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251.37 KB
- 文档页数:4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在经历了从“非纳粹化”阶段到“全面反思纳粹本质”阶段的历史转变之后,联邦德国中小学纳粹历史教育呈现出坚持以基本法价值观为根本导向、广泛吸收跨文化教育思想、反对灌输式教法等特点。
战后西德之所以会在中小学历史—政治教育中全面反思纳粹罪行,是与其全社会一直以来对战争罪责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德国;中小学教育;纳粹历史教育中图分类号:K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5)02-0063-06第31卷第2期Vo l.31No .22015年4月Apr .2015收稿日期:2015-02-11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教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岳伟(1982—),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德国史。
①学术界主要有两个领域的成果涉及西德纳粹史观教育问题:一是德国政治教育研究,如阮一帆等的《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4期),Joachim Betjen ,Politische Bildung (M üchen :Oder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2007)等;二是德日战争态度比较研究,如宋志勇的《战犯审判、历史认识、民族和解》(《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等。
②Joachim Detjen ,Politische Bildung ,M üchen :Oder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2007,S.122.战后西德在中小学教育中对纳粹思想和罪行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算,这是它能够走上自由民主发展道路、重新为欧洲邻邦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但相对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况而言,国内对联邦德国如何讲述法西斯和二战历史却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德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和丰富的教育历史和传统的国家,其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创新,也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概述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过程:一、中世纪至启蒙时代的德国教育在中世纪,德国教育主要由教会控制,以教堂学校为主,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贵族。
教学内容以宗教为核心,以拉丁语为主要语言。
在此期间,德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大学,如海德堡大学(1386年)、莱比锡大学(1409年)、弗赖堡大学(1457年)等,主要提供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
在16世纪,随着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的兴起,德国教育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马丁·路德提倡普遍牧师制和全民教育,强调用民族语言进行教学,并创办了一些拉丁语-德语混合的学校。
同时,他也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书籍的流通和知识的传播。
在此期间,德国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大学,如维滕贝格大学(1502年)、马尔堡大学(1527年)、吉森大学(1607年)等,主要提供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
在17世纪至18世纪,德国教育受到三十年战争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战争造成了德国社会经济的衰退和人口的减少,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启蒙运动则促进了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发展,也影响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改革。
在此期间,德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康普顿、沃尔夫、莱布尼茨、康德等,并创立了一些新颖的教育机构,如哈勒孤儿院(1698年)、柏林军事孤儿院(1717年)、法兰克福-安-德尔-奥得模范学校(1748年)等。
二、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德国教育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德国教育经历了从分裂到统一,从封建到工业化,从民族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历史变迁。
在此期间,德国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等级化、国家化和专业化。
在等级化方面,德国教育形成了典型的三轨制,即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职业预校,分别培养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劳动阶级的人才。
德国纳粹时期的黑色教育:只学为国而死不学为国而活[摘要]对于孩子,纳粹运用了“黑色教育”,即灌输所谓“刚强的意志力”。
从孩子出生起就对孩子的哭闹乞求不做让步。
这样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顺从。
他们从自身成长经历中知道,只有顺从才不会受到惩罚。
德国的教育之所以特别重视人的尊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民主的意识,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摈弃暴力,这跟德国经历了“黑色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如今在德国,维护人的尊严已成为全体国民自觉自愿奉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德国宪法的第一条就是:“人的尊严不可侵犯。
尊重和保护它是国家全部权力的职责。
”第二条是:“为此,德国人民确认不容侵犯和不可转让的人权是每个人类集团、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基础。
”恰恰是德国,在这一点上有着极为惨痛的经历和教训。
那就是希特勒的纳粹统治。
在纳粹党极权统治下的德国教育被称为“黑色教育”。
黑色教育在纳粹之前的德国魏玛共和国,学校已经开始用民主的方式教学。
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1767-1835)认为,人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国家的义务就是保障个体的自由。
因此洪堡主张国家必须保证教育的自由和独立性,限制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干预,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国民,提升国民整体的素质。
在魏玛共和国(1919-1933)时期,德国教育的目的不是煽动公众,所有赞扬战争的教科书一律被清除。
那个时期,每个学校建立学生家长的咨询委员会,家长、学生和老师对于教学内容有共同决定权。
学校教育的宗旨是:以德国人民精神和民族间的和解为前提的道德教育;培养国家公民意识的政治教育;促进个人潜力发挥的能力教育。
教育法规定,在一个公众学校的课堂里不能伤害到别人不同的思想。
每个毕业生由学校赠送一部宪法。
然而,到了纳粹时代,纳粹党的教育制度一步步取代了魏玛共和国的教育体制。
学生家长咨询委员会在1934年被废除,家长从此没有权利过问学校教学的内容。
希特勒的独裁替代了人民自主权。
“宣誓”曾是德国学校的传统。
历史学纳粹德国时期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考察与教育意义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了一系列可怕的罪行,其中最为残忍和令人痛心的就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这场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恐怖和种族主义的深思,并对世界产生了持久的教育意义。
1. 历史考察当我们回顾纳粹德国时期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我们无法忽视阐述其根源和发展的重要性。
20世纪30年代,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掌权,他们以道德上令人无法接受的手段迫害并屠杀犹太人。
这场大屠杀从1933年一直持续到1945年,期间约有600万犹太人遭到了惨无人道的杀戮。
在历史考察中,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纳粹德国如何逐步推动犹太人大屠杀。
纳粹党使用了一系列宣传工具,诬陷犹太人并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
他们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剥夺犹太人的权利,并将其排除在德国社会之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纳粹政权逐渐从驱逐和隔离转向大规模屠杀,最终实施了集中营和毒气室等残忍的杀害手段。
2. 教育意义研究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育,我们可以防止类似的罪行再次发生。
历史学纳粹德国时期犹太人大屠杀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个历史事件警示我们要保护人权与尊严。
犹太人大屠杀是对人类尊严和正义的严重侵犯,体现了对人权的蔑视。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加强人权意识,推动保护每个人的尊严和平等。
其次,纳粹德国的历史提醒我们要警惕和抵制种族主义和仇恨言论。
纳粹党利用宣传机器传播对犹太人的恶意诋毁,鼓动了大规模的种族歧视和迫害。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向年轻一代普及种族平等和多元社会的理念,防止种族歧视和仇恨再次滋生。
第三,这一历史事件提醒我们要重视普世价值观的传承。
对犹太人大屠杀的研究和教育应该强调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如宽容、人道主义和和平。
只有通过灌输这些普世价值观,我们才能够预防战争和种族灭绝等人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最后,历史教育还要强调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认知与记忆。
通过深入研究纳粹德国时期的犹太人大屠杀,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并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事实。
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使德国成为战争的直接受害者。
经济衰退,物质匮乏,德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处于崩溃的边缘。
战争结束时,德国原有的领土被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由苏联占领,西部内美、英、法占领。
西占区于1949年5月23通过《基本法》,9月20日宣告成立德意志联邦德国。
东占区于1949年5月30日公布宪法,10月l 7日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宣布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了自二战以来两个德国的统一,增强了德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上的实力。
目前,东、西德国的统一包括教育体制在内的统一下在按联邦德国的模式逐步进行。
一个强大的德国正出现在欧洲,它的存在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教育多元化的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联邦德国的教育体制代表了统一后的德国的教育体制,因而,本章主要研究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及其现状,并对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教育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联邦德国教育发展慨述从1949年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到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联邦德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战后初期的教育恢复与重建战后初期,联邦德国的教育主要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学校、恢复教育;二是如何改造纳粹教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教育遭受很大的破坏,许多学校彻底被毁,更多的学校部分报废,尤其是在遭到轰炸的城市和在战争后期争夺非常激烈的地区。
例如,汉堡原有400所学校,到战后初期,只剩下60所还可以使用。
战后初期,那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学校,有许多学校当作战地医院、难民营和占领军营房,这使学校校舍更为紫张。
此外,教学仪器、教材、课桌椅、体育器材也十分缺乏。
更为严重的是缺少教师和教师队伍的严重老化。
不少地区的教师平均年龄在50一60岁,与此同时,学生人数却增长了59.4%,在石荷州,学生人数竞增长了136%。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变革-2019年精选文档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变革二战历史教育是联邦德国政治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意志民族战后反思历史罪责、走上议会民主化道路的重要推动力量。
联邦德国的二战历史教育并非一帆风顺,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历过曲折甚至倒退。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特奥多?阿多诺(Theodor w.Adorno)在1949年结束流亡返回德国后,日益关注二战中发生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并对其背后隐藏的大众文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正如他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他把对大众文化的悲观论断带进了教育领域,发表了以“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Erziehung nach Auswitz)为代表的系列演说,对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一、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的逃避性二战历史教育1945年至1949年,美、英、法作为占领国在西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非纳粹化”和“民主化”改造,但这种强制性改造并未从根本上清除德意志民族残存的军国主义、种族主义思想。
1949年9月联邦德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3%的联邦德国人仍保持反犹立场。
50年代期间,虽然联邦德国政府坚持对纳粹政权进行批判,但此时的二战历史教育却倾向于逃避德国应负的罪责,用各种借口掩饰罪行。
历史教育的导向性错误导致50年代末联邦德国在纳粹历史问题上陷入了严重的社会冲突。
50年代的冷战形势对联邦德国的历史教育产生了很消极的影响。
阿登纳政府全面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宣扬反共政策和民族复仇情绪,为了重整军备起用大批纳粹残余分子。
此时的二战历史教育集中批判希特勒等纳粹头目的邪恶,但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描述却被严重歪曲了。
例如,希特勒在1939年之前的一系列阴谋被写成“防御布尔什维克的正当演习”,第三帝国是和苏联一样的“极权主义”政权,德国的战败是因为“背弃了上帝”(Ab-fall yon G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