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澳大利亚的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的服务
- 格式:ppt
- 大小:852.50 KB
- 文档页数:15
·3995··论著·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现状、长期工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申颖1,黄星2,于佳1,李虹1,陈恩然1,孔燕1,韦思羽1,吴华贝1,赵越3,张鑫2,左延莉1*【摘要】 背景 2010年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启动,旨在为农村地区培养具备本科学历的全科医生,改善农村地区基层医师匮乏的状况。
2018年首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返回乡镇卫生院工作,开始履行为期3年的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合约。
目的 了解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在乡镇卫生院的工作现状,以及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索促进农村地区长期保留医疗卫生人才的机制。
方法 于2019年1—8月,对64例广西医科大学2015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进行半结构式焦点小组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在农村乡镇卫生院的薪酬待遇、工作内容、工作氛围、工作条件、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等。
将访谈录音资料完整转录为书面文字,采用主题分析法编码、提炼主题。
结果 访谈共提取11个主题,分别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在乡镇卫生院的薪酬水平达到预期,但呈现地域差异化;兑现入编、“五险一金”等待遇,基本解决住房问题;进修培训机会少;职务晋升空间大;工作内容以临床诊疗活动为主,部分涉及医技工作;工作氛围和谐,竞争感不强,院负责人重视;基本药物不足,所学难以致用;实验室检查设备落后,卫技人员匮乏,无法开展多种常用检查;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愿不明确;支持乡镇发展的国家政策、明晰的职业发展、友好的工作氛围、解决农村卫生问题的意愿、在农村地区工作获得的成就感等是促进其长期留任乡镇卫生院的因素;基本药物短缺、医疗设备落后、培训进修机会缺乏、工作繁重及收入水平偏低等是阻碍其长期留任乡镇卫生院的因素。
结论 多数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暂未明确长期在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愿,薪酬水平不是影响其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农村地区工作的主要因素,而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不足、医疗设备落后及继续教育短缺是阻碍其长期留在农村地区工作的主要因素。
[回国做个好医生]好医生汪建涛,眼科博士。
2002年赴美留学,2005年底回国。
现任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回国的目的就是要做一个好医生我1988年大学毕业后就当了眼科医生,工作4年后去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读硕士,毕业后留校继续做眼科医生。
2000年,我开始在中山眼科中心读博士,2002年去了美国南加州大学Doheny眼科研究所做博士课题,博士毕业后又在那里做博士后研究。
在国外待的时间越长,我就越关心国内的一些事情。
当看到国内“看病难”、“看病贵”的时候,心里总觉得不舒服。
我自认为是个好医生,从医10多年从来没有给过病人“脸色”,一直认认真真给每一个病人治疗。
我在国外学到了不少东西,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医生对病人的态度,这种职业操守深深地感染了我。
于是,我开始考虑回国的事。
我当时回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做一个好医生。
事情也巧,当我考虑回国的时候,正好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教授去美国开会,我们在会场碰到。
这位教授也是从美国回国的,在国内做得很出色,他对我在国外的研究感兴趣,希望我能回国,到该校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工作。
我很想当时就回国,可又有些纠结。
一是因为孩子,小孩当时已经7岁了,回国一定有他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读书不习惯。
二是因为我爱人,她在美国读博士读了几年,差一点就可以做牙科医生了。
说句真心话,如果那时候我没能把我爱人的工作做通,我也可能就不回来了,因为我的想法是要动全家动,我不希望夫妻两地分居。
我爱人也极力反对夫妻两地分居,她为了我放弃了在国外的一切,我很感激她的支持,她成就了我的一个梦想:回国做一个好医生。
我们是2005年12月初决定回国的。
我爱人一同意回国,我就和国内联系并马上订了回国的机票,一个星期我们就把家里东西全处理了,在很短的时间就回国了。
是病人召唤我回国的我是一个眼科医生,专业是青光眼,主要治疗青光眼和白内障病人。
青光眼是由于病理性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损伤,并伴有特征性的视野缺损的一种眼病,是全球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眼病之一,仅次于白内障。
文/ 周贝丽(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安乐社康中心副主任医师)吴 华(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社管中心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发热是社区门诊的常见症状之一,发病原因复杂,全面的病史采集和规范体格检查是诊断发热的基础。
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但一般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发热患者的标准化全科诊疗路径如下:一、病史采集流程1:询问患者发热(主诉)的临床特点,使用助记口诀“奇特城市不加班”。
详见表1。
流程2:排除红旗征。
病史、手术史;颅脑外伤损伤中枢调节系统,大型手术、创伤后吸收热,多种疾病生活史):包括抽烟、喝物史):最近有吃过什么药5对患者做有重点的针对性体格检查。
详见表2。
现患疾病的诊断:发热的诊断流程,贯彻安全诊断策略。
对患者发热的病因诊断时考虑如下3个问题。
1.最可能的诊断(常见病、多发病):病毒感染(感冒、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等),传染性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结核菌感染(肺内或肺外)。
呼吸频率不规则考虑是否存在颅脑疾病,呼吸频率过快考试是否存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经验性抗感染,文/ 王树平(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近来,有一位药师向笔者咨询一则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感染的抗菌药联用是否合理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一定代表性,现分享如下。
患者男,75岁。
门诊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
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20年,一直规律口服降糖药,血糖指标控制较好;体温37℃;血常规示白细胞5.67×10(正常参考值4~10×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52.5%(正常参考值45%~77%)。
用药处方如下: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2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3天。
氯化钠注射液250ml+左氧沙星注射液0.4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3天。
该药师谈到上述处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的经验性用药组合。
澳大利亚双向转诊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邱艳;任菁菁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17(20)B12
【摘要】通过简介澳大利亚卫生服务及双向转诊体系,结合我国双向转诊现状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示对我国的启示,旨在为我国双向转诊制度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总页数】2页(P277-278)
【关键词】转诊和会诊;卫生服务;社区首诊
【作者】邱艳;任菁菁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
【相关文献】
1.美国管理化医疗对我国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的启示 [J], 马亚楠;何钦成
2.美国 E 转诊模式对我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启示 [J], 桂成;周典;杨善发;徐红兵;汪卓赟
3.我国城市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试点经验及相关启示 [J], 周凌志
4.借鉴英国医疗服务体系破解我国实施双向转诊制度难题 [J], 刘晓溪;陈玉文;毕开顺
5.澳大利亚医疗资源互补共享合作模式对我国推行双向转诊工作的启示 [J], 龚伶伶;金琳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429药品退药验收记录表、药品存放规律(即按批号前后来放置)。
3.2药品的库存管理由于国家对医院的投资不到位,病人对医院设施要求很高,迫使医院将有限的节余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上,加强资金周转是每个医院迫在眉睫的工作,这就要求药剂科必须在保证药品供应的情况下增加药品周转率,减少药品的库存。
门诊药房应根据自己医院的特点,排除“人为”因素,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库存量,并作为考核指标。
3.3药品数量管理通过增加录象设施、以及重点药品每天清点将药品的数量管理落实到每个人,发动大家的力量共同看管药品等手段,用每月的药品盘点来检验管理的成功与失败。
4药品调剂质量的管理4.1提高药品调剂正确性调剂差错是难免的,但我们要善于总结,亡羊补牢,做一些防止差错的工作。
如:长期开展“万张配方无差错”的评比竞赛活动,药品配方正确性与奖金挂钩等措施,将差错控制在最低范围。
4.2调剂时的服务态度大力开展人性化的服务,改变或调整调剂流程,制定出《药房服务规范》,由科内评审监督成员根据服务规范进行评审。
同时由组内成员相互评分,并邀请医院有关人员进行暗查等方法,对每位员工的服务态度进行综合评分,作为医德医风的考核依据。
4.3药品供应质量考核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药品供应率,减少因计划不好引起的断药现象。
对市场上无法供应的药品,应向医生推荐其它代用药品;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5药学服务质量的管理现在医院药学部门提供的服务,还不能适应新时期中国医院内涵质量发展的需求。
我们的药师要主动参与药物治疗全过程的药学服务,并通过审方用药指导,咨询服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等手段来实现。
就现在我国的药学教育是重化学,轻临床,使我们医院药师在工作时轻临床、重实验、重操作,很难配合临床开展药学服务。
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特点,在门诊药房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药学服务。
5.1增开药物咨询窗口设立独立的咨询窗口,配备计算机查询系统,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环行组织结构,为药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药学服务平台。
海南类鼻疽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调查研究吴华;王旭明;黄东良【摘要】目的了解海南地区类鼻疽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我院病案室收集95例类鼻疽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该病的人群分布(如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有无易感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等临床特点.结果 95例类鼻疽患者中男83例,占87%;农民66例,占69%;年龄14~80岁,平均50岁;类鼻疽患者全部分布在海南沿海的12个地区,内陆地区未发现;雨季(8~10月)发病者共40例,占42%;多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败血症、肺部感染、肝脾脓肿等;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多分离于血标本;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敏感率为100%.结论类鼻疽患者主要为男性农民,本病好发于多雨秋季,其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和实验室均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程度,早期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melioidosis in Haina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medical records of 95 meliodosis patients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s of diseased population ( eg. Gender, occupation, age ), geography, predisposing factors and other epidemical features, and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laboratory results and treatments. Results In 95 melioidosis patients, there were 83 males ( 87% ), 66 farmers ( 69% ), aged at 14 ~ 80 years old, averaging at 50 years old. All of melioidosis patients spread over 12 districts of Hainan coasts; 40 patients ( 42% ) had onsets in rainy season ( August to October ), mainly occurring in immunocompromised persons, especially in diabetes patients. The clinicalmanifestations of melioidosis were diversified, mainly septicemia, pulmonary infection , liver and spleen abscesses and so on.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were mostly separated from blood samples and their sensitivity to imipenem, meropenem was 100%. Conclusion Melioidosis occurs mainly in male farmers, often in rainy autumns.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diversified. Knowledge about this diseas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bacterial culture and susceptibility testing be carried out early, antibiotic treatments be chosen in a timely manner.【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3(016)008【总页数】4页(P923-926)【关键词】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类鼻疽;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耐药率【作者】吴华;王旭明;黄东良【作者单位】570311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6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所致的热带、亚热带人兽共患传染病。
全科医学生对社区诊断实践课教学的评价及结果分析作者:吴华贝李慕军申颖孔燕韦思羽黄海纯李虹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对广西医科大学2014级99名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社区诊断实践课教学评价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进一步改进社区诊断实践课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社区诊断实践课评价问卷调查【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67-02社区诊断是指在开展疾病防治工作之前,通过社会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对社区健康相关因素和疾病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进而对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判断的过程。
只有通过社区诊断,才能摸清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发现社区中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才能确定社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优先顺序和策略。
因此社区诊断是开展社区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全科医师是初级卫生保健领域内为广大民众实施优质、高效、可及的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形象地喻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清楚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每一个全科医师的工作基础和前提,因此,社区诊断是每一个合格的全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而作为未来全科医师的全科医学生,社区诊断的理论和操作实践是他们在校期间必须学习的内容。
但是由于这个知识点的实践性、综合性较强,而且学生上该知识点时还未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阶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该项技能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要想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案,就需要知道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案。
本研究拟对广西医科大学2014级99名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社区诊断实践课教学评价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进一步改善社区诊断实践课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策略
吴春容;曹世奎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生》
【年(卷),期】1998(014)002
【摘要】根据生物医学的传统观念,疾病的诊断有赖于掌握典型的疾病自然史和临床表现,再加上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而全科医生所接触的健康问题大多处于未分化的早期阶段,而且,社区中又缺乏高级的实验室检查设备,往往无法得到病理生理或病理解剖方面的确凿证据,因此,要及时作出明确的疾病诊断可能比较困难,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社区健康问题都能用疾病来作诊断的,这就要求全科医生在鉴别健康问题的性质或诊断病人的疾病方面,采取独特的临床策略.
【总页数】3页(P4-5,18)
【作者】吴春容;曹世奎
【作者单位】浙江医科大学高级师培训中心;长春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9.2
【相关文献】
1.社区中年人常见疾病及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 [J], 王艳
2.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居民常见健康问题调查 [J], 赵亚利;高运生;张亚兰;李艳;孔祥茜;阮廼琪;张雷;蔡挺
3.浅谈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健康指导 [J], 张益芳;张桂芳
4.常见社区健康问题标准化全科诊疗路径 [J], 吴华
5.常见社区健康问题标准化全科诊疗路径 [J], 吴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举办首届中国国际中医技术比试交流大会的通知国内外有关医疗单位、医学专家及中医人士: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规划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内外广大中医人士的建议和要求,经报请上级相关部门批准,由中国医药卫生培训中心、全国医院医学培训鉴定指导中心、全国中医技术交流比试大会组委会和国研茗萃(北京)国际医药研究院共同组成组委会,筹办《首届全国(国际)中医技术交流比试暨新杏林奇人发掘推广大会》,具体事宜由国研茗萃(北京)国际医药研究院负责承办。
大会拟定于2015年10月21日至24日在首都北京举行,21日为全天报到(尽量赶在当日下午五点前),22-23日技术比试,24日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及特邀嘉宾参观人民大会堂和其他人免费培训。
本届大会旨在通过其主题会议的形式,为国内外广大中医人士和中医爱好者搭建一个交流沟通、技术比试、切磋技艺、绝技演示、成果展示和发掘推广的平台,促进群众对中医的关注和了解或支持,整合中医特色特效疗法的优势资源更好的服务于民,与国际市场接轨,传承和推广中医药精髓。
一、本届大会的四大亮点:一是突破观念,精心组织。
首先,克服了中医界怕亮相比试的思想障碍,在中医技术比试上大胆尝试。
本届大会由卫生医疗培训鉴定机构指定举荐,并由行业的知名专家和老领导组成评委,对大会全程跟踪指导及评审;其次,自“伏羲自省而作八卦,神农治世而尝百草,黄帝问道于明堂,”从中医起源发展到至今的历史长河中,举办“中医技术交流比试大会”尚属首次,其意义深远和机遇难得;再次,届时中医界有关领导、国外著名中医专家学者、全国名老中医、专科专病权威专家、民间杏林奇人、佛道易医等界领衔人、民族医学精英、医药及养生保健产品研发人和国内外广大中医爱好者将云集北京相聚一堂。
因此,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盛会!二是互动性强。
凡是与会者人人平等,都有发言、技术比试、交流沟通、成果展示、技能和产品推广的机会,使大会真正成为展示中医成就和学习交流的平台。
门诊病人的人文关怀132数据不听患者叙述,只注意局部而忽略全身,应该从单纯的生物学诊治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的立体诊治.2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医学是一门深奥,广博的科学,要求医者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清代着名医学家赵晴初指出:"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博而约".在诊治过程中,医生高超的医术,娴熟的技能容易使医患之间技术水平上的沟通获得成功,进而有利于非技术水平上的沟通和良好医患关系上的建立.3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医务工作者要自觉进行道德品质的塑造,把符合社会要求的医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医德要求,如爱惜生命,尊重患者,恪尽职守,不谋私利等等.医德主查查墨蔓2o卷第4期(总第167期信念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积累,强化的过程,医务人员应经常自觉的自我省察,经过长期的自我教育,将社会要求的各种医德规范变成自己稳固的观念.同时,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困难面前百折不饶,应对从容,培养对压力与挫折的承受能力, 以饱满的精神和积极的情绪激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然而,医疗部门和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过程中仍起主导作用.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为患者带来愉悦的情绪反应,可以消除和减轻患者的疾病,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医生本人也使医疗活动充满了生气,并从中获得较多的心理满足.门诊病人的人文关怀重庆市第七人民医I~(400054)吴华况榕中图分类号:1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07—8329{2010)0d一(0132)一(o2)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身心都经受着重负和考验,心理平衡易失调,从而引起心理,生理性疾病.生病后,人们对医疗护理的需求日益提高,而护理在其中也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以人为本,提倡人性化护理,就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心情舒畅,配合治疗,因此准确把握就诊病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并给予恰当的人文关怀就显得非常重要.1营造温馨,舒适,安全,舒心的就医环境门诊是患者就医的第一个环节,医务工作者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直接代表着医院的形象.热情的接待,端庄的仪表,和蔼的态度,耐心的解释,细心的指导,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卫生宣教工作会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我们要根据各种不同病种,不同需要,尽量给患者提供温馨,快捷,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比如,在门诊大厅醒目的地方各楼层,电梯内挂就诊导引图,避免患者盲目奔波;在大厅处挂有当日专家特长及出诊时间,方便患者择时就医;公示药物品种,价格一览表,让病人清楚明白;候诊大厅摆放干净舒适的候诊椅,方便等待让门诊大厅安静有序;设置电子大屏幕,滚动播放卫生宣教知识,让病人和家属广泛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2开展便民服务门诊导医台常年备有冷热开水,供病人使用;备有纸笔,眼镜,针线,雨伞,轮椅车等,方便特殊情况发生时的需要.3实施全程护理服务.合理安排.缩短就诊时间本院开展了划价收费一并完成,这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排队时间.导医护士在患者需要帮助时全程陪同就诊,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协助其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等,对需要住院的患者,由导医护士陪同办理人院手续,并送到相应科室.特别是对初次来院的,远道的农村患者及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对医院环境不了解,对整个就医程序不熟悉,对医生的诊疗水平缺乏信心,可能会有焦虑担心的心理,导医护士给予特别的关爱,主动协助就诊,为他们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缩短就诊时间,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4护理中的人性化服务护理祖先南丁格尔说:"护理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只表现在护士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表,轻盈的动作,给人以美感,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我们护士对患者的真情实感.现代护理观认为,医院的护理工作必须针对患者不同的身, 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适合于患者的最佳护理,即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以患者为中心",思想内涵体现在"我能为患者做什么",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改变以往的护理工作程序,通过细微之处来体现对生命健康的关注.所以,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一位患者的需求,将以往"自己实施什么护理,患者就接受什么护理"的旧模式,转变为"患者需要什么,我就护理什么"的人性化模式.5转变服务理念人性化护理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以及尊重个人隐私为核心,是一种创造性,个性化,整体,有效的新生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使患者在就医的全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传统的医学模式只关注疾病而忽略了人,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关注患者从生理到心理,社会的整体感觉,给人提供较好的健康照顾,帮助患者获得较高水平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门诊护士面对的是多种多样的患者,其服务不同于一般的服务,为此,要求护士是全科护士, 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感,更要更新护理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人性化护理为宗旨,在工作中注重"八心"(爱心,热心,细心,耐心,关心,虚心,责任心,同情心),"五勤"(脑勤,眼勤,口勤,手勤,脚勤),"三护士杂志2010年第20卷麦堡塑f墨蔓鱼塑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三问"(问好,问病情,问需要), "二尊重"(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和需求).转变"医院要我做什么"的传统理念为"患者需要我做什么"的理念,树立"患者的需要就是护理的责任"的服务宗旨,转变单纯完成操作的传统工作模式为人性化工作模式,使护理质量的提高更直接,更具体.护理人员还要充分发挥护士的多重角色功能,扩大护理范畴,给患者提供家庭式的照顾和关怀,使患者感受到人性关怀的温暖,获得单纯生物医疗所达不到的满足感和安全感.6展望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指出,通过改进护理工作,提高中国分类号:111192.6133护理质量,增强护理工作的人文关怀,将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随着医改的步步深入,营造优良执业环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需要,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已成为现代护理的服务理念.现代社会的发展赋予了护理工作更多的内容与责任,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护理工作者应加强科学知识和人文关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融情感服务,文化服务于技术服务中,使护患关系在和谐,相互信任的氛围中进行.急诊科护士心理疲劳的原因与预防山东省招远市毕郭医I%(265412)纪希芝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07-8329(2010)04一(0133)一(02)心理疲劳是当其行为活动强度不大,但活动的紧张程度较大或由于过程简单重复而造成的心里不安和疲乏感,其表现是隐性的,主要是长期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或非常的环境刺激而引起的行为活动能力的减退,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双重性:心理疲劳不仅使人的行为能力降低,而且有使人的行为意志减弱的趋势.这是人体无意识的自我保护的功能性反映,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可调适性:心理疲劳经过相应的时间休息,进行调适恢复,其疲劳的心理可以得到复原.1造成急诊科护士心理疲劳的因素可分为环境的,行为的,心理的和生理的因素1.1环境因素各种监护仪,呼吸机和警报声,病人痛苦的呻吟,工作人员流动大.一方面,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可能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实施抢救多,护士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担惊受怕,唯恐观察处置不当而延误抢救时机,从而使护士产生焦躁情绪.同时由于急诊科护士缺编,护理工作超负荷运转,易使护士产生厌烦心理,失落感和心理失衡,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状态,有时表现心烦意乱,情绪不稳.1.2行为因素是指由于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欠佳,造成无效反复的行为,容易引起心理疲劳.一些护士由于未能不断扩充新技术知识,因而部分知识老化,业务素质又难以胜任高新临床护理需要时,致使注意力和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盲目持续,而产生心理疲劳.1.3生理因素指与工作不相适应的年龄,生理节奏,疾病,睡眠习惯及作息制度,身体素质等.当人的生理状况不良,疾病,过劳后,身体自感不适时,易致生理心理机能下降,如心烦意乱, 视力模糊,注意力分散,四肢乏力等,此时如继续工作学习,使心理调节机能超负荷运转,必然导致较严重的心里疲劳.1.4心理因素急诊科护士工作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往往造成心理上紧张,其心理适应力弱或有心理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应变力差.情绪不稳定的人在工作中均易产生心理疲劳.当人心理疲劳时,行为效率降低,准确性下降,有时会发生反常反应,即对较强刺激产生较弱的反应,对较弱的刺激产生较强的反应,动作协调性受到破坏,同时思维和判断失误增多,因心理疲劳容易被忽视,许多人即使察觉了也认为休息或坚持一下会挺过的,然而,许多差错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所以心理疲劳是最危险的隐患.2急诊科护士心理疲劳的预防2.1人员选择和培训根据急诊科工作特点和病人需求,挑选在普通病房工作1—2年以上,有一定临床护理经验,责任心强, 业务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的护士从事急诊科工作,使医生有信任感,病人有安全感.在人员选择时,注意年龄特征,以满足工作量和劳动强度的需求,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工作中不能有一丝疏忽.2.2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活动时间:根据个人习惯合理安排适当休息,选择适当的工作速度,尽可能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的客观条件,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根据具体情况,尽量保证急诊科护士编制.在急诊科工作1—2年后可调入普通病房相对缓解3—5个月,以进行心理及生理机能的恢复与调整,避免或减少心理疲劳的产生.由于护理职业的工作性质,及急诊科特殊的工作环境,容易使护士产生疲劳,警觉性减低,生活节律被破坏,反应迟钝,我们在允许的条件下,合理调配人力,保证足够的睡眠,适当开展文体活动,劳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2.3积极改善和优化工作环境,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对各种仪器进行检修维护,减少不必要的噪音,要求工作人员保持四轻,。
澳大利亚卫生服务评价(续):项目评价介绍
刘新明;杨存慈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年(卷),期】1993(010)001
【摘要】澳大利亚政府承担了为国民提供卫生服务的大部分责任,卫生费用中四分之一由政府负担。
所以,政府和卫生部门十分重视卫生效益(效率)评价,现分别选择介绍由卫生行政机构、民间组织和研究机构承担的有代表性的三项评价工作。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刘新明;杨存慈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9.611
【相关文献】
1.浅析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方法与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效率 [J], 赵临;郭亚楠;张瑶
2.快速评价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中的应用与探讨 [J], 王芳;陈先华;白玥;金建强;戴继舫;刘毅俊;张全红;汪早立;卢祖洵
3.浙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评价与对策:基于卫生公平的视角 [J], 郑卫荣
4.澳大利亚卫生服务评价 [J], 刘新明;杨存慈
5.面向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应用的基层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 郑艳;马敬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