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下的外宣英译_司继涛
- 格式:pdf
- 大小:542.41 KB
- 文档页数:4
宣传资料的翻译策略初探
金其斌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翻译》
【年(卷),期】2003(16)4
【摘要】本文分析对外宣传资料英译过程的策略 ,包括翻译的形象表达 ,构词法的使用 ,汉语中“同义反复”(tautology)及对偶排比结构的处理 ,借鉴英语中的相应表达 ,深刻理解原文 ,解释性翻译和不合理译名的更新等八个方面 ,以期提高对外宣传资料英译的质量。
【总页数】6页(P23-27)
【关键词】宣传资料;翻译策略;形象表达;对偶排比结构;构词法;“同义反复”;翻译方法
【作者】金其斌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H159
【相关文献】
1.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在旅游宣传资料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J], 程亚丽
2.文化视阈下的旅游资料翻译策略研究——以杭州旅游宣传资料汉英翻译为例 [J], 张玥;黄剑锋
3.文本类型、翻译策略与应用翻译研究——以旅游宣传资料英译为例 [J], 刘金龙
4.跨文化视野下茶企宣传资料翻译初探 [J], 杨柳
5.文化视阈下的旅游资料翻译策略研究——以杭州旅游宣传资料汉英翻译为例 [J], 张玥;黄剑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下的外宣英译
司继涛
【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3)002
【摘要】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是一个更为关注原文特色的功能翻译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坚持译文目的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原文分析对选择适合翻译策略的作用.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外宣英译,译者可以在对原文功能与译文目的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好地实现外宣英译的目的.【总页数】4页(P298-301)
【作者】司继涛
【作者单位】钦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钦州5350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教学设计 [J], 罗琼
2.生态翻译视角下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以漓江游船导游词英译为例 [J], 刘品
3.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下的外宣英译 [J], 司继涛;
4.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外宣新闻的英译研究\r——以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英译文本为例 [J], 刘彩莉;王燕娜;占琦
5.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政治外宣文本的英译——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为例 [J], 刘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 译 学 研究71互文性视角下的外宣英译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司炳月 李悦莹1(大连外国语大学 软件学院/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摘 要: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互文性理论视角研究对外宣传翻译,以《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研究对象。
发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用、用典、仿拟、修辞、结构等互文性表现手法突出。
在政策性术语及国家领导人讲话的引用、典故以及仿拟的英译方面,译文呈现出直译、释译与意译等翻译方法,这些英译充分考虑了译语受众的阅读感受,遵循了外宣翻译的目的和原则;成语典故等修辞互文的英译呈现出多用意译的翻译特点,这样有利于宣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取得良好的外宣效果。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外宣翻译;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48(2020)03-0071-07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化传播视阈下的对外宣传翻译”(2017JYT04)、2017年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对外宣传翻译研究创新团队”(2017CXTD02)、2019-2020学年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立项“互文性视角下的外宣英译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YJSCX2019-0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司炳月,女,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翻译学研究;李悦莹,女,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更为广阔,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外宣传翻译在“文化自信”的引导下推动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奠定基础。
正如习近平(2017)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所提出的,我国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国。
《政府工作报 告》①是世界全面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全面重点总结中国政府过去一年所做的成就,同时也涵盖未来一年至五年期间的发展计划,其内容包括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外交等多个领域。
英语移就修辞格及其翻译策略探讨司继涛【摘要】英语移就修辞是一种超常规的搭配,其修辞特征在于修饰词的位移形成修饰词与新被修饰词的语义冲突,从而产生常规搭配无法获得的修辞效果.文章从定义、修辞理据、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等方面对这一修辞格进行探讨.【期刊名称】《疯狂英语(教师版)》【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4页(P172-174,179)【关键词】移就;邻接联想;搭配;转移【作者】司继涛【作者单位】钦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钦州5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大学英语精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The Day Mother Cried中有这么一句“…, I roll a piece of paper into that cranky old machine and type word by painful word, just the way Mother did.”。
乍一看,“word(字)”怎么会“painful(吃力的)”?从语言逻辑来看,这样的搭配显然不合理。
但细细品味,却又觉得这样的搭配恰到好处地将作者母亲当年为家庭生计学打字的艰辛情境展现了出来,生动形象且言简意丰,实在是妙不可言。
这种表面看似“无理”实则奇妙的词语搭配就是本文要探讨的英语移就修辞格。
英语“h y p a l l a g e”一词源于希腊语的“hupallagē”,意为“调换”,也称“转移修饰”(Trumble et al, 2002: 1298)。
因此,移就实质在于修饰语位置的移位,其变化的特点是“张冠李戴”(李鑫华,2000:54)。
关于这一点,Nesfield等在《英语语法与写作手册》中对移就下的定义尤为准确:“当两个印象在心里联系在一起时,把只适用于其中的一种事物性状或特征的词语转移到另一种事物上。
”(1964: 284)比如以上的“painful word”将原本只用于描写人性状的形容词“painful”转移到抽象名词“word”上。
《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宣翻译作为国家形象传播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叙事学理论的指导下,外宣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
本文旨在从叙事学视域出发,探讨外宣翻译的特殊性、翻译策略及其效果评估,以期为外宣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外宣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具有其独特性。
首先,外宣翻译涉及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要求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外宣翻译的目的性强,需根据不同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
最后,外宣翻译的语言风格多样,要求译者根据文本类型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
三、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理论叙事学是一种研究叙事作品、叙事结构和叙事接受的理论。
在外宣翻译中,叙事学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以下指导:一是分析原文的叙事结构,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二是把握受众的认知特点和接受心理,选择合适的叙事策略;三是关注语言的情感色彩和修辞手法,增强文本的感染力。
四、外宣翻译的叙事策略在叙事学视域下,外宣翻译的叙事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故事化翻译: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将外宣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和共情能力。
2. 文化适应性调整: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文化适应性调整。
这包括对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调整,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
3. 情感色彩强化: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情感词汇等,增强文本的情感色彩,使外宣内容更具感染力。
这有助于激发受众的共鸣和情感认同。
五、案例分析以某国政府发布的旅游宣传材料为例,原文中描述了该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了故事化翻译的策略,将原文内容以游记的形式呈现给受众。
同时,译者还对语言风格进行了调整,使用了符合受众文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通过这种叙事策略,该旅游宣传材料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提高了该国的旅游形象。
《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外宣翻译,作为国家形象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在叙事学的视域下,外宣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故事的重述。
本文旨在探讨叙事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特殊性、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外宣翻译是指将本国信息、文化、政策等以翻译的形式传播到国外,以提升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其特殊性在于既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又要考虑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
在叙事学视域下,外宣翻译不仅要传达文字信息,更要传达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三、叙事学与外宣翻译的融合叙事学是一种研究叙述行为、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接受的理论。
在外宣翻译中,叙事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原文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风格的选择等方面。
通过运用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使外宣翻译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策略1. 情节重构: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对原文情节进行适当调整和重构,以增强其可读性和吸引力。
2. 人物形象塑造:在保持原有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把握,塑造出符合目标语读者审美观念的人物形象。
3. 语言风格选择:根据外宣翻译的目的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如正式、通俗、幽默等,以增强其传播效果。
五、实例分析以某国对外宣传某旅游景点的文本为例,我们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原文情节进行适当的调整,突出景点的特色和魅力;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可以通过描述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和风俗习惯,让目标语读者更加了解和认同该地区;在语言风格的选择上,可以采用较为生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增强其吸引力。
六、总结与展望在叙事学视域下,外宣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故事的重述。
通过情节重构、人物形象塑造和语言风格选择等策略,可以增强外宣翻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外宣翻译——以上海世博会材料英译得失为例作者:叶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叶岚(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摘要: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结合上海世博会对外宣传材料,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翻译过程,并提出外宣翻译可遵循的原文信息准确与目标受众得体两大原则。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外宣材料;传播;原文信息准确;目标受众得体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192-02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宣材料的翻译活动应运而生,并得到空前发展。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为我国的翻译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与外宣工作和翻译两者密切相关的传播学角度,结合上海世博会材料,探讨外宣翻译可遵循的原则。
一、翻译与对外宣传工作从性质上说,对外宣传工作属于一种传播行为。
为了避免“宣传”一词在西方带有鼓吹、煽动等负面影响,我国的对外宣传等同于“对外传播”。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对外传播工作者直接操纵目标语言,但现行的普遍做法是由编辑选定中文稿件,然后由译者完成整个信息的翻译过程。
翻译无疑在外宣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要提高外宣工作的水平,就必须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而要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外宣翻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无疑是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关键一环,其中涉及的报刊、图书、标语、广播、影视、网络媒介的宣传材料翻译以及面对面交流都是世博会圆满完成并持续发挥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这场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国际展览会涉及的内容比奥运会更加广泛,覆盖政治、商贸和旅游等各方面。
无论是在上海世博会的申办阶段、筹备时期,还是举办期间,以及“后世博时代”,翻译都充当着传播中国文化\让世人通过世博了解中国的重要角色。
因此,选取与世博会有关的外宣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OCE AN U NIVE RSIT Y OF CH INA (Social Sciences E dition )2007年第3期N O.3.2007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对外宣传材料汉译英*徐敏慧 董 华(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对外宣传在促进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外宣材料英译对于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强我国与其他各国在政治上、文化上相互了解,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起着关键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外宣材料英译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译文中的中式英语(Ching lish)严重影响了对外交流,削弱了对外宣传的效果。
[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有目的地跨文化交际,译文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目的。
作为对传统的以源语为中心的 等值论 的重大突破,功能理论对外宣材料的英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工具型翻译;外宣材料英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07)03-0086-04一、功能翻译理论(一)理论简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翻译家们受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认为翻译是应用语言学的分支,追求等值的语码转换。
但在翻译实用性文本时,一些德国翻译学者发现等值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翻译实践问题。
针对语言学派理论过分重形式的薄弱环节,在综合利用信息论、交际理论、语篇语言学、文本理论和文学研究中接受理论的基础上,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凯瑟林娜 赖斯(Katharina Reiss)在1971年出版了 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 ,提出功能理论的雏形。
后来,汉斯 弗米尔(H ans Ver -m eer)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
他认为,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翻译纲要(translation brief),结合翻译目的和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文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基于哲学视野的反思》篇一一、引言外宣翻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当前的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仍存在诸多不足,如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实践操作的模糊性等。
本文旨在从哲学视野出发,对外宣翻译研究体系的建构进行深入探索和反思,以期为外宣翻译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外宣翻译的现状与挑战外宣翻译是指将本国或本地区的新闻、文化、经济等信息翻译成外语,以传播国家形象、文化价值和经济利益。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宣翻译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外宣翻译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政治敏感性等。
三、哲学视野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从哲学视角看,外宣翻译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翻译的本质和目的;二是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三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客观性。
这些哲学问题对于外宣翻译研究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1. 翻译的本质和目的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的转换,目的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交流。
在外宣翻译中,应关注如何将本国或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价值观念等通过语言转换传达给目标语读者,以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的共享。
2. 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在外宣翻译中,应充分考虑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以实现语言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3. 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翻译过程中既要有译者的主体性,也要保持客观性。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而客观性则要求译者应遵循翻译规律和标准,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四、外宣翻译研究体系的建构基于哲学视野的反思,外宣翻译研究体系的建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完善理论体系建立完善的外宣翻译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理论、文化传播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以指导外宣翻译的实践和发展。
2. 强化实践操作结合外宣翻译的实践需求,制定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标准,以规范译者的行为和提高翻译质量。
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精品源自高考试题摘要:外宣翻译是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交流,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翻译策略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
”(黄友义,2004)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一、外宣翻译的特点外宣翻译(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
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
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治、文献、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一)外宣翻译基本上都是中译外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所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
”(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翻译成外文,并通过各种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
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
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影响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吃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翻译都可称为外宣翻译。
外宣材料中汉语四字格用语的特点和英译策略摘要:虽然有些汉语四字格用语直译也能达意或者在英语里能找到对应词语,但这种毕竟还是少数。
因此,英译汉语四字格用语,最重要的是要摆脱四字格用语色彩多样的字面和其凝练严谨的结构的影响,以避免译文拖泥带水、冗杂累赘,注重词义内涵,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多数情况下可舍“形”取“义”。
关键词:四字格用语外宣翻译翻译策略任何事物都在不断更新中进化发展,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悠久、古老的汉语语言文字也不例外。
许多旧的表达方法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慢慢地被新的语言形式取代或淘汰。
而作为汉语四字成语、俗语和一些相对固定的四字词组总称的四字格用语,却似乎是个例外,它在走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仍然活跃于现代汉语的各个角落。
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创作分不开。
谈及汉语中四字格现象时,王力先生认为:“中国人作文虽讲究炼句,然而其所谓炼句只是着重在造成一个典雅的句子,并非要扩充句子的组织。
恰恰相反,中国人喜欢用四个字的短句子,以为这样可以使文章遒劲。
由此看来,西洋人做文章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一、外宣翻译中的四字用语现象应该说,汉语四字用语(亦称四字格用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它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文字简洁、凝练,结构对称、严谨,语调和谐、悦耳,蕴义丰富、形象等特征,同时,它又以其形象生动、色彩丰富、修辞多样显示出作为中文中的最重要的一种熟语强大的表现力,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固定词组,因而亦有中国古代汉语文字的“活化石”的美誉。
分析来说,四字格词语以它一般是由分成前后两个部分的四个语素构成。
从语法关系看,词组中前后两个部分可以是主谓、动宾、偏正或者并列关系。
从结构上看,四字格由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组成。
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可以随意拆散,重新组合。
而固定词组是一个整体,四个语素不能拆开或随意更换。
“看易写”原则指导下的外宣翻译教学研究——以英译《再现生态宜昌》为例作者:王闻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31期文/王闻【摘要】“看易写”原则对于应用文体翻译教学有重大指导意义,而外宣文本是应用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看易写”原则对可以直接应用于外宣翻译教学。
【关键词】“看易写”;外宣翻译教学;中外交流【作者简介】王闻(1983-),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三峡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外宣翻译实务》(项目编号:WGYKC202103)。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窗口。
对外宣传报道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外宣翻译则是宣传报道的技术支持。
外宣翻译的智力源泉来自翻译人才,因此如何培养一流的外宣翻译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外宣翻译的研究主要围绕国外的译学理论展开,如目的论、多元系统论、生态翻译学、交际理论、互文性理论、叙事学、传播学等。
这些研究阐释了不同理论框架下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规律,推动了外宣翻译的发展。
但研究者大多是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比原文和译文,描述性地解释说明译文。
很少有研究从学理层面总结出一个普适性原则,用以指导外宣翻译应如何操作才能实现中外有效沟通。
本文从“看易写”原则立论,研究外宣翻译(中译英)问题,从方法论和实践论角度探讨外宣翻译教学研究中的操作问题,以期开拓外宣翻译研究视野,促进外宣翻译研究的学科发展,培养优秀的外宣翻译人才。
一、外宣翻译与翻译教学外宣翻译,顾名思义,即是将中文文本译为外语,以此展示中国的翻译行为。
外宣翻译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外宣翻译,应包括一切中文文本的外译,具体内容可为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
狭义的外宣翻译,可以理解为用对中国党政方针和经济发展动态相关文本的外译。
张建认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 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