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作中的符号学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17.12 KB
- 文档页数:5
主体的镜像制造——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解读之一主体的镜像制造——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解读之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影像、音效、剧情等多种元素来创造一种虚幻的世界。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往往会沉浸其中,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然而,过去的电影研究往往将主体看作是被动接受影片的对象,缺乏对主体主动参与的探讨。
而法国学者克里斯汀·麦茨则在其《电影主体符号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影理论,强调了主体在电影中的积极性和制造性。
本文旨在通过解读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探讨主体对电影的形象制造和意义生成的影响。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电影主体符号学”以及其背后的理论批判,然后深入探讨主体的镜像制造以及其与电影的互动关系,最后通过分析实例,进一步验证麦茨的理论。
二、电影主体符号学的概念与背景1.1 电影主体符号学的概念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是一种诠释电影中主体与影片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
麦茨认为,观众主体并不是电影情节中的被塑造角色,而是与影片进行互动创造的主体。
他强调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通过研究主体在接收和解读电影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电影的意义生成机制。
1.2 理论批判的背景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电影理论的一种批判。
传统电影理论将观众主体视为被动接受影片的对象,忽视了观众的主动参与和影响。
麦茨认为,观众并不是被影片所塑造的人物,而是通过自身经验和主观意义对电影进行解读和理解,因此,电影所传达的意义是各个观众主体通过互动创造出来的。
三、主体的镜像制造与电影的互动关系2.1 主体的镜像制造麦茨认为,观众主体在观看电影时会产生自我认同、投射和镜像制造等心理过程。
观众在影片中与角色产生共鸣,并将自己的经验和意义投射到角色身上。
观众在镜像制造中通过与影片中的角色进行情感共鸣和认同,来建构自己在电影中的位置和意义。
2.2 主体与电影的互动关系主体的镜像制造与电影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新媒体时代电影本体的第二符号学辨析》篇一一、引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其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电影本体的研究中,符号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针对新媒体时代电影本体的第二符号学进行辨析,深入探讨电影符号的构成、特点和功能,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变化。
二、电影符号的构成与特点电影符号是电影语言的基础,由画面、声音、色彩、剪辑等多种元素构成。
这些元素在电影中相互作用,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系统。
首先,画面是电影符号的主要构成部分。
通过镜头语言,画面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声音也是电影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话、音乐、音效等。
这些声音元素与画面相互配合,共同构建电影的叙事和情感表达。
此外,色彩在电影符号中具有独特的表达力,可以传达出影片的基调、氛围和情感。
最后,剪辑是电影符号的重要手段,通过剪辑将画面、声音等元素进行组合和排列,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系统。
三、第二符号学的概念及特点第二符号学是相对于传统语言学符号学而言的,它更加关注符号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在电影研究中,第二符号学关注电影符号与社会、文化、历史等领域的关联性,探讨电影符号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功能。
第二符号学的特点在于它强调了符号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它认为符号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电影中,第二符号学关注电影符号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电影符号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和意义。
四、新媒体时代下电影本体的第二符号学新变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的传播方式和观看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电影本体的第二符号学产生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新媒体时代下,电影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影院放映,还有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
这些新的传播途径使得电影的观看方式更加灵活和便捷,同时也为电影符号的传播和解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其次,新媒体时代下,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和期待也发生了变化。
《新媒体时代电影本体的第二符号学辨析》篇一一、引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其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电影的符号学研究中,第一符号学主要关注的是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而第二符号学则更进一步地探讨电影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围绕新媒体时代电影本体的第二符号学进行辨析,探讨电影符号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在电影创作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二、第二符号学的理论基础第二符号学是电影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电影中的文化意义、社会价值以及观众的心理体验等方面。
在电影中,除了直观的视听语言外,还有许多隐含的、深层的符号,这些符号在传达影片意义、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情节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符号学的核心在于揭示这些深层符号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
三、新媒体时代电影本体的第二符号学特点在新媒体时代,电影的传播途径和观看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也影响了电影的符号表达和解读。
在新媒体时代,电影的符号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包括视觉、听觉、语言、文化等多个方面。
同时,观众对于电影的期待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体验。
因此,第二符号学在分析新媒体时代电影时,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变化和特点。
四、新媒体时代电影中的第二符号学应用在新媒体时代,电影中的第二符号学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意义的解读:电影中的符号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第二符号学的分析,可以揭示这些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2. 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服装、道具、场景等符号,可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特点。
3. 情节结构的构建:第二符号学可以揭示电影情节中的隐含意义和象征性元素,从而更好地理解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4. 观众心理体验的探究:通过分析观众对电影中符号的接受和解读,可以探究观众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共鸣。
五、案例分析以某部新媒体时代的电影为例,我们可以运用第二符号学进行深入分析。
从电影符号学角度解读《江湖儿女》《江湖儿女》是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一部电影,它讲述了几个主人公在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中追寻自由与幸福的故事。
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可以揭示出其中的隐含意义和象征意义。
影片中的江湖象征着一个荒废的废墟,象征着一个丢失了传统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社会。
江湖是一个法则不再存在的地方,个人欲望和利益成为唯一的支配力量。
这种象征意义暗示着整个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动荡,人们面临着失去人性和良知的危险。
影片中的武林文化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武林是一种传统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代表了一种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精神。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通过学习武术来寻找自己的生活意义和价值。
武林象征着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途径,影片通过武林文化的展示,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自我意识和内在精神的追寻和渴望。
电影中的刀剑也是一个重要的符号。
刀剑象征着暴力和力量,在现代社会中,刀剑最终成为了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手段。
主人公们通过刀剑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精神状态,掌握刀剑意味着获得了自我保护和自我价值的能力。
这种象征意义彰显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迷茫,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反抗和挑战。
电影中的色彩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电影采用冷色调的画面,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阴郁而沉重的氛围。
冷色调象征着冷漠和孤独,体现了主人公们内心的迷茫和失落。
而红色是整个电影中唯一鲜亮的颜色,它象征着希望和自由。
红色的出现意味着主人公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抗和追求,是对生命的呼唤和渴望。
《江湖儿女》通过电影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困境和追求。
江湖、武林、刀剑和色彩等符号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象征,通过这些符号的呈现,影片向观众传达了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以及对社会乱象和道德沦丧的反思和警示。
冯小刚并非科班出身,先从事美术行业而后进入影视圈,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的作品非常接地气,总能获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鲜明的思辨色彩,在表述故事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隐喻性。
同时,从冯小刚导演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常擅长在自己的电影中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
而《芳华》同样也不例外,在为观众奉献史诗级的青春巨制的同时,也融入了他个人对当时文化的一种反思和隐晦的批判。
此部影片传达给受众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冯小刚作为一个电影人对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温情。
本文将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对电影《芳华》进行不同方位的解读,分析其符号系统,从而更清晰地了解此片所传递的精神内涵。
一、相关介绍符号学在影视批评中与结构主义属于同一类分析方法,同时符号学作为影视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系统化地对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与影片的叙事结构相联系,进而可以对影片的解读更加深刻。
(一)电影符号学符号学是研究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一门科学。
符号学的理论源头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一般认为符号学的产生得益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的理论奠基。
其中,索绪尔把语言看作一个整体范畴去进行研究,从语言的深层结构去进行分析,并对“语言”和“言语”进行区分。
他认为“语言”具有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性质,而“言语”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而决定我们怎样说话、说什么话的规则显然是具有抽象意味的。
同时,索绪尔提出用“能指”和“所指”将语言符号的两个系统进行区分。
所谓“能指”是指符号的物质方面,简单来说就是符号的物理存在,“所指”就是“能指”所代表的意义,在一部影片中,“所指”通过“能指”来呈现给观众。
电影符号学的重要开创者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电影符号学可以既被看作一种关于直接意指(denotation)的符号学,又可以看作一种关于含蓄意指(connotation)的符号学。
”说到底,电影符号学的理论研究应该把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工具,从电影所呈现的表象去深入挖掘其外延和内涵。
2022/7下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隐喻与传承:《夺冠》的符号学解析阴黄莉张娟摘要:《夺冠》作为2020年颇受关注的体育电影,它的出现为国产体育电影注入了新的力量,引发了观众对“女排精神”的热议。
文章以电影符号学为视角,对电影中的场景、人物、意象进行解析,探讨其符号背后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夺冠》符号学场景人物意象《夺冠》是陈可辛导演北上后的又一部大作,作为成功转型的香港导演,他以独特的视角聚焦社会热点,用作品见证中国的开放与崛起,通过讲述中国女排近四十年的拼搏历程感动了所有人。
正如陈可辛导演自己所说的:“女排精神加上改革开放,给了我们的电影最美的土壤。
”法国学者麦茨作为符号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符号学理论对于电影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电影符号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影片表意功能的发挥,而《夺冠》也因具有大量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影像符号而变得内涵深刻。
电影与符号学“‘符号’向人们传递一种可以进行迅速知觉检索的简单信息,是一种视觉的图像,也是一种象征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结构主义思潮运动的兴起,电影符号学应运而生。
麦茨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文中,第一次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电影研究相结合,为电影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电影符号学就此诞生。
电影作为符号系统囊括了图像、镜头、语言、文字、音乐及音响等,被视作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综合性的符号系统,同时电影中的符号又具有象征性,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意义和内涵。
本文通过引入符号学相关原理,试图在此基础上对国产主旋律电影《夺冠》进行解析,分析作品中的符号学意义,解读导演所传达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主旋律电影“主旋律”最早运用于音乐艺术领域,指的是音乐曲子里多个旋律中起主导作用的段落,主旋律是音乐作品的主要曲调,其余段落的声调主要起陪衬及烘托的作用。
随后,“主旋律”一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学者运用在电影领域,指的是能够充分展现国家主流思想与意识形态的电影作品,比如表现中国革命史重要事件的电影作品,或表现百姓身边事件的现实主题的电影作品。
从电影符号学角度解读《江湖儿女》《江湖儿女》是由中国导演侯孝贤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电影通过对江湖旧人物与新人物的交织与冲突展开了一段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故事。
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该电影,可以看到许多符号与象征的意义。
电影中的“江湖”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代表着一个传统的世界。
传统的江湖中有着一套规则和价值观,而这些规则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淡化。
电影通过展示江湖人物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表达了对传统价值观的怀念和对现代社会的不满。
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符号是“家庭”。
家庭代表着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
电影中的江湖旧人物都有自己的家庭,他们以家庭为中心,注重家庭的团结和亲情。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新一代人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个人的追求,家庭并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中心。
电影通过对家庭的描绘,呈现了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电影中的“徽章”和“刺青”也是重要的符号。
徽章代表着江湖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刺青则是江湖人物的标志和象征。
电影中的江湖旧人物注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他们常常佩戴着徽章,并以刺青来表示所属的帮派。
这些符号不仅是江湖旧人物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们对江湖世界的认同和归属感的表达。
而新人物则没有这些符号的束缚,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追求和自我实现。
通过电影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江湖儿女》,可以看到许多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象征。
江湖、江湖旧人物与新人物、家庭、徽章和刺青等符号都反映了传统与现代、家庭与个体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呈现了一个关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碰撞的故事。
电影也反思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从电影符号学角度解读《江湖儿女》《江湖儿女》是由导演张艺谋执导,刘德华、郭富城、张艺谋、岳云鹏等主演的一部古装武侠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江湖故事,通过讲述江湖人物的情感纠葛和现实生存的挣扎,探讨了权力、利益、家族和爱情等主题。
在电影中,导演通过各种符号和象征来表达主题和情感,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江湖儿女》中的电影符号。
影片中的服饰和道具是一种重要的符号和象征。
在古代江湖社会,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往往可以通过服饰和道具来体现。
在电影《江湖儿女》中,主要角色的服饰和道具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刘德华饰演的角色穿着一身黑袍,手持一把古剑,这种服饰和道具让人联想到江湖侠客,表现了他的英雄形象和武侠情怀。
而郭富城饰演的角色则穿着华丽的宫廷服饰,手持一把精美的宝剑,这种服饰和道具则更多地体现了他的身份和地位,表现了他的权力和财富。
通过服饰和道具的设计,导演成功地营造出了古代江湖的氛围,同时也通过这些符号和象征来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电影中的画面和场景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号和象征。
在电影《江湖儿女》中,导演张艺谋以其独特的摄影语言和视觉艺术手法,创造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和场景。
比如电影中的打斗场面和刀光剑影的对决,通过剪辑和特效的处理,形成了一种奇幻又真实的古代江湖世界,这些画面和场景不仅仅是为了展现武打的视觉冲突,更多地是通过这些符号和象征来表达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
在电影中还有很多自然景观和古代建筑的画面,比如江湖湖泊的倒影、宫殿的壮丽、亭台楼阁的美丽等,这些画面和场景在电影中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可以代表着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电影中的音乐和声音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号和象征。
在电影《江湖儿女》中,音乐的运用非常巧妙,通过配乐和声音效果,成功地营造出了古代江湖的氛围,同时也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增添了一层深沉的意义。
比如电影中的主题曲《行歌》和插曲《满城尽带黄金甲》都表现了人物的心境和境遇,通过歌词和旋律,成功地表达了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欢迎来到东莫村》影感及场面调度分析——以电影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电影上篇:镜头组:1.第一组镜头:傻女第一个出现,傻女=蝴蝶。
美军飞行员开的飞机坠落,但是他看到了象征东莫村的蝴蝶,说明他已经来到了东莫村。
2.第二组镜头。
要求要杀伤号的军官在关系轴线的右侧,他回头看自己的左后方,但最终射穿他头部的子弹从他右头部经过,说明不是朝鲜士兵所开的枪,而这一明确的表现,与导演在开始镜头交代也就是演员(朝鲜士兵)从石头后走出的调度安排非常有关系。
只有在人员方向走位及演员在位置上有精准的安排,才能使观众看明白。
观众在看影片时是在看一个完成品,而作为创作者的导演,之前并没有模式可循,所以,构思场面调度即演员的位置,显得很重要。
3.第三组镜头。
虽然本片导演是位韩国导演,但是枪杀战俘这一环节并没有护短,直接表明了韩国士兵在朝鲜半岛内战期间是有杀俘虏的情况的。
而几次朝鲜军官帽子的特写,表明了朝鲜军队的被动(韩国士兵踩朝鲜士兵的帽子),属于丢盔弃甲,与影片开始文字介绍的一样,“韩军在美军的帮助下大规模进攻,朝鲜军队被动防御在山里打游击”的大的战略态势相吻合。
通过小规模的交火,隐喻说明了大规模战略态势的总体情况。
4.第四组镜头。
戏剧是讲究矛盾冲突性的,只有矛没有盾构不成戏剧,从而也就没有冲突,全篇一边倒不是戏剧是新闻报道,为了构成后来的戏剧冲突,韩军军医及军官的出现,将冲突的双方人物交代完毕。
对了,就是这两伙人。
以后的剧情跟刚刚交代的两军人员都有关系。
但是,人物性格的展现方面,如:韩军军医的举动说明他惧怕战争,而韩军军官想自杀的举动,说明他厌倦了战争,不想再受罪了。
5.第五组镜头。
朝军士兵在走陡崖,说明了朝鲜半岛这个多山地的国家是地形复杂的,掉下山的士兵的喊声与大远景山群的声画分离,既表明了士兵掉下山的绝望与恐惧又更加从画面上的群山说明朝鲜山地多的特点。
其实也是在表明人员的逐渐减少。
从剧本剧情的需要来说,导演在选择最终与韩国士兵在东莫村会面的朝军人员。
《在元符号间飞翔的少年梦——《雄狮少年》创意机制的符号学分析》篇一一、引言《雄狮少年》是一部富有创意和寓言性的作品,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呈现出一部生动、富有哲理的动画电影。
在这部作品中,导演通过符号学的方法,将视觉元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转化为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符号,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深度的故事世界。
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对《雄狮少年》的创意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二、视觉元素的符号学解读1. 色彩运用在《雄狮少年》中,色彩的运用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例如,影片中的主角身着醒目的红色,象征着勇气和热情;而背景中的绿色和蓝色则代表着自然与和谐。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视觉效果,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有力的情感支撑。
2. 形象塑造影片中的形象塑造也是符号学分析的重点。
例如,雄狮作为影片的核心形象,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象征着力量和勇气。
同时,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主角的成长历程、性格特点等,都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得以展现。
三、《雄狮少年》的创意机制1. 元符号的构建在《雄狮少年》中,导演通过视觉元素、声音、剧情等元素构建了一系列元符号。
这些元符号在影片中承担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构建故事世界等重要功能。
例如,雄狮形象和少年的成长历程就是两个典型的元符号,它们共同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主题。
2. 符号与情节的互动在《雄狮少年》中,符号与情节的互动是构成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例如,通过雄狮形象的象征意义,影片展现了主角的成长历程和勇气;而通过剧情的展开,又进一步深化了这些符号的意义。
这种符号与情节的互动,使得故事更具张力和深度。
四、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成长与变化在《雄狮少年》中,人物形象的成长与变化是构成故事情节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故事的推进,人物性格逐渐显现,并通过一系列事件实现成长与蜕变。
这些人物形象的成长与变化,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还为观众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例如,主角从最初的胆怯、懦弱逐渐成长为勇敢、坚强的少年,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个人成长的艰辛与喜悦,也传达了勇气和信念的重要性。
《在元符号间飞翔的少年梦——《雄狮少年》创意机制的符号学分析》篇一一、引言《雄狮少年》是一部富有深意的电影作品,其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
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雄狮少年》的创意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元符号的构建与运用,将少年的梦想与现实、成长与挑战紧密相连,实现情感共鸣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二、元符号的构建与运用1. 角色与情节的元符号化在《雄狮少年》中,主角少年们通过不同的经历和挑战,逐步实现了从懵懂少年到雄狮战士的蜕变。
这一过程被电影巧妙地以元符号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角色的成长与变化。
同时,情节的设置也富有象征意义,如少年的舞蹈、赛马等情节,都成为了表达成长、勇气和梦想的元符号。
2. 视觉元素的元符号化电影中,色彩、音乐、画面等视觉元素也被巧妙地运用为元符号。
例如,电影中的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明亮的色彩代表了少年的活力与梦想,而暗淡的色彩则代表了现实的残酷与挑战。
此外,电影中的音乐和画面也与情节紧密相连,成为了表达情感和主题的元符号。
三、创意机制的符号学分析1. 符号与意义的对应关系在《雄狮少年》中,各种元符号的运用都与电影的主题和情感紧密相连。
例如,少年的成长与蜕变、舞蹈与赛马等情节,都代表了勇气、坚持和梦想等主题。
这些元符号的运用使得电影能够更好地传达其情感和主题,使观众产生共鸣。
2. 符号的层次结构与解读电影中的符号具有多层次的含义。
从表面上看,它们是情节、角色和视觉元素的表达;而从深层来看,它们则代表了成长、勇气、梦想等主题。
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
同时,这种多层次的符号运用也使得电影具有了更大的艺术空间和价值。
四、结论《雄狮少年》通过巧妙的元符号构建与运用,将少年的梦想与现实、成长与挑战紧密相连。
电影中的角色、情节、视觉元素等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为了表达主题和情感的元符号。
影视大观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113从符号学角度解读电影《夺冠》王晓同(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051430)摘要:《夺冠》是由陈可辛导演的体育类型片,此影片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跨越四十多年的时代背景下,讲述中国女排从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到里约奥运会的夺冠之路,与此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女排精神”发生的新变化。
自2020年9月25日上映以来颇具话题性。
本文从电影符号学角度对人物符号、场景符号和物象符号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试图挖掘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电影符号学;《夺冠》;女排一、相关介绍(一)电影符号学电影符号学主要是对电影语言进行研究,或者说把电影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语言概念来研究。
电影符号学最早由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文中提出,他认为电影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影片中内容多样的文字、影像、音乐以及声响等多个部分可以看做电影语言的构成元素,这些元素之间进行不同的组合拼接,构成了电影主题内容的句式结构和范式结构。
影片的意义通过电影符号系统要素之间的内部运作产生直接效果,所指和能指构成影片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对电影中的人物符号、场景符号和物象符号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其主题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电影剧情简介《夺冠》以中国改革开放跨越四十多年的历史为时代背景,影片开头以08年奥运会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和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的对决赛拉开序幕,通过倒叙的方式回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的中国女排故事中,改革之初的中国希望通过在体育方面的成绩让世界重新看到自己,以郎平为代表的女排团结一心在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拒绝接受科学化的训练方式,艰苦训练,以为国争光为己任,最终打败日本夺得第三届世界杯比赛冠军。
时间过渡到08年奥运会,郎平以美国女排主教练的身份回到中国并带领美国女排打败年少朋友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面对中国同胞的指责与愧疚使她辞去美国主教练职务。
电影《让子弹飞》的符号学解读作者:顾文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8期摘要: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
电影符号学是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
本文用索绪尔符号学的原理对电影《让子弹飞》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能指”即意义载体的解码和对“所指”即概念和意义的探索来阐释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关键词:符号;符号学;能指;所指;《让子弹飞》作者简介:顾文华(1984-)女,汉,甘肃武威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233-01一、符号学及电影符号学符号一词用得非常广泛,它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而符号学则是研究符号规律的学科。
“符号学”一词最早是由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1983)提出的,他指出“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认为“符号是概念和音像的结合”。
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即形式和意义构成。
能指, 是人们感官可以感知到的部分, 如文字的线形、图表的形状等。
所指,是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和概念。
索绪尔的“符号二重性”在语言学领域是一个重大突破,为研究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开辟了视野。
电影符号学是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
它是以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
法国学者克利斯蒂安·麦茨主张电影影像就如语言符号一样,只是一种表象,而意义是隐藏在表象背后被表象所表述的。
这种背后的意义并不是随意的,它是主体意识的体现(麦茨 1964)。
而本文接下来试图通过符号学的观点,并借用“能指”与“所指”的概念来分析电影《让子弹飞》表象掩盖之下的意义表述。
二、对电影《让子弹飞》的符号学解析《让子弹飞》是2010年上映的一部电影。
《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表达方式和内涵深度常常依赖于符号的运用。
电影符号学是一种研究电影中符号运用和解读的理论,它通过分析电影中的符号元素,揭示电影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红高粱》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其丰富的符号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案例。
二、电影概述《红高粱》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
该片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在红高粱地中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故事。
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三、电影中的符号元素(一)色彩符号在《红高粱》中,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符号元素,贯穿始终。
电影中大量运用红色和高粱地的绿色,这两种色彩不仅构成了电影的视觉风格,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红色象征着热血、生命力和激情,而绿色则代表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二)道具符号电影中的道具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高粱地不仅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也是主人公情感寄托的象征。
高粱地的红色和绿色交织,既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此外,电影中的其他道具如酒、枪等也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相互呼应。
(三)人物符号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主人公的坚韧、勇敢和善良,以及他的对立面——恶势力的残酷和无情,都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得以展现。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力量和价值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符号的解读与深层含义(一)色彩的解读电影中的红色和高粱地的绿色,既体现了中国农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生命力的顽强。
红色代表着热血、生命力和激情,体现了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渴望;而绿色则代表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道具的解读红高粱地作为电影中的主要场景,不仅展示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还成为了主人公情感寄托的象征。
主体的镜像制造——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解读之一主体的镜像制造——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解读之一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既能够展现着人类的个体性和多样性,又能够传递着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观念。
在电影中,主体与镜像之间的关系常常受到关注和探讨。
德国影评家索尼亚·麦茨在她的著作《电影主体符号学》中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她认为主体与镜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电影的意义和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麦茨在《电影主体符号学》中把电影界定为主体的一种镜像制造。
她认为,电影通过影像的呈现,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并在其中实现着自我的塑造和表达。
在电影中,主体往往被呈现为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群体,而这个主体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了电影的核心。
因此,麦茨强调了主体与镜像之间的不对称性和相互关联性。
电影中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
无论是哪种形式,主体都是电影中的核心。
麦茨认为,电影通过对主体的塑造和呈现,传递了对于个体或者群体的观察和理解。
通过电影对主体的描述,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体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并在这些元素的围绕下,进行思考和反思。
电影中的主体通常代表着一种特定的形象、符号或者意义,它们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对主体的同情和共鸣,又包括对主体的批判和反思。
电影中的镜像则是对主体的一种呈现和展示。
麦茨认为,镜像是电影中主体的一种投射和映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和互动关系。
在电影中,主体和镜像之间常常存在着对应或者共通的元素,这些元素既可以是形象、符号或者意义,也可以是情感、思想和行为。
通过主体和镜像之间的对应和共通,电影传递了对于人类普遍经验的观察和表达。
同时,镜像又不仅仅是对主体的简单重复和模仿,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通过对主体的投射和映射,反映出特定文化和社会的观念和价值。
在电影中,主体与镜像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投射和映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转化和交互作用。
电影创作中的符号学解读
2008年7月在奥运前的电影档上,由派拉蒙、梦工场动画出品的电影《功夫熊猫》,以其中国特色的幽默、3D动画制作精良、诸多一线好莱坞影星参与配音火爆全球。
据影片发行方华夏公司消息,《功夫熊猫》七月份上映3周累计总票房超过1.35亿人民币,成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
《功夫熊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不仅在中国,在欧洲、美洲同样取得了傲人的票房成绩。
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屡试不爽的功夫题材,博大精深的东方元素让这只长的有点怪怪的肥胖的熊猫红遍了全球。
其实在这部影片中,无处不在地彰显着中国元素同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加上对普世价值观的妙用,通吃了东西方观众。
本文拟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功夫熊猫》的成功之处以及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特点。
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yi)是从符号系统对意义的社会性生成所做的研究。
它是一种理论取向及其相关的研究方法。
符号学力图揭示与分析意义是如何产生于符号系统所具有的结构性关系,而非产生于看似由符号天然描绘的外在现实。
同时,符号学也总是致力于将意义的生成同其他类型的社会性生成和社会关系相联系。
按照费斯克的“三个文本理论”,屏幕上首先应该有一个基本文本。
“文本是一个(一套)具有独立意义的符号或符号集成”,而《功夫熊猫》恰恰就是东西文化符号集合体。
1《功夫熊猫》以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外包装
电影采用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背景、音乐、龙图腾、五种拳法、焰火、中国古老建筑、包子、面条,当然也包括用中国的国宝熊猫作主角和用功夫做卖点的设定本身都是影片的中国文化元素,这些元素的使用会给人一种十分强烈的错觉,认为这是一个生长在中国的中国人拍的故事。
中国的背景给了中国观众无比的亲切感,甚至是一种文化的自豪感,但是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功夫和神秘的中国文化才是最大的卖点,加之影片在奥运之前上映,更是加速了对神秘的向往。
在影片的环境设置上,影片的场景十分的唯美,而其中主要场景
都是按中国实景绘制的。
从技术方面进行分析,3D动画画面、影片的环境设置、背景音乐、人物造型设计、配音都很独到,很有中国特色。
人物造型设计:豹子、虎妞和浣熊师父都有其鲜明的性格和习惯,他们的角色形象十分丰满,特别是熊猫阿宝,其面部表情极为丰富,我们发现活灵活现的阿宝每一个器官必要时都会说话!另外,和平谷内的五大护法是中国功夫里虎拳、蛇拳、鹤掌、蛇形刁手、螳螂拳等武功招式的动物原型,生动形象。
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优美动听,大多采用中国传统乐器。
非常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配乐在影片开始、中间和结尾都十分出色,采用了二胡、笛子、箫等乐器,听来很有中国味道,同水墨画似的中国特有场景相映成辉。
此外,影片的配音也值得称赞。
对于一部动画片来说,后期配音是成功的关键,这部动画片的配音阵容相当豪华,除了美国重量级的影星加入,成龙和著名华裔明星刘玉玲也为片中的角色配音,为本片增加了一丝中国味儿。
2建构与解构“神话”———话语斗争中的西方价值观
前述《功夫熊猫》以中国文化作为外包装,那西方的内核价值观何在呢?那就在故事中英雄诞生、成长和加冕过程所体现出的、完全
西方化的价值观。
每一种文化总是包含着各种神话,有主宰的神话,也有“反神话”,分别代言着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为吸引注意力而与之斗争的其他意识形态。
大众传媒的制作人有时必须去开发新的神话方式来开辟新的收视热点、吸引或顺应新的收视群体。
2.1来自西方的宿命主义
从电影中我们看到熊猫阿宝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小人物,虽然在一系列的纷繁错乱之中意外地成为了神龙大侠的候选人,但他的确是在一个选举仪式上产生的。
这就说明了虽然命中注定他将成为英雄,但在诞生的过程上也要显示出规则的平等。
这绝对是西方的一个经典悖论逻辑,西方会崇尚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但英雄往往又是命中注定的。
回顾之前的西方影视作品,获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料理鼠王》也有如出一辙的一笔,这只有着出神入化厨艺的小老鼠不可能只是老鼠家族中普普通通的一只,而是最具有味觉天赋的一只。
那么,到底它的成功是其资质所至,还是影片所鼓吹的大家都可以做料理的精神所至呢?
2.2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
在熊猫阿宝变成英雄的过程中,片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法力最强的乌龟大师仙逝情节,这就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即“父权的退位”。
乌龟大师在完成了他教父的作用之后就消失了,也就真正地给了英雄以成长空间。
但是这样的情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很少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强者要么是最终要战胜的反派,他的境界会高于其他任何人,要么是个世外高人,就是圣人,圣人无须退位。
这是因为在中国武侠文化中也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最高级别的、最厉害的角色要么是被挑战的对象,要么是能统领和驾驭一切的权力象征;但在西方,当一个新的能力者出现的时候,旧的能力者就会让出宝座。
2.3典型的美国式“英雄主义”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英雄阿宝的诞生是通过战胜豹来完成的,这是美国英雄主义的精髓,美国英雄主义就是在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中正义一方取得最终胜利。
但肯定不是中国武侠的精髓,中国武侠之灵魂是仁、义、忠、孝等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国侠士的崇拜和认同是源于其道德的高尚,而绝不是像《功夫熊猫》中所展示的那样,是拜倒在其超强的实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