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7
岩相古地理读书报告——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1、三角洲概述三角洲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沉积相,中国很多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气田、新疆油田等,三角洲砂体都是主力产层,可见三角洲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此外三角洲也是许多煤层的产出层位,对于找煤也可起到指导预测作用[1,2]。
三角洲有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其砂体发育特征和展布规律不同。
准确可靠的三角洲沉积模式,对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都有重要意义。
“三角洲”一词最初由古希腊历史学家荷罗多特斯(Herodotus)提出,他观察到尼罗河河口冲积平原的形态与希腊字母的Δ相似,因此称之为三角洲(Delta)。
关于三角洲的定义,教科书中引用了Barrell(1912)的定义,即“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但是这一定义并不严谨,金振奎将三角洲定义为“河流等水流汇入蓄水盆地时,所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入口附近堆积形成的、总体呈朵状的沉积体”[3]。
2、三角洲沉积动力学几沉积作用2.1建设作用2.1.1河口作用Bates(1953)对三角洲进行了研究。
将三角洲河口比拟为水力学上的喷嘴。
依据河水和蓄水体混合的类型,可形成两种自由喷流类型:轴状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三度空间(立体的),其混合作用较快,致使水流速度迅速降低。
平面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二度空间(平面的),其混合作用较慢,故向盆地方向较远的地方仍保持较高的流速。
如果没有波浪和潮汐的较大影响,其流动类型取决于两种水之间的密度差异。
a、河水(地表径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属轴状喷流,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湖泊三角洲中,但沉积范围一般较小。
b、河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水底呈平面喷流形式。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大陆坡上,为骨界的海底沉积物因受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二发生滑塌或滑动,可形成浊流。
这种浊流侵蚀海底峡谷,并沿海地峡谷流动,在峡谷口附近形成近岸水下扇等。
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布特征与沉积模式探讨——以松辽盆地北部永乐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孙雨;赵丹;于利民;王继平;闫百泉;马世忠【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5(0)3【摘要】在我国古代的松辽盆地和现代的鄱阳湖等大型坳陷湖盆内发现的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的骨架砂体类型、垂向沉积层序及相带分异等方面与正常三角洲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地下岩芯、测井、地震等资料精细解剖及分析表明,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发育大量、密集、窄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连续且水下延伸较远,直至消失变成薄的水下薄层砂(河口坝或席状砂).每支水下分流河道构成了由中心向两侧及前方:水下分流河道→薄层砂核部→薄层砂边缘→水下分流间湾的平面微(能量)相序列,形成三角洲前缘“河控带状体”.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不同的相位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沉积模式,由岸向湖依次发育高低水位间过渡带“近岸沉积”模式、近岸浅水带“河控带状体”模式、中岸中等水深带“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河控薄层砂”模式和远岸深水带“浪控席状砂”模式.【总页数】9页(P439-447)【作者】孙雨;赵丹;于利民;王继平;闫百泉;马世忠【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东北石油大学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东北石油大学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为例 [J], 王建功;王天琦;卫平生;梁苏娟;韩小强2.松辽盆地北部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特征与沉积动力学过程分析 [J], 楼章华;袁笛;金爱民3.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地震沉积学研究——以松南乾安地区上白垩统青三段为例[J], 王俊;赵家宏;腾军;王天煦;鲍志东;张红静;袁淑琴;林艳波;高银山4.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J], 孙雨;马世忠;姜洪福;刘云燕;丛林;刘宗堡5.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探讨——以黄河口凹陷渤中34地区明下段为例 [J], 秦润森; 岳红林; 周凤军; 吴穹螈; 雷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进、水退、吉尔伯特型湖波扇三角洲亚相和微相的特征一.水进型三角洲该类扇三角洲是山地河流出山口后就直接进入湖盆浅水区所形成,几乎全部没入水下的扇形砂砾岩体,它一般发育于断陷湖盆的陡坡一侧,距物源近,缺失陆上扇环境。
周围泥岩的颜色为灰绿色和浅灰色,含浅水生物化石,说明为滨—浅湖环境。
该类扇三角洲一般形成于湖进阶段,常缺乏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
该扇三角洲的岩性,形态和分带特点类似于山麓冲积扇,可进一步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三个砂体亚相带。
1.扇根其中的微相有河道与河道间,岩性上主要为砂砾岩、砂岩夹灰绿色和灰色泥岩并且粒度粗分选差,成分复杂,泥质较高。
沉积构造上表现为块状层理、正或反递变大型交错层理,垂向层序呈向上变细正旋回测井曲线特征为自然电位中低幅齿状,电阻高。
2.扇中扇中包括三种沉积微相分别为扇状水道、扇中前缘、扇中水道间。
(1)辫状水道微相沉积物成分、结构等特点受物源控制,如有些地区砾岩含量高,而有些地区岩性则偏细,但总体看来岩性较粗,以砂砾岩和砂岩为主。
砂岩和砾岩的分选较差,成分复杂,不稳定的矿物碎屑和基质含量较高。
砂层的底面见冲刷,常见块状层理,平行层理和中至大型的交错层理,单一向上变细的层序厚一般几十厘米至几米,在砂层之间常夹灰色和灰绿色泥岩夹层,常构成数十米厚的叠加的叠合砂岩。
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齿化箱状和顶底渐变的箱形。
(2)扇中前缘微相扇中前缘实际上是扇中水道向盆地方向的延伸,粒度变细,底部冲刷不如水道区发育,交错层理比水道区发育,但厚度一般比水道区减小。
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齿化的漏斗—钟形和钟形,反映河道冲刷作用减弱,并有一定的波浪改造作用。
(3)扇中水道间微相主要由灰绿色至灰色泥岩夹薄层砂岩组成,砂岩发育块状层理和小型层理构造。
滑塌和变形构造亦常见。
由于辫状河道的冲刷力强,改道频繁,一旦发生改道,这些沉积物被冲刷变薄,甚至全部被冲刷掉。
自然电位曲线多为指状或齿化钟形。
扇中地区以形成良好的储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应用沉积学1.不同类型三角洲沉积物的主控因素?河控河流的建设作用占主导地位。
(1)河控三角洲平原发育分流河道、沼泽(分流河道之间)等等微相。
分流河道具有于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
沼泽分布面积最广,约占三角洲平原面积的90%。
(2)三角洲前缘发育河口坝、远沙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
河口坝在平面上多呈长轴方向与河流方向平行的椭圆形,横剖面上呈近似对称的双透镜状。
(3)对河控三角洲而言,由下至上依次为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砂和粉砂(含滑塌层)、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沼泽沉积,因此,沉积相序的下部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积,上部为局部出现三角洲分流河道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旋回,顶部出现夹杂炭质泥岩和薄煤层的沼泽沉积。
浪控波浪的破坏作用占主导地位。
(1)浪控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沉积特征似于河控三角洲平原。
(2)但浪控三角洲前缘,波浪作用能使大多数供给沉积物发生再分配。
河口坝的形成受到阻碍,在河口两侧形成一系列平行于海岸分布的海滩脊砂或障壁沙坝。
(3)浪控三角洲的沉积序列通常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积,但以具有浪蚀沙滩脊序列为特征,而且层序顶部一般都出现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以此区别于海岸沉积的海滩脊层序。
潮控抄袭的破坏作用占主导地位。
(1)潮控三角洲平原是由受潮汐影响的分流河道序列和潮坪组成的。
在潮流涨潮时入侵分流河道,溢漫河岸,淹没附近的分流河道间地区。
在潮汐平静时期,这些潮水暂时积蓄起来,然后再退潮时又退去。
因此,在潮控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下游以潮流为主,而分流河道间地区则以潮间坪沉积为特征。
河道中主要底形是沙丘,分流河道下游主要底形是平行于河道走向排列的沙脊。
(2)在三角洲前缘,双向的潮汐流和河流洪水的冲刷作用常将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在河口的前方改造成线状潮汐沙坝。
这些沙坝平行于潮流方向,在河口的前方呈裂指状放射分布。
(3)在潮控三角洲中有时也可以看到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积序列。
潮控三角洲的沉积剖面以出现潮汐沙脊、潮坪和潮汐水道沉积为特征。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有古代三角洲沉积。
目前,依据进人蓄水盆地(海或湖)中地表径流类型可划分出3种基本的三角洲类型,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
(l)扇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是源近流短,冲积扇直接入湖。
它既可以发育在断陷湖泊受同生断层所控制的湖盆边缘一侧,也可以发育在坳陷阶段,沿湖盆短轴方向湖侵范围逼近源区的近源陡坡一侧的湖岸地带。
实际上形成扇三角洲的关键性背景条件是湖泊水体逼近物源区且地形坡度陡。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
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
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的短暂河道产物。
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
物源近、丰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2)辫状河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与扇三角洲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沿湖盆短轴坡度较陡和较近源。
同时,也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需要的是坳陷型湖盆较陡边界,或断陷型湖盆较缓边界。
其次,与源区有一定距离。
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了入湖的冲积体是辫状河沉积体而不是曲流河或冲积扇沉积体。
辫状河道向水下延伸,形成前缘亚相中占绝对优势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在水下分流河道中也同样发育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
(3)曲流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是沿盆地长轴方向,在坡降缓、斜长的古地形等条件下,源远流长地巨大的定向曲流河携带大量泥砂进入湖盆,在河湖作用过渡带形成三角洲沉积体。
与浅水湖泊三角洲形成背景不同之处是在河流入湖的河口处,湖盆底床坡降偏大,水体偏深,湖泊水体对河流可形成明显的顶托作用,所形成的三角洲体系不单是有分流平原组成,而且发育河口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的沉积单元。
海南地区东三段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识别与预测范军侠;梁锋;田永【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年(卷),期】2007(22)5【摘要】研究区构造高部位三角洲前缘储层发育程度较差,对储层成因及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有待深入.针对储层成因与分布等问题,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对比与砂体成因分析等手段,发现研究区在北西低、南东高、沟谷相间的古地貌背景下,东三段发育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以砂体的成因信息为线索,依据砂体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运用种子点追踪与沿层属性提取等手段预测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分布.预测结果表明,古地貌控制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展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上倾尖灭部位是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总页数】6页(P1527-1532)【关键词】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古地貌;地震相;地震属性;识别;预测【作者】范军侠;梁锋;田永【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相关文献】1.辽河滩海仙鹤地区东三段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体的地震多参数识别 [J], 岳延波;马洪;李慧勇2.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夹层的识别及定量分析--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层为例[J], 阎海龙;孙卫3.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薄层单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叠置模式——以古城油田泌浅10区核三段Ⅳ-Ⅵ油组为例 [J], 任双坡;姚光庆;毛文静4.松辽盆地新立—新北地区嫩江组三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半定量解剖[J], 赵宝峰;王家豪;徐东浩;徐蒙;金小梅5.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地震预测方法研究——以塔河油田三叠系河道砂岩为例[J], 刁新东;李映涛;顾伟欣;邓锋;唐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50215 [作者简介]旷红伟(1969),女,1992年大学毕业,博士,副教授,现从事储层沉积学和测井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地质记录中三角洲类型的识别 旷红伟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高振中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
以现代沉积学为指导,以露头、岩心、录井、测井及各种新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从油田实际地质工作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沉积学研究,从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中,总结了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特别是河控型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等古代三角洲类型的特点:曲流河三角洲沉积通常显示出以曲流河作用占优势的特征;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而河控型扇三角洲与旱地扇或扇三角洲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牵引流沉积占绝对优势,而后者重力流沉积相当发育;辫状三角洲沉积总体显示牵引流沉积特征,辫状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最主要的沉积单元,岩层中层理构造发育,砂体侧向迁移形成的侧积交错层是主要的沉积构造;低弯度河三角洲以较粗的砂岩区别于曲流河三角洲,以较低的砂岩含量区别于辫状河三角洲,以缺少重力流沉积而区别于扇三角洲。
为今后油区沉积地质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识别特征[中图分类号]TE121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5)02031704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与古代三角洲沉积有关。
笔者从地层记录中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出发,结合油田沉积地质研究的实例论述如何对它们进行识别。
1 曲流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通常显示出以曲流河作用占优势的特征,三角洲发育较完全[1],这类三角洲的特征较明显。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包括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三角洲相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2.沉积亚相特征:(1)三角洲平原:✧位置: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水上部分),始于河流大量分叉处,止于岸线或海(湖)平面处,是与河流有关的沉积体系在海滨区的延伸。
✧形态描述:为一广阔而低平的地区,其上主要由一系列活动或废弃的低弯度或辫状的分流河道以及河道间地区组成。
河流两侧发育有天然堤,河间地带为低湿的泥沼、草沼和树沼等大片沼泽地。
✧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褐煤等),砂质沉积与泥炭、褐煤共生是该亚相的重要特征。
✧微相类型:①分流河道(分支河道/分流河床)微相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可有一条或多条,是河流将陆源物质向海搬运的主要通道,形成三角洲的大量泥砂都是通过分流河道搬运至河口处沉积下来的。
沉积特征:分流河道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具有向上逐渐变细的正旋回层序。
但是分流河道比中上游河流沉积的粒度细、分选变好;在分流河道的下游,由于受到涨潮或者向岸风浪的影响,在废弃河道的河口地段常有海滩沙的堵塞。
在非洪水期的河道下游因底负载的搬运受阻,细粒沉积物将沉积在河道中形成细的覆盖层。
岩性:以砂质为主,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体系中的砂质格架,粒度比邻近的微相稍粗,分选变化较大。
一般底部为侵蚀面(分流河道的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向上为较粗的滞留沉积(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滞留沉积物),再向上为槽状交错层理的砂层并过渡到波状交错层理的细砂岩和粉砂层。
最上部为含有大量植物根系的粉砂和黏土层。
(一般底部为中-细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物。
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层具有槽状或板状和波状交错层理,而其其规模向上变小。
其底界常与下伏岩层呈侵蚀冲刷接触。
)沉积构造:冲刷-充填构造、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等。
砂体形态: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态在平面上为长形,有时分叉;在横剖面上呈对称的透镜状。
砂体常沉陷于下伏的泥岩层内,其中部最厚和最粗,向两端变薄和变细。
(四)三⾓洲沉积相知识1、三⾓洲的发育过程:三⾓洲的形成发育主要经历下列两种过程。
①河⼝坝和分流河道的形成,当河流注⼊海洋(湖泊)时,在河流⼊⼝处,由于⽔⾯展宽,以及盆地⽔体的顶托作⽤,使得⽔流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堆积,形成⽔下浅滩.随着沉积作⽤的进⾏,浅滩逐渐淤⾼、增⼤,露出⽔⾯,形成最早的河⼝坝.⽔流从河⼝坝的顶端分成两段,形成两个分⽀河道。
随着三⾓洲建设的进⾏,在新的河⼝形成新的河⼝坝和分流河道。
②决⼝扇的形成与延伸,分流河道的不断向海延伸,河床坡度减⼩,流速减缓,泄流不畅,洪⽔季节,洪流冲决天然堤,在分流河道间形成决⼝扇沉积,这就使得三⾓洲分流河道间得以建设,从⽽使三⾓洲在横向上逐渐扩⼤。
2、三⾓洲形成的控制因素:三⾓洲的形成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河流能量、河⽔与蓄⽔盆地⽔体密度的差异、河⼝区盆地⽔体的能量、河⼝区地形及河⼝区的构造稳定性。
①河流能量越⼤,携带的泥砂越多,对三⾓洲的形成发育越有利;②河⽔与蓄⽔盆地⽔体密度的差异对三⾓洲的类型和特征有明显的影响。
当河⽔密度<蓄⽔体密度时,河⽔沿蓄⽔体表层扩散,形成表层平⾯喷流。
河流⼊海多出现这种情况,从⽽形成海成三⾓洲。
当河⽔密度=蓄⽔体密度时,河⽔与蓄⽔盆地⽔体在三度空间混合,形成轴状喷流,河流⼊湖多出现这种情况,从⽽形成湖成三⾓洲。
当河⽔密度>蓄⽔盆地⽔体密度时,河⽔沿蓄⽔盆地⽔体底部扩散,形成底部平⾯喷流,这种情况多为洪⽔性河流⼊湖,海洋中少见,海洋中主要是海底重⼒流,形成深海扇。
③河⼝区盆地⽔体的能量主要指波浪、潮汐、海(湖)流的能量强弱,如果盆地⽔体能量弱,有利于河控三⾓洲的形成发育。
如果波浪能量强,则有利于形成浪控三⾓洲。
如果潮汐能量强,则有利于形成潮控三⾓洲。
④河⼝区地形主要指河⼝区的坡降⼤⼩,河⼝区的坡降越⼩,对三⾓洲的形成越有利,反之不然。
⑤河⼝区的构造稳定性是指河⼝区相对沉降幅度的⼤⼩,当沉降幅度等于或略⼩于沉积速度时,有利于三⾓洲的形成发育。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2013年4月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0 No.2 181
文章编号:1000-0747(2013)02-0181-07 DOI: 10.11698/PED.2013.02.06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 ——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为例
赵小庆1, 2,鲍志东1, 2,刘宗飞1,赵华1, 2,柴秋会1, 2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30-005-01;2011ZX05004-004-007) 摘要: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图11表1参25 关键词:河控三角洲;扶余油田;储集层构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隔层;夹层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An in-depth analysis of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in a river dominated delta: A case study of T51 Block, Fuyu Oilfield
Zhao Xiaoqing1,2, Bao Zhidong1,2, Liu Zongfei1, Zhao Hua1,2, Chai Qiuhui1,2 (1. College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model fitting, dynamic validation”, and based on the data of 10 coring wells, 257 logging wells,
and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the dense spacing area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reservoir in K1q4 of T51 Block, Fuyu Oilfield, Songliao Basin, was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arks of the architectures within the reservoi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ingle channel sand body is 300–500 m wide and can be identified by such marks as inter-channel sediments, sand elev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wells, difference of channel sand thickness, and “thick-thin-thick” sands association; the dip angle of the fourth-order interface is 0°–2°. Besides, the loggin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single channel sand bodies and their interior accreted bodies were defined for the reservoir. A 3D architecture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providing a quantitative and reliable geological model for analysis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s in the whole area. Key words: river dominated delta; Fuyu Oilfiel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arrier; interlayer
0 引言 储集层构型亦称为储集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集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三角洲前缘沉积是中国已发现油田的重要储集层类型之一[2],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河控三角洲前缘储集砂
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构型可以有效指导剩余油挖潜,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集层构型研究起步较晚,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3],对地下储
集层构型的研究则较少[4-6]。本文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
扶余油层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为例,探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各级次构型单元的识别标志及解剖方法,并建立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三维构型模型。
1 研究区概况
扶余油田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东缘扶新隆起带扶余Ⅲ号构造(见图1),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多 高点穹隆背斜。油藏类型为被断层复杂化的层状构造 182 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 Vol. 40 No.2 图1 扶余油田构造位置图 油藏,主力油层为白垩系泉头组上油层组,是一套完整的河流—三角洲沉积[7],其中泉四段扶余油层为典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8-9],油藏埋深300~500 m,厚度约为200 m,为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 扶余油田于1965年6月投产,1990年9月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综合含水率达90%以上,剩余油呈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分布特征。为了研究河道内部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为油田挖潜提供地质依据,亟需开展单一河道内部构型精细解剖研究[10]。 2 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 2.1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型级次划分 本研究以Miall河流相储集层构型分级为基础[1],参照尹太举等的扇三角洲构型分类方案[11],综合考虑扶余油田实际情况,应用层次分析法[12],将研究区的构型界面分为6级:1级、2级界面与Miall的定义相同,分别为交错层系和交错层系组的界面;3级界面为小型洪水形成的填充体底部小型冲刷面、大洪水事件中次洪峰沉积或不同水动力阶段沉积形成的界面,当沉积体为小洪水填充体,且发育泥质夹层时,3级界面作用与4级界面相似,但规模较小;4级界面为单成因砂体内部的沉积间断面或冲刷面,代表单成因砂体发 育过程中某次沉积事件的开始或结束;5级界面为单成因砂体的顶底界面,表明某期单成因砂体发育的开始或终结,其中单成因砂体为基本结构要素;6级界面为单层的界面,为非渗透界面,其连续性更好,分布范围更广,并可全工区追踪对比,代表一组洪水事件的开始或结束,单层为该级次要素实体。其中,4—6级界面及其结构要素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2.2 单一河道识别标志及定量规模 扶余油田探51区块扶余油层可分为4个砂层组,共13个小层[8-9],每个小层垂向上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体。 2.2.1 单一河道的识别标志 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通常是由多期单一河道砂体复合而成,由于单一河道砂体之间组合方式的多样性及单一河道砂体自身结构的非均质性,导致复合河道砂体内部空间结构异常复杂。可在识别单一河道砂体边界的基础上,进行复合河道构型解剖。结合前人对单一分流河道特征的研究[13],分析研究区
岩性和测井资料发现,单一河道砂体边界具有4个识别标志(见图2—图5):①河道间沉积,分布不连续的河道间砂体通常代表两条单一河道的边界,故可以通过河道间砂体识别复合河道中的单一河道砂体(见图2);②邻井河道砂体距标志层顶的高程差,当相邻单一河道都为满岸深度时,不同河道沉积砂体顶面与 2013年4月 赵小庆 等: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为例 183 图2 扶余油田东区泉四段不连续河道间砂体作为单一河道砂体分界线模式 图3 扶余油田东区泉四段两条河道高程差异作为单一河道砂体分界线模式 图4 扶余油田东区泉四段两条河道厚度差异作为单一河道砂体分界线模式 图5 扶余油田东区泉四段砂体“厚—薄—厚”特征作为单一河道砂体分界线模式 标志层顶的距离存在差异,可将这种高程差异作为识别标志,判断存在单一河道边界(见图3);③河道砂体厚度差异,河流搬运、沉积砂体的能力受到气候、构造等多种因素影响,并且这些因素随时间不断变化,使不同河流在相同时期或相同河流在不同时期沉积的砂体在厚度上存在差异,当这种厚度差异可以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