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言的创作动机
- 格式:pdf
- 大小:43.91 KB
- 文档页数:1
童年经验对莫言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沧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韩丽梅内容摘要:童年经验是莫言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动力,童年经验是莫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父亲的严格管教,母爱的救赎,极度饥饿与寂寞是莫言童年经验的几个重要要素。
莫言的童年经验不仅直接进入到创作中,成为原型,还深刻地左右了莫言创作的整体风格和精神风貌。
关键词:童年经验父亲母爱饥饿寂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莫言就挟着一股“狂气”和“雄风”席卷中国文坛,他的创作突破了已有的成就、规范,解脱束缚,开始了独特的闯荡。
莫言的小说独步当代,在世界文坛上创造了有独特风格的这一个。
探究莫言独特的创作心理,追寻创作的重要源泉成为极其重要的课题。
几乎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作是创作的重要源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生养他的父母,有养育他的故乡,有属于他的特殊的成长心路历程和大大小小的故事。
每一位成名的作家都意识到自己的童年经验在他的事业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称为“儿童期”)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
”[1]这种童年经验在作家内心深藏,轻易不会翻动,但一旦有外部的刺激与巨大触动,让作家不得不动用其中的深层矿藏的话,就一发不可收拾。
莫言曾自述说,每个作家都有他成为作家的理由,我自然也不例外,但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莫言在多个场合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谈到,到目前为止,他写作的素材还仅仅取材于二十岁以前的经验。
莫言对自己的童年经验进行过痛苦又诙谐的总结,话语的背后承载着对童年经验的巨大无奈和无助,现代人不再拥有这份感伤。
“由于我相貌丑陋,喜欢尿床,嘴馋手懒。
在家庭里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员,再加上生活贫困,政治压迫长辈们心情不好,所以我的童年是黑暗的,恐惧,饥饿伴随我成长。
”[2]伴随莫言成长的是一段难忘的灰色童年记忆。
童年正是一个人心智成长的关键时刻,这一段灰色的童年记忆导致莫言形成内向、敏感、耽于幻想的性格。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在文学创作上一直都有着独特的理念和风格。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
本文将从莫言的经典作品角度出发,对其文学创作理念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红高粱家族》作为1987年“文学十年”运动的重头戏,《红高粱家族》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小说以中国北方一个偏僻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以五个红高粱的命运为引子,展开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史诗。
通过对家族发展的叙述,作者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缺陷。
在表现手法上,莫言采用了荒诞、寓言和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形象和传奇故事。
小说的主题是人的命运,家族命运,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寄托。
莫言在小说中给予了红高粱五子极富人性的形象化描写,以此通过一个小家庭将中国人历历在目的情感状况和时代局限表达出来。
这种将小家庭、小人物与民族历史、现实社会联系起来的写作方法在莫言后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着重描绘了中国老百姓家庭明快生动的生活,通过对五代同堂女性丰乳肥臀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命途多舛、奋斗历程和生命悲欢离合。
小说着重探讨了女性家庭地位、家族兴衰和社会变化的深刻内涵。
莫言试图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想象世界和女性命运的变化。
小说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对生命的崇敬、对女性的关注,是莫言笔下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三、《蛙》莫言最新的作品《蛙》是一部对当代中国草根年轻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莫言在小说中以一个小县城的所镇痛过镇出发,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背景。
莫言以一家散居在农村的三代人为刻画主线,展示了走过一生的农民亲人的生活和命运,感情生活的沉浸和转向,这部小说展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的色彩。
小说中揭示了中国社会一些最为普遍的问题,揭示了社会的界限,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增加构思难度,人物个性明显鲜明,构思丰富。
浅析莫言的创作语境作者:郭凯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12期内容摘要: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故乡高密已超越其简单的地理意义,对他的作品乃至创作历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必然与其所在的文化传统有某种挥之不去的内在联系,莫言的故乡以及其间的风俗轶事就像风筝的线一般,牵引着他的思路,放飞了他的想象。
关键词:莫言高密创作语境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是诺贝尔委员会授予莫言文学奖时的颁奖词。
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必然与其所在的文化传统有某种挥之不去的内在联系。
最早提出“不能脱离语境来解释语言风格”(施敏捷,2001:79)这个概念的是伦敦学派的弗斯。
但实际上,语境这一概念的涵盖面远不只是弗斯所指的语言发生之情景和前后文,而是延伸到某种美学层面的沟通,即有选择地使用表达方式和语言材料时所受到的语言内外、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总和(施敏捷,2001:79)。
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存在的投射。
作家创作一部作品,即是将内心投射诉诸于文字的过程,所以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是作家内心影像的真实再现。
莫言的主要作品《蛙》《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等等,无不折射着大地的意象,读后,让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来自辽阔文学故乡的强悍生命力。
高密东北乡,已超越普遍意义上的地理意象,成为莫言小说中遍地可寻的文化映射,生于斯长于斯的莫言对它寄予了深厚的故乡情结。
与此同时,这一文化映射又成为中国近现代乃至世界的一个缩影。
故乡这一创作小语境成为莫言笔下的发散点,有力反映了同时期下的中国社会大背景,将大饥荒、文革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成功再现,给读者以真切的感悟。
经过归纳分析,莫言故乡高密确实超越简单的地理意义,对他日后作品乃至创作历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年级以上没有同学”(莫言心声系列,2012:21)的莫言算不上高学历,却写得一手好文章,这很令人叹服。
溯其根源,我们寻觅到莫言许多作品中对其创作语境的高度显现。
心得共享创作焦虑与狂人诳语——以《生死疲劳》为例浅谈莫言的创作突围◎牛霄霖当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从一枝独秀到杂语喧哗的发展态势,在主流文化“去中心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五四”心理小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还是先锋小说、实验话剧.众多文学形式都在思想内涵、形式技巧诸方面打上了西方印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转型过程达到巅峰.王德威先生以“怪”字括之:“新一辈的大陆作家,由瞎子写到痫子驼子;由性无能写到小脚癖;由软骨症写到活死人,更不用说疯子白痴神经病”,“作家们在美学观念、意识形态转换等关目上,都有引人深思之处.不宜以’文学反映人生’等陈词滥调轻轻带过”。
在此文化生态中,莫言与贾平凹、余华等作家形成对话,共同谱写了这曲带有先锋意味的"狂欢”篇章。
焦虑是艺术创造的动因。
作家拿起笔时,就得回应“小说怎么写”的永恒命题、直面前人带来的影响的焦虑。
如果说狂欢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描写小人物是对“高大全”叙事的反叛,莫言的创作则表现出多向突围的特点:他拒绝迷恋西方的长翅膀老头,从而走向与马尔克斯的搏斗。
他超越性视角,将丑和美、真和假、灵和肉一视同仁地书写,在赞美的同时鞭挞着“丑陋”。
本文以《生死疲劳》为例.主要从文学内部语言风格、叙事视角考察莫言的创作突围。
一、叙事语言“言”者即说也;“莫”言即不语也。
然而,在作品中,一个深以“狂言妄语即文章”为然的莫言出现在我们面前,其他人物也如这般喋喋不休.言辞大胆。
巴赫金认为,杂语的存在本身就是语言存在的常态,因为这是“各种社会意识相互矛盾又同时共存的体现”;陈原先生说:“没有变异就没有语言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语言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语言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变异。
”在内容上,要张扬地传达出深刻的所指;在形式上.也要避免不谋而同的趋同化。
对语言个性的追求及尝试其实是一种悲壮的奋斗。
1.语义的狂欢。
《生死疲劳》中的语义狂欢体现在曲解词义、褒贬混淆、身体下部的升格化处理三个方面。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8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领域笼罩着浓厚的西方情结,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着作家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他又不自觉地开掘民间的创作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植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
在创作特色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以“性”和“暴力”为创作的主要内容莫言的文本世界充满着对性和暴力的执着呈现。
与同时期先锋作家相比,莫言作品中的性与暴力是来自人的原始本能,是强悍的生命力的体现,充满着原始的张力与激情。
在莫言小说创作中,一方面描写了一种荡魂摄魄的“性爱”,另一方面描写了暴力。
莫言对性的描写是美的,并且有着一种荡魂摄魄的力量。
如小说《丰乳肥臀》中描写上官来弟与鸟儿韩的性爱,被苦难生活压抑了十五年的青春激情像野火一样慢慢地燃烧起来。
他双膝一软,跪在了来弟的身体前,用滚烫的、抖颤的嘴巴,吻着她的脚踝骨下边那块光滑的皮肤……在狂吻的间隙里,她喘息着说:“让那个哑杂种、让那个半截鬼死了去吧,烂了去吧,让乌鸦啄瞎他的眼睛吧……”小说中莫言用了大量文字来描写他们对爱情和性的正常需要,以及两个人结合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叙述中,没有丝毫的淫荡,而是充满了人生的辛酸、苦难和生命的悲凉。
又如《红高粱》中“野合”场面,给读者带来了强烈震撼力。
“我爷爷”和“我奶奶”这两个大胆的、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在高粱地里演绎着他们的爱情,在野外忘情地交合,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
不管在原作中,还是在改编的影片中,我们都不会觉得这个场面是猥亵的,相反我们读出的是庄严与悲怆。
浅析莫⾔写作风格浅析莫⾔⼩说写作风格“创作者要有天马⾏空的狂⽓和雄风。
⽆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
” ——莫⾔在当代作家中,⼩说家莫⾔虽然来⾃于民间,但⽏庸置疑,莫⾔是中国当代⽂坛最具创新个性的作家之⼀。
莫⾔以语⾔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著称。
在20多年的创作⽣涯中,他⾃觉秉承⾃我超越的创新精神,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独异风格的作品。
《红⾼粱》《红蝗》《檀⾹刑》《蛙》等作品为当代⽂坛作出了巨⼤的贡献,本⽂便以《红⾼粱》《檀⾹刑》为例浅析⼀下莫⾔⼩说写作风格。
莫⾔的故乡在⼭东⾼密县,他在那⾥⽣活了⼆⼗多年。
这⾥是他灵感的发源地,⾃从⼩说《⽩狗秋千架》中第⼀次出现“⾼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系列的⼩说,其中以中篇⼩说《红⾼粱》和长篇⼩说《檀⾹刑》影响最⼤,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
这两部⼩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化⼼理世界。
⼩说中的⼈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艺术上,莫⾔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以⽿⼀新的陌⽣与惊奇之感,给⼈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莫⾔在与⼤江健三郎的⼀篇名为《寻找“红⾼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密东北乡?应该是⼀个开放的概念,⽽不是⼀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个⽂学的概念,⽽不是地理的概念。
”莫⾔的⼩说构筑了⼀个充满⽣命活⼒与野性的乡⼟世界——⾼密东北乡,对民间进⾏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莫⾔的⼩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量运⽤反讽、⿊⾊幽默等技巧,给⼈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
《红⾼粱》中的余占鳌与《檀⾹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英雄”和“抗德英雄”,如余占鳌的⼟匪习⽓,他“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蛋”;再如孙丙,他最初的抗德动机是德国⼈修铁路会破坏风⽔,他在组建农民军时⾃称是岳飞转世,并分封诸将,作战时⼝念咒语,装神弄⿁。
民间故事的圣手狡猾艺术的大师———浅谈莫言的创作心理作者:程文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2期摘要:莫言小说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泥沙俱下的激情、美丑杂糅的元素、引人入胜的细节、毫不畏缩的描写,展开了一场场露天之下刺激读者感官的盛宴。
其本质却是严肃而虔诚的,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思想和艺术领域某些重大禁忌的突破。
这一切,根源于莫言早期生活经历中产生的“孤独缺爱心理”和“自卑补偿心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自我实现”欲望。
关键词:莫言民间故事传承者魔幻现实主义引言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他创作的乡土小说近年来赢得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与持续热议,出现了众多探讨莫言小说艺术、剖析莫言创作思想、运用多领域社会科学解析莫言作品价值的学术论文及相关著作,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根据笔者统计,自2012年以来,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已逾数百篇,美中不足的是,深藏在莫言耗尽数百万字创作的庞大乡村史诗背后的作家心理世界的奥秘,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至今尚未得到学术界系统深入的开掘与阐发。
有鉴于此,笔者以莫言本人的成长经历及心理发展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西方心理学进行阐释,以期探索并还原莫言创作心理之一斑。
一、《红萝卜》———饿鬼的记忆莫言1955 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的一个农户之家。
三岁那年恐怖的大饥荒蔓延中国农村,使幼小的莫言饱尝了饥寒交迫的滋味。
十一岁那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逼使上小学五年级的莫言放下手中心爱的书本,扎根到田间劳作。
莫言的童年时代,是在饥饿、恐慌、麻木、疲惫中度过的,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种种骇人听闻的灾难,他都曾经亲身经历过,精神和肉体遭受的双重磨难成了他们那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梦魇般的集体记忆,这集体记忆加深了莫言童年期的“孤独缺爱心理”(Lack of Love Psychology),成为他成年以后文学创作原初的萌发地和喷火口。
莫言最早的创作冲动,就是源于对自己孩童时苦难生活的追忆。
谈谈你对莫言的理解和认知论述题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以其深刻的观察力、饱满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文坛的瑰宝。
在我的理解和认知中,莫言是一位拥有独特思想和文学天赋的作家,他的作品深深吸引着读者并引发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描绘。
他以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农民、乡村故事和历史事件,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细微之处。
他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琐碎、痛苦、欢乐和追求,引发了读者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和触动。
莫言的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和独特叙述手法。
他善于运用幻想和夸张的元素,将现实与虚构融合,塑造出各种离奇的形象和情节。
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趣味性,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乐趣和思考的启迪。
莫言的作品也常常涉及历史和社会议题,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再现和反思,挖掘出了深层次的价值观和人性的辩证性。
他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思想的意蕴。
莫言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集中展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描绘、奇思妙想的叙事风格和对历史与社会的反思。
他的作品通过文学的力量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并引发了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莫言的作品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光彩,也为读者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启发。
浅析莫言著作中体现的思想浅析莫言著作中体现的思想1、幻现实主义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会让人们错误地将莫言和拉美文学联系在一起。
当然,我不否认莫言的写作确实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但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主要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当中来的,比如中国的神话、民间传说,例如蒲松龄的作品。
他将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需要讨论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例如《铁皮鼓》的影响,但我个人认为马尔克斯和格拉斯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他们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让中国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变得合法了,他们让中国作家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传统艺术写作。
“所以我想,将虚幻的与现实的结合起来是莫言自己的创造,因为将中国的传统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是他自己的创造。
莫言小说受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多,作品中充满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当然不同的人对小说的解读和理解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所以我们解读莫言的作品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的。
幻现实主义是人们从莫言的小说的整体的语言氛围和环境的塑造特点来进行分。
2、黑色幽默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后,引起美国文坛不小回响。
美国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莫言的大多数作品,令人回想起了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的一句话——“现实即是讽刺”。
法国文学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巧妙避开了时下的各种问题,通过一个个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故事,让人们去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
”对于自己作品中的幽默成分,莫言曾说:“人在非常痛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幽默感,这种幽默是老百姓使自己活下去的一种方式,是解脱自己、减轻压力和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
”黑色的幽默在莫言的很多的小说中都有着反应,他不仅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农民们生活下去的勇气,也是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的人们所作出的一种无奈的借口和对生活窘境的另外一种的接受态度。
浅析莫言著作中体现的思想1、幻现实主义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会让人们错误地将和拉美联系在一起。
当然,我不否认莫言的写作确实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但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主要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当中来的,比如中国的神话、民间传说,例如蒲松龄的作品。
他将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需要讨论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例如《铁皮鼓》的影响,但我个人认为马尔克斯和格拉斯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他们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让中国式的讲述方式变得合法了,他们让中国作家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传统艺术写作。
“所以我想,将虚幻的与现实的结合起来是莫言自己的创造,因为将中国的传统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是他自己的创造。
莫言受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多,作品中充满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当然不同的人对小说的解读和理解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所以我们解读莫言的作品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的。
幻现实主义是人们从莫言的小说的整体的语言氛围和环境的塑造特点来进行分。
2、黑色幽默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后,引起美国文坛不小回响。
美国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莫言的大多数作品,令人回想起了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的一句话——“现实即是讽刺”。
法国文学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巧妙避开了时下的各种问题,通过一个个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故事,让人们去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
”对于自己作品中的幽默成分,莫言曾说:“人在非常痛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幽默感,这种幽默是老百姓使自己活下去的一种方式,是解脱自己、减轻压力和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
”黑色的幽默在莫言的很多的小说中都有着反应,他不仅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农民们生活下去的勇气,也是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的人们所作出的一种无奈的借口和对生活窘境的另外一种的接受态度。
莫言为什么要写《红高梁家族》-高三作文莫言创作《红高梁家族》,最初的灵感产生带有一些偶然性。
一次文学创作讨论会,一些老作家提出:“经历过战争的作家已经没有精力创作了;而年轻一代有精力却没有亲身体验。
”
莫言冲动了一下,就站起来说:“小说家的创作不是要复制历史,那是历史学家的任务。
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
没有听过放枪放炮但我听过放鞭炮;没有见过杀人但我见过杀猪甚至亲手杀过鸡。
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也可以写战争!”
当场就有人嗤之以鼻。
事后更有人说他狂妄尤知,说他是碟子里扎猛子不知道深浅。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有好几次我都把自己逼到悬崖上。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我必须马上动笔,写一部战争小说。
”
于是,代表作《红高梁家族》就这样被逼出来了。
1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莫言小说创作心理动因剖析莫言小说创作心理动因剖析对创作心理的探究是解读作家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莫言的成长经历,代表作品的分,去探究其小说的创作心理,从而更深层的去探讨贯穿其小说创作的情绪基调。
作家的创作心理是心理学批评的主要对象之一,借助心理学批评,可以分作家与作品的各种深层的复杂关系。
心理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心理与他所受到的压抑、精神的创伤有着直接的关系,作家内心深处的冲突构成了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心理批评要求在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反观作家作品以揭示这些文本中暗藏的意义或深层内容,并认为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他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
借助以上观点,分莫言的创作心理,笔者认为莫言的创作动因在于其受到的压抑和深层精神创伤,他的作品是他的精神创伤的间接或直接的表现,是他压抑的情感的释放。
莫言的精神创伤首先在于其痛苦压抑的童年体验,使得他形成了内向而敏感、自卑而又孤傲的性格,体现在其小说创作中,则呈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童年体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中介。
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童年体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规范了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正如冰心所说:“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顽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莫言的童年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痛苦。
1956年出生的莫言,其童年时期正置左倾思潮横行的时代,莫言家里是上中农成分,经济的贫困和政治的歧视,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创伤记忆。
此外,在家庭生活中,因父母的管教过于严厉,使他未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他少年时最大的兴趣是喂养鸟雀,但却被其父扼杀了这一童趣。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早就呼吁要对父母们进行训练,他说仅仅会爱并不及格,因为母鸡也会爱。
现代小说解析莫言的文学风格与主题探究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莫言的文学风格和主题进行解析和探究。
一、莫言的文学风格莫言的文学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并融入了浓厚的乡土色彩。
他的小说常常以农村为背景,呈现了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矛盾。
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当中。
同时,莫言善于运用夸张和幽默的手法,使小说充满了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个性。
他对细节的描写非常用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其次,莫言的作品常常涉及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转型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
例如,在《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变迁以及人们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状态。
另外,莫言的作品中还常常流露出浓厚的人性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艰难选择时的挣扎和矛盾。
他对人物的描写深入细致,使人们能够看到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纠结。
莫言所创造的人物多为普通人,他们的命运与社会历史相交织,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感召力和思考价值。
二、莫言的文学主题莫言的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既有对家族和乡土的关怀,也有对历史和社会变化的反思。
他常常以个人的经历和命运为切入点,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
首先,莫言的作品关注家族传承和乡土文化。
他以家族为线索,表达了对家族命运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他通过对家族的描述,呈现了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了其脆弱性和危机感。
其次,莫言的作品关注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转型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剧变和人们在动荡年代中的生存状态。
他关注历史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探讨了人性在困境中的扭曲和变形。
最后,莫言的作品关注人性和人类命运。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艰难选择时的挣扎和矛盾。
©I心得共享创作焦虑与狂人诳语——以《生死疲劳》为例浅谈莫言的创作突围◎牛霄霖夏丽红焦虑是艺术创造的动因c作家拿起笔时.就得回应“小说怎么写”这个永恒命题,直面前人带来的挑战。
如果说狂欢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描写小人物是对“高大全”叙事的反叛,莫言的创作就表现出多向突围的特点。
他没有写政治赞歌,亦拒绝迷恋西方的长翅膀老头,而是走向与马尔克斯的搏斗。
他以超越性视角,将丑和美、真和假、灵和肉一视同仁地书写,赞美的同时也鞭挞着丑陋。
本文主要从文学内部的叙事框架、文学外部的创作立场以及身份确认方面分析莫言的创作突围。
一、叙事框架比起西方文学家,在中国作家的作品中,“焦虑”一直是一个少有表征主题,莫言继承了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给《生死疲劳》打上了救赎的色彩。
与此同时,他也“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完成了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他打破了单向度生命的直线思维,重构故事的基本框架及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构成“生死轮回”这一链条有三个基本元素:生、死、轮回。
“活着”在他笔下以及民间语境之中充满阳刚力量,它绝非是苟延残喘,亦不是空喊口号;绝非是妥协,亦不是反抗。
“立处即真,当下承担”,“生”是用近乎赎罪的意识承载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
责任、苦难以及最终的死亡。
它是沉重的,因为执着太多:执着即爱,爱即欲求。
蓝脸执着于他的一亩三分地,洪泰岳执着于迎合政治的东风,蓝解放执著于男女之情,西门金龙执著于声誉财富。
与执着同来的是近乎宿命般的不幸一“死”:西门驴遭饥民分尸而食,西门牛因辈劲被打死,西门猪舍身救人被溺死,西门猴因枪杀而死,白氏自杀而死,西门金龙和洪泰岳同归于尽,黄合作病死,庞春苗被车撞死,造化如是。
“我的故事,从一九五零年一月一日那天讲起……”,西门闹、蓝解放在故事开始、结束时的讲述将直线式发展的故事变为回环的圆圈式结构生生死死中,西门闹的人性复归之路谈何平坦,对于野蛮兽性的压抑和克制、挣脱“本我”、对于“超我”力量的逐步探索……这是一场引起每位读者“含泪微笑”的精神“渡劫”。
探析莫言与福克纳创作动因摘要:莫言与福克纳这对跨越时空的小说大家在文学准备期,同样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培育了他们对文学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审美力;同样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加了知识储备;同样借助创作改变现状从而实现人生抱负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走向渐趋成功的文学之途。
关键词:莫言;福克纳;创作动因;比较分析一个人何以成为作家是一个迄今为止在文学的创作发生学上尚无法给予满意答复的问题,也是文学史和作家传记研究力图解答的问题。
我们愿意承认除了内在的天赋异禀,一个作家的生成与诸多外部因素相关,尤其是与作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相关。
在对莫言和福克纳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两位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受着不同文化传统熏陶的作家在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尤其是在对他们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生活经历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以下分别加以讨论。
一、民间故事的滋养莫言和福克纳在少年时代都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陶冶。
莫言回忆说:“就像诸多作家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一样,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祖母,我也从我的祖母的故事里汲取了文学的营养。
但我更可以骄傲的是,我除了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之外,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除了我的爷爷奶奶大爷爷之外,村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
”〔1〕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莫言从小就浸染在一个非常浓厚的口头文学氛围里。
他奶奶非常爱讲鬼怪和妖精的故事,而他爷爷更是讲故事的好手。
爷爷虽然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却有满肚子的野史学问。
他的故事,从三皇五帝讲到满清民国,盗贼、妓女、侠客无所不包,而且无论名人轶事或是神狐鬼怪,他都能讲得活灵活现。
此外,由于莫言上完小学五年級就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在劳动的过程中和劳动的间隙里,也听到村里人讲的许多故事。
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培养了他的文学敏感性,培育了他的审美取向(他的创作在雅俗之间总是往俗的一头靠近),也激发了他的想象力。
浅析莫言文学著作中的思想摘要伴随着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对他的著作和研究和分析也在不断的进行中。
对莫言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有利于我们很好的把握和理解世界文学发展中人们的主体意识的变化和各种的思潮的涌动的情况。
本课题从莫言的著作的特点和内容、文学思想、表现形式等方面来对莫言的著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以方便人们对莫言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认识。
提供有关的人士进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莫言文学著作思想(一)作者和作品介绍1、作者的背景和创作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上世莫言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个始于1901年的世界性文学大奖,终于破天荒地镌刻上了中国本土作家的名字,首次显现了中国文学代表的身影,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空白。
作品主要有《枯河》、《秋水》、《民间音乐》、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藏宝图》、《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莫言精选集》、《莫言作品精选》、《酒国》、《食草家族》、《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唱歌的墙》、《司令的女人》、《良心作证》、《锁孔里的房间》、《什么气味最美好》、《传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篇小说选》、《莫言王尧对话录》、《战友重逢》、《蛙》等。
2、作品简介《红高粱家族》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
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
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
他为了报仇雪耻,苦练枪法,将曾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花脖子一伙一网打尽。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浅析莫言小说创作作者:马优梅来源:《牡丹》2019年第14期莫言于198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198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并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篇小说在创作心理、主题意蕴、风格营造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内涵,使得许多研究者从作品的语言风格、怀乡主题方面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本文试从精神分析角度剖析小说主人公“黑孩”的精神世界及莫言创作心理,试图更好地理解小说人物形象,更进一步发掘小说的深刻内涵。
一、莫言的“童年情结”及在黑孩形象里的体现个人无意识有一种重要而又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称之为“情结”。
所以,当人们说某人沉溺于某种事物而无法自拔时,可以说他有一种‘瘾’”。
莫言似乎对饥饿、孤独的描写有瘾的趋势。
莫言1956年出生于中国北方的农村,正值左倾思想严重、农民物质极大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时候,大多数人处在温饱线下,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努力。
据他回忆,他12岁时被派去参加修建水利工程当小工,因为偷吃一根红萝卜而被几百人批斗,之后并没有结束,不仅要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而且回家后又立即挨了一顿毒打。
这个孩童时期真实被羞辱的事件在他的记忆深入留下了极深的烙印,令他刻骨铭心。
同样,《透明的红萝卜》中出现了他人语言和肉体上的肆意暴虐,对黑孩的生命能量进行着无尽的压榨,作品开头平淡地写道,队长看到黑孩时说:“黑孩儿,你这个小狗日的还活着?我寻思着你该去见阎王了。
”这句看似日常问候实则冷血无情的话,让人心生寒意。
一个刚刚十岁还处于充满希望的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人生旅程仅仅开启了极小的一部分,被期待和被祝福理应是最该有的情感,可现在别人却怀疑他活着的常理性。
冷漠、麻木的队长和村民是困苦年代里的真实再现,随意到令人震惊,是那个时代无法抹去的印痕。
作品中残酷无情的生存环境和坚强的孩童形象,是莫言自己和自己童年社会生活现实再创造的结果,在黑孩身上投射出对命运的无力感和绝望,这是为黑孩悲泣,亦是为他曾经的自己。
莫言小说浅析莫言小说的文学成就、作品特色及争议分别是什么呢?大家是否清楚?一、莫言热的兴起改革开放多年来,网络书站、实体书店里多的是各种形态的码字为生之人,但几乎没有一个纯文学作家能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实为人文中国之一大缺憾。
但随着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莫言热”兴起。
转瞬之间,中国国内万众注目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降临中国作家头上没几天,从“莫言热”到“莫言产业热”已经热火朝天,从预测获奖到正式颁奖,持续近两年时间,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得到了充分的渲泄。
二、中国文学“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由于中外文学观点及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文学在国外获认同的甚少。
纵观诺奖成立的百余年时间,中国作家当中偶尔获得提名的也不过鲁迅、老舍、沈从文等寥寥几人,以至于许多国内作家把冲诺奖作为中国梦之一来宣扬。
莫言的获奖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这也算是中国文学“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证据之一吧。
三、莫言小说之我见(一)莫言小说的成就。
莫言是当代中国较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创作了数部很有影响力的小说。
代表作《生死疲劳》曾获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大奖;另一部小说《蛙》曾获茅盾文学奖。
他的小说都以非常尖锐的描写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历程,农民对于土地与生命权利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在文学领域的巨大影响已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
(二)其作品特色。
尖锐的批判立场和奇特的叙事形式是其小说的重要特色。
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很像鲁迅先生,一辈子在深刻批判中国社会,但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其次是魔幻神秘的写作技巧和艺术形式,使他的小说叙事始终建立在一种形式奇特、感觉陌生、甚至是表达晦涩的文学结构之上,如《生死疲劳》、《蛙》的叙事结构都套用了中国佛教传统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荒诞形式,利用《西游记》、《聊斋》等古代小说中的动物、地狱、幻境等神秘意象,尖锐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都包裹在丰富的叙事艺术中表达出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创作思路20多年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莫言回忆道,他起初的创作之路并不平坦,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
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作家影响作家根本在灵魂深处的相似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两位大师给了他重要启发,但他最终发现风格不符还是选择了“逃离”。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
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怎么认真,但他们那豪迈的精神却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需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创作必须和个人经验相结合不管小说起源于梦境或是发端于现实生活,但最终都必须和个人经验相结合。
“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
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结合,这样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
小说家写作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文学发端于事件但要超越事件的关键在于,“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字,使这部小说变成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
小说家是社会中的人,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要站在所有人的立场来写。
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