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叶抗氧化活性部位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5.98 KB
- 文档页数:2
龙眼叶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周琼花;黎入荧;青增济;吕龙祥;黄锁义【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00)009【摘要】对龙眼叶黄酮的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
以95%乙醇为溶剂,水浴回流提取龙眼叶中的黄酮;采用比色法测定龙眼叶黄酮对DPPH·、O2-·和·OH三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还原能力。
龙眼叶黄酮对三种自由基都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能力为DPPH·>·OH>O2-·;对Fe3+也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
清除率与浓度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当黄酮浓度为0.07 mg/L时,其清除率O2-·为16.5%,DPPH·为58.8%,·OH为52.5%;还原Fe3+能力随黄酮的浓度增加而增强。
【总页数】4页(P16-18,59)【作者】周琼花;黎入荧;青增济;吕龙祥;黄锁义【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学院,广西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学院,广西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学院,广西百色533000;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右江民族医学院药学系,广西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药学系,广西百色533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龙眼壳黄酮的微波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J], 刘焕云;王海燕;梁燕2.蔓三七叶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J], 涂招秀;谢欣;胡居吾;黄斌华3.蔓三七叶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J], 涂招秀;谢欣;胡居吾;黄斌华;4.铁皮石斛茎、叶、花中黄酮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J], 李芳;魏云;陈艳杰5.同时测定山楂叶总黄酮中6种黄酮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J], 邓婷;秦涛;徐颖;孙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眼叶乙醇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初步研究胡珏;黄光强;梁洁;柳贤福;曹玉嫔;陈奎奎;李耀华;安施佳;梁晶春【期刊名称】《中国药房》【年(卷),期】2022(33)21【摘要】目的初步研究龙眼叶乙醇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阐明龙眼叶降血糖的可能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以龙眼叶乙醇提取物、大鼠灌胃龙眼叶乙醇提取物33.8 g/kg(以提取物计)后0~72 h的粪便和0~48 h的尿液,以及大鼠灌胃生理盐水(空白对照)后对应时段的粪便和尿液作为检测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分析。
收集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量、分子式及碎片信息,通过与仪器自带数据库、谱库进行匹配,以及与对照品和相关文献进行比对,对化合物进行推测和鉴定。
结果在大鼠粪便和尿液样品中共鉴定出了8个化合物,包括2个原型成分和6个代谢产物。
从大鼠粪便样品中鉴定出了3个化合物,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2个原型成分以及木犀草素或山柰酚的1个代谢产物;从大鼠尿液样品中鉴定出了5个化合物(均为代谢产物),涉及槲皮素、木犀草素或山柰酚的代谢产物。
代谢产物的类型主要为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及氧化产物。
结论龙眼叶乙醇提取物灌胃后在大鼠体内主要经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等途径代谢,鉴定出的化合物多为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代谢产物。
【总页数】6页(P2572-2577)【作者】胡珏;黄光强;梁洁;柳贤福;曹玉嫔;陈奎奎;李耀华;安施佳;梁晶春【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高校中药提取纯化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广西壮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7;R284【相关文献】1.UPLC-Q-TOF/MS法分析鉴定对叶百部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2.正-丁苯酞在大鼠和人体内、外代谢产物的初步鉴定及与肝CYP450同工酶的相互作用3.桑叶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含量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4.基于UPLC-Q-Extractive Orbitrap MS鉴定姜黄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五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五种常见的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包括丹参、黄芪、银杏、桑叶和菊花。
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方法,分别对其主要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实验室活性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结果表明,这些植物具有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改善血液循环等,同时也有可能存在一些负面作用。
针对这些现象,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植物成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丹参、黄芪、银杏、桑叶、菊花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药用植物是中国传统医学和民间疗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许多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这些成分不仅能够帮助人体恢复健康,还可以用于新药开发和创新产品的研制。
因此,对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对象:丹参、黄芪、银杏、桑叶和菊花这五种药用植物都是我国常见的传统中药,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每种药用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对人体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搜集了大量有关这五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方面的信息。
2. 实验研究: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这五种药用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活性测试,如抗氧化、抗炎、血液循环等。
四、研究结果和讨论1. 丹参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和丹参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抑菌、调节血脂和改善心血管功能等生物活性。
同时,丹参也有可能引起肝脏损伤等副作用。
2. 黄芪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疲劳、抗氧化、降血压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导致某些不良反应。
3. 银杏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银杏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和萜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改善记忆、增强免疫力和降低血脂等生物活性,已广泛用于抗老化和增强认知功能的保健品和药物。
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在正常情况下应当是平衡的。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使得体内产生的氧自由基过多,或者体内防护、清除和修复能力下降,体内就会出现氧自由基代谢的失衡,就会导致自由基损伤,引起疾病的发生。
大量研究发现,膳食中富含一些植物化学物,它们能够清除自由基,保护机体,抵抗疾病。
据文献[1]报道大约90%的癌症都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1/3死于癌症的美国人实际上可通过改变膳食习惯而加以避免。
正因为这些研究的发现,使功能性食品和天然健康食品迅速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同时也成为研究与开发的热点。
1抗氧化活性的评估现在已经建立了许多对抗氧化活性评估的体外评估和体内检测模型。
1.1光化学发光(Photochemiluminescence ,PCL )法光化学发光(PCL )法是使用具有光化学激发作用的光敏剂(photoscnsitizer ,发光氨)激发反应分子,使之在紫外灯的作用下以比正常条件下快1000倍的速度发生氧化反应,迅速生成自由基。
自由基与样品中的抗氧化剂发生反应后,用专门的检测仪器———超快速抗氧化剂和自由基全自动分析仪对剩余的自由基进行测定,从而检测出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能力。
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直接、全面地测定基质中的综合抗氧化能力。
Tsao [2]等选取几种多酚类抗氧化剂以及植物提取物作为研究对象,用PCL 法检测了它们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发现,PCL 法确实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并且能够通过信号图直观地看出几种物质之间抗氧化活性的差异。
由于光化学发光法中所用到的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在国内应用此法对抗氧化剂的研究鲜有报道。
天然抗氧化植物化学物的研究进展陆奕娜(汕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汕头515031)摘要: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许多水果、蔬菜和中草药中富含具有抗氧化能力的植物化学物,它们能够保护机体,抵抗各种各样的疾病。
因此,含有这些植物化学物的食品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同时也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开发的热点。
龙眼叶抗氧化活性部位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摘要:龙眼也被叫做是桂圆,龙眼叶指的主要是龙眼树当中的一些嫩芽和叶子,龙眼叶具有发表清热、利湿解毒等一系列功效,可以对感冒发热等疾病进行治疗,并且可以抑制葡萄糖普酶活性。
从龙眼叶当中可以获得很多有效物质,比如说黄酮,属于一种具有较好效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本文对龙眼叶抗氧化活性部位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龙眼叶;抗氧化;活性部位;血清药物;化学研究2 方法2.1龙眼叶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制备清洗药材,并且进行烘干处理,称取其中的640g,通过6倍量95%,50%乙醇进行加热回流处理,每次处理的时间控制在2h,并且对获得的滤液进行合并,最后获得总提取8.56g,剩余的滤液通过回收乙醇后添加一定的纯水,接着加入乙酸乙酷、石油醚、正丁醇等完成萃取的工作,石油醚当中萃取获得5.28g墨绿色浸膏,乙酸乙酷萃取获得22.52g淡黄色粉末,正丁醇萃取获得27.72g橙黄色粉末,水部位萃取获得30.78g橘黄色胶质,另外获得药材粗粉lOg,经过浓缩挥干后获取水煎液提取物。
2.2龙眼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2.2.1 FRAP法测定龙眼叶不同极性部位总抗氧化能力对FeS04·7H20标准品的进行配置,保证及浓度符合要求,并且进行标准曲线的绘制,依照总抗压能力测试和当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测试,并且利用酶标仪在593纳米位置对吸光度值进行读取,并且对各样本的总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
2.2.2含药血清的制备对大鼠进行4天的适应性喂养之后,对10只大鼠进行分类,分为两组,一组为EFD给药组,另外一组为空白组,每组设置5只大鼠,依照相关试验要求对总抗氧化能力最强的EDF进行筛选,并且做出后续的实验操作,对EDF进行称量,获得4克EFD并且加入适量的水配制成大鼠灌胃液。
其中给药组依照107(生药量)·kg-1ip(1/3MTD)的给药量,连续服用三天,每天服用的次数为两次,空白组也通过相应的给药量进行蒸馏水的供应。
龙眼核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研究周凯;胡卓炎;周沫霖;赵雷【期刊名称】《食品与机械》【年(卷),期】2015(031)004【摘要】探讨龙眼核中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并筛选其有效部位.以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龙眼核95%乙醇提取物中4种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总酚含量,并利用ABTS法、DPPH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邻二氮菲 Fe2+氧化法测定评价各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同时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比较4种萃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总酚含量最高,达到(693.51±9.52) mg/g;在不同的自由基体系中,4种萃取物均对·O2-的清除作用最弱,但对清除ABTS·+、DPPH·、·OH均表现出较强的效果,龙眼核各萃取物抗氧化能力的结果为乙酸乙酯萃取物>氯仿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水层剩余物;除水层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均无明显抑制作用外,4种萃取物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不同强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层的抑菌活性最为突出.由结果可推断乙酸乙酯萃取物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可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和抑菌剂,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总页数】5页(P167-171)【作者】周凯;胡卓炎;周沫霖;赵雷【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水芫花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研究 [J], 徐盛颖;干晶露;张桑桑;闻正顺;曲有乐2.龙眼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J], 邹金美;黄冰晴;韦丽香;王栩;张国广3.新疆地锦草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研究 [J], 热子亚·麦麦吐逊;努斯热提古丽·安外尔;祖丽皮亚·玉努斯4.杭白菊总黄酮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性及抑菌活性研究 [J], 黄涵年5.傣百解醇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J], 李晓花;段志航;赵彩云;金玲钰;曾绮雯;张丽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眼壳与龙眼核多酚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的开题报告题目:龙眼壳与龙眼核多酚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背景:龙眼又称为桂圆,是南方常见的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
其中,龙眼壳和龙眼核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
因此,对龙眼壳和龙眼核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1. 实现龙眼壳和龙眼核多酚的分离纯化。
2. 对分离得到的多酚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3. 测定多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并探讨其抗氧化机制。
4. 比较不同来源的龙眼壳和龙眼核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差异。
研究内容:1. 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提取龙眼壳和龙眼核中的多酚类化合物。
2. 运用纯化技术,分离得到多酚类化合物。
3. 运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结构分析技术,对多酚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
4. 通过不同的体外实验测试多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5. 比较不同来源的龙眼壳和龙眼核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研究意义:1. 为深入研究龙眼壳和龙眼核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提供基础数据。
2. 为研制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提供依据。
3. 提高龙眼果及其各部分的综合利用价值。
研究方法:1. 提取方法:超临界CO2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水热提取法等。
2. 纯化技术:硅胶柱层析、逆向高效液相色谱、分子筛层析等。
3. 结构鉴定技术: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
4. 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超氧化物自由基清除法、还原力法等。
预期结果:1. 成功分离纯化龙眼壳和龙眼核中的多酚类化合物。
2. 结构鉴定得到多种龙眼壳和龙眼核中的多酚化合物。
3. 发现多酚化合物在不同抗氧化实验中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和机制。
4. 比较不同来源龙眼壳和龙眼核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差异,并总结影响因素。
研究任务安排:1. 阅读文献,了解龙眼壳和龙眼核多酚类化合物研究现状及相关实验技术。
四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四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四种常见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包括芦荟、金银花、柴胡和黄芪。
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分析等方法,找出这些植物中主要的化学成分,并研究其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氧化、抗炎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药用植物的研究,可以为深入理解其药效机制提供参考,并为植物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关键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生物活性、抗菌、抗氧化、抗炎1. 研究背景药用植物是传统中药中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其中,芦荟、金银花、柴胡和黄芪是常见的四种药用植物,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这些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药用植物的药效机制,并为开发新型植物药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
2. 研究内容芦荟、金银花、柴胡和黄芪是常见的四种药用植物,其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已有较多文献报道。
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估这些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氧化、抗炎等方面。
2.1 芦荟芦荟又名“沙漠之王”,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抗菌、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芦荟中主要的活性成分是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这些成分能够抗氧化、抗炎和抗菌。
本研究将通过实验分析芦荟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探讨其作为药用植物的药效机制。
2.2 金银花金银花又名“忍冬”,是一种常见的藤本植物,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
金银花中主要的活性成分是苦苣苔素、洋地黄苷和鼠李糖苷等,这些成分能够抗氧化、抗炎和抗菌。
本研究将通过实验分析金银花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探讨其对健康的益处和作为药用植物的药效机制。
2.3 柴胡柴胡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
柴胡中主要的活性成分是柴胡皂苷、柴胡酮和柴胡甙等,这些成分能够抗氧化、抗炎和抗菌。
龙眼叶的功效与作用龙眼叶的功效与作用龙眼叶,又称桂圆叶,是龙眼树的叶子,是一种草本植物。
龙眼叶一直以来被广泛使用于中药和食物中,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鞣质、多酚类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对人体的健康有诸多益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龙眼叶的功效与作用。
1. 抗氧化作用龙眼叶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如黄酮类物质等,这些物质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伤害,减少氧化应激对身体的不良影响,从而减缓衰老过程,促进健康。
2. 促进免疫系统龙眼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这是一种强大的天然免疫系统促进物质。
维生素C可以提高白细胞的活性,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此外,龙眼叶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是构成免疫系统细胞的基础,对保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3. 抗炎作用龙眼叶中的鞣质具有抗炎作用。
鞣质可以在肠道内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和损伤,缓解炎症反应。
此外,龙眼叶中的黄酮类物质也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反应所产生的局部肿胀和疼痛。
4. 促进血液循环龙眼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促进血管的扩张,增加血管的弹性,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良好的血液循环可以帮助营养物质和氧气更好地供应到各个部位,从而增加身体的能量和活力,预防慢性疲劳和心血管疾病。
5. 抗抑郁作用龙眼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黄酮类物质以及其他活性成分具有抗抑郁作用。
这些物质可以增加脑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含量,改善情绪和心境,减轻焦虑和抑郁。
此外,龙眼叶中含有亚硫酸氨基酸,这是合成脑内血清素的重要原料,对提高心情,缓解压力有一定的作用。
6. 改善睡眠质量龙眼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镇静作用,并且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状态。
这些特性使得龙眼叶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症状。
此外,龙眼叶中含有一种名为龙脑酸的成分,它可以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GAB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能够促进睡眠,使人更容易入睡并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
龙眼叶不同极性部位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梁洁;金青青;黄团心;徐晖;麦嘉妮;信晨曦【期刊名称】《中国药房》【年(卷),期】2018(029)007【摘要】目的:优选龙眼叶对2型糖尿病小鼠降血糖的活性部位,为龙眼叶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龙眼叶经95%乙醇渗漉提取得到总提物,在确定总提物的降血糖作用后,将总提物浸膏用水混悬,然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相应部位提取物(分别记为ST、YT、ZT和WT).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法复制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成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0.1 g/kg),ST低、中、高剂量组(22.2、29.6、44 g/kg,以生药计,下同),YT低、中、高剂量组(10.7、16、32 g/kg),ZT低、中、高剂量组(10.5、15.8、31.6 g/kg)和WT低、中、高剂量组(18.5、24.6、37 g/kg),每组10只;并另选10只正常小鼠作为正常组(蒸馏水).各组小鼠均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28 d.观察并记录小鼠的生长情况及体质量变化,检测小鼠空腹血糖值,对小鼠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并测定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和血清中HDL-C含量降低,空腹血糖值和给予葡萄糖0.5、1、2 h后小鼠的血糖值以及糖耐量曲线下面积升高,且血清中TC、TG和LDL-C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28 d后YT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升高,YT各剂量组和ZT中、高剂量组小鼠空腹血糖值降低(P<0.05或P<0.01),给予葡萄糖1 h后YT 中、高剂量组和ZT高剂量组小鼠血糖值以及给予葡萄糖2 h后YT高剂量组小鼠血糖值均降低,YT各剂量组和ZT高剂量组小鼠糖耐量曲线下面积以及血清中TC含量均降低、血清中HDL-C含量均升高,YT高剂量组和ZT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G、LDL-C含量以及YT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G含量均降低,ZT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HDL-C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2型糖尿病小鼠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OBJECTIVE:To optimize the hypoglycemic active parts from the leaves of Dimocarpus longan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ice,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aterial basis study of it. METHODS:Total extract was obtained from the leaves of D. longan with 95% ethanol percolation extraction. After confirming hypoglycemic effect of total extract,extract was suspended with water. Relevant extract was obtained by using petroleum ether,ethyl acetate and n-butanol in turn(respectively marked as ST,YT,ZT and WT). The model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ice was established by high glucose and high fat diet combined with STZ. Model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model group(distilled water),positive controlgroup(metformin,0.1 g/kg), ST low-dose,medium-dose and high-dose groups(22.2,29.6,44 g/kg,calculated by crude drug,similarly hereinafter),YT low-dose,medium-dose and high-dose groups(10.7,16,32 g/kg),ZT low-dose,medium-dose and high-dose groups(10.5, 15.8,31.6 g/kg),WT low-dose,medium-dose and high-dose groups(18.5,24.6,37 g/kg),with 10 mice in each group. Other 10 normal mice were included in normalgroup(distilled water). Those groups were given relevant medicine intragastrically,once a day,for consecutive 28 d.The growth of mice and the change of body weight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Fasting blood glucose(FBG)of mice was detected,and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f mice wasconducted. The contents of TC,TG,HDL-C and LDL-C in serum of mice were also determined. RESULTS:Compared with normal group,body weight and serum content of HDL-C in model group were decreased;FBG and the blood sugar after giving glucose for 0.5,1,2 h and area under glucose tolerance curve of mice were increased,and serum contents of TC,TG and LDL-C were alse increased,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1).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body weight of mice in YT high-dose group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25 d was increased,FBG of mice in YT groups and ZT medium-dose,high-dose groups were decreased(P<0.05 or P<0.01);blood sugar of mice in YT medium-dose,high-dose groups and ZT high-dose group after giving glucose for 1 h as well as blood sugar of mice in YT high-dose group after giving glucose for 2 h were all decreased;area under glucose tolerance curve of mice and serum content of TC were decreased in YT groups and ZT high-dose group,while serum content of HDL-C was increased. Serum content of TG and LDL-C in YT high-dose group and ZT high-dose group as well as serum content of TG in YT medium-dose group were all decreased,serum content of HDL-C in ZT medium-dose group was increased,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or P<0.01). CONCLUSIONS:The ethyl acetate part and n-butanol part from the leaves of D. longan show good hypoglycemic effect o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ice.【总页数】5页(P950-954)【作者】梁洁;金青青;黄团心;徐晖;麦嘉妮;信晨曦【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200;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200;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南宁530021;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200;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200;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连翘叶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J], 刘静;杨建雄2.畲药铜丝藤植物根和根状茎部位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J], 张青莲; 吴春美; 周云芳; 王双虎3.消渴健脾胶囊对2型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研究 [J], 蔡自立;马红梅;兰卫;赵翡翠4.沙棘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J], 杨阳;武立腾;刘禹颉5.东北红豆杉枝、叶不同提取部位降血糖作用研究 [J], 王甜甜;云旭龙;孙梦迪;李智萌;蔡广知;张天柱;贡济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作者:李培源鄢宏俊霍丽妮贾智若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第17期摘要 [目的]探讨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
[方法]采用乙酸乙酯为提取溶剂,通过冷浸法得到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测定其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并研究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在较低药液浓度下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显示出一定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随浓度增加,ABTS自由基清除率迅速增加。
研究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反应时间增加,ABTS自由基清除率迅速增加。
[结论]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较好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
关键词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ABTS;清除活性中图分类号 R285.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7-0159-02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ABTS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leaf of Dimocarpus longan. [Method]The ABTS 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y of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leaf of Dimocarpus longan was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TS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y and concentraion was investigated. [Result]At a low concentration,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leaf of Dimocarpus longan exhibits some ABTS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y.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ABTS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y of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leaf of Dimocarpus longan quickly increa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ility of ethyl acetate in longan leaves to scavenge ABTS free radicals and time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BTS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rate increased rapidly with the increase of reaction time.[Conclusion]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leaf of Dimocarpus longan has good ABTS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Key words Leaf of Dimocarpus longan;Ethyl acetate extract;ABTS;Scavenging activity科学研究证明,中风、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与体内自由基超量相关,当体内的抗氧化物质不足以抗衡自由基时身体产生疾病,需要额外补充抗氧化剂[1-3]。
专利名称:龙眼叶抗氧化有效部位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梁洁,麦嘉妮,赵立春,徐晖,杨川川,信晨曦
申请号:CN201810917826.2
申请日:20180813
公开号:CN109846955A
公开日:
2019060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从龙眼叶中提取制备得到具有很好抗氧化作用的有效部位,该有效部位为龙眼叶药材经粉碎后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得浸膏,加水将浸膏混悬,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的乙酸乙酯部位。
经药理实验研究表明,该有效部位能很好的清除超阴离子自由基O·、羟自由基·OH,并能有效抑制小鼠红细胞氧化溶血、小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进程。
本发明采用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龙眼叶为原材料,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抗氧化原料来源,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开发高效、安全的清除或者抑制自由基的食品、保健食品、药物或化妆品具有重要的作用。
申请人:广西中医药大学
地址:5302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五合大道13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关文龙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芦蒿不同部位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李晓明;刘跃钧;邓荣华;吕丽爽【期刊名称】《食品与机械》【年(卷),期】2012(028)005【摘要】考察芦蒿中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性能.芦蒿的秸秆、花、叶、茎经过粉碎,烘干,石油醚脱色后,用60%的乙醇为提取剂提取活性成分,通过定性定量试验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并对照抗坏血酸探讨了芦蒿不同部位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包括还原能力,螯合能力以及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羟基自由基、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结果表明:芦蒿各部位提取物其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由强到弱排序为叶提取物>花提取物>茎提取物>秸秆提取物;对自由基清除能力排序分别为超氧阴离子、DPPH、羟自由基.芦蒿各部位提取物均具有还原性,抗氧化及清除不同自由基性能.【总页数】4页(P116-119)【作者】李晓明;刘跃钧;邓荣华;吕丽爽【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江苏南京 210097;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丽水 323000;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江苏南京 210097;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江苏南京 21009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滑子菇不同溶剂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研究 [J], 于淑池;祝槟槟;郑红菊2.广豆根不同溶剂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 [J], 王凯;张业;义祥辉;刘贤贤;潘英明;黄丽娟;谭丁弦3.细叶石仙桃石油醚部位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J], 李培源;莫媛媛;彭炳华;霍丽妮;秦一兰4.细叶石仙桃乙酸乙酯部位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J], 李培源;彭炳华;莫媛媛;秦一兰5.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J], 李培源; 鄢宏俊; 霍丽妮; 贾智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眼叶丙酮部位抗氧化活性研究李培源; 霍丽妮; 贾智若; 莫媛媛; 黄晓东【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9(047)003【总页数】3页(P39-40,59)【关键词】龙眼叶; ABTS; 还原能力; 总酚含量【作者】李培源; 霍丽妮; 贾智若; 莫媛媛; 黄晓东【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广西南宁市第五十六中学广西南宁 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活性氧(ROS)被普遍认为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以及缺血再灌注、炎症和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1-3]。
ROS的产生是通过天然抗氧化防御系统持续平衡的,氧化应激是一个过程,其中氧化剂和抗氧化剂之间的生理平衡被打破,产生过多氧化剂从而对有机体造成潜在的损害,引起DNA损伤、蛋白质羰基化和脂质过氧化,导致各种慢性健康问题,如癌症、衰老、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4-5]。
本实验通过冷浸法得到龙眼叶丙酮部位,采用ABTS体系和还原能力体系,来评估其抗氧化能力,寻找新的天然抗氧化剂。
1 实验1.1 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制备将龙眼叶晒干磨粉后,将20 g龙眼叶粉末放入圆底烧瓶中,加入200 mL乙酸乙酯(95%)浸泡3 d。
将溶液倒出后,重新加入新的乙酸乙酯(95%)200 mL进行冷浸操作,总共加入3次乙酸乙酯(95%),合并提取液。
将所得溶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得到龙眼叶乙酸乙酯提取物。
1.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6-10]在锥形瓶中加入50 mL浓度为2 mmol/L的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ABTS)水溶液,和200 mL 浓度为70 mmol/L的K2S2O8水溶液,混合均匀,盖上塞子避光放置12~16 h,再加入磷酸盐缓冲液至溶液在Abs=734 nm处吸光度为(0.70±0.02)得到ABTS+·溶液。
龙眼叶抗氧化活性部位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7T09:55:49.83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4期作者:邓晓秋
[导读] 龙眼也被叫做是桂圆,龙眼叶指的主要是龙眼树当中的一些嫩芽和叶子,龙眼叶具有发表清热、利湿解毒等一系列功效,可以对感冒发热等疾病进行治疗,并且可以抑制葡萄糖普酶活性。
大庆市卫生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黑龙江大庆 163311
摘要:龙眼也被叫做是桂圆,龙眼叶指的主要是龙眼树当中的一些嫩芽和叶子,龙眼叶具有发表清热、利湿解毒等一系列功效,可以对感冒发热等疾病进行治疗,并且可以抑制葡萄糖普酶活性。
从龙眼叶当中可以获得很多有效物质,比如说黄酮,属于一种具有较好效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本文对龙眼叶抗氧化活性部位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龙眼叶;抗氧化;活性部位;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2 方法
2.1龙眼叶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清洗药材,并且进行烘干处理,称取其中的640g,通过6倍量95%,50%乙醇进行加热回流处理,每次处理的时间控制在2h,并且对获得的滤液进行合并,最后获得总提取8.56g,剩余的滤液通过回收乙醇后添加一定的纯水,接着加入乙酸乙酷、石油醚、正丁醇等完成萃取的工作,石油醚当中萃取获得5.28g墨绿色浸膏,乙酸乙酷萃取获得22.52g淡黄色粉末,正丁醇萃取获得27.72g橙黄色粉末,水部位萃取获得30.78g橘黄色胶质,另外获得药材粗粉lOg,经过浓缩挥干后获取水煎液提取物。
2.2龙眼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2.2.1 FRAP法测定龙眼叶不同极性部位总抗氧化能力
对FeS04·7H20标准品的进行配置,保证及浓度符合要求,并且进行标准曲线的绘制,依照总抗压能力测试和当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测试,并且利用酶标仪在593纳米位置对吸光度值进行读取,并且对各样本的总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
2.2.2含药血清的制备
对大鼠进行4天的适应性喂养之后,对10只大鼠进行分类,分为两组,一组为EFD给药组,另外一组为空白组,每组设置5只大鼠,依照相关试验要求对总抗氧化能力最强的EDF进行筛选,并且做出后续的实验操作,对EDF进行称量,获得4克EFD并且加入适量的水配制成大鼠灌胃液。
其中给药组依照107(生药量)·kg-1ip(1/3MTD)的给药量,连续服用三天,每天服用的次数为两次,空白组也通过相应的给药量进行蒸馏水的供应。
而后对血清进行混合收集,并且通过微孔滤膜进行过滤,让他们保存在零下20度的环境当中备用。
2.2.3 Fenton-邻二氮菲法测定EFD及含药血清对·OH的清除率
利用fenton反应获得相应的·OH,依照相关的标准研究发现对于各种不同邻二氮菲-Fe2+体系影响清除·OH的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离心管当中进行0.75mmol·L-1、邻二氮菲溶液的滴加,滴加量为一毫升。
然后,滴入一毫升不同浓度的样品,接着滴入一毫升0.75mmol·L-1硫酸亚铁,接着进行震荡,然后进行一小时的75摄氏度水浴温浴,对其吸光度进行检测,通过蒸馏水代替双氧水进行操作,对比试验,获得吸光度A样品。
通过蒸馏水对样品进行代替测得A损伤,并且对·OH的清除率进行分析和研究。
·OH清除率(%)=[(A样品-A损伤)/(A未损伤-A损伤)]x100%
2.2.4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EFD及含药血清对02-·的清除率
对配制的0.5Smol·L-1Tris-HC1缓冲液以及2.5mmolL-1邻苯三酚溶液,在水域环境下进行30分钟的水浴温育。
在干燥试管当中放入一定量的样品以及缓冲液、邻苯三酚溶液的进行摇匀震荡,并且进行5分钟30摄氏度的水浴反应,利用盐酸溶液对其进行调理,对其吸光度A1进行测量,并且通过蒸馏水对邻苯三酚溶液进行替代,通过相同的方式获得吸光度A2。
通过蒸馏水代替原有样本,将A0测算出来,对02-·的清除率进行计算。
O2-·清除率(%)=[1-(A1-A2)/A0]x100%
2.2.5 H2O2诱导小鼠红细胞氧化溶血的实验
对小鼠眼球进行采血,并且通过肝素管对血液进行收集在40000r·min-1离心5分钟,将血浆去除,获取红细胞,通过生理盐水进行洗涤,接着将1毫升红细胞放入到干净的锥形瓶当中,加入一定量的冰生理盐水,获得0.5%的红细胞混悬液,在混悬液当中放入一定量的双氧水进行混匀,接着在75摄氏度的水浴当中进行1小时。
通过离心之后获取上层清液,测算其吸光度A1,并且通过蒸馏水代替样本进行相同方式的操作,获得吸光度A2,对不同样品在红细胞氧化溶血抑制度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测算。
红细胞氧化溶血抑制率(%)=[(A0-A1)-(A0-A2)/A0]x100%
3 结果
3.1龙眼叶体外抗氧化能力
3.1.1龙眼叶不同部位总抗氧化能力
绘制不同浓度FeS04·7H20的标准曲线,相比于空白组可以发现龙眼叶不同极性部位的提取物OD值和VitC的统计差异较为明显,在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龙眼叶乙酸乙酷位置EFD相比于其他部位总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为正丁醇位置、石油醚位置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弱,需要
合理的进行EFD的选择,作为给药部位进行后续的操作。
3.1.2 EFD及含药血清清除·OH的能力
相比于空白组各浓度给药组当中A536进一步增大,在统计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浓度相同的状态下,EFD组和VitC组在清除率方面更高,具有更强的·OH清除能力,然而含药血清组在清除率方面明显低于EFD组,这就说明含药血清清除能力无法达到EFD的水平。
3.1.3 EFD及含药血清清除O2-·的能力
相比于空白组,空白血清外各浓度给药组当中获得的A1有明显的减少,相比于空白血清组,如果V空白血洁、V含药血洁的比例为1:2的时候,唯一的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如果比例为1:1的时候,A1的差异不明显,这就说明EFD及含药血清可以对O2-·进行清除,其浓度和量效具有一定的关联。
3.1.4 对H2O2诱导小鼠红细胞氧化溶血的影响
相比于空白组,给药组A415的浓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在统计学方面具有意义,稀释倍数不同的含药血清在抑制率方面没有较大的差距,含药血清组抑制率相比于EFD组较低,这就说明EFD以及含药血清在抑制双氧水诱导大鼠红细胞氧化溶血方面能够起到抑制的效果,然而其效果不及EFD。
4 讨论
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利用血清药物化学实验当中使用的大鼠合理的进行给药和采血的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收集超过85%药物的含药血清,在收集含药血清的过程中判断是否要灭活,然而灭活并非常规操作,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未灭活血清,大鼠空白血清本身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为了防止空白血清产生的影响,在实验的过程中加入空白血清进行对比,血清药理实验的时候与本体较为接近,可以对药物原形的成分在体内吸收、转化、灭活等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获得较为科学、真实的实验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龙眼叶乙酸乙酷位置获取的提取能够将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够对大鼠红细胞氧化溶血进行抑制,在对比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实验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就说明提取物在动物体内已经进行了代谢。
但是因为实验条件有限,只能初步确认少数色谱峰,由于病理模型和健康动物模型在药物代谢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后续可以采用病理模型组动物来检测含药血清的具体效果,并且对龙眼叶抗二型糖尿病药效物质基础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周静.血清胆红素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J].西南军医,2015,17(3):324.
[2]梁洁,余靓,柳贤福,等.龙眼叶不同提取物降血糖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