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细粒棘球蚴病不同时期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86.00 KB
- 文档页数:7
综述与专论 | Summarize and reviews752018.5·1 包虫病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1.1 包虫病的致病机制对包虫病影响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生活习惯,比如家犬有舔舐肛门的习惯,由此将虫卵散布于全身,与人或牛、羊接触时随时可能将虫卵传染给其他宿主。
也可能通过含有虫卵的污染水源、土壤、蔬菜和水果等进行传播。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自然地理条件,细粒棘球绦虫的生存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虫卵一般在排出后需要生存一段时间,发展成熟才能获得感染宿主的机会。
气温较低、湿度较大,又有一定遮荫条件的草原才适合虫卵生存。
细粒棘球绦虫能够成功的寄生在宿主体内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人体摄入虫卵的数量;另一个是寄生虫通过宿主较差的免疫能力进行传染。
只有具有充分活力的成熟虫卵才能获得感染能力,不成熟的和老化的虫卵都不能都宿主形成威胁。
1.2 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包虫病可以在人体内潜伏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一般不易察觉,多数病人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包虫病常常是在宿主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手术时发现,也有一些病人是在死后进行尸检时才被发现。
人在感染包虫病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形成囊肿。
感染初期,常因为抗原的吸收而导致过敏,例如囊肿穿破或手术时,因为囊液溢出而引起皮疹、发热、腹痛、腹泻、昏厥、昏迷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状况。
随着囊肿的逐渐成长,寄生部位被压迫,这时全身毒性症状才逐渐明显。
临床常见的包虫病有四种,肝包虫病、肺包虫病、脑包虫病、骨包虫病。
肝包虫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常见表现为患者肝部疼痛,坠胀不适,上腹饱胀,食欲减退。
肺包虫病感染早期无明显变化,一般通过体检透视才被发现。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咳嗽、血痰、呼吸困难甚至休克。
脑包虫病发病率较低,主要见于儿童,常被误诊为肿瘤。
骨包虫病比较少见,会导致骨骼生长缓慢,破坏骨质,甚至会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和截瘫[1]。
2 包虫病的诊断技术进展20世纪以来近代外科学发展迅猛,包虫病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迈进了快速诊断、拓宽根治、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康复的时代。
细粒棘球绦虫病细粒棘球绦虫病2010-04-3010:13细粒棘球绦虫病疾病别名:所属部位:就诊科室:消化内科症状体征:过敏症状,右上腹部隆起,咳嗽,咯血百科详细内容疾病名称疾病概述细粒棘球绦虫病(包虫病)是动物源性寄生虫,狗为终末宿主,它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羊为主要中间宿主,牛、马、猪、骆驼等也可感染,并成为传染源.感染者主要是经过消化道误食虫卵而被感染.患者在临床上早期无明显症状,病程时间长.在病情较严重时,出现过敏症状及消瘦等.患肝棘球蚴病时,患者的右上腹部隆起,形成囊状物,触诊时有震颤感.患肺棘球蚴绦虫病时,患者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描述细粒棘球绦虫[Echinccoccusgranulosus(Batsch1786)Rudodphi,1805]属带科、棘球属又称包生绦虫Pallas(1716)首先注意到人和动物体内的棘球蚴囊相似,Goeze(1782)首先用显微镜研究了棘球蚴囊,发现了绦虫头节,证实它与带科的头系,Hartman(1965)以及其后的Rudolphi(1808)研究了犬肠内的细粒棘球绦虫,vanSiebold(1853)用家畜患病内脏,Naunyn(1863)以及另外一些学者用人的棘球蚴囊,分别在家犬肠内育成成虫,逐渐搞清楚了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类动物,幼虫(棘球蚴或包虫)寄生于或其他动物体内,引起棘球蚴病或称包虫病.棘球蚴病分布地域广泛,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人兽共患病.在我国,该病被列为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形态:成虫,该虫是绦虫中最短小的虫种之一.体长2-7mm,由头节及链体组成.链仅具幼节、成节和孕节一节,偶或多一节.头节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富含肌肉组织,伸缩力强,其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28-48个(通常30-36个).顶突顶端有一群梭形细胞组成的顶突腺.承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孕节长大,其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突(亦称侧囊),含虫卵200-800个.虫卵与猪、牛带绦虫卵相似,在光镜下难以区别.幼虫即棘球蚴,为圆形囊状体,大小因寄生的时间、部委以及宿主的不同而异,小者直径可不足1cm,大者直径可至40cm内含有约2L囊液.棘球蚴为单房性囊,有囊壁和和内含物(生发囊、源原头蚴、子囊、孙囊和囊液等)组成.囊壁外有宿主的纤维组织包绕囊壁分两层,外层为角皮层,厚约1-4mm,乳白色,半透明,似粉皮状,较松脆,易破裂,光镜下观察无细胞结构而呈多纹理状.内层为生发层亦称胚层,厚约22-25m,具有许多细胞核,生发层紧贴在角皮层内,电镜下可见从生发层上有无数毛延伸至角皮层内.腔内充满液体,称棘球蚴液.囊液无色,透明或微带黄色,比重1.01-1.02,pH6.7-7.8内含多种蛋白、肌醇、卵磷脂、尿素及少量糖,无机盐和酶等,具有抗原性.生发层向囊内长出许多原头蚴(亦称原头节),原头蚴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为170m*122m,为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其顶突和吸盘内陷,保护着数十个小钩,此外,还可碱石灰小体等.原头蚴与成虫头节的区别在于其体积小和缺顶突腺.生发囊亦称育囊,是仅一层生发层的小囊,有生发层的有核细胞发育而来,据观察,最处有生发层向囊内芽生成群的细胞,这些细胞空腔化后,形成小囊并长处小蒂与胚层连接,在小囊内壁长出5-40个数量不等的原头蚴.原头蚴除向生发囊内生长外,也可向囊外生性原头蚴,由于可不断扩展,其危害较内生的棘球蚴进一步发育而成.子囊结构与母囊相似,囊内也可生长原头蚴、生发囊以及与子囊结构相似的小囊,称为囊砂或棘球砂.一个棘球中可有无数的子原头蚴,一旦破裂而散播,即可在中间宿主体内形成许多新的棘球蚴,有的棘球蚴囊无原头蚴,生发囊等,称为不育囊.症状体征棘球蚴病临床表现极其复杂,主要有:1.毒性和过敏反应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发育障碍、恶病质现象、荨麻疹和粒棘球绦虫生活史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若棘球蚴液多量渗出或溢出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映而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2.继发性感染如肝棘球蚴蚴囊破裂可今日胆道,引起急性炎症,出现胆绞痛、寒战高热、黄疸等.破入腹腔可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肺棘球蚴囊如破裂至支气管,可咳出小的生发囊、子囊和囊壁碎片等.3.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如寄生肝可有肝区疼痛.在肺部可引起干咳、咯血、呼吸急促、胸痛等道症状;脑部受累则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视付乳头水肿、抽风甚至偏瘫等.骨棘球蚴常发生于骨盆、椎体的中心和长骨的干骺端,破坏骨质、使之疏松、易造成骨折或骨碎裂.位置表浅的棘球蚴可在体表形成包块,触之坚韧,有弹性,叩诊时可有震颤,包块破门静脉可致扶腹水若压迫胆管可致阻塞性黄疸、胆囊炎等.疾病病因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是犬、豺、狼等犬科是肉类动物,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等多种食草类动物和人.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以顶突上的小钩和吸盘固着肠绒基部隐窝内,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中间宿主,包括人吞食了虫卵或孕节,六钩蚴在肠内孵出,钻入细粒棘球绦虫肠壁,经血循环至肝肺等器官,经3-5个月,发育成直径为1-3cm的棘球蚴.一般感染半年后囊的直径达0.5-1.0cm,以后每年增长1-5cm,最大可长到30-40cm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存活40年,甚至更久,但如遇继发感染或外伤时,可生发变性衰亡.囊液浑浊而终被吸收和钙化.棘球蚴被犬、狼等终宿主吞食后,其所含的每个原头蚴都可发育为一条虫,由于棘球蚴中含有大量原头蚴,故犬狼肠内寄生成虫可达千至上万条,从感染至发育成熟排出虫卵和孕节约需8周,成虫寿命约5-6个月.病理生理棘球蚴病,称报包虫病,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机械损害为主,儿童年轻人是高发人群,40岁以下者约占80%,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体格八月体积、数量、寄生时间和部位.六钩蚴侵入宿主组织后,其周围出现炎症反应和细胞侵润,逐渐形成一个纤细性外囊.因棘球蚴生长缓慢,往往在感染5-20年后才出现症状.原发的棘球蚴感染多为单个.继发感染常为多发,约占患者的20%以上,可同时累及数个器官.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发现于几乎所有部位,据我国新疆15298例病人分析,最多见的部位是肝(占69.9%).多在右叶,肺(19.3%),腹腔(3%)原发在肝向各器官转移(5.3%)次之.其他部位分别是:脑(0.4%)、脾(0.4%)、盆腔(0.3%)、肾(0.3%)、胸腔(0.2%)、骨(0.2%)、肌肉(0.1%),胆囊(0.1%)、子宫(0.1%),以及皮肤,眼卵巢、膀胱,乳房、甲状腺等(0.4%).在肺和脾内棘球蚴生长较快,甚至使一次肺叶萎缩,由于棘球蚴的不断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组织萎缩、坏死,诊断检查棘球蚴生长缓慢,在较长时间内无症状或体征且临床表现及其复杂.故早期难以确诊.在流行区应警惕此病的可能.首先应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是否来自流行区,是否与犬、羊等动物或皮毛接触史.可疑者可采用X线、B超、CT、MR(磁共振)及同位素扫描等物理诊断方法,特别是CT和MR,不仅可早期诊断处无症状的带虫者,且能准确地检测出各种病理形态影像.但这些方法均难以对病变的性质作出明确的诊断.而且有的方法费用较高,确诊应以病原学结果为依据,如手术取出棘球蚴,或从痰、胸腔积液、腹水或尿等棘球蚴碎片或原头蚴等.血清学实验是常用的重要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主要有:1.卡松尼(Casoni)批内实验方法简便,15分钟即可得出结果,阳性率78.6%-100%,但易出现假阳性(约18%-67%)或假阴性,已渐少用.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敏感且特异性较高,已有试剂盒供使用.3.间接血凝实验(IHA)阳性率达80%,但敏感性低于ELISA.4.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实验(ABC-ELISA)敏感性最高比常规ELSA高4-6倍且假阳性很少.5.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Dot-ELISA)从操作简便、易观察,很适于基层使用.此外尚有对流免疫电泳(CIEP)、间接荧光体实验(IFA)、胶乳凝集实验(LAT)应采取综合方法.用2-3项血清学实验相互弥补不足,以提高准段准确率.治疗方案治疗病人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术追注意避免囊液外溢,防止发生过敏性休克和继发感染.内囊摘除术和新的残腔处理办法已使手术治愈率明显提高.早期较小的棘球蚴可试用阿苯哒唑、吡喹酮或甲苯哒唑等药物治疗.疾病预防在流行区应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包虫病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习惯.2.加强卫生法规建设和卫生检疫,结合法规强化人的卫生行为规范,严格,合理处理病畜及其内脏,不用其喂狗,严禁乱仍,提倡深埋或焚烧.3.定期为家犬、牧犬驱虫.我国卫生部1992年颁布了新的全国包虫病防治规划,在流行区推行以健康教育,查治病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建立防治机构、定期开展防止检测、开展防治科学研究、加强屠宰卫生管理和家犬登记完全以及定期药物驱虫、捕杀野犬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几年实施,部分地区已取得了一定的哈过,但防治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对病防治重视程度还不够,经费严重不足,卫生、农木两大系统在防治工作中的协调统一有待加强,防治科研队伍不稳定等都迫切需要尽快解决.安全提示1.该病是因饮食不洁,吃入体内的食物中沾有虫卵;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内生湿热,所致虫居脏腑得以生存和繁殖而发病.2.本病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感染后至青春期才出现症状.儿童时期被感染,到20岁-40岁才发病者占发病总人数的60%-70%.感染一般在40岁以下者为多见,占80%.1.地理分布细粒棘球绦虫宿主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终宿主和中间宿主长形成比较固定的公务间循环关系链.依据这种关系链,可将流行分为两型:(1)森林型(北极型),分布无较寒冷的地带,主要在犬、狼和鹿之间形成野生动物循环;(2)畜牧型,分布较广泛,遍及世界各大洲牧区,以犬和欧偶蹄类家畜之间形成家养动物循环,其中有羊/犬、牛/犬和猪/犬等不动类型,在我国分布较广的是绵羊/犬循环,其次是牦牛/犬循环,见于青藏高原和甘肃省的高山草甸、山麓地带以及四川西部藏区.细粒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呈世界性分布,畜牧业发达的地方往往是此病流行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乌拉圭、南非及亚洲都有流行.在我国,流行在西北、华北、东北以及西南广大农牧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西北,陕西,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贵州和云南等23个省(市区)都有流行或散发病例报道.在西北5省、区流行区人群患病率在0.6%-4.5%之间,人群中最易感染者是学龄前儿童,新疆15289例病人中,15岁以下着占32.1%,主要动物中间宿主绵羊的棘球蚴感染率在3.3%-90%之间,家犬的成虫感染率在7%-71%之间.2.流行因素(1)虫卵污染外界环境:虫卵在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能耐低温至-56摄氏度,在干燥的环境中能生存11-12天,室温水中能活7-16天,对化学药品也有很强的抵抗力,一般化学消毒剂不能杀死虫卵,孕节有强的活动能力,可在草地沿植物蠕动,致使虫卵污染周围环境,包括牧场,畜舍、皮毛、蔬菜,土壤及水源等.虫卵可随狗或人的活动及尘土、风水散播在人及家畜活动的场所,犬及牛、羊等动物的身体各部位也可沾有虫卵.(2)人畜等的感染方式:流行区牧民家中都养狗看家护畜,儿童多喜欢与家犬亲昵嬉戏;病死的家畜或其内脏多用以喂狗或抛在野外,犬、狼随意吞食:病犬、狼等粪便极易污染牧场,水源,造成了本病在动物间的传播流行:流行区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与畜群牧犬或皮毛接触较多,受到感染的机会很多,许多人则通过食人被虫卵污染的食物、蔬菜、瓜果、水或饮料而受到感染.在非流行区,人因偶尔接触感染的犬,或接触到来自流行区的动物皮毛而受感染.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流行区的畜产品大量流向内地,因此,非流行区也存在着潜在的流行危险.。
棘球蚴病棘球蚴病也称包虫病,是由寄生于狗的细粒棘球绦虫等数种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在牛、羊、人等多种哺乳动物的脏器内而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主要见于草地放牧的牛、羊等。
棘球蚴(一)病原在犬小肠内的棘球绦虫很细小,长2—6毫米,由一个头节和3—4个节片构成,最后一个体节较大,内含多量虫卵。
含有孕节或虫卵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或草场,牛、羊、猪、人食入这种体节或虫卵即被感染。
虫卵在动物或人这些中间宿主的胃肠内脱去外膜,游离出来的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流散布全身,并在肝、肺、肾、心等器官内停留下来慢慢发育球蚴囊泡。
犬届动物如吞食了这些有棘球蚴寄生的器官,每一个头节便在小肠内发育成为一条成虫。
棘球蚴囊泡有三种,即囊单房、无头囊和多房囊棘球蚴。
前者多见于绵羊和猪,囊泡呈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由豌豆大到人头大,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触摸有波动感,囊壁紧张,有一定弹性,囊内充满无色透明液体;在牛有时可见到一种无头节的棘球蚴,称为无头囊棘球蚴。
多房囊棘球蚴多发生于牛,几乎全位于肝脏,有时也见于猪;这种棘球蚴特征是囊泡小,成群密集,呈葡萄串状,囊内仅含黄色蜂蜜样胶状物而无头节。
在牛,偶尔可见到人型棘球蚴,从囊泡壁上向囊内或囊外可以生出带有头节的小囊泡(于囊泡),在于囊泡壁内又生出小囊泡(孙囊泡)。
因而一个棘球蚴能生出许多于囊泡和孙囊泡。
(二)症状临床症状随寄生部位和感染数量的不同差异明显,轻度感染或初期症状均不明显。
牛肝部大量寄生棘球蚴时,主要表现为病牛营养失调,反刍无力,身体消瘦;当棘球蚴体积过大时可见腹部右侧臌大,有时可见病牛出现黄疽,眼结膜黄染。
当牛肺部大量寄生时,则表现为长期的呼吸困难和微弱的咳嗽;听诊时在不同部位有局限性的半浊音灶,在病灶处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若棘球蚴破裂,则全身症状迅速恶化,体力极为虚弱,通常会窒息死亡。
(三) 临床表现1 人包虫病可在人体内数年至数十年不等。
文章编号:1001-5949(2005)08-0510-03・论 著・细粒棘球蚴延伸因子-1基因的克隆、测序及特性分析3王 健,赵嘉庆,王娅娜,丁淑琴,赵 巍 [摘要]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E.granulosus)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EF-1基因片段进行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方法 从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中提取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细粒棘球蚴EF-1基因片段,与p GE M-T载体重组并转化E.C oli JM109,经筛选扩增获得重组基因克隆,再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果 成功构建了EF-1/p GE M-T/JM109克隆体系,测序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93bp,与已发表基因核苷酸序列相比,同源性为99%,推导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
结论 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可能为细粒棘球蚴(E.granu2losus)翻译延伸因子EF-1基因片段。
[关键词] 棘球蚴病;基因,结构;克隆,分子;序列分析[中图分类号] R532.32 [文献标识码] A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zing of the EF-1gene from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of m ankind WANG Jian,ZH AO Jia-qing,WANG Ya-na,et al.(Ningxia Med.C oll.,Y inchuan750004,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 o obtain and analyze sequence EF-1gene,and lay bases for screening candidate antigen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Methods T otal RNA was extracted from protoscoles of cysts from humam.The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published nucletid sequence in the genbank database.The EF-1gene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was amplified by RT-PCR and cloned into p GE M-T vector for sequencing and analyzing.R esults A cDNA sequence with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693bp has been amplified success fully by RT-PCR.C omparision of the DNA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deduced from cDNA with the published EF-1gene sequence of echinococcus granulo2 sus in the genbank revealed99%identity samely.Conclusion Because the EF-1play an importante role in energy metabolism of E.granulo2 sus,EF-1gene gained from protoscoles can be used as candidate antigene gene to develope vaccine and its biological functions studying.K ey w ords Echinococcosis;G enes structural;Cloning molecular;Sequencing 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之一。
细粒棘球绦虫(2)诊断方法。
卡松尼(Casoni)皮内试验方法简便,15分钟即可得出结果,阳性率78.6%~100%,但易出现假阳性(约18%~67%)或假阳性,已渐少用。
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间接血凝试验(IHA),均较敏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胶乳凝集试验(LAT)和水化矽酸铝絮状试验则次之。
目前以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敏感性最高,比常规ELISA高4~6倍,而且假阳性很少。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则因操作简便、观察容易,很适于基层使用。
目前认为对包虫病的免疫诊断应采取综合方法,经皮内试验过筛阳性者,应再加2~3项血清学试验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流行细粒棘球绦虫有较广泛的宿主适应性,但很自然环境和人的生产活动影响,其终宿主和中间宿主动物长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动物间循环关系,绦虫也因此通过突变,形成了两大遗传侏系:①森林型,流行细粒棘绦虫北方株。
受北极和全北区地理景观条件影响,主要在犬、狼和鹿之间形成野生动物循环。
②畜牧型,流行细粒棘球绦虫欧洲株。
受人生产活动影响,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牧区,主要以犬和偶蹄类家畜之间循环为特点。
畜牧型中,又有羊/犬、牛/犬和猪/犬等不同类型。
在我国分布较广的是绵羊/犬动物循环。
其次是牦牛/犬循环,仅见于青藏高原和甘肃省的高山草甸和山麓地带。
我国的细粒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主要流行在西北广大农牧区,即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和内蒙6省、区,其次是陕西、河北、山西和四川四部;另外在东北三省、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贵州和云南等省有散发病例。
迄今全国已有23个省、市、区证实有当地感染病人。
在西北5省区流行区,据近年普查,人群患病率在0.6%~4.5%之间,主要动物中间宿主绵羊的棘球蚴感染率在3.3%~90%之间,家犬的成虫感染率在7%~71%之间,人群中最易感染者是学龄前儿童(新疆15298例病人中,15岁以下者占32.1%)。
包虫病的流行与诊治研究进展
董路;关少君;段博芳;杨建发
【期刊名称】《草学》
【年(卷),期】2024()2
【摘要】包虫病(Hydatid disease)又称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由棘球属绦虫寄生于人、动物的肝脏和肺脏等组织器官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包虫病呈全球性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牧区或半牧区,以囊型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为主,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影响畜牧业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经济问题。
本文综述了包虫病流行情况、诊断及防治,以期为包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70-76)
【作者】董路;关少君;段博芳;杨建发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7
【相关文献】
1.四川西部藏区包虫病流行病学研究Ⅲ.两型包虫病B 超图像分型分析
2.四川西部藏区包虫病流行病学研究Ⅱ.牲畜及野生动物两型包虫病感染状况调查
3.羊脑包虫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治方法探讨
4.新疆包虫病流行病学基线的调查研究——I.人类包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5.四川西部藏区包虫病流行病学研究──Ⅰ.囊型包虫病与泡型包虫病人群感染特点与分布趋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寄生虫病: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包虫病)(肺)棘球蚴病(包虫病)人类感染棘球蚴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或称包虫)所致的疾病寄生于人体的棘球蚴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及多房或泡状棘球绦虫两种人摄入棘球绦虫感染。
棘球蚴主要侵犯肝脏,其次为肺;其他脏器少见人畜共患病细粒棘球蚴病由细粒棘球蚴寄生人体引起的疾病病因:成虫主要寄居于终宿主犬、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由一个头节和三个体节(幼节、成片和孕节)组成。
孕节内含有感染性虫卵感染途径:终宿主小肠内孕节成熟后,从虫体上脱落下来,随粪便排出,污染牧草、蔬菜、土壤和水源;中间宿主如牛、羊、猪、家兔、骆驼等食用后,在胃或十二指肠内孵化,六钩蚴破壳而出,先附着在小肠黏膜,再钻入肠血管,随血流经门静脉至肝(以肝包虫病多见)少数通过肝经右心至肺极少数通过肺循环至全身其他器官六钩蚴也可从肠壁侵入淋巴管,经胸导管直接入血至全身各处幼虫经数月发育成为棘球蚴。
棘球蚴为囊状,大小不等。
被犬、狼等终末宿主吞食,其每个原头蚴可发育为一条成虫发病机制机械性损害为主:包虫囊占位性生长,压迫和破坏邻近组织;囊肿破裂后,囊液内的异种蛋白使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致死;包虫囊生长发育中摄入宿主的营养,影响健康六钩蚴侵入组织,大部分被喙吞噬破坏,少数发育为棘球蚴。
棘球蚴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组成。
囊壁外有宿主的纤维组织包膜。
囊壁分内外两层。
外层为角皮层,呈白色半透明状,如粉皮,具有吸收营养和保护生发层的作用。
镜下这红染平行的板层状结构。
内层为生发层,也称胚层,由单层或多层生发细胞组成,具有显著增殖能力。
生发层向囊内长出内含物。
囊内含物包括囊液(棘球蚴液)、原头蚴、生发囊、子囊和孙囊等。
生发层向内芽生,在囊内形成无数小突起,逐渐发育成生发囊。
生发囊是仅有一层生发层的小囊,内含多个原头蚴。
生发囊脱落成子囊,囊内可生长出原头蚴、生发囊和孙囊(与子囊相似)。
生发囊也可向外花花公子生形成外生囊棘球蚴可生存达40年之久,也可因损伤、感染而退化死亡,母囊和子囊鲶,囊内液化被吸收浓缩为胶泥样物,其中可见原头蚴。
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简称包虫。
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犬、豺和狼等犬科食肉动物小肠内,幼虫即棘球蚴寄生于羊、牛、骆驼和马等多种食草类家畜及其他动物体内,也可寄生于人体引起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称棘球蚴或包虫病。
棘球蚴病的分布地域广泛,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使畜牧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1.形态细粒棘球绦虫成虫是绦虫中最小的几种之一,体长2-7mm。
除头节和颈部外,整个链体只有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偶然多一节。
头节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
虫卵与猪、牛带绦虫卵基本相同,在光镜下难以区别。
幼虫即棘球蚴,为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囊状体,其形状和大小随寄生时间的长短、寄生部位和寄主不同而异。
棘球蚴为单房性囊,基本结构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组成。
囊壁分两层,外层为无细胞结构的角皮层,厚约1mm,乳白色、半透明,似粉皮状,较脆弱,易破裂。
角皮层具有渗透性,参与虫体与宿主之间的物质交换并具有保护虫体的作用,角皮层外有宿主的纤维组织包绕。
内层为具有生发作用的生发层,厚约20um,具有细胞核。
生发层具有生发功能,由此层可向囊内生长出许多生发囊、子囊及原头蚴。
生发囊也称为育囊,是由生发层的有核细胞发育而来的仅有一层生发层的小囊。
最初由生发层向囊内芽生成群的细胞,这些细胞空腔化后,形成小囊并长出小蒂与生发层连接。
生发囊内含数十个原头蚴。
原头蚴也称原头节,椭圆形或圆形,为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多数原头蚴的4个吸盘和顶突内陷,保护着数十个小钩。
原头蚴与成虫头节的区别在于其体积小和缺顶突腺。
子囊可由母囊的生发层直接长出,也可由原头蚴或生发囊进一步发育而成。
子囊结构与母囊相似,其囊壁具有角皮层和生发层,囊内也可生长原头蚴、生发囊以及与子囊结构相似的小囊,称为孙囊。
有的母囊无原头蚴、生发囊等,称为不育囊。
充满在囊腔中的液体称为囊液,无色透明或微带黄色液体,内含多种蛋白质、肌醇、卵磷脂、尿素及少量糖、无机盐和酶。
囊液中的蛋白质具有强抗原性。
Asian Case Report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亚洲兽医病例研究, 2020, 9(3), 25-31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journal/acrpvmhttps:///10.12677/acrpvm.2020.93004Research Progress of Diagnostic AntigensBased on Echinococcosis granulosusat Different StagesYingying Ding1, Yanhu Wang1, Tianxiang Chen2, Yipeng Wu2, Mingyi Du1, Zhichuan Ma1, Kejie Yu1, Xiaoyu Sang1, Ying Feng1, Ran Chen1, Na Yang1*1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2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Bureau in Zoige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SichuanReceived: May 26th, 2020; accepted: Jun. 9th, 2020; published: Jun. 16th, 2020AbstractCystic echinoccosis is an important zoonotic parasitic disease of humans and animals caused by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At present, there is no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disease, so effective di-agnostic method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ystic echinococcosis.According to the growth stage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in the intermediate host, the diagnostic antigens can be divided into: oncosphere stage antigen, protoscoleces stage antigen and cystic fluid stage antige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diagnostic antigen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antigens used in immunodiagnosis of cystic echinococcosis.KeywordsEchinococcus granulosus, Diagnostic Antigen, Recombinant Antigen基于细粒棘球蚴病不同时期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丁莹莹1,王彦虎1,陈天祥2,吴毅鹏2,杜铭怡1,马知川1,于克杰1,桑晓宇1,冯颖1,陈冉1,杨娜1*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2四川省若尔盖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通讯作者。
丁莹莹 等收稿日期:2020年5月26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9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16日摘要细粒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细粒棘球蚴引起的人和动物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目前对该病并无有效的控制手段,因此有效的诊断方法对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控尤为重要。
根据在中间宿主体内细粒棘球蚴的生长阶段,可以把诊断抗原分为:六钩蚴时期抗原、原头蚴时期抗原和囊液时期抗原。
文章主要从这几个时期的诊断抗原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细粒棘球蚴病免疫诊断所用抗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诊断抗原,重组抗原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细粒棘球蚴病又名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科)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期或幼虫期而导致的一类全球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其完整的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和终末两种宿主。
成虫寄生在终末宿主的小肠内,通过顶突的小钩或者吸盘固定于肠绒毛内,而其虫卵或含有虫卵的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边环境。
当中间宿主误食了含有虫卵或含有虫卵的孕节后,六钩蚴在小肠内孵育后,转入肠系膜内,随血液循环,寄生在中间宿主的肺脏或肝脏中,形成单房性包囊。
截止到现在,我国依旧将细粒棘球蚴病列为重点防控和主要防护的动物疫病之一。
并且,该病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人类健康方面,细粒棘球蚴病人初期无任何异样反应,多在数年后包囊体积逐渐增大时发现,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包囊所致的挤压、刺激或破裂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晚期的病死率较高,并且其治疗费用高、手术摘除复发率高、根治率低,被称作“虫癌”。
不仅如此,该病每年给世界畜牧业可造成高达2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1]。
为了降低巨大的经济损失,早期诊断是降低该病危害的重要手段。
在细粒棘球蚴病的诊断方面,我国主要通过血清学诊断来检测病畜的血清,而诊断抗原是该技术发展的基础。
本综述将近年来细粒棘球蚴病不同时期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2. 六钩蚴时期抗原当中间宿主误食了含有六钩蚴的虫卵时,虫体有很强的器官趋向性,但在不同种类的棘球蚴中,寄生部位也有所差异。
在多房棘球蚴的病例中,几乎所有的感染都发生在肝脏,而在细粒棘球蚴的病例中,虽然大多数感染会发生在肝脏上,但其他器官也会感染,例如大脑和肺脏。
这种器官趋向性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是因为六钩蚴在中间宿主的小肠内孵化,然后通过肝门静脉系统直接到达肝脏形成囊肿团,并逐渐转变为充满液体和原头节的多个棘球囊[2]。
更重要的是,六钩蚴在体外孵育中发现在其内部有排泄分泌蛋白质的细胞器,来调控免疫逃避机制[3]。
所以,该时期的抗原为细粒棘球蚴病的诊断和疫苗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丁莹莹等2.1. Eg95Eg95是一种带有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在质膜上的分泌蛋白,其多肽链上包含一个与纤维连接蛋白III (FnIII)结构域相似的区域,并在六钩蚴期间上调表达。
而对不同种类棘球蚴的Eg95同源物进化分析表明该虫体为了适应在不同宿主中生存,其FnIII结构域内的氨基酸残基在自然选择下发生进化[4]。
不仅如此,Eg95重组抗原还被作为防控细粒棘球蚴病的疫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关针对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细粒棘球绦虫的疫苗已经有所成果,但迄今为止,只有一种针对细粒棘球绦虫的疫苗(Eg95)被纳入市场,Eg95是六钩蚴期间表达的17 KDa的重组蛋白,对绵羊的保护率可以达到95%以上[5][6]。
T. V. Poggio [7]等人发现绵羊在接种以该抗原制备的油状疫苗后,其对照组比免疫组活囊数减少了94.7%。
Laeeiru E.等人[8]发现在里约热内格罗作为Eg95疫苗接种试验点时,其接种疫苗的绵羊在2009年细粒棘球蚴病感染率为56.3%,而到了2015年其感染率降至为21.1%。
2.2.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含有一个Kunitz结构域,在炎症和调控体内寄生虫生长起着主导作用[9]。
并且在亚细胞定位时发现:六钩蚴有渗透腺体的细胞器,并且入侵过程中可释放一些蛋白酶帮助寄生虫穿透中间宿主的小肠壁,进而阻断宿主蛋白消化酶的水解,因此该类蛋白可作为六钩蚴时期的候选疫苗或者诊断抗原。
2.3. 抗原II/3 (Antigen II/3)抗原II/3 (Antigen II/3)是由ELP基因编码而构成,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该抗原不仅与哺乳动物的ERM 家族蛋白具有同源性,而且与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的Em10和Em18也具有高度的同源性[10]。
这表明了抗原II/3也有可能是一种良好的诊断抗原,并且有ERM家族蛋白的相关功能,例如与细胞结构相关的过程:细胞黏附、膜转运、微绒毛形成和细胞分裂。
此外,抗原II/3在六钩蚴时期表达量很高,且在原头蚴时期定位在生发层和原头蚴的薄壁组织和钙质微粒的表面,暗示了抗原II/3在细粒棘球蚴发育的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基于以上介绍,推测抗原II/3不仅可以作为六钩蚴阶段的重要诊断抗原,也可以作为候选疫苗[11]。
2.4. HSPs家族HSPs家族是一类高度保守蛋白。
根据棘球绦虫转录组数据表明[12][13],HSP20家族可以通过表达免疫原性产物刺激免疫系统,从而在未被激活的六钩蚴时期、被激活的六钩蚴、中绦期幼虫和成虫期均有表达[14]。
而HSP70家族是棘球绦虫属的主要抗原[15]。
据Fuqiang Huang [16]等人发表的转录组数据显示,HSP70同系物在细粒棘球绦虫发育过程中的所有阶段均持续表达,且在使用HSP家族的抗原刺激感染动物,可诱导这些分子产生明显的抗体反应,为HSP蛋白用于包虫病的诊断和疫苗开发创造了机会。
2.5. TSPs四聚体蛋白(TSPs)是由四个保守的跨膜蛋白组成的浆膜相关蛋白的超家族,分别为CD家族、CD63家族、uroplakin家族和RDS家族。
它们都曾被用作血吸虫病、棘球蚴病的候选疫苗和囊虫病的诊断抗原[17][18]。
先前的转录组数据表明,Em-TSP5在多房棘球绦虫所有时期均有表达,但在被激活的六钩蚴时期和中绦期表达量最高;Em-TSP3在未被激活的六钩蚴时期和原头蚴的生发层均有发现;Em-TSP1的重组疫苗对肺泡包虫病具有最高的保护性[19],且在早期胚囊期高度表达。
因此推测,TSPs可用于包虫病的靶点治疗、其重组抗原或肽段可以作为诊断该疾病的特异性抗原。
丁莹莹等3. 原头蚴时期抗原细粒棘球蚴得以在中间宿主体内生存取决于原头蚴分泌的蛋白和生发层发育时产生的代谢物被释放到宿主体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