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3
神经胶质瘤生物学及治疗现状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7-08-08T16:26:27.9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5期作者:刘佳鑫1 周帅1 钱希颖1 陈立1 赵建华1(通讯作[导读] 会研究出各种方法针对各位肿瘤治疗,这些研究上的进步必将会对神经胶质瘤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1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神经胶质瘤是一种恶性的颅内肿瘤,其来源于神经上皮细胞的癌变所致,也是最常见和病死率最高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生、转移与肿瘤血管的新生有着密切关系。
目前关于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关于病人的预后依然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所在,研究者一直尝试从分子角度对胶质瘤的病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提供胶质瘤的诊断标志物和特异治疗靶点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但是成效并不显著。
在此,本文将针对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综述,为神经胶质瘤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神经上皮;辅助治疗;基因治疗【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004-02 神经胶质瘤亦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
目前,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在我国颅内肿瘤的发病率中占据首位[1],根据胶质瘤细胞的分化情况可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以及髓母细胞瘤等,其中以多形性胶质细胞瘤最为常见,发病部位多见于大脑半球[2]。
神经胶质瘤特点为增殖迅速、分化能力差、侵袭性较强,目前手术方法不能完全切除肿瘤,术后进行放疗、化疗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临床上统计肿瘤细胞对放疗辐射的耐受性可能会造成残余病灶的再次一次复发,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又一大难题。
脑胶质瘤诊治技术新进展陈波【摘要】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其治疗效果较差,术后复发率、病死率高.随着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如灌注成像技术、波谱成像技术、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等逐渐应用于临床,同时术中超声、神经导航、术中核磁共振、电生理检测技术、染色显影技术等新技术也逐步得到推广,再结合放化疗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胶质瘤的综合疗效得到一定改善.【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14【总页数】4页(P2765-2768)【关键词】脑胶质瘤;诊疗技术;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作者】陈波【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外科,湖北襄阳4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胶质瘤是一种占颅内肿瘤接近一半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且复发率及病死率高,预后也很差[1-2]。
相关报道显示,胶质瘤的预后与病理分级呈相关性,低级别胶质瘤虽然侵袭性较小,但5年存活率仍不到50%,肿瘤逐步向恶性程度较高的级别发展;高级别胶质瘤就算采取各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存活率也很低,常以周为单位计算[3-5]。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不同学科领域早已开始交叉融合,转化医学理念也逐渐在深入,基础研究紧密结合临床,逐步制订了胶质瘤的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分子靶向治疗的诊疗指南和规范。
目前,影像诊断技术已得到长远发展,手术理念和设备也进步显著,且放疗技术也逐步在更新,不断推出新的化疗药物及化疗理念,胶质瘤综合诊疗技术的进步改善了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现就胶质瘤的主要诊治技术新进展予以综述。
iMRI很好地克服了神经导航的缺点,它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影像,还能实时提供胶质瘤和毗邻关键区域切除程度的信息,及时纠正脑组织漂移引起的误差,准确显影肿瘤切除程度,帮助术者最大化切除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护功能区。
在深部和复杂的胶质瘤手术过程中,iMRI是术中确定病灶的最好方法之一。
转自网络,为广大同仁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用,如有侵权,及时删除。
恶性脑胶质瘤的综合诊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进展1、恶性脑胶质瘤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是()A、化学治疗B、放射治疗C、分子靶向治疗D、综合治疗2、目前复发肿瘤的近距离放疗一般使用()A、三维适形技术B、超分割技术C、加速超分割技术D、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的特点不包括()A、细胞呈中度多型性B、增生活性强C、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增生D、肿瘤有坏死4、对于难以切除的肿瘤首先应()A、酌情化放疗B、分子靶向治疗C、用立体定向活检明确诊断D、采用三维适形技术5、下列药物中不属于亚硝脲类的是()A、替莫唑胺B、卡莫司汀C、福莫司汀D、盐酸尼莫司汀6、目前常用的化学治疗方法是()A、局部化疗B、全身静脉化疗或口服化疗药物C、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D、Gliadel晶片瘤腔植入7、盐酸尼莫司汀的作用机理是()A、影响EGFR的表达B、烷化细胞内DNAC、抑制恶性胶质瘤的浸润D、VEGF与其受体相互结合8、根据Kernohan提出的现代组织病理学分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属于()A、浸润细胞瘤(I)B、浸润细胞瘤(II)C、浸润细胞瘤(III)D、浸润细胞瘤(IV)9、尼妥珠属于()A、激酶抑制剂B、单克隆抗体C、蛋白酶抑制剂D、烷化剂10、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适用于()A、肿瘤不能完全切除的患者B、多处复发或播散的患者C、肿瘤难以切除的患者D、瘤体较小的患者脑胶质瘤规范化诊断和外科治疗1、关于肿瘤部分切除和活检的适应证的说法错误的是()A、优势半球弥漫性浸润生长的肿瘤B、病灶侵及到双侧半球C、术前神经功能状况比较好D、深部或脑干部位的恶性胶质瘤2、关于肿瘤切除程度的优势的说法错误的是()A、肿瘤切除程度是胶质瘤独立预后因素之一B、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有助于低级别胶质瘤复发间期C、全切除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D、胶质母细胞瘤部分切除比单纯活检更具有生存优势3、与手术预后相关因素不包括()A、肿瘤的级别B、病人的年龄C、肿瘤切除的程度D、性别4、对于手术切除困难的部位,尽可能的采取()A、清醒状态下手术B、立体定向活检的方法C、神经内窥镜D、神经导航5、关于微侵袭外科手术的说法错误的是()A、损伤小B、难以完成肿瘤的大块切除C、主要使命是切除肿瘤D、与放化疗及生物治疗相结合,将特定药物或制剂导入到肿瘤局部6、胶质瘤在增强核磁扫描上表现为()A、混杂信号B、T1等信号或低信号C、T2加权像为不均匀高信号伴有出血坏死或囊变D、呈结节或不规则环形强化7、关于低级别胶质瘤的处理的说法错误的是()A、手术彻底切除、基因检测无恶变术后一般辅助治疗B、手术切除彻底、基因检测有恶性变,术后根据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采用放疗C、手术有残留、基因检测有恶变时,推荐术后放疗、个体化化疗D、手术切除彻底、基因检测有恶性变,体外药敏试验发现有敏感药物者化疗8、组织类型和预后关系情况较好的组织类型不包括()A、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B、肥胖型的星形细胞瘤C、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D、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9、下列不属于术区周边强化的原因的是()A、局部血脑屏障的破坏B、术后肉芽组织增生C、血管自动调解功能紊乱导致过度灌注D、在96小时之内,核磁复查明确了解有无肿瘤残留10、预后不良的组织类型不包括()A、肥胖型的星形细胞瘤B、存在P53突变的星形细胞瘤C、少枝胶质瘤细胞瘤D、增殖指数大于5%的星形细胞瘤恶性胶质瘤的药物治疗进展1、儿童肿瘤中,神经胶质瘤的死亡率居第()位A、1B、2C、3D、42、根据Ringertz-Burger分级法,低级星形细胞瘤的特点是()A、细胞轻度增生及轻度多型性B、细胞呈中度多型性C、增生活性强且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增生D、肿瘤有坏死3、根据Ringertz-Burger分级法,肿瘤有坏死是哪种肿瘤的特点()A、低级星形细胞瘤B、间变性星形细胞瘤C、多型性胶质母细胞瘤D、高级星形细胞瘤4、尼莫司汀与长春新碱联合使用,一般()周重复,共计4~6次A、1~2B、2~3C、3~4D、4~65、下列对TMZ的认识,说法错误的是()A、口服生物利用度近100%B、不能通过血脑屏障C、在胶质母细胞瘤联合放疗中,能提高生存率D、是一种新的咪唑类口服抗肿瘤药物6、2000年WHO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下列哪项不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A、脑膜起源肿瘤B、星形细胞起源肿瘤C、混合性胶质瘤D、室管膜起源肿瘤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可达()A、40%~50%B、20%~30%C、10%D、25%8、尼莫司汀单药治疗剂量是每公斤()mgA、1~2B、2~3C、3~4D、4~69、在美国最常用的是()分级法A、EndometrialB、KernohanC、Ringertz-BurgerD、Lown10、国际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脑胶质瘤发病率占全部颅内肿瘤的()A、40%B、46%C、56%D、50%脑神经胶质瘤放射治疗基本原则和进展1、对于胶质母细胞公认的治疗方案和基因标准是()A、同步放化疗B、放疗前诱导化疗C、放疗后的化疗D、放疗治疗2、NCC指南推荐的术后几周应尽快放疗()A、1~2B、2~3C、2~4D、4~53、外放射治疗主要采用的是()A、质子B、高能光子C、中子D、电子束4、关于脑胶质瘤假性进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放化疗后12个月内所发生的亚急性反应B、一定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均可于MRI中出现水肿D、造影后信号增强5、关于肿瘤放射生物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A、主要的原因是间接的肿瘤杀伤效应B、通过自由基对肿瘤细胞间接杀伤或抑制作用C、直接放射生物效应D、直接对DNA进行单链或双链的损伤6、胶质瘤常见的染色体疾病为()A、七号染色体增加B、P53基因变异C、EGFR基因的扩D、1P和19Q和等位基因的缺失7、Ⅱ级高危型病人放疗的适应证不包括()A、一般>40岁B、肿瘤>9cmC、术前的神经症状比较明显D、肿瘤中线侵犯到对侧8、关于脑神经胶质瘤放疗的必要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神经胶质瘤属于浸润性生长B、手术难以彻底切除C、边界不太清楚,没有完整的包膜D、与肿瘤的位置无关9、关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说法错误的是()A、胶质瘤分为Ⅰ~Ⅳ级B、均为恶性胶质瘤C、病理分级必须通过手术来或立体定向活检D、梢脂、毛细胞、一些星型细胞属于Ⅰ、Ⅱ级10、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是()A、1P等位基因的缺失B、19Q等位基因的缺失C、EGFR基因的扩增D、P53基因变异脑胶质瘤放化疗期间的护理1、脑胶质瘤最普遍的治疗模式是()。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摘要】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在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的)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
分子靶向药物以某些肿瘤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特异性表达的分子为作用靶点,从而能够更加特异性地作用于特定肿瘤细胞,阻断其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控制肿瘤之目的。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迅速发展使其高选择性和非细胞毒性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用于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分类及其临床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关键词:【关键词】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对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化疗和放疗仍然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法,尽管随着新一代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吉西他宾的应用,患者的生存获得一定益处,但大多数癌症患者的预后仍较差。
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寻找新的药物以杀灭肿瘤细胞并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新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数量不断增加并进入临床领域,在肿瘤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使肿瘤个体化治疗前进了一大步。
这些新药物与传统治疗方法的结合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显著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常用的治疗靶点有: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和抗血管生成等[2]。
本文综述针对这些靶点的几类主要分子靶向药物。
1单抗类药物: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设计的一种治疗方法。
肿瘤细胞表面有一些特异的肿瘤抗原可供利用作为单克隆抗体攻击的靶点[3]。
当前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该治疗方法利用某种生物制剂,通过载体注入局部或全身给药进入人体后,在体内选择性地对表达某种基因蛋白的癌细胞起着“对号入座”的杀灭作用,可减少正常组织与细胞的毒副作用。
1.1 曲妥珠单抗Herceptin(Trastuzumab,贺赛汀):是一种针对HER-2/neu原癌基因产物的人/鼠嵌合单抗,能特异地作用于HER-2受体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细胞。
贝伐单抗联合放化疗对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HUA Xia;LI Guang-xing;LIU Zhong-tao【摘要】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联合放疗对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改善.方法选择2014 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术后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贝伐单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贝伐单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再联合贝伐单抗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月治疗,治疗后观察近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血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贝伐单抗组的近期有效率为46.7%,高于对照组的26.7%(P<0.05).两组治疗后血CD+3 、CD +4 、CD+4 /CD+8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CD+8 水平低于治疗前(均P<0.05).贝伐单抗组治疗后CD+3 、CD+4 、CD+4 /CD+8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CD+8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连续治疗1个月的毒副反应(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高血压、出血、乏力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贝伐单抗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85 ±1.2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9.89 ±2.41)个月,均分别长于对照组的(4.12 ±0.89)个月和(7.27 ±2.08)个月(均P<0.05).结论将贝伐单抗联合放疗用于治疗脑胶质瘤,有助于提高近期疗效,改善机体免疫水平,不增高毒副反应发生率,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outcome improvement of bevacizumab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in neuroglioma.Methods A total of 60 neurological glioma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 n=30) and experimental group ( n=30) according to treatment options.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temozolomidealone.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evacizumab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1 month.After the treatment,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3 years.Clinical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short-term efficacy rate was 46.67%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reated with bevacizumab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for 1 month,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26.67%) ( P<0.05).CD+3 , CD +4 , and CD +4 were obtained 1 month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level of CD +8 was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P <0.05) and the level of CD +8 was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t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 P <0.05 ).CD +3 , CD +4 , and CD +4 were measured at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levels of CD +8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 P <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 bleeding, fatigue, and infection between two groups(P>0.05).In the bevacizumab group , the median progressive survival time was (6.85 ± 1.21) months, and the total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9.89 ±2.41) months.They were longer than the co ntrol group (4.12 ±0.89 ) months and (7.27 ±2.08 ) months ( all P <0.05 ).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bevacizumab and radiotherapy in brain glioma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hort-term efficacy, improve the immune level of the body , not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toxic side effects, and prolong the progressive survivaltime and the total survival time of the patients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clinic.【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9(016)003【总页数】5页(P254-258)【关键词】脑胶质瘤;贝伐单抗;放疗;近期疗效;免疫水平;毒副反应【作者】HUA Xia;LI Guang-xing;LIU Zhong-tao【作者单位】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Yinchuan 750003, China;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Yinchuan 750003,China;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Yinchuan 750003, Chin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可扩散到临近或远离原发灶的脑组织;恶性脑胶质瘤占成人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的50.0%[1-2]。
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患者的疗效观察王保庆;孙增先;赵作银【摘要】目的评价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61例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34例单纯采用替莫唑胺治疗,观察组27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之间的近期疗效及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完全缓解7例占25.92%,部分缓解12例占44.44%,稳定6例占22.22%,进展2例占7.40%,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完全缓解1例占2.94%,部分缓解13例占38.23%,稳定9例占26.47%,进展11例占32.35%,总有效率为67.64%,两组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及阿帕替尼引起的高血压为主,仅有观察组的7例患者出现高血压的不良反应,降压处理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控制率,安全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年(卷),期】2017(041)011【总页数】2页(P1096-1097)【关键词】胶质瘤;脑;阿帕替尼;替莫唑胺【作者】王保庆;孙增先;赵作银【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4;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徐州221004;徐州矿务集团第二医院,江苏徐州 221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胶质瘤是由于胶质细胞的非正常增殖分化,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功能障碍、占位以及癫痫等临床表现的颅内原发肿瘤,目前脑胶质瘤的治疗仍然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
近年来临床应用替莫唑胺口服化疗治疗胶质瘤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总体有效率仍较低[1-2]。
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其临床应用表明在胃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6],但在脑胶质瘤临床应用的相关报道较少。
脑胶质瘤的化疗现状及进展脑胶质瘤的治疗至今仍是一个医学难题,标准的手术切除后加放化疗都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对改善恶性脑胶质瘤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等新型抗肿瘤药的发现,靶向治疗、基因治疗、间质化疗等新式化疗手段的研究,使得胶质瘤的术后化疗发展也较迅速,疗效也在不断得到提高。
但是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存在和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限制了化疗药物的疗效,难以达到杀灭瘤腔残留肿瘤细胞要求,无法彻底根治。
也正因为如此,胶质瘤的化疗研究才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空间巨大,也是现在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标签:脑胶质瘤;化疗1概况脑胶质瘤(Glioma)是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发生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所有肿瘤的35.26%~60.9%,平均为44.6%[1]。
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因胶质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且多处于脑部重要结构,手术无法做到真正的彻底全切,基于其易复发性及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单纯手术治愈率低。
放射疗法除对髓母细胞瘤敏感外,对其他胶质瘤均不佳。
Stewat[2]实验发现手术后加以放疗和化疗,明显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
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肿瘤的耐药性以及化疗敏感性的个体差异,使得化疗药物的疗效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如何提高化疗药物对脑胶质瘤的杀伤作用已成为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2主要常用化疗药物脑胶质瘤的化疗药物种类很多,主要包括:①亚硝脲类:目前亚硝脲类仍是恶性胶质瘤的首选化疗药物,如卡莫司汀(Carmustine,BCNU) 、司莫司汀(Semustine ,CCNU)、洛莫司汀(Lomustine ,CCNU)等,此类药与肿瘤细胞DNA 起烷化作用,阻止DNA修复,改变DNA和蛋白质的结构,作用于细胞增殖期及非增殖细胞。
脑胶质瘤免疫治疗进展陈峰; 郑晓红; 李文斌【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0)006【总页数】6页(P966-971)【关键词】胶质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绿原酸; 溶瘤病毒【作者】陈峰; 郑晓红; 李文斌【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肿瘤综合治疗病区北京1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约占所有原发性脑肿瘤的51.4%[1],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
传统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之后高级别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4.6个月,5年生存率仅为5.1%[2],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目前GBM,尤其是复发/进展GBM的治疗仍然是肿瘤学界的难题。
针对原发GBM,自Stupp方案报道[3]近10年以来,尽管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但临床治疗效果仍然不佳,胶质母细胞瘤复发率仍旧很高,而且目前指南中没有一致认可的针对复发GBM的二线治疗方案,临床亟需新的治疗手段以提高复发GBM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领域令人瞩目的研究进展为脑胶质瘤的治疗带来曙光。
免疫治疗是指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法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细胞增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强大的肿瘤杀伤作用[4]。
免疫治疗主要包括主动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等)、被动免疫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细胞因子等)、其他免疫治疗(绿原酸、溶瘤病毒等)等。
近年来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进展集中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治疗、免疫调节药物绿原酸以及溶瘤病毒等方面。
深入了解和阐述免疫治疗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有助于在今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制定胶质瘤免疫治疗的科学策略。
·专题讲座·胶质瘤磁靶向热疗及药物化疗研究进展李安民闫润民赵明梁超张嘉靖傅相平张志文薛菁晖常津【关键词】脑肿瘤;神经胶质瘤;电磁物;高温,诱发;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综述文献DOI:10.3969/j.issn.1672-6731.2009.06.006药物化疗作为胶质瘤治疗的主要辅助方法,在技术学领域尚无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发展,磁性微粒负载化疗药物作为一种新的靶向化疗系统,在外置磁场的作用下将携载的化疗药物定向聚集于靶区,增加局部药物浓度,有效发挥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在提高化疗药物效果的同时,明显减少正常组织和代谢器官的毒性作用。
磁性纳米药物载体具备良好的生物膜通透性,既可有效协助化疗药物进入组织和细胞,亦可利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实现药物缓释,这些特性有望显著提高胶质瘤药物化疗效果。
将磁性纳米微粒靶向定位于瘤区,在外置交变磁场的作用下行肿瘤热疗可以克服传统加热技术的缺点。
磁靶向热疗具有良好的磁控性、温控性、精确的瘤区微血管栓塞和微创性的优点,有望丰富胶质瘤治疗新方法的实验研究。
一、胶质瘤治疗现状基于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的特性及手术中对脑组织保护的要求,使得外科手术无法达到生物学切除的程度。
肿瘤细胞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细胞动力学研究显示,肿瘤周围正常脑组织内的亚临床区肿瘤细胞最具增殖能力[1];而且,由于胶质瘤细胞对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具有耐受性,以及损伤后肿瘤细胞可迅速自身修复,使得目前传统的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方法不能完全杀灭或抑制残留的肿瘤细胞,尤其是亚临床区残留的肿瘤细胞和处于休眠期的肿瘤细胞可迅速进入增殖期,导致临床复发。
目前,采用免疫和基因技术治疗胶质瘤尚处于实验研究效果良好,而临床应用不尽如人意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从事胶质瘤治疗基础研究学者的热情,这也是胶质瘤基础与临床研究近十年来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
药物化疗作为胶质瘤手术治疗的主要辅助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平均生存期[2],尽管如此,目前仍难以完全明确手术后辅以药物化疗的有效性;而且,尽管药物化疗后患者生存期有所延长,但由于临床研究样本量小,缺乏说服力。
胶质瘤免疫治疗新进展易立;陶震楠;杨学军【摘要】Tumor immunotherapy refe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immunologic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stimulate and enhance the body's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as well as assist the immune system to kill tumors and inhibit tumor growth.These methods in-volve injecting immune cells and effector molecules into the host.Immunotherapy,especially immunoprecipitation treatment,has ex-erted a strong antitumor effect on melanoma,renal cell carcinoma,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and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This method has also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However,in malignant glioma,immunotherap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Numerous clinical trials have shown that immunotherapy for glioma is feasible and safe.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immunization strate-gies,such as immunological checkpoints,adoptive immunotherapy,and tumor vaccines,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glioma treatment.%肿瘤免疫治疗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尽管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治疗在黑色素瘤、肾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已显示出抗肿瘤效应,但在恶性胶质瘤中,免疫治疗尚处于研究初期阶段,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免疫治疗在胶质瘤中是可行且安全的.本文对免疫检查点、过继免疫以及肿瘤疫苗等免疫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7(044)018【总页数】4页(P931-934)【关键词】胶质瘤;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肿瘤疫苗【作者】易立;陶震楠;杨学军【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300052【正文语种】中文神经胶质瘤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根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统计,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0%,超过一半的胶质瘤是胶质母细胞瘤[1]。
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治疗进展符黄德【摘要】脑胶质瘤是源自神经上皮的肿瘤,又称胶质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预后较差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疗、化疗等.由于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使得手术难以全切,因而胶质瘤术后复发不可避免;复发后脑胶质瘤的治疗预后效果欠佳,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复发的预后很不理想.该文就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治疗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17【总页数】3页(P3143-3145)【关键词】胶质瘤;复发;治疗【作者】符黄德【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西百色5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放疗及化疗作为辅助治疗,尽管如此,大多数胶质瘤术后均会复发。
因此,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再治疗以及疗效评估成为学者研究的内容,而就目前研究现状看,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分子生物学治疗的综合治疗仍为首选。
术后复发胶质瘤的预后与患者年龄,肿瘤的大小、生长的位置、病理分级以及手术切除程度等均有关。
该文主要对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治疗以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和预后等进行综述。
1 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概念及其特点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是指脑胶质瘤手术后出现的单发或多发的复发灶。
复发的部位一般比较局限,有报道显示,超过4/5的复发灶出现在原发灶周2 cm范围内,约1/5发生于原发灶范围以外,有极少数复发在原发灶的对侧大脑灰质[1]。
胶质瘤复发在影像学上的表现:术后残留灶增大,原手术区或远隔术区出现性质相同的新肿瘤灶;病灶局部出现明显脑水肿和占位效应[2]。
胶质瘤切除术后早期进行的增强扫描所显示的瘤腔周边强化为术后反应性强化或称术后良性强化。
其发生机制认为与下列因素相关:手术破坏了胶质瘤周围局部血脑屏障;胶质瘤周胶质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所致的血液再灌注;局部微血管及肉芽组织增生;造影剂沿手术创面受破坏的微小血管渗出[2]。
伊立替康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刘东;董梦竹;张程亮【摘要】To our best of knowledge, the most active regiments currently available in clinical, can't improve the overall survival apparently. Irinotecan can 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then exhibit strong cytotoxicity against malignant glioma (MG). Studies of irinotecan as monotherapy, or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agents have yielded many promising results, all of which haven't been summarized so far. Therefore, relevant advanceswith irinotecan for treatment of malignant glioma are reviewed. Unsatisfactory efficacy has been demonstrated for irinotecan monotherapy, however, enhancing efficacy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 prospects appear when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such as temozolomide, Celecoxib, Sunitinib.% 目前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方案都无法显著改善患者总生存期。
伊立替康可透过血脑屏障,强烈杀伤恶性胶质瘤细胞。
替莫唑胺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预后生存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08-20T08:22:19.164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作者:吴春芝[导读] 其标准治疗方案是在保障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病灶,并于术后开展化疗和放疗[2]。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成都 610017【摘要】目的分析替莫唑胺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预后生存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05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联合组55例与单一组5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联合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无进展生存时间、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均长于、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单一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替莫唑胺联合贝伐单抗可显著提高疾病控制率与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且不增加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替莫唑胺;贝伐单抗;恶性脑胶质瘤;临床疗效Effect of temozolomide combined with bevacizumab on the short-term efficacy,side effects and prognostic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gliomaWU ChunzhiOncology Department,The Six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Chengdu 610017,Sichuan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emozolomide combined with bevacizumab on the short-term efficacy,side effects and prognostic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glioma.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72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glioma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in treatment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55 cases in the combined group and 50 cases in the single group.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 Results The disease control rate of the combine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ingle group(P<0.05). Th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time and th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rate within 6 months in the combined group were both longer and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ingle group(P<0.05).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toxic side effects between the combin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emozolomide combined with bevacizumab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isease control rate,and the diseas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It does not increase toxic and side effects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Temozolomide;Bevacizumab;Malignant glioma;Clinical efficacy恶性脑胶质瘤是一类源于上皮的肿瘤,是颅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病理类型包括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星形细胞瘤、间变少突细胞瘤、间变少突星形细胞瘤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