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临床效果观察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分析》一、引言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中原发性痛经占比较高。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痛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温则舒,伴随经量少、色暗或有血块等。
目前,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加味良方温经汤因其独特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本文旨在分析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三年内我院收治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味良方温经汤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痛经症状、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变化。
三、加味良方温经汤的组成及作用机制加味良方温经汤主要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肉桂、吴茱萸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症状。
四、疗效分析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加味良方温经汤的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小腹冷痛、得温则舒等症状得到缓解,经量减少、色暗或有血块等情况也有所改善。
2. 生活质量提高:治疗前,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痛经的严重影响。
治疗后,患者的精神状态、睡眠质量、食欲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 不良反应: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该方剂具有较低的副作用。
五、讨论加味良方温经汤通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症状。
同时,该方剂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明显的副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加味良方温经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然而,仍需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以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可以尝试将加味良方温经汤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针灸、艾灸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温经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温经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4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均采用我院袁士良经方中温经汤加减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患者自身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疼痛VAS评分情况。
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由治疗前的(7.1±2.3)分下降至(4.2±1.9)分,疼痛明显缓解,治疗有效率达92.5%。
结论:袁士良经方温经汤加减疗法可以明显缓解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状况,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温经汤;袁士良经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149-02痛经乃常见妇科病症,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多为行经或经期前后的小腹痛、甚者可痛达腰骶,伴晕厥、面色发白、冷汗、呕吐等,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原发性痛经多为功能性,多见于青壮年未婚女性,中医认为其发病与体虚宫寒、气血不畅、冲任失调等有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不荣而痛”,临床上可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气血虚弱、湿热瘀阻、阴阳虚损等几个证型。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辩证论治,认为《金匮要略》、《伤寒论》是其根本,后世应以“经方”为基础,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金匮要略》中的温经汤对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较好[2,3]。
基于此,我院袁士良先生研制出一套温经汤加减经方,来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选取的40例门诊患者均确诊为原发性痛经,并符合《中医妇科学》[4]及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中的寒凝血瘀型痛经:经行冷痛,畏寒喜温,得热痛减,经色暗紫伴血块,舌黯苔白,脉沉紧。
排除西医中其他妇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
患者年龄16~35岁,病程0.4~8年,已婚7例,未婚33例,学生29例,社会人员11例。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7月中第20卷第20期·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温经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评价蒋秋萍(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 苏州 215127)【摘要】目的:探讨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应用温经汤加减治疗效果。
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原发性痛经患者86例,随机分为温经汤组及西药组各43例,西药组口服芬必得,温经汤组采用温经汤加减治疗,两组全部经前3 d服用至月经结束,共服用3月周期。
结果: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无差异(P>0.05),治疗后温经汤组小腹冷痛(1.70±0.39)、恶寒肢冷(1.72±0.37)、经血黯淡(1.80±0.46)、腰骶酸痛(1.65±0.47)低于西药组(P<0.05);温经汤组生理功能(79.23±10.39)、生理职能(84.32±12.28)、躯体疼痛(61.75±10.34)、总体健康(81.40±7.57)、活力(84.35±6.48)、社会功能(86.97±6.75)、情感职能(84.25±7.86)、精神健康(80.38±6.54)高于西药组(72.10±11.85)、(76.28±13.52)、(54.55±9.30)、(75.36±8.02)、(79.12±7.15)、(82.05±5.97)(P<0.05);温经汤组总有效95.35%高于西药组79.07%(P<0.05)。
结论:寒凝血瘀型性痛经患者应用温经汤加减治疗减轻中医证候积分,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痛经;寒凝血瘀;温经汤;效果【中图分类号】R71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20-0018-03Effect of Wenjing decoction treatment cold blood stasis type dysmenorrhea Jiang Qiu-ping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Luzhi people’s Hospital,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215127, Jiangsu,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Wenjing Decoction on dysmenorrhea patients of cold coagul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9 to January 2021, 86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Wenjing Decoction group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took fenbide orally, and the Wenjing Decoc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njing Decocti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The two groups were taken 3 days before menstruation to the end of menstruation, a total of 3 months.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CM syndrome score and quality of life before treatment(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Wenjing Decoction group had lower abdominal cold pain(1.70±0.39), cold limbs(1.72±0.37), menstrual blood dullness(1.80±0.46), lumbosacral pain(1.65±0.47)than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P<0.05);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79.23±10.39), physiological function(84.32±12.28), physical pain(61.75±10.34), overall health(81.40±7.57), vitality(84.35±6.48), social function(86.97±6.75), emotional function(84.25±7.86), mental health(80.38±6.54)in Wenjing Decoc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western medicine group (72.10±11.85), (76.28±13.52), (54.55±9.30), (75.36±8.02), (79.12±7.15)(82.05±5.97)(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Wenjing Decoction group was 95.35%higher tha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 79.07%(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Wenjing Decoction in treating dysmenorrhea of cold coagul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is significant and worth applying.【Keywords】Dysmenorrhea; Cold coagulation and blood stasis; Wenjing Decoction; Effect作者简介:蒋秋萍(1987.11—),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妇产科临床医学1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7月中第20卷第20期·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痛经表现女性在经期或者经期前后产生的小腹部疼痛或者胀痛症状[1],该疼痛可以放射到肛门、腰骶部、股内侧、阴道等组织部位,同时会伴有颜面苍白、手足发凉、恶心呕吐、冒冷汗等相关的昏厥病征,属于临床常见妇科疾病[2],在我国女性群体痛经发病率约为33.19%,情况严重所引发正常工作生活受到干扰者占据13.55%[3]。
温经汤联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痛经采用温经汤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60例2021年1-10月收治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成对照组30例(温经汤)和试验组30例(温经汤+针灸)。
比较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0.00%比对照组66.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温经汤联合针灸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推广意义大。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温经汤;针灸;疗效原发性痛经是女性非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在年轻妇女初潮时或初潮后数月较常发生。
月经来潮前后局部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以及催产素等物质含量增加,引起异常的子宫收缩,导致痛经[1]。
治疗原发性痛经可以使用布洛芬、萘普生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或者使用口服避孕药、维生素E等。
药物可缓解痛经,减少次数、持续时间,但长期用药可产生副作用,疾病易复发。
中医治法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获得理想的疗效,常用汤剂与针灸配合方案,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对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分组对照,探究温经汤联合针灸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原发性痛经患者作研究对象,病例数60例,时间2021年1-10月。
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
对照组30例,最大、最小年龄分别为34岁、25岁;病程1-3年,平均(2.05±0.16)年。
试验组30例,最大年龄35岁,最小年龄25岁;病程1-3年,平均(2.04±0.14)年。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较,P>0.05,差异不显著,可比较。
1.2方法1.2.1对照组患者治疗选择温经汤。
温经汤方剂:川芎10g、麦冬10g、人参10g、桂枝10g、白芍10g、吴茱萸10g、牡丹皮10g、法半夏10g、当归10g、阿胶10g、生姜10g、延胡索20g、甘草5g。
药物混合后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煎煮40min左右,留取药液200mL。
温经汤加减内外合治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汪超;周兰;姚诗清;陈莉;孙涛;柳雯【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40)8【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odified wenjing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Methods:Ninty-one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 46 cases ) and control group ( 45 cases) .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odified wenjing decoction one dose a day 1 week before menstruation and ibuprofen 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 one capsule per half-day by oral,respectively. All cases were consecutively treated for 3 courses(1 week for 1 course).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al group was 84. 8%,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64. 4%)(P<0. 01). Conclusions:Modified wenjing is an effective therapy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目的::观察温经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温经汤配合温针灸在痛经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作者:柴华曹玉华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年第18期【摘要】目的:探讨温经汤配合温针灸在痛经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60例痛经患者,根据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温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温经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温经汤;温针灸;痛经痛经是指经前及经期出现下腹坠痛、腰骶部痉挛性疼痛的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肢冷、恶心、昏厥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
针对痛经大多患者选择止痛剂来缓解疼痛症状,但停药后常反复发作,治疗效果常不理想。
中医认为,痛经病位在冲任、子宫,主要因“气血不和”所致,不通则痛,因此应以温经散寒、调畅气血、暖宫除湿为主治[2]。
为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60例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温经汤配合温针灸在痛经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60例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月经前后小腹及腰骶疼痛,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痛经相关的诊断标准[3],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排除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1个月内服用其他药物、相关药物过敏史、其他妇科疾病及中途退出者。
患者年龄15~36岁,平均(25.25±2.75)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4.32±1.52)年;已婚23例,未婚37例。
根据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温针灸治疗,在月经前7d取太冲、归来、地机、三阴交、次髎、中极,针刺得气后取长度2cm左右的艾柱套在针柄上距皮肤2~3cm,点燃艾柱施灸,每穴施灸2壮,待艾条燃尽后拔针,每日1次,经期停止,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光明中医2021 年3 月第36 卷第5 期CJGMCM March 2021. Vol 36.5.769 •异常相关症状,治疗效果欠佳。
中医认为,急性脑出血属“卒中”范畴,其病因与 痰、火、风、虚、瘀等因素密切相关,即脑内血溢脉外、瘀 血阻滞,而新血不生。
故应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 则。
活血化瘀汤中的(生)地黄可清热生津、祛瘀生 新;桃仁、红花、赤芍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川芎可活 血行气、祛风止痛;丹参、大黄有祛瘀破血的功效;当归 可活血补血;地龙疏络通痹、清热熄风;(生)牡蛎可平 肝熄风;麦冬可生津解渴、润肺止咳;瓜蒌、胆南星有清 热涤痰的作用。
诸药合用,共奏开窍醒脑、活血化瘀的 功效[8\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 照组高,且治疗后7 d、14 d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 组低,而G C S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活血化瘀汤治疗 急性脑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 能恢复。
hs-CRP属于炎性反应标志物之一,其水平升 髙表示患者神经损伤严重;s i o o p蛋白是一种小分子 酸性钙离子结合蛋白,其常作为判断脑损伤严重程度 及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中 的川芎嗪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有抗炎 和免疫抑制作用[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7 d、14 d观察组的血清hs-CRP、S100(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活血化瘀汤治疗急性脑出血可降低血清hs-CRP、S100(3水平,进而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与田森彪[1°]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活血化瘀汤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有效改善患 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血清hs-CRP、S100p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1 ]蒋陈晓,仝瀚文,王军,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8, 21(6) : 641-646.[2 ]张遐智,刘学武,张芳兰.单用依达拉奉与联用通腑醒神汤对急性脑出血术后血清因子和神经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7, 14(2) : 78-81.[3]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 : 379-380.[4 ]李平,吴钟璇,张云如,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 19(1): 55-56.[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8*60.[6 ]张磊,刘建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 28(5) : 455.[7 ]张宁,杨华堂.Glasgow昏迷量表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救策略选择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 17(3):223-227.[8]杨自然•活血化瘀汤剂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 34(9) :1347-1349.[9 ]许佳,骆云鹏,王静•活血化瘀虫类中药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学,2017, 6(1) :1七.[10]田森彪.活血化瘀中药汤剂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疗效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 15(10) :101-102.(本文校对:张建宁收稿日期:2020 -08 -06)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吴丽英摘要:目的观察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原发性痛经是女性常见病症之一,发病次数较多,占痛经病因90%以上,原发性痛经也被叫做功能性痛经,是指月经期间疼痛,一般呈痉挛性,集中在腹部的中下方,主要表现为在月经来潮之前或者来潮时出现下腹部疼痛;其他症状为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疼痛。
除此之外,原发性痛经患者还会有焦虑、莫名难过等心里情绪,对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
本研究用温经汤加减结合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120例,均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年龄18~32岁,平均(22.53±3.97)岁;未婚32例,已婚28例。
观察组年龄19~35岁,平均(23.21±5.26)岁;未婚37例,已婚23例。
两组年龄、婚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痛经的寒凝血瘀证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痛经,属寒凝血瘀型。
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对研究药物过敏,近期内用其他治疗或药物,伴有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针刺三阴交穴治疗。
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取2寸毫针,针刺使用汉医牌一次性针灸针(津杏林书院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出品,规格为40~ 50mm×0.25mm)。
消毒后,选择三阴交穴为针刺穴位,在内踝高点直上3寸的地方,胫骨内侧面后缘。
非经期随而济之、顺经补发斜刺1~2寸,经期迎而夺之。
用提、插、捻、转的方法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o角,进针1.0~1.5寸,持续大概0.5s,之后每次间隔10min进行1次捻转,每次持续0.5min,留针30min 后出针,每周治疗1次。
虚寒证采用补法,用力轻、缓缓捻转进针,得气为度,缓缓间断捻针,捻转幅度90o左右,待疼痛逐渐减轻之后缓慢提插出针,不留针。
温经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温经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10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疼痛开始即服,消失即停止;观察组采用温经汤加减治疗,于经前7 d开始服用,经期停用,同时经前7 d 时用清艾条温和灸神阙、关元及双侧三阴交穴。
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
结果观察组痊愈35例、显效14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56.0%,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21,P<0.05)。
观察组治疗后单项中医症状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温经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改善全身寒凝血瘀之根本,调节体内激素平衡分泌,温煦内脏,温经散寒,互补长短,消瘀止痛,共奏奇效。
关键词温经汤加减;艾灸;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痛经为中医妇科常见的月经不调类疾病,属经行腹痛范畴,主要表现为经行前后下腹胀痛、坠胀、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等,寒凝血瘀证型临床最常见[1-6]。
病因多为经期淋雨、起居不慎或临时贪食生冷,风冷寒湿致冲、任瘀阻,气血失畅[7-10],胞宫失于濡养血流淤积,不通则痛。
故治疗应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为主,佐以养血调经。
本校第二附属医院通过温经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南阳医专二附院门诊2015年3~8月收治的10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平均年齡(17.3±3.2)岁;平均病程(18.6±4.5)个月;观察组平均年龄(17.3±3.2)岁;平均病程(18.6±4.5)个月。
1182019.06临床经验温经汤结合针刺治疗冲任虚寒型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史桂荣1 刘 淼1 赵春霞21昌平区中医医院针灸科 北京市 102200 2北京市平谷区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北京市 101200【摘 要】目的:观察温经汤结合针刺治疗冲任虚寒型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26例冲任虚寒型痛经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13例)针刺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带脉。
行经前一周开始治疗,共治疗2个月经周期。
治疗组(13例),在针刺基础上结合温经汤。
两组治疗后以疼痛指数为评价指标,评价两组疗效差异。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疼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温经汤结合针刺治疗冲任虚寒型痛经的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针刺;温经汤;痛经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是指女性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周期性的出现小腹、下腹痉挛性疼痛、坠胀痛,痛引腰骶。
临床常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其副作用大且不能根治。
冲任虚寒型妇科病主要是胞宫虚寒、阳气失于温煦、血行不畅而出现的经行腹痛。
本试验选取痛经患者中辨证属冲任虚寒证者,针药合用的治疗方法,治疗冲任虚寒型痛经的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1.1 一般资料糜烂时,可选取院内制剂冰柏液或黄柏液等中药水煎液冷湿敷,以清热解毒除湿、预防感染,每日两次;待水疱干涸结痂后,外治可用解毒消肿散外敷,同时可根据辨痛情况选用中药热熨、针灸、梅花针、拔罐等疗法,每日一次。
梅花针叩刺局部病灶,可疏通气血,改善微循环。
拔罐疗法具有活血通络、扶正祛邪等作用,可将火热湿毒之邪及瘀血拔出。
叩刺配合拔罐疗法,可疏通经络、沟通表里、激发经气,改善疼痛区域的血液循环,起到较好的止痛作用。
不同患者在不同情况下要辨证使用各种方法,不管何种方法,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促进水疱干涸结痂、预防皮肤感染、减轻疼痛为主要目的。
4 典型医案患者男,75岁,初诊日期2018年10月16日。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 22 - 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赵文玲 万庆伟 杨 洋(松浦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市 150027)【摘要】目的观察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洛索洛芬钠组(对照组,25例)及温经汤组(治疗组,25例)。
依据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制定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定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温经汤可以显著改善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温经汤;寒凝血瘀型;痛经痛经为妇科常见病症之一,尤其多见于未婚青年妇女。
如患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此类病症中医多辩证为寒凝血瘀型痛经。
笔者发现应用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将2015年7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哈尔滨市松浦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的5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遵循随机及分配隐藏原则参照就诊序号分为温经汤组(治疗组,25例)和洛索洛芬钠组(对照组,25例)。
洛索洛芬钠组平均病程为9.75±2.11月;温经汤组平均病程为10.25±1.91月。
洛索洛芬钠组平均年龄为22.37±5.72岁;温经汤组平均年龄为21.95±6.91岁。
入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1.2.1中医诊断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新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对痛经的诊断标准: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同时具备中医寒凝血瘀证型的证治要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1.2.2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妇产科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8版)对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
加味温经化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观察及安全性【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味温经化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及安全性。
痛经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中寒凝血瘀型是痛经的常见病因。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加味温经化瘀汤能显著缓解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加味温经化瘀汤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发现,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安全可靠,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综合研究结果可见,加味温经化瘀汤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具有显著疗效,且在临床上表现安全可靠,为进一步推广该方剂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加味温经化瘀汤、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观察、安全性评价、疗效、病因、发病机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其中以原发性痛经最为常见。
痛经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寒凝血瘀型痛经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类型。
传统中医认为,痛经主要与气血失调、气滞血瘀有关,因此调理气血、化瘀活血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加味温经化瘀汤是一种经典中药方,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活血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验证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味温经化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评估加味温经化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对痛经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加味温经化瘀汤对痛经患者疼痛程度、经期血量、月经周期等指标的改善情况,了解其对痛经的缓解效果。
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治疗痛经提供更多选择,进一步完善痛经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正文2.1 加味温经化瘀汤的临床应用加味温经化瘀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主要用于调理女性生理周期中的疼痛问题,特别是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温经汤加减治痛经之经验笔者在2002年至2013年十余年期间,根据经验用古方温经汤加减治疗寒凝之痛经,效果显著。
现讨论如下:标签:温经汤;痛经;经验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1.1.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中“痛经”是妇女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及腰骶部剧烈疼痛,严重者伴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者。
其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笔者论述的是因精神因素、自身免疫力低下时被冷水、污水浸湿下体及下部感寒、过食寒凉生冷食物、久居阴湿地,致寒湿侵入胞宫影响气血运行,形成月经排出困难从而引起小腹部疼痛。
其主证为:经前、经期小腹疼痛而冷,得热痛减,经行不畅,经色暗赤,经质稀薄,混有血块,舌边紫,苔白润,脉沉紧。
1.1.2西医诊断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经过详细的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發性”又称“功能性”痛经。
下面讨论以原发性痛经为主。
继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以妇科检查、B超、腹腔镜可排除继发性痛经。
1.2治疗方剂温经汤加减《温病条辩》1.2.1方药组成:当归15ɡ 炒白芍15ɡ 川芎6ɡ 潞党参20ɡ 莪术10ɡ 肉桂(后下)5ɡ 丹皮15ɡ 川牛膝15ɡ 炮姜6ɡ 吴茱萸5ɡ 炙甘草5ɡ1.2.2加减法月经量多者:去牛膝莪术,加艾叶炭15ɡ;腹痛拒按,时有暗红血块者,加生蒲黄15ɡ 炒五灵脂10ɡ;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9ɡ,厚朴6ɡ;形体寒甚者,加制附片6ɡ;伴胸胁乳房胀痛者,加柴胡6ɡ 青陈皮各6ɡ 橘核9ɡ 香附9ɡ1.2.3用法一般在月经来的前3天开始煎服,经净则停。
每日一剂,一日二次。
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三个疗程后进行治疗观察。
2、结果2.1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观察效果好,副作用少。
具有温经散寒,祛湿化瘀,止痛之功,能调节人体内分泌的作用。
经方温经汤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温经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主治由虚、寒、瘀三种病理因素引起的多种妇科疾病。
其治疗月经不调的基本病机是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经方温经汤对外寒或内寒导致的虚寒型月经不调皆有确切疗效,然不可用于实寒证的治疗。
临床只要辨证准确,即可用温经汤加减主治。
【关键词】经方温经汤妇科月经不调临床温经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吴茱萸、桂枝、当归、川芎、丹皮、阿胶、芍药、人参、麦冬、生姜、半夏、甘草组成。
笔者有幸跟随导师临床学习,见导师于经方中使用温经汤治疗妇科疾病频率最高,然疫情期间未能返校,临床资料收集困难,于是搜集整理了文献期刊中运用温经汤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案例与诊疗思路,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温经汤概述《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指出:“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1]。
所论为妇人正值围绝经期,冲任虚衰,又有小产病史,瘀血留滞体内,见少腹里急、腹满,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以致阴血亏虚,内生虚热,见傍晚发热,手掌烦热,唇干口燥。
亦主妇人冲任虚寒,寒凝血滞,则见月经后期,甚则久不成孕,瘀血阻滞,血不归经,又可表现为月经量多、夹有瘀块,甚或崩中漏下。
可见温经汤主治由虚、寒、瘀三种病理因素引起的多种妇科疾病。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行血通脉,共为君药。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祛,养血调经;丹皮活血祛瘀,并能清退虚热,共为臣药。
阿胶养血止血,滋阴润燥;麦冬滋阴润燥,合阿胶以滋阴养血,配丹皮以清虚热;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滋生化之源;半夏辛温行散,以助活血祛瘀;生姜既温胃气以助生化,又助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以上均为佐药。
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讨论应用中药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患有痛经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选择用温经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用芬必得治疗,治疗3个月和随访两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3个月和随访两年,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优,两组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6例,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中药温经汤治疗痛经,从病因出发,身体内部调理,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温经汤加减;痛经;芬必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70-02
痛经是成熟期女性常见病,是指月经期或月经前后腰腹部酸胀坠痛,严重者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治疗时西医方法是镇痛为主,但属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副作用大,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疗效下降。
中医应用中药归经和药物之间的作用关系,效果比较明显,现将观察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患有痛经的患者88例,年龄最大的45岁,年龄最小的14岁,平均年龄是28.3±1.6岁;初潮年龄平均为1
2.3±1.2岁;经期平均为
3.2±0.6天;月经周期平均为28.1±0.6天;病程最长的16年,最短的1年,
平均病程7.2±1.5年;按照疼痛等级分,1级疼痛14例,2级疼痛35例,3级疼痛3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初潮年龄、经期、月经周期、病程等无明显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症状特点所有患者病症特点都符合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的痛经标准,月经期或月经前后腰腹部酸胀坠痛,或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喜温喜按,经血少,颜色紫黯,有血块,按中医分型,属于寒湿凝滞型54例,属气滞血瘀型34例。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选择用温经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用芬必得治疗。
芬必得,每次1-2粒,每日一次,于月经前7天服用至经后7天。
温经汤(g):当归20,吴茱萸20,川芎15,白芍15,丹参10,丹皮10,麦冬10,半夏5,生姜10,阿胶10(冲服),桂枝8,甘草5,疼痛难忍者加独活10,郁金10,血块多加桃仁8,腰膝酸软加附子5,气滞加乌药8,香附10,乳房胀痛加王不留行10,丝瓜络10,身热加柴胡10,地骨皮8,寒重者加炮姜10,艾叶8。
以上各药每日一剂,共煎取药汁300ml,每日早中晚三次温服。
每个月在经前7天服用,共服用10天,下个月重复应用。
服药期间,避免食用冷、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腹腰部保暖[1]。
治疗后三个月以及随访两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根据《妇产科学》中对痛经的治疗标准制定疗效标准如下:痊愈:治疗后月经的经期、周期、经血的质和量正常,没有疼痛等感觉,生活工作正常不受影响;显效:治疗后月经的经
期、周期、经血的质和量正常,疼痛感觉比原来减轻两个等级,生活工作正常不受影响;有效:治疗后月经的经期、周期正常,经血的质和量比原来有所改善,疼痛感觉比原来减轻一个等级[2];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将结果输入卡方15.0软件包进行检测,如果显示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有3例腹泻,2例皮疹,1例呕吐,不良反应率为1
3.6%,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痛经是成熟女性常见疾病,病因很多,一般由外因和内因两种[3],外因包括恣食生冷,冒雨涉水,久居寒凉潮湿之地,引起寒湿内凝,内因指情志不遂,气机阻滞后引起肝郁气滞,或者由阴道炎、盆腔炎等妇科疾病或生产后正气不足等。
西医治疗见效快,但疗效不佳,尤其远期疗效差,长期应用甚至产生耐药性,药物积存在体内,毒副反应更强。
实验选用的温经汤,源自《金匮要略》,是有多年临床实践效验良好的药物,方中诸药主要归脾经、肾经、肝经,因为脾主统血,肾主藏精纳气,肝主藏血,三者相互作用,相互牵制,对月经有很大影响。
方中药物以吴茱萸和当归为君药,取其温通经脉、养血活血之效,配合川芎、白芍、桂枝等品的止痛、柔肝、散寒作用,以及生姜、炮姜温经,此方有温有养,调血止痛,是痛经患者的首选方药。
而且此药用后长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不仅从根本上减少痛经症状,而且调理内分泌,改善子宫和卵巢的营养状态[4],增加子宫的血流量和血氧浓度,甚至对微循环、排卵障碍等各种证型的痛经均有显著疗效,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所以,应用中药温经汤治疗痛经,从病因出发,身体内部调理,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武卫红.温经汤加减治疗宫寒血瘀型痛经38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6):65-67.
[2] 黄英.加减温经汤结合针刺治疗痛经76例[j].陕西中医,2007,28(11):1484-1487.
[3] 李红梅,马志毅.文静汤加减治疗痛经46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9):41-42.
[4] 曹文.温经汤治疗痛经72 例[j].中国中医药,2011,9(2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