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K12山东省乐陵市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启蒙运动专项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练习题(20)李仕才一、选择题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业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
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2、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政策【名师点睛】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虽是明清政府实行的防御自卫式的政策,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又有消极落后的一方面,海禁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了工业化的契机。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考点强化练(三十五)启蒙运动一、选择题1.(2018·桂林模拟)《西方文明史》写到:“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是()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B.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C.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D.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A、B、C、D项均属于促进启蒙运动发展的因素,根据题目中“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得出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A项属于经济因素,B、C项属于思想因素,与题意无关,故A、B、C项错误;故D项正确。
2.(2018·宿迁模拟)启蒙运动时期,一位推动者这样归纳自己的诉求:“我希望看到最后一个国王被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给绞死。
”(约翰·赫期特《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表明他反对() A.因信称义B.天赋人权C.君权神授D.崇尚科学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因信称义是宗教改革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反对君权和教权,不涉及天赋人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我希望看到最后一个国王被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给绞死”可知这位启蒙思想家反对国王和神父的专制统治,表明他反对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材料是政治上的主张,不涉及崇尚科学,故D项错误。
3.(2018·洛阳模拟)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
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C.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解析:选B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是一个最高的阶段,应该指的是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故C项错误;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妙,故D项错误。
启蒙运动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某某永安月考)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主X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由此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相比,突出强调了() A.构建政府B.人性解放C.批判神权统治D.平等自由答案 A解析相对于文艺复兴,启蒙思想家进一步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和已获得的财富,办法是构建一个能够以全部力量来防御和保护结合者的结合体,即建立契约国家,构建政府,保护人利,反对封建专制,A项正确。
人性解放是文艺复兴的主旨,B项错误;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2019·某某期末)卢梭指出“我们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他人”;康德认为“幸福与道德的区别是道徳存在的基本前提,因为前者是他律的,而后者则要求自律”。
上述材料表明两者()A.主X用法治手段维护统治B.认为理性是可以被相互转让的C.崇尚符合理性的社会生活D.强调自由是一个人应有的权利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他人……前者是他律的,而后者则要求自律”可知法国启蒙思想家主X用契约规X社会行为以塑造理性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法治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理性思想的转换,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个人自由,排除D项。
3.(2020·某某辛集中学开学考)《欧洲史》中记载:“……卢梭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契约,即‘社会契约’,如果统治者不履行责任,被统治者就有权认为契约已被废除,他们就不必继续忠诚和服从统治者。
”由此可见,卢梭主X()A.三权分立B.开明专制C.君主立宪D.遵守公共意志答案 D解析从材料“卢梭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契约……被统治者就有权认为契约已被废除”看出卢梭主X社会契约,也就是遵守公共意志,统治者不遵守,人民就有权推翻他的统治,故选D项。
阶段提升练(四)(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
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解析:A 材料表明宋代重视法制建设与法律知识的培养,表明宋代文官政治日趋成熟,A项正确。
“德主刑辅”材料未体现,B项排除。
行政权司法权合一不符合宋代史实,故C项错误;政治清明是宋代的政治追求,但“法律健全”说法欠妥,故D项错误。
2.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
“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解析:A 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知州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体现了“反唐之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特点,A项正确。
B、D两项是唐末出现的现象,与宋代不符,排除。
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C项错误。
3.(2017·湖北黄冈联考)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他强调科举取士的主要作用是( )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C.促成了官民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官员选拔程序解析:B 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主要作用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A项从属于B 项,C、D两项中的“读书风尚”“选拔程序”材料未体现。
启蒙运动【课标】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非阐【考点2】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1.不同点(1)时代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2)基本思想不同: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针对天主教会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强调“人性”,主要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尊严,所追求的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现世幸福。
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天主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主张的核心是反对封建制度,斗争的目的既要消灭专制王权和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力,又要建立保证他们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新制度。
(3)批判对象不同:文艺复兴主要批判天主教神学世界观,不反对封建专制。
启蒙运动主要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等级制度,反对封建专制。
(4)与近代科学关系不同: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近代科学是文艺复兴的最大后果;启蒙运动在近代科学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产生,近代科学是启蒙运动的前提。
(5)特点不同:文艺复兴没有描绘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启蒙运动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最大的区别)。
(6)方式不同: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反封建理论,于是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越来越大,因此提出了更直接、更大胆、更全面、更系统的反封建思想。
(7)直接后果不同:文艺复兴没有为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8)影响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2.相同点(1)根源:都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影响:都有力的冲击了封建制度及精神支柱天主教会;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5)李仕才一、选择题1、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此事反映了A. 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B. 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 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皇权、中央集权都得到了大大加强,选项与史实不符。
故AB项错误。
从材料中看不出宋太祖和丞相之间矛盾尖锐。
故C项错误。
材料中宋太祖想要代替宰相副署签字,但深知官场运作程序的赵普却劝谏说,这是有关部门的职责,与皇上您无关。
可见官僚政治的传统对帝王的权力与行为都有一定的限制。
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根据材料“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可知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可以牵制君主专制,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
2、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名师点睛】本题以江南农业的开发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14】李仕才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大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
这表明统治者( )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B解析汉高祖、明太祖此时已经成为统治者,不存在“取得上层支持”,故①错误;统治者通过这些怪异现象制造“受命于天”的天命观,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故②正确;汉高祖、明太祖都是新朝代的建立者,制造天命观,以美化其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故③正确;统治者的宣传,与实行愚民政治无关,故④错误,故选B。
2、(2018·池州一模,24)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
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
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A.稳定统治秩序B.体现贵贱有序C.调节人们情绪D.凝聚家族亲情答案 A解析“乐”讲究不同阶层的和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从而稳定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
3、(2018·乐山一模,27)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
该政策(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C.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答案 C解析民族工业是中国近代的产物,故A项错误;清朝国民自大心理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故C项正确;列强侵华的导火索是中西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
4、(2018·福建高三单科质检,12)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
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
“新的意涵”之核心是A. 提倡经世致用B. 反对君主专制C. 挑战宋明理学D. 弘扬唯物思想【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的一个共同之处即在于,均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意涵”指的是反对君主专制,B正确;ACD均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政治问题。
2.1368年,明太祖发布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这表明当时A. 主流价值观渗入政府政策B. 农民差役负担沉重C. 妇女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D. 政府注重扶贫济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影响,从题意可知,政府颁布政策鼓励妇女为亡夫守寡守节,符合宋明理学对妇女提出的三从四德要求,所以体现了主流价值观在政府政策中的渗透,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提议中并未体现农民差役负担是否沉重;C选项错误,题意体现的是封建政府对妇女追求自由地位的压制,倡导妇女守节,妇女地位是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地位并未提高;D选项错误,题意并未要表现政府注重扶困济贫,这些政策并不是因民众贫困而发布。
【点睛】本题要注意考察的知识点是宋明理学对明清时期产生的社会影响,结合对题意的理解,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这在当时A. 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B. 背离了儒家的思想C. 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D.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答案】D【解析】材料“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并不能体现反对专制的近代民主思想的内容,故A错误;李贽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不是背离儒家的思想,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的学风,故C错误;“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故D正确。
练案(1)一、选择题1、(2017·青岛二模,24)西欧中世纪,“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
类似的情形,在我国西周时期( )A.可能出现,周天子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B.可能出现,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C.不可能出现,周天子对臣属具有绝对的控制权D.不可能出现,周天子与臣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 A解析由于周天子是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所以使得西周时期也有可能出现类似中世纪西欧那种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管辖的现象,故A项正确。
链接--(2018·北京朝阳模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
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何尊: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何姓贵族所制。
尊内底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A.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C.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D.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解析:选D 根据材料“约公元前11世纪”“成王”,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确立),故A项错误;大一统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商周时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B项错误;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故C项错误;根据成王与时间判断是周朝,“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突出王的地位,故D项正确。
2、(2018·温州“十五校联合体”联考)研读《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表》(如下)该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 )B .协调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C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 .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解析:选C 通过材料表格得知,所讲政治制度是美国的联邦制,在该制度之下,联邦政府虽然保留了较大的政治权力,但各州依旧维持了较大的地方自治权,这并非是一种中央集权原则,故A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大小州关系的提及,故B 项错误;联邦制是取代邦联制的政治制度,它的创立改变了邦联的松散状态和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故C 项正确;种族歧视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提及,故D 项错误。
推荐学习K12资料 推荐学习K12资料 启蒙运动 1. 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休谟认为,道德规则不是由理性创造的,而是通过演化而来的。另外,任何社会中的秩序也不是由理性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某些条件下通过演化而得到的。据此可知,休谟 A. 对法国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 B. 认为进步必须以传统为基础 C. 为光荣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D. 反对将理性作为启蒙的武器 【答案】B 【解析】 休谟强调道德规则和社会秩序均是通过演化而得到的,实际上是强调社会进步必须以传统为基础,以渐进演变的方式取得。故答案为B项。休谟的观点与法国大革命无关,排除A项;光荣革命是在1688 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当启蒙运动实际发生时,法国人并没有将此称为启蒙运动和给定义。1783年,《柏林月刊》以“什么是启蒙运动”为题进行公开征文讨论,下列符合征文要求的是 A. 注重提倡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B. 经过别人的引导来运用自己的理智 C. 不需改造社会和改善人的命运 D. 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答案】D 【解析】 A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与材料的“启蒙”不符。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理性就是能够独立地运用自己的思考看待和解决问题而不需借助外力,所以B项错误。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主张,积极的改造旧的社会,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崇尚理性,强调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的人格,提倡思想自由和人身自由,所以D项中“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符合题意。 点睛: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近代欧洲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时的资产阶级力量已进一步发展,不再需要借助外力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敢于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主张构建新社会的宏伟蓝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提供理论构想。 推荐学习K12资料 推荐学习K12资料 3.维新派思想家严复以《法意》为书名,将西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论法的精神》翻译出版,全面介绍三权分立的理论。这位启蒙思想家是 A. 洛克 B. 伏尔泰 C. 孟德斯鸠 D. 卢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的代表作,三权分立也是其主张,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4.“这种哲学使天使折翼,以法则与线条征服神秘……拆解彩虹,就像是片刻前才创造的。”“这类学科固然扩大人类宰制外在世界的领域……,却连带的也箝制了内在世界的发展,人即以自然为奴,他自身却仍受的束缚。”材料针对的是 A. 理性主义 B. 浪漫主义 C. 人文主义 D. 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 材料“扩大人类宰制外在世界的领域……,却连带的也箝制了内在世界的发展,人即以自然为奴,他自身却仍受的束缚”反映了理性主义使人类从上帝的宰制、自然的宰制中解放出来,但也使人的自身受到一定的束缚,故A正确;浪漫主义属于文学艺术的创作风格,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人文主义强调人性的解放,不符合材料,故C错误;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统治与公有制形态,不符合材料,故D错误。故选A。 5.孟德斯鸠曾说:“我呢,将好的法律比作大渔网,鱼在其中被逮到,但是它们仍然认为自己是自由的,而坏的法律是渔网拽得太紧,以至于首先它们就感到被抓了。”这反映了他 A. 主张通过立法强化权力制衡 B. 强调立法要遵循理性原则 C. 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 D. 提倡在法律框架内的自由 推荐学习K12资料 推荐学习K12资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倡导社会法治思想,材料“法律比作大渔网”“坏的法律是渔网拽得太紧,以至于首先它们就感到被抓”的意思是倡导自由是在法律框架之内的,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权力制衡的信息,故A项错误;立法遵循的原则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天赋人权”是伏尔泰的思想,故C项错误。 6.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批判神权统治 B. 构建民权政府 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平等自由 【答案】A 【解析】 从题干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 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A 项符合题意。B、C 项是共同点,不 符合题意,可排除;D 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7.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卢梭意在强调 A. 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B. 公民应将公意作为行事准则 C. 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我的途径 D. 个人利益应以集体利益为重 【答案】A 【解析】 “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说明如果公民不参与国家管理,这个国家爱就要灭亡,显然卢梭强调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A正确;公民的公意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中自我途径不符合材料事实;D中集体利益不符合材料中管理信息。 推荐学习K12资料 推荐学习K12资料 8.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 A. 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 B. 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 C. 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 D. 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答案】B 【解析】 “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说明“荣誉”就是遵纪守法的责任和集体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荣誉”并不是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故C项错误;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显然不符合材料“荣誉”的含义,故D项错误。 9.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他在一百年前与世长辞,但他曾造福人类因而永垂不朽,让我们向他请教吧。让我们也向其他伟大的思想家请教,向卢梭、狄德罗和孟德斯鸠请教,他们是光荣的伏尔泰的辅翼者。让我们与这些伟大的声音共鸣。”“我们”向这些伟大的思想家“请教”是为了 A. 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B. 反对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 C. 反对殖民主义的罪恶 D.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涉及到的思想家: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等均属于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故ABC均不正确,启蒙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故选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启蒙思想家 10.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负责,也有人指出启蒙自始至终的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这个彻底启蒙了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推荐学习K12资料 推荐学习K12资料 B. 理性成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C. 启蒙主义思潮已发了精神危机 D. 教会不满批判进行疯狂报复 【答案】A 【解析】 材料“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彻底启蒙了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推翻君主专制,却产生社会性危机,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性成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故B错误;启蒙主义思潮与精神危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法国大革命并不是以教会为主要目标,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性危机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他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伯克口中的“他” A. 发展了人民主权学说 B. 创立了三权分立学说 C. 首倡了社会契约思想 D. 提出了君主立宪主张 【答案】A 【解析】 根据“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是把革命推向了高潮,故A正确;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限制君主专制,保障政治民主,不符合“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排除B;英国人洛克首倡了社会契约思想,不符合“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排除C;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是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制,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启蒙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成为了它的一块阵地,百科全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