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原则辨析
- 格式:pdf
- 大小:67.16 KB
- 文档页数:1
论保险利益原则作者:黄子洋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03期【摘要】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法》的立足点之一。
它主要指一种可以转嫁的不确定的风险关系。
通过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被保险人的利益,同时这种对于投保人资格的限制,也降低了《保险法》所本身固有的投机性。
本文将缕析保险利益原则的不同理解,以及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适用的不同。
【关键词】保险利益;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一、保险利益原则的内容(一)学理解释究竟什么是保险利益原则,解释上的说法也甚多,有学者认为是这是一种“经济利益”①,也有学者认为“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利害关系”②。
对于学理上的解释,向来只是作为参考,保险利益即在投保时,投保人和保险标的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关系。
但是无论学理上分歧如何,保险利益原则构成了保险合同的效力要件,是《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指导保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二)法律条文解释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是否将保险利益原则写入《保险法》尚存在分歧,对于其实质也做了不少研究。
最终在1995年版的《保险法》中将保险利益明确写入法条第11条,同时在2009年修订《保险法》之时,也将该原则予以保留至12条。
虽然在条文中“标新立异地对保险利益下一个穷尽外延的概括性定义”③,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创举,同时也可以从条文中隐约的看出,保险利益之关系属于投保人和保险标的之间,其次保险利益原则作为一般规定出现于《保险法》的较前位置,表明保险利益原则目的在于限制损害填补的适用。
二、保险利益原则的具体适用根据《保险法》第12条第3和第4款规定,对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都必须坚持适用保险利益原则。
通过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被保险人的利益。
(一)适用条件1、适法性:保险利益原则所保护的利益必须是受到法律所保护的,这构成了适用保险利益原则的基础。
不法利益不能受到保险利益原则的保护,因为这些利益得不到法律的认可。
保险原则中的可保利益原则初探前言保险,是集合具有同等危险的众多单位或个人,以合理计算分担金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成员因该危险事故所致经济损失的补偿行为。
换言之,是多数单位或个人为了保障其生活的安定,在参与平均分担少数成员因偶发的特定危险事故所致损失的补偿过程中形成的互助共济的一种分配关系。
本文将结合案例分析,引入保险原则中的保险利益原则(又称可保利益原则),并进行论述。
案例1999年1月2日,A公司向本市一家印刷厂租借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厂房做生产车间,双方在租赁合同中约定租赁期为一年,若有一方违约,则违约方将支付违约金。
同年3月6日,A公司向当地保险公司投保了企业财产险,期限为一年。
当年A公司因订单不断,欲向印刷厂续租厂房一年,遭到拒绝,因此A公司只好边维持生产边准备搬迁。
次年1月2日至18日间,印刷厂多次与A公司交涉,催促其尽快搬走,而A公司经理多次向印刷厂解释,并表示愿意支付违约金。
最后,印刷厂法人代表只得要求A公司最迟在2月10日前交还厂房,否则将向有关部门起诉。
2月3日,A公司职员不慎将洒在地上的煤油引燃起火,造成厂房内设备损失215 000元,厂房屋顶烧塌,需修理费53 000元,A公司于是向保险人索赔。
案例解读我国《保险法》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而在财产保险中,保险利益包括现有利益、预期利益、责任利益以及合同利益。
现有利益随物权的存在而产生。
现有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财产已享有且可继续享有的利益。
投保人如现时对财产具有合法的所有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租赁权等关系且继续存在者,均具有保险利益。
因此本案中,A公司投保时,对厂房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合同有效。
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六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法律并未规定租赁这一民事经济行为采用特定的形式,故租赁合同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
人身保险中父母对子女保险利益的认定人身保险是指以人的生命为标的的一种保险,主要是为了在被保险人发生意外伤害、患病或者死亡时,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或其受益人支付保险金或者给付医疗费的费用。
在人身保险中,父母对子女保险利益的认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涉及到保险责任、保险金的受益人及受益权利的归属等方面,对于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及其家属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围绕父母对子女保险利益的认定展开讨论,旨在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是保险业的基本法律,是对保险业开展经营活动进行规范的法律依据。
关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规定在保险法中属于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保险法的相关条款解读,可以了解在父母对子女保险利益的认定中相关的法律规定。
1. 被保险人及受益人的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保险合同成立后,被保险人可以为自己一人或者为他人指定。
”这意味着在人身保险中,父母可以为自己或者为子女指定为被保险人,同时还可以指定受益人。
对于父母为子女投保而言,父母应当在投保时明确指定子女为被保险人,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受益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之间的利益可以以约定方式转让。
这一规定意味着,父母可以通过保险合同明确约定子女为受益人,从而保障子女的利益。
2. 保险金的受益权利在人身保险中,保险金是被保险人在发生意外伤害、患病或者死亡等情况下获得的一定数量的金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保险人向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后,除本法另有规定外,保险金的受益权利取得。
”这意味着,一旦保险事故发生,保险金将直接支付给受益人。
对于父母投保子女而言,他们应当明确在合同中约定子女为受益人,以便在发生保险事故时,子女能够获得相应的保险金。
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对子女保险利益的认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
以下是父母对子女保险利益认定的原则:1. 子女利益至上原则在父母为子女投保时,应当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明确约定子女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
保险学第一篇保险基础保险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近因原则损失补偿及其派生原则一、近因原则概述某公司为其员工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某日该公司为了丰富员工生活,安排大巴组织员工旅游,行驶中被一辆违章大货车从侧面高速撞上。
员工A、B严重受伤被送至医院。
A因颅脑重度损伤且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
B在车祸中丧失一条大腿,抢救中突发急性心肌梗塞死亡。
保险公司依据意外伤害保险相关条款,赔付如下:核定车祸为意外事故;对A赔付死亡保险金20万元;对B赔付意外伤残保障金5万元。
为何两人购买了同一保险公司同一险种,且在同一次车祸中死亡,赔付结果却不同?近因原则近因原则是判断保险事故与保险标的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确定保险公司是否需要依约履行赔偿责任的基本原则。
(一)近因引起保险标的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原因。
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它不一定是最接近损失结果的原因。
(二)近因原则当保险标的发生风险事故时,需要判断投保的保险是否要履约赔偿。
可依据风险事故的近因是否属于保险责任来判断:如果造成标的损失的近因属于保险责任,则赔偿;不属于,则不赔偿。
二、近因原则的应用(一)近因原则的应用步骤1、第一步:对引发保险标损失的风险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事故的近因。
2、第二步:考察投保的保险的保险责任,判断该近因是否属于该保险的保险责任。
(二)近因的认定分析风险事故的原因,可分为如下情况:1、单一原因:损失原因即为近因。
如:地震引发了厂房倒塌。
假设企业投保了企业财产险。
首先,地震是造成企业财产损失的单一原因,即近因。
其次,企业投保了企业财产险,该财产保险条款中,如果约定地震为保险责任,则赔偿;如果为除外责任,则不赔偿。
案例7.1:意外伤害文某由珠海乘飞机至上海,在此之前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额为20万元。
在飞机下降时,文某忽觉右耳疼痛,轰鸣不止,后经治疗,最后诊断为右耳突发性耳聋,听力丧失小于70分贝。
据此,文某向保险公司提出要求全额给付意外伤害保险金20万元。
第四章保险基本原则课程大纲第一节保险利益原则保险利益的概念保险利益的确定条件保险利益原则的含义保险利益原则的意义保险利益原则在保险实务中的应用:在财产保险中的应用,在人身保险中的应用一保险利益的概念及确立条件1保险利益是投保人对投保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无保险利益,合同无效2保险利益的确立条件:合法的利益:凡是非法利益不能作为保险利益确定的利益:非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利益经济利益:能够用货币计算,衡量,估价二保险利益原则的含义及意义1保险利益原则是指在签订并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投保人必须对投保的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2保险利益原则的意义:防范道德风险划清与赌博的界限限制损失补偿的程度三保险利益原则在财产保险中的应用1可保利益的来源:所有权,抵押权,委托关系,预期利益如房主对所有房屋具有保险利益财产抵押权人对抵押财产具有保险利益经营者对其合法的预期利益具有保险利益2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时效:保险利益存在时间要求:从保险合同订立至损失发生的全过程中必须存在保险利益,特别注意的是,被保险人在索赔时必须具有保险利益。
(看后面案例)案例小李将自己的私家车向某保险公司投保了车辆损失险。
在保险期间内,小李将自己的车转卖给了同事小王,并办妥了车辆的过户手续,车辆的保险单也随之转交给小王,但没有将车辆过户的情况通知保险公司。
小王获得该车后不久,就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导致车辆受损。
请问,小李和小王谁有权向保险公司索赔?案例分析:两人都无权,小李已丧失保险利益,而小王不是保险合同的当事人。
保险利益原则在人身保险中的应用四保险利益原则在人身保险中的应用1人身保险保险利益的确立:为自己投保为他人投保:亲密血缘关系,法律上的利害关系,(配偶或养父母与子女)经济上的利益关系(债权人与债务人,雇主与雇员)2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时效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必须在合同订立时存在,而保险事故发生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并不重要。
也就是说,在发生索赔时,即使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失去保险利益,也不影响保险合同的效力。
浅述保险法中的人身保险利益规定与未成年保险政策一、人身保险合同中对保险利益的规定所谓保险利益,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认可的利益,又称可保利益。
保险利益产生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的经济联系,它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的利益,体现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害关系,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因保险标的遭受风险事故而受损失,因保险标的未发生风险事故而受益。
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指投保人对于被投保人的生命或身体所具有的利害关系,也就是投保人将因保险事故的发生而遭受损失,因保险事故的不发生而维持原有的利益。
(一)、人身保险利益原则的含义《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的的保险。
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这一规定明确指出我国对保险利益的界定为“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也就是说只有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了法律上承认的保险利益,人身保险台同才能有效。
《保险法》第三十一条对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又进行了严格而具体的界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一)本人;(二)配偶、子女、父母;(三)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四) 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订立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合同无效。
”人身保险投保人只有符合了《保险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保险利益原则,人身保险合同才具备了成立的前提条件,否则人身保险合同是无效的。
第一节保险利益原则一、保险利益及其成立的条件(一)保险利益与保险利益原则的含义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二)保险利益成立的条件1.保险利益应为合法的利益。
在财产保险中,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或对保险标的所承担的责任等,必须是依照法律、法规、有效合同等合法取得、合法享有、合法承担的利益,因违反法律规定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产生的利益。
2.保险利益应为经济上有价的利益。
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纪念品、日记、账册等不能用货币计量其价值的财产3.保险利益应为确定的利益。
包括现有利益和期待利益。
4.保险利益应为具有利害关系的利益。
二、主要险种的保险利益(一)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有下列情况:1.财产所有人、经营管理人的保险利益。
2.抵押权人与质权人的保险利益。
在借款人还款后,银行对抵押品的抵押权消失,其保险利益也随之消失。
3.负有经济责任的财产保管人、承租人等的保险利益。
4.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保险利益。
(二)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可分为四种情况。
1.本人对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具有保险利益。
2.投保人对配偶、子女、父母的生命和身体具有保险利益。
3.投保人对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抚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具有保险利益。
4.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一是利害关系论。
如认为债权人对债务人具有保险利益,企业对其职工具有保险利益。
二是同意或承认论。
确定方式是采取了限制家庭成员关系范围并结合被保险人同意的方式。
(三)责任保险的保险利益责任保险的保险利益主要有三种情况:1.各种固定场所的所有人或经营人,诸如饭店、商店、影剧院等,对其顾客、观众等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的,具有保险利益,可投保公众责任险。
2.各类专业人员,如医师、律师、设计师等,由于工作上的疏忽或过失致使他人遭受损害而依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的,具有保险利益,可投保职业责任险。
保险利益的法理分析——以人身保险为重点摘要:保险利益是保险标的,是受保险制度保障的特定主体牵连于特定客体的主观关系。
在不违反公序良俗及法律的前提下,保险利益是一个发展的、见仁见智的概念,不应限于经济利益。
保险利益可适用于人身保险领域,但大部分情况下人身保险保险利益是抽象性利益,适用相应特殊规则。
关键词:保险标的;保险利益;人身保险;抽象利益保险利益问题在保险法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常为学者所重视,但对其含义尤其是人身保险中的保险利益问题难有定论。
保险利益(Insurableinterest),又称可保利益,立法上首见于英国《1774年人寿保险法案》。
该《法案》第一条要求被保险人对被投保的生命具有可投保利益,也即保险利益.但英美成文法上对保险利益的含义并无界定。
与此相反,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中均没有保险利益这一用语,但在理论上却对保险利益制度有系统研究。
就我国研究现状来说,理论上,大部分教材和文章都将保险利益描述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所具有的一种利害关系,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的发生而受损,或因保险事故的不发生而受益的损益关系;同时将保险标的根据其性质不同分为财产及人的寿命和身体,并相应地把保险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我国《保险法》第十二条明确指出,“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以此涵盖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保险利益,但并未就两者做出进一步详尽规定。
在理论和立法上对保险利益的内涵缺乏具体明确的界定,导致对保险利益这一概念众说纷纭,从而产生保险利益在人身保险领域适用的争议。
一保险制度肇端于贸易发达、风险巨大的海上运输。
在13世纪末意大利的海上保险中,保险人佯称已从被保险人处受领一定金额之贷款或以信用方式赊购被保险人之货物,约定若船舶未安全抵达时,将该款项返还给被保险人或支付价金。
实际上是使被保险人在货物损失时可从保险人处获得一定金额之价款。
这种约定中,未来船舶是否发生危险事故无法安全抵达或危险事故何时发生不确定,保险人是否给付保险金取决于保险事故是否发生,因此具有射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