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河油田面十四区改善开发效果调整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3.59 KB
- 文档页数:3
八面河油田面138区薄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方案优化赵艳宁;赵业富;费成俊【摘要】统计分析认为,影响八面河油田面138区薄层稠油油藏热采效果的主要因数是油层厚度和油层渗透率.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对面138区薄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后,热采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单井注汽量减少,单井产量、周期油汽比和回采水率均得到提高.【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6)001【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八面河油田;薄层稠油;蒸汽吞吐;方案优化【作者】赵艳宁;赵业富;费成俊【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厂工艺研究所,山东寿光262714;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厂工艺研究所,山东寿光262714;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厂工艺研究所,山东寿光2627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4面138区位于八面河油田南部斜坡带中南段,为普通稠油II类油藏,其原油地面平均密度为0.971 g/c m3、地面平均粘度为7 718 mPa.s、凝固点为8℃~17℃。
面138块沙四段油层平均有效厚度4.3 m,根据我国稠油蒸汽吞吐开采筛选标准衡量,属低于5类油藏、按稠油蒸汽驱筛选标准,属于4等不适于注蒸汽开采的油藏。
因此,开发初期认为该块不具备热采条件,开采方式主要以油井冷采为主,单井产量低,产量下降快,开发效果差。
随着油藏开发的需要和热采技术的进步,于2006年对该区进行了6井次的蒸汽吞吐工艺试验,突破了原稠油蒸汽吞吐标准,在厚度仅为4 m~6 m的薄油层取得了成功。
这表明,对于5 m以下的薄油层进行蒸汽吞吐是可行的。
但由于油层薄,注入蒸汽的热损失大,对油层热损失产生的原因缺乏系统的研究和针对性措施;注汽参数是借鉴厚油层蒸汽吞吐的经验,设计缺乏理论依据和指导,注汽效率较低;回采水率逐年降低,地下存水率较高,对下周期的注汽热效率和油藏整体开发效果不利。
面 12区沙三上 5砂组特高含水油藏改善开发效果实践【摘要】面12区位于八面河主体断裂构造带中部,北邻面4区,南接面14区。
面积 1.51km2,储量529.63×104t,主要含油层系沙三上、沙三中、沙四段,本次调整的目的层是沙三上5砂组,含油面积1.10km2,地质储量144.6×104t。
目前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阶段。
结合5砂组开发现状,制定先抽稀重建矢量化井网,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在重建井网的基础上强化注水,提高地层压力;待地层压力得到恢复,强化排液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调整思路。
对提高老区采收率和采油速度,改善老区特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面12区;特高含水油藏;注水开发;存在问题;调整对策;开发效果1.油藏概况面12区位于八面河主体断裂构造带中部,北邻面4区,南接面14区。
面积1.51km2,储量529.63×104t,主要含油层系沙三上、沙三中、沙四段,本次调整的目的层是沙三上5砂组,含油面积1.10km2,地质储量144.6×104t。
5砂组总体构造较为平缓。
其南、北、西面为断层控制,仅在东部开启,是相对较为封闭的圈闭。
油气主要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为构造-岩性油气藏。
S3上51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不同时期河道砂叠置而成的厚油层。
砂体平面上厚度4-10米,平均有效厚度7.4m。
渗透率900-1800mD,平面上厚度和渗透率差异较小。
5砂组平均渗透率属1332mD,平均孔隙度35.4%,密度0.946,粘度1940mpa.s。
属特高孔-高渗普通稠油Ⅰ类油藏,从敏感来看,除碱敏呈中等偏弱,其他无明显敏感性。
5砂组1986年投入开发,1987开始注水,至今已有33年,开发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87-1989年基础井网建设,产量达到峰值7.5万吨,自1990年开始产量处于递减阶段,2008年至2012时进行细分层系开发,年产油量回升到1.0万吨,取得一定效果,2013年以后调整工作量下降,产量逐步下降,到2463吨。
八面河油田面138区沙四段注水区先导实验效果分析摘要:本文以八面河油田面138区沙四段注水区先导实验为例,通过对该实验区注水效果的分析,揭示了该注水区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注水效果;实验区;问题;优化建议1.引言油田注水是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和增加油田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
然而,注水并不总是能在油田中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进行油田注水实验并及时分析注水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对提高注水效果、增加油田产量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实验概况本次实验选取八面河油田面138区沙四段注水区进行实验,实验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注水井共有20口,注水井井距为500米。
实验采用常规注水方法,注水压力为18MPa,注水流量为150m3/d。
3.实验结果3.1注水量实验前,实验区的注水量为120m3/d;实验后,实验区的注水量提高到了180m3/d,提高了50%。
3.2产量经过实验,注水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实验区域内,存在以下问题:(1)注水井产量波动较大,其中一些注水井的产量下降明显;(2)部分油井注水效果明显不佳,注水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较大;(3)实验中,出现注水压力不稳定的情况,导致实验效果不稳定。
4.问题分析4.1注水井产量波动较大注水井产量波动过大,可能是因为注水量不均匀、沉积物太多或储层承压差异较大等原因造成的。
为解决该问题,需对注水井进行逐一排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注水管道是否受损,注水压力是否不稳定等。
4.2部分油井注水效果不佳部分油井注水效果不佳,可能是因为该地区油藏的储层孔隙度小,储层渗透率低,或油藏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等原因。
为解决该问题,需对储层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找出储层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制定注水方案。
4.3注水压力不稳定注水压力不稳定,可能是由于注水管道出现泄漏、水井沉淀物过多等问题造成的。
为解决该问题,需加强管道维护,防止管道损坏导致注水压力不稳定。
5.优化建议(1)加强油田注水管道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管道损坏等问题;(2)加强油藏地质勘探,找出储层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制定注水方案;(3)增加注水量的均匀性,避免注水量过大或过小对产量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