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降糖药物的研发和展望
- 格式:pptx
- 大小:10.41 MB
- 文档页数:76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23,54(4):511 - 518学 报口服新型降糖多肽ODA的设计及其口服降糖活性安东贤,姚文兵,高向东,田浤*(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省生物药物成药性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1198)摘 要 肠促胰岛素分泌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GIP)能通过血糖依赖机制促进胰岛素分泌,其特异性结合受体GLP-1R和GIPR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良好靶点。
以本实验室前期设计的口服降糖多肽OHP2为基础,设计了可口服的新型降糖多肽——ODA。
ODA较OHP2的亲脂性提高,在Caco-2细胞中的胞吞能力及跨细胞转运能力更强。
ODA保留了OHP2对GLP-1R的激活能力,增强了与GIPR的结合能力。
口服低剂量ODA(0.53 mg/kg)即可达到与口服OHP2(1.06 mg/kg)相当的降糖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ODA是治疗2型糖尿病极具潜力的口服药物。
关键词肠促胰岛素分泌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活性中图分类号TQ9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 -5048(2023)04 -0511 -08doi:10.11665/j.issn.1000 -5048.2023032703引用本文安东贤,姚文兵,高向东,等.口服新型降糖多肽ODA的设计及其口服降糖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3,54(4):511–518.Cite this article as:AN Dongxian,YAO Wenbing,GAO Xiangdong,et al. Design and oral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novel oral hypoglycemic peptide ODA[J].J China Pharm Univ,2023,54(4):511–518.Design and oral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novel oral hypoglycemic peptide ODAAN Dongxian, YAO Wenbing, GAO Xiangdong, TIAN Hong*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ruggability of Biopharmaceuticals,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ChinaAbstract Incretin promotes insulin secretion through a glucose-dependent mechanism, involving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 and 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 (GIP). Therefore, their correspondingly specific receptors GLP-1R and GIPR are suitable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Based on the oral hypogly⁃cemic peptide OHP2 designed by our team, we further designed a new oral hypoglycemic peptide, ODA to reduce glucose. Compared with OHP2, ODA exhibited better lipophilicity as well as the enhanced endocytosis and trans⁃cytosis in Caco-2 cells. In addition, ODA remained the ability to activate GLP-1R and enhanced the binding abil⁃ity to GIPR. The hypoglycemic efficacy of the low-dose ODA (0.53 mg/kg)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OHP2 (1.06 mg/kg).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DA could be a new oral drug with potential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Key words incretin;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 type 2 diabetes; oral hypoglycemic activity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of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No.2020B03003)GLP-1由小肠L细胞分泌产生,经GLP-1R介导,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1],刺激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β细胞的凋亡,从而增加胰岛β细胞的数量[2],抑制胰收稿日期2023-03-27 *通信作者Tel:************E-mail:tinahew@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No.2020B03003)511学 报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23,54(4):511 - 518第54 卷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3],降低肝脏糖异生[4]和肝脏脂肪贮存量[5],还能减少肠蠕动、抑制胃排空[6]、降低食欲,有助于控制摄食,减轻体重[7]。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甘精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联合应用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策略,本文旨在探讨该治疗方案的疗效。
正文部分分析了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治疗效果评估以及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结论部分强调了该治疗方案在治疗糖尿病中的潜力,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优化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甘精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糖尿病、联合治疗、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效果评估、不良反应、适应症、治疗潜力、未来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
传统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糖尿病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甘精胰岛素是一种新型胰岛素类似物,具有更短的作用时间和更好的降糖效果。
联合口服降糖药使用甘精胰岛素可以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率,改善血糖控制效果。
目前对于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疗效尚未有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治疗效果评估、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及适应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其机制,通过分析临床研究结果评估其治疗效果,并总结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的适应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存在的治疗手段虽然多样化,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虎眼万年青多糖及其铬复合物降血糖作用的研究》一、引言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降血糖药物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虎眼万年青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近年来在降血糖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潜力。
本研究将探讨虎眼万年青多糖及其铬复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开发新型降血糖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二、虎眼万年青及其多糖成分概述虎眼万年青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
该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虎眼万年青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多糖、黄酮、生物碱等。
其中,虎眼万年青多糖因其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
三、虎眼万年青多糖及其铬复合物的降血糖作用1.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口服给药的方式,观察虎眼万年青多糖及其铬复合物对实验动物血糖水平的影响。
同时,采用生化分析等方法,检测相关生理指标及药物成分的含量变化。
2. 实验结果(1)虎眼万年青多糖的降血糖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虎眼万年青多糖能够显著降低实验动物的血糖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
同时,多糖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虎眼万年青铬复合物的降血糖作用:铬作为一种微量元素,在糖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虎眼万年青铬复合物能够进一步提高降血糖效果,可能与铬在糖代谢中的调节作用有关。
(3)作用机制:虎眼万年青多糖及其铬复合物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内的胰岛素信号通路、提高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等途径,实现降血糖作用。
四、讨论虎眼万年青多糖及其铬复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改善胰岛素抵抗:虎眼万年青多糖能够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调节糖代谢相关酶活性:虎眼万年青多糖可能通过调节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促进糖的氧化分解和利用,减少糖的合成和积累。
3. 抗氧化作用:虎眼万年青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摘要:药物治疗糖尿病包含降糖药治疗与胰岛素治疗。
临床常用西药控制该疾病,但存在较大副作用,全球也在不断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糖尿病药物,而提高降糖效果,降低副作用。
本文主要综述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新研究降糖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和副作用等,旨在为医务人员与患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胰岛素糖尿病(DM)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是糖尿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人们生活不断改善,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问题逐渐增加。
糖尿病病机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
患者机体长期维持高血糖状态,其肾脏、眼、心脏、血管、神经等也会受到慢性侵害而发生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病因包含遗传与环境因素,饮食、运动、家族史等均可导致糖尿病发生。
临床治疗糖尿病需要患者限制饮食、加强运动,若食疗与运动不能控制,则需要长期坚持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
1胰岛素临床在治疗1型糖尿病与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则给予胰岛素治疗,还有一些不能通过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糖尿病也可以通过胰岛素治疗。
但胰岛素仅可以替代补充患者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起到降低血糖,降低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的作用,并不能根治疾病。
强化胰岛素治疗是指一些患者胰岛β细胞缺乏,单纯在三餐前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控制空腹血糖与餐后夜间血糖,因此采用多次多成分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使患者形成正常胰岛素生理作用,从而产生控制血糖效果。
常用胰岛素类型包含: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谷赖胰岛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等。
朱莹等[1]在GDM治疗中比较赖脯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前者FPG、2hPG,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单日用量,低血糖总发生率,特别是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后者,两组孕妇中餐前低血糖发生率与母婴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相似。
说明赖脯胰岛素相比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在降低血糖、安全性等方面效果较好,在母婴结局方面影响相似。
达格列净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摘要】达格列净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降糖药物,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方面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文通过对达格列净的药理作用、研究方法、临床试验结果、副作用评估以及长期效果观察进行全面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达格列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减少胰岛素的耐受性,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虽然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副作用,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调剂和监测来减轻症状。
长期效果观察表明,达格列净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中具有稳定的降糖效果,并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值得深入研究达格列净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应用,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选择。
【关键词】达格列净,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药理作用,研究方法,临床试验结果,副作用评估,长期效果观察,治疗,初诊,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高血糖症候群。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上升,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当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等多种手段。
达格列净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达格列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达格列净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药理作用、研究方法、临床试验结果、副作用评估以及长期效果观察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推动2型糖尿病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达格列净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在于通过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方法、临床试验结果、副作用评估以及长期效果观察的分析,全面评估达格列净在治疗该疾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也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司美格鲁肽,⼜⼀款新型降糖药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治疗与价格双获益新药速递: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周制剂),⼜⼀款新型降糖药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治疗与价格双获益天津⼤学泰达医院李青刚刚,⼜⼀款新型降糖药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我国上市。
该药属于肽类降糖药(GLP-1 RA类药物),原名索马鲁肽,此次在中国正式获批的名字为“司美格鲁肽”,是周制剂,每周⽪下注射⼀次即可。
该药由⽬前肽类降糖药中使⽤最⼴、影响⼒最⼤的利拉鲁肽派⽣⽽来,为了⽅便⼤家理解,我称之谓“利拉鲁肽周制剂”,正规的名字是“司美格鲁肽”。
司美格鲁肽在降糖的同时有减重和⼼⾎管保护作⽤,主要⽤于2型糖尿病伴有⼼⾎管疾病的患者,以及在饮⾷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接受⼆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治疗后⾎糖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1、降糖作⽤作为“本职⼯作”的降糖药,司美格鲁肽的降糖效果是⾮常出⾊的。
多项临床研究已经明确证实,司美格鲁肽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红蛋⽩降低1.5%~1.8%,降糖效果优于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周制剂、西格列汀以及⽢精胰岛素等药物。
⽆论原来采取什么治疗措施、⽆论糖尿病的病程长短,司美格鲁肽均可显著降低糖化⾎红蛋⽩,⽽且治疗前的糖化⾎红蛋⽩越⾼,使⽤司美格鲁肽后降幅越⼤。
中国的研究也明确证实,经30周司美格鲁肽1.0mg/周治疗后,⾼达86.1%的患者达标(⽬标值为糖化⾎红蛋⽩<7%)。
2、减重作⽤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在降糖的同时可实现“智能”减重。
多项研究已证实,司美格鲁肽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其减重效果是基于治疗前的体重⽽“智能”减重,⽤药前越胖,减幅越⼤,⾝体不胖(BMI<25kg/m2)的患者减重幅度相对⼩,因此不胖的患者也可以放⼼使⽤。
3、⼏乎没有低⾎糖风险司美格鲁肽的降糖效果呈“⾎糖依赖性”,⾎糖越⾼,降糖效果越好;⾎糖降⾄正常,其作⽤明显减弱。
汇总分析发现,使⽤司美格鲁肽治疗者低⾎糖的风险极低,可真正实现“按需”降糖。
说到治糖尿病,很多患者对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以及胰岛素这些常用药物都很熟悉。
其实,对于单纯的“降糖”来说,用多少药、血糖降到多少,都是必须密切关注的,不然就会矫枉过正,将高血糖变成低血糖。
怎样才能将血糖降到安全的范围内而不过头呢?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糖尿病患者,研究人员也希望能够破解这个难题。
解题的过程对于患者来说有些漫长。
1932年,La Barre教授将从肠黏膜中提取的降糖激素命名为肠促胰素,并提出该激素可能用于糖尿病治疗,从此揭开了这类革命性药物研发的历程。
1992-1993年,诺和诺德实验室率先揭开了肠促胰素——GLP-1结构与活性之谜,为后续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钥匙”虽然找到了,“开锁”依然需要技巧。
其间,研发人员遇到了两个难关:一是需要大量人工合成这种物质,二是要使这种物质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发挥作用。
相比而言,第二关更难,这是因为GLP-1在体内会迅速被降解。
这就是说,如果患者使用这种新治疗手段,需要24小时不停地输注,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仅仅为了过这关,研发人员就花费了大量时间,终于通过适当改变人GLP-1的结构,使其能够实现注射1次作用24小时的目标。
经过长达13年的开发和临床试验,人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这种“智能”降糖药物终于诞生,并于2009年首先在欧洲获得批准,2010年陆续在日本、美国上市,今年终于来到中国。
为什么“聪明”的利拉鲁肽能够“智能”调节血糖呢?简单地说,利拉鲁肽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有效减少了低血糖现象的出现:当体内血糖过高时,利拉鲁肽会“提示”胰腺释放胰岛素,而当血糖达到正常范围时则不再发出这样的信号,血糖便停留在平稳的范围,从而“智能”降血糖。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量越来越少,血糖越来越难以控制。
临床实验数据显示,利拉鲁肽在延缓疾病进程方面也有可能为患者带来惊喜,这是由于利拉鲁肽能够保护胰岛B细胞,从根源入手改善胰岛素的分泌,因此在理论上有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2023年格列美脲行业市场前景分析格列美脲行业是一种新型的抗糖尿病药物,其主要成分是格列美脲。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格列美脲行业市场前景逐渐被看好。
本文将从政策环境、市场需求、产业链分析等角度进行详细探讨。
一、政策环境国家对于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政策越来越重视,政府加大了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力度。
2016年国家卫计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糖尿病防治促进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糖尿病药物研发,推进糖尿病基层管理等,给格列美脲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市场需求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这也带动了格列美脲行业的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4.65亿人,预计会继续增长。
同时,人们对于治疗糖尿病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副作用小、疗效明显的药物需求更加强烈,格列美脲成为了人们首选的治疗药物之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三、产业链分析格列美脲行业的生产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药物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等。
目前国内的格列美脲生产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行业竞争加剧。
同时,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企业面临一定的生产成本压力。
四、市场规模预测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糖尿病用药市场研究报告2020》,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不仅如此,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新的治疗药品的不断推出,格列美脲行业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格列美脲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
对于企业来说,要实现长期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加强与医疗机构等渠道的合作。
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于糖尿病药物研发的支持力度,打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
新型降糖药――利拉鲁肽2008年诺和诺德公司研制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Liraglutide)。
大量研究证实,利拉鲁肽可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进程,并有疗效确切、降糖持久、低血糖少及多种降糖外效应,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药理作用GLP-1是由肠黏膜内分泌L-细胞受营养素刺激而分泌的多肽类激素,通过调节胰岛素和胰升血糖素分泌促进营养素吸收。
GLP-1尽管具有多种治疗T2DM的有益作用,但作为药物应用于临床却存在很大的难度。
GLP-1进入人体后可被广泛存在的二肽基肽酶-4(DPP-4)快速降解,半衰期仅为1,2 min。
如使用天然的GLP-1治疗T2DM只有持续输注才能保持有效浓度,这无疑限制了GLP-1的应用。
为使GLP-1应用于临床,有两种可行方式:一是对GLP-1进行结构修饰产生GLP-1类似物,使其不易被DPP-4降解;二是抑制DPP-4,延缓内源性GLP-1的降解使其水平升高。
目前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两类药物均获FDA审批,并已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目前临床数据看,GLP-1类似物对升高GLP-1水平,降低HbAlc和餐后血糖,发挥延迟胃排空,减少热量摄入,改善β细胞功能等作用似乎优于DPP-4抑制剂。
天然GLP-1的长效类似物利拉鲁肽,与天然GLP-1分子结构相比,利拉鲁肽有一个氨基酸差异,并增加了一个16碳棕榈酰脂肪酸侧链,与天然GLP-1有97%同源性。
利拉鲁肽除具有GLP-1的功效外,因脂肪酸侧链的存在,其分子不易被DPP-4降解,并能与白蛋白结合,有较高的代谢稳定性,半衰期长达12,14 h,仅需1.8 mg/次,1次/d注射就能起到良好的降糖效果[1]。
2利拉鲁肽的临床应用2.1利拉鲁肽提供直接的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体内研究显示,GLP-1可提高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糖耐量,促进β细胞再生和修复,增加β细胞增生和新生,并抑制β细胞的凋亡,可提高β细胞质量和数量[2-4],并可作用于胰岛β细胞,改善β细胞功能,提高β细胞葡萄糖敏感性,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
糖尿病治疗: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患者人数逐年增加。
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将达到7亿。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据2017年统计,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患者人数达1.14亿。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成为了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见的降糖药物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等。
然而,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单一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降糖效果,且易出现药物抵抗和副作用。
因此,联合用药成为了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策略。
联合用药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联合用药的优势在于:1)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互补,可提高降糖效果;2)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降低副作用;3)提高患者依从性。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联合用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选择。
目前,常见的联合用药方案有以下几种:1.磺脲类与双胍类联合:磺脲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双胍类药物主要通过减少肝糖输出和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
二者联合可提高降糖效果,减少药物抵抗。
2.磺脲类与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与磺脲类联合用药可提高降糖效果,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3.双胍类与胰岛素增敏剂联合:胰岛素增敏剂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增强胰岛素在外周组织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
与双胍类联合用药可提高降糖效果,减少药物剂量。
4.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病程进展的重要手段。
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用药可提高降糖效果,降低胰岛素剂量,减少副作用。
5.GLP1受体激动剂与二甲双胍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可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等多种机制降低血糖。
新型降糖药度拉糖肽,不仅能降血糖,还能保护肾脏和心脏64岁的王阿姨是一位退休的高中教师,同时也是一位II型糖尿病患者。
王阿姨平时除了会听医生和护士们的健康宣教以外,还会自行地查阅一些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和资料。
也是因为对糖尿病相对比较了解,所以王阿姨虽然一直在积极配合治疗,但却也一直在担心自己会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
不过,这次来复诊,王阿姨看起来挺开心的,她问我:“医生,您有听说过度拉糖肽这个降糖药吗?我听说它还可以保护心脏和肾脏呢,这是真的吗?”度拉糖肽是一种比较新型的降糖药,2019年才刚刚在我国上市,所以有很多朋友们还对它不是很了解。
今天借此机会,我便为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个新型的降糖药度拉糖肽吧。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让王阿姨担惊受怕的糖尿病的并发症都有哪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非常常见又特别严重的急性代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们一定要注意的并发症。
当糖尿病患者机体内的代谢紊乱到一定程度时,体内的脂肪也会加速进行分解,从而产生大量的酮体。
酮体是一种比较强的酸性物质,需要消耗大量储存在我们体内的碱性物质。
如果糖尿病患者因为身体发生了感染、发生了外伤、进行了手术、饮食不恰当、治疗不及时等原因导致体内的代谢进一步加重紊乱,血液中酮体含量持续增高,酸碱失去平衡,便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若患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一开始,“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这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会更加明显、更加严重。
而当代谢性酸中毒失去代偿后,患者的病情会急速加重,会出现疲倦、乏力、恶心、呕吐、呼吸加深加快、头痛、嗜睡、异常口渴,并有典型的烂苹果味的症状。
发展到后期时,患者则会出现尿量变少、极度脱水、皮肤干燥、血压下降,甚至出现昏迷或死亡。
感染:糖尿病的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感染。
其中,尿道、胆管、皮肤处的感染比较多见,比如皮肤上的疖、痈,肾盂肾炎等疾病,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而危及生命安全。
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SGLT-2抑制剂的应用研究摘要:糖尿病是全世界超过3.5亿患者共同面临的难题,随着糖尿病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SGLT-2能够重吸收近90%的葡萄糖,在维持血糖稳定环节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选择性SGLT-2抑制剂可以竞争性地与肾脏SGLT-2结合,进而降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增加尿液中糖含量的同时降低体内血糖。
本文主要对SGLT-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药物应用以及临床优势等几方面进行概述。
关键词:SGLT-2抑制剂;糖尿病;降糖;靶点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抵抗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据统计[1],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3.5亿,其中20~79岁这个年龄段的患病率达到8.3%。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应用还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传统的降糖药物主要是通过补充胰岛素、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葡萄糖利用率等几种途径来实现降糖效果的。
随着医学和病理生理学的不断发展,发现了肾脏近曲小管中的钠-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对于维持体内血糖稳定具有关键性作用,其中SGLT-2能够重吸收近90%的葡萄糖[2]。
因此选择性抑制剂SGLT-2能够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进而增加尿量的排泄,成为糖尿病药物的新靶点。
正常人的肾小球每天大概需要滤过180g的葡萄糖,这些葡萄糖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
SGLT-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在于,生物体内的葡萄糖想要通过细胞膜必须借助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转运作用,主要负责葡萄糖重吸收的是肾脏近端小管S1段的SGLT-2,而SGLT-2抑制剂可以竞争性地与肾脏SGLT-2结合,进而降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增加尿液中糖含量的同时降低体内血糖。
SGLT-2抑制剂中,根皮苷的发现最早,它能够抑制SGLT-1和SGLT-2,但口服生物利用率较差,且会对肠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而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