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识人用人之道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7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贞观之治的君明臣贤——《贞观君臣论治》读书札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一生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力强盛,平定突厥,各国来朝,一手创建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这盛世局面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唐太宗个人的文才武略,更是源于他出众的用人之明。
具体来说,就是四个字:知人善用。
首先,唐太宗善于知人。
魏征果断敢言,正直进谏,不畏权威,但缺乏处事的圆润;岑文本性情敦厚,文章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有些不切实际;长孙无忌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圆润得体,但领兵打仗不是他的长处;马周遇事果断,性格忠实正直,评论衡量别人能秉公直言;褚遂良有才识学问,性格坚强正直,竭尽忠诚。
唐太宗对于的评价都非常中肯,而且符合实际,不能不说是有知人之明。
再者,唐太宗善于任用人才。
主张用人取长补短,兼而用之。
唐太宗能正确对待人才德行能力的差异,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也有不足之处,在使用时要尽量发挥人才的长处,避开其短处,尽量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贞观初年,共同掌管朝政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唐太宗的信任,他们的长处是多谋善断,史称“房谋杜断”,而短处是不善于处理杂务琐事。
太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才,贞观三年分别擢升为尚书省左右仆射,成为唐太宗的重要辅佐大臣。
而对于李靖、李勣两元大将,则长期让他们握有重兵,驻守边关,为唐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特殊功勋。
贞观年间,唐太宗对各种人才都能量才而用,使大批的文臣武将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
所谓君明臣贤,有了唐太宗的知人善用,便有了贞观时期的人才辈出,这些人才在贞观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建功立业,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发展。
其中,对“贞观之治”起作用最大的当推魏征。
他不仅向太宗提出施政方案,还不断督促唐太宗切实实行。
十几年间,他以直言进谏为己任,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
在太宗击败东突厥志得意满时,他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在太宗晚年政治退后时依然勇敢进谏,保证了贞观时代的稳定发展。
兼听则明:唐太宗用人之道是宽容和多元(2009-11-30 14:07:17)转载▼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一·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广揽贤才。
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计较资历地位,更不问出身,谁有本事就用谁,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魏征、王珪、韦挺等人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都是被唐太宗大胆重用而名留青史的贞观良臣。
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或属于敌对营垒的人,按绝大多数皇帝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免生后患。
但唐太宗不计前隙,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
对他们才干、见识极为欣赏器重,礼遇有加。
唐太宗收服魏征等人,是最能看出他的用人胸襟的。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太宗都会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就是由此而来的吧!“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明君怎能不让群臣竭诚辅佐、同心协力?!纵出生入死,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给千千万万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公平竞争的机会,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伴君如伴虎,权力使君臣之间的沟通更难。
阿谀奉承之辈环绕,成为不明是非的昏君,也是加速衰败的一个原因。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
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相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集思广益,共商国策。
谏议大夫魏征忠心又耿直,他向太宗进谏,前后多达200余条,不仅在唐朝休养生息、注重教化、完善郡县制度等国家大政方面,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
太宗曰:“朕闻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今朕欲选贤能,以共治国,汝等有何高见,愿一一陈之。
”众臣闻言,纷纷上奏,或言治世之道,或言兴邦之策,或言安民之术。
太宗一一倾听,眉宇间不时露出赞许之色。
有臣曰:“陛下,治世之道,首在用人。
用人之道,贵在知人善任。
陛下若能察言观行,明辨是非,则天下英才皆可为我所用。
”太宗颔首曰:“善。
朕知人善任,方能广纳贤才。
然朕亦闻,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朕欲试汝等,观其才德,以定其位。
”于是,太宗命群臣各陈己见,以试其才。
有臣曰:“陛下,臣以为治国之道,在于宽严相济。
宽则民安,严则法度不乱。
陛下若能赏罚分明,则天下大治。
”太宗曰:“汝言甚是。
赏罚分明,乃治国之要。
然朕欲试汝等,观其应变之能。
”有臣请曰:“陛下,臣愿一试。
臣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陛下若欲试臣之才,愿以兵事为题。
”太宗曰:“善。
朕即以兵事试汝。
”于是,太宗命群臣各陈兵法,论战阵,议谋略。
一时之间,殿内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太宗听后,微微点头,心知众臣皆非泛泛之辈。
有臣曰:“陛下,臣以为用兵之道,在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陛下若能知己之短,知敌之长,则无往而不胜。
”太宗曰:“汝言极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朕闻汝言,心悦诚服。
”又有臣请曰:“陛下,臣愿一试骑射。
骑射者,武将之本,若能骑射精湛,则战无不胜。
”太宗曰:“善。
朕即以骑射试汝。
”于是,群臣各展骑射之技,或射箭,或骑马,或驰骋疆场。
太宗观之,见其技艺高超,心甚欢喜。
终日面试,太宗见群臣各展所长,心中暗喜。
遂曰:“众卿之才,朕已尽知。
朕将择其优者,委以重任。
”众臣闻言,皆感欣慰,齐声呼万岁。
太宗于是命侍臣,将众臣之才德一一记录,以待日后选拔。
太宗面试群臣,不厌其烦,以求得天下英才。
此举使得朝中官员各司其职,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日益强盛。
太宗之名,亦因之传颂千古。
译文:唐太宗在皇宫的大殿里面试群臣。
正值盛夏,大殿内金碧辉煌,龙椅之上,太宗端坐,神态威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而在他的所有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更为重要。
唐太宗喜欢人才,也擅长用人,在他理政的23年时间里,所用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著名点的有魏征、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
纵观太宗用人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重视人才,太宗认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人才”。
当年太宗平定刘周武,刘下属部将虽然投降,但随后又纷纷叛逃而去,只剩尉迟敬德还留在营中。
太宗手下诸将劝他杀了敬得,免生后患,但太宗却认为敬德是个人才,不仅不杀反而重用之。
后来敬德果然屡立战功,甚至还救了太宗一命;其次,知人善用。
太宗命封德彝举荐人才,封领命很久都没有举荐一个。
太宗问他为何,他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现在没有旷世奇才。
”太宗责备他说:“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君子用人,就如同用器皿一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取所长。
”第三,对人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有人给太宗出主意,要太宗采用些计谋或权术来试探朝中大臣的忠奸。
太宗回答说:“如果用这些权术去试探部下,自身就不够光明磊落,如何要求他们正直呢?”张居正对此的评论也非常深刻:“君德贵明不贵察,明生于诚,其效至于不忍欺,察生于疑,其弊至于无所容,盖其相去远矣。
”最后,有容人之量。
太宗在位,时常有大臣秉理直谏,而太宗却常能接受各种不同意见,从不固执己见,也不偏听偏信。
张居正更是认为太宗能够兼听为明主要是他虚心求教的结果,这也正是孔夫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要达到的境界。
浅谈唐太宗用人之道大唐帝业的实际开创者李世民,不但以他高瞻远瞩的武功谋略打下了江山,留下了“浅水原大战”、“虎牢关大战”等经典战例,而且他在治国用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万世景仰的“贞观盛世”。
这巨大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卓越的人才观和积极的用人策略分不开的。
可以这么说,若没有李世民的知人善任就不会有大唐二百九十年的帝业,就不会出现空前繁荣的“贞观之治”。
从“唐太宗论成功”谈人才的选拔和利用据《资治通鉴》记载:唐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太宗与诸大臣在一起讨论建立盛唐的原因,太宗自己总结罗列了五点,原文如下:“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若仔细研读,我们不难发现唐太宗所言五点,皆是用人之道,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曾说过:“领导干部归结起来只有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
”由此可见人才的选拔和利用在治理国家,兴盛事业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虽然现在我们在选人用人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弊端、出现了一些失误,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不好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并结合实际制定了一套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在落实好我们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基础上,反观之我们建立起来的这套选人用人机制是否成熟?笔者认为还有待商榷。
古语有“简书愈繁,官方愈伪”之说,也就是说制度越健全,管理越虚假,过于死板,缺乏人情,不免出现教条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会埋没和挫伤了一部分人才。
真正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应该是“制度与人情相结合”的产物,就是在制度面前讲实际,在人情面前讲原则,既不要死用制度,也不要不讲原则,让选人用人机制在“法、理、情”之间充分和谐统一、科学运转,这样我们才能更多更好的吸纳人才。
上面唐太宗所列的五点用人之道,与我们当前学习的先进组工干部王彦生所提选人用人的“四不四无”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各级组织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好人才的选拔和利用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就是要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对优秀人才做到不嫉妒。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之一,他在执政期间展现了出色的用人之道。
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中,资治通鉴始终被视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其中对唐太宗的描述与表彰极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探究他在选拔、培养和提拔人才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方法。
唐太宗的用人哲学体现了他治理国家的智慧和策略。
他注重选拔忠诚而有能力的人才,坚持将忠诚与能力并重。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否与其领导层的素质直接相关。
因此,他注重培养忠诚的官员,使他们在执掌权力的同时,本着国家利益来为民众服务。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人才的能力,擅长善于发现和发展人才,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和才华。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既遵循了忠诚原则,又不忽视个人才能,这种平衡使得唐朝政权得以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与方式方面,唐太宗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才能,更加注重挖掘潜力之人。
他并不拘泥于出身贵贱,而是真正以才能和德行为依据,通过各种手段广泛收集情报,了解官员的才干与品行。
他高度重视教育,倡导培养人才,推动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加公正和透明的途径。
同时,他也重视举荐制度,鼓励和奖励那些特别出色的官员,以激励更多人才成长和涌现。
总结而言,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以忠诚与能力并重为基本原则,他注重培养忠诚而有能力的官员,通过一系列独到的标准与方式选拔人才。
他的用人哲学具有现实意义,对现代用人之道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对唐太宗的用人之道的分析,展示其值得借鉴和运用的经验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可从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中学习,培养忠诚有能力的人才,使其在各个领域发挥影响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选拔标准和具有效果的培养机制,以确保国家和组织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虽然饱含历史特点,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用人之道》出自于《资治通鉴》的“唐太宗论举贤”。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收藏和阅读。
《用人之道》原文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①令封德彝⑥举贤,久无所举⑦。
上诘②之。
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⑩!”上曰:“君子用人如器③,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④者,岂借才于异代⑤乎?正患⑧己不能知,安⑨可诬一世之人!”(选自《资治通鉴》)《用人之道》注释(1)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2)诘:责备(3)器:器皿,器具。
(4)致治:治理好国家(5)代:朝代。
(6)封德彝:名伦,太宗手下的官员(7)举:推荐。
(8)患:担心。
(9)安:怎么。
(10)耳:罢了。
《用人之道》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
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用人之道》道理要知人善用。
《用人之道》人物轶事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
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
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
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