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与遥感制图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与遥感制图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与遥感制图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与遥感制图实习报告

测绘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题目峨眉山黄湾乡地理认识

一、实习地点:峨眉山黄湾乡

二、实习时间:2014年11月20日

三、实习天气:阴雨

四、实习目的:

通过此次在峨眉山黄湾乡的地理综合实习,对黄湾乡阶地有初步的认识,对阶地的类型、形成及价值有一定的了解。在河流上下游不同地理位置观察河流中滚石,了解其成因等等。

五、自然地理实习内容:

在此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观察中,我们组的同学在峨眉山黄湾乡观察了阶地,我们了解到阶地是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或期后变化使河水量增加,水中泥沙减少引起河床大幅度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位成为阶地。河流如果发生多次侵蚀下切就有可能产生多级阶地。阶地表面平坦,通长向河流下游方向倾斜,与新河床有明显的陡坎。

由于我们处于北半球,河流南岸侵蚀严重。阶地形成的河漫滩通常被开垦成农业用地,栽种蔬菜等作物,河漫滩土壤肥沃,土壤含水量适中,适宜栽种。

黄湾地区位于峨眉山山区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适于植被生长。茂盛的植被较有利与空气的净化和湿润。黄湾为峨眉河出山口处,地质上属第四纪沉积,时间约为至今250万年内。

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

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的特点是其沉积物二元结构显明,下部由较粗大的河床冲积物(主要为粗砂和砾石)组成,上部由洪水泛滥时沉积的较细的河漫滩堆积物(主要是细砂和粘土)组成。一般较低的河漫滩可被常年洪水淹没,较高的河漫滩只在特大洪水时才被淹没。

峨眉河流经山地地区,因此河漫滩不发育,宽度较小,但相对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漫滩高。根据河漫滩的分类,在观测河段的峨眉河河道为弯曲河道,其两侧河漫滩应属于河曲型河漫滩,较为典型的情况下,经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实际上由于峨眉河是山区河流,其自由摆动的空间极其有限,河漫滩宽度仅为7米左右。

实际观测地点在桥上,可以看到上游河心处多小沙洲和出露的石堆,水流较湍急,向下

游方向河道渐宽,流速减缓,显示出河流有山区流向平原地区的变化和过度。河漫滩上多有磨圆较好、大小不一的砾石分布,草本植物茂盛。实地对其二元沉积相进行观察发现,其二元结构不明显,以大的砾石为主,没有成层的细粒物质层。

河流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宽广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滩,河床只占小部分。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或气候变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减少;或海平面降低,都会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河流如果发生多次侵蚀下切,就可能产生多级阶地,阶地表面平坦,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向倾斜,与新河床间有很明显的陡坎。

峨眉山黄湾地区地层为第四纪沉积,峨眉河河流阶地是由第三纪末期由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产生新构造运动,使峨眉山区强烈抬升,导致河流下切形成。峨眉河河流阶地明显可见的有两级,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其实际存在的阶地为四至五级。

峨眉河河流一级阶地宽约200米,与河漫滩高差约3米,与二级阶地高差约5米。地势比较平坦,但居民少,受开发较少。靠近阶地与河漫滩之间的陡坎处,由于空气潮湿,水分充足,地面砾石间除了生长有苔藓类植物以外,还生长有一些表面湿滑的墨绿色肉质叶植物。

峨眉河河流二级阶地宽约150米,与三级阶地高差约为25米。地势平坦,居民分布较密,还分布有大片农作用地。受较长期的人工扶育,第二阶地土壤形成高生产力耕作土壤,种植有水稻、油菜、萝卜、橘子等作物。

本次实习实地辨识了河流地貌的相关特征,一方面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巩固并具体化,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但在本次实习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

六、遥感原理与方法实习内容

1、室内初步解译:

2.野外数据采样

3.解译步骤

1、通过软件打开遥感影像,线性2%拉伸,凸显地物特征

1、通过软件打开遥感影像,线性2%拉伸,凸显地物特征

2、根据确定的解译标志分别建立矢量图层,结合实际地物情况在图像上选取训练区域,然后全部转化为ROI感兴趣区并稍加修改注记保存。

3、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

4、可以看出杂点很多,而根据实地观察,各种地物的分布是有一定范围的,于是依次按照地物特性对其进行聚类处理。

4.解译结果图

七、测绘实习内容与过程

1.测区介绍

我们测量的是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图书馆后面的一个办公楼及其办公楼周边附属地物,包括公路,人工绿花,室外台阶,停车场,树,加固陡坎等等。

2.野外图根控制

以办公楼为中心,环绕一圈形成闭合的图跟导线,相邻图跟点之间保证通视。控制测量数据如下:

从上表中可看出累计误差在X,Y,Z方向上分别是0.043m,-0.028m,0.001m。

3、地形图的测绘

仪器设备:全站仪;

测量方法:首先布置好控制网,根据已知控制点坐标测出其它控制点的坐标,进行闭合差计算及调整;然后进行碎步测量,在控制点上架仪器,经过对中、整平,照准地物以确定方向。画出草图,标出各点点号,用全站仪测出各个地物点。

遇到的问题:第一天测量完成后检查数据时发现数据与实地不符,出入较大,经过讨论之后发现我们前两测站的坐标是直接输入的,就忽略了后视定向这个步骤,所以导致数据分布错位。解决方法:重新测量。

4、测绘成果

由于平时接触仪器的机会很少,刚开始进行测量大家对仪器的操作都不很熟练,经过组员自己的一番摸索和老师的讲解,逐渐掌握仪器的使用和仪器使用的方法。其中,图根导线是全组一起进行测量。

我们组是根据测站分配任务的,每个人测一到两个测站的数据。第一站由王泗凯负责测量,第二站由汤修卫测量,第三站由石艳军测量,第四站由张明华测量,第五站由李凤琳测量,最后一站由张明华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草图的绘制主要是李凤琳负责的,其他人轮流跑棱镜。大家在开始测量时对仪器的操作都不是很熟练,但是经过测量了部分数据后都能熟练的操作全站仪了,大家测量的误差也不是很大,基本在三个方向都是几毫米,在部分测站点是1厘米,最后累计误差在三个方向上分别是0.043m,-0.028m,0.001m。经过CASS成图软件处理后最后结果图如下:

八、总结与体会

这次野外测量综合实习我们用了四天时间,但是由于下雨,实际只用了一天半时间,其中第一天下午我们用来测量图根控制点,首先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测量区域及注意事项,随后我们去测量区域自行测量。我们组的测量区域是西南交大峨眉校区图书馆后面的一栋办公楼及其周边地形地物。当天剩下时间我们就进行图根点测量及其前两站碎步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便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我们在测量细节上有很多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导致我们第二天重新返工测量;对全站仪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在对中整平上花费了较多时间,不过经过我们的反复练习,我们还是能够熟练地操作全站仪了;在跑棱镜时不知道该怎么跑,跑哪些位置,开始跑的总是很乱,但是经过探索思考后还是能较好地跑棱镜了。第二天我们将办公楼及其周围的地物地貌测量完毕了,接下来我们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并用CASS软件绘制了办公楼周边的地形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为了能在考试中拿到一个好成绩,在理论知识上投入了绝大部分精力,而忽略了对实际操作的学习及对仪器的熟悉工作,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在实际测量中对仪器的使用显得手忙脚乱,由于没有掌握对中整平的技巧,我们测的数据一直存在较大的误差,经过不断实践才得以解决。这次实习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还让我们认识到了实践能力上的不足,让我们能够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次实习给了我们很好的弥补不足的机会,通过此次实习,我们组的组员都能熟练掌握了测量方法。此外,测量实习还让我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是无法完成实习的,必须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够大大加快测量进度。

为期半天的遥感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实地对野外的地物进行观察,并记录下相应的坐标数据。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下着小雨,并没有影响我们组的实习任务。组员之间相互协调,各自完成手中的工作,记录好坐标、拍照、记录地物等。同时细心听老师的讲解,并做好记录,为后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提供条件。我们组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不知道应该选取那点的坐标数据,以及对地物地貌做何分析,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问老师,问题慢慢的解决了。通过此次遥感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我们学会了

如何将遥感影像上的数据同实际的地物相联系起来,同时通过对地物地貌的实地观察,更加有利于我们对遥感图像的准确解译。当然,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和协调运用也将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进步。总之,这次的实习虽然辛苦,但我们仍然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实习。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学院:xxx专业:xxxxxx 班级:姓名:学号:xxxxx 指导老师:关英斌李海梅刘海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交通位置及经济自然概况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结束语 地质气候地貌土壤和植被 前言 一、实习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自然地理现象和成因复杂多变,课堂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人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是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坚实的野外调查基础之中,反过来又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地向自然地理学渗透,使自然地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仍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地理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才能丰富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理论。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我们领略到祖国的秀丽风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感。野外工作不同于校园生活,有时需要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早出晚归,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这有助 于培养我们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完成某项实习任务要靠全体同学有组织、有纪律的共同努力,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其组织纪律性。另外,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师生同吃、同住、同工作,这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为教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总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二、实习时间及安排 6月11日至7月6日。6月18日至22日观看由美国拍摄的《国家自然地理》录像,25日至29日进行野外,30日至7月6日写实习报告。三、实习地点 武安:西寺庄北洺河、柳家河硅镁采石厂、柳家河渡槽处(灌溉渠道)、北洺河上游。 涉县:一五零电厂、中原村槐树岭、弹音村北。昌乐县:古火山群 青岛:栈桥、汇泉广场、汇泉湾、五四广场、石老人浴场、黄岛金沙滩。四、实习任务 1.认识识别断层特征,认识岩层受力后的连续变形; 2.认识河流中游沉积物、阶地,会观察生物群落的演替、河滩植物、河流的地质作用。 3.识别断层的存在,认识分水岭、向斜构造以及丘陵,会观察接触带的特征。 4.认识变质岩,了解流域、水系及河流的地质作用,了解不同土壤上的植物分布状况,认识崩落及崩塌地貌。 5.观察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植物的群落结构。

华南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02 -05 华南师 2002 自然 1 概念 平推断层地面净辐射径流模数丰水年组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草甸与草原长日照植物包气带生物阻限 2 填空 逆温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那三种----- ----- -------- 气象学中 A表示--------气团 E-----------气团在气候类型中 A代表什么气候E代表----------气候 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纪认为是地球--------大爆发的时代 新月型沙丘属于-----------向沙丘,沙丘走向一般与风向----------. 在多风向作用下往往形成--------------沙丘黄土虽然缺乏水平-----------理但是垂直--------理却极为发育 生物海岸有------------和-----------------两种 植物群落的演替按发展方向分为---------------演替和----- 3 简答 发现中间凹陷周围隆起的环状地貌形态是否可以判断为火山口地貌? 流水对物质搬运有那些形式 动物扩散的3种途径 水位过程线和水位立时曲线的不同 4论述 论全球气温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全球降水量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土壤资源损失和破坏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南半球雪线低于北半球原因 03年华南师大自然地理 1 名词假整合地堑大陆岛和海洋岛河漫滩二元结构峰丛逆温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指示植物生物量和生产量辐射适应 2 简答 A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分为哪几个世 B 根据成因和沉积结构的不同,沉积岩可以哪四种类型 C 大气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D 为什么热带气旋73%以上发生在北半求 E 柯本的温暖多雨气候带包括哪三气候类型 F 流水的线状侵蚀作用有哪三种形式 G 植物群落中种群个数的水平分布方式有那些? H 海洋动物群落划分有哪几个生态带 I 土壤资源丧失和退化的主要途径 J 以知某流域的径流模数是100000M/KM.年问该流域的年平均径流深度是多少毫米? 论述 1 看图说明该河流水量补给可能有那些类型? 2北半球山地南坡雪线一般高于北坡但西拉吗呀山却相反原因何在? 3简述地球板快边界类型和特点 4分析城市气候的各种岛效应 04年华南师大自然地理 一,名词解释 1,单斜山与方山2,地面有效辐射 3,喀斯特漏斗4,先锋群落(植被) 5,多度与盖度(植被)6,径流系数(水文) 7,变差系数(水文)8,凋萎系数(土壤) 9,淀积层(土壤)10,孔道 二,判断 1,片岩是沉淀岩中的一种类型 2,花岗岩属于中性的岩浆岩 3,露点温度越低,表示空气中是水汽的含量越高 4,火山岛属于海洋岛,珊瑚岛属于大陆岛 5,岛屿上的生物种类越多,说明与大陆的分离时间越久 6,第四纪可以称是腐乳动物的时代 7,v型河谷中通常没有河漫滩发育 8,红心洲较尖端的方向通常指示的是河流的下游方向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____(省、市、区、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 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____(省、市、区、县)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自然地理学大学生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大学生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大学生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

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工作总结 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华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

自然地理学(2002) 1 概念 平推断层地面净辐射径流模数丰水年组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草甸与草原长日照植物包气带生物阻限 2 填空 逆温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那三种----- ----- -------- 气象学中 A表示--------------气团 E-----------气团在气候类型中 A代表什么气候E 代表----------气候 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纪认为是地球--------大爆发的时代 新月型沙丘属于-----------向沙丘,沙丘走向一般与风向----------. 在多风向作用下往往形成--------------沙丘 黄土虽然缺乏水平-----------理但是垂直--------理却极为发育 生物海岸有------------和-----------------两种 植物群落的演替按发展方向分为---------------演替和--------------- 3 简答 发现中间凹陷周围隆起的环状地貌形态是否可以判断为火山口地貌? 流水对物质搬运有那些形式 动物扩散的3种途径 水位过程线和水位立时曲线的不同 4论述 论全球气温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全球降水量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土壤资源损失和破坏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南半球雪线低于北原因 自然地理(2003) 1 名词 假整合地堑大陆岛和海洋岛河漫滩二元结构峰丛逆温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指示植物生物量和生产量辐射适应 2 简答

A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分为哪几个世 B 根据成因和沉积结构的不同,沉积岩可以哪四种类型 C 大气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D 为什么热带气旋 73%以上发生在北半求 E 柯本的温暖多雨气候带包括哪三气候类型 F 流水的线状侵蚀作用有哪三种形式 G 植物群落中种群个数的水平分布方式有那些? H 海洋动物群落划分有哪几个生态带 I 土壤资源丧失和退化的主要途径 J 以知某流域的径流模数是100000M/KM.年问该流域的年平均径流深度是多少毫米? 论述 1 看图说明该河流水量补给可能有那些类型? 2北半球山地南坡雪线一般高于北坡但西拉吗呀山却相反原因何在? 3简述地球板快边界类型和特点 4分析城市气候的各种岛效应 自然地理(2004) 一,名词解释 1,单斜山与方山 2,地面有效辐射 3,喀斯特漏斗 4,先锋群落(植被) 5,多度与盖度(植被) 6,径流系数(水文) 7,变差系数(水文) 8,凋萎系数(土壤) 9,淀积层(土壤) 10,孔道 二,判断 1,片岩是沉淀岩中的一种类型 2,花岗岩属于中性的岩浆岩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目录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大学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实习报告例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由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

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

雷山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雷山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 、通过实习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一方面结合实际,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研究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观察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键,使在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 2通过实习对雷山的部分地区人文、地貌、环境等进行了解。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培养对地区地理信息的收集经验。 3通过实习锻炼自己的实地考察能力以及对当地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雷山概况;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于198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47792hm2(核心区面积17334hm2,占36.58%),其中:有林地面积42348hm2,灌木林地1746 hm2,活立木蓄积345.5万m3,森林覆盖率达88.75%,是以保护台湾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自然资源(包括水源涵养、旅游),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多样性相当丰富。 海拔2178.8米,主峰距雷山县城28公里,区内生物资源丰富,生态优美。各类生物近2000余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43种,尤其 是“活化石”植物-秃杉,是中国特有一类保护树种,且是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原生性最强的一处,是中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研究基地。

雷公山巍峨挺拨,雄伟壮观,森林苍翠,溪水晶亮透明,瀑布垂直飞泻,气势夺人,处处鸟语花香。在红、白、紫玉兰、杜鹃盛开的时节,美不胜收。山下,到处分布着半坡苗寨,可领略迷人的苗族风情,主峰观日出日落,云吞雾绕,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 雷山县位于贵州东南部,东西宽42.5公里,南北长59公里。是全省10个林业县县之一,也是全国100个食品工业试点之一。是苗族聚居之地,有苗、汉、水、侗等民族。 雷山县城 雷山县地处云贵高原湘、桂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处海拔480米。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14℃-15℃之间,最高气温35.6℃,最低气温零下8.9℃。无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时。因地处贵州的暴雨中心,水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溪流216条,总长647公里,年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资源1.56万千瓦。雷公山原始森林生物资源丰富,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种类近2000种,其中植物1370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0种,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的秃杉,被誉 为“万木之王”,成片的秃杉林是国内仅存的三片秃杉林中面积最大的一片,有30余万亩。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钟萼木、十齿花、鹅掌楸、香果树、银杏、木瓜红、马尾松等;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植物有穗花杉、白莘树、青钱柳、黄杉、楠木等。用材林以杉、马尾松、华山松为主,还有秃杉、三尖杉、楠木等珍贵树种;经济林以洞桐、木姜、盐肤木为主;果木林主要是梨、桃、杏、扬梅和猕猴桃等。药材有杜仲、天麻、雷五加、蛇莲、党参、血三七、厚朴、桔梗等80多种,其中有16种属珍稀名贵中草药。动物有132科518种,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苏门羚、华南虎、毛冠鹿、灵猫、狗熊等23种。还盛产百合粉、八月笋、木耳、香菇、蜂蜜等土特产。“银球茶”获国家轻工部和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矿产资源主要有锑矿、铜矿和锌。 景观主要有层层叠叠的千户苗寨、芦笙之乡、族文物村、雷公山上的五色杜鹃花等,1982年省明确为乙类农村旅游开放区。 雷山县总面积1218.5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14.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2.33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水族等。 县人民政府驻丹江镇,邮编:557100。代码:522634。区号:0855。拼音:Leishan Xian。

石河子大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石河子大学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提交时间: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绪言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地理观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课堂上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人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此次实习我们去了玛纳斯河流域(下游)、天山北麓、黑油山及魔鬼城,学习与了解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二、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得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观察自然地理现象相互制约的关键。 (1)玛纳斯河流域(流域) 玛纳斯河发源于北天山的最高山区,依连哈比尔尕山,下游注入玛纳斯湖,长约400km,是天山北麓最大的河流。本次第一个实习地点是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北纬44°10′~ 12′、东经86°06′~ 08′。 第一站点玛河下游边缘阶地(垂直分层阶地)处高程550m,从剖面可以看出有明显的沉积岩分布,有的地方沉积条理清晰,上部有黄土分布,因受到外力及认为影响,故黄土厚度不一;降水量少,分布不均匀,变率大,植物分布稀疏。

图垂直分层阶地 第二站点是玛河下游河漫滩,此地高程567m,分布较多的沉积岩和火成岩结晶,河水携带的碎屑物在此地堆积,形成冲积扇,有较多砾石分布,生长有红柳;对面是红山嘴。 第三站是玛河高阶地,此地高程678m,东面是一阶地(有厚层黄土分布),西面是农田;玛纳斯背斜山,有三级阶地背斜组成。此地是第二排背斜,形成于第三、第四纪的沉积岩,因外力作用强烈,侵蚀成背斜山,有明显的倾向与倾角,玛纳斯背斜山由南向北倾角逐渐加大,有大量的沉积岩和砂岩分布;第三排是近山背斜,生长有较多植物草被;第三排是孤山子背斜,同时也是最新的背斜; 第四站是玛河南坡,此地高程770m,有沉积岩分布,砂岩较多,植物分布稀疏,只有零点草被; 第五站点是天山北麓,位于北纬43°51′,东经86°10′,高程1474m,有不同层次的沉积砾岩分布,由于受到西来的湿润气流的影响,气候呈现出自西向东变干的变化规律。有山地栗钙土和山地棕钙土分布,植被类型差异显著;此处有高大奇特的岩石分布,倾斜的岩石由于受到风蚀的影响而出现大小不一的小窝— 风蚀窝,在黄河流域也有类似的沉积带,有些是水力作用的形成,大致形状为椭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Year 2001 1.xx: 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一种历法,简称阴历。以朔望月为基础,其首要成分是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2.水分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成为水循环。 3.枯水径流: (将月平均水量小于或等于全年水量5%的月份算作枯水期,则枯水期内的河流径流又称为枯水径流。) 4.土壤: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5.河漫滩: 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6.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7.季风: 大范围区域冬、夏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8.反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高气压。 9.风化壳: 地球表层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10.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Year 2002 1.分水岭: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降落在分水岭两边的降水沿着两侧的斜坡汇入不同的河流。 2.大气环流: 大范围大气运动的状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其水平范围可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 3.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压。 (注: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方法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第三章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内容 三、实验工具 四、实验步骤 五、黄棕壤概述 第四章植物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 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 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 五、主要植物 第五章水文学 一、长江 二、玄武湖 结束语

前言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第三,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家探索精神。 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方法 1. 踏勘法。通过对实习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 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 地图法。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本科期间学习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根据地理与旅游学院实习课程计划,本次本科二年级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习地选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实习地点根据实习内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具体实习线路。 实习出发前两天:开准备动员会;实习前室内辅导,进行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至南京,途中观察沿线景观变化。下午到达南京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南京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 第四天:小茅山及中山垭口—中山陵 第五天:燕子矶—玄武湖 第六天:地质博物馆 第七天:返校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这次南京野外综合实习,地质地貌部分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底层剖面,识别主要的化石,判识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使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记录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地貌学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考察时间:10月28日——31日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考察内容;(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 1 / 6

地理毕业生的实习报告例文完整版

编号:TQC/K399 地理毕业生的实习报告例 文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毕业生的实习报告例文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时光飞逝,转眼间,为期四十天的教育 教学实习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对此真得很 不舍! 再回首看看,这近一个多月的日子 里,认识了许多人,也遇到了一些实习上 的困难。在这次实习中,我初次体会到为人 师表的滋味,真正体会到处于教育工作第一 线的酸甜苦辣。但是不管将来会怎样,这 都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些难 能可贵的经验对于我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 都非常重要,同样也是今后最值得回味的 经历之一。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大气环流: 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运行的总称。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由于纬度高低、海陆分布及地表状态所受太阳热量不均和地球转动的不同影响,形成各种类型的环流。 大型的有行星风系、季风等;小型的有海陆风、山谷风等。 2.季风: 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而且方向的变化至少在120°以上。 3.局地环流: 行星风系、季风风系都是在大范围气压场控制下的大气环流。 由于局部环境影响,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局地环流。局地环流虽然不能改变大范围气流的总趋势,但对小范围的气候却有很大的影响。 4.大气湿度: 表示大气湿润程度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水汽压e: 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 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大;反之,水汽压减小。 因此,水汽压可以用来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绝对湿度: 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m3 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f: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饱和差d: 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称为饱和差(或湿度差)。 单位为毫米或毫巴。 d=E-e 饱和差愈大,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少,空气愈干燥;饱和差愈小,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多,空气愈潮湿。 露点温度td: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露点温度经常低于气温。 5.对流雨: 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 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随雷电现象,所以又称热雷雨。 其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度很高,热力对流运动强烈。 从全球范围来说,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 我国西南季风控制的地区,也以热雷雨为主,通常只见于夏季。 地形雨: 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较高的山地阻碍被迫抬升,因高度上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

地理实习报告

地理实习报告 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在暑期进行了两周实习。通过实习,初步了解了授课的基本流程,相信这次实习为我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一点的经验。现在,对这十来天的实习生活做一个大体的回顾。 一、备课 备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备课时不仅要对说讲述的内容熟悉掌握,而且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为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联系。备课时不仅要注意对本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考虑到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强,学生很难领会。我特地增加了一些图片模型,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们便于接受。如讲到褶皱地貌时,因为我们地处平原,学生大多没看见过褶皱地形。如果在课堂上展示褶皱模型和做书本挤压成褶皱的实验,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褶皱地貌及褶皱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在讲解民风民俗时,适当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节日活动时的视频录像等等,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一目了然。 二、教学仪器的应用

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由于本人电脑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为了不在课堂上出差,这回我可把电脑知识恶补了一回。对地理模型的选用,也要注意大小,既要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看得清,还要方便易拿,不给教学活动造成麻烦。在展示完后,要放到学生们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在照片的选择上要注意它的数量,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图片,而不重视所讲内容,本末倒置。太少了容易忽略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学生不能更好地熟悉当地人文现象,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三、授课 站在讲台上和坐在下面感觉就是不一样。课堂授课使一项组织性的工作。在课堂上要适当地分配时间,对讲解内容有轻有重,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不失适宜地展示一下教学模型、图片、视频等,不仅能缓解一下课堂的紧张气氛,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注意事项: 板书,虽然多媒体技术普及,但一手漂亮的板书还是不可缺少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弥补多媒体一闪而过的缺憾; 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授课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上课时要注意那些开小差的学生,适时地提问他们一些问题,使他们的思绪回到教学能容上来。但注意不要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会打击他的自尊心,不利于他们对后来课程的听讲。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范文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篇一 一、前言 20_年春季学期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学习了综合自然地理课程,对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在理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此次实习,我们通过路线考察的方式,从森林公园到龙王洞实地观察了张家界的自然结构,并对张家界的自然环境有了切实的体验。此外,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还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方法,为将来继续深入开展地理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记录此次实习的实习内容。 二、张家界的自然地理概况 张家界市(原名大庸),位于湖南西北部,距省会长沙398公里(以市政府所在地永定区计算)。张家界距长沙全程高速320公里;它的地理位置坐标是:北纬2852至2948,东经10940至11120。东与常德市的石门县与桃源县交界,南与沅陵县毗连,西与永顺县、龙山县接壤,北与湖北省的鹤峰县与宣恩县为邻,总面积95616平方公里,东西最长167公里,南北最宽96公里。 张家界市地貌构造复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其中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城市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入张家界市后又分成三支山系贯穿城市全境。张家界市境内山峦重叠,地表起伏很大,点海拔1890.4米,最低点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倾斜,中部沿澧水两岸呈北东向缓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递降。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入张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来凤龙山入市辖桑植县历山,桂英山,青龙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红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间,有七星山,崇山,天门山,延入慈利县的大龙山,天合山。三支均到东到洞庭湖冲积平原而消失。 张家界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以中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两个自然保护区组成的武陵源风景区面积达369平方公里,区内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集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目录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二:实习安排 三:实习内容 四:秦岭山脉对生物、气候、土壤等要素的影响 五:实习总结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通过课程实习,进一步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进理解,根据在野外所看到的实际情况,运用课本知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学习新的知识。解决实际情况,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 2:通过课程实习,学会自主的分析和解决在真正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学会可以多方面分析,使得到的结论是全面的,准确的答案。 3:准确的了解和分析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要素对地貌产生的主要影响,建立自然要素的整体性思维。 4:在课程实习过程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同学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本专业该学到的知识,而且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深刻道理。 5:通过课程设计中的野外实习部分让大家理解到,自然条件下情况的复杂性,学会全面考虑问题,从不同方面分析,进而得到最正确的答案。 二:实习安排 2014年6月23日教室观看录像:造山运动与重力地貌

2014年6月24日坐车去实践:黄土沟谷与剖面 2014年6月25日教室观看录像:黄土地貌与岩溶地貌 2014年6月26日坐车去实践:翠华山地质公园 2014年6月27日在教室分组讨论实习的感悟与建议三: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共用时一周,具体情况分为两天在教室观看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纪录片,两天外出进行野外的学习,最后一天大家进行讨论和对四天学习内容的总结。第一天观看的纪录片有1,《黄土谜题-山河大地》2,《翠华山-终南奇景》3,《地震启示录》,三个纪录片涉及内容各不相同,第一个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黄土有明显的颜色层次交替,完整的保存了古环境的变化,记录了地球上自然历史、气候、生物变迁,紧密细致的红棕色土,主要由木本植物的孢粉构成,说明当时气候湿润温暖,相反,疏松的灰黄土,主要有草本植物的孢子构成,说明了当时气候的寒冷干燥。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

国内哪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有自然地理学

国内哪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这三个专业且比较容易考上? (0705) 地理学(共10个一级学科招生单位,有一级学科博士点)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070501) 自然地理学(共49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B)、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B)、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B)、广州大学、西南师范大学(B)、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疆大学(B)、新疆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长安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070502) 人文地理学(共50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B)、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B)、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B)、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北师范大学(B)、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华侨大学、南昌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广州大学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共49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B)、安徽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B)、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B)、长江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东华理工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林学院、青海师范大学 注:B是指有博士点的 数学不好不碍事,只要不是太差就行,好好努力,是在不行就考自然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不过个人还是建议考地理信息系统,就业前景要比那两个好一些!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目录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二:实习安排 三:实习内容 四:秦岭山脉对生物、气候、土壤等要素的影响 五:实习总结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通过课程实习,进一步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进理解,根据在野外所看到的实际情况,运用课本知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学习新的知识。解决实际情况,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 2:通过课程实习,学会自主的分析和解决在真正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学会可以多方面分析,使得到的结论是全面的,准确的答案。 3:准确的了解和分析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要素对地貌产生的主要影响,建立自然要素的整体性思维。 4:在课程实习过程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同学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本专业该学到的知识,而且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深刻道理。 5:通过课程设计中的野外实习部分让大家理解到,自然条件下情况的复杂性,学会全面考虑问题,从不同方面分析,进而得到最正确的答案。 二:实习安排 2014年6月23日教室观看录像:造山运动与重力地貌

2014年6月24日坐车去实践:黄土沟谷与剖面 2014年6月25日教室观看录像:黄土地貌与岩溶地貌 2014年6月26日坐车去实践:翠华山地质公园 2014年6月27日在教室分组讨论实习的感悟与建议三: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共用时一周,具体情况分为两天在教室观看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纪录片,两天外出进行野外的学习,最后一天大家进行讨论和对四天学习内容的总结。第一天观看的纪录片有1,《黄土谜题-山河大地》2,《翠华山-终南奇景》3,《地震启示录》,三个纪录片涉及内容各不相同,第一个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黄土有明显的颜色层次交替,完整的保存了古环境的变化,记录了地球上自然历史、气候、生物变迁,紧密细致的红棕色土,主要由木本植物的孢粉构成,说明当时气候湿润温暖,相反,疏松的灰黄土,主要有草本植物的孢子构成,说明了当时气候的寒冷干燥。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