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

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

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

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

过去认为无机物质即无生命的物质,如岩石、土壤,矿物、水等;而有机物质则是由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产生,如蛋白质、油脂、淀粉、纤维素、尿素等。1828年德意志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从而破除了有机物只能由生命力产生的迷信,明确了这两类物质都是由化学力结合而成。现在这两类物质是按上述组分不同而划分的。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又称碳化合物的化学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反应的科学,它是化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无机物质包括所有化学元素和它们的化合物,不过大部分的碳化合物除外。(除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碳酸盐等简单的碳化合物仍属无机物质外,其余均属于有机物质。)

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第一单元 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现状,能说出有机化学发展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几个科学家及其成就。2.知道有机化学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理解有机物的一般特点及与无机物的联系与区别。 1.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有机化学所研究范围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等。 (1)下列三种有机物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请说明它们的主要来源:①甲烷:天然气;②乙烯:石油裂解;③苯:煤的干馏。 (2)乙醇是酒类的主要成分。乙醇可由乙烯与水反应进行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 2===CH 2+H 2O ――→催化剂 △ CH 3CH 2OH ,该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2.有下列有机物:①乙酸乙酯、②聚乙烯、③乙醇、④醋酸、⑤甲苯、⑥油脂、⑦淀粉、⑧蛋白质。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②⑦⑧;

(2)人类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是⑥⑦⑧; (3)⑤的结构简式是,其有机物类别是芳香烃; (4)能够发生酯化反应的是③④; (5)能够发生水解反应的是①⑥⑦⑧; (6)既能与钠反应,又能与碳酸钠反应的是④。 探究点一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1.我国早期的化学实践活动 (1)3 000多年前已经用煤作为燃料。 (2)2 000多年前掌握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技术。 (3)1 000多年前学会了从植物中提取染料、药物和香料等。 2.近代有机化学的形成 (1)19世纪初,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提出了有机化学概念,使有机化学逐渐发展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在实验室用无机盐氰酸铵(NH4CNO)合成了有机物尿素[CO(NH2)2],打破了早期科学家提出的“生命力论”。 (3)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定量分析法和早期的“基团理论”。 (4)1848年~1874年间,关于碳的价键、碳原子的空间结构等理论逐渐趋于完善,之后建立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体系,使有机化学成为一门较完整的学科。 3.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 (1)关于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和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使人们对有机反应有了新的掌控能力。 (2)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和X射线衍射(XRD)等物理方法的引入,使有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终极最全版)

《有机化学基础》总结(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一、断键部位小结——预测官能团的性质和反应类型 1、双键(C=C,C=O)、三键 2、极性键:极性键极性越强越易断(共价键的极性) 3、不同基团的相互影响(官能团相邻碳上的氢) 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一)烷烃 1、取代反应: 注意: ①反应条件:光照(室温下,在暗处不发生反应,但不能用强光直接照射,否则会发生爆炸)。 ②反应物:纯卤素单质气体,如甲烷通入溴水中不反应。 ③反应不会停留在某一步,因此产物是5种物质的混合物。1 mol H被取代,需要1mol Cl2,认为1个Cl2分子能取代2个H原子是一个常见的错误。 2、氧化反应:在空气中燃烧: () n2n+2222 C H+O nCO+n+1H O 3n+1 2 ???→ 点燃 3、裂化反应: 注意:环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烷烃相似。 (二)烯烃 1、加成反应:烯烃可与H 2、X2、HX、H2O等发生加成反应,如: 反应物与烯烃R—CH=CH2反应的方程式 溴水,卤素单质(X2)R—CH=CH2+Br2—→R—CHBr—CH2Br(常温下使溴水褪色) 氢气(H2)R—CH=CH 2+H2? ????→ 催化剂R—CH 2—CH3 水(H2O)R—CH=CH 2+H—OH ?????→ 催化剂 加热,加压 R—CH—CH3或R—CH2—CH2OH 氯化氢(HCl)R—CH=CH 2+HCl? ????→ 催化剂R—CH—CH 3或R—CH2—CH2Cl OH Cl

氰化氢(HCN)R—CH=CH 2+HCN? ????→ 催化剂R—CH—CH 3或R—CH2—CH2CN 2、氧化反应 (1)将烯烃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会使溶液的颜色变浅直至消失。 5CH2=CH2+12KMnO4+18H2SO4→10CO2↑+6K2SO4+12MnSO4+28H2O 注意:分离甲烷和乙烯不用酸性KMnO4。分离甲烷和乙烯不用酸性KMnO4 拓展:烯烃与KMnO4的反应:在中性或碱性的高锰酸钾溶液中, 烯烃被氧化成二元醇,高锰酸钾被还原成MnO2。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烯烃中碳碳双键完全断裂,CH2=基被氧化成CO2,RCH=基被氧化成羧酸,基被氧化成酮。高锰酸钾被还原成Mn2+。 (2)催化氧化:在催化剂作用下,烯烃可直接被氧气氧化。如: 2CH2=CH2+O2????→ 催化剂 △ 2CH3CHO (3)可燃性:烯烃都可燃烧,由于其分子中的含碳量较高,所以在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黑烟。 3、加聚反应:单烯烃加聚的通式为 拓展:二烯烃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2、加聚反应 (三)炔烃 1、乙炔的氧化反应 (1)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乙炔的可燃性:2C2H2+5O2???→ 燃烧4CO 2+2H2O 2、加成反应 乙炔可与H2、HX、X2(卤素单质)、H2O等发生加成反应。如: HC≡CH+2H2????→ 催化剂 △ CH3CH3 HC≡CH+H2O????→ 催化剂 △ CH3CHO 3、加聚反应 (在聚乙炔中掺入某些物质,就有导电性,聚乙炔又叫导电塑料) (四)芳香烃 CN

有机化学的发展和前景

有机化学的发展和前景 在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化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据统计,在工业发达国家的全部生产中,化学过程的工业占高比例,以美国为例占到30%。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学科。自从1828年合成尿素以来,有机化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近两个世纪来,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揭示了构成物质世界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链合的本质以及有机分子转化的规律,并设计、合成了具有特定性能的有机分子;它又为相关学科(如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技术和材料。有机化学是一系列相关工业的基础,在能源、信息、材料、人口与健康、环境、国防计划的实施中,在为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努力中,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它的高度开创性和解决重大问题的巨大能力。 此外有机化学还是一门极具创新性的学科。在有机化学的发展中,它的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建立在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和物理化学基础上的物理有机化学,在定量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性和反应机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不仅指导着有机合成化学,而且对生命科学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有机合成化学在高选择性反应的研究,特别是不对称催化方法的发展,使得更多具有高生理活性、结构新颖分子的合成成为可能。金属有机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为有机合成化学提供了高选择性的反应试剂和催化剂,以

及各种特殊材料及其加工方法。有机化学以它特有的分离、结构测定、合成等手段,已经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具有非凡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武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有机化学在结构测定、分子设计和合成设计上如虎添翼,发展得更为迅速。同时,组合化学的发展不仅为有机合成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内容,而且也使高通量的自动化合成有机化合物成为现实。 在21世纪,有机化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有机化学本身的发展及新的分析技术、物理方法以及生物学方法的不断涌现,人类在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能、反应以及合成方面将有更新的认识和研究手段;另一方面,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于环境和能源的新的要求,都给有机化学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有机化学将在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天然产物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有机分析和计算化学,农药化学,药物化学,有机材料化学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物理有机化学 物理有机化学是用物理化学的方法研究有机化学问题的科学,是一门指导有机化学其他学科发展的学科。它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有机化学反应如何发生和为什么发生,从中找出规律,指导设计、合成新的物种,预见和发现新的有机化学现象。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现代光谱、波谱和显微技术的发展为表征分子结构提供了基础。它对原有的各种反应机理和活泼中间体(协同反应、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卡宾反应、激发态反应、电子转移反应等)

官能团的性质及有机化学知识总结大全

有机物官能团与性质 [知识归纳] —R —OH 其中: 1、能使KMnO4褪色的有机物: 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酚、醛、葡萄糖、麦芽糖、油脂 2、能使Br2水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酚、醛、葡萄糖、麦芽糖、油脂 3、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有机物:醇、酚、羧酸、氨基酸、葡萄糖 4、具有酸性(能与NaOH、Na2CO3反应)的有机物:酚、羧酸、氨基酸 5、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反应的有机物: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 6、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有机物:醛、烯烃、炔烃 7、能发生颜色(显色)反应的有机物:

[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 1.引入官能团: ①引入-X 的方法:烯、炔的加成,烷、苯及其同系物的取代 ②引入-OH 的方法:烯加水,醛、酮加氢,醛的氧化、酯的水解、卤代烃的水解、糖分解为乙醇和CO 2 ③引入C=C 的方法:醇、卤代烃的消去,炔的不完全加成,*醇氧化引入C=O 2.消除官能团 ①消除双键方法:加成反应 ②消除羟基方法:消去、氧化、酯化 ③消除醛基方法:还原和氧化 3.有机反应类型 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有取代(包括酯化、水解)、加成、加聚、消去、氧化、还原等。能够发生各种反应类型的常见物质如下: ①烷烃、芳香烃与X 2的反应 (1)取代反应 ②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 ③酯的水解反应 ①不饱和烃与H 2、X 2、HX (2)加成反应 的反应 ②醛与H 2的反应 (3)加聚反应:烯烃、炔烃在一定条件下的聚合反应。 C H COOH O O O O C H 2CH 2Br Br C H 2CH O O C OCH 2CH 2O C []n CHO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i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相信,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台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

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 无机化学 答案P02A作业4-2

1、用H3PO4(pKa1= 2.16,pKa2= 7.21,pKa3= 12.32)和NaOH所配成的pH = 7.35的缓冲溶液中,抗碱成分是()(4 分)A.H3PO4 B.H2PO4- C.HPO42- D.PO43- 我的答案:B 得分:4分 2、对于一个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4 分)

A.越负,反应速率越大 B.越负,反应速率越大 C.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D.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大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3、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主要原因是()(4 分)A.电解质离子强烈的水化作用使大分子去水化 B.蛋白质所带的电荷发生了变化

C.由于电解质的加入,使大分子溶液处于等电点 D.蛋白质上基团的解离情况发生了变化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4、已知某蛋白的pI = 5.6,欲使该蛋白移向正极,则电泳液的pH应()(4 分)A.<5.6 B.=5.6 C.>5.6 D.无法确定

我的答案:C 得分:4分 5、聚沉As2S3负溶胶,下列电解质中聚沉能力最强的是()(4 分) A.Ca(NO3)2 B.K2SO4 C.Na3PO4 D.AlCl3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6、溶胶在一定时间内能稳定存在而不聚沉,主要原因是()(4 分) A.溶胶的分散相粒子很小 B.溶胶的分散相粒子很大,扩散速度慢C.溶胶的胶粒呈均匀分布,是均相系统D.胶粒带电,相互排斥;胶粒带有水化膜保护,阻止彼此碰撞时聚结沉淀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7、溶胶的丁铎尔(Tyndall)现象的本质是胶粒对光的()(4 分) A.透射作用

官能团的性质及有机化学知识总结大全

有机物官能团与性质 [知识归纳] 其中: 1、能使KMnO4褪色得有机物: 烯烃、炔烃、苯得同系物、醇、酚、醛、葡萄糖、麦芽糖、油脂 2、能使Br2水褪色得有机物:烯烃、炔烃、酚、醛、葡萄糖、麦芽糖、油脂3、能与Na反应产生H2得有机物:醇、酚、羧酸、氨基酸、葡萄糖 4、具有酸性(能与NaOH、Na2CO3反应)得有机物:酚、羧酸、氨基酸 5、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反应得有机物: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 6、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得有机物:醛、烯烃、炔烃 7、能发生颜色(显色)反应得有机物:

①引入,烷、苯及其同系物得取代 ②引入CO 2 ③引入C =C 醇、卤代烃得消去炔得不完全加成,*醇氧化引入C=O 2.消除官能团 ①消除双键方法:加成反应 ②消除羟基方法:消去、氧化、酯化 ③消除醛基方法:还原与氧化 3.有机反应类型 常见得有机反应类型有取代(包括酯化、水解)、加成、加聚、消去、氧化、还原等。能够发生各种反应类型得常见物质如下: ①烷烃、芳香烃与X2得反应 (1)取代反应 ②羧酸与醇得酯化反应 ③酯得水解反应 ①不饱与烃与H2、X2、H X (2)加成反应 得反应 ②醛与H 2得反应 (3)加聚反应:烯烃、炔烃在一定条件下得聚合反应。 (4)消去反应:某些醇在浓H 2SO 4作用下分子内脱水生成烯烃得反应。 (5)还原反应:含 -C=C-、—C ≡C —、有机物与H 2得加成反应。 ①任何有机物得燃烧 (6)氧化反应 ②KMnO 4与烯烃得反应 ③醇、醛得催化氧化 一.考点梳理 1.各类烃得衍生物得结构与性质 C H COOH O O O O C H 2CH 2Br Br C H 2CH 2O O C OCH 2CH 2 O C []n CHO —C —H O

浅谈超分子化学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浅谈超分子化学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超分子化学是基于冠醚与穴状配体等大环配体的发展以及分子自组装的研究和有机半导体、导体的研究进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分子识别、分子自组装、超分子催化、超分子器件及超分子材料等方面。其中分子识别功能是其余超分子功能的基础。超分子学科的应用主要是围绕它的主要功能-识别、催化和传输来进行开发研究。 1987年,莱恩(Lehn J. M.)、克拉姆(Cram D. J.)和彼得森(Perterson C. J.)三位化学家以其对发展和应用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莱恩在获奖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同时克拉姆创立和提出了主—客体化学理论,彼得森则发展和合成出大批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冠醚。至此,以“超分子化学”为名称的新的化学学科蓬勃地发展起来,并以其新奇的特性吸引了全世界化学家的关注和热衷。近年来Supramolecular Chemistry杂志的创立说明超分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化学家的普遍认同。 目前超分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学科的研究不仅与各化学分支相结合,又与物理学、信息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紧密相关。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学已发展成了超分子科学。超分子科学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化学(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而且还涉及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由于超分子学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理论意义,超分子化学的研究近十多年来非常活跃。涉及的应用包括:在化学药物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在光化学上的应用,在压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识别作用(酶和受体选择性的根基)的应用,在有机半导体、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富勒烯中的应用,作为分子器件方面的研究,在色谱和光谱上的应用,催化及模拟酶的分析应用,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等等。 超分子化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药物分子和其它有机分子通过氢键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药物超分子化合物,可有效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等性质,成为药物制剂的一个新选择。超分子药物化学是超分子化学在药学领域的新发展。该领域发展迅速,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正在逐渐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迄今已有许多超分子化学药物应用于临床,其效果良好。更多的超分子体系正在作为候选药物进行临床研究开发。超分子化学药物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低毒性、不良反应少、高生物利用度、消除药物异味、克服多药耐药、药物靶向性强、多药耐

有机化学化学性质总结

不同的C—H键的解离能为:三级C—H键<二级C—H键<一级C—H键,所以三级碳的游离基最容易生成。一般键的解离能越高,产生的游离基越不稳定。 烷烃的化学性质: 1.氯代: 2.氧化和燃烧:(烷烃在着火点以下,可以被O2氧化,氧化的结果是,碳链的任何部位都可能断裂,生成醇、醛、酮、酸等) 烯烃的化学性质: 1.加氢:常用的催化剂有镍、钯、铂等金属,催化剂的作用是减弱π键和CH间的δ键,由于加氢反应是定量完成的,所以可以通过反应吸收氢的量来确定分子中含碳碳双键的数目。 2.与卤素的加成:烯烃与氯、溴等很容易加成(烯烃可以使溴水褪色,溴水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都是鉴别不饱和键的常用试剂) 3.与卤化氢的加成(氢原子加在含氢原子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 4.与水的加成:在酸的催化下,烯烃可以和水加成生成醇,这个反应也加烯烃的水和,是纯的制备方法之一。 5.与硫酸的加成:烯烃能与硫酸加成,生成可以溶于硫酸的烷基硫酸氢酯,烷基硫酸氢酯和水一起加热,则水解为相应的醇。这个反应不仅可以用于制备醇,还可以用它来除去某些不与硫酸作用,又不溶于硫酸的有机物(如烷烃、氯代烃等)中所含的烯烃。 6.与次卤酸加成:烯烃和溴的加成发生在水溶液中时,可以得到副产物溴醇,在适当的条件下,溴醇或氯醇可以作为主要产物生成。 7.与烯烃的加成:在酸的催化下,一分子的烯烃可以对另一分子的烯烃加成。 8.硼基化反应:烯烃可以和甲硼烷进行加成生成三烷基硼,三烷基硼在碱性的溶液中能被过氧化氢氧化成醇,由最终的产物醇来看,甲硼烷与烯烃的加成是反马氏规则的,因此该反应可以用来制备由水合等其他方法不能得到的醇。

9.与高锰酸钾的反应:氧化产物决定于反应条件,在温和的条件下,如冷的高锰酸钾溶液,产物为邻二醇;如果在酸性条件或加热情况下,则进一步氧化的产物是碳-碳双键处断裂后生成的羧酸或酮。(通过一定的方法,测定所得的酮和羧酸的结构,可以推断烯烃的结构) 10.臭氧化:烯烃在低温下很容易和臭氧作用形成不稳定而且很容易爆炸的臭氧化物,臭氧化物在还原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水作用则分解为两分子的羰基化合物。(同样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测定所得的酮和羧酸的结构,可以推断烯烃的结构) 11.环氧乙烷的生成:乙烯在银的催化下,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环氧乙烷。环氧乙烷是有机合成中非常有用的化合物。 12.聚合: 13.α—氢的卤代:与碳碳双键相连的碳叫α—碳,其上连接的氢叫α—氢。(碳碳双键的加成一般是按离子历程进行的反应,在常温下,不需要光照即可进行,而烷烃的卤代则是按游离基历程进行的反应,需要高温或光照,即在能产生游离基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所以烯烃的α—卤代反应必须在高温或光照下才能进行,而且反应发生在α位) 炔烃的化学性质: 1.催化加氢: 2.与卤化氢的加成:(同样遵循马氏规则) 3.与水的加成:在硫酸和汞盐的催化下,炔烃能和水加成。乙炔和水加成所得的产物乙烯醇是极不稳定的,一经产生则羧基上的氢原子便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转移而异构化为乙醛。 4.与氢氰酸的加成:乙炔在氯化亚铜及氯化铵的催化下,可以与氢氰酸加成而生成丙烯氰,这是一般碳碳双键不能进行的反应。 5.金属炔化物的生成:由于sp杂化的碳原子的电负性比sp2或sp3杂化的碳原子的电负性强,所以与sp杂化的、碳原子相连接的氢原子显弱酸性,能被某些金属离子取代(例如,在氨溶液中可以被银离子、亚铜离子取代)生成金属炔化物。炔化银为灰白色沉淀,炔化铜为红棕色沉淀。(可用于鉴别碳碳三键的位置,只有三键在末端时才有此反应)

北京中医药大学无机化学考试辅导试题及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无机化学》考试辅导试题及答案 用离子-电子法配平并完成下列反应 答:+ + 2I-= 2Fe2+ + I2 -+ 3SO32-+H2O = 2MnO2 + 3SO42-+ 2OH— + + Zn = Cu+ Zn2+ -+3S2-+14H+ =2Cr3++3S +7 H2O -+ 5SO32-+ 6H+= 2Mn2+ + 5SO42-+3 H2O — + SO32-+ 2OH—= 2MnO42—+ SO42-+ H2O 简答题 1. 一种钠盐A,在A的水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刺激性气体B。A的水溶液在酸性中能使KMnO4溶液腿色,得到无色溶液C。若在A的水溶液中通入Cl2得溶液D,在D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E,若在E中加入NH3水,震荡后得到无色溶液F。指出A、B、C、D、E、F各为何物。 答:A、Na2SO3B、SO2C、Mn2+ D、Cl- E、AgCl F、[Ag(NH)2]+ 2.根据配合物的价键理论,指出下列配离子中,中心离子和配体的配位情况(即画出中心离子杂化后价电子排布、指出杂化轨道类型及空间构型)。 (1)[FeF6]3-μ= . (2)[Fe(CN)6]3-μ= . 答:(1)Fe3+ 3d53d轨道有5个单电子sp3d2杂化八面体 (2)Fe3+ 3d53d轨道有1个单电子d2sp3杂化八面体 3.有四种试剂:Na2SO4、Na2SO3、Na2S2O3、Na2S,它们的标签已脱落,请设计只加一种试剂的简便方法鉴别它们,并写出有关配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答:加稀HCl (略) 4.根据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确定下列配离子是内轨型还是外轨型,说明理由。 (1) [Fe(H2O)6]3-(Fe3+3d 5)μ= . (2) [Mn(CN)6] 4-(Mn2+3d 5)μ= . 答:(1)μ= 则n=5 Fe3+ 3d53d轨道有5个单电子sp3d2杂化八面体 (2)μ= 则n=1 Fe3+ 3d53d轨道有1个单电子d2sp3杂化八面体 5.现有一种含结晶水的淡绿色晶体A,将其配成溶液,若加入BaCl2溶液,则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若加入NaOH溶液,则生成白色胶状沉淀C并很快变成红棕色沉淀D,再加入盐酸,此红棕色沉淀又溶解,滴入硫氰化钾溶液显深红色溶液E。指出A、B、C、D、E各为何物。 答:A、Na2SO3B、SO2C、Mn2+ D、Cl- E、AgCl F、[Ag(NH)2]+

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教案

专题一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学习任务】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并能通过计算求得有机物的分子式。 2、了解利用基团理论、光谱分析等确定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学习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你能说出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吗?它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学习思考】 一、有机物的概述 1.概念:含有________的化合物。 2.组成元素:除碳外,通常还有氢、_____、_____,_____、_____及卤素等。 二、有机化学的发展 1.我国早期有机化学 (1)3 000多年前已经用煤作为燃料。 (2)2 000多年前就掌握了_____和_____的开采技术。 (3)从植物中提取_____ 等物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2.有机化学的形成 (1)19世纪初,瑞典化学家_____ 提出了有机化学概念。 (2)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家提出“_____ ”,认为有机物只能由动 物或植物产生,不可能通过人工的方法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3)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利用无机物合成了第一种有机物尿素,冲破了“生命力 论”学说的束缚,打破了_____ 的界限。 3.现代有机化学 (1)_____ 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2)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了、以及等多个新型学科。 (3)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_____ ,标 志着人类合成蛋白质时代的开始。 三、有机化学的应用 糖类油脂蛋白质 石油天然气天然橡胶 2.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物的合成和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3.有机物在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利用药物(大多数是有机物)治疗疾病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思考讨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吗? 提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氢)盐、KSCN、

北京大学中级无机化学答案

无机化学习题参考答案(II) 第一章 1.4.解: (1)H 2O 2 2C (2)S 2O 32 3v C (3)N 2O (N N O 方式) v C ∞ (4)Hg 2Cl 2 h D ∞ (5)H 2C=C=CH 2 2d D (6)UOF 4 C 5v (7)BF 4 d T (8)SClF 5 4v C (9)反-Pt(NH 3)2Cl 2 2h D (10)PtCl 3(C 2H 4) 2v C 1.B(CH 3)3和BCl 3相比,哪一个的Lewis 酸性强,为什么? 一般来说,CH 3为推电子基团,Cl 为吸电子基团,因此的Lewis 酸性强。 (BCl 3易水解;B(CH 3)3不溶于水,在空气中易燃) 2.BH 3和BF 3都可和(CH 3)2NPF 2生成加合物,在一种加合物中,B 原子和N 相连,另一种则和P 相连,绘出两种结构式,并说明形成两种结构的原因。 P F F H 3C CH 3 N P F F H 3C CH 3 N B B H 3F 3 (该题可参考史启桢等翻译的"无机化学",作者Shriver 等,由高教社出版, 其中关于热力学酸度参数的部分,p.190-191; 或者该书的英文原版第5章的相关内容) 3. 无水AlCl 3可作为傅-克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剂, 而吸水后则失效, 原因何在? 配位饱和(6配位),失去Lewis 酸性 4. 吸水后失效 的AlCl 3有什么方法可以脱水? 因为Al 3+是典型的硬酸,与氧的亲合力很强,因此实验室不能在HCl ,NH 4Cl ,SOCl 2等气氛下加热脱水。(只能加强热生成 Al 2O 3后,用高温下用加C 和Cl 2用还原氯化法制备,这就不是脱水方法了)。 第二章

1.1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1.1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D

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现状,能说出有机化学发展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几个科学家及其成就。2.知道有机化学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理解有机物的一般特点及与无机物的联系与区别。 1.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有机化学所研究范围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等。 (1)下列三种有机物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请说明它们的主要来源:①甲烷:天然气;②乙烯:石油裂解;③苯:煤的干馏。 (2)乙醇是酒类的主要成分。乙醇可由乙烯与水反应进行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2===CH2 CH3CH2OH,该反应类型是加成反+H2O――→ 催化剂 △ 应。 2.有下列有机物:①乙酸乙酯、②聚乙烯、③乙醇、④醋酸、⑤甲苯、⑥油脂、⑦淀粉、⑧蛋

(3)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定量分析法和早期的“基团理论”。 (4)1848年~1874年间,关于碳的价键、碳原子的空间结构等理论逐渐趋于完善,之后建立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体系,使有机化学成为一门较完整的学科。 3.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 (1)关于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和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使人们对有机反应有了新的掌控能力。 (2)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和X射线衍射(XRD)等物理方法的引入,使有机分析达到了微量、高效、准确的程度。 (3)逆推法合成设计思想的诞生,使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实现了程序化并进入计算机设计时代,大大提高了新化合物的合成速度。 (4)有机化学还能破译并合成蛋白质,认识并改造遗传分子,第一次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的奥秘。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成功利用无机物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4.有机化学的应用 (1)人类衣食住行用到的天然有机化合物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石油、天然气、天然橡胶等。(2)合成的有机物也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合成药物等。

大学有机化学性质总结

有机化学复习资料—化学性质 烷烃及环烷烃得化学性质: 1.烷烃卤代反应 2、环烷烃加成反应(加氢,加卤素,加卤化氢) 烯烃得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加氢,加水,加卤素,加次卤酸反式加成,自由基加成ROOR ) 马氏规则得应用(形成稳定得正碳离子);个别化合物,要考虑甲基、氢得重排。 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HBr得自由基加成,反马氏规则。 烯烃得硼氢化-氧化反应条件:BH3或B2H6 →H2O2/OH—→H2O 反马氏规则, 顺型加成,产物就是醇。 2、氧化反应 1、KMnO4溶液(碱性或中性)产物邻二醇,顺式; KMnO4溶液(酸性)产物双键发生断裂。 (烯烃C=C 氧化为C=O; C=C上得氢被氧化成羟基(-OH)。) 2、臭氧化反应:反应条件:O3→Zn/H2O 产物就是醛、酮 炔烃得化学性质: 1、酸性(炔化银与炔化亚酮得生成与复原) 2.加成反应(加卤素,加卤化氢,加水H2O, HgSO4-H2SO4<互变异构〉) 炔键在中间,生成反式加成产物. 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HBr得自由基加成,反马氏规则. 3、氧化反应(KMnO4溶液(酸性),臭氧化反应) 炔烃得硼氢化—氧化反马氏规则, 顺型加成,产物就是醛酮。 炔烃得加氢1)Lindlar Pd (顺式烯烃) 2)Na, NH3(反式烯烃) 共轭二烯烃性质: 1、1,2加成-80°C优势与1,4加成40°C 优势 2.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共轭二烯烃与含有碳碳双键或三键得化合物作用形成六元环产物得反应. 芳香烃得化学性质: 1、亲电取代反应(卤化FeCl3/Fe,硝化浓H2SO4,磺化<可逆,增加水溶性>,F-C反应<烷基化无水AlCl3,酰基化AlCl3〉)。 2、苯及其同系物得氧化反应(具有α-H 得苯同系物——苯甲酸) 3、苯环侧链得氧化反应(主要产物就是α—H被取代得卤代芳香烃)、 卤代烃得化学性质: 1、各种亲核取代反应 (生成醇,醚,硫醇,氰(多一个c羧酸),胺,硝酸酯). 2、、与金属得反应(主要掌握Grignard试剂) (a、烷烃b、(1)CO2(2)H+/H2O多一个c羧酸)。 3、消去反应 Saytzeff规则:消除反应得主要产物就是C=C 碳原子上连有最多烃基得烯烃。叔卤代烷>仲卤代烷>伯卤代烷>卤代甲烷 醇得化学性质: 1、与钠得反应。 酸性得强弱次序为:伯醇〉仲醇〉叔醇醇

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苏教版有机化学专题1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教案

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1、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2、通过对有机化学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生命科学等结合较紧密的内容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有机物,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是许多新诞生领域的研究基础。 3、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对有机化学与有机物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有机化学的发展。 1、我国早期的有机化学: 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用煤作燃料,2000多年前掌握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从植物中提取染料和香料等物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2、有机化学的形成: 19世纪初,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提出有机化学概念,使有机化学逐渐发展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现代有机化学: 21世纪的今天,各种合成有机物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有机化学已经与其它学科融合形成了多个新型学科,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介绍:德国化学家维勒 1828年,贝采利乌斯的学生、德国年轻的化学家维勒,在实验室中加热无机物氰酸铵时无意中得到了尿素。NH4CNO CO(NH2)2 第一次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有机物的生成不必借助于所谓生命力的作用。 二、有机化学的应用 1、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有机物: 天然有机物: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石油、天然气、天然橡胶等。 合成有机物: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药物等。 2、具有特殊功能有机物的合成和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3、有机物在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命体中许多物质都是有机物,如细胞中存在的糖类、脂肪、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都是有机物。 4、药物中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延长寿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1965年,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诞生。 课堂小结: 一、有机化学的发展。

有机化学官能团性质

苏教版高二有机化学官能团性质整理 分类:烷、烯、炔、苯、卤化烃、醇、酚、醚、醛、酮、羧酸、酯、氨基酸由结构(官能团)推测性质: 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有:-C n H 2n-1 、苯环、-X、-OH、-COOH、-COO-(酯基) 其中:能酯化的有:-OH、-COOH 能水解的有:-X、-COO-(酯基) 苯环上的取代:①苯及其同系物:与液溴反应,FeBr 3 作催化剂②酚类:与浓溴水反应 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苯环、C=C、C≡C、-CHO、羰基(后三个主要是与H 2 加成) 其中:能加聚的有: C=C、C≡C、(-CHO、羰基) 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X(β-C上有H)、-OH(β-C上有H) 能发生氧化反应的有:醇-OH(α-C上有H)、酚-OH、-CHO、C=C、C≡C、R-C 6H 5 (R为烃基;直 接与苯环相连的C上有H)燃烧除外(大部分有机物都能燃烧,均为氧化反应) 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使其褪色)的有:同上 能发生还原反应的有:苯环、C=C、C≡C、-CHO、羰基(以上均为上氢还原,属加成反应) 能与H 2 反应的有:同上 能与溴水反应的有:C=C、C≡C、酚类(苯环上-OH的邻、对位上至少有一个位置有H)、-CHO 能与Na反应的有:醇-OH、酚-OH、-COOH 能与NaOH反应的有:酚-OH、-COOH 能与Na 2CO 3 反应的有:酚-OH、-COOH 能与NaHCO 3 反应的有: -COOH 体现酸性的有:酚-OH(不能使指示剂变色)、-COOH(可使指示剂变色) 体现碱性的有:-NH 2 能与FeCl 3 反应的有:酚-OH 附下表

苏教版高二有机化学官能团性质整理

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 无机化学 答案P02A作业4-1

单选题 1、已知MnO2(s)=MnO(s) + ?O2(g)的=akJ?mol-1;Mn(s) + MnO2(s) = 2MnO(s)的=b kJ?mol-1,则MnO2(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kJ?mol-1 (4 分) A.2a – b B.b – 2a C.a – 2b D.a – b 我的答案:B 得分:4分 2、HA起始浓度为c,达解离平衡HA?H+ + A?时的解离度为α,则HA的Ka为()(4 分)A. B. C. D.

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3、某可逆反应,当温度由T1升高至T2时,标准平衡常数>,则该反应的等 压反应热()(4 分)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无法判断 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4、某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转化率为36%,当加入催化剂,而反应条件不变时,其平衡转化率为()(4 分) A.大于36% B.等于36% C.小于36% D.无法确定 我的答案:B 得分:4分

5、反应A(s) + B2+(aq) ?A2+(aq) + B(s)在温度T时的标准平衡常数 = 1.0。若B2+和A2+的浓度分别为0.50mol?L-1和0.10mol?L-1,则反应()(4 分) A.正向自发进行 B.处于平衡态 C.逆向自发进行 D.无法判断方向 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6、反应aA(g) + bB(g) ?dD(g) + eE(g)达平衡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由此可知,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4 分) A.a + b=d + e B.(a + b)>(d + e) C.(a + b)<(d + e) D.a>b,d>e 我的答案:B 得分:4分 7、在某温度下,已知反应?N2(g) + 3?2H2(g) ?NH3(g)的标准平衡常数为a,该反应若写成2NH3(g) ?N2(g) + 3H2(g),则在相同温度下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为()(4 分) A.a/2 B.2a

有机化学发展史

有机化学的发展 环境科学09-1班曾丽 2009013108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而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