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56.81 KB
- 文档页数:4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对于诗体的分类也有很多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进行详细的阐述。
严羽对于诗歌体裁的分类主要分为四种,包括骈文体、绝句体、律诗体和词体。
骈文体是指由两首或多首对仗的绝句组成的诗体形式,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绝句体是指由四句构成的诗体形式,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律诗体是指规定了音律和韵律的诗体形式,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词体是一种以曲调为基础的诗体形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还提及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诗体形式,如七绝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九言律诗等。
七绝体是指由四句组成的七言诗体形式,如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天寒色连江树,青枫叶下长亭路”。
五言律诗是指由八句组成的五言诗体形式,并且按照特定的音律和韵律进行构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七言律诗是指由八句组成的七言诗体形式,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九言律诗是指由八句组成的九言诗体形式,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主要包括骈文体、绝句体、律诗体和词体。
还有七绝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九言律诗等特殊的诗体形式。
这些分类对于理解和鉴赏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对于诗歌的创作与评价有着广泛的影响。
该书主要以诗歌体裁作为分类,下面将对《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进行详细阐述。
《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可以从韵脚的角度进行划分。
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主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其中又有律诗、绝句、曲子诗等多种具体形式。
古体诗是指古代虽有韵律,但不受严格规定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音韵和意蕴的较大自由度。
《沧浪诗话》中对古体诗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律诗上,将律诗分为七言律和五言律两种。
七言律即指七言诗,在诗的韵脚上要求每句符合"仄起平和仄平平平仄平"的韵脚要求。
五言律即指五言诗,其韵脚要求为"仄起平仄平"。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于古体诗的评价主要关注于节律、平仄、声韵等方面,旨在探索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近体诗是指自唐代以来,经过五代十国、北宋、南宋等历史阶段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更加规范的诗歌形式。
近体诗对于韵脚的要求更加严格,有固定的字数和韵脚模式。
《沧浪诗话》中关于近体诗的分类主要有绝句、五绝、七绝、律诗等几种形式。
绝句是大约为四句的诗歌,没有规定的字数要求,但通常用五言或七言为主。
五绝是五言绝句,主要限定在四句之内,并有规定的平仄、韵脚要求。
七绝是七言绝句,也是将诗的字数限定在四句之内,并有平仄、韵脚要求。
律诗则是较长的诗歌形式,通常以五言或七言为基础,要求有固定的抑扬格、韵脚要求。
除了韵脚之外,诗体分类还可以从题材和表现形式的角度进行划分。
《沧浪诗话》中还对花间体、山水田园体、咏物诗、宫体诗等不同题材的诗歌有着详尽的讨论。
花间体即以花卉为主题的诗歌形式,侧重于鲜明、细致的描绘花卉的美感和情感;山水田园体则是以山水田园为题材的诗歌形式,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表达情感;咏物诗则是对于一种物件进行深入描绘的诗歌形式,通过对物体细节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宫体诗是指古代女子所作的宫廷诗歌,形式上严谨,内容上主要以表达妇人之情为主。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宋代是一个文学的繁华时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诗话家。
在这个时代,严羽的《沧浪诗话》(The Poetry of the River)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并被认为是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本文将就《沧浪诗话》为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以及严羽在诗话中体现的主题和思想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论述和探讨。
一是严羽的《沧浪诗话》成为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严羽将每首诗话的内容和风格细致地展示,以此来揭示宋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变化,如第三章的弦曲,以及第六章的庆生等。
他的作品受到宋代文学界的普遍赞誉,《沧浪诗话》被认为是宋代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二是严羽在诗话中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理念,揭示出宋代文化中崇尚古典文化和尊重自然的思想主张,如轻重荣辱的礼教,尊重古典的传统思想和道德标准,以及要求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同时,严羽在诗话中通过新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元素,如第三章的弦曲,第九章的洞庭湖,第十八章的哥舒等,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凝练性和情感张力。
三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使用的文体。
《沧浪诗话》使用了古典抒情诗体,结合了宋代文学中的“言情”,如第十二章的“阳关三叠”,第十五章的“鹊桥仙”等等,以及严羽的辞藻。
严羽的诗句沉着、清新,由于精致的表达,使人们感受到宋代文化的高雅之美,和抒情的内心世界。
四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理论认识。
严羽在诗话中认为,诗是一种伟大的艺术,不仅能表达荣辱苦乐,而且还能表达文学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具有更深层次的内容。
同时,严羽认为诗也是一种修养,能够帮助人们实践道德准则,以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
《沧浪诗话》是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严羽在这部著作中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理念,以及用了新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元素,而且还有严羽在诗话中的理论认识,这些内容都使《沧浪诗话》成为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是元代文学家,他所著的《沧浪诗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史上最重要的名著之一。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评论,对诗歌的各种体裁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着重探讨严羽对诗歌的体裁分类,以及《沧浪诗话》对于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研究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于诗歌体裁的分类。
在他的分类体系中,严羽将诗歌分为了四大类:古体诗、律体诗、绮体诗和词。
古体诗是指古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律体诗则是指律诗、律绝句和绝句,绮体诗则是指繁体诗或称肯定体诗。
最后一类词则是指词牌体诗。
在这四大类诗体中,古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包括了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它是指每句诗都由五个字组成的诗歌形式。
而七言诗则是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相比于五言诗,七言诗更显庄重和沉稳。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古体诗的结构、韵律、用词、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丰富了后人对于古体诗的认识,成为中国古代古体诗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律体诗是另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律体诗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律诗、律绝句和绝句都是律体诗的具体形式,它们在结构和格律上都有严格的要求,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严羽的《沧浪诗话》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律体诗的鉴赏和研究资料,对于中国古代律体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绮体诗是较为独特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绮体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于绮体诗的研究和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一类词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一种由音乐伴奏的诗歌,它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抒发诗人的心情。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词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于词的研究与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沧浪诗话》中对于诗歌的体裁分类和研究都相当细致和全面,严羽的研究成果为后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1. 引言1.1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对诗歌的分类也是其独特之处。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汉代、唐代和宋代的诗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展现了他对不同时期诗歌特点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分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在汉代诗歌的分类中,严羽主要将其分为四类:宫廷诗、官吏诗、田园诗和家风诗。
他认为汉代诗人的创作主题多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繁荣。
而对唐代诗歌的分类中,严羽则将其分为五类:宫廷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客愁诗和诗谏诗,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对宋代诗歌的分类中,严羽则将其分为宫廷诗、官吏诗、山水诗、闺怨诗和客愁诗,强调了宋代诗歌的政治和社会性质。
严羽的《沧浪诗话》在诗体分类方面对后世的诗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经典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者对严羽的诗体分类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其划分不够全面和细致。
不可否认的是,《沧浪诗话》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论探讨和分类方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正文2.1 严羽对汉代诗歌的分类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汉代诗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包括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等几种形式。
他认为汉代五言律诗在形式上更受儒家经典的影响,内容上多表现忠孝节义之情;五言绝句则多取材于宫廷生活或民间风情,形式严谨、内容热烈;七言绝句多用于写景抒怀,表现出汉代文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抒情情感;五言古诗主要以叙事为主,语言简练而生动;七言古诗则多表现出宏大的空间感和深远的意境。
严羽对于汉代诗歌的分类是基于形式和内容的综合考量,既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学,又重视诗歌所表现出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感。
这种分类方法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关于汉代诗歌的重要参考,对于研究和理解汉代诗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2 严羽对汉代诗歌的评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汉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类和评论。
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系统较为完备的诗歌理论著作。
它的基本观点表现在诗歌的创作过程和好诗的评判标准两大方面。
前者囊括了“以禅喻诗”、“识诗”、“妙悟”和“别材”部分,后者则从“吟咏性情”、“兴趣”、“气象”和“入神”等角度展开深度探讨和创新性阐述。
厘清这些问题,对我们正确认识《沧浪诗话》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AbstractCang Lang's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of Yan Yu is a poetry theory which is a more complete system . The basic idea mainly in two aspects including procedures of Poem Composition and judgment standard of Good Verse . The former includes "Analyzing Poetics Metaphorically with Zen ", "approach to poetry " ,Enlightenment Theory "and "Distinct Material ", the latter analyzed and elaborates on "Expression feeling ", "Aesthetic Delight " ,"Theories of Aesthetic Spirit " and "Going into Sanctitude ". To clarify these issues, for our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ang Lang's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ics Criticism, have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Keywords:Yan Yu(严羽);Cang Lang's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沧浪诗话);Poetic theory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目录 (3)绪论 (4)1 《沧浪诗话》诗歌理论产生背景 (4)1.1 宋诗演变过程中,流派迭出 (4)1.2 个人生平波折,不与时俯仰 (5)1.3 诗歌理论的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6)2 诗歌的创作过程——源于内心的“水到渠成” (6)2.1 以禅喻诗 (6)2.2 “识”诗 (7)2.3 “妙悟” (8)2.4 “别材” (9)3 好诗的评判标准——“情至意尽”的合一 (10)3.1 “吟咏情性” (10)3.2 “兴趣” (11)3.3 “气象” (11)3.4 “入神” (12)4 《沧浪诗话》诗歌理论影响 (13)4.1 严羽诗学为后世所接受和研究 (13)4.2 影响总括 (14)5 结语 (14)注释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绪论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关于诗歌的理论批评著作。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沧浪诗话》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破,攻三百年诗病;一是立,提出诗的宗旨、诗的作法等,这一点是作者的主要贡献。
全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其核心在《诗辩》,它包含了严羽的诗歌理论“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答吴景仙书》),而其余部分则基本上是他对其诗歌理论的具体运用。
严羽主要通过他的“妙悟说”和“兴趣说”,展开了他对诗歌刨作中的作者和作品两大部分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他的诗歌理论。
一《沧浪诗话》开篇以论诗如论禅而引出其“妙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诗辩》之四)此段话之核心,在于指出诗歌之道在于“妙悟”,严羽的“悟”是一种自然的审美直觉思维,而“妙悟”就是这一心理活动的最佳状态。
严羽认为诗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悟”,它与个人学历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可以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但要是没有“悟”,他永远也当不了一个诗人。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当一个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他要摆脱现实世界的形象束缚,摆脱抽象思维的羁绊,来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情感切入对象,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在瞬间融合为一体,直接去体悟、把握对象,从而洞见世界、人生的意义。
因为这种创作主体感情的表达很难以用日常的言语来进行表达,所以严羽借用了禅家语言“妙悟”来笼统概述之。
但是“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思维,虽然可能是人所共有的,但要进入“妙悟”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蹴而就的,所以严羽在讲了“妙悟”之后,紧接着讲“学诗者以识为主”(《诗辩》之一),强调“识”对学诗者的重要性。
“识”也就是审美鉴赏能力,即辨别诗歌高下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反复对前人佳作进行吟诵,那么就能通过“识”的途径来达到“悟”甚至“妙悟”的境界。
可以看出,严羽的妙悟说、别材说和以识为主说,实质上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即以妙悟为核心,系统展开对诗歌创作主体审美直觉思维活动的分析,揭示出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差异——“悟”与“别材”;主体创作高潮中思维活动的特质——“妙悟”;主体可能达到妙悟的途径——“识”,从而构成了他的诗歌创作主体论。
论《沧浪诗话》的“兴趣说”内容摘要:严羽以“兴趣”作为诗歌的最上乘境界,认为盛唐诗歌的创作实践具体表现了这种艺术美的理想境界,因此提出学诗当“以盛唐为法”。
严羽又以“悟”为诗歌的“当行”、“本色”,指出诗歌创作与禅宗的悟道有相似之处,诗道亦在妙悟。
在《沧浪诗话》一书中,严羽以“兴趣”为统摄与灵魂,将其“妙悟”、“以盛唐为法”的诗学理念巧妙地统合建构在一起,为学诗者指出了一条通向诗国的大道。
关键词:严羽;兴趣;妙悟;以盛唐为法严羽《沧浪诗话》从审美角度出发,针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弊,标举出一种诗美境界,他称之为“兴趣”。
严羽用“兴趣”概括盛唐诗的风格特色,实为一种创见。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唐诗代表了古代诗歌的最高典范。
针对宋人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弊病,严羽提出诗歌要“以盛唐为法”,标举“盛唐气象”。
他说:“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这里的“意兴”其实就是“兴趣”。
诗有“兴趣”就是要它传达出一种生发于而又超越于语言文字的美,无工可见,无迹可求,却又韵味无穷,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
一“兴趣”内涵之释义在中国传统诗论中,以“兴”论诗,以“趣”论诗时有所见,但将“兴”、“趣”粘合在一起,却是严羽的独创。
朱自清先生说:“兴趣的兴是比兴的兴的引申义,都是托事于物,不过所托的一个是教化,一个是情趣罢了。
”这一表述不仅确切地勾勒出兴义的演化轨迹,而且明示了“兴趣”的“兴”是从诗歌艺术特征方面而言的,与钟嵘所言“兴”之涵义基本一致。
“‘趣’应该就是‘味’的意思。
”合而观之“兴趣”可以说是情兴与趣味的结合体,特指那种揉合了诗人主观情趣的深永不尽的诗性韵味。
在言“兴趣”之前,严羽首先说了一句“诗者,吟咏情性也”,这句话我们尤其不能忽略,一些学者也多注意到两者的相关性,并以此入手,分析其与兴趣的内在联系。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在严羽的作品《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贯穿于整个作品中。
而对于“以禅喻诗”,自古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出现“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和“以禅喻诗”的内涵,然后从“以禅喻诗”“入神”“参”“识”以及“妙悟”“兴趣”等多个角度解析《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最后阐述《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文学价值。
诗话萌生、发展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其繁荣时期,其中由严羽所创作的《沧浪诗话》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特色对后世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然而《沧浪诗话》的这一特色同样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大家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始终没有统一。
赞同者既肯定“以禅喻诗”这一手法的精妙,也肯定其对后世诗学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反对者则对“以禅喻诗”之“喻”字的恰当性提出了质疑。
这种争议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今学术界对“以禅喻诗”这一特色同样也是争论不休。
一、发生“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1.外部原因东汉时期,佛教思想才刚刚传至中国,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佛教思想的发展受了非常大制约。
后来由于玄学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佛教思想才以求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时已经开始盛行。
佛教思想的盛行对当时文人的思想、犯罪行为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比较小的影响,而受到佛教思想影响所产生的宫体诗、玄言诗、禅林诗以及山水诗等也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及至后来北宋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诗话,在各种轻易或是间接因素的影响下,禅学也逐渐带入至诗话中来。
同时,禅悦风气的流行以及当时的文化整合思潮也推动了禅学在诗话中的扩散,构成了“以禅喻诗”的特色。
2.内部原因胡晓明指出“以禅喻诗”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第一,在不能驳斥感性经验的前提下,禅宗思想给诗话增添了超越性和距实性,境界更加高远;第二,诗话从“物”至“境”的提高与禅宗思想异曲同工,有著思想上的关联;第三,诗话在语言精简方面的经验和禅宗对语言的认知就是相连的。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七世纪初)是中国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沧浪诗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的第一部,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学的奠基之作。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于诗歌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下面将对《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进行分析。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先对诗体进行了宏观的区分,将诗分为五体,即绝句、律诗、雅颂、吟咏和辞章。
继而对每一种诗体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的解释。
绝句是唐代最为流行的一种诗体,它由四句构成,在《沧浪诗话》中被称为“小雅”。
严羽指出,绝句应以意义高远,词藻优美为特点。
他进一步对绝句进行了分为琅琊体、徐陵体和太原体等几个流派的区分。
律诗是另一种常见的诗体,它是在声律上进行了限定的诗歌形式。
严羽认为律诗应以音韵谐和为标志,注重字句平仄的搭配。
他在《沧浪诗话》中还对律诗的格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七言律、五言律、六言律等。
雅颂属于辞章体的一种,是用来歌颂崇高的事物的一种诗体。
严羽认为雅颂应以文辞雄丽,意义庄重为特点。
他对《诗经》中的雅颂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对雅颂诗的评价标准。
吟咏是一种描述感受或景物的诗体,它更注重情感表达。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吟咏分为山水吟、花草吟、古文吟和俗文吟四个类别。
对于吟咏的要求,严羽主张以描绘清新悠远的山水以及展现感受为核心,同时注重节奏和韵律。
辞章是古代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它是细致入微的辞章结构的典范。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辞章分为抒情辞章、笔意辞章和议论辞章三个类别,对于每种辞章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通过对《沧浪诗话》中诗体分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严羽对于不同诗体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对于每种诗体的分类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评价。
严羽的诗体分类体系在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由南宋文学家严羽所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主要涉及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宝库。
在书中,严羽对各种诗体进行了分类与评价,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方法。
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他对诗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类,主要包括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等不同的诗体。
其中五言和七言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两种体裁,而律诗和绝句则在宋代文学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分别对这几种诗体进行介绍和分类。
一、五言诗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由于其结构简洁、韵脚清晰,使得它在古代诗歌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沧浪诗话》中,严羽对五言诗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主要包括“太昊体”、“商颂体”、“楚辞体”、“乐府体”、“骈体”等。
“太昊体”是一种充满豪放和壮丽气势的五言诗体,通常用来歌颂天地间的自然景观和宇宙万物。
而“商颂体”则是一种比较严谨和庄重的五言诗体,多用于歌颂古代帝王和英雄人物。
而“楚辞体”是一种充满离别伤感和幽怨情怀的五言诗体,多用于抒发个人的离愁别绪和感伤情感。
而“乐府体”则是一种简约明快、通俗易懂的五言诗体,多用于歌颂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民间风情。
而“骈体”则是一种音节韵律较为丰富、结构多样的五言诗体,多用于写作富丽堂皇、豪华奢侈的场景和情节。
二、七言诗“六义体”是一种充满豪放和奔放气势的七言诗体,多用于歌颂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激荡澎湃的历史事件。
而“婉约体”则是一种比较柔婉和婉约的七言诗体,多用于抒发幽怨伤感的情感和瑰丽多姿的风景。
而“乐府体”和“骈体”在七言诗中的应用与五言诗类似,不再赘述。
三、律诗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要求诗人在严格的音律和格律要求下进行创作,通常包括有关平仄、押韵、对仗等要素。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律诗进行了单独的论述,并详细分为了五言律和七言律两类。
律诗的音律要求分为仄平、仄中平、中平、平仄、平仄仄平五种,而格律要求则分为七绝、绝句、长短句等多种。
试论严羽《沧浪诗话·诗辩》的主要思想理论【摘要】:作者身在宋朝,却极力推崇前朝的诗歌而贬低本朝的诗人作品,在我看来,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的“常人贵远疏亲,向声背实,又暗于自见,谓己为贤”这句话评价他可算是合理。
【关键词】:妙悟、兴趣、别材、别趣。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关于诗歌理论批评著作,约成书南宋理宗绍定,淳化年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全诗分为:《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其中第一册《诗辩》用以禅寓诗的方法总论诗歌艺术特征,提出了为全书核心理论纲领的“兴趣说”和“妙悟说”。
本文则通过结合唐宋诗歌中的某些具体作品来浅论严羽《沧浪诗话·诗辩》的主要思想理论。
一、学诗方面。
严羽在《诗辩》中提出学诗要以识见为主,取法要高,认为学盛唐以前的诗是学诗的正路,指出具体的做法是多咏读作品,蕴涵于胸,自然领悟。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以下简称《诗辩》)中写道:“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总体地说,严羽对魏晋、盛唐诗歌地位的评价还是相当准确的。
“魏晋风骨”以及“盛唐气象”都是古代诗歌发展的两个高峰。
但是这两个高峰的出现都是有着其社会背景的。
魏晋时期的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许多诗人年少时过着安稳的生活,而后因频繁的战争致使他们生活颠沛流离,他们年少时体会过安定生活的乐趣,所以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平定战乱,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因而他们的诗歌慷慨激昂,关注现实,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曹植《白马篇》中的游侠形象。
而盛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交通便利,对外关系密切,士人阶层崛起,人民安居乐业,唐人的风格面貌是积极向上的,所以盛唐诗歌风格多样,笔力雄健,气势豪迈且贴近生活实际,如李白的《将进酒》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浅谈严羽《沧浪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全书共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章,合为一卷。
《诗辨》是全书的总纲,是严羽对诗歌的基本见解与理论。
《诗体》记述历代诗体,并按体裁、时代和风气对诗体作出分类;《诗法》研究诗歌的写作方法,《诗评》评论历代诗人诗作,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基本观点。
《考证》对一些诗篇的文字、篇章、写作年代和撰人进行考辨,比较琐碎,偶尔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思想。
五个部分互有联系,合成一部体系严整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诗话发展史上是空前的,正由于此,它受到世人的普遍重视。
其中《诗辨》最为重要,《诗评》、《诗法》和《诗证》亦多有可取之处。
全书主旨是为了反对宋代存在的违背艺术规律的诗风,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强调诗与议论、说理文字的区别,即诗不同于理性思维的审美特征。
作者对此书甚为自负,认为是“自家实证实悟”之作,“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诗辨》一门是全书总纲, 鲜明地提出了论诗宗旨,大要在一“识"字.因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以“学诗者以识为主”。
“识”的内涵,即是当时人常用的“禅”、“悟”.由有识而得妙悟,又有妙悟而通于禅道。
具体说来,便是以汉魏盛唐为第一义的效法对象,加以深刻透彻的领悟,才能达到“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艺术境界。
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严羽论诗的基本方法是借禅理以喻诗、说诗。
《沧浪诗话》论诗,是针对宋诗的流弊而发的.它把宋诗的演时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沿袭唐人,至苏轼、黄庭坚“始自出已意”,变革唐风,南宋中叶以后又转向晚唐学习。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
论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
《沧浪诗话》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破,攻三百年诗病;一是立,提出诗的宗旨、诗的作法等,这一点是作者的主要贡献。
全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其核心在《诗辩》,它包含了严羽的诗歌理论“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答吴景仙书》),而其余部分则基本上是他对其诗歌理论的具体运用。
严羽主要通过他的“妙悟说”和“兴趣说”,展开了他对诗歌刨作中的作者和作品两大部分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他的诗歌理论。
一
《沧浪诗话》开篇以论诗如论禅而引出其“妙悟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诗辩》之四)
此段话之核心,在于指出诗歌之道在于“妙悟”,严羽的“悟”是一种自然的审美直觉思维,而“妙悟”就是这一心理活动的最佳状态。
严羽认为诗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悟”,它与个人学历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可以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但要是没有“悟”,他永远也当不了一个诗人。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当一个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他要摆脱现实世界的形象束缚,摆脱抽象思维的羁绊,来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情感切入对象,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在瞬间融合为一体,直接去体悟、把握对象,从而洞见世界、人生的意义。
因为这种创作主体感情的表达很难以用日常的言语来进行表达,所以严羽借用了禅家语言“妙悟”来笼统概述之。
但是“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思维,虽然可能是人所共有的,但要进入“妙悟”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蹴而就的,所以严羽在讲了“妙悟”之后,紧接着讲“学诗者以识为主”(《诗辩》之一),强调“识”对学诗者的重要性。
“识”也就是审美鉴赏能力,即辨别诗歌高下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反复对前人佳作进行吟诵,那么就能通过“识”的途径来达到“悟”甚至“妙悟”的境界。
可以看出,严羽的妙悟说、别材说和以识为主说,实质上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即以妙悟为核心,系统展开对诗歌创作主体审美直觉思维活动的分析,揭示出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差异——“悟”与“别材”;主体创作高潮中思维活动的特质——“妙悟”;主体可能达到妙悟的途径——“识”,从而构成了他的诗歌创作主体论。
二
在完成了对诗歌创作主体的分析后,严羽随即转入对诗歌本身的分析。
严羽在《诗品》中还明确提出了他品评诗歌的标准——“入神”。
严羽是从“入神”这一概念切入对诗歌自身的分析的。
“诗者,吟咏情性也。
”吟咏情性的极至是“入神”,“入神”的核心内涵是兴趣、气象,即所谓“兴趣说”。
因而,“兴趣说”是直接源于严羽对诗歌本体特征的认识的,并且成了严羽诗歌作品理论的核心内容。
严羽的“兴趣说”实际上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吟咏”,二是“性情”。
“吟咏”作为严羽的理解就是“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诗辩》之五),即既不能是逻辑推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上,严羽在此是从语言的角度抓住了诗之为诗的一个特征。
诗要表达一种超乎平常的意境,靠平常的语言是不行的,但现成的又没有一套可以借用的语言,限于当时的条件,严羽不能全面地对诗的语言特质进行分析、表达,所以后来才会产生诸多争议。
由此可见,严羽是以“兴趣说”为核心来展开他的诗歌作品理论的。
“吟咏”、“情性”则分别从语言和诗的本体构成提出了对诗歌作品的具体要求,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入神”,也就有了“别趣”。
而整个“兴趣说”,则是植根于他对诗的本体的看法——“诗者,吟咏情性也”,所以,他的兴趣说,别趣说等等,也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
通过前面对严羽关于诗歌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两方面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严羽的诗歌理论是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比较完整的体系。
从创作主体方面看,他以“妙悟说”为核心,对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创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特质等都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从作品方面看,他以“兴趣说”为核心,对诗的本体构成,诗的语言特质,诗的品评标准,作了提纲挛领的揭示。
而这两个方面的逻辑连接点,则是他关于诗的本体的看法。
吟咏性情,是主体的活动,故必然涉及对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创作过程中思维特质的分析。
主体吟咏情性的结果是诗,故必然涉及作品的本体构成、语言特质、品评标准,因此,“妙悟说”“兴趣说”都源出于“诗者,吟咏情性也。
”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如是,《诗辩》也就完成了严羽的诗歌理论。
严羽的诗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盛唐为法”的口号为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提供了理论依据。
“吟咏情性”的命题对公安派、竟陵派的“独抒性灵”深有影响。
“唯在兴趣”、“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迹可求”等理论主张明显地影响了王士祯的“神韵说”。
此外,像王夫之、叶燮、王国维诸人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吸收了严羽的诗歌理论。
在这一方面,严羽和《沧浪诗话》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