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连接与神经系统疾病_杨晓霞
- 格式:pdf
- 大小:131.24 KB
- 文档页数:2
细胞间隙连接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萍;何国祥
【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
【年(卷),期】1998(13)4
【摘要】由连接蛋白组成的细胞间隙连接不仅是细胞间传递离子,小分子代谢物质与次级信使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心肌,平滑肌等兴奋组织的兴奋传导提供了低电阻能道。
间隙连接的数目,分布、组成以及功能变化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着重介绍间隙连接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1页(P253)
【作者】张萍;何国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0.2
【相关文献】
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邱乐; 刘奇志
2.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邓娟; 于晓江; 杨洋; 臧伟进; 贺熙
3.内皮细胞焦亡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吴昊霖;徐怡倩;方星悦;樊好飞;王锐;易西南;刘启兵
4.白细胞介素-37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李慧敏;杨
超
5.细胞焦亡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翁秀朱;贾海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缝隙连接和心房颤动
郭晓明;刘仁光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年(卷),期】2006(004)002
【摘要】在心脏中,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是存在于相临心肌细胞间的一种由特殊膜蛋白通道组成的具有亲水性的特殊低阻抗区域,它的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间电和化学信号的传导。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近年来随着对AF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GJ与AF的关系正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153-155)
【作者】郭晓明;刘仁光
【作者单位】121001,辽宁省锦州市,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
所;121001,辽宁省锦州市,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2
【相关文献】
1.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右心耳缝隙连接蛋白40和43mRNA水平的研究 [J], 侯月梅;张小琴;乔峻;林仁勇;木拉提;卢晓梅;陈艳
2.风湿性心脏病心房肌缝隙连接重构与心房颤动关系研究 [J], 张卫泽;王方正;张澍;张奎俊;贾玉和;姚焰
3.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缝隙连接重构分布的研究 [J], 张卫泽;王方正;
张澍;张奎俊;贾玉和;姚焰
4.心脏缝隙连接蛋白基因变异与心房颤动 [J], 沈虹;张红明;李艳敏
5.风湿性心脏病心房肌缝隙连接重构与心房颤动关系研究 [J], 张卫泽;王方正;张澍;王艳春;马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缝隙连接蛋白Cx43磷酸化的研究进展
严剑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3(019)019
【摘要】相邻细胞间最主要最快速的通讯方式是缝隙连接通道(GJ),而缝隙连接蛋白(Cx)形成的连接子是其主要组成部分.Cx大多属于磷蛋白,其磷酸化状态不同程度地影响其自身的合成装配以及GJ的功能.Cx43是哺乳动物身上分布最广泛的Cx,尤其是在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它的磷酸化状态受到多重激酶途径调节,发生磷酸化的位点也不尽相同,且Cx43的磷酸化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总页数】4页(P3463-3466)
【作者】严剑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南昌,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2
【相关文献】
1.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磷酸化对缝隙连接通讯的调控 [J], 王荣;张存泰;王琳
2.心脏缝隙连接蛋白Cx43磷酸化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J], 王荣;张存泰;王琳
3.复方黄芪养心合剂对缺血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3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影响 [J], 祝丹;陈启兰;祝光礼;赫小龙
4.复方黄芪养心合剂对大鼠缺血心肌缝隙连接蛋白CX43磷酸化的影响 [J], 闪书
华;李梦茜;祝丹;陈启兰
5.Cx43缝隙连接蛋白羧基末端磷酸化修饰对其功能的调控及其在脑缺血中的研究进展 [J], 左夏林;唐艳艳;李孔平;彭林辉;徐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激下心律失常与缝隙连接蛋白43
黄强辉;胡建新
【期刊名称】《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年(卷),期】2011(25)5
【摘要】应激作为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因及病因之一,其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可通过多种不同途径和机制.不同类型的应激状态可导致全身自主神经系统失衡、激素改变,细胞的损伤和凋亡,钙离子通道异常等,而促发疾病的发生.近年来,有关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发现:缝隙连接蛋白43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与应激下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交感或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时的应激状态将影响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和分布的变化,从而导致缝隙连接蛋白43去磷酸化,促使心律失常的发生.
【总页数】3页(P442-444)
【作者】黄强辉;胡建新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西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西南昌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
【相关文献】
1.通心络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缝隙连接蛋白43重构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J], 李华波;陈世健;胡建华;汪莲开
2.抗心律失常肽10对柯萨奇B3病毒感染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的影
响 [J], 伍琼;杨波
3.缝隙连接蛋白43与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J], 田攀;马宏
4.氢吗啡酮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J], 易菁;段宏伟;高鸿;曾庆繁;王子君;王贵龙;刘艳秋
5.缝隙连接蛋白43与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J], 陈虹燚;梁仪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力作用下骨细胞的缝隙连接通讯叶红【摘要】缝隙连接是细胞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膜通道结构,其在骨组织中广泛存在.骨组织处于经常更新过程,并对机械应力发生反应,骨细胞感知机械应力后将信号传递给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从而实现骨的改建或重建.缝隙连接在由力学信号转换为生物效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缝隙连接的发现、结构特点、检测方法及骨细胞感知机械刺激后缝隙连接的改变和将力学信号通过缝隙连接传递给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机制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37)005【总页数】4页(P576-579)【关键词】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缝隙连接【作者】叶红【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修复科,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机械应力会导致骨组织的形成与重塑。
骨细胞是骨组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且目前被认为是骨组织中主要的应力感受器。
骨细胞在受到应力刺激后产生相应的生物信号通过细胞间联系来调节其他细胞(包括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来实现骨组织的改建。
细胞间联系方式有化学信号传递、突触传递,还有缝隙连接传递。
其中,缝隙连接在由力学信号转换为生物效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缝隙连接的发现和结构特点缝隙连接是细胞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膜通道结构。
1958年第1次发现该结构,后来有大量的相关研究。
1967年,学者们在心肌和肝细胞上观察到有6个对称亚单位构成的细胞间连接,命名为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是由1种横跨脂质双膜的蛋白质构成,这些蛋白质构成接合子(connexon,CX),一端嵌入单位膜内,另一端露在外面,与对侧单位膜伸出来的接合子在接头间隙中间相对接合,中央有一直径约1.5~2 nm的亲水孔道,沟通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质。
CX具有4次跨膜的肽链,水、离子、糖类、第二信使、激素能透过,蛋白质、RNA、多糖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
哪种物质能通过取决于连接蛋白的种类,后者决定通道的直径与选择性允许不同大小的物质通过,比如CX43允许较大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子通过,特别是带负电荷的;带正电荷相对分子质量小于300的分子易于通过CX45。
血脑屏障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神经系统是身体各个系统协同工作的中枢,也是我们人类非常复杂、关键的一部分。
但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环境污染的恶化、饮食营养的失衡等外界因素的干扰,神经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威胁。
这些外界因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最终会造成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产生,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脑卒中等等。
在这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研究,那就是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和脊髓的屏障。
它是由微血管内皮细胞、脉络丛上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等构成的一层防御屏障。
了解血脑屏障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1. 血脑屏障的构成和功能血脑屏障主要由三类细胞组成: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星形胶质细胞。
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屏障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连接是非常紧密的,形成了血脑屏障。
基底膜是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物理隔离层。
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向微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系列化学信号和分泌物质来影响血脑屏障的不透性。
血脑屏障的最主要功能在于保护中枢神经系统(CNS)免受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
血脑屏障可以阻止血液中的细胞、蛋白质、毒素、药物和病毒等物质向脑组织和脊髓内部渗透。
这种保护机制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血脑屏障的阻隔,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会受到伤害或者感染,导致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产生。
2. 血脑屏障与神经系统疾病虽然血脑屏障的存在对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仍然会破坏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有害物质穿过屏障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中。
多个神经系统疾病都被发现与BBB的破坏有关,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多发性硬化病(Multiple Sclerosis)等等。
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BBB的破坏往往是通过淀粉样蛋白β的积累导致的。
缝隙连接、连接蛋白与冠心病猝死
章诗伟;陈新山;刘世新;张益鹄
【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4(020)004
【摘要】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构成细胞之间的跨膜水相通道,协调细胞间化学及电信息的交流.心脏上缝隙连接的主要功能是为心肌细胞间的电冲动提供低压传导通路,并维持心肌的协调运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心肌细胞(特别是心室肌工作细胞)上构成缝隙连接的连接蛋白含量、分布及功能的异常与各种心律失常的产生和持续关系密切.这很可能为临床及法医实践中,诊断冠心病猝死心肌早期病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总页数】3页(P250-252)
【作者】章诗伟;陈新山;刘世新;张益鹄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795.1
【相关文献】
1.缝隙连接蛋白43组成的缝隙连接对依托泊苷抗肿瘤作用的影响 [J], 汪灵芝;彭建新;陶亮;黄焕森
2.缝隙连接、缝隙连接蛋白43与癫痫 [J], 何利兵;武江;李云林;岳向勇
3.缝隙连接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J], 刘煜;周辉;林宏;林海
4.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缝隙连接蛋白43及缝隙连接蛋白45 mRNA的表达 [J], 赵艳梅;钟国强;李金轶;何燕;柯红红;王东旭
5.缺氧对膀胱平滑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0和缝隙连接蛋白43的影响 [J], 林浩;章振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替代神经外膜缝合─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姜保国;李剑 【期刊名称】《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3(11)8 【摘 要】目的 :在动脉套接的基础上 ,尝试一种海洋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代替传统外膜缝合法的可行性方法 :将SD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修复 ,进行动脉套接的早期和远期的组织学和电生理学观察 ,其后进行海洋生物套管桥接的组织学及电生理观察。结果 :原位和旋转的动脉套接组与外膜原位缝合组取得了相似组织学和电生理学恢复效果 ,且明显好于旋转的外膜缝合组 ;此种海洋生物套管取得了与动脉套管相似的结果。结论 :本实验结果提示动脉套接模型有利于神经再生 ,此种海洋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的修复效果好于断端转位的外膜缝合 ,有可能成为替代临床外膜缝合的新方法。
【总页数】3页(P544-546) 【关键词】小间隙套接;周围神经损伤;甲壳质 【作 者】姜保国;李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687 【相关文献】 1.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构建神经再生室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实验研究 [J], 王培吉;董启榕;江波;赵家举 2.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与外膜原位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对比实验研究 [J], 王培吉;赵家举;江波;孙斌;张勇;周凯龙;周聚普 3.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联合神经碎片及VEGF修复坐骨神经损伤 [J], 雒萌;王凌峰;刘国栋;张尊 4.小间隙桥接法和神经外膜吻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实验研究 [J], 尹维田;魏壮;刘飙;宋宗新 5.神经外膜缝合法联合神经束膜缝合法在修复断指再植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临床研究 [J], 邓永上;温文星;黎先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胞缝隙连接与骨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黄卫民;张小敏;陶亮
【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39)011
【摘要】骨稳态的维持依赖于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三者间的相互调节。
三者的分化、存活及功能的调节则依赖于细胞缝隙连接。
Cx43既可以直接调节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间动态平衡,又可以通过调节骨细胞基因表达间接调控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间动态平衡,而 Cx45的功能则与 Cx43相反。
Cx37是破骨细胞分化所必需的。
Cxs 在软骨组织、韧带、肌腱中的作用研究甚少。
同时,研究表明Panx1、Panx2、Panx3在骨及软骨细胞中表达,但其功能尚不明确。
【总页数】4页(P1474-1477)
【作者】黄卫民;张小敏;陶亮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乌鲁木齐 830002;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9.2
【相关文献】
1.骨保护素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浓度与人类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J], 杜玉英;周晓辉
2.缝隙连接及缝隙连接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J], 朱长良
3.NF-κB信号通路在骨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曹霞
4.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在骨稳态及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杨前昊;朱道宇;陈亦轩;高悠水;张长青
5.中性粒细胞相关脂质运载蛋白、中性粒细胞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复合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J], 熊政;张阳扬;李群星;赵新华;邵杨歌;尹德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缝隙连接与心脏疾病的研究进展林国伟(综述);张俊(审校)【摘要】Gap junction is a special membrane channel between adjacent cells, which connects cyto-plasm,mediates electrochemical signals between the adjacent cells. 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gap junction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of all kinds of heart dis-eas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argeted therapy for gap junction protein,may provide a new train of thoughts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heart disease.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ap junction and heart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缝隙连接是存在于相邻细胞间特殊的膜结构通道,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细胞质,介导细胞间的电化学信号。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缝隙连接与各种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均有密切联系。
深入研究缝隙连接蛋白的靶向治疗,可能为各种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该文就缝隙连接与心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00)017【总页数】4页(P3110-3112,3113)【关键词】冠心病;缝隙连接;缝隙连接蛋白;心律失常【作者】林国伟(综述);张俊(审校)【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3;R331.38缝隙连接作为相邻细胞间一种特殊膜通道结构,具有亲水性、低选择性和低电阻等特点,介导细胞间的电化学信号。
缝隙连接蛋白43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王周顺;姚晓腾【摘要】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是构成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通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蛋白.目前在哺乳动物组织中发现的连接蛋白至少20种.而Cx43 (Connexin43,Cx43)是缝隙连接蛋白中最为丰富的连接蛋白,主要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中,在GJ介导的缝隙连接通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Cx43的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与肿瘤、心血管、癫痫、脑水肿等方面,本文就Cx43与脑水肿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4(025)001【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缝隙连接蛋白43;脑水肿;缝隙连接【作者】王周顺;姚晓腾【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广东湛江524000;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惠州 51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7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是由连接相邻两个细胞间的连接通道排列而成的一种特殊膜结构,又被称为缝管连接或接合膜,是细胞间唯一能直接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通道,这种物质和信息交换称为由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它在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同步化、神经元活动和免疫应答等生物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
就目前在哺乳动物组织中发现的连接蛋白就多达20种[2],主要是根据Cx蛋白质的质量不同而命名,Cx43因其分子量为43kD而得名。
Cx43是缝隙连接蛋白中数量最为丰富的蛋白,到目前为止发现Cx43存在于多达34种组织和46种细胞中[3]。
在神经系统中,数目最多的是星形胶质细胞,在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着广泛的GJ,至少有11种Cx在神经系统中表达,而其中主要为Cx43,另外还有Cx26、Cx30、Cx32、Cx40等表达,但占Cx总量的比例较少,约为5%~10%[4-5]。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是构成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通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蛋白,其中每6个跨膜蛋白亚基围绕中央孔(直径1.5~2.0 nm)排列形成一个连接子(Connexin)(既半通道,Hemichannels),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子对接形成GJ[6]。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年9月第12卷第9期MMJC,Sep 2010,Vol 12,No.9·综述·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又称间隙连接、通讯连接,是由连接相邻两个细胞之间的连接通道排列而成的一种特殊膜结构。
细胞间的通讯方式可分为间接与直接方式。
相邻细胞间通过缝隙连接所介导的细胞间的通讯为直接通讯,又称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
相邻细胞通过直接通讯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参与细胞间物质交换的代谢偶联和电信号传递的电偶联,对细胞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稳定、增殖和血管平滑肌舒缩等生理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其中血管紧张度的增加是高血压发病的关键。
1缝隙连接的形态、结构和基本功能1.1缝隙连接的形态与结构缝隙连接是存在于相邻细胞间的膜通道结构,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连接蛋白(connexin,Cx)。
缝隙连接蛋白有4个跨膜亲水片段称为M1-4,为α-2螺旋结构,两个胞外环(extracellular loop)E1-2,一个胞质环(cytoplasticloop,CL),连接蛋白的羧基末端与氨基末端位于胞质内,氨基末端相对比较保守,而羧基末端则差别较大。
氨基末端的丝/苏及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去磷酸化水平影响着缝隙连接的形成及功能状态,并能够感受胞内的信息而改变构象,从而调节缝隙连接的形成及传导性。
6个相同或不同的连接蛋白在细胞膜内环绕排列成中空的半通道,形成连接子(connexon);相邻细胞膜上的两个连接子连成直径约1.5nm 的亲水性通道,即缝隙连接[1]。
两细胞间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离子、小分子(相对分子质量<1KD )通过这小孔道互相交换。
若是组成连接子的6个连接蛋白相同,被称为同聚体连接子(homomericconnexon),若是6个连接蛋白不同,被称为异聚体连接子(het -eromeric connexon);一个细胞上的连接子可与另一个细胞膜上的连接子形成一个完整的缝隙连接通道,若是两个细胞间的连接子相同,被称为同型缝隙连接(homotypic gap junction),若是两个细胞上的连接子不同,被称为异型缝隙连接(het -erotypic gap junction)[1]。
【摘要】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所引起的一些疾病。
RNF4是新近发现的一种SUMO (small ubiquitin -like modifier )靶向的泛素连接酶(SUMO -targeted ubiquitin ligases ,STUbL ),不仅参与蛋白质降解,还在其他多种细胞信号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RNF4可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
本文就RNF4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提供RNF4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RNF4;SUMO ;STUbL ;泛素连接酶;退行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110(2022)01-0123-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870576);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T201921);湖北省卫健委资助项目(编号:WJ2021M090)高于婷1)张如意2)蔡飞2)1)湖北科技学院医学部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2)湖北科技学院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咸宁437100通信作者:蔡飞,Email :RNF4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f RNF4in nervous system diseasesGAO Yuting 1),ZHANG Ruyi 2),CAI Fei 2)1)School of Pharmacy ,Xianning Medical College,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437100,China ;2)Hubei Key Laboratory of Diabetes and Angiopathy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4371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CAI Fei,Email:xncf@【Abstract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mainly refer to some diseases caused by lesion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RNF4is a newly discovered SUMO -targeted Ubiquitin ligase (STUbL ),which is not only involved in protein degradation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 variety of other 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RNF4is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through the 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 ,including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immune system diseases and tumor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ole of RNF4in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aiming to provide the latest progress of RNF4in nervous system diseases.【Key words 】RNF4;Small ubiquitin -like modifier (SUMO );SUMO -targeted ubiquitin ligases (STUbL );Ubiquitin ligase ;Degenerative disease ;Neurological disease研究表明,神经疾病如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 ’s disease ,PD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 ,AD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 )等发病率逐年升高,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2]Naff N J ,Carhuapoma JR ,W illiams M A ,et al.T reatment of intraventricular hem or 2rhage with urokinase :effects on 30-Day survival [J ].S troke ,2000,31(4):841-7.[3]C oplin W M ,Vinas FC ,Agris JM ,et al.A cohort study of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intraventricular urokinase for nonaneurysmal spontaneous intraventricular hem orrhage [J ].S troke ,1998,29(8):1573-9.[4]Chen ST ,Chen S D ,Hsu CY,et al.Pro 2gression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 or 2rhage [J ].Neurology ,1989,39(11):1509-14.[5]Broderick JP ,Brott TG,T omsick T ,et al.Ultra -early evaluation of intracerebral hem 2orrhage [J ].J Neurosurg ,1990,72(2):195-9.[6]Brott T ,Broderick J ,K othari R ,et al.Early hem orrhage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in 2tracerebral hem orrhage [J ].S troke ,1997,28(1):1-5.[7]Fujii Y,T akeuchi S ,Sasaki O ,et al.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hematoma enlargement in spontaneous intrac 2erebral hem orrhage [J ].S troke ,1998,29(6):1160-6.[8]Fujitsu K,Muram oto M ,Ikeda Y,et al.Indications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putam i 2nal hem orrhage.C om parative study based on serial CT and time -course analysis [J ].J Neurosurg ,1990,73(4):518-25.[9]K azui S ,Naritom i H ,Y amam oto H ,et al.Enlar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 orrhage.Incidence and time course [J ].S troke ,1996,27(10):1783-7.[10]K om iyama M ,Y asui T ,T amura K,et al.S imultaneous bleeding from multiple lenticu 2lostriate arteries in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aem orrhage [J ].Neuroradiology ,1995,37(2):129-30.[11]Huckman MS ,W einberg PE ,K im K S ,et al.Angiographic and clinico -pathologic correlates in basal ganglionic hem orrhage [J ].Radiology ,1970,95(1):79-92.[12]Tuhrim S ,Dambrosia JM ,Price TR ,et al.Intracerebral hem orrhage :external vali 2dation and extension of a m odel for prediction of 30-day survival [J ].Ann Neurol ,1991,29(6):658-63.[13]Broderick JP ,Brott TG,Duldner J E ,et al.V olume of intracerebral hem orrhage.A powerful and easy -to -use predictor of 30-day m ortality [J ].S troke ,1993,24(7):987-93.[14]M annucci PM.Hem ostatic Drugs [J ].NEngl J M ed ,1998,339:245-253.[15]Hedner U ,Ingerslev J.Clinical use of re 2combinant FVIIa (rFvIIa ).T rans fus Sci.1998Jun ;19(2):163-76.Review.[16]Lusher J ,Ingerslev J ,R oberts H ,et al.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recombinant factor VIIa [J ].Blood C oagul Fibrinolysis ,1998,9(2):119-28.[17]Schm idt M L ,G amerman S ,Sm ith HE ,etal.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Ⅶ(rFVI 2Ia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hem orrhage in hem ophilia A patients with inhibitors [J ].Am J Hematol ,1994,47(1):36-40.[18]Negrier C ,Lienhart A ,T reatment and pre 2vention of haem orrhage with recombinant ac 2tivated factor Ⅶ,not only in hem ophilia [J ].Blood C oagul Fibrinolysis ,2000,11Suppl 1:S19-24.[19]Rice K M ,Savidge G F.N ov oSeven (re 2combinant factor VIIa )in centeral nerv ous systems bleeds [J ].Haem ostasis ,1996;26(Suppl 1):131-4.[20]Lindley C M ,Sawyer WT ,M acik BG,etal.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 ics of recombinant factor BIIa [J ].Clin Phar 2macol Ther ,1994,55(6):638-48.(收稿日期:2004-03-22)[文章编号]1002-0179(2005)01-0195-02缝隙连接与神经系统疾病杨晓霞3,邹晓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R741102 [文献标识码]D 3研究生;△通讯作者。
突触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结构基础。
哺乳动物神经细胞之间存在着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而缝隙连接是电突触的物质基础。
为加强对缝隙连接的认识,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神经系统缝隙连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中枢神经系统缝隙连接的结构、缝隙连接蛋白类型及分布电镜下,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G J )由相邻神经元细胞膜上互相对应的半通道组成,间隔约2nm 。
该半通道是由6个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Cx )组成的中空六聚体结构,称为连接子(connex on ),小体中的管道对接联通相邻细胞胞浆。
G J 成簇状排列,跨越两层细胞膜,形成偶合细胞的通道[1],是细胞间物质和信息直接交换的唯一通道。
G J 通道允许分子量小于1kD 或直径小于115nm 的分子如:cAMP ,Ca 2+,IP 3,ATP 及一些小肽通过[2]。
Cx 是多基因家族编码的一大类膜蛋白,由众多成员组成,在哺乳动物中至今己发现15种,其中9种Cx 在成年或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3]。
免疫组化方法显示的成年小鼠脑细胞Cx 表达类型见表1。
表11小鼠脑组织中连接蛋白的表达类型及分布细胞类型连接蛋白类型神经元Cx32,Cx36,Cx26星形胶质细胞Cx43,Cx30,Cx45,Cx32少突胶质细胞Cx32,Cx45松果体细胞Cx26室管膜细胞Cx26,Cx43软脑膜细胞Cx26,Cx43 其中,神经元主要表达Cx32,室管膜细胞及软脑膜细胞Cx26、Cx43,星形胶质细胞为Cx43,松果体细胞为Cx26。
成年哺乳类动物脑组织中表达最强的是Cx43,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5],其次在脑膜内皮细胞和室管膜细胞[4]。
脑组织中表达居第二位的是Cx32,主要分布在中脑、端脑皮层和基底节神经元[6]。
比较Cx 的氨基酸序列或编码的DNA 序列可以发现Cx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一般将Cx 分为三大类[3]:①Ⅰ组或β类:与位于肝细胞上的Cx 32具有高度同源性,包括Cx 26,Cx 30,Cx 3013,Cx 31,Cx 3111,Cx 32;②Ⅱ组或α类:与心肌细胞膜Cx 43高度同源,包括Cx 33,Cx 37,Cx 40,Cx 43,Cx 45,Cx 46,Cx 50,Cx 57;③Ⅲ组或γ类[7,8]:以最近发现的Cx 36为代表。
Cx 各家族成员具有类似的基因结构,大约50%的氨基酸序列相同,这使得不同Cx 组成的connex on 可以相互配对、排列成不同种类的G J 。
2 神经系统缝隙连接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和功能不同的缝隙连接蛋白形成的G J 通道有其各自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因此研究缝隙连接通道的通透性、通道开放和关闭的影响因素、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调节因素对了解缝隙连接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丰富,其连接蛋白为Cx43,实验证明:80%的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功能上的偶联,这对维持星形胶质细胞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