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栽培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2.92 MB
- 文档页数:64
浅析勃氏甜龙竹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勃氏甜龙竹,又称为鲜笋、毛尖、毛竹或甜笋,是一种美味可口的竹笋,因其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人们喜爱。
在很多地区,勃氏甜龙竹都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为了获得高产高品质的勃氏甜龙竹,农户们需要掌握一些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下面就让我们来浅析一下勃氏甜龙竹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一、土壤选择勃氏甜龙竹对土壤要求较高,通常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良好、pH值在6.5-7.5之间的土壤为宜。
土壤的肥力和通透性对勃氏甜龙竹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改良,除去杂草和杂质,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
二、选择良种在勃氏甜龙竹种植中,选择良种是至关重要的。
良种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勃氏甜龙竹的产量和品质。
一般情况下,选用生长势旺盛、抗病虫害能力强、竹笋直径适中的优质良种进行种植,能够获得更好的收成和产量。
三、适时播种勃氏甜龙竹的播种时间一般选在每年的3-4月份,这个时候正是气温适宜,土壤湿度适中,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在播种前,需要按照一定的行距和定植密度进行布局,以利于竹笋的生长和开发。
四、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是勃氏甜龙竹生长发育的关键。
在播种后,需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和植株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有机肥和化肥进行施用。
一般情况下,每年施用一次基肥和2-3次追肥,可以提高勃氏甜龙竹的产量和质量。
五、灌溉管理勃氏甜龙竹对水分要求较高,特别是在竹笋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在干旱季节,需要适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促进竹笋的生长和发育。
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多的水分,避免水浸导致根部腐烂和植株生长不良。
六、病虫害防治在勃氏甜龙竹的栽培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如蚜虫、蚜螟、红蜘蛛等。
农户们需要及时观察和发现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等,保证勃氏甜龙竹的生长健康和产量稳定。
总结来看,勃氏甜龙竹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土壤选择、良种选择、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灌溉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
方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方竹笋是一种优质食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
林丰产栽培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种植技术,适用于方竹笋的栽培。
下面将介绍方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的相关内容。
林丰产栽培技术是一种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方法来种植作物的技术。
这种技术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农业和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和植保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林丰产栽培技术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破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方竹是一种生长迅速的竹类植物,其笋苗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清凉爽口、口感鲜美的特点。
方竹笋的栽培需要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以及科学的管理技术。
林丰产栽培技术为方竹笋的生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方竹笋的选种是栽培成功的前提。
选择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能够提高方竹笋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
种植前,要对土壤进行必要的改良和施肥,使其具备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的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避免病菌的滋生和生长。
要定期检查和处理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损失和浪费。
方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种植技术。
它通过优化种植环境、科学管理和资源利用,提高方竹笋的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种植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麻竹笋概述•麻竹笋高产栽培技术•麻竹笋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麻竹笋的加工与利用•结论目录麻竹笋简介麻竹笋的笋肉呈乳白色,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
麻竹笋的笋尖和笋根部位都可用于食用,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麻竹笋是一种常见的竹笋品种,具有肉质厚实、口感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
麻竹笋的分布与生长环境麻竹笋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具有增强免疫力、促进肠胃蠕动、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麻竹笋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麻竹笋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选地整地选地与整地选种与育苗选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麻竹笋母竹,以2-3年生为宜。
育苗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育苗,如春季或秋季,注意保持土壤湿润。
栽植与管理栽植管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如鸡粪、猪粪等,同时加入适量的化肥,如氮肥、磷肥等。
要点一要点二浇水根据气候和土壤湿度情况,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施肥与浇水预防加强田间管理,保持植株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治疗一旦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如喷洒农药等。
病虫害防治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栽培技术等都会影响麻竹笋的产量。
解决方法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调整种植时间,提高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麻竹笋的抗逆性。
原因产量不稳定VS品质差原因解决方法抗逆性弱原因解决方法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栽培技术等有关。
原因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检查麻竹笋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病虫害;选用抗病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等方法。
解决方法病虫害严重麻竹笋的采收与储存030201初级加工麻竹笋的初级加工主要包括剥壳、清洗、切片等步骤,以方便后续的加工和利用。
深加工麻竹笋的深加工包括制作笋干、笋罐头、笋粉等,这些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市场前景。
麻竹笋的加工方法麻竹笋的利用价值与前景营养价值01药用价值02市场前景03选择优良品种合理施肥精细管理适时采收总结麻竹笋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麻竹笋品种的优良性可能会逐渐降低,需要不断进行品种选育和更新。
南方雷竹笋覆盖栽培技术雷竹,又名雷公竹、早竹、早园竹等,为刚竹属禾本科竹亚科竹种,在所有的竹笋品种中最早出笋且笋味鲜美,是浙江省知名的多年生蔬菜,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及部分平原的荒滩、缓坡。
竹笋覆盖栽培是浙江省主推的新型实用农业技术之一。
1 生物学特性与生育季节雷竹是常绿浅根性植物,对水热要求为:年平均气温15~22℃,极限低温为-20℃,年降雨量在1100mm以上。
土层深厚,pH值4.5~7,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乌砂土、沙质壤土为最适宜。
在山区最好选择在海拔250m以下,背风向阳、光照充足的东南坡、南坡,以5~15度的低丘缓坡为好。
雷竹笋一般在3月初开始出笋,4月底结束,5月新竹生长,抽枝展叶,6月开始地下草鞭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8~11月有部分秋笋出土,以1年为周期,年年出笋。
2 覆盖栽培要点雷竹笋采用地面覆盖技术,可增加地温5~8℃,达到早出笋的目的,春节前后上市卖到最高价,一般在12月上中旬进行覆盖。
①覆盖物一般采用竹叶、谷壳、稻草、麦秆、锯木屑、有机肥等,以竹叶保温、增温效果最好,谷壳次之,稻草等材料相对较差。
但在生产实践中谷壳、稻草资源丰富,因而应用较多,可提早30~45天出笋。
②覆盖厚度一般以覆盖物厚30cm左右为宜,要求覆盖后地表温度达到10℃以上。
③覆盖方法可用双层覆盖法,即下层用切短的稻草、厩肥等覆盖,增温作发热层,厚15~20cm,上层覆盖谷壳保温、透气为保温层,厚10~15cm。
④覆盖期管理覆盖前先将竹林地削平,再每667平方米对水施尿素60kg或人粪尿1000kg浇泼湿润。
按上法分两层覆盖,盖后如遇久晴不雨,土壤干燥,应泼浇1~2次水,以提高土壤湿度促进发酵。
挖笋过半后,先撤掉部分覆盖物,以降低土壤温度和湿度,控制延迟竹笋出土,便于母竹的留养,挖笋结束后,气温逐渐回升,分2次撤掉覆盖物。
毛竹为禾本科植物,竿身最高可达20m以上,因竿型粗大,使其成为建筑用材的首选。
毛竹笋的味道非常鲜美,深受人们喜爱,由此使得毛竹笋材两用林的数量不断增加。
为实现笋材优质、高产的目标,除了要掌握相关的栽培技术要点之外,还应当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对毛竹笋材的危害。
一、毛竹笋材两用林栽培技术要点1、选地与整地(1)优选造林地根据毛竹笋材的生长习性,可将林地选在海拔500m以下,背风向阳的地方,林地周围要有良好的排灌条件,土壤越深厚、越肥沃、越疏松越好,含有机养分和无机矿物质的土壤最为适宜;年均气温在16±1℃,年均降水量不少于1000mm;造林地的坡度不宜过大,以15°左右为宜,如果坡度过大,则会导致挖笋时,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不宜选择平坡地,以免雨后积水,对毛竹笋材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所选的造林地交通应当便利,附近要有水源。
(2)精细整地为给毛竹笋材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应当在造林地选好后,开展精细整地,具体方法及要点如下:①在对造林地的土壤翻垦前,先进行一次全面的砍灌,将造林地范围内的杂灌全部砍倒后,并依次铺放在毛竹栽植的行间,当嫩枝叶脱落或是腐烂之后,将剩余的清除干净。
砍灌应当尽可能在8月底以前完成,给翻垦留出充足的时间。
②翻垦应当在毛竹笋材栽植前的1个月左右完成,按照翻垦率的不同,可将翻垦划分三种整地方式,即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其中,全垦是对造林地内的土壤进行全面深翻处理,当造林地的坡度在15°以下时,人工全垦整地的深度以30cm左右为宜,机械全垦整地的深度应达到50cm以上,要使土块变得细碎,地表整平,树兜、石块等杂物清除干净;带状整地是沿着等高线,对造林地进行带状开垦,带宽与带距控制在3-4m左右,整地的深度为30cm,要将地面上的杂物清除干净,毛竹笋材造林后的1-2年内,将整地时未垦的地带轮流垦完;块状整地是依据造林地的密度,定点块状开垦,地块的尺寸为2m×2m,毛竹笋材造林后的1-2年内,要不断拓展翻垦的范围,直至达到全垦为止。
高笋的种植技术
高笋种植技术是指栽培高品质的竹子,以下是高笋的种植技术步骤:
1. 土壤准备:选择土壤肥沃、疏松透气、保水保肥的种植基地。
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改良,添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使土壤有良好的营养和排水条件。
2. 竹子品种选择:选择高笋品质良好的竹子种苗,具有耐寒、耐旱、抗病虫害的特点。
可以咨询当地的农业技术部门或种植专家,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
3. 种植密度:根据竹子品种和土地面积,确定适当的种植密度。
一般来说,每亩种植1000-1500株竹子,株距30-50厘米。
4. 播种或移植:可以选择直接播种或者移植种苗的方式。
直接播种时,将竹子种子均匀撒在种植沟内,然后浇水保持湿润;移植种苗时,则需要将竹子种苗挖出,根据株距在新的种植沟中移植,并将根部埋入土壤中。
5. 管理护理:保持土壤湿润,不要让土壤过于干燥或积水。
定期施肥,保证竹子的充足营养。
注意防治病虫害,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控制杂草的生长,以免竹子生长受到影响。
6. 收获时间:高笋一般在每年的2-5月份生长,可视竹子的品种和气候情况而
定。
一般而言,竹笋的收获时间以竹笋顶部露出土面的高度为准,高度一般在15-30厘米。
以上是高笋的种植技术的一些步骤,种植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良。
不同地区和品种的种植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咨询当地的种植专家或农业技术部门,以获得更准确和可行的种植方案。
方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林丰产栽培技术是一种环保的种植模式,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通过科学种植、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从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方竹笋是一种高营养、低脂肪、低糖、低盐的绿色农产品,其生长周期短,易于管理,所需土地较少,因而在林丰产栽培技术中应用广泛。
一、方竹笋优势方竹笋不仅味道鲜美、口感极佳,而且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其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被誉为“天下第一菜”。
在经济价值方面,方竹笋属于高附加值产品,能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收益。
同时,方竹笋的生长速度较快,种植容易,需要的土地较少,成本低,适合广大农民种植。
二、方竹笋的生长条件方竹是一种高粱竹,是一种常见的竹子品种。
方竹笋主要分布在南方。
方竹笋的生长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土壤条件方竹笋喜欢生长在肥沃、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中。
避免生长在粘重土或酸性土壤中。
2.光照条件方竹笋喜欢光照充足的环境,但是在生长初期不宜暴露于直射阳光下。
3.水分条件方竹笋是一种喜湿怕干的植物,需要保证水分充足,但也不可过度浇水。
三、方竹笋的种植技术方竹笋的种植过程主要包括选择育苗地、集中育苗、挖苗、接种、培土、灌溉等环节。
1.选择育苗地种植方竹笋需要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地方,同时要保持土壤湿润。
一般可以选在林间或果园种植,栽植前需要进行土地消毒。
2.集中育苗选好育苗地后,要把竹笋种子嵌入泥土,经过4-5天的湿润和多次换气后,竹笋种子就会发芽。
发芽后再在育苗地里喷水。
待到竹笋长度约为2-3厘米时,即可准备移植。
3.挖苗在选择好的产地,要按照预定的苗木行间距离和苗行距离,进行小坑种植。
大小坑、深浅需根据苗木根系大小进行调整。
4.接种将种植好的苗木进行润湿处理,再将干燥的形态相似的幼笋或芽芽数量相当的幼芽埋到浅坑中,然后覆盖一层土进行培土。
5.培土培土时务必注意将幼笋或幼芽数量匹配的埋于坑内,并将培土压紧,避免幼笋、幼芽生长过程中受到损伤。
竹笋栽培技术 2008年09月 28日16:40 生意社 生意社 09月 28日讯 以营养繁殖为主,如母竹移植、竹蔸移植、移鞭、移笋、竹竿压条、竹竿扦插等。母竹 移植法应用最多,其优点是成活率高、新竹发展快、成林早,但每殖系数小、母株体积大搬 运不便。早竹类宜选基部直径为 2-3cm 的二年生竹作种。竹枝扦插宜选壮健的 1-2年生的嫩 竹上的侧枝。一般竹节上生 3条侧枝,居中者根原基少、发根难,应选左、右两边的侧枝扦 插。长江流域毛竹的适宜栽植时期为 11月至翌年 2月,以年前为好;冬季寒冷地区宜春季进 行;珠江流域母株移植为 4月至 5月。侧枝扦插材料用 7月间侧枝基部刚生出气根者为宜。毛 竹母株移植每亩 20-35 株、移竹蔸或竹鞭每亩 40-55 株;早竹、淡竹、石竹、白哺鸡竹等中小 型笋用竹,移竹每亩 50-75株,移鞭每亩 60-90株;丛生类型的麻竹每亩 40 株左右,绿竹 70 株 左右;大头曲竹每亩约 60穴,每穴 2株。栽植后将土压紧和灌水。按氮、磷、钾为 5: 1: 2 的比例施肥。及时除草松土、埋鞭或覆土盖鞭。散生型新竹出笋后,每隔 3m 左右选留一株 长势健壮的成竹。笋用毛竹林每亩留母竹 60-70株, 7年以上的老竹一般于冬季砍伐,留养同 等数量的新竹代替, 以保持合理密度。丛生型一般在 9月选留母竹, 选留位置应宜于挖笋。 3 年以上的老竹于冬季砍伐。每隔 3-4年清理一次老竹头,进行培土,使竹丛不断更新。 竹笋采收:毛竹鞭抽生后 3-6年为发笋盛期。冬季可挖冬笋,清明前后开始采收春笋, 8 月采收鞭笋。早竹类的春笋品质比毛竹佳,鞭笋产量比毛竹高。丛生型竹栽植后 2-3年开始 收笋, 5-6年产量最高,每年 4月至11月为采收期。 7月至8月为盛收期。竹笋的笋头刚露出土 面为采收适期,过迟采收,纤维多具苦味,采收时扒开笋周土壤,露出竹鞭,据此用笋刀切 断笋的基部,挖后将坑穴用土填平。 竹笋生产有大小年现象, 在管理上应掌握大年适当减少留养的新竹数量, 改善营养条件, 增加当年发鞭和孕笋数量, 以使第二年出笋量增加; 小年适当增加留养新竹数量。 数年后达 到每年留养新竹数基本相同, 逐渐消除大小年差距。 竹笋生产还有退竹现象, 竹笋中途停止 生长并逐渐干枯或腐烂, 发生原因是营养不良、 竹鞭距母株较远营养供应不足、 竹鞭或竹头 受刀伤影响养分输送、 笋芽受不良条件影响和竹笋被虫蛀食等。 竹的虫害比病害严重: 主要 虫害有竹笋禾夜蛾、 竹直锥大象虫、 江苏泉蝇等。 用敌百虫等杀虫剂防治, 及时挖除受害竹 竹笋为多年生木本植物, 生长在山野泥土之中,基本上避免了城市工业污染,卫生洁净,清 新爽口,滋味鲜美,营养丰富,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玉兰片、笋干、腌渍笋等。也是糖尿 病和肥胖症患者的优良保健蔬菜。我地主要种植楠竹笋,其栽培技术如下: 一、品种特征特性 楠竹笋又叫毛竹笋,高 6〜10m,节间长15〜35cm,横径5〜15cm, 3月下旬〜5月上旬产春 笋,8〜10月产鞭笋,12〜翌年1月产冬笋。笋圆锥形,微弯,长 15〜30cm,粗7〜12cm,单 笋重2〜5kg,鞭笋和冬笋单重150〜350g。笋箨褐黄,间有黑褐色斑块,密被茸毛,笋肉白 色,加工后呈黄白色,品质以冬笋最好,春笋略有涩味, 667m2产笋200〜500kg。长势强, 耐热耐旱。 二、选地整地 宜选择丘陵、 山坡, 最好是酸性土壤种植。 秋冬季整地, 坡度 20°以下的坡地, 全面垦翻 20〜 30cm,清除石块、树根;坡度大于20。的山坡,可采用带状或块状整地, 只把栽植点附近2〜 2.3m 的地面翻耕即可。 三、栽植 我地在 11月〜翌年 2月为栽植适期, 一般采用整株移植, 选择 1〜2年生生长健壮、 分枝较低、 竹竿正直且无病虫害的幼龄竹作母竹,移植时留 来鞭” 30- 40cm ,去鞭” 50- 70cm,留4〜 5层分枝砍梢,多带鞭根,随挖随运随栽,长途运输时要急扎鞭根,经常浇水。每 667m2栽 20〜40株,按行株距5mX10m挖穴定植,穴的长、宽为 100〜150cm,深60〜80cm,穴内先 填一层表土, 施入绿肥、 有机肥作基肥, 再盖一层土, 将种竹植入, 竹鞭放平, 再盖土压实, 上盖杂草枯叶以保温,天气干旱适当浇水。最好加支柱固定。 四、 竹笋园管理 1 .施肥 每年每667m2施堆肥、厩肥1500〜2500kg或塘泥3500〜5000kg。新建竹林可把绿肥和豆科 作物的茎叶翻入土中。 肥料应加水稀释, 分数次浇在竹蔸附近, 挖掘春笋和鞭笋后各施一次 粪肥或氮肥,堆厩肥等在冬季填入挖冬笋后留下的穴,用土覆盖,或结合松土翻入土中。 2.除草、松土 新竹林易生杂草, 每年在 5〜 6月份、 8〜 9月份间除草松土 2次,成林后每年在 7〜 8月份除草 1次。在新竹附近松土应离开植株约 33cm。松土宜较深,将黑褐色老鞭和砍伐后留下老竹蔸 的树桩、石块等挖除。 3.选留基本母竹 一般每隔3m左右留1株,每年每667m2留2〜4年生健壮竹80〜120株,其中1年生竹占35%, 2、 3年生竹各占 30%, 4年生竹占 5%,多余竹和新笋一律采伐或收获,凡超过 5年以上的竹 株应全部砍伐,并挖掉老竹蔸。 4.断鞭、埋鞭 成林竹笋园适当挖掉部分鞭芽促发侧鞭。 6月以埋鞭为主, 挖沟将露出的竹鞭埋入泥下 30〜 35cm 处,并挖走少量鞭笋。 7〜9月份以挖鞭笋为主,埋鞭为辅。当鞭梢顶端向上斜伸,表 土裂开,有笋露出地面时即可挖笋,截取顶端鞭梢,再覆土遮盖,壮鞭弱挖,弱鞭强挖,每 隔1〜2天挖1次,挖后铺稻草保湿。 5.断梢 在10〜12月份砍断当年新竹的顶端嫩梢或在新竹长到 4〜5m高时,钩断嫩梢,促进发鞭和 发笋。 6.清鞭 新竹园造林后第 6年进行一次清鞭, 6〜9月份结合除草挖园将老竹蔸及所带竹鞭全部挖断, 每隔3年1次,然后施入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