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2012年高二生物同步教案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利用(浙教版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浙科版选修1教材中“微生物的利用”实验释疑
敖宝英
【期刊名称】《中学生物教学》
【年(卷),期】2017(0)5
【摘要】对浙江省选考要求的选修1教材中“微生物的利用”实验涉及的5大疑点——细菌的分离、灭菌操作、培养基、大肠杆菌的培养与分离、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实验。
【总页数】2页(P50-51)
【关键词】浙科版;选修1;微生物;释疑
【作者】敖宝英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
【相关文献】
1.浙科版教材中相关试剂、酶与微生物归纳总结 [J], 敖宝英;张燕波
2.对浙科版高中生物学选修教材《现代生物科技》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J], 全刚
3.浙科版选修1中"微生物的利用"的教学策略和改进 [J], 吴春萍
4.有关浙科版教材实验中淀粉和碘液若干问题的释疑 [J], 洪波
5.浙科版教材中相关试剂、酶与微生物归纳总结 [J], 敖宝英;张燕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利用(是重点)一、课标内容: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二、教学要求:三、知识要点:1,微生物是指结构简单、形体微小的单细胞、多细胞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包括病毒、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某些真菌。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环状DNA分子(拟核)。
以分裂(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
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液染色后,再脱色处理,细菌仍保留染色液的颜色)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区别在细胞壁的成分不同。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胞壁薄,有荚膜)、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
*2,细菌的分离方法有两种: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
是消除污染杂菌的通用方法,也是用于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
划线分离就是用接种环蘸菌液后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的过程中菌液逐渐减少,细菌也逐渐减少,。
划线最后,可使细菌间的距离加大。
将接种后的固体培养基培养10~20小时后,一个细菌细胞就会繁殖成许多细菌细胞,形成菌落,不会重叠。
在斜面上划线,则每个斜面的菌群就是有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
用于基因工程的大肠杆菌的工程菌,可以用划线分离法获得产物表达能力高的菌株由于工程菌的质粒中通常有抗性基因(如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氨苄青霉素,由于非工程菌的其他杂菌都没有抗性基因,所以在划线后只有存在抗性基因的工程菌能生存下来。
涂布分离时,需要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通常稀释到10-5~10-7之间,然后去0.1ml不同稀释度的稀释菌液放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布在培养基平面上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产生相互分开的菌落。
通常每个培养皿中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为最合适。
将每个菌落分别接种在斜面上扩增培养后,再做功能性实验。
划线分离法,方法简单;涂布分离法,单菌落更易分开,但操作复杂。
3,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高中生物第一部分《实验二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学案2(浙科版选修1)导学诱思一、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1.尿素:又称________,是________的产物。
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如家畜的________中都含有尿素,大量尿素的存在对环境造成污染。
2.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这些细菌可以尿素为氮源,是因为其含有________,通过________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
其利用尿素的方程为:3.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所依据的原理:在氮源只有尿素时,这些微生物能利用尿素获得氮源而存活;而其他微生物却不能利用尿素,最终因为缺乏氮源而死亡。
答案:1.脲蛋白质降解尿2.脲酶降解二、从土壤中分离出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1.实验目的:(1)使用________的培养基(含有尿素)分离________的细菌(含有脲酶的细菌)。
(2)使用____________检知酶(脲酶)所催化的反应。
2.实验内容:(1)从________中________能利用尿素的细菌。
(2)观察________。
3.实验步骤:(1)采用倒平板技术,在超净台上的________旁制得固体平面________培养基与________培养基;(2)制备细菌悬浮液:将________1 g,在________条件下加到________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________min,制成________稀释液;从该稀释液中取________mL悬液加到________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经振荡就制成________稀释液;再从该稀释液中取________mL悬液加到________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经振荡就制成________稀释液;依此法可依次制备出10-5、10-6……土壤稀释液。
(3)用________法分离细菌:取________mL稀释10-4和10-5的________,分别加到有________培养基和________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再将保存在______中的玻璃刮刀放在________上灼烧,待________后,在______旁打开培养皿,将菌液涂布到________上。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利用
一、课标内容
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二、教学要求
本部分“实验3 观察土壤中能水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不作要求,只要求学生做2个实验,即“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与“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12课时)
选修Ⅰ内容主要由各种实验组成,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实验操作过程的体验,与必修内容的知识性学习有明显的不同。
学生刚接触时,教师应通过生物技术概述内容的讲解,先让学生对生物技术有一初步的了解,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使学生形成勤动手、勤实验的意识与习惯,促进学生对本模块的学习与体验。
(1)在“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的实验中,要特别强调无菌操作,这是进行微生物实验中必备的操作要求,也是本模块多数实验的基本要求,应该让学生形成无菌操作的行为习惯。
无菌操作,既包括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也包括各种培养基也必须是无菌的,同时还要求在接种时不能带有其它杂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时刻让学生保持这种无菌的意识。
在教学菌落和菌种种类的辩认时,要教会学生能大致区分细菌、放线菌与酵母菌菌落,有些用肉眼不能判断的菌落也可以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推判断。
(2)在“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的实验中,教学重点是细菌得以分离的原理;教学难点是稀释涂布分离法的操作过程和原理。
关键是无菌操作,具体要求见实验1。
本实验以LB全营养培养基与尿素固体培养基为对照,通过观察两者的细菌菌落数说明能利用尿素的细菌在土壤菌群中较少。
这两种培养基在配制时均要用琼脂糖代替琼脂使之固化。
另外,由于尿素在高温下会分解,所以对尿素溶液的灭菌要采用G6玻璃漏斗过滤的方法。
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中还要加入酚红,这是一种酸碱指示剂,有脲酶的细菌菌落周围会出现着色的环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