛深情的词:《鹧鸪天·元夕有所梦》《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近读姜夔早就听说,秦淮海,古之伤心人也: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
极尽凄婉悱恻之能事。
其伤心之状,人神共慨。
近读姜夔,不禁拊掌长叹,唏嘘不已:姜白石真乃古之断肠人也。
常说好男儿当仗剑走天涯,豪气干云,俯仰生姿。
而纵观姜氏一生,他给我的印象则是:负筪走天涯,筪中装的是琴,走得累了,点一豆灯火,弹几下琴,唱几句歌:“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
”然后再踽踽独行。
可怜的人儿,一辈子做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辈子做一个“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原创歌手,按他的才气,放到现在,好歹也是个知名的网络歌手,假如包装包装,选选秀,运气好的话,也该混到什么庞龙阿牛他们的境地吧。
但是他虽然诗名遍天下,知己布八方,终未能振之于寠困多蹇之地。
黄金榜上,屡失龙头望,怀才不遇,俨然就是他的宿命。
他始终就一“北漂”而已:先在酒吧串串台,有时也能遇见些好老板如范成大萧德藻张鉴等,资助些钱财,资助些友情,甚至资助些爱情。
其诗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小红唱的是【暗香】【疏影】二曲,音节清婉曼妙,引人遐思。
本来很羡慕这种和鸣的美好,但这美好也属他人馈赠,故不长久,更令人扼腕。
可怜的人儿在斗室中不断怀念着爱情,流浪歌手的艰难爱情,常能惹人啼痕。
其二十余首词作,情丝万丈,白发三千,首首皆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可怜的人儿在思念: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可怜的人儿在挣扎:嫩约无凭,幽梦又杳。
但盈盈泪洒单衣,今夕何夕恨未了。
可怜的人儿似已后悔:淝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可怜的人儿似已麻木: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可怜的人儿仍在坚持: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但结局早已注定: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两处沉吟,相隔皓月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惆怅归来有月知。
聚也依依,散也依依,万水千山走遍之后,终至乌鹊孤飞,无枝可依。
可怜的人儿最终还是混成一个地铁的守望者,因为瑶席终将散去。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出自宋代姜夔的《过垂虹》
原文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
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
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创作背景:这首七绝,是诗人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除夕,携小红由石湖(苏州与吴江之间的风景区,范成大的别墅所在)范成大家,乘船归湖州(今属浙江),路过垂虹桥时所写,因此诗题也命为《过垂虹》。
译文
我自创的新调,音韵是如此和谐美妙;小红轻轻地唱着,我为她伴奏,吹着洞箫。
一曲唱完,小船已摇过了吴江县城;回望经过的水路,轻烟绿波,还有那一座座美丽的石桥。
注释
垂虹:吴江县一座著名的桥。
范成大《吴郡志·桥梁》:“利往桥,即吴江长桥也。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县尉王廷坚所建。
有亭曰垂虹。
而世并以名桥。
”王象之《舆地纪胜》:“垂虹本名利往,前临县区,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乃三吴之绝景。
”
自作:《砚北杂志》引此,“作”作“琢”。
按“自作新词”,言其自制曲《暗香》、《疏影》等。
小红:范成大送给姜夔的一个歌女。
低唱:轻柔地歌唱。
松陵:吴江县的别称。
陈沂《南畿志》:“吴江本吴县之松陵镇,后析置吴江县。
”
烟波:指烟雾苍茫的水面。
十四桥:指沿途经过的众多石桥。
全句说回头张望,烟波缥缈,已经走过了许多路。
赏析
这首诗像一组动画片:一叶小舟,泛行在江南的水乡,一座座弯弯的石拱桥,像一道道彩虹,架在河上,倒影在清澈的水波中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