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测试题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寺遗址中发掘出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它以观测台为圆心,由西向东方向呈扇状排列着13根土柱,陶寺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来观测正东方向的塔儿山日出,并依据观测到的太阳光影推测出一年中的十二个节气。
这反映出()A.社会阶层的分化B.天人合一观念的萌芽C.原始农业的发展D.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2.秦汉乡村治理体系中,乡啬夫虽为“斗食之吏”,但管理着徭役摊派、赋税征收、监督户口等大权,掌握着乡民的命脉,有些地方甚至流传着“人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民谚。
这表明秦汉乡村治理()A.削弱了地方宗族豪强势力B.凸显儒家价值取向C.割断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带有一定自治色彩3.九锡是古代天子赏赐给有殊勋臣子的九种礼器。
曹魏、两晋及南朝时期,权臣胁迫皇帝赐予九锡或自加九锡,后世称“禅让九锡”。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后,统治者恢复汉代九锡褒赠勋臣的原始功能,在勋臣死后追赠九锡。
北魏孝文帝这一举措意在()A.加速汉化进程B.恢复汉代礼制C.确立皇权权威D.推进社会教化4.唐朝时期,边疆游牧民族善于蓄养、驾驭骆驼者大量涌现,他们牵引骆驼的形象被艺术加工为多种形态的唐三彩。
《唐六典》里详细记载了从中央到地方管理骆驼的各级机构、官吏、饲养方式和用途。
骆驼文化的流行反映出唐朝()A.畜牧业的发达B.丝路贸易的繁荣C.物种的大交换D.交通运输的落后5.下图是元至正十七年(1280年)粮食税收分布情况(单位:石)。
这一现象导致了()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行省制度的推广C.大运河的重新开通D.税收制度的简化6.1757年,清军在进军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际,乾隆就开始组织编纂《西域图志》,调遣专家和传教士统计新疆户口、土地、测量新疆舆图,并亲自指导、督促、审核,最终于1762年编纂成《西域图志》。
据此可知,《西域图志》的编纂()A.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反映了清代国家主权观念兴起C.揭示了乾隆帝好大喜功的心理D.体现了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7.同治六年(1867年),丁宝桢升任山东巡抚,“虑士子习制举业不务实学”,在济南创办尚志书院,“令各府州县儒学延送敦品穷经之士讲习其中,此外,习天文、地舆、算术与夫通百家言者,亦与焉”。
统编版高三历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1928年至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除接管了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官办矿业和官僚投资的工矿业外,还创办了新的重工业企业和能源企业。
同时,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的介入,还深入到轻工业、销售业和投机业等各个领域。
这些做法旨在( )A.积极应对日寇全面进攻B.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C.巩固国民党统治的基础D.“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2.1930年5至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
双方参战兵力超过百万,最终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
中原大战是中华民国建立后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这场战争( )A.说明全国统一趋势已不可逆转B.实质是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D.使中国共产党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3.20世纪30年代,在西南、西北地区,军阀及地方势力的统治仍然如旧,他们横征暴敛,如表所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1934年四川各军防区田赋预征一览表A.国民政府大力推行税制改革B.官僚资本日益膨胀C.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D.军阀混战日趋激烈4.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到1934年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
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已日益密切C.列强已放弃了对华经济侵略D.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5.1928年中共六大以后,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情况,并高度赞扬:“惟朱毛在湘赣边境所影响之赣西数县土地革命确实深入了群众。
统编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2·承德模考)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2.(2022·潍坊模考)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
据此可知村落( )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3.(2023·重庆綦江中学月考)耶莫遗址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遗址有21座房屋,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地窖。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及女神的塑像。
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是西亚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代表。
耶莫原始聚落产生的原因是( )A.西亚最早培植大麦、小麦B.原始农耕的产生,开始定居生活C.赫梯人最早学会冶铁技术D.西亚地区最早产生了阶级与国家4.(2022·肥东期中)最初往往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
据此可知集镇(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5.(2022·襄阳期中)据地方志记载,宋代湖州所辖乌程县震泽乡的南林村,又称南浔村,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聚落,随着当地草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渐完善而成长为经济镇市,“市井繁阜,商贾辐辏”,到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其获得官方认可升级为镇。
从草市升级为镇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时局的剧烈变迁B.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C.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6.(2022·大连期中)下表是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7.宋朝集镇普遍发展。
高三历史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B. 秦始皇在公元前260年统一六国C.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七国D. 秦始皇在公元前260年统一七国答案:A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位皇帝的举措?A. 汉武帝B. 唐太宗C. 宋太祖D. 明成祖答案:A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宣扬国威B. 寻找长生不老药C. 贸易往来D. 寻找失踪的亲人答案:A4.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西藏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A. 派兵征服西藏B. 建立金瓶掣签制度C. 派使者访问西藏D. 建立西藏地方政府答案:B5.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C. 辛亥革命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独立D.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6. 下列哪些事件属于新文化运动的范畴?A. 提倡白话文B. 提倡文言文C. 提倡科学与民主D. 反对封建礼教答案:ACD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A. 东北地区B. 华北地区C. 华东地区D. 西北地区答案:ABD8. 下列哪些是五四运动的口号?A.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 “打倒军阀,除旧布新”C. “民主与科学”D. “振兴中华”答案:A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9. 简述唐朝盛世的三个主要特征。
答案:唐朝盛世的三个主要特征包括: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
10. 简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部分主权,同时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和近代化进程。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论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答案:洋务运动是清朝晚期的一场自救运动,主要内容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军队。
统编版高三历史《古代的商业贸易》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特点。
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宋代()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商业活动管理方式出现变化C.特色市镇经济日益繁荣D.市镇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1964年,陕西西安的一处唐墓出土了3枚阿拉伯金币(图1为其中一枚),2013年,河北涿州的一处唐墓中也出土了一枚阿拉伯金币(如图2)。
这些出土的实物()A.说明中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存在官方进贡和回赐关系B.是研究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贸易的一手史料C.说明阿拉伯帝国的金矿资源丰富D.说明金币是通过海路输入中国的3.下表为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A.丝绸之路贸易繁荣B.商业活动比较规范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D.商业管理日趋严格4.明朝人王圻曾言:“贡舶与市舶一事也。
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
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人贡,不许互市矣。
”这表明,在明代朝贡贸易中()A.中外互市依托朝贡而存在B.民间海商是其贸易主体C.市舶司是官民贸易的桥梁D.政府积极招徕各国人贡5.据1世纪航海手册《厄里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印度的黄油、蔗糖沿近岸航线贩至阿拉伯或直接运到东非;意大利的葡萄酒经由埃及转运到东非、阿拉伯甚至印度;波斯湾市场上原产的枣酒或转运自西方的葡萄酒,出口到印度和阿拉伯。
由此可知,当时()A.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B.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C.海上贸易路线遍布全球D.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6.在春秋晚期,“千室之邑”已是标准的大邑。
但进人战国时代后,“万家之邑”已很普通。
这一变化得益于,当时()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B.城市经济功能为主C.分封体制不断强化D.兼并战争日益频繁7.宋朝时,最负盛名的名优特产要数遂州的冰糖,黄田的荔枝和苏州的丝绸。
高三历史练习测试题
11.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圆明园的事件发生在
A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期间 D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期间
1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定国是诏》
C “扶清灭洋” 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3.洋务运动期间,曾国藩创办的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是
A 安庆内军械所 B 上海发昌机器厂
C 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D 湖北织布局
14.1895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获得投资设厂特权的条约是
A 中美《望厦条约》 B 中法《黄埔条约》
C 中英《北京条约》 D 中日《马关条约》
15.中华民国成立后,由孙中山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 《资政新篇》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双十协定》 D 《和平建国纲领》
16.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这次北伐的主要对象是
A 袁世凯 B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C 日本帝国主义 D 英美帝国主义
17.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于
A 南昌 B 长沙 C 井冈山 D 延安
18.1937年,八路军在山西境内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的战役是
A 忻口阻击战 B 平型关战役 C 台儿庄战役 D 豫湘桂战役
19.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中日民族矛盾 B 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
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 人民内部矛盾
20.1949年召开的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并通过“共同纲领”的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 洛川会议
C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