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艾玛》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艾玛》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艾玛》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艾玛》中的女性意识

2015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2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3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

4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5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

6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7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

8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

9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0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11 从女性主义解构《飘》中塔拉庄园的象征意义

12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3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美剧的幽默

14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

15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16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7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18 学生性格与口语能力初探

19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

20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21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

22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23 《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

24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

2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6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

27 简爱与嘉莉妹妹女性形象比较

28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29 从莱辛的人生经历看《青草在歌唱》

30 小说《老人与海》中曼诺林的象征意义

31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2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33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34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商标名称汉译

35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

36 滑稽背后的严肃--浅析王尔德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人物话语特征

37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和特蕾莎的人物分析

40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心路历程探析

41 从康妮的视角分析《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的性爱观

42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

43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44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45 寂静的声音——《送菜升降机》中的沉默

46 透过《傲慢与偏见》论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47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48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49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50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

51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52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

53 中美商务交往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54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55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56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

57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58 论中美家庭教育——以《喜福会》为例

59 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

60 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61 从《傲慢与偏见》浅析现代经济对婚姻爱情观的影响以及奥斯汀眼中的完美婚姻

62

63 “以读促写”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法研究

64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65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

66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67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

68 中西文化面子观对比分析

69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70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71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72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

73 Posi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Read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74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

75 如果不复仇——论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76 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语

77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

78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

79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

80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81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

82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83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84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85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86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honetics in JEFC Teaching

87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88 《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

89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

90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91 解析《安娜与国王》中的民族中心主义

92 从《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内涵

93 《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94 On Alice Walker’s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

95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

96 英汉基本色彩词的种类、特点与其文化映现对比

97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

98 中式菜单英译的研究

99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00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

101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

102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103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04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105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

106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107 A Reflection on the Amplific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08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百年孤独》中的象征色彩

109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10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

111 英文歌词翻译探究

112 浅析不同文化中的身势语

113 矛盾与挣扎的悲剧——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公艾米丽

114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115 从关联理论看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反讽

116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117 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命名的文化倾向

118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119 试析托尼?莫里森《爱娃》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120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121 从文化视角谈中美儿童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差异

122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

123 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道德观

124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5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126 从文化的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人名

127 论英语中的矛盾修辞

128 Women in the Civil Wa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d Mountain and Gone with the Wind

129 从《太阳照常升起》分析美国一战后的消费道德观

130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

131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

132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133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134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

135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对比及效果

136 Superstiti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37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

138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

139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Liguang and Patton

140 《乱世佳人》主人公斯嘉丽形象浅析

141 简爱性格魅力分析

142 The Exploration of Tragic Fate of Tess

143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

144 关联理论视角下《诗经》中爱情隐喻的英译研究

145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146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147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48 浅议创新型口语教学在农村中的实施

149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150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

151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152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153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

154 约翰济慈的女性化倾向分析

155 欧?亨利作品中的人生的价值探索

156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157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158 谈如何理解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159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60 浅谈导游词翻译

161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

162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163 《荷塘月色》英译中的意境重现

164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业谈判的影响

165 谈双关语的翻译

166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167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168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69 论美国黑人英语:语言变体的视角

170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71 缺乏包容性:浅析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塑造

172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173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

174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 175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

176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

177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

178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

179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

180

181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

182 商务合同英语的语言特征

183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

184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块研究

185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186 简爱与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冯特拉普性格分析比较

187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88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189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90 汉语被动句的英译

191 (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192 从翻译美学角度评析白朗宁夫人“How do I Love Thee?”四种汉译本的得失193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194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

19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

196

197

198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分析

199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200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英国相异的原因探索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摘要:张洁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女作家,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地位的不断提升,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者的关注,本文列举并简要分析了研究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经典性论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张洁作品女性意识研究两性声音 自1978年凭借《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张洁的作品就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仅1978到1987十年间国内对张洁的评论文章就达到了160多篇。这一时期的批评关注点是其作品风格、主题等方面。随着9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输入,更多研究者尝试着以这种新的理论来解读女性作家的创作。此时,作为新时期女作家旗手的张洁再次受到了研究界的关注,她的创作也在更大程度上被纳入到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考察其作品中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成为了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 一、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研究现状评述 张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显现程度不尽相同,在《沉重的翅膀》、《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这类作品中,女性意识呈现隐匿状态,因此女性批评的研究者们更倾向于选取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相对凸显的作品进行研究。著名批评家荒林认为张洁前期代表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入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所喧寓的,是一个关于理想爱情与理想男性的神话,那么《方舟》则称得上是一篇预示着理想破灭的“愤世之作”。80年代中期,张洁作品风格转型之巨,不禁让人哗然,此时的张洁以老辣、尖酸的形象极尽讽刺,理想的爱情神话破灭了,理想的男性偶像倒塌了,对此王绯认为,“张洁的审丑意识有着很强烈的性别色彩,在男/女二项对立中,她故意让他们原形毕露,让他们丑态百出。”度过这段偏激、锋利的创作时期,张洁的以其特有的女性姿态书写了两部现实主义作品《红蘑菇》和《她吸的是薄荷味儿的烟》,这两部作品既不同于早期的纯情之作,又有别于她前一阶段的狂怒与怨愤,蕴涵深刻的女性觉悟。有论者曾这样评价到,“此间,张洁的女性书写是在更高一级的层面上对妇女自身和男性弱处的现代审视。”在经历了由“审美”到“审丑”的转变后,张洁的创作逐渐进入了文学”老年期”,此时张洁的心态渐趋平和。随着长篇记事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发表,张洁自身的女性意识也得到了升华,小说着眼于探索祖孙三代女性绵绵不绝的血缘之爱。批评家徐坤将这篇作品归入了“母亲谱系的梳理与母女关系重新书写”的范畴。 二、张洁研究中两性批评者的不同声音 以女性意识为切入点来研究张洁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董瑾发表的评

镜花缘读后感范文

镜花缘读后感范文 镜花缘是清代作家李汝珍晚年的一部作品,共一百回。读者读此书有何评价?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镜花缘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镜花缘读后感篇一第一部份是第一至六回,写《镜花缘》故事由来,铺垫出谪凡神话的框架。这样的构思在传统小说里颇为常见。最著名的当属《红楼梦》的前五回,《水浒传》的开篇也有这样的色彩。这一部分写王母做寿,各路神仙齐聚庆贺。神仙世界也不清静,尤其是女仙们聚在一起时,那言语行动中的种种算计和交锋,也比得上时下流行的后宫戏了。邀宠献媚的嫦娥,煽风点火的风姨,清高自傲的百花仙子,息事宁人的元女,宽和风趣的麻姑,洞若观火的王母,笔墨不多,塑造的形象却个性鲜明。嫦娥到底是偷吃灵药而飞仙的,仙家修养很是不足,一个争执让她记着多少年,终于她抓住天星“心月狐”下凡为武则天的机会,让其称帝之后,于寒冬下令“百花齐放”,让百花仙子违背天条,最终使得百花仙子同九十九位花仙谪降凡尘,需遍历海外,遭险逢难,方可完劫。 第二部份是第七至五十回。百花仙子托生岭南文士唐敖家,名唐小山。唐敖科名蹭蹬,心灰意冷,遂生出世之念,乃随妻兄林之洋与舵工多九公出洋贸易,三人游海外诸国,览异闻奇景。途中经历了“君子国”、“大人国”、“淑士国”、“白民国”、“黑齿国”、“不死国”、“穿胸国”、“无肠国”、“豕喙国”、“长人国”、“伯虑国”、“劳民国”、“女

儿国”、“轩辕国”等地,也遇见鲛人、蚕女、当康、果然、麟凤、狻猊等奇异生物,并见识许多奇风异俗。 旅行中见闻多出自《山海经》、《博物志》等古代地理博物小说,其中也发挥了作者奇妙的想象,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运用了夸张、对比、漫画式勾勒等手法,寄托了辛辣的讽刺与深刻的批判。 例如书中写到无肠国的人饮食直接穿肠而过,往往有富人把粪便作为仆人的食物,循环竟然至数次,这里对那些为富不仁者的讽刺简直令人叫绝。淑士国连店小二都是满口之乎者也,酸腐之气,处处皆是。白民国的先生自诩学识高深,其实竟是满口白字。两面国的人正面对人笑脸相迎,背面狰狞可怖,现实生活中两面三刀之人何尝不是如此? 在讽刺的同时,作者也在一些章节中呈现了某种乌托邦的理想。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文中写到的君子国。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惟善为宝”的"礼乐之邦",从君王丞相至贩夫士卒,莫不具谦谦君子之风;小说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现实社会。另外如大人国的人脚下有云彩,好人脚下是彩云,坏人脚下是黑云,大官因脚下的云见不得人而以红绫遮住。黑齿国人虽面貌丑陋但个个追求学问,谈吐不俗。作者对其所赞扬的风气习俗,也用了夸张的笔墨,让人读来捧腹。 对女儿国的描写更具匠心。作者设计出了与现实世界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女儿国中男女的角色与传统的观念完全相反。这个构思有对《西游记》情节的借鉴,但作者的突破在于,他不仅通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 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

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 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工具们,当然是不能有意识的,倘若有了性意识,也要玩弄男人一把,这女人是端端不得好死的,潘金莲的命运已足以说明。 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仿佛成为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爱情,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怃。第一次见到凌吉士就被他的美貌所吸引,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

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萌发英语本科毕业论文

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萌发英语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中文 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萌发 外文The Awakening and Germination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19th Century in Britain 系别英语翻译系 专业英语 年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结稿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Awakening and Germination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19th Century in Britain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great litterateurs and famous novelists in England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Many women novelists welled up and broke the complexion with controlled by men in literature These women novelists described the new image of women with the sharp writing style and sagacious language Jane Austen the Bronte sister Mrs Gaskell and George Eliot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m This new imag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论爱玛的人物形象

论爱玛的人物形象 2013级语文教育郭海清 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即爱玛的形象描绘地栩栩如生,而通过该著作的各条线索,我们更能清晰地掌握艾玛在这一故事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与此清晰地透过这形象感悟人生哲理。 夏尔,是一位平庸的乡镇医生,然而不甘平庸的爱玛开始的第一段恋情却是与他。她俩的初次见面是在夏尔去为爱玛的父亲治腿,那日,爱玛着蓝绒布衫,裙子上还饰着三道花边,可她的指甲却白得令夏尔吃惊,但就在夏尔为爱玛的父亲医治腿的过程中,包法利和爱玛开始了她们间的爱情。就在日夜的联系或是说鲁俄老爹的帮助下,这对于旁人而言所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将爱玛这一形象其实放在读者眼里那评论可谓是比比皆是,或许有人认为她追求富贵、名利的生活,那是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儿;但抑或有人感慨她是对爱情没有忠贞之情,渴求贵族的生活......但无论哪种评价似乎都离不开爱玛追求令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 与夏尔一见钟情便谈婚论嫁,婚后的生活时而令自己愉悦,时而又使自己无限无奈。她喜欢看到夏尔出名,至少以此作为人妻的她同样能享受丈夫带给她的荣誉,至少她能在参加舞会或是其他宴会的时候自豪地说她是夏尔的妻子。所谓的好景不长似乎来得稍快了些,在夏尔为跛脚的人治腿恰把这喜讯登上报刊的时候,这一病情竟然恶化了,爱玛也只得更加现实的面对这真实的一切,从而又继续在她无限的幻想中过着奢华的生活。 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从这段话的形容来看,我们便知她不是甘于平庸的,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更为深远的期许。她需要的是能满足她的心灵所需。介于该种原因,夏尔仅仅只是为她提供了一段一见钟情,时而带来点点色彩的爱情。 厌烦平庸的现实,渴求贵族的生活,这无疑将夏尔“打入了冷宫”。参加舞会,开始沉溺于幻想,渴望浪漫爱情,爱玛则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向往贵族生活的一名典型。她小心地翻开美丽的缎面精装本,心醉神迷地凝视着陌生作者的署名,作品下面的名字,多半不是伯爵,就是子爵呵,她喜欢看到如此的字眼,这为她通往贵族生活仿佛又靠近了一步,在反复地设想中,她开始憎恶自己的处境,完全沉溺于幻想之中。她向往着另一段令自己满意的生活,使得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精神也出轨了。她自言自语着,“是啊,可爱!可爱!……他是不是在爱着一个人呢?”她问自己,“是哪一个?……不就是我吗!”甚而伸出嘴唇,像要吻他似的。如此而言,她对本该安静的生活有着深深的恶意,对理想爱情的期待却愈发强烈。为了填补内心空虚,她更不厌其烦地自言自语:“我有了一个情人!一个情人!”她自得其乐,仿佛恢复了青春妙龄一样。她到底享有爱情的欢乐,幸福的狂热了,她本以为是无缘消受的呵!她到达了一个神奇的境界,那里只有热情,狂欢,心醉神迷;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蓝天,感情的高峰在她心上光芒四射,而日常生活只在遥远的地面,在山间的暗影中若隐若现。 在参加舞会中,她认识了罗多尔夫,而罗多尔夫是一位精明、讲求实际的花花公子;他喜欢逢场作戏,视女人为玩偶,将假惺惺的一面刻画地惟妙惟肖;他灵魂肮脏、腐化堕落、虚伪。尽管在我们眼中罗多尔夫是如此的形象,但在爱玛眼中,她却极力地想要和他一起生活。一天早晨,夏尔天不亮就出门去了,爱玛

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在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谱系中,翟永明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其作品曾被翻译成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出版有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称之为一切》、《黑夜中的素歌》、《翟永明诗集》、《终于使我周转不灵》;散文随笔集《纸上建筑》、《坚韧的破碎之花》、《纽约,纽约以西》等。她成名于早期作品组诗《女人》,并在二十余年来的写作中坚定地保持充沛的写作和思考的活力,且每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问世,在中国诗坛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诗人欧阳江河称其为“东方最美丽的女人”,诗人伊沙则曾戏谑地称赞“第三代诗人都有翟永明情结”,也正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女性身份设定以及她作品中所主动涉及到的女性意识元素,让她的作品和相关的言论成为本文的研究起点。 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及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波伏瓦曾将女性称为“第二性”,即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是一个非主导性阶级。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与男性不平等,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但女性的这种历史性的失败不单决定于其生理因素,更多地是由社会和人类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1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有多少女性作家或诗人不喜欢甚至拒绝被人贴上性别标签,而且在这种拒绝背后隐藏着的也是对这种潜在歧视的不满,但她们却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性别烙印。不过也恰恰是这种烙印鲜明的作品,反过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资讨论的样本,并透露了她们更深反叛和独立的可能。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本文首先试图从时间上理清翟永明诗歌中女性意识及其变化的整体脉络,主要以诗人成名之初的组诗《女人》、九十年代比较重要的作品《更衣室》《女子澡堂》、新世纪以来的《她的视点》以及新作《关于雏妓的一次报道》等作品为探讨对象;然后试图在空间上将翟永明的诗及其女性意识与不同时期的女性诗人作家作纵向、横向和同时期的比较,在这副作品及思想的坐标系中最终确定翟永明诗歌所处的坐标点;最后,本文将在比较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最终以抛砖引玉的形式试图给当代诗歌研究和诗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女性诗歌是“女性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何为“女性文学”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女性文学”被泛指为女性写作的文学,即使在国外,“women’s literature”也是一个被长期使用的“熟语”。大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涵盖范畴被自觉地约小,特指由女作家、女诗人创作的,表现女性生存和生命经验的作品。 评论家陈超对翟永明的研究最为系统,他曾有一种对翟写作的分期归纳:

浅谈女性意识

姓名:张永梅 学号:1004224126 系别: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 任课教师:胡瑞香 大 众 文 化 与 女 性 文 学 论 文

浅谈女性意识 女性的主体意识即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即女性的自身认识,是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女性的平等意识,即女性对现实生活中从属地位和一切歧视现象与行为的意识敏感性,以及对女性应该享受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与地位的确切认知。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也随之增强,对于女性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张爱玲的小说对读者来说想必已不陌生了,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读过她的一些作品,我想,看过她作品的人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发现一个问题:张爱玲爱写女人,尤其爱写30、40年代上海的女人,而且写得与众不同,栩栩如生,深入骨髓。如她所塑造的许多特殊女性形象一样,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也是别具一格,独放异彩! 娇蕊,是张爱玲小说《白玫瑰与红玫瑰》里的人物,她,原来是一个开放热情,充满欲望的女人,把生活的所有都寄托在了男人身上。她,以自己的美貌和妩媚身姿吸引了众多男人的视线,让他们都围绕着她在转,她天真地以为这样就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和价值,女人们就是有了独立的地位,可不久她就发现自己错了,振宝,这个自私、无情、虚伪、满脑子假仁义道德、不负责任的男人打碎了她原有的观念,让她清楚的认识到女人的世界不是只有男人的身影。振宝的爱深深地伤害了她,可这个坚强充满活力的女人并没有陷在振宝编制的罗网里一蹶不振,而是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改变原有的幼稚想法,重新寻得希望,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可以说,和曹七巧相比,娇蕊是张爱玲塑造的另一个典型的女性人物。张爱玲通过对她生活、爱情观转变过程的描写,向读者传达出对女性命运的深沉思索: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女人不能把所有的希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An Analysis of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 《简爱》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由于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简爱,她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位卓越的女作家。这部作品一经出版,简爱这个人物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她表现出早期女权主义者的某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她敢于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努力争取独立,自由,平等和真爱,为追求幸福生活而顽强斗争,宣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首先通过事例分析对简爱的女性意识的表现进行介绍,着重描写她的人格平等意识;维护女性尊严,追求独立人格的意识;强烈的爱情和婚姻自主意识;追求经济上的独立意识。然后从个人和社会因素分析简爱这种意识形成的原因。最后简要分析简爱的这种女性意识对当今女性的启迪意义,从中挖掘现代女性所应具备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女性意识;尊严;真爱;独立

Abstract Jane Eyre is the most famous work written by Charlotte Bronte in England. By creating successfully the typical figure, Jane Eyre, is also considered as an extraordinary woman novelist. When the book is published, the character of Jane Eyre has caught people’s broad attention. She showed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feminists, such as the persistence to rebel and fight bravely against the social oppression and discrimination, her unremitting efforts of pursuing freedom, equality, independence and true love and she always tries her best to seek for a happy life. That declar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At first, this essay attempts to introduce Jane’ female consciousnes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some cases happened to her, and a plenty of works will be done to describe her personal equality consciousness, her maintaining the dignity of woman and the pursuing of her independence both in marriage and economy. Then next par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Jane Eyre’s female consciousness from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ity and society. In the end, an analysis of revealing will be made about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 for women today, from which it can be seen obviously that the modern female have their own personal traits. Key Words: female consciousness, self-respect, true love, independence

奥斯丁笔下爱玛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爱玛的中上流阶层的傲慢与偏见,使得她主要根据人们的社会地位来衡量所有的人。 在海伯里的乡村,爱玛的家庭——伍德豪斯家族在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上等级均居首位。作为这样显赫家庭的女儿,她深受家族传统的观念的影响,认为任何人的社会地位都是由他的财富决定的,而下等阶层在很多方面都是卑劣的。因此,爱玛总是瞧不起下层的那些人。在去里士满的途中,爱玛遇见了贝茨夫人——海伯里前教区牧师的遗孀,和她惟一的女儿艰难度日,而且激起大家对一位无为的老太太所能产生的全部敬意。爱玛知道贝茨夫人比她贫穷很多,因此她无礼傲慢地对待贝茨夫人,并且以讽刺的言语来侮辱她。爱玛如此傲慢势利甚至残酷的这段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实上,是她的傲慢和偏见使她无意识地超越了行为准则。这种傲慢和偏见进一步表现在她做媒中。爱玛热衷于做媒。她两次给哈丽特·史密斯做媒,但是均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她对哈丽特的偏见以及对罗伯特·马丁的反感。这里举个例子,当爱玛第一次遇见哈丽特时,想:“那对柔和的蓝眼睛和全部的天然丽质,不应当埋没在海伯里及其周围的下等阶层中。她已结交的熟人全都配不上她。她刚刚离开的学友尽管都是些很好的人,但是肯定对她有害。”[2 ] 事实上,哈丽特是一个并不聪明的弃儿,但是她体贴、迷人、温顺却又毫无主见。在哈丽特的眼中,爱玛是哈特费尔德如此显赫的名流,以至于哈丽特惟一的愿望便是接受某个高高在上者的指引。她希望和中等阶层建立联系,特别是能嫁给富有的男士,从而可以改变她的生活方式。但最后,她发现她的血统是实现她梦想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读者注意到,第一次见面时,哈丽特的容貌是让爱玛喜欢她的原因之一。然后,爱玛猜想哈丽特的父亲一定是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绅士,尽管事实上没人知道哈丽特的父亲是谁。在这种偏见下,爱玛断言:“马丁家的人准是些粗俗不雅的人,根本不适合跟一位知识和风度几近完美的姑娘进行紧密交往。”[2 ]在爱玛眼里,仅仅凭马丁家从奈特利先生家租种了农田这一点,就断定罗伯特·马丁仅仅是一个粗俗的农夫,而他的妻子也应该只是个没受过教育的农夫的女儿。由于她对社会地位的偏见的强烈意识,就认为哈丽特和马丁在出身上是属于不同阶层的。为了让哈丽特从“坏”圈子脱离出来并引导她进入上流社会,爱玛试尽所有方法想让哈丽特爱上埃尔顿先生。她认为,埃尔顿先生要比马丁高贵,他很有幽默感、愉快、有礼貌,并且是文雅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属于上层社会,并且没有任何底层关系,是一位很有名望的牧师。实际上,马丁先生聪明、正直、勤奋而且富有同情心。他对农业感兴趣并且不在意肤浅的优雅和谦恭。爱玛为哈丽特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她自己的意愿而没有考虑哈丽特对马丁的真实感情。 幸运的是,每次当爱玛的傲慢和自我欺骗就要沉到最低点时,明智的奈特利先生总是会出现。他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看到爱玛错误的人,而且是惟一曾经告诉过她他们的想法的人,但这点对爱玛而言并不是特别愉快的。奈特利先生是由奥斯汀作为中上流社会的道德楷模而创造出来的,被塑造成没有傲慢和偏见的完美的人,由他来影响和帮助爱玛。显而易见,奥斯汀试图将她的女主人公——爱玛塑造成忠实于生活并具有完整的性格特征的人物,同时,奥斯汀希望爱玛顺从历史趋势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完美。但在事实上,奥斯汀不可能成功,因为她是现实的而且她把角色放入社会现实中,而爱玛却远离现实,不会轻易放弃她认为理所当然的傲慢和偏见。 二、随着海伯里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英国社会阶层所发生的改变,爱玛对人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但是还是坚持维护着她的中上流阶层的傲慢和偏见。 在19 世纪早期,曾属于下层的商人阶层,随着财富的增加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在小说中,科尔家的变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科尔家在海伯里已经生活了多年,他们是很好的人,友善、慷慨且谦逊。但是因为他们从事商业,而且出身卑微,爱玛作为上流阶层的代表,看不起他们。从她的傲慢和偏见出发,爱玛没有把科尔先生看作是和她父亲以及奈特利先生一样的绅士。当她得知埃尔顿先生和夫人有时和科尔家的人一起吃饭,就表示出对他们的厌恶。然而,当科尔家变得越来越富有,搬进了一幢大房子并且上升为哈特费尔德第二富有家庭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爱玛不得不屈尊接受他们的宴会邀请。也就是说,作为哈特费尔德最受尊敬的家族,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的不断引介,使得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外的影响下日趋成熟。本文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展露研究女性文学在中国发展历程。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主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85-01 一、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萌芽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极大的唤醒了人的性别意识,一些女性作家陈衡哲、冰心、冯沅君、石平梅、凌叔华、庐隐、萧红、张爱玲等逐渐登上文学的舞台。在1918年,陈衡哲《新青年》发表对话体小说《老夫妻》真正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突破男性作家的藩篱,作品中细致地表现出女性内心世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寻求女性自身解放的自由意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树立起女性文学的旗帜。 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人生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是她们最为关贴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冰心用“爱的哲学”提出改变旧家庭、解放妇女、建立一个新的生活的出路,开出建立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药方。妇女的生活现状,妇女地位进行全面的审问与思考都体现出这些女作家鲜明与独特的女性体悟,从自身经历女性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仍然是是驾轻就熟。庐隐的《海滨故人》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苦闷彷徨的心理。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最终毁灭的娜拉形象在白薇的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们的创作极力表现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抗争精神,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追求人的自身的解放,对吃人、愚昧的封建制度进行抨击,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旗帜。 伍尔夫在她的专著《一件自己的屋子》中曾说,女人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的一间房间,有一定的独立物质基础才可以达到文学作品的写作的条件,一间屋子是做为女性主体一个想像的空间,精神解放和话语创造的空间。而在五四时期,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未达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女性的经济独立远远物质独立到支撑自身独立的程度,在“五四”大浪的逐渐退潮中第一代女性作家也由兴盛走向沉寂。 二、战争形势下,女性意识的逐步弱化 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严重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女作家开始抛弃以自身经历出发以独特女性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抒写转向更为广阔描写满身热血的革命女性和女性的革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女性特征。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开始淡忘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特质,性别意识逐渐弱化,女性作家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不再为个体的情感所左右,女性由小我迈向工农大众的革命之路的大我。丁玲的《韦护》中的丽佳为革命牺牲爱情的思想。庐瘾的《情妇日记》中的美娟抛弃爱情至上的生活牢笼,毅然决然的前线做一名救护队员等,以粗犷的笔触描写了革命女性和劳动妇女的豪放品格。 战争成为主流的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背景下,抗战以后到建国前期,以丁玲、张爱玲、苏青、梅娘吴瑛陈敬容吴敏等为首的女性作家,构成了四十年代令人惊叹的女性创作的独特景观。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在解放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双向发展着。“革命”“救亡”时代中解放区大部分女性作家关注民族命运,作品中反叛意识和抗争精神,同男性作家一样担负起社会历史使命进一步拓展女性创作的精神内蕴。萧红、丁玲等关注女性个体转向关注女性群体的命运,拓展了女性自我的视野,由成为解放区的女性文学的代表。 在沦陷区,张爱玲从女性视角自觉审视女人与男人,对禁锢女性的封建制度及传统思想导致畸形婚姻与变态性心理发出的强烈冲击,显示了女性对“女人本性”的自觉思考,呈现出女性少有的自醒的危机意识。与张爱玲同时期的苏青、潘柳黛和梅娘,她们作品表面看来似乎写得是乱世生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独特的女性自省审美视角描写社会事态和人性,但主旨上仍是对女性本体人生遭遇的刻画,这是五四时期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延伸和发展。

《伤逝》《方舟》《私人生活》之女性形象分析

《伤逝》、《方舟》、《私人生活》之女性形象分析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09050124 王丽菲指导教师:雷振华 摘要:女性寻求自身解放、追求平等自由的斗争从未间断,无论是“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还是新时期对女性自身价值、命运、感觉方式等精神层面的探讨,都不断演绎和阐释了真正的女性追求与价值。本文以《伤逝》、《方舟》、《私人生活》为题材,论述了20世纪以来女性意识觉醒与回归的进程。 关键字:女性意识;独立;觉醒

目录 引言 (1) 1.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1) 1.1追求恋爱自由、个性解放 (2) 1.2变不了“家庭主妇的角色” (3) 2.女性意识的复苏和深化 (5) 2.1肯定女性的自身价值 (5) 2.2自我救赎的“诺亚方舟” (6) 3.女性性别意识的膨胀 (8) 3.1逃离男权世界 (8) 3.2虚拟私人化的空间 (9) 结语 (11)

引言 虽然女性对爱有天生的渴望,但几千年的父权制使女性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自然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事实上“由于女性意识、女性自我与当时主导意识形态相冲突,因此几十年来始终受到强大压抑和斥责,广大女性除了做与男人同样的人以外,不能有任何女性意识、特质或特定的流露,这种讳莫如深把女性降到‘空洞能指’的最低水平,其背后深处深藏着那种千百年来顽固不化的传统文化精神——对女性的鄙视和忽略”。[1]而女性主动对爱情、婚姻的追求更是被主流文学作品所避讳。中国新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确定,发轫于“五四”时期。“五四”文学以人的解放为内核,形成了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的女性意识传统,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在以后的发展中,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上升,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被消解在战争的硝烟之中。50年代以后,特别是“文革”时期,女性意识以及写作中的性别特征被阶级性所抹杀。“文革”以后,人性、人道主义在文学创作中恢复、发展与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女性意识的再次觉醒与回归,女性从无差别、男性化的社会中脱颖而出,重新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地位。 女性寻求自身解放、追求平等自由的斗争从未间断,无论是“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还是新时期对女性自身价值、命运、感觉方式等精神层面的探讨,都不断演绎和阐释了真正的女性追求与价值。本文以《伤逝》、《方舟》、《私人生活》为题材,论述了20世纪以来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回归的进程。 1.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五四”时期,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新文学运动,这次文学革命的重要实绩之一,就是“人”的发现,尤其是“女人”的发现。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们在受到“自由、平等、独立”等民主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在探讨人的自由及价值个体重要性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中国女性更悲惨的社会地位。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为中国女性“人”的意识的觉醒举起了第一面旗帜。如:郭沫若的《三个叛逆女性》,胡适的《易卜生主义》,鲁迅的《我之节烈观》和《伤逝》等等。妇女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样的氛围下,一批女性创作者在“人”的发现的浪潮中认识了自我,发现了女性,以高昂的主体意识开始了对女性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发出了大时代中女性的心声,打开了“女人无史”之后的“有史”的开端,知识女性结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 题目: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入学年月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目录 摘要----------------------------------------------------------------------------------------------- II 关键词--------------------------------------------------------------------------------------------- II 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 -------------------------------------------------------- - 1 - 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因 ----------------------------------------------------- - 3 - 三、张爱玲女性意识的价值 -------------------------------------------------------------- - 5 - 四、结语--------------------------------------------------------------------------------------- - 6 - 注释 ------------------------------------------------------------------------------------------ - 6 - 参考文献--------------------------------------------------------------------------------------- - 7 - 致谢 ------------------------------------------------------------------------------------------ - 8 -

包法利夫人(爱玛)

包法利夫人(爱玛) 如果我们把安娜·卡列尼娜与爱玛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我们便会立即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许多共同点。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卧轨和服毒);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这种浪漫与社会生活的严酷性构成了反讽;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 或自我放纵。然而,两个人物表面上的共同特征并不能掩盖她们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今天来分析“爱玛”这个人物的意义,不妨就从这些差异入手。首先,安娜的死具有浓烈的哲学意味,正如我们在上一课中所讲的,安娜的自杀多少带有那么一点“灵机一动”的味道。至少,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从这一点上来说,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称为外省风俗不是没有道理)。 有的同学提出,假如公证人、鲁道尔弗或随便什么人能够借给爱玛三千法郎,她的死是不是可以避免呢?我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合理,从小说中看爱玛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并不是非死不可。至少,与安娜不同的是,爱玛临死之前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她最终选择服毒,无力偿还高利贷是一个因素,对破产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夸张想象亦在背后推波助澜,但我认为,她的死与“浪漫的梦幻”突然甦醒有关。鲁尔道弗也好,莱昂也好(包括勒乐、公证人),这一张张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的面孔突然露出来的狰狞、恶俗和残忍使爱玛猝不及防,一时处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境地。所以我觉得,爱玛的死并非仅仅由于“高利贷危机”的残酷,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突然向她展露出的“真相”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世手段。“现实”对她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可供演出的舞台,而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尚未充分认知的险恶之地。安娜与爱玛都怀着对爱情的浪漫憧憬,所不同的是安娜是从一开始即明确地知道自己要求的是什么,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而爱玛的爱恋对象则带有虚幻的、朦胧的性质。我们知道,鲁道尔弗与莱昂尽管在事实上都与爱玛发展了充分的“私情”,但他们两个人实际上都不是爱玛理想中的爱欲对象。如果一定要在小说的人物中挑选一位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在作品中只出现过两次的子爵。他们第一次认识是在一次舞会上,子爵请她跳舞。第二次是在小说的结尾,失魂落魄的爱玛在绝境中差一点撞上他的马车。奇怪的是,子爵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并无正面的描述,他像一个影子一样出场,又像影子一样倏然而灭,却在爱玛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子爵的形象犹如爱玛那些虚无缥缈的想像(加上爱情小说的催化)在现实中的一个投影。充其量,他只是某种氛围、某种音乐的曲调,一种杂有“美女樱与烟草”的味道,一个她渴望厕身其间而又不得其门而入的舞厅,一句话,子爵的形象实际上是爱玛渴慕已久的上流社会生活的象征物。因此,在爱玛对爱情的憧憬中,暗含着强烈的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吁求,而她原先渴求的具体的爱情对象反而变得模糊不清了(她从未记住子爵的脸)。如果说,子爵仅仅是这种生活的一个影子,那么鲁道尔弗和莱昂就是影子的影子。正如渥伦斯基的恋情使卡列宁、谢辽莎以及富足安宁的生活在安娜的眼中一下子失去了分量一样,子爵这个具体可感的“投影”一旦出现,爱玛的婚姻生活就突然变得索然无味了。 在我们讨论爱玛这个人物形象时,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她身上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个问题涉及到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动机以及人物在作品中的意义所指,我想着重谈一谈。爱玛的确是读浪漫主义爱情小说长大的,尤其是外省的地缘位置,这种浪漫主义与她天性中

女性意识的觉醒-2019年文档

女性意识的觉醒 i=r 女性”一词,是相对于“男性”而产生的,但在浩瀚的人 类艺术海洋中,却很难发现清晰的女性足印,因为现有的艺术史只是“男性的艺术史”。女性在艺术史中的集体失语已成为中西艺术史的一个共同“文化特征”。20 世纪“女权主义”的兴起,使女性重新开始认识自我,开始寻回那曾经在艺术史中迷失的自我。随着改革开放与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活跃于九十年代画坛 上的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命意识,重新阐释了女性”这个主题。她们用女性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女性的心去感应世界,用女性的方式去表现世界,将女性细腻的感觉,感性 的情绪转换成富有生命的语言符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激烈 反传统主义的兴起和泛滥,她们的创作往来于东西艺术之间, 往来于现实与记忆之间,往来于可视的形式表现与不可视而可感的精神意蕴之间,并试图在这复杂的经纬线上找到属于个人感受但却具有永恒意义的一种理想之美。使“女性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可能,也使“女性艺术”这一话题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和 后现代”色彩。 、女性艺术内涵的界定 女性艺术其实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说法也很多。有的是从性别角度,认为出自女艺术家之手的艺术作品均为女性艺术;

有的是从题材角度,认为不管艺术家性别,只要是表现女性题材,都可看成是女性艺术。如果给女性艺术作个确切的学术定义,可 以这样认为:“凡出女艺术家之手,以女性的视觉描绘女性生活及展现女性精神情感,并采用女性独特的表现形式的艺术,女性艺术。” 称为 二、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现状 在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禁锢了中国女性的生存。二十世纪初,女性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风开始了 寻求自我独立人格的新追求。但那个时代的女性作品大多虽然具 有一定的女性自我意识,总体来说还是含蓄隐晦的。到新中国成 立,虽然女性在新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可以说是“翻身做主人”,但是特定的历史语境使她们似乎忘记了女性作为“女性”的人类生存身份,以此为代价来实现对“平等”的追求。因此,在艺术文化领域,女性自身文化符号特色依然存在创作自觉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禁锢被打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势力的强大,我国的女性艺术力量也在其影响下逐渐壮大。女性艺术家逐步开始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女性独特的生存境和情感抒发。受西方女性 主义运动影响,中国女性艺术家作品中呈现出女性自我追问和试 图自我确认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心理。这些矛盾来自传统、家庭、性别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大语境。 1990年中国第一个女性绘画专题展——“女画家的世界”, 标志着“新生代”的女性画家登上画坛。这个时期,不管是女艺术家的数量还是作品的质量,都使中国女性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逐渐自觉地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并把关注的重点转变到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上,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感性思维表现出女性艺术的独立价值。 由于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女性艺术的观念和样式,这个时代的女性画家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艺术习惯和审美标准。各种艺术形式都被女性艺术家广泛的使用,女性艺术在多个领域都成为独特的风景。这些女艺术家有在绘画领域里的申玲、喻红、夏俊娜、刘虹、王彦萍、蔡锦、等;有使用装置或雕塑手段的姜杰、陈妍音、张温帙、向京等,她们展示着属于女性的视野和艺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