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简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简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简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简况

第二章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 第一节 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台拗是中朝准地台上的一个大型拗陷,除南与秦岭褶皱系相接外,其它三面均与中朝准地台的几个二级构造单元相连:北为内蒙地轴,东为山西台隆,西为鄂尔多斯台缘褶带等。该台拗即通常所说的鄂尔多斯盆地或陕甘宁盆地,大体位于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吕梁山以西,贺兰山——六盘山断陷以东,呈长方形。跨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陕西黄土高原正好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是该盆地的主体部分(图2.1)。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示意图

一、区域地层系统

鄂多斯盆地内部主要为单斜构造,这一构造特点在陕西黄土高原内部尤为明显。陕西黄土高原的东南部为铜川复背斜的一翼,地层大体向北西缓倾;而在陕西黄土高原的中部和北部,地层由东向西

缓倾,被石油地质部门称之为陕北斜坡带。

陕西黄土高原属华北地层区,跨两个地层分区:陕甘宁盆地地层分区和陕甘宁盆缘地层分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及第四纪黄土最为发育,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区内大部分地区被厚层黄土所覆盖,只有在南部的一些山地、东北部的府谷、神木一带和区内的一些深切沟谷中,出露着不同时期的地层。奥陶系仅出露中统海相灰岩。石炭系有中、上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之灰岩、砂页岩,含煤、铁、铝土矿等。二叠系及三叠系下统为湖泊、沼泽相含煤砂泥岩沉积,及河湖相红色碎屑岩。三叠系中、上统至白垩系在区内的一些地段连续出露,以内陆河湖相为主,部分为内陆盆地边缘山麓堆积。三叠系中、上统为红色砂泥岩及灰绿色含煤、油页岩及少量火山碎屑之砂泥岩。侏罗系由红色砂泥岩、煤系地层,过渡为含泥灰岩、油页岩的红色砂泥岩及砾岩。白垩系仅有下统志丹群,为红色砂岩、砾岩、泥岩及少量泥灰岩,第三系为河湖相含石膏的红色碎屑沉积。第四系以黄土为主,另有零星的河流、仲积、洪积、湖相等沉积。

按照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将该区地表出露的各时代地层分述如下:

(一)古生界(Pz)

1.奥陶系(O)

(1)上马家沟组(02m)

主要出露在府谷北海子庙一带,沿黄河河谷分布。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和灰黄色泥质灰岩。未见下界。

(2)桃曲坡群(Q2-3,tq)

仅分布在本区南部的铜川、耀县一带。为混合相沉积。岩性为灰黑、深灰色,局部为黄褐色的灰岩、礁状灰岩、泥质灰岩及钙质页岩,富含头足、笔石、珊瑚、腕足、腹足等化石,厚435米,横向变化不明,目前将此套地层暂定为中、上奥陶统。

2.石炭系(C)

(1)本溪组(C2 b)

仅在府谷上马家沟组灰岩之上有小面积出露;另外,在延长、富县地区井下也可见到,岩性为海陆交互相的砂岩、泥岩及铝土质页岩,厚13~23米。本溪组与下伏的马家沟组灰岩之间,为假整合接触。

(2)太原群(C3,ty)

在府谷上马家沟组灰岩出露的地段,太原群沿黄河两岸成条带状分布。岩性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页岩、煤层、油页岩和炭质页岩组成,中夹二层海相灰岩和一层海相页岩,底部为厚约5~9米铁铝岩。含动物及植物化石。当缺失本溪组时,直接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总厚124.5~128.5米。

铜川、耀县一带,太原群直接假整合于桃曲坡群之上。太原群是渭北煤田的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主要有灰黑、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石英砂岩,夹可采煤层及海相灰岩、钙

质泥岩。在泥质岩中含大量植物化石。灰岩及灰质泥岩中含较丰富的蜒及腕足动物化石。铜川漆水河边,太原群的厚度为21米。

3.二叠系(P)

(1)下统(P1)

二叠系下统由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组成。

山西组(P1S)

本区东北部,该组主要分布在府谷及其以北的柳林碛海子湾至黄甫川一带。岩性主要为灰黑、灰色泥岩、页岩、砂质页岩,夹煤线、可采煤层及灰白色砂岩,普遍含菱铁矿扁豆体,含植物化石,属湖泊沼泽相沉积,厚81米。

本区南部,该组主要出露在铜川一带,是铜川一带重要的含煤岩系之一。为陆相沼泽沉积,主要为灰、褐灰色砂岩、煤线及煤层,偶夹粘土岩,普遍含菱铁矿结核,产丰富的植物化石,厚度约30米,从南向北,山西组沉积物的颗粒有逐渐变细的趋势。

下石盆子组(P1sh)

本区东北部,该组的分布范围大体与山西组一致。岩性主要为黄绿、灰绿色块状砂岩、含砾石砂岩,与暗紫棕、黄绿、蓝绿、蓝灰色块状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不等厚互层,属河流相沉积,含植物化石。厚77.5米。

本区南部的铜川、耀县、永寿等地,该组呈条带状出露,为纯陆相之灰、黄绿色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局部有紫杂色泥质岩,中下部夹黑色泥岩、粘土岩及煤线,富含植物化石。在铜川漆水河一带,该组厚24米。

(2)上统(P2)

二叠系上统由上石盆子组和石千峰组构成。

上石盆子组(P2sh)

本区东北部,该组在府谷以北和吴堡附近的黄河两岸呈条带状出露,下部为黄灰、灰绿色厚层至块状含砾石细~中粒砂岩与杂色、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成不等厚互层;中部为褐紫色块状泥岩、砂质泥岩,夹紫色厚层至块状含砾石中粒砂岩及煤线,上部为紫红,褐紫色厚层至块状泥岩,与灰白、灰绿色层至块状含砾石砂岩互层。属河流相沉积。在府谷一带厚268米。

本区南部该组大体紧邻下石盒子组北缘呈带状分布。属于干燥氧化环境下河湖相杂色碎屑岩沉积,以紫杂色、黄绿、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互层为主,夹厚层、透镜状中、细砂岩及含砾砂岩,偶夹黑色页岩,泥岩中富含植物化石。铜川漆水河一带厚198米。

石千峰组(P2S)

本区东北部,该组在府谷、吴堡等地沿黄河两岸呈南北条带出露,岩性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浅灰绿、蓝绿或紫红色的厚层至块状中至细粒富长石砂岩、长石砂岩、长石质砂岩,夹暗紫、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主要为河流相沉积;上部为鲜红、紫红、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含粉砂质页岩,夹浅灰、灰绿、灰紫色中一厚层细砂岩,灰质结核层及薄层石膏,可能为河、湖相沉积。厚184~

196米。

本区南部,石千峰组厚度增大,其岩性与本区东北部出露的石千峰组相似,也分上、下两个部分,自组成一个下粗上细的旋回。下部以黄绿色、灰绿色、紫灰色、暗紫色细粒砂岩为主,与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灰绿色泥质粉砂地岩互层,含瓣鳃及叶肢介与植物化石;上部为棕红、紫红、暗紫红色粉砂质页岩,黄绿、灰绿或蓝灰色泥岩为主,夹浅灰绿、紫红色细砂岩及泥灰岩,砂质页岩,含灰质结核,含软体、叶肢介及腕足等化石。在耀县石川河一带,该组的厚度达313米。

(二)中生界(M2)

1.三叠系(T)

(1)下统(T1)

三叠系下统由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组成。

刘家沟组(T1e)

本区东北部,该组出露于吴堡、府谷等地。岩性以灰紫、紫灰、灰白色块状交错层砂岩为主,夹砾岩及棕红、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等。厚381米。

本区南部的铜川、耀县、淳化、永寿、以及黄龙等地,该组均有出露。为紫红、浅紫红、灰紫色中厚层交错层细砂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棕红、暗紫红、紫红色含粉砂质页岩、泥岩及同生中一细砾岩。泥岩中普遍含有泥灰质结核,偶含铁质结核。在耀县石川河该组厚160米。

本区东北部和南部出露的刘家沟组,岩性十分相似,这说明,进入早第三纪初期,陕西黄土高原范围内的地理环境相似,区域分异不太明显。

和尚沟组(T1h)

本区东北部,该组出露于吴堡、府谷等地,岩性以棕红、桔红、紫红色泥岩为主,富含灰质结核,夹紫红、紫灰色粉、细砂岩及含砾砂岩。含脊椎动物、叶肢介等化石。在吴堡县宋家川—清水河剖面,该组厚111米。

本区南部的铜川、耀县一带,该组呈条带状出露。为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紫灰、灰紫、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富含钙质结核,偶夹灰绿色泥页岩条带,含较丰富的叶肢介、介形、瓣鳃化石,该组在耀县石川河厚65米。

和尚沟组岩性稳定,在陕西黄土高原范围内,岩性变化不大。

(2)中统(T2)

三叠系中统为纸坊组(T2Z)与下统之间为假整合。

纸坊组出露于本区南部的淳化、铜川纸坊一带和本区东北部的吴堡清水河、神木窟野河、府谷河下游及哈拉寨等地。取名于铜川市纸坊镇。岩性以紫红、紫灰色为主的砂泥岩互层。下粗上细,含脊椎动物、植物、介形、瓣鳃、叶肢介等化石。脊椎动物化石多产自吴堡以北。吴堡、府谷一带岩性较粗,厚330~530米。向西南至铜川、泾河一带,岩性变细,灰绿色层增多,厚度千余米。纸坊组分两段:

第一段:(T2Z1):以灰绿、黄绿色砂岩为主,夹紫红、紫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砾岩。在府谷一带

常含灰质砂岩结核及铁锰质结核。厚度比较稳定,一般在250米上下。

第二段:(T2Z2):为暗紫红、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砂质页岩,富含灰质结核结核或灰质砂岩结核。厚度变化较大,158~587米。

在铜川剖面顶部发现有火山碎屑岩薄层。

(3)上统(T3)

三叠系上统为延长群(T3Yn),划分为四个组,自下而上为铜川组、胡家村组、永坪组、瓦窑堡组。

延长群广泛分布于陕甘宁盆地。是以灰绿、黄绿色砂泥岩为主。夹油页岩、煤层及少量火山碎屑岩的陆相地层。岩性纵横变化均较大,下部及该区东北部岩性粗,长石含量高,颜色浅,砂岩常成肉红色;上部及该区西南部、南部变细,长石含量减少,颜色变深,多为灰绿及深灰绿色。横向大致以北纬38度为界,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相区。厚度由东北向西南变厚,在佳芦河、窟野河一带500~600米。子长清涧河、延河地区1341米,铜川地区1638米。各组地质特征如下:

铜川组(T3t)

该组相当于原T3Y1+2竹出露于铜川金锁关、宜川、佳县、神木秃尾河、窟野河等地。底部从块状中、粗粒砂岩开始,至顶部为黑、深灰绿色页岩、油页岩等。自下而上由粗变细,自成一旋回。剖面以铜川最完整,化石最丰富而命名,厚580米。向北至延河地区岩性变粗,厚447米。佳县往北,厚度显著变薄,岩性变粗变红,至窟野河剖面,厚仅百米,油页岩已不存在,黑色页岩也少见。含植物、瓣鳃、叶肢介、介形、昆虫等化石。岩性分两段。

第一段(T3t1):以灰绿、浅红、肉红色块状中、粗粒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及少量炭质页岩。砂岩长石含量较高,麻斑构造明显,斜层理发育。

第二段(T3t2):由细砂岩、泥岩、油页岩、炭质页岩组成,分两个“带”。下“带”:灰绿、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夹肉红、浅黄绿色块状长石砂岩。顶部有1~3米灰黑色页岩、或砂质页岩,在宜川仕望河以北至佳县间普遍存在,称为“李家畔页岩层”。上“带”:灰绿、肉红色砂岩,及灰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黑色页岩、油页岩等。顶部油页岩、黑色页岩、粉砂岩互层,称“张家滩页岩层”。在铜川地区最发育,油页岩厚二三十米。北至延河以南黑色页岩普遍存在。油页岩夹层中,及其上下层位,在本区南部普遍夹有多层薄层火山碎屑岩或含火山碎屑岩之砂泥岩。本“带”底部在佳县以北常夹“彩色粘土层”薄层,属火山碎屑岩。

胡家村组(T3h)

该组相当于原T3Y3,出露于铜川、黄龙、延长、绥德、神木窟野河下游,府谷等地。取名于延长县胡家村,为延长油矿主要含油层,岩性为浅灰绿、肉红色块状中、细粒砂岩,与深灰色泥岩互层,夹黑色页岩及煤线。南厚北薄,南细北粗,由耀县走马湾往西遭受剥蚀,至彬县一带残留厚度已很薄。铜川一带厚547米,延河地区厚328米,窟野河一带厚210米。

该组按岩性粗细,从下往上可分为三段,岩性为细—粗—细。以铜川剖面为例:第一段为灰黄、灰绿色泥页岩、黑色页岩、油页岩,夹黄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砂岩单层较薄,第

二段以灰绿、黄绿色厚层或块状中一细粒砂岩为主,夹黄灰、黑色页岩及油页岩;第三段为黄绿、灰黄色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夹少量薄层细砂岩。

永坪组(T3Y)

该组相当于原T3Y4,出露于铜川柳林沟、黄陵及延长、清涧、米脂等县城以西,佳县佳芦河、神木秃尾河、窟野河等地。在耀县衣食村以西全部遭受剥蚀。岩性单调,为灰白、灰绿色中—细粒厚块状砂岩,夹灰黑、蓝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砂岩含黄铁矿结核。厚度铜川100米,子长188米。神木窟野河95米。因产油而得名,含植物、介形、瓣鳃、叶肢介等化石。

瓦窑堡组(T3W)

该组相当于原T3Y5,出露于宜君、富县、子长、榆林榆河堡至神木、府谷一线。取名于子长县城瓦窑堡。厚度186~412米。含植物、瓣鳃、介形、叶肢介、鱼等化石。以子长清涧河剖面为代表可分为如下五个段。

第一段(T3W1):为含煤层、炭质泥岩的砂泥岩互层,夹泥灰岩透镜体,厚117米。

第二、三段(T3W2+3):浅灰色中厚层粉、细砂岩,与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夹煤线及薄煤层,中下部夹泥灰岩,厚99米。

第四段(T3W4):灰白色块状细、中粒长石砂岩,与深灰色一黄绿色砂泥岩互层,夹煤层及煤线,厚82米。

第五段(T3W5):底部油页岩、黑色页岩、向上砂页岩互层,中上部浅灰色厚层块状砂岩,厚80米。

2.侏罗系(J)

仅有下统和中统,上统缺失。

(1)下统为富县组(J1f)

富县组分布在府谷、神木、子长、延安、富县一带,富县以南地区只在井下零星见及。其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都较大,在神木县以北,主要为浅湖相沉积,在子长、富县一带,主要为河流相的紫红、黄绿色砂泥岩。其它地区一般为残积,保存极薄。厚度0~142米。含鱼类、叶肢介、瓣鳃类、植物等化石。富县组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中下统—延安组(J1—2y)

延安组分布在府谷、神木、榆林、子长、富县、旬邑、麟游一带。在大理河以南,葫芦河以北为无煤沉积,其余各地均为煤系。从下住上可分为宝塔山段、枣园段。厚度变化较大,14~277米。葫芦河以南,由于后期剥蚀,地层有缺失。

宝塔山段:主要分布在富县以北、子长以南地区。岩性主要为河流相的灰黄、灰白色巨厚一块状中至粗粒含长石砂岩,夹含砾砂岩,底部为灰绿色含砂砾岩和砾岩透镜体,上部含透镜状泥岩,其中偶夹煤线或炭屑,发育大型斜层理,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厚度变化较大,吴旗、志丹、延安一带最厚88~98米,向南、向北均变薄,洛河以南缺失。

枣园段:主要为湖泊沼泽或河流后沼泽相沉积。岩性为灰白色长石砂岩,含长石砂岩及灰黑色页

岩,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夹粉砂岩,顶部为蓝绿色(局部为紫红色)砂泥岩互层。含油或夹煤层。富含植物或瓣鳃化石。厚度较稳定,无定河一带为227米,洛河为147米,沮水为98米,铜川沙窑子为14米。枣园段到铜川焦坪一带只剩下煤层和顶底的灰绿、绿黄色泥岩。

延安组与下伏富县组之间呈假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中统由下向上分两个组,即直罗组(J2z)和安定组(J2a)。

直罗组(J2Z)

该组主要分布在神木七概沟、横山、富县直罗镇、旬邑一带。岩性可分为两个旋回:下旋回的下部为黄绿色块状中一粗粒长石砂岩,区域上较稳定,习称“七里镇砂岩”。底部往往含砾石,冲刷现象明显,含硅化木;上部为黄绿、灰绿、蓝灰色及少量暗紫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细一粉砂岩互层。上旋回的下部为黄绿、黄灰色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习称“高桥砂岩”,底部有冲刷现象,含泥砾、硅化木。横向不稳定,上部为黄绿、灰绿、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细砂岩夹泥质砂岩互层。该组在延安西杏子河局部夹石膏层。在黄陵以南、以西地区,其上部的泥质岩全变为紫红色,砂质岩变为灰白色,且岩性变粗,砾状砂岩、含砾砂岩增多。该组厚度为82~141米。与下伏延安组呈假整合接触。

安定组(T2a)

分布在榆林县刀兔、横山、安塞县砖窑湾、富县黑水寺一带,呈北北东—南南西的带状出露。无定河最厚为128米,往北、往南均变薄。黄陵沮水以南地区缺失。主要为炎热干旱条件下的内陆湖泊沉积。岩性变化较大,北部粗,南部细,在延安、延长、延川一带最细。在无定河以北为紫红、暗紫、紫色砂岩,夹灰绿色砂岩、棕黄、浅灰绿、紫红色泥岩、泥质砂岩,夹一薄层土黄色泥灰岩,砂岩中普遍含灰质团块。在无定河以南,下部为灰黑色页岩、油页岩,夹粉砂质页岩及粉砂岩;中部为以紫色为主的砂岩和灰质泥岩互层;上部为紫色薄一中层泥灰岩夹灰黄色灰质泥岩及砂岩。含方鳞鱼碎片、腹足、介形类及植物化石碎片。

3.白垩系(K)

白垩系仅有下统—志丹群(K1zh)

志丹群丰要分布在榆林、延安、宜君以西;宜君、彬县,从下往上分为六个组:宜君组、洛河组、环河组、华池组、罗汉洞组、泾川组。

宜君组(K1y)

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主要为沉积相或河流相的砾岩,向陕甘宁盆地内部成楔状体迅速变薄、尖灭或相变为砾状砂岩,未发现化石。从东北往西南变厚,0~65米。与下伏侏罗系呈假整合接触。

洛河组(K.)

分布在神木、榆林、靖边、志丹、黄陵、宜君、旬邑、彬县的广大面积内,为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大约在黄陵沮水以南一带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从西南往东北变厚,130~348米。含介形类、鱼类化石。本组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

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

环河、华池组(K1hn+h)

环河组和华池组为两个组,由于它们之间的分界各地划分不一。故合称环河、华池组。这两组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吴旗、宜君、彬县、长武等县的广大面积内。下部为以紫红色为主的块状中至细砂岩夹泥岩;中部为以紫红色为主的块状细砂岩与灰紫、灰绿、蓝灰暗紫红色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中夹凝灰岩;上部为杂色页岩、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泥灰岩及凝灰质砂岩。岩性从西南往东北变细,厚度增大,厚329~538米。含鱼、介形及叶肢介化石。

罗汉洞组(K1h)

主要分布在旬邑、黄陵与甘肃正宁交界的子午岭最高处及陕西与甘肃、宁夏交界的元城川、北洛河的上游及定边的姬原等地。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下部为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中部为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厚106~233米。

泾川组(K1j)

该组仅见于陕西黄土高原区西南侧的千阳、陇县一带。为灰、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中夹蓝灰、灰绿、灰白色细砾岩、含砾粗砂岩、细砂岩及灰色薄板状至厚层泥灰岩,中上部泥质岩中含较多的灰质结核,为湖相沉积,厚178米。

(三)新生界(K2)

1.第三系(R)

(1)下第三第系(E)

陕西黄土高原区的下第三系,仅有渐新统—清水营组(E3q),缺失古新统和始新统,与下伏中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清水营组(E3q)

仅零星出露于定边县。岩性为浅红色砂岩、砾状砂岩,夹棕红、灰色粘土及透镜状石膏层及薄层泥灰岩,含介形及腹足化石。

(2)上第三系(N)

区内缺失中新统,仅有上新统—三趾马红土((N2s),与下第三系呈假整合接触。

三趾马红土(N2S)

零星出露在陕北沟谷两岸及分水岭处,榆林以西,长城以北很少见及。岩性为深红、紫红、棕红色之粘土或砂质粘土,富含不规则的灰质结核。有时结核成层,底部有砾石层。厚19~70米。

2.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相当发育,厚层黄土分布很广,在洛川原区形成厚约130米的典型黄土地层剖面。第四系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目前,一般将第四系由下向上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1)下更新统—三门组(Q1S)

零星出露在榆林、洛川、彬县等地。一般分布在河谷,与一级、二级阶地高度相当的地方。本组横向变化较大,一般在原区为石质黄土层,这是一套胶结较硬的浅红黄色黄土状重亚粘土,被称做“午城黄土”;在榆林一带之河谷发育河流冲积而成的砾石层、砂层和含砾砂层;在吴旗县城以南的宁寨川、三道川、洛河等地,有一套湖沼相沉积,厚5~20米。岩性为浅黄绿色粘土,局部呈浅灰绿及浅红色,夹薄层灰白色泥岩,这些河流湖沼相沉积为三门组。由于午城黄土与三门组为同期异相,故一般将下更新统统称为三门组。

在淳化到彬县一带之泾河流域,下更新统出现冰碛层,岩性为棕红、棕黄色亚粘土、粘土与砂、砾石互层。砾石有擦痕及黑斑。厚82米。

(2)中更新统—离石组(Q2e)

分布在榆林县鱼河堡、靖边、定边一线以南地区,各沟谷或分水岭大量出露。岩性为浅灰黄、淡红灰色黄土,夹不等厚的红褐色古土壤层,底部为亚砂土或砂层,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本组从西北向东南,岩石粒度相对变细,粘土质含量增加,古土壤层数减少,厚度亦渐薄。在靖边狄青原厚103米,彬县大佛寺土沟48米左右。与下伏三门组呈假整合接触。

(3)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S)和马兰组(Q3m)

萨拉乌苏组和马兰组可能属于同期异相。

萨拉乌苏组(Q3S)

分布于陕北榆林县鱼河堡以西,鱼河堡、靖边、定边一线以北之沟谷中,岩性为土黄、灰褐色细粉砂土,亚砂土的河湖相堆积。各处厚度不一,一般30米左右,大体东从向西,从北向南增厚,最厚143米。在横山县石马坬剖面发现河套人化石及哺乳动物化石。

马兰组(Q3m)

分布于榆林县鱼河堡以东,鱼河堡、靖边、定边以南广大地区。为浅灰黄色黄土的风尘堆积物,厚度5~30米。

(4)全新统(Q4)

全新统分布广泛,在榆林县鱼河堡以西,无定河、芦河以北为现代风成堆积和现代河流冲积、洪积物。其南广大陕北地区为黑垆土和现代耕作层。在较大的河沟中,还有河漫滩的土状沉积及其下河床相砂卵石层。它们一般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陕西黄土高原是中朝准地台的一部分。中朝准地台的范围很大,它包括秦岭以北的整个华北、东北南部,渤海、北黄海以及朝鲜北部。一般将中朝准地台的中国部分称做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拗就是中朝准地台西部的一个拗陷区,陕西黄土高原正是在这一地质构造背景之下逐步形成的。

华北地台的基底是由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变质岩系组成的,其盖层由晚元古代以来广泛发育的沉积岩系所组成。盖层和基底之间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古生代是华北地台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内部构造活动差异性小,地台以整体升降为特征,从寒武纪到中奥陶世地壳缓慢下沉,引起广泛海侵。在这广阔的浅海盆地中,由于地形平坦,物理风化微

弱,化学风化占主导地位,因而沉积物以碳酸盐类化学沉积为主。所以,华北地台的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浅海碳酸盐建造为主,分布广泛,岩相、厚度稳定,一般在1500米上下,是盖层中发育最好的一套地层。自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由于主要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因而除地台西缘贺兰山、六盘山地区外,地台整体上隆成陆。长期遭受剥蚀,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沉积间断长达一亿三千多万年,这是华北地台的一分十分重要的特征。从中石炭世开始,华北地台重新下降接受沉积。此时,地表已起伏不大,趋于准平原化。中、晚石炭纪。在地壳缓慢的交替升降运动中,时而海侵,时而海退,于是便形成了广阔的滨海低地,再加上当时气候湿润,植物繁茂,因而森林沼泽密布。这种短期的海侵,海退,形成海陆交互相沉积,并形成一系列煤层。所以,石炭纪是华北重要成煤期之一。华北地台在二叠纪基本脱离海洋环境,故二叠系一般为陆相地层,早二叠世主要为内陆沼泽和近海沼泽含煤沉积,尤其是下二叠统下部的山西组是华北又一套重要的含煤地层。上述古生代地层在陕西黄土高原的南缘和东北部的府谷一带有不同程度的出露。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由于海西运动影响,华北地台内出现明显的差异性上升。在吕梁以东,形成一些零散的小型内陆盆地;在吕梁山以西形成一个大型内陆盆地—鄂尔多斯台拗。

中生代是鄂尔多斯这一大型内陆拗陷盆地的大发展时期,内陆河湖相沉积极为发育,岩相、厚度相当稳定。地壳运动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仅在侏罗纪末与早白垩世末的燕山运动中,地台盖层才发生轻微褶皱,形成宽缓的向斜。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分布广泛、发育较好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中生代陆相地层发育少有的地区,特别是在该盆地的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晚期与中侏罗世早期地层中常夹有丰富的煤层和石油等沉积矿产。早白垩世晚期,盆地开始差异上升,东南部较高,遭受剥蚀;而西北部相对下降,成为沉积中心。当时地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正好与现在相反。白垩纪末,全区缓慢上升,至中新世被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正因如此,盆地内普遍缺失古新统和始新统。在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这一准平原北隆南降,长城以北继续处在剥蚀环境,而在长城以南广泛堆积了上新世早期的三趾马红土。此时,全区地势已转为西北高而东南低,地面总的倾斜方向与现在一致。大约在始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盆地南部断陷,形成渭河地堑,这是一个差异性下降持续至今的特殊的沉降区,它构成汾渭地堑张裂系的西段。在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初期的构造变动中,除边缘断陷盆地继续沉陷外,其余部分的广大面积却发生了由西北向东南的掀斜式的整体抬升,并加大了长城以南地面的斜度。与此同时,流水的侵蚀切割,使第四纪黄土堆积前的地面已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形态。区内不同地段,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地表形态的演变往往有很大差异。像陕西黄土高原南缘的渭河北山,西部的子午岭、西北部的白于山等分水岭地区,多自上新世以来,一直在上升,遭受剥蚀、侵蚀。鄂尔多斯盆地第四纪的构造运动,表现为差异性和节奏性上升。从更新世到全新世,地壳经历了由节奏性上升到较强烈上升的发展过程,所以在前第四纪古地貌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发生着侵蚀和堆积作用。同一地段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地段在同一时期形成的黄土堆积和河湖相沉积,构成了本区第四系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中更新世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所以,该区现代的黄土地貌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演化而来的。从地貌总体发展过程来看,黄土高原可以近似的看作是由大型古盆地—高平原—高原,这样

逐步抬高而成的。目前,鄂尔多斯台拗的北部以发育风沙地貌为特征,习称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以发育着典型的黄土地貌为特征,成为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此中心地带的主体部分就是陕西黄土高原。在区内,深断裂不多,构造运动比较绥和,大地震少见,目前尚属被汾渭地堑、贺兰山—六盘山东麓等大地震带所包围的地震空白区。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卷(Volum e)23,期(Num ber)2,总(SUM)80 页(Pages)191~196,1999,6(Jun.,19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 构造成因初步研究X 任文军 张庆龙 张进 郭令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 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 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 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 现“L”形展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1 前 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克拉通盆地,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盆地之一。从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时,盆地南部为秦岭海槽,西南部为祁连海槽,西北部为贺兰坳拉槽[1995,林畅松等]。中央古隆起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主要构造单元。从1988年12月在中央古隆起的东翼北部的第一口科学探井——陕参1井获得工业气流后,在盆地中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中找到了目前我国最大碳酸盐岩气田,这一大型气田的产出与中央古隆起关系甚密。因此,近年来,研究中央古隆起的成因已成为热点之一。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中央古隆起的成因观点[1992,汤锡元等;1994,张军等],经我们研究认为:祁连海槽在古生代由西向东的推挤和秦岭海槽由南向北的推挤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原因。 X本文研究得到“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96-110-01-05-09。 任文军,男,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的研究。 1999年1月收到,1999年5月改回。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白垩纪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质特征 院系:油气资源学院 班级:勘探0703 学号:200711010313 姓名:洪文璞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地质特征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关键词: 鄂尔多斯;白垩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岩性;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型沉积盆地,面积约25×104km2,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多种矿产资源聚集区和大型能源基地,但其地表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干旱缺水区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水化学以及赋存运动状态与盆地沉积特征、岩性分布以及盆地演化规

律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盆地内白垩系地层尚未发现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有关研究一直不被重视。近年来,随着盆内勘探技术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地质信息丰富,已经普遍认识到,尽快了解地下水运动规律与盆地结构对包括水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发以及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但由于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体系类型多,岩性组分、岩相组合及剖面层序复杂,致使对于白垩系沉积时盆地特征认识不够,或者观点分歧,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该盆地岩性分布特征和盆地演化规律的系统了解,也制约了对白垩系含水岩组和地下水运动特性的正确认识。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盆地沉积背景、沉积相和古地理特征、岩性发育类型和组分变化以及控制因素系统分析,探循白垩系岩性、含水层和砂体展布规律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规律并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岩石主要地层单位及沉积特征 根据陕西省地层划分方案,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自下而上划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见表1)

鄂尔多斯盆地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属于地台型沉积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地台原是华北隆台的一部分,早古生代由于地幔上拱,拉开了秦岭祁连海槽,使中国古陆解体,分裂成塔里木隆台及扬子地台。华北隆台在中生界侏罗纪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至白垩纪山西地区隆起,随使华北地台与鄂尔多斯地台分离,形成独立的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其上覆以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 下图为盆地基岩顶面起伏图

鄂尔多斯盆地在多旋回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古老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之上,自中、 新元古代以来在 5 个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相继发育和形成了 5 种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 ,即中、新元古代张裂型裂陷槽盆地 ,早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三叠世—白垩纪扭动型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及新生代扭 张型周缘断陷盆地。

其中,中、新元古代的原型盆地 ,控制其生成发展的构造体制应是固结稳定古陆块及边缘受上地幔浅层热对流系控制的大规模张裂体系。早古生代 ,原型盆地形成南北两隆(庆阳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 ,东西两凹 ( 米脂凹陷、盐池凹陷) 和中部一鞍 (靖边鞍部隆起) 的古构造格局 ,这是在中、新元古代近南北向的中央构造平台及东西两侧裂陷槽的古构造基础上 ,早古生代克拉通北缘内蒙洋壳、南缘秦岭洋壳扩张-俯冲联合作用形成的东西向构造与之横跨形成的典型复合构造形式。对于这种横跨的复合现象 ,李四光教授曾明确指出 : 只有当横跨褶皱的强度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显示两组褶皱相交的特征。这种特征是 :一组背斜群沿着它们伸展的方向 ,以同一步调 ,有节奏地一起一伏 ,其俯伏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向斜轴相当 ,齐头昂起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背斜轴相当 ,这样 , 横跨的背斜群就以排成穹隆的形式出现。在这里 ,形成了一组隆起呈东西走向 ,另一组呈南北走向。由此可见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是前期古构造运动与后期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显示继承性和新生性的平衡相持特点。晚古生代—中三叠世 ,初期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 ( 即南北两隆 ,东西两凹 ,中间一鞍) ,致使中石炭世东西两个分割的凹陷在晚石炭世海侵时首先沿中间鞍部沟通。在该阶段 ,由于受到南北边缘动力学机制共同作用的控制 ,与早古生代的拉张 - 俯冲作用不同 ,主要表现为进一步俯冲 ,并相继表现为弧 - 陆、陆 - 陆碰撞和碰撞造山 ,联合形成南北向收缩挤压作用 ,使克拉通内部强化了东西走向的次级隆起 ( 北部乌兰格尔隆起带、南部麟游隆起带) 、凹陷 (中部盐池—米脂凹陷带) 及定边—吴堡一带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由此说明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构造面貌是新生性构造活动改造和克服前期构造变动影响(继承性) 的结果。晚三叠世—白垩纪 ,经历了印支、燕山两期大的构造运动 ,其中印支运动在盆地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要转折 ,它实现了盆地由海向陆的转变 ,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大型内陆坳陷的发展史 ,主要表现为大范围差异升降 ,坳陷主体呈北西—北西西方向展布于盆地南缘,它是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 ,处于欧亚古陆块内部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缘产生向盆内的挤压和顺时针扭动作用的结果。燕山运动则使盆地古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原来近东西向的构造形态为此期近南北向隆起、沉降带所叠加。早白垩世 ,形成了西部天池—环县一带南北向凹陷带 ,其东部盆地内展现一幅平缓西倾的大斜坡。此期 ,盆地周缘产生了强烈的折皱、冲断、逆冲推覆构造 ,表明燕山期构造活动达到高峰。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特点 , 与中国东部发生的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构造线方向转为北东—北北东方向有很好的一致性 ,它反映了库拉—太平洋洋壳和欧亚陆块的相互作用, 导致了近南北向左旋剪切运动。新生代以来 ,与中生代盆地整体沉降相反 ,转变为整体隆升 ,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效应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无不令人触目惊心。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责任。 目前,CO2减排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缩写为CCS)技术是能够有效减少CO2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原理是将CO2转变成超临界态封存于地下埋存体中。 而CO2地质埋存体主要有三种: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和不适宜开采的煤层。其中,深部咸水层由于其分布广泛,上部隔水层没有被过多地穿透(而油田开采时油井大量地破坏圈闭),封闭性能相对较好,总孔隙体积容量巨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封存潜力和可实施的地质容器。 关于深部咸水层CO2封存技术已开展了很多研究和示范工程。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CO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运移规律、封存机理和储存潜力评估等方面,为深入研究和实施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然而,不同沉积盆地、不同深部咸水层具有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特征,这些差异使CO2—水—岩石相互作用因盆地储层而异,导致CO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封存机理呈现复杂化。神华集团CCS全流程示范工程项目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覆盖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 盆地内深部咸水层分布广泛,其中发育有多套适宜于CO2地质封存的储盖层组合,评估的CO2总封存潜力达数百亿吨,封存前景广阔。但是由于该盆地深部咸水层中砂岩杂基含量普遍较高,矿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普遍低,物性差,基本上是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文章编号:1000-2634(2005)02-0017-05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3 曹忠辉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主要含气层位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二套烃源岩,源岩类型有煤层、暗色泥岩和灰岩;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障壁砂坝、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和下石盒子组河流相河道砂三套储集体,储集体为低孔、低渗、致密性储层;上石盒子组沉积的湖相厚层泥岩为气田区域盖层,局部盖层有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的泥质岩,具有多封盖体系;生储盖组合有下生上储式和自生自储式;气田主要发育岩性圈闭;各种的地质特征表明大牛气田为一典型的复式气田。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地质特征中图分类号:TE112.323 文献标识码:A 大牛地气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交界处,构造位置位于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 [1] (图1)。 图1 气田位置图 大牛地气田钻遇地层有第四系、白垩系、侏罗 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在该套地层中发育奥陶系上马家沟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4套气层。在本区大牛地气田主要指的是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气层。 1 区域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长期稳定发育的大型克拉通叠合盆地 [2] ,可分为5个原型盆地发展阶段,即中 晚元古代以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主的裂陷槽盆地,早古生代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以滨海碳酸盐岩逐渐过渡为碎屑岩台地的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三叠世到白垩纪的大型内陆湖泊、河流沉积的坳陷盆地,以及新生代内陆河湖断陷充填型周缘断陷盆地。5个原型盆地有不同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形成了三套含油气体系,即下古生界寒武2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体系、上古生界石炭系2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和中生界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含油气体系,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为一个典型的复式含油气系统。本文所论及的大牛 地气田为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 2 复式烃源 大牛地气田存在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 第27卷 第2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 .27 No .2 2005年 4月 Journal of South west Petr oleu m I nstitute Ap r 2005  3收稿日期:2004-03-09 作者简介:曹忠辉(1968-),男(汉族),河南新野人,工程师,从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环形影像特征及地质意义_杨锋杰

第28卷第3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Vo l.28N o .32006年9月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 onment Sept.2006 [收稿日期] 2006 01 16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03CB2146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34038) [作者简介] 杨锋杰(1957-),男,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从事地质与环境遥感应用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环形影像特征及地质意义 杨锋杰,王明镇,李增学,戴广凯,贾维花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摘要]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时期的演化,采用遥感技术与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对CBERS 和ET M +卫星影像的处理,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发现直径大于300km 的环形构造,环形中心位于甘肃省东部的东华池附近。该环形构造内西部为西峰油田,中东部有古生界 中生界大型煤田,东南和西北部都有铀矿的发现,4种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和铀)居于环中。地球物理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证明,该环形构造为一相对独立的块体,其活动既有升降,又有旋转,受深部控制,主要是中 新生代造山作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联合作用的结果,对多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遥感;环形影像;环形构造;地球物理 [中图分类号] P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6561(2006)03 0037 05 Ring Structure in South Ordos Basin and Its Geologic Genesis YANG Feng jie,WANG M ing zhen,LI Zeng x ue,DAI Guang kai,JIA Wei hua (S chool of Ear th S ciences ,S hand on g Univ e rsity of S cie nce and T echnolog y ,Qingd ao 266510,Shan dong,China) Abstract:T hr ough pr ocessing t he CBERS and ET M +satellite imag e,a r ing st ructur e w hich is abo ut to 300km in diameter was fo und in t he southern O rdos basin.T he center of the ring approx imately locates at Dong huachi in the east o f Gansu pro vince.Fr om the point of v iew of to po gr aphy ,the main bo dy of the r ing is plus to po g raphy ,ex cept for t he southeast ern par t of the r ing.T here are fo ur ener gy so ur ce miner al depo sits in the r ing confor ma tion.T he Xifeng o il field occur s in the w ester n part of the ring str ucture,a lar ge M esozoic co alfield in the centr al easter n,and uranium deposit s both in southeaster n and nor thw estern.It is testified t hat the ring has close co rr e latio n w ith deep seated structure and do minated by the mantle plume in the deep o f the earth thro ug h the compre hensive study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natural earthquake.It is the result of the united effects o f the orogenic activities during M esozoic to Cenozoic period (Indo China movement,Yanshan movement,Himalayan movement).It acts as the interior power to the coex istence of multi energy so urces in the same basin.T his cog nition has a v ery impo rtant value to study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r aton basin and guide geo logical ex ploration.Key words:O rdos basin;r emo te sensing;circula r feature;ring str uctur e;geo phy sics 1 环形遥感影像 遥感方法具有多波段和宏观探测地球的能力,通过地表地质特征(岩石、土壤、植物、水文)变化而在遥感图像上产生综合影像效应 透视 功能,能够探测到埋藏一定深度的地质信息[12]。这些地质现 象的微弱变化,野外地质调查往往难以发现,或常常 被忽略。遥感图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系统性、综合 性,使这些轻微的地质变化往往被综合,在图像上产生综合效应[3],或由某种现象占主导地位,产生特殊的影像特征。通过正确的解译并配合有效的地面调查和物探资料验证,就能合理解释隐伏的地质现象。 本次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遥感图像所采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