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丝绸之路学的韩国敦煌学
- 格式:docx
- 大小:14.56 KB
- 文档页数:2
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敦煌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敦煌遗址和敦煌文化的学科,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敦煌遗址的发现与保护、敦煌艺术、敦煌文化与文化交流、敦煌文献研究和敦煌考古。
首先,敦煌学主要研究敦煌遗址的发现与保护。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鸣沙山、阳关等。
敦煌学通过对这些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可以还原历史,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敦煌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敦煌艺术。
敦煌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敦煌壁画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壁画之一,被誉为“东方古代艺术宝库”。
敦煌学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艺术创作的技法、风格和题材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敦煌学还研究敦煌的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第三,敦煌学关注敦煌文化与文化交流。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敦煌学研究敦煌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敦煌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
通过对文化交流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为研究中国和世界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四,敦煌学还重视敦煌文献研究。
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了大量的敦煌文献,包括经史、文学、医药、音乐等方面的文献,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源。
敦煌学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最后,敦煌学研究的内容还包括敦煌考古。
敦煌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其考古工作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学通过对敦煌遗址的考古工作,可以还原历史,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经济、农业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2023年中考语文递进关系词语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款煌所在的古丝绸之路,________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________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结晶,________属于中国,但________是属于世界的。
A.与其不如敦煌学敦煌B.只有才敦煌学敦煌C.不仅而且敦煌敦煌学D.或者或者敦煌敦煌学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关于读书,_____是文学也好,哲学也好,社会学也好,____有水滴石穿、百折不挠的精神,____有收益。
否则,尽管你“读书破万卷”,充其量也不过是____的“半瓶醋”而已。
A.不管都要就能一塌糊涂B.不仅只要就能一知半解C.不仅只要才能一塌糊涂D.不管都要才能一知半解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⑴在他们内心深处,________说盼望着回家,________说更害怕回家。
⑴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________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⑴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________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A.不是而是因为而且B.不是而是所以并且C.与其毋宁因为而且D.与其毋宁所以并且4.依次填入模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__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_____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_____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不论而且也不但B.不但而且也不论C.不但也不论而且D.不论也不但而且二、语言表达5.暑假,有同学约初中生小王去野外河里游泳。
下面是小王拒绝对方的话语,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谢谢你约我!②天气确实很热,我也很想凉快凉快。
☐敦煌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
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学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敦煌遗书指清代以来,在古敦煌境内多次出土的古代文献和在外地发现的敦煌古文献。
敦煌遗书主要有卷轴装、经折装和册子装3种。
从内部字迹看,可分手抄和印本两种,其中以抄本居多。
大量的经卷系由专职抄经手手写而成,字迹端庄工美。
遗书除95%以上为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献外,其余为经、史、子、集、官私档案、医药天文、诗词俗讲等。
☐敦煌艺术敦煌艺术一般是指莫高窟的彩绘泥塑、壁画和石窟艺术。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其地处莫高乡而得名。
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
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
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
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
☐藏经洞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号窟,位于16号大窟甬道的北侧,是座高约l.6米、宽约2.7米的小石室。
原为唐代河西僧洪英和尚的禅窟。
900多年前,当时莫高窟的僧人,把近千年存放在莫高窟寺院的经书、绣像、日常文牍和各种书籍全搬进这座石窟内存放起来,然后封闭洞口,抹上泥皮,画上壁画,使人无法发现这一秘密。
900多年后,正是由于这座小石窟的发现,震惊了中外,使敦煌成为世界文化界注目的地方。
☐张骞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敦煌学研究敦煌学,是研究敦煌遗址、敦煌壁画和敦煌文献的学科,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敦煌遗址、壁画和文献。
敦煌遗址位于今天的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代城市。
敦煌壁画是敦煌遗址上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壁画群。
敦煌文献是指从敦煌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书、文献。
敦煌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物品考古、文献考证等。
研究者通过在敦煌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相关信息。
同时,他们还在考古发掘中发掘到了许多与敦煌相关的文物,也通过对这些文物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敦煌的历史。
此外,研究者还通过对敦煌文献的考证,对敦煌的文化和历史进行解读。
敦煌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敦煌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
敦煌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节点。
敦煌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和摩尼教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佛教。
敦煌的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佛经、诗歌、小说等。
而敦煌的壁画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之一,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敦煌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通过对敦煌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等。
敦煌学的研究也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总之,敦煌学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通过对敦煌遗址、壁画和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敦煌学的名词解释敦煌学,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学科,其名词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学习和研究敦煌的艺术遗产的方法和意义。
这篇文章将深入解析敦煌学的名词解释,探讨其历史、研究对象、方法和学术价值。
敦煌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西方学者史坦因(Aurel Stein)等人对敦煌莫高窟的发掘和收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随着中国学者的参与和研究,敦煌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以研究敦煌墓葬中的壁画、文书、经卷等艺术作品为主要对象。
首先,敦煌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以及敦煌文书、经卷、织锦等各种文物。
其中,莫高窟的壁画是敦煌学的核心研究领域。
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主题和优秀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同时,敦煌文书、经卷等文物也是敦煌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物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了解唐代敦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
艺术史主要从美学、艺术风格和技艺等方面,对敦煌壁画进行分类和研究,揭示其艺术内涵和历史地位。
考古学通过对文物的挖掘和发现,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结构。
历史学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探索敦煌在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文献学通过对敦煌的文书和经卷的研究,还原历史真相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些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敦煌学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和理解。
最后,敦煌学在学术价值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敦煌文书和经卷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制度、经济形式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次,敦煌学研究不仅仅关注敦煌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更涉及了丝绸之路、唐代文化交流等广阔的研究领域。
通过敦煌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总结起来,敦煌学是一个研究敦煌艺术和文化遗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文书、经卷等各种文物。
浅谈敦煌学中的敦煌艺术敦煌学是研究敦煌的学科,是中国唐代壁画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艺术是指在敦煌石窟中创作和保存的壁画、彩塑、石刻等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中国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它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元素。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中心,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敦煌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印度、希腊、波斯等不同文化的影响。
这些文化的融合使敦煌艺术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内容。
敦煌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图像生动、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
敦煌壁画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绚丽的色彩,描绘了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神话故事和道德故事,也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景观和动植物。
艺术家们通过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使敦煌艺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敦煌艺术还具有宗教性的特点。
敦煌石窟多为佛教寺庙所在,壁画和彩塑大多描绘了佛教经典和佛教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佛教思想的体现。
通过观赏敦煌艺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佛教的教义和文化。
敦煌艺术对中国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中国艺术史上,敦煌艺术开辟了以壁画为主导的艺术形式,并对后世的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艺术史上,敦煌艺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的存在为研究中亚、印度和东方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参考。
敦煌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敦煌石窟和艺术作品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如环境恶化、开发利用、人为损害等。
为了保护敦煌艺术的独特价值和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对敦煌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工作,加强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和传播。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敦煌艺术作品的保护和修复,使其能够更好地得到观赏和欣赏。
敦煌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和传承敦煌艺术,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为世界艺术史的研究做出贡献。
敦煌学大辞典1. 引言敦煌学大辞典是一部关于敦煌学领域的权威性参考书,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敦煌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敦煌学大辞典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敦煌学的内涵和发展。
2. 敦煌学的概述敦煌学是对敦煌遗址和敦煌文化的研究,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包括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等。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于世,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和关注。
3. 敦煌学大辞典的编纂过程敦煌学大辞典的编纂历时多年,由一批资深敦煌学研究者组成的编纂委员会负责主持工作。
编纂过程中,委员会广泛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敦煌学相关资料,包括文献文物、考古发掘结果、学术论文等,并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审定,最终形成了本大辞典。
4. 敦煌学大辞典的内容敦煌学大辞典收录了敦煌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敦煌地理、敦煌历史、敦煌文物、敦煌艺术等。
其中,敦煌地理部分介绍了敦煌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质特点等;敦煌历史部分详细记录了敦煌在历史上的发展变迁;敦煌文物部分对敦煌的文物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解读;敦煌艺术部分则论述了敦煌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影响。
5. 敦煌学大辞典的意义敦煌学大辞典是敦煌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参考资料,对于推动敦煌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敦煌学大辞典的编纂也是对敦煌文化传承和推广的一种尝试,有助于将敦煌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们。
6. 结论敦煌学大辞典是一部对敦煌学领域进行全面系统介绍的权威参考书,对于敦煌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通过敦煌学大辞典,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敦煌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同时,敦煌学大辞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敦煌学的入口,为推动敦煌学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编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第一节煌学的基本概念 (1)第二节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其有关文献的数量和收藏 (5)第三节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整理与出版 (9)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第一节煌学的基本概念敦煌地处祖国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
这条走廊由于其较之北部沙漠、南部高原优越得多的自然和通行条件,遂成为连接我国中东部腹地与西北地区的天然通道。
从世界发展史上看,河西又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的汇流之区,是古代沟通旧大陆三大洲最重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的主动脉。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诚如其言,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交汇之地。
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
”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得名的本身就与丝路交通的开辟息息相关。
《汉书· 西域传》记,出敦煌玉门关往西域有南北两道。
曹魏时增至三道。
《魏略· 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
”即新增敦煌径通高昌(今吐鲁番)以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远的新北道。
南朝刘昭注《后汉书· 郡国志》引《耆旧志》云:敦煌“国当乾位,地列艮虚,水有县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隋代裴矩《西域图记》记赴西域有北、中、南三道,但无论哪一道都“发自敦煌”,“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于敦煌文书《沙州督都府图经》等有关史料见,唐代敦煌通往西域即辟有矟竿道、第五道、大海道、大碛道等多条道路。
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成为中原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吐纳口。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目录1. 第一章敦煌学概述 (2)1.1 敦煌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3)1.2 敦煌学的发展历程 (4)1.3 敦煌学的学术体系与研究方法 (5)2. 第二章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 (7)2.1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 (9)2.2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 (10)2.3 敦煌壁画的构图与色彩 (11)3. 第三章敦煌文献的研究与整理 (13)3.1 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收藏 (15)3.2 敦煌文献的整理与修复 (16)3.3 敦煌文献的数字化与研究 (17)4. 第四章佛教艺术史研究 (19)4.1 佛教艺术史的理论体系 (20)4.2 佛教艺术史在中国的发展 (21)4.3 佛教艺术史与敦煌壁画的关系 (23)5. 第五章敦煌文化研究 (24)5.1 敦煌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5)5.2 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6)5.3 敦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传承 (27)6. 第六章敦煌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9)6.1 敦煌学的国际影响与地位 (30)6.2 敦煌学的国际合作项目与成果 (31)6.3 敦煌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32)7. 第七章敦煌学的前沿领域与问题探讨 (33)7.1 数字敦煌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34)7.2 敦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36)7.3 敦煌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37)8. 第八章敦煌学的教育与人才培养 (38)8.1 敦煌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39)8.2 敦煌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40)8.3 敦煌学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模式 (42)9. 第九章敦煌学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43)9.1 敦煌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44)9.2 敦煌学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 (45)9.3 敦煌学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7)1. 第一章敦煌学概述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自汉代起便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作为一门研究敦煌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内容的学科,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便不断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目光。
作为丝绸之路学的韩国敦煌学
原文作者:郑广薰
[摘要]“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季羡林先生得这句名言为韩国敦煌学得研究定好了基调,即韩国也可作为季先生所讲得世界上积极参加敦煌学研究得重要地区之一.“敦煌学在世界”不是简单意味着各个国家援用既存得资料在本国研究敦煌学,而是讲需要依照各国得历史和文化进行独立研究.这是扩大敦煌学研究范围得一个前提,即不把敦煌定为一个专门地区,而认为是文化中心和东西方文化得交叉之路.也确实是讲,以“敦煌”为一个代名词,研究以敦煌为中心在丝绸之路展开得东西方文化交流.如此才能接近与韩国有关得敦煌学资料,又可显出韩国敦煌学得研究意义.大约5~10世纪,中、韩两国得佛教都盛行得时候,韩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什么样得作用,其交流如何妨碍到韩国文化,这确实是韩国敦煌学一直要深究得话题,也是韩国敦煌学和丝绸之路学要探讨得咨询题.
[关键词]韩国敦煌学;敦煌文书;佛教文学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026-02
众所周知,历史上得敦煌绝不是偏僻得地点,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敦煌差不多成为文化交流得重要地区,远近得僧人和艺人聚拢在此地,许多中原文人也来此活动.到了隋唐时期,这些地区在地理、商业、文化上得作用更重要了.除了8世纪后期被吐蕃占据得几十年之外,到北宋初西夏侵略为止,敦煌地区得文化传统一直延绵不衰.从那个角度来看,在敦煌及其周围地区发觉得文书和考古资料不能看作是宝贵或稀奇得,反而是要认定为平凡或一般得资料.WCOm某个专门地区发觉得资料不只代表该地区得文化和生活,也可反映更宽阔得地域文化.同样,在敦煌和东西方交流得文化流传到中国各地,也对韩国文化起到很多得妨碍.依照以上内容,韩国敦煌学能够分为三个研究方向.下面所讲得“敦煌”也不是作为专门地区得都市名,而要看作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得丝绸之路上得文化中心.
一、进展以研究为中心得敦煌学来聚拢研究力量和成果
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院长崔溶澈教授曾经指出,“国际敦煌项目”(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首尔中心得方向应该进展以研究为中心得学咨询,这也可讲是韩国敦煌学进展得差不多方向.与中、英、法、俄等国家不同,韩国几乎没有与敦煌学直截了当有关得实物资料.这是韩国敦煌学本身得研究条件,我们不能也不一定需要改变如此得情况.但是,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得东端,韩国拥有其自身得文化交流史,从古以来非常积极地汲取外来文化,同时过海把它流传到日本.实际上,韩国学界也一直关注丝绸之路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并在各个学术单位和领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其研究成果,由于各个学术领域得交流不够,有得非常快消逝,有得不能取得应有得学术价值,甚至有时过了非常长时刻才发觉研究打算和内容重复得情况.丝绸之路得核心因素无疑是交流,那么,丝绸之路学也应该援用“交流”那个词,这确实是丝绸之路学得差不多原则.比如讲,最近“国际敦煌项目”首尔中心和金刚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签订共同出版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韩文版,差不多集合宗教、哲学、历史、文学方面得人才组建翻译队伍.韩文版《敦煌学大辞典》不仅忠实翻译原文,还要介绍韩国所藏丝绸之路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为此,需要各个学术单位得交流和协助,如此才能实现丝绸之路得交流特点以及其在学术方面得意义.这只是一个例子,但盼望能顺利完成此事业,并使之成为韩国丝绸之路学研究得一种范例.
二、整理敦煌文书中有关韩国得资料
韩国人所著敦煌文书中最有名得是新罗僧人慧超游记《往五天竺国传》,写本编号为p3532.该卷得作者和题目是在上世纪初就被认定得.此后,韩国人和敦煌遗书之间得关系咨询题几乎没有受到关注.2010年,在中、英、俄三国得敦煌文书中忽然发觉新罗僧人元晓所著《大乘起信论疏》,因而敦煌遗书在韩国再次引人关注.据中国学僧定源,这些写本是四种不同得版本,基本上在8~10世纪抄写得.实际上,敦煌文书中非常难发觉韩国人得作品,如上所述,近
100年来只发觉两种作品.尽管情况如此,不能否定韩国人所著其他作品得存在,而且这两篇在宗教、哲学、文化交流方面都非常重要.因此,先要相信资料仍然存在,同时努力查找如此得资料.美国梅维恒教授曾经参考编号p3935敦煌写本和那波利贞《唐代の燉煌地に於ける朝鮮人の流寓に就きて》论文,主张在唐代敦煌地区曾有韩国僧人得聚居地.p3935是一种土地请求书,其中讲“韩寺地北至大户地”,原文内容就讲明韩寺看起来占有较大得居住地.当时韩国僧人可能在那个住宅学习佛法,在同意当地得文化后,预备去西域长途旅程.据有关资料,唐代很多韩国僧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求法活动.就像西域得许多僧侣来东方布道、写经、译经,韩国得僧人也从相反得方一直敦煌和丝绸之路学习佛教、感受丰富多彩得文化.除僧人外,韩国使臣也不时到敦煌和中亚地区参加各种活动,该地得壁画就曾描绘他们得形象,而在韩国保存下来得西域和丝绸之路文化可能是这些人带过来得.文化本身就有如此得特点,其交流得过程甚难而时刻久远,但一旦适合于本国得国情,便非常快与当地得文化融合,又流传到各个地点.上述得僧人和使臣都可称为另一个“慧超”,对文化交流起到极大得作用,而查找另一个“慧超”确实是韩国丝绸之路学得重要目标之一.[]
三、接着关注敦煌和韩国佛教文化相似之处
敦煌遗书得绝大部分基本上佛经或者与佛教有关得文书、故事、图画等资料.假如当时韩国人在敦煌或东西方文化得交界处活动,其最大得缘故也可能与佛教有紧密得关系.他们除了佛经,也想要学习表演、舞蹈、音乐、文学等方面得文化,并把它们都带回韩国.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对现在得韩国佛教文化和敦煌资料中佛教文化进行比较,考察两者之间得关系.韩国佛教除了被迫害得一段时刻外,从三国时代传入以后到今天,差不多上保持着原来得文化传统和形式,尤其新罗国虔诚信奉佛教,派遣许多僧侣到中原修学,因此不得不受到唐代佛教得妨碍.唐代是积极同意外来文化得时代,甚至可讲是任由外来文化传播得时代,这是大国风度得表现,在唐代得艺术和文学作品中,随时可见如此得情况.与唐代同一时代得新罗也有相似得特点,他们统一全国后积极地包容外来文化,而外来得佛教几乎成为国教,当时得各种文化因素都围绕着佛教进展起来了.在这一点上,能够看到佛教在韩国文化交流上得重要性,因为它非常有可能保留着差不多看不到得唐代佛教文化.比如讲,唐代敦煌地区得讲经仪式和讲唱方式或与韩国得佛教仪式有相似之处,也可能在韩国佛寺里面能够发觉敦煌遗书得描述.为此,我们又需要抛开单纯得学术视域,用跨国交流得方式来进行研究.
“丝绸之路得存在,既是文明交流得前提,也是必定得产物.”这是韩国文明交流研究所所长郑守一先生得观点.郑先生曾经把东西方文化交流命名为“丝绸之路学”,在韩国出版《丝绸之路学》大作,深刻地妨碍着韩国得丝绸之路学研究.作为季羡林先生得第一个韩国弟子,他一直关注东西文化交流史,已到八十高龄仍然不断研究出新得成果,而且东奔西走讲述文化交流得历史和韩国在丝绸之路学上得位置.据郑守一先生得研究,世界各地文化得距离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远,他们都通过陆路和海路同意新得文化,因此,我们不必也不可被约束在一个文化圈之内.文明在不同得地点发源,基本上在交流得过程中进展得;没有交流,也就没有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