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

医疗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

医疗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
医疗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

论 著2013年10月

粘膜柱状排列结扎并直肠粘膜基底部注射硬化剂的手术方法治疗,可以达到100%有效率,术后复发率较低,疗效尚可,可以采用。

参考文献

[1]石洋.直肠前突外科治疗现状.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社, 2012,06:638-640.

[2]许琰.直肠前突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1:701-702.

[3]于泓,唐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在直肠前突治疗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3):496-498.

[4]李哲.STARR手术治疗直肠前突临床观察[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8,3l(2):159-160.

[5] Renzi A, Talento P, Giardiello C. 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 (STARR) by a new dedicated device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obstructed defaecation syndrome caused by rectal intussusception and rectocele:early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J]. lnt J Colorectal Dis,2008,(23):999-1005

[6]庄在信.改良直肠内闭式修补治疗直肠前突的研究.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1:17-18.

[7]李跃进.消痔灵注射对加强直肠前突修补术疗效的观察.China J Coloproctol,2003,1:14.

医疗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

孙晓1 黄艳2

(1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急诊科 山东青岛 266000)

(2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妇科 山东青岛 266000)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022-02

医疗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多种经血液传播疾病能经此途径传播,自1981年McCo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有关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人群。[1]调查发现,87.5%的护士有过锐器伤的经历。高于国外41.2%和国内64%的报道。发展中国家锐器伤的发生率高于欧美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针头重复使用及缺乏对锐器伤的相关研究有关。我国是肝炎高发区,HIV的携带者目前呈上升趋势,由针刺伤造成的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也日趋严重,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就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1 锐器伤的危害

锐器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如安瓿碎片等)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导致锐器伤的主要器具包括头皮针、输液器针头、抽血针头、及安瓿等,其中空心针头占79%。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常见的、威胁最大的传染病是乙肝、丙肝和爱滋病。被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几率为0.3%,HBV的感染几率为6%~30%,HCV的感染几率为1.8%。值得人们注意的是,锐器伤的另一个危害是对受伤者的心理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特别是HIV感染病人血液污染所致的锐器伤,多数受伤者会因此产生重度或中度的悲观情绪,而对病人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目前对这些疾病尚缺乏有效地治疗方法,一旦感染则意味着生活、工作、家庭等改变甚至生存也成为问题,还有可能在不自觉中传染给周围的亲人,同时给他人带来不幸。

2 锐器伤的危险因素

2.1与锐器伤相关的工作行为

在临床工作中,导致护士锐器伤的工作行为有两大类[2],一类是与病人日常治疗护理密切相关的行为,占锐器伤原因的40%,其中抽血、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将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标本从注射器注入标本容器等行为占19%。另一类是与处理和清洗针头相关的行为,其中分离或连接静脉管道占16%,清洗锐器导致12%的锐器伤。40.5%的锐器伤害发生在病房,多数锐器伤的发生不是随机不可避免的,其发生与护士个人的认知、态度、行为和个性等因素有关[2]。

2.2护理对象的不配合

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是导致锐器伤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报道,病人的突然运动可导致29%的锐器伤。

2.3缺乏标准预防的知识

标准预防是由美国CDC颁布的一项预防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指导,是预防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概念下,病人的血液、体液都被视为传染性,对标准预防的内容缺乏依从性是发生针刺上的一个危险因素。又内容显示,39.7%的护士对标准预防不很熟悉,甚至从未听说过。高达69.9%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时从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没有必要,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另外,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37.6%。有些管理者认为戴手套增加了医疗成本,甚至还有戴手套就是怕脏的陈旧观念。

2.4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

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发生的决定因素,而徒手掰安瓿则是导致针刺伤以外发生锐器伤的最常见情形。护士在进行注射及抽血操作时,习惯性的取下针头或套上针帽均可导致针刺伤,尤其在忙碌的工作时,仓促的针帽回套,容易发生针刺伤,也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然而,在我国临床护理操作中这一现象仍普遍存在。

2.5不良的环境因素和工作繁忙

不良的环境因素与更多的锐器伤相关,如操作环境拥挤、嘈杂、照明及采光不良等。另外,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伤的频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针刺伤的危险率与工作任务、形式和不同病区护理的复杂性有关。有资料报道,锐器伤集中发生在上午9:00~11:00,锐器上的这种时间分布于国内护士的工作时间安排一致,在该时间段护士要完成一天中的绝大多数护理和治疗工作。超时工作与锐器伤也有一定关系,在国外一个连续3年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每年7、8、9月份锐器伤的发生率最高,占全年的40%,这与实习生及新护士来院有关,同时休假高峰期在班护士工作量相对增加也有一定关系。

3 锐器伤的预防措施

3.1加强锐器伤害的教育

提高护士对锐器伤的认识,组织学习自身防护技术及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纠正护士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使其重视和配合锐器伤处理,提高护士预防锐器伤的自觉性。同时结合医院及科室的情况,进行锐器伤危险因素的评估,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3.2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对知识的掌握是行为依从的前提,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从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在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的过程中都要戴手套,因戴手套可有效减少锐器伤后的血液接种量。有研究表明[3],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破损时应戴双层手套。因此医院应保证医务人员有足够的个人防护用具(手套、护目镜等)。

3.3加强对病人的管理和筛查

对躁动和不合作病人做治疗时要格外警惕锐器伤的发生,应有同事协助。同时,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所接触病人的感染状况,对住院的每一例病人都进行HBV、HCV、HIV等。血源性致病因子的检测,使医务人员及时了解病人的感染状态,以便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提高警惕,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3.4加强针器废弃物的管理

国外研究报道:使用防渗透,防刺破锐器收集箱,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4]。为避免锐器伤的发生,医院应提供足够的锐器收集箱。另外,医院人员应遵循锐器使用时的安全操作原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锐器使用;不要将裸露针头器具穿来穿去;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尽可能将使用过的针头立即扔进锐器收集箱应放置可靠的区域,3/4满时即停止使用。

3.5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及人力资源

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因床护比例失调,护士常超负荷工作,护理管理者应对护士的配备编制进行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调查,从护士安全的角度出发,按规定合理编配人员。护士长应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和心理方面压力,从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4 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应立即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尽早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和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充分利用安全有效地生物制品,以避免或减轻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果是乙肝患者应接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0.06mg/kg(24h内)加全套乙肝疫苗;丙肝患者应注射干扰素300U/d,

22

论 著2013年10月

功3d,观察6~9个月。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早在1991年就已经规定,医院必须上报医务人员血液暴露及针刺伤发生的情况,并制定了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以达到对职业安全的控制与管理。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应用“医疗锐器伤害登记表”[5]进行管理,但并不普及。迫切希望建立并完善医务人员针刺伤报告制度,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预防锐器伤的管理组织。

参考文献

[1]Mishal Y,Yosefy C.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care works[J].Harefuah .1998.135(9):337-339.[2]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锐器伤与护士行为、生理、心理及环境关系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591-593.

[3]Barbara J F,Deloris EK, serven MB, et al. Frequency of non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 precaution training[J]. AM J Med,1991,90:145

[4]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8

[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关于在临床推荐应用《医疗锐器伤登记表》的建议[J].中国医院,2003,7:60-62.

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的对策

李雪 华丽 (上海市长征医院 上海 200003)

【摘要】目的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事业也正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况及护理需求的分析,提出我国老年护理所面临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的对策。

【关键词】老年护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023-02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众所瞩目的问题,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使我国老年人口系数越来越高,已达老龄化标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它不仅是老人自身的问题,也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老年护理面临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老年护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作以下综述。

1 老龄人口护理需求特点

老年人患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患病率高,患病时间长,患病种类多,多为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肺部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群的4倍,因此对护理的需求增多。②退行性疾病易导致活动受限甚至残疾,生活不能自理,需求较多的照顾。③老年人退行性疾患及精神疾患增加,老年痴呆、早老性痴呆发病率高,对老年人健康危害较大,老年保健护理的难度增加[1]。

由于老年人语言表达能力降低,感觉功能低下,听觉功能减退,记忆力差,病史采集困难,而发病后症状、体征不典型,而且多种疾病同时存在,心理问题复杂造成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病情观察、护理评估、护理计划的制定,护理措施的实施较年轻患者更为复杂[2]。另外,随着传统大家庭逐渐由核心家庭所替代,家庭养老功能减弱,养老负担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的医疗保健护理系统;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老年人的子女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照料老人,就是在病重期间也无法完全陪伴在老人身边;我国老年保健虽起步不晚,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先进的方便老人生活、活动的器具的研发、推广跟不上老龄化社会的步伐。所有这些原因使得护理过程更为复杂,护理难度加大。

2 老年护理存在的问题

2.1教学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没有开设老年医学课程,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也都没有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只是在临床护理专业中开设几十个学时的《老年护理学》课程。虽然形式上适应了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但这门科大多是作为选修课来安排的,老师仅仅从理论上给于讲解,学生对老年护理知识了解粗浅,缺乏适时临床实践活动,并不能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学生方面,由于老年护理学是近几年才根据需要开设起来的,很多学生对此没有认识,因而重视不够,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选择老年护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从理论上缺乏老年护理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2认识不足

目前,老年人需要接受哪种医疗或护理服务,没有严格明确的标准,因此不能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以至综合医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社区护理界限不清,职责不明。卫生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

2.3老年服务机构不健全,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社区老人服务中心偏少

目前社会支持系统因养老保险和养老机构的不足,无法充分满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需要。老年卫生工作仍然是以城市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农村及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3],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也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不仅存在量的缺乏,而且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质的方面与人们的期望也有一定的距离。

2.4护理人力资源匮乏

目前整个老年护理状况是: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长,需要解决的老年护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但具有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照料护理老年人的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已受过专业训练,能够给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或掌握临床训练进展、具有职业水平的护士非常之少。这就使护理专业在满足老年人口的护理需求方面与发达的老年型社会国家还存在很大距离。

3 对策

3.1进一步重视老年护理工作

要重视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编撰适合我国特点的老年护理学教材,教材要充分考虑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关注老年医学和老年护理领域的新动向、新观念、新业务、新技术。教学方面,建议将《老年护理学》作为必修课,增加学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理论上充实学生的头脑,实习过程中手把手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以培养一批有较深的理论基础,较熟练的操作技能的老年护理专门人才。

加速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针对当前社会需求以及老年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老年护理人员培养目标,根据目标,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合理的老年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目前护理课程的设置,还可在各护理院校开设本科以上硕士、博士层次的老年护理学课程,使老年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在注册护士的考试中增加老年护理学知识;增设老年护理资格证书的考试,培养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对目前临床上的护理人员,要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资源,办一些短期培训班,请长期从事老年病研究的专家讲课,培养一批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的老年护理队伍,在临床发挥骨干作用。

3.2积极开展护理延伸服务,逐步建立多层次老年护理体系

首先对照标准认真评估,对那些身体状况较好,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可以在社区卫生中心建立档案,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在整个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由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经常上门探视、体检、给予健康指导等,组织他们在社区的老人活动中心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交流与沟通,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4]。

建立各种形式的老人护理院、老年公寓、社区老人服务中心等,在综合医院设立专门的老年病房,配备专门的老年医疗和护理人员,配备先进的护理器材与设施,提供全方位的老年护理服务。鼓励政府和社会团体增加健康老年公寓的建设,收住那些经济条件许可,愿意住进老年公寓的生活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老人。对于愿意与家人同住,且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丧失的老人,可以与其家人协商,请家庭照料者提供12h或24h的服务,协助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等。

3.3完善和发展老年人的经济保障

长寿伴随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或残障是许多老年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因此医疗费的支出将占很大的比例。而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有限,甚至没有经济来源。因此必须完善和发展老年人的经济保障。

3.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老年护理科研工作

尽快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老年护理专业教师队伍,尽快提高老年护理教育师资水平,加强老年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对老年人的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等护理模式的探讨迫在眉睫。鼓励研究开发一些方便老人的先进护理器具与生活设施,以造福老人,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21世纪的老年护理将充满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老年护理工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加老年护理课程设置,增加学习内容,加速老年护理人才培养,重视和加强老年护理科研工作,建立和

23

医疗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晓, 黄艳

作者单位:孙晓(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急诊科 山东青岛 266000), 黄艳(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妇科 山东青岛 266000)

刊名:

中外健康文摘

英文刊名:World Health Digest

年,卷(期):2013(41)

参考文献(5条)

1.Mishal Y;Yosefy C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care works 1998(09)

2.谢红珍,聂军,潘绍山,谢小红锐器伤与护士行为、生理、心理及环境关系的探讨[期刊论文]-护士进修杂志 2003(7)

3.Barbara J F;Deloris EK;serven MB Frequency of non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 precaution training 1991

4.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 1999(01)

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陈君,金得燕关于在临床推荐应用《医疗锐器伤登记表》的建议[期刊论文]-中国医院 2003(2)

引用本文格式:孙晓.黄艳医疗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3(41)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 锐器伤应急处理: 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则应: 1、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分钟,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 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伤口冲洗后,使用75已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3、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 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4、报告。 5、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7、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b(-),未注射击队疫苗者,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暴露源为HCVAb(+)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HCVAb、肝功能。

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HIVAb。 锐器伤: 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套回针套,摆弄针头、分开会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毁形。 锐器伤的预防: 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如果确实要复帽可单手持针筒挑 盖套上。 3、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 直接放入锐器盒,盒内医疗废物四分三满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口紧实、严密,贴上特殊标记并填写使用单位、封箱时间,作医疗废物处理。 4、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试 管并使用防护用具。放弃传统的床单,使用床罩。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预防控制传染病健康教育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一)、什么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血源性疾病主要指可以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注射、手术等 途径进行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存在于血液、体液和分泌 物中。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组疾病。(二)、常见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种类 可通过血源或性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包括:HIV感染/艾滋病、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和梅毒等。 (三)、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生活 上的密切接触也可能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和梅 毒。但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 不会感染艾滋病。 (四)预防控制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2、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性病的 危险。

3、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 过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4、治疗疾病时,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 器械。 5、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交,可以预防性病。 6、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病毒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 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7、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 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胎婴儿被感染的可能性。 8、关心、帮助、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鼓励他们参 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9、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 稳定,预防艾滋是全社会的责任。 10、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保护易感人群,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法医病理学课件_第七章锐器伤1

第七章锐器伤 锐器伤(sharp instrument injury)――有锐利刃口或尖端的物体作用于人体产生的损伤。根据物质构成锐器可以是金属、木质、塑料等构成。锐器大致分为刺器、砍器、切器、剪器四种类型,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多项功能的刺器仍普遍存在。锐器伤的影响因素一次或多次形成,人体重要部位损伤严重、集中,可外轻内重,具有典型的损伤特征。创构成六要素:创缘光滑,可有挫擦伤。创角单锐单钝,双锐。创壁光滑,少有组织间桥。创底光滑。创腔、创道视刺器类型不同,可深可浅,可宽可窄。创口视刺器类型不同,可大可小,可圆可方。切器:菜刀,刀片,玻璃片等。砍器:砍刀,斧头,菜刀等。刺器:有刃无刃,单刃双刃,多刃等。剪器:剪刀(裁衣剪刀,手术剪刀,园艺剪刀等)。同一种损伤工具在致伤过程中均可能存在多种作用机制。如:刺切,刺剪,砍切,切割等。自我形成?他人形成?意外形成?复习创检验六要素――部位、形态、大小、方向、程度、异物。同时,结合案情调查、现场勘验等情况确定。防卫伤试切创多种方式损伤损伤皮瓣捅创损伤后栓塞变异形创口stab wound stab-incised wound poking wound incised wound hesitation marks or hesitation wounds defense wound chop wound clip wound 钝器创与锐器创的鉴别(表2)* * 第七章锐器伤 1.概念2.锐器的分类3.锐器伤的影响因素锐器类型锐器质地锐器锋利程度锐器类型锐器大小、质量锐器致伤方式人体损伤部位、脏器 4.锐器伤的特征锐器伤血管神经损伤内脏损伤骨折创擦伤 5.刺器创特点6.不同刺器形成的损伤形态7.刺器创的性质确定主要鉴别8.本章节其它知识点皮纹对损伤创口的影响9.英文学习钝器创与锐器创的鉴别(表1)锐器创钝器创整齐,无组织挫碎。不整齐,组织破碎。创底光滑,一般少见组织间桥,无组织挫碎情况。两侧创壁方向性较强。不光滑,有组织间桥,组织挫碎。两侧创壁方向性不强。创壁创角锐,整齐。锐器无刃面所形成创角可钝,并有细微分叉,少见星芒状不规则形创角。创角钝,创角不整有分叉,或呈星芒状不规则形。创角创缘皮损整齐,擦挫伤不明显,皮内出血少见。无创缘组织挫碎。创缘皮损不整齐,常见擦挫伤,皮内、皮下组织出血。损伤严重时创缘组织挫碎。创缘少见。多见。异物断面平整。多见。毛发切断。多见。神经血管有,骨折部位骨断面可检见刺、切、砍痕,骨折形状多规则。有,骨折部位骨表面可检见撞击痕,骨折形状不规则。骨折人体各部位均可形成。多位

锐器伤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为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保护医院职工的职业安全与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因职业暴露而引发的各种经血传染性疾病,做好各种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危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以及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是指医院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或者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以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事件(即意外事件或针刺伤事件)。 二、标准预防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 标准预防概念: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三、管理制度 1. 医院职工应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科举行的职业防护等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2. 工作期间,按规范实行标准预防措施,严格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必

要时穿隔离衣、防渗透围裙、胶鞋、可能发生喷溅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3. 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粘膜有破损时须戴手套,脱手套后严格洗手。 4. 掌握洗手指征,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5. 严格医疗废物的管理处理,按本院制度实行。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工作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须戴厚质乳胶手套,穿防护衣,胶鞋,必要时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6. 熟练掌握锐器的操作技术,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禁止将锐器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禁止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用后锐器需及时放入锐器盒。 7.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医院职工定期体检,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 8. 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9. 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登记表(附件1)。 10. 临床科室须为医务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 四、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1. 锐器伤处理及报告流程(附件2、3) 2. 医护人员预防艾滋病等经血传播性疾病的职业防护流程(附件4)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预防控制传染病健康教育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一)、什么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血源性疾病主要指可以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注射、手术等 途径进行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存在于血液、体液和分泌 物中。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组疾病。(二)、常见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种类 可通过血源或性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包括:HIV感染/艾滋病、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和梅毒等。 (三)、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生活 上的密切接触也可能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和梅 毒。但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 不会感染艾滋病。 (四)预防控制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2、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性病的 危险。

3、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 过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4、治疗疾病时,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 器械。 5、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交,可以预防性病。 6、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病毒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 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7、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 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胎婴儿被感染的可能性。 8、关心、帮助、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鼓励他们参 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9、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 稳定,预防艾滋是全社会的责任。 10、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保护易感人群,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性传播疾病在中国的现状

性传播疾病在中国的现状 什么叫做性传播疾病呢?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可以传染的一组传染病,在我国,人们简称为性病。 我国重点防治的八种性传播疾病。即梅毒、淋病、艾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其中前3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它5 种为卫生部规定需作监测和疫情报告的病种。 性病在我国正在迅速蔓延,目前已跃居为第二大常见传染病。解放前所谓经典性病(VD)泛滥,当时全国有患者1000多万人。建国后,在政府领导下,于1964 年宣布我国大陆已基本消灭VD,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进入20世纪80年代,性病死灰复燃。1977年全国报告STD 13例,近些年发病迅速增加,1998年报告病例达63万多, 据估计实际病例数高达数百万之多。流行波及沿海、城市,内地、农村。患者多为青壮年,病种以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梅毒为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在不断增加。 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有以下6种。 性途径传播:包括接吻、触摸在内的性行为均可传播STD,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诸如奈瑟氏淋病双球菌、艾滋病病毒、支原体、衣原体、阴道滴虫等多种病原体可存在于阴道分泌液和精液中,性伙伴一方患病就能通过性行为传染给对方,而梅毒、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的病原体虽不存在于精液中, 但可通过皮肤粘膜的直接接触传染对方。妇女比男性更容易感染性病。包皮过长者较易感染性病。 非性接触传播:性病患者的分泌物中有大量病原体, 间接接触被病原携带者或病人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污染的衣服、用具、物品、被褥、便器等,也可能被感染。 血源传播:艾滋病、梅毒、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均可通过输血传播。输注含有上述病原体的血液,其传染机率一般可高达95%以上, 而且潜伏期短,发病快,症状严重,合并 症多。丙型肝炎可否通过性接触传播目前尚无定论。 胎内感染: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造成胎内感染。胎儿感染一般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艾滋病病毒可穿过绒毛羊膜进入羊膜腔,进而通过胎儿吞食羊膜液经肠道感染,或直接经粘膜感染, 或者病毒穿过胎盘合胞体滋养层经血感染。梅毒经胎盘感染可引起胎儿流产、早产、死胎或出生后死亡,即使婴儿存活,也常出现畸形、智力低下等疾病。单纯疱疹病毒胎传可引起胎儿死亡、流产、畸形、脑炎、宫内发育迟缓、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等。 产道感染: 一些STD虽不能经胎盘传染,但胎儿通过产道时,可以发生感染, 例如新生儿淋菌性眼炎、非淋菌性婴儿结膜炎,新生儿肺炎等。HIV亦可经孕妇产道感染胎儿。 产后感染: 产后哺乳和母婴间密切接触可引起婴儿感染。如果母亲为HIV感染者,通过食入含HIV的乳汁可致婴儿受染。 医源性传播: 医疗操作所用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手术器械、以及刺破皮肤或粘膜的其它医疗器械, 造成病人之间、医患之间的传播,特别是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传播。 人工授精、器官移植及性暴力: 人工受精和器官移植可造成STD的传播,尤其是HIV的传播。儿童或成人被强奸后有时会染上STD。 但是性传播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性病的防治方针: 诸多社会因素极大地影响着STD的发生、传播和流行, 因此STD的防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性病防治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我国对STD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仅靠卫生医疗部门是不够的,必须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法制教育,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各级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防病网络,才可能有效地控制流行。

手术室护理工作如何防范锐器致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16824501.html, 手术室护理工作如何防范锐器致伤 作者:靳佳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7期 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锐器性器械多而复杂,所以应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锐器致伤事件就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是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一种基本保护,防范锐器致伤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锐器致伤的原因 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主要表为:专业技术要求高、整体协调性强、应急能力强,导致锐器致伤的原因也是主要集中于这三点而产生的。 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专业性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对于手术中常用的器械要有专业的应用,比如医用缝合针、手术刀片、手术钳等,使用不规范就是造成锐器致伤的一大原因。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整体协调性要求护理人员在手术中必须要和主刀医生的节奏保持一致,不能有分毫之差,很多护理人员不注意这些细节问题也是造成锐器致伤的第二大原因。在手术过程中,应急能力强是重要的必备技能,遇到急救就特别要求护理人员有较强的应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工作压力大、工作紧张就特别容易造成锐器致伤。 二、锐器致伤的处理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应当尽量注意避免,但万一发生了,也要迅速进行处理,处理得当是手术室中护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首先一定要保持冷静,在冷静的状态下正确处理伤口,从近心端向远心端的方向挤压伤口,使少量血液从伤口流出去,以避免出现血液感染,从而引发其他病症。然后用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最后注意消毒,如果伤势严重需要进行包扎,或者用密闭敷料包裹伤口。对于感染性病毒易感者,应注意定期检查、及时预防。病情严重的,要尽快报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定期复查,定期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病毒,应及时寻找对应的治疗措施,在锐器致伤后越快处理越重要。 三、锐器致伤的防护 (一)加强理论的培训 护理工作的专业性、整体协调性和应急性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工作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关心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建设等,强化理论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技能的基本保证。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 防护与处理程序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 程序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程序 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事件(即意外事件或针刺事件)。意外事件需按应急程序处理。 二.医务人员:指在医疗机构中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病人及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不仅仅指医生和护士,还包括各类检查室如心电图室.内镜室.微生物室.临床病理科等的工作人员.临床药师.实习医师.保洁人员和污物处理人员等。 三.组织管理 1.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组织管理由医教部和护理部负责。 2.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应急专家小组(同“医务人员 HIV 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处理” )。职责:对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

对针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案进行论证和指导实施;加强宣传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的知识培训。 3.具体执行部门保健科:准备应急药箱,负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和随访护理部:护理.中央运输和保洁人员职业暴露后的调查.核实感染管理科:医师.医技及后勤等人员职业暴露后的调查.核实,应急药箱的开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的技术指导实验医学科临床微生物室:意外事件发生接到报告后在24-48 小时内完成当事医务人员和接触源病人血清HIV 和HBsAg 相关检测并在保健科安排下进行血清学随访。 四.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的直接接触。 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 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护理.操作或手术时,必须严格执行正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及其它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

血源性传播疾病致病因素分析

血源性传播疾病致病因素分析 华 川,鲁 然 (解放军第252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关键词:血源性传播疾病;致病因素;监测 中图分类号:R4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2)1120878203 血液和血制品的重要生理意义决定了输血是平时、战时和重大灾害时进行急救的重要手段以及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1995年我国医疗临床用血约800吨,年供血约400万人次,并临床用血以每年7%~10%的速度递增1,我们不能忽视输血和血制品输注是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随着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输血引起的医院感染监测也日趋重视,为此,扩大了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和范围,在监测人群方面,随着血源性感染的增加和A I D S患者的增多,已不再限于住院患者,在院工作人员和门诊患者的医院感染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P itter等对外科I CU患者发生血源性感染的结果进行了调查,发现血源性感染所致患者的死亡率占总死亡人数的35%,即每预防3个患者发生血液感染,就可以减少1名患者死亡,这类挽救患者生命的预防措施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1。这一研究还显示,每发生1例血液感染,将增加患者40000美元的医疗费用,若伴有其他部位的医院感染将增加其死亡的危险性,因此,预防患者发生血液感染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T T病毒、菌血症等,这些疾病的病原可以通过感染这些病原献血者的血液输入受血者体内,也可通过输血过程包括输血器材被这些病原污染而使受血者感染,后者还可感染供血者和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 1 病毒性肝炎 我国是肝炎高发区,自然人群中各类病毒性肝炎感染率超过60%,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较为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由于乙肝病毒(HBV)是一种高变异病毒,可在慢性持续性感染的过程中自然变异,其S区基因发生变异,使AA145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引起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 s A g)“a”决定簇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发生改变,使变异发生前产生的抗2HB s不能中和变异的HB s A g,导致免疫逃逸现象。可引起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 s A g和抗2HB s,也可出现常规诊断试剂不能检出HB s A g,造成漏诊2,3。另外, HBV感染者“窗口期”也是造成献血员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王笃初等4对583例合格献血员进行HBV血清标记物及HBV2DNA复检,结果:HBV2M(+)55.5%,HBV2DNA (+)9.78%;另冯国基等检测了2025例合格献血员,15.1%的人乙肝感染指标阳性,其中HBV2DNA(+)10.5%,在 收稿日期:2002202227; 修订日期:20022052201690乙肝标志物全阴的人中用PCR方法测HBV2DNA,阳性者25人5。说明目前献血员隐匿感染乙肝病毒,必须改进献血员乙肝病毒的筛选方法。 输血后肝炎(po st tran sfu si on hepatitis,PTH)最多见的是丙型肝炎(HCV),约占PTH的90%以上,1995年全世界PTH发生率约为1%,其中98%为丙型肝炎1。输血和注射血制品是丙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我国人群中HCV携带率为2%,职业卖血者中抗2HCV阳性率为8%~13%,流动卖血者中可达40%。输血是传播HCV的重要途径之一,丙肝患者大都伴有肝功能异常,为此可以通过检测丙肝抗体、AL T、A ST、GGT等肝功能指标来筛选献血员,对减少输血传播丙肝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2 艾滋病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 V)引起,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 I D S),1981年由CDC首先在美国发现,是20世纪发现的最严重的一种疾病。近20年来在全世界迅速蔓延,已有180多个国家宣告出现了艾滋病病情,病死率极高,两年内可达70%以上,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方法。有关血源性感染H I V的事件,国内外均有报道,最突出的是法国输血案1,即在1984年前后,当时的法国未实行献血者H I V抗体检测,因而造成数千人由于接受含H I V的血液而感染H I V,目前死亡近千人,引起世界震惊。美国从1981年发现艾滋病至1985年实行献血者H I V抗体检测前,1.5万血友患者中70%的甲型血友患者、35%的乙型血友患者因使用被H I V污染的凝血因子而感染了艾滋病。1992年,扎伊尔用输血治疗疟疾儿童贫血,结果感染H I V儿童占该国H I V感染儿童的25%。 目前,我国感染艾滋病病毒总人数超过60万4,截止2001年9月底,31个省、区、市累计报告发现28133例感染者,我国政府于2001年8月正式承认我国存在血液传播艾滋病,至1997年底统计的8227例H I V感染者中,经血液途径感染者近1440例(17.5%)。我国目前的艾滋病感染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控制由输血传播H I V感染尤显重要。 3 梅 毒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早期梅毒患者的皮肤和粘膜损害处有大量螺旋体,进入血液后即可经血液及胎盘传播。苍白密螺旋体长6~15nm,6~12个螺旋,体外抵抗力差,血中螺旋体在4℃可生存3~6d,低温 ? 8 7 8 ?Ch in J N o socom i o l V o l.12N o.112002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措施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措施 性传播疾病(简称性病)是指主要经性行为而传播的一组疾病,常见的包括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梅毒、艾滋病等。这8种疾病也是我国性病监测病种。目前,性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淋病。性病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对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为了有效预防性病的传播,应注意大力宣传性病的防治知识,提高民众的防病意识,以降低性病的发病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性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1性传播疾病的传染源 主要为性病病人、性病病原体携带者和含有性病病原体的血液、体液。 2传播途径 2.1性接触传播。是性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源的体液而感染,因为两性的生殖器官都比较脆弱,病原菌容易入侵。加之性器官又比较温暖和潮湿,适宜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很容易导致感染。 2.2血源性传播通过输入含病原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而传播,如艾滋病、梅毒等。 2.3母婴传播通过怀孕的母亲传播给胎儿。 2.4生活密切接触传播通过公用浴盆、毛巾、坐便器等途经传播。 2.5医源性传播在医疗活动中,使用消毒或灭菌不达标的医疗器械可造成医源性传播。 3易感人群 性病的易感人群包括卖淫嫖娼人员、吸毒人员、多性伴侣者、同性恋者及性病病人的家属等。 4预防 4.1切断不洁性接触这条主要的传播途径尽管性病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血源性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医源性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但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由性接触途径直接传播。因此,要想预防性病的传播必须做到不要和陌生人接吻、性交等,也不要有多个性伴侣。 4.2公共场所要注意卫生不随便使用公共毛巾、坐便器等。若必须使用时,可消毒后再用或用卫生纸垫在坐便器上,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沐浴时最好选择淋浴。不穿他人的内裤或游泳衣。 4.3加强易感人群管理提倡性交时使用避孕套,因为使用避孕套对部分性病有一定预防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理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登记报告制度与处理程序 为保障我院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止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及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危害,特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事件(即意外事件或针刺事件)。意外事件需按应急程序处理。 二、医务人员:指在医疗机构中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病人及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不仅仅指医生和护士,还包括各类检查室如心电图室、内镜室、微生物室、临床病理科等的工作人员、临床药师、实习医师、保洁人员和污物处理人员等。 三、组织管理 1、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组织管理由院感办和护理部负责。 2、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应急专家小组(同“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处理”)职责:对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对针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案进行论证和指导实施;加强宣传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的知识培训。 四、具体执行部门 1、临床科室或相关科室:发生暴露时,当事医务人员立即按标准处置暴露部位并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护士长进行初步调查、核实后在2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及院感办,当事人员24小时内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交护士长,护士长及时上交护理部。 2、护理部:负责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第二次调查、核实,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3、感染管理办公室:准备及开启应急药箱,负责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和随访;负责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第三次调查、核实,对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的技术指导。 4、检验科:接到意外事件发生报告后在24-48小时内完成对暴露医务人员和接触源病人血清HIV、HCV、HBV、梅毒等项目的相关检测并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安排下进行血清学随访。 五、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之令狐文艳创作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令狐文艳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

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 h内抽血查HIV 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 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都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人抓伤、咬伤等,都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我国目前人口中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都已有1.3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病人已出现猛增趋势。国内学者调查发现,临床医务人员HBV、HCV、HGV等肝炎总感染率为33.3%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2.3)。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医务人员明确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程序尤为重要。 (一)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危害 1,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血源性致病因子对医务人员的传染常发生于锐器和针刺损伤皮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多发生于护士,其次是检验科人员及医师。 2,长时间从事采血,急救工作以及妇、产科、血液科的操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机会大大增加,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医疗、护理活动中一切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包括注射、采血、输血、手术、内镜、透

析及病人各类标本的采集,传递,检验及废弃处理过程均可造 成职业性感染。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医务人员因 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的危险性为3%-10%。护理职业暴露感染HBV的危险性 明显高于HCV,HIV。 (二)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直接接触。 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 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其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 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 围裙,以提供有效的保护。 (3)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参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 的仪器设备。

1992~2011年某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分析

1992~2011年某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分析目的分析某部1992~2011年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报告情况,为部队防治 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部疾病监控中心1992~2011年的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分析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时间、人群分布等方面的资料。结果1992~2011年共报告血源及性传播疾病735例,占总传染病报数的9.88%;主要为乙型肝炎,占83.27%,丙型肝炎占5.99%,梅毒占3.54%,淋病占3.27%,尖锐湿疣占2.31%;其中男性占92.11%,女性占7.89%;干部占54.83%,战士占26.53%,其他人员(主要是军队离退休人员、在编职工等)占18.64%;发病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性传播疾病发病人数从无到有,逐渐增多。结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尤其是经血传播疾病是危害部队的重要传染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所占比例较大,性传播疾病发病数逐渐增多,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 标签: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分析;防控措施 经血传播疾病是指一类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是指一类通过各种性接触、性行为而传染的疾病,包括梅毒、淋病、艾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8种疾病。另外有些妇科病如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有些皮肤病如疥疮、阴虱等均可通过性生活或性接触的方式传染,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这些病也归为性传播疾病,大约有20余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我国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虽然军队生活具有工作高度集中、管理严格等特点,但部队发病率仍有升高趋势,为了解某部该类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本研究对该部1992~2011年该类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某部疾病监控中心,通过军队疫情直报系统和传染病上报系统记录,按照时间顺序收集汇总了某部20年间传染病发病情况,病例的诊断依据以上报医院诊断为准。 1.2 调查方法 利用SPSS 18.0和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根据发病情况,筛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9种传染病作为重点分析疾病,按照性别、人员类别、发病时间分布和疾病发病数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进行分项汇总,然后分别进行发病趋势分析。 2 结果

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1总则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2适用范围 全院。 3关键词定义 3.1血源性传播疾病: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 3.2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各种病原体感染的血液、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剌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4内容 4.1组织机构及职责 医院成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评估及处置小组,负责对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防护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做好预防性用药及追踪随访工作。 职业暴露评估及处置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4.2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报告 4.2.1局部处理 4.2.1.1用皂(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4.2.1.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4.2.1.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2.2报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报告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并上报公共卫生科。 4.2.3评估: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主管部门进行评估,必要时由职业暴露评估及处置小组讨论评估,并制定预防用药方案。 4.2.4本部急诊内科,开发区分院上班时间感染科门诊、非上班时间病区值班医生开具血液检验单和预防用药。 4.3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报告和处理流程

锐器伤处理方法

锐器伤处理方法 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后,应严格按照医疗锐器伤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1 医疗锐器伤或粘膜受血液或体液沾染之后处理流程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稍上方轻轻挤压,从伤口近心处向远心方向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在伤口的局部,以免损伤局部组织。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5分钟,还应注意是哪个病人污染的,如果不知是哪一个病人,也应留意刺伤自已的针头。然后,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报有关部门,做好登记,定期监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如遇被乙肝病人或艾滋病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除了上述处理方法外,还要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时注射相应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等。同时还要在当时,三个月及六个月时抽血化验有没有相应的表面抗原,然后,报有关部门,做好登记,定期监测。 2医疗锐器伤或粘膜受血液或体液沾染之后血液监测流程[2] 病人为HBsAg (+) 2.1.1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 未注射疫苗的,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6个月、一年监测GOT,GPT,HBsAG,anti-HBs,anti-HBc。 病人为HCV anti- (+)受伤者HCV anti(-)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 肝功能。 病人为HIV(+)受伤医务人员HIV anti(-),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anti。 3 被艾滋病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后预防用药 依照国际《指导原则》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人员实施评估及预防性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发表时间:2014-01-13T15:47:47.1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作者:余团容林颖陈幼梅 [导读] 本科从2009年1月-2013年6月共有产妇34709名,其中血源性传播疾病孕妇3896名 余团容林颖陈幼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 355000)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343-02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疾病的综合症。近年来,随着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产科医护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机会多易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对产科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危险性。有资料显示,医护人员被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锐器伤害的相应病源感染率分别为6.0%—30%、0.4%—60%、0.25%—0.4%[1]。因此,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必须引起的高度重视。本科近四年多来逐步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消毒隔离预防与控制措施,并且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科从2009年1月-2013年6月共有产妇34709名,其中血源性传播疾病孕妇3896名,年龄最大43岁,最小20岁,平均 28岁,其中乙肝携带者3413例,梅毒531例,HIV抗体阳性9例。 2、预防和控制措施 2.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对产科全体医护人员加强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理论学习培训,定期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因素进行学习,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自觉遵守各项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和消毒隔离技术,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实习生、进修生及保洁人员加强岗位培训及安全防护教育,做好标准预防及职业防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2 健全医院管理组织,完善各项操作常规及工作制度。 以临床、感染管理科、微生物监测三方面人员组成院内感染监控机构。在产科病区组成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科学全面的消毒隔离制度,指定专人全面负责传染病的疫情登记、报告及监测工作。孕妇在入院前或入院后做好常规输血前检查即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艾滋病HIV抗体以及急诊生化等检查,对于上述检查结果阳性的孕妇做好登记及报告工作。医护人员认真阅读病历,并在病历夹上粘上红色塑料卡作为标识,让每位医护人员知晓,从而做好充分防护准备。 2.3 做好消毒隔离防范 2.3.1 对于HIV抗体阳性的患者,可采取单独隔离,给予单人间居住,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室内物品及医疗器械固定专人使用,配备快速手消毒液,供患者及家庭使用。 2.3.2 产程开始进入隔离待产室待产,宫口开全后进入隔离分娩室,HIV抗体阳性患者直接进入隔离分娩室待产直到分娩。 2.3.3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时必须佩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若医护人员自身皮肤有粘膜破损时,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3.4 规范操作 医护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治疗护理过程中,要保证室内光线充足明亮,特别是注意防止被针头、缝针、刀片安瓿等利器刺伤或划伤,采血时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提倡使用单手回套针帽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符合国家规定的具有耐刺并防渗漏的锐器盒内,装放量不得超过容器的四分之三满;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传递锐器时提倡使用“非接触技术”[2],即将锐器盛放在弯盘内,避免两人同时接触同一件锐器,以减少危险发生。如手套被意外刺破时,应立即进行手消毒,然后更换手套。 2.3.5 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 由于血源性传播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危害性,产科医护人员不可避免地处于高度暴露环境,因此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防护意识,从普遍性防护原则入手,无论孕产妇病毒抗体是阳性或是阴性,凡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血液、体液一律视为有传染性而加以防护[3]。如果急诊孕妇发生急产时,尚未来得及检查病毒抗体时,均按阳性处置,做好标准预防,防止发生职业暴露。 医护人员在进行产程观察行阴道检查时,均须戴双层手套;上台接生前,穿高筒水鞋,戴防护眼镜、围裙和防渗透性口罩,穿好手术衣后加穿防水隔离衣,并戴双层橡胶手套。在行人工破膜或断脐时,避免羊水、血液溅入眼中。台下护士也应穿戴防水隔离衣,戴双层橡胶手套。尽量减少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抽血、注射、缝合等操作时,尽量避免误伤自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脱去手套,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禁止对伤口进行局部按压;最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行消毒并包扎,登记并上报院感科。根据感染源的种类,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和药物预防。 2.3.6 胎盘处理 胎盘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用双层黄色污袋包装送医疗废物中心焚烧。若需行病理检查,则使用一次性塑料桶盛放标本,做好特殊标记,密闭运送,并与病理科做好交接。 2.3.7 严格终末消毒 无论产前产时产后所有一次性物品均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所有一次性的物品采用黄色有感染性高危标记的双层防渗漏的污物袋包装,扎紧袋口,送医疗废物中心焚烧。使用后的污染器械全部放入含氯消毒液为2000mg/L溶液的专用溶器中浸泡消毒30分钟,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先高压后清洗再高压。产房的物体表面用含氯为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地面用含氯为1000mg/L消毒液湿拖。空气消毒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两小时。 2.3.8 新生儿隔离 对梅毒及HIV阳性的产妇,新生儿出生时台上护士即抽取脐带血查RPR实验或HIV抗体检测实验。对RPR阳性及全身皮肤明显出现水泡疹的新生儿以及HIV阳性产妇的新生儿均应隔离。新生儿的用品均应固定专用,采用一次性物品,新生儿淋浴与治疗均在母亲床旁进行。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