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妇儿科病症
第二节 痛经
【概述】
概念
痛经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又称“经行 腹痛”。
病因病机
痛经的发生常与饮食生冷、情志不畅、起居不慎、先天禀赋等 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是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实者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 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虚者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却濡 养。
⑵皮肤针
取背、腰、骶部的督脉、膀胱经, 下腹部的任脉、带脉以及足三阴经 循行线。循经叩刺,中等刺激,重 点叩刺腰骶部、下腹部穴。隔日1 次,于月经前3〜5日开始治疗。
⑶穴位注射
取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地机。每次选用1〜2穴,用黄芷 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⑷穴位贴敷
取神阙穴。用吴茱萸、白芍、元胡各30g,艾叶、乳香、没药 各15g,冰片6g。研细末,每用5〜10g,用白酒调成膏状贴敷。
气滞血瘀:胀痛或刺痛为主,伴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紫暗 有块。舌有瘀斑、瘀点,脉涩。 寒凝血瘀:冷痛为主,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苔白,脉紧。 气血虚弱:腹痛下坠,经色淡,头晕,心悸。舌淡,脉细。 肾气亏损:绵绵作痛,腰酸,耳鸣,月经量少质稀。舌淡,脉沉 细。
基本治疗 【治 疗】 其他治疗
治法 调理冲任,温经止痛。取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中极 三阴交 地机 十七椎 次髎
配穴
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 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 气血虚弱配气海、血海; 肾气亏损配肾俞、太溪。
方义
中极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交会,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三 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地机为足太阴脾 经郄穴,足太阴经循于少腹部,阴经邳穴治血证,可调血通经止 痛;十七椎、次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单用即效。