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易试题君之单元测试君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03单元)(答题卡)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252.04 KB
- 文档页数:1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学科网试题命制中心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必修1(第02单元)单元检测(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
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
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
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
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
《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单元综合测评(三) 第三单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的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期许 B.⎩⎪⎨⎪⎧①纵一苇之所如. 如:相似②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C.⎩⎪⎨⎪⎧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简直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命名 D.⎩⎪⎨⎪⎧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尚:尚且②而又不随以怠.怠:停止 【解析】 A 项,期,至、及;B 项,如,往;D 项,怠,懈怠。
【答案】 C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08332095】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⑦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⑧火尚足以明.也 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A .①③④B .②⑤⑧C .③⑤⑥D .②④⑨【解析】 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⑦动词作名词,⑧形容词作动词,⑨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08332096】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虽.一毫而莫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解析】 D 项,均为连词,和。
A 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
B 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
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答案】 D4.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死生亦大矣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今安在哉?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⑩然力足以至焉A .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B .①⑥/②④⑤⑨/③⑦/⑧/⑩C .①⑥/②④⑦⑨/③/⑤/⑧/⑩D .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⑩【解析】 ①⑥为状语后置句,②④⑨为判断句,③⑦为定语后置句,⑤为宾语前置句,⑩为省略句,⑧既是判断句,又是用“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1.【答案】B
【解析】A 项,“写的文章”错;C 项,“驾驭起来相对容易些”错,应当为“最不容易处置”;D 项,“它比其他文体更有艺术价值”错。
2.【答案】C
【解析】A 项,原文说“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所以韵文和诗并不相同。
B 项,原文说“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漏掉“也许”与原文不符。
D 项,“韵法”不是相同,而是有准则。
3.【答案】B 学科@#网 【解析】B 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4.【答案】A
【解析】A 项,“有着丰富的物产和矿产”理解有误,陆蠡的“野桃自生”是由“涧水中落英一片”推想而来,旨在表明景色优美。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7.【答案】C
【解析】A 项,“感受过世人的白眼”错,原文无依据;B 项,“皆因‘风雨茅庐’不能使爱永恒”错,作者认为“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D 项,文章还提到了郁达夫的出身对文风的影响(第二段)及郁达夫、黄仲则几方面的相似(第三段)。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学科网试题命制中心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必修4(第03单元)单元检测(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
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
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教”的伦理学基础就是“孝”。
“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再者,关于行“孝”与学“文”的关系。
古人认为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才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
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
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在于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
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学科网试题命制中心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03单元)单元检测(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
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先指“能养之孝”。
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绝密★启用前|试题命制中心2019-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必修2(第02单元)单元检测(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
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
它们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
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
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1.【答案】B
【解析】“因其作品而被称为……‘赋’等”错,原文第三段为“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把楚辞称为“赋”不是因为屈原的作品,而是因为其“不歌而诵”的特点。
2.【答案】C
【解析】“每句长短不一”句意理解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每句可长可短”。
3.【答案】D
【解析】“与楚辞相比,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现实主义风格”推断错误,于文无据。
6.【答案】①“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②“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③“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④“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
(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解析】作答本题,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概况。
“田园”表层上是陶渊明的隐居之所和诗作的描写对象,深层则是其精神家园的一种象征。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项,“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错误,材料三只谈及农村“厕所革命”面临的困难,没有提出解决方法。
8.【答案】A。
第 1 页绝密★启用前|试题命制中心2019-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必修2(第04单元)单元检测(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应有一种贵族精神博 华中国经济发达了,神州富人雨后春笋般地崛起。
富裕起来的暴发户们,大都以贵族自居,自以为有了钱就是贵族。
我们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所理解的贵族生活就是住别墅、买宾利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实际上,这不是贵族精神,这是暴发户精神。
在我们中国人的概念中,贵族学校就应该享受贵族般的优越条件,有贵族样的优越生活。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富与贵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
但事实上这是两回事儿。
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
正因为我们对贵族精神存在着严重的误读,导致我们中国人过去不但不提倡贵族精神,反而极力批判贵族精神。
英文里的noble ,除了有“贵族”的含义外,还有“出身高贵的”“高尚的”“伟大的”“崇高的”“卓越的”“辉煌的”等含义。
英国人所指的贵族并不一定是那些非常有钱的人,主要是指那些有着高贵气质,做人很绅士的那部分人,也就是具有贵族精神的人。
他们心目中的“贵族精神”包括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清洁的精神、承担的勇气;以及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不媚、不娇、不乞、不怜;始终恪守“美德和荣誉高于一切”的原则。
因此,“贵族精神”并不必然地为那些出身“贵族”的人所垄断,普通的平民只要不断努力学习,坚持塑造自己的人格状态,同样是具有“贵族精神”的贵族。
绝密★启用前|1试题命制中心2019-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必修1(第02单元)单元检测(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
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
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
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
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
《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绝密★启用前|1试题命制中心2019-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必修1(第02单元)单元检测(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
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
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
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
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
《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