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
- 格式:docx
- 大小:26.72 KB
- 文档页数:18
严羽生平及其《沧浪诗话》辨略
严羽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他的代表作品是《沧浪诗话》,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严羽的生平及其《沧浪诗话》的辨略。
严羽,字化成,江苏苏州人。
他在清朝末年成为一名进士,并在官场中任职多年。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对文学艺术充满热爱。
他善于鉴赏文学作品,并思考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
严羽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著作《沧浪诗话》。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诗歌写作的理论著作,包含了严羽对于诗歌创作的思考和见解。
他在书中提出了“诗以言志”、“诗人应该有情有义”等观点,强调了诗歌创作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性。
《沧浪诗话》的出版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之作”。
然而,严羽的一些观点也受到了一些争议。
例如,他认为“天才是可以被培养的”,这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下被认为是有争议的。
此外,他还反对了当时流行的“举一反三”的观点,主张“唯一的真理只有一个”。
总的来说,严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生平和著作《沧浪诗话》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启示和启迪。
- 1 -。
严羽《江行》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参考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翻译:我坐船在江上行驶,极目远眺,夜色笼罩在岸边的芦苇上,一片苍茫。
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蓝天照到水面,好象天已到尽头。
船行驶在映着树梢的江面上,好像船跟着树梢在前行。
我离开家已经几个夜晚了。
这时,船工在划桨时尽情地唱着渔歌,我却因离家多时听起来感到厌烦。
【赏析】:“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蒹葭苍茫,这让我们想起了《诗经·蒹葭》篇中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中对水中伊人的思慕和追寻成了后世诗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情节。
因为“道阻且长”,伊人可望不可即,所以才成为永恒。
这伊人并不专指情人,也可以是家人、朋友,有时还指皇帝,而更多的时候指的则是诗人心中的理想。
只有理想才真正具备这种因可望不可即而成为人们永恒追求的特性。
严羽对于江边丛生的蒹葭所造成的苍茫境界颇为敏感,蒹葭是他诗中的常客,在他的《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中有这样的句子:“明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
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鸟去迟”。
都是“旅情”,一思家乡亲人,一思旅中好友。
然而无论思念的对象如何变化,思念的媒介却是一如既往,这就是“蒹葭”。
而傍晚的“暝色”更未丛丛蒹葭增添了苍茫之感,也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和疑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并非不知道自己的乡关何处,只是因避乱才来到江楚,有家而不能归比无家可归更痛苦。
严羽的词理意兴
严羽是南宋诗论家、诗人,他的诗词理论著作《沧浪诗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词理意兴”是严羽提出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原则之一。
“词理意兴”中的“词理”指的是诗歌的语言表达要准确、贴切,符合语法规则和逻辑关系;“意兴”则是指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要有深度和独特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应该以“词理意兴”为基础,既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又要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他反对过分追求形式和格律,强调诗歌的内在精神和意义。
总的来说,“词理意兴”是严羽诗歌创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你需要关于严羽“词理意兴”的更多内容,请提供更具体的需求,以便我更好地回答你的问题。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严羽(1912-1938),字小虹,甘肃安定人,是中国现代新乐府诗歌的优秀代表,曾创作过《梦早》《病榻前燕语花影里》等一批动人的新乐府诗。
他的诗歌有着浓厚的个人情感,富有诗意的表达。
本文以《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为标题,来分析严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的意境。
严羽的诗歌往往以悲情的氛围为主,他的诗歌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表达出他的个人观点,并且常常透过诗歌就某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严羽的诗歌对日寇侵略中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的诗歌表达出他深深的敌意,歌颂与侵略者的抗争,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视。
严羽的诗歌不仅具有悲情的气氛,而且也有无限的美好情怀。
在他的诗歌中,通常有着一种神圣的感觉,体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钟爱。
他对美好人生的理想追求,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用美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希望鼓励人们抓住生活的珍贵时刻,不断努力,实现生活的梦想。
此外,严羽的诗歌还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虑。
他的作品中常常有着对未来的担忧,他的诗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恐惧,他的诗歌也让人们意识到未来的脆弱性,这与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总之,严羽的诗歌富有情感,有着丰富的内涵。
他的诗歌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向往和钟爱,在他的诗歌中,也反映了他对日寇侵略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他对未来的担忧。
这些情感使他的诗歌充满活力,受到读者的喜爱。
因此,严羽的诗歌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还把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有机地融入其中,展示了丰富而深刻的意境。
至此,本文浅析了严羽的诗歌意境,他的诗歌充满情感和动人的表达,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意境感受。
他的诗歌探讨的不仅是社会现实,也把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有机地融入其中,为人们带来美好的感受。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的特点1. 严羽说宋代诗歌啊,那可讲究理趣呢。
就好像走在迷宫里,每一步都有个小道理在等着你发现。
像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简单的诗句里藏着深刻的哲理,让你读完就忍不住拍大腿,哎呀,真是这么回事儿啊!2. 宋代诗歌在严羽看来有学问化的特点。
诗人就像一个个知识渊博的老学究,肚子里装满了墨水。
你看黄庭坚的诗,到处都是典故,感觉他把历史书都揉碎了放进诗里,读他的诗就像在和一个古代的学者聊天,得有点学问才能跟得上他的节奏呢。
3.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呀,重议论。
诗人就像一群爱争辩的家伙,把自己的观点一股脑儿地往诗里塞。
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哪是单纯写景啊,分明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看问题的独特视角,感觉他在诗里和那些反对他的人辩论呢。
4. 宋代诗还很讲究以文为诗呢。
就好比把写文章的方法用到诗里,诗不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小短句。
韩愈的诗就有这特点,读起来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句子结构多样,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受传统诗歌格式的拘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5. 严羽提到宋代诗歌的平淡风格。
这就像是一杯淡淡的茶,初尝没什么特别,但是越品越有味道。
梅尧臣的诗就是这样,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平平淡淡,可你仔细读就会发现,那种平淡中蕴含着真实的生活情感,就像邻家大爷给你讲述他的平凡日子一样亲切。
6. 宋代诗歌的散文化也是个特点。
诗人们像是在做一场文字游戏,把散文的松散自由带进诗里。
杨万里的诗就常常这样,感觉他写诗就像在和朋友聊天,想到哪写到哪,行云流水般自然,一点也不刻板,就像一阵自由的风在诗的世界里吹过。
7.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有尚意的特点哦。
诗人就像一群执着的追梦人,在诗里表达自己的心意和意境。
比如柳永的词,虽然是写儿女情长,但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无奈的意境,透过文字就像一阵忧伤的风吹到你心里,让你感同身受,仿佛你就是那个在爱情里挣扎的人。
8. 宋代诗歌注重诗法。
严羽诗道妙悟的创作阶段论一、初窥诗道:兴趣与模仿你看啊,诗道这个东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就像是学游泳,刚开始谁能一蹦就跳到深水区去呢?大家都是从浅水区慢慢摸索的。
严羽的诗道最初,跟我们很多人学诗差不多,都是从看别人写,模仿别人开始的。
早年他听说过那些大诗人写的诗,心里肯定是“哇,太牛了!我也要写!”然后他就试着模仿,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心里的东西,做出的诗呢,虽然不算太惊艳,但是也有些许的模仿痕迹和探索的味道。
就像我们刚拿起笔写诗时,那些句子可能不太通顺,押韵勉强,但总能找到一种“味道”在里面,这个过程对于严羽来说,真的是踏上诗道的第一步啊。
这时候的他还没有什么太深的理解,只是单纯的想把别人的好东西拿来自己用,或者说给自己找个方向。
你看,谁不喜欢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呀?那种从别人的文字里吸取灵感,试图模仿出自己风格的感觉,仿佛一块跳板,让他渐渐感受到诗的魅力和深度。
刚开始,肯定也有很多无谓的犹豫与迷茫吧,但谁没有经历过那个“什么都想试试”的阶段呢?二、探究诗意:从表象到内核好吧,我们得聊聊严羽开始真正探究诗道的阶段。
你看,他慢慢就发现,单纯的模仿是不行的,诗不光是表面的字句工整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里面的情感和深意。
就像做饭,你光知道食材怎么切,锅怎么放,火候怎么控制,味道也不一定好。
可是当你真正理解了那些食材的搭配和火候,菜才会有灵魂,味道才会爆发出来。
严羽在这个阶段,终于意识到,诗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它还是情感的载体。
他开始思考:诗到底是什么?是抒发心情?还是反映人生?诗究竟能传达什么深意?他一步步抛开那些表面的技巧,深入到诗歌的内核。
诗的美,不仅仅在于字句是否对仗,是否押韵,而是背后那些情感的激荡和思想的碰撞。
比如说你看,严羽的作品逐渐呈现出一种非常特别的深沉感,像是他把自己心里的世界,都投射到了那些诗句中。
不再是随便应付的字句堆砌,而是开始寻找更具象、更有力度的表达方式。
他真正开始体验到,诗歌能够像一条河流一样,把自己的心情、思维、思想甚至生活的琐事都融入其中,流动成一片深远的水域。
○生平详述严羽,字仪卿,一字丹邱,南宋邵武人;诗人、诗论家。
其先祖世居华阴,唐末五代时,始祖闰远使者,随王潮入闽,择居莒溪之上。
严羽家临莒溪,地名严坊,沧浪之水出焉,因自号"沧浪逋客",而世称之为"严沧浪"。
其为诗宗盛唐。
一.从军十年归,兄弟诗名起1、严羽生年与早年经历简析严羽生年,唯《闽北历史人物》[i](以下简称《人物》)有记载,然而该书既以为严羽生年为"1203年",又称严羽"39岁受命持兵去解扬州围",则自相矛盾。
──据《宋史纪事本末·蒙古连兵》[ii]载:淳佑五年(1245年)七月,蒙古"掠淮西,至扬州而去"。
若严羽时年39岁,按惯例以虚岁计,则应生于1207年。
严羽为人,于粹温中有奇气,好结江湖间名士,重名节,秉性忠耿。
不屑仕进,勤学好剑,文武双修。
少年时,从游于包恢门下。
包恢号克堂,包扬子;仕于光泽县,《人物》以为"光泽县学教授",《闽书》[iii]作:嘉定中(1208-1224年)任光泽县主簿。
《人物》又谓:包扬"受学于朱熹;故羽为朱熹的三传弟子"。
严羽年稍长,即嘉定十二年(1219年)前后,与弟严仁,随父、祖从军于西北玉门等地,历时近十年。
绍定初(元年为1228年),与弟严仁同归乡。
2、严羽与江湖诗派严羽于绍定初归乡而不仕,然其忧国爱民之意,每见于诗。
自归乡之后,与弟严仁之诗名大起。
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这十年间,在邵武形成了"盛传宗派,殆与黄山谷(庭坚)江西诗派无异"的江湖诗派。
其核心人物就是诸严群从、杜氏兄弟等,时有"三严二杜"、"九严"等称号。
──所谓"三严",指严羽、严仁、严参。
所谓"二杜",指杜东、杜耒兄弟。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南宋时期,诗歌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的主要文学形式。
然而,南宋时期的诗歌却受到了严羽的批评。
严羽认为,宋诗的内容空洞,缺乏真正的情感和思想深度,而且形式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下面是我列举的严羽批评宋诗的十个方面。
1. 缺乏真正的情感表达。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情感的真实表达。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情感和思想深度,只是一些空洞的词藻。
2. 缺乏独特性。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在模仿前人的作品,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
他们的诗歌缺乏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只是一些平庸的作品。
3. 过于追求形式美。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内容的重要性。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只是一些华丽的词藻。
4. 缺乏真正的文学价值。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不是为了创造真正的文学价值。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文学价值,只是一些平庸的作品。
5. 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只是一些自我陶醉的作品。
6. 缺乏真正的历史意义。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名利和地位,而忽略了历史的重要性。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历史意义,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作品。
7. 缺乏真正的哲学思考。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哲学思考,只是一些浅薄的作品。
8. 缺乏真正的社会批判。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社会的问题。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社会批判,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作品。
9. 缺乏真正的文学创新。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在模仿前人的作品,缺乏文学创新的精神。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文学创新,只是一些平庸的作品。
10. 缺乏真正的文学精神。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名利和地位,而忽略了文学精神的重要性。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1097-1165),字于仲,号太虚道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文论家。
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就是《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是一部关于诗歌创作理论和技巧的经典之作,它涵盖了诗歌的方方面面,包括创作技巧、形式演变、思想内涵等。
在书中,严羽对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分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诗体的分类及其相关内容。
严羽将诗歌分为“诗”、“赋”、“曲”、“颂”四大类。
“诗”指的是古骈体诗,即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赋”指的是古代文体,如《长恨歌》、《离骚》等;“曲”指的是宋词,包括词牌名和填词;“颂”则是指颂赞自然和社会的诗歌。
对于每一类诗体,严羽都提出了相应的创作原则和技巧。
他认为,诗歌的创作应该注重抒发情感,反映现实生活,同时要注重修辞和韵律的运用。
他还强调了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认为只有诗歌具备了韵律和音乐性,才算得上是成功的作品。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还详细讨论了不同诗体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他认为,五言律诗的语言清丽、意境深远,适合表现大气磅礴的景象和抒发深情;七言诗则适合表现细腻、婉转的情感和描绘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古体诗则强调音韵和遣词造句的艺术;而词则更加注重音乐性和抒情性,适合表达个人情感。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基本分类外,严羽还对其他一些具体的诗体分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提到了“山水诗”、“梁甫诗”、“宫体诗”等。
对于每种诗体,他都详细分析了其特点、源流和发展变化,并给出了许多具体的示例和评价。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的诗体分类是基于对古代诗歌文学的广泛研究和深刻思考的结果,它不仅是对古代诗歌形式和体裁的总结归纳,也是对诗歌本质和创作规律的深刻剖析。
通过他对诗体的分类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古代诗歌的形式特点和创作技巧,对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是非常全面和系统的,它不仅涵盖了古代诗歌的方方面面,也对诗歌的创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观点。
南宋文学家严羽的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他的部分作品:
1.诗作:《江行》《访益上人兰若》《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送
戴式之归天台》《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等。
2.词作:《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沁园春·问讯溪庄》等。
3.论著:《沧浪诗话》《诗辩》《答吴景仙书》等。
《江行》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急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访益上人兰若》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蘋洲。
一鸟忽飞来,点破筠阳秋。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
天涯十载故交稀,一剑秋风动远思。
奔走儿童传好语,路旁先拜谢玄晖。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南宋严羽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他对宋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分析。
严羽主张注重情感表达和形象描绘,对于过于纤细的表达和缺乏独特性的诗作表示不满。
他在《严氏诗话》中对宋代诗歌进行了具体的批评,以下是其主要观点。
首先,严羽认为宋代诗歌过于注重修辞技巧,而忽视了情感的真实表达。
他指出,许多诗人过于追求华丽的文字和巧妙的修辞手法,导致诗歌失去真实感和情感的生动性。
严羽主张诗歌应该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追求表面的花哨和技巧。
其次,严羽批评宋代诗歌存在着相似性和缺乏独特性的问题。
他认为,许多诗人都陷入了相同的格律和形式中,使得他们的作品缺乏个性和独创性。
严羽提倡诗歌要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不宜墨守成规和套路。
此外,严羽还指出了宋代诗歌中的问题之一是过度追求柔美和曲折。
他认为,诗歌应该追求简洁和直接,而不是过度修饰和曲折。
严羽主张诗歌应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而不是用华丽的文字掩盖。
严羽还对宋代流行的诗题和写作方式提出了批评。
他认为,许多诗人过于依赖于传统的题材和写作方式,导致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变得平庸和乏味。
严羽主张诗歌应该有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综上所述,南宋严羽对于宋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分析。
他指出了诗歌过于注重修辞技巧、缺乏个性和独创性、过度追求柔美和曲折、依赖传统题材和写作方式等问题,并提出了注重情感真实表达、追求独特风格和表现力、简洁直接的写作方式的主张。
严羽的批评对于宋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简述严羽的诗学主张
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学主张同今日还存有很大影响。
他多次强调,
经典之路是表达真情正言对诗歌创作的最佳准则。
他曾说过:“言外之意,达乎至理。
”表面上,诗人通过抒情的语言来写作,但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表达,表现出的情感更好地反映出自我的生活经历,是他最持久的纪念。
严羽更加强调文字真实性。
他认为,诗歌要畅所欲言,不受外界干扰,要服从
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不要被虚假的文字所蒙蔽。
他曾经说过“物我交游,通以心之深”,表达了追求写作真实之路的决心。
只有通过真实的文字才能让读者听到作者的真正想法,感受丰富的文字魅力。
此外,严羽还强调诗歌的人生命题,强调情绪呈现的合理性。
他认为,诗歌应
该遵循自然之道,把世间的新鲜事物一一表现出来,从客观真理中得出人生的反思,通过情感表达写出作者的无穷精神世界,反映人生本质。
作为宋代诗歌创作的先驱,严羽的诗学主张影响深远,今日仍受到众多诗人的
欣赏。
他的诗歌把真情正言与生活经历完美地结合,增强了传统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世人开辟了一条诗歌心血理想之路。
《沧浪诗话》原文《沧浪诗话》原文是:1、《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本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祐年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2、沧浪诗话·诗辩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词,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其结、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阐述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
(最新版)
目录
1.严羽的禅宗思想背景
2.严羽以禅喻诗的理念
3.严羽的诗歌创作实践
4.严羽以禅喻诗的影响
正文
1.严羽的禅宗思想背景
严羽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禅学造诣颇深的禅师。
他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代,受到了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
严羽主张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认为这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求真理径,这一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观。
2.严羽以禅喻诗的理念
严羽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禅喻诗的文学家。
他将禅宗的“顿悟”与诗歌创作相结合,提出了“妙悟”的诗歌创作理念。
他认为,诗歌创作不应该是堆砌华丽的词藻,而应该是一种内心的自然流露。
只有通过“妙悟”,才能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
3.严羽的诗歌创作实践
严羽的诗歌创作实践充分体现了他以禅喻诗的理念。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妙句,表达了他的禅宗思想。
4.严羽以禅喻诗的影响
严羽以禅喻诗的理念,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
“妙悟”说,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诗歌创作理念。
同时,他的禅宗思想,也为我国文学史上的“文人禅”提供了理论基础。
阐述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
严羽是我国南唐末年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他提出的“以
禅喻诗”观念极具深意。
首先,严羽以禅喻诗,强调了诗歌创作需要超越物质世界的视域,追求心灵的静谧与境界的超脱。
禅宗追求内观自省,超脱尘俗的境界,注重修行者的心性培养。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也应该追求精神的净化和升华,超越客观世界的表象,抵达内心深处的境界。
只有这样,诗歌才能显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与禅宗的意义相呼应。
其次,严羽以禅喻诗,强调了诗歌创作需要追求一种超越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境界。
禅宗强调修行者的直接体悟和体验,言辞语言中的限制会限制人们对于真实境界的把握。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超越形式,不受规矩束缚,追求抒发内心情感与思想的真实表达。
通过超越语言的边界,诗歌能够更好地传递作者的境界与意境,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最后,严羽以禅喻诗,还有助于提升诗歌的审美品质。
禅宗注重对于平淡事物的深入思考与赏析,将无我境界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也应在平常琐事中寻找表达的灵感,通过平凡之处的描写,展示出人生的哲理与美感。
只有诗人能够用禅宗的眼光去观照生活,用禅宗的意识去感悟生命,才能产生真正深邃、超凡脱俗的诗歌作品。
因此,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在于倡导诗歌创作要超越物质世界,追求心灵的超脱和境界的净化;鼓励诗歌超越形式与结构的边
界,追求真实的表达与传递;同时,也提倡诗歌创作者应以禅宗的审美视角观照生活,用禅宗的智慧与哲理赋予诗歌更高的审美品质。
宋人严羽评价的两位唐代诗人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宋人严羽评价的两位唐代诗人,这两位诗人在唐代诗坛那可是相当有名气的哟!一、严羽其人严羽呢,是南宋的一位诗论家、诗人。
他的沧浪诗话可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里,严羽对诗歌的艺术特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很独到的见解。
他对唐代的很多诗人都有过评价,今天咱们重点说说其中两位。
二、杜甫1. 风格特点杜甫啊,那可是被誉为“诗圣”的大诗人。
他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说白了,就是他的诗感情深沉,往往蕴含着对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担忧。
比如说他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里,前两联描绘出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后两联则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那感情,就像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2. 严羽评价严羽对杜甫那是相当推崇的。
他认为杜甫的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在诗歌的格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杜甫的诗就像是一座巍峨的山峰,让后人难以逾越。
他的诗不仅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李白1. 风格特点再来说说李白,他可是被誉为“诗仙”的传奇人物。
李白的诗风格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想象力那叫一个丰富,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能飞到九霄云外。
比如说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把瀑布描绘得多么壮观啊,那气势,仿佛要冲破云霄。
他的诗常常抒发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2. 严羽评价严羽也对李白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觉得李白的诗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那种豪放不羁的风格让人赞叹不已。
李白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诗坛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对了,同学们,杜甫和李白的诗风格虽然不同,但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的诗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沉重和社会的现实,而李白的诗则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自由的放飞。
严羽《沧浪诗话》一、严羽的生平严羽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字仪卿,一字丹邱,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
生卒年未详,约活动于宋宁宗(公元1195—1224)、理宗(1225—1264)统治期间。
他一生未曾应举入仕,长年隐居乡里,养成了清高自许、不喜随俗的性格。
在他生活的后期,有过两次较长时间的出游。
两次出游中间,在家乡结识了老诗人戴复古,成为忘年之交,有过一段朋辈三五相聚一起诗酒酬唱、切磋学艺的快活日子,传为诗坛佳话。
其他行踪,则难以考定。
所作诗篇,留存下来的共一百四十六首,另词二首,编为《沧浪先生吟卷》二卷行世,有明清多种刻本,以近人张钧衡辑刊的《适园丛书》本收录较为齐备。
二、《沧浪诗话》严羽的诗歌理论,集中在他所撰写的《沧浪诗话》里。
他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以“以禅喻诗”而闻名,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的诗学思想,涉及到诗歌美学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曾对元明清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乃至绘画等艺术理论批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沧浪诗话》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诗辨”是全书的理论核心,系统展现了严羽诗论的基本观点;“诗体”讲述历代诗歌体制、流派;“诗法”谈诗歌创作技巧和注意事项;“诗评”评论历代诗人诗作与风格,也涉及一些诗论内容;“考证”是对诗人行迹或作品的考证与辨析。
五大部兼顾到了诗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相辅相成,节否紧凑,故其体系性在宋代诸多诗话中是最为完善的。
此外书尾还附有《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一文,对《沧浪诗话》的主旨作了扼要的说明和补充,一般视为作者自序。
1.“别材”、“别趣”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歎之音,有所歉焉。
”——《诗辨之五》所謂“別材”,是從創作主體上講的,而這種詩人的特別才能主要地便體現在“妙悟”上,因而,他以韓愈、孟浩然相較以說明妙悟不同于學力,事實上便是“詩有別材,非關書也”的一個注腳。
所謂“別趣”,是就詩歌的審美特徵而講的,這種特別的“趣”便是“興趣”,便是“尚意興而理在其中”、“興致”,而不是有些宋詩裏充斥著的道理、性理。
首先,“别材、别趣”强调的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色的艺术规律。
在诗歌创作上,严羽反对过分依赖书本、才学,反对一味说理,这是针对宋代“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在当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这是对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思想的发展。
在此,严羽强调诗要有“别材、别趣”。
对二者的解释后人侧重点在“别材”上,最为流行的两种解释,一是把“别材”看作是诗人具有的特殊才能。
由此可追溯到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强调作家的修养基础;同样借鉴了曹丕的“文气”说;第二种解释是把“别材”看作诗作的特殊题材。
学者认为“别材”说是从刘勰“风骨”说的“骨”发展而来,指诗的题材个性。
“别趣”则是从“风”发展而来,指作品的风情,“趣”指作品的思想倾向。
严羽的“别趣”就是强调诗的思想个性。
“别材”是为了实现诗的“别趣”的效果,指诗歌的题材应该符合作者的原意。
对“别趣”的解释一般是附带性的,有的把它等同于“兴趣”,即作品中具有的情景交融,含蓄不尽,言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征;或把它解释为诗歌具有的特别的情趣、趣味;也把它解释为一种形象思维模式。
不管学者对它的解释有多大的出入,也都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释而得出的结果,都有合理的成分。
兴趣说嚴羽把詩歌藝術特點歸納為“興趣”二字,他最佩服的盛唐詩人之所以不可及,就在於他們“惟在興趣”。
所以詩歌就有含蓄深遠、韻味無窮的意境。
“兴趣”说出自《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性情者。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嚴羽《滄浪詩話》中有三種提法:一是興趣,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二是興致,說“近代諸公”“多務使事,不問興致”;三是意興,說“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
他提出的“興趣”,則是創作主體即詩人“妙悟”的物件和結果,指詩人直覺到的那種詩美的本體、詩境的實相。
嚴羽推重“盛唐氣象”,便是緣于盛唐詩歌具備這一審美特徵:“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嚴羽在《滄浪詩話》裏還講到“興致”、“意興”,它們在本質上與“興趣”是一樣的。
“興趣”是“興”在古典詩論裏的一種發展,它與鐘嶸所說的“滋味”(《詩品序》)、司空圖所說的“韻味”有著直接的繼承關係,都概括出詩歌藝術的感性直觀的特點及其所引起的豐富雋永的審美趣味。
宋詩與唐詩相比,所缺乏的也恰恰正是這種審美特徵。
“兴趣”说的思想来源:1.《毛诗序》的影响。
在严羽看来,“兴趣”是思想和情感的统一。
他在论述诗歌的本质时提出了“诗者,吟咏性情也”,即诗歌的内容应该是表情达意。
情既是带有深厚的感情色彩,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虽说严羽诗歌的特征并未摆脱前人在诗歌本质上所提出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传统。
因为《毛诗序》中已提出:“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讽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在这里《毛诗序》企图将“吟咏情性”纳入“止乎礼义”儒家诗教的框架,但严羽把“吟咏情性”提升到诗歌艺术基本特点的高度。
2.陆机“诗缘情”的影响。
“温柔敦厚”“诗教”“诗言志”的文艺理论一直是我国古代文艺批评史的主导地位,陆机“缘情而绮靡”的主张突破了旧有诗歌功用藩篱,拓展诗歌表达空间。
所以,严羽把教人读诗的起点定为《楚辞》而非《诗经》(“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本”《沧浪诗话·诗辨》)。
3.刘勰的“风骨”说的影响。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论述了风与骨的关系,强调文辞浑然一体的状态。
严羽借鉴此说法,在《诗辩》中提出:“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的学说,在严羽看来,“兴趣”应该是浑然一体整体美感。
4.钟嵘的“滋味”说的影响。
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同样,严羽认为诗歌唯有“兴趣”才能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同时,严羽强调的“兴趣”还应该有一种不落痕迹的自然之美。
他在《诗辨》中提到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就是要求诗歌创作做到“自然”,不落痕迹,看不出人工打造的自然之美。
这一理论主张同样借鉴了钟嵘反对永明声律派理论,提倡“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的思想。
5.殷璠的“兴象、意境”论的借鉴。
“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来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它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
他论陶翰诗时说:“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又论孟浩然诗云:“无论兴象,兼复故实。
”为实现“兴象”效果,殷璠落实到风骨,强调“兴象”超远的作品应具有“神来,气来、情来”之妙。
而“兴象”的超妙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础。
注重“兴象”的描绘,正是为了使诗歌审美意象构成一种男人寻味、含蓄不尽的境界。
严羽正是在此基础上,认为“兴趣”是一种含蓄之美。
诗歌以“吟咏性情”为本质,较为抽象,要传情达意就必须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实现。
严羽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来强调艺术形象要做到含蓄,不留迹象。
严羽在《诗辨》中关于诗的“五法、九品”的论述更是对“神来,气来、情来”之妙的一种借鉴和发展。
6.王昌龄的“诗境”论的借鉴。
王昌龄在《诗格》提出了“三境、三格”说,借鉴于此,严羽认为诗歌应是抒情的,要有真实感受,通过一唱三叹的吟咏方式抒写来,做到景象优美,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而韵味隽永,从而实现“含蓄不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或意境。
同样,严羽还借鉴了中唐以皎然、刘禹锡为代表的诗歌意境理论的思想。
7.司空图的“韵味、四外”说的借鉴。
司空图作为晚唐重要的文论家,提出了“韵外之至、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思与境偕”等著名的诗歌美学范畴,对唐以后诗歌理论批评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不仅仅“兴趣”说借鉴于此,严羽《沧浪诗话》理论建构的许多思想都来源于司空图的上述诗论观。
尤其是上述所列举的唐朝文论家,严羽在此基础上结合汉魏、盛唐的创作实践,充分而深入地进行论证,为此说正名,这无疑成为严羽诗学理论的点睛之笔,它同时也成为严羽诗学理论极具个性、卓尔不群的标记。
二、“妙悟”说“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
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沧浪诗话·诗辨》严羽在认识到禅道与诗道相似的基础上,提出了“妙悟”说,这是《沧浪诗话》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学理论之一。
“妙悟”一词出自佛教典籍,最早见于东晋释僧肇撰写的《涅槃无名论》:“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
“即真”就是对本质的认识,即在修行过程中,为了达到对佛经的觉悟,就要“妙悟”。
这种“悟”是不可言传,只能用心体会。
而严羽认为“诗者,吟咏性情也”,强调对人的内在情性的领悟。
因此诗歌的艺术奥秘也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只能对其进行超越性的领悟。
于是,严羽在“以禅喻诗”的基础上提出了“妙悟”说。
“妙悟”说是严羽美学理论中突出审美主体性、弘扬自我性灵的最具独创性的命题。
这是宋代禅宗美学在诗歌理论中结下的硕果。
“妙悟”说主要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上弥漫的一股“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恶劣风气,特别是针对江西诗派的雕琢剿窃与四灵、江湖诗派的步趋晚唐的陋习有感而发的理论主张。
基于严羽“妙悟”说的以上两点主张,我们可以得出“妙悟”说的两大思想来源。
即中国“禅宗”思想和传统诗学中的“形象思维”理论。
对“禅宗”思想借鉴:禅宗对严羽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他诗论重要的思想来源。
禅宗的妙悟,其特点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